安徽省重要城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现状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01.36 KB
- 文档页数:5
淮河流域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大纲安徽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淮委水利部淮委水政水资源处二OO七年元月淮河流域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大纲一、概述1、调查缘由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和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经济资源。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城乡居民生活、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地表水资源相对贫乏的淮河流域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人类的频繁活动,水资源的补径排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趋突出,“三生”(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对地下水的开采量显著增加,一些城市区地下水源地集中超采严重,开采方案与布局不合理,已引发了部分区域地面沉降和大范围的地下水降落漏斗等地质环境问题,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进一步查明和掌握地下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摸清地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是今后加强地下水资源实时化、信息化动态管理的重要依据,是实施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的重要基础条件,也是下一阶段制定淮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规划的需要。
因此,特提出开展淮河流域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为进一步开展淮河流域其他地区地下水资源调查提供技术基础。
2、调查范围本次调查范围为淮河流域安徽省淮北地区,全区总面积37421km2,包括阜阳、宿州、淮北、淮南、蚌埠、亳州6个市27个县(市郊区)。
3、调查评价年份本次调查年份主要为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06年,重点是2005年,反映近十年来水资源及开发利用变化情况,包括地下水动态变化趋势和超采区、地面沉降区的扩展趋势及分布范围。
水资源及开发利用调查评价基准年为2006年。
4、调查范围基本概况淮河流域安徽省淮北地区地处安徽省北部和淮河流域的中南部,位于东经114°55′~118°10′,北纬32°25′~34°35′,东接江苏,南临淮河,西与河南毗邻,北与山东接壤,包括阜阳、宿州、淮北、淮南、蚌埠、亳州6个市27个县(区),全区总面积37421km2,其中平原区面积36708 km2,山丘区面积713 km2,其中水面面积 792 km2。
浅析安徽芜湖市地下水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现状作者:曾明秀来源:《西部资源》2021年第03期摘要:文章通过对安徽芜湖市地下水水质、分布特征及供排水特征进行分析,对该地区地下水资源特征进行论证,对该地区地下水资源利用现状进行评价预测,为芜湖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地下水;开发;芜湖市1.引言城市化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进行的,城市化进程的快慢和规模受到地质环境条件和容量的制约。
地下水资源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地下水资源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资源中尤其是人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和城市拓展发展空间的土地资源及地下空间资源,构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城市对水、土地和地下空间等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
因此,城市地质资源与城市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2.地下水资源特征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地下水资源的地位和作用,从以涵养、保护地下水资源为目标、以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为目标、以加强地下水管理为核心、以挖掘地下水潜力为目标、以探索科学利用上层承压水为中心等的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战略分析是当前地下水科学开发利用中最为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1.1地下水资源类型研究区地下水资源类型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和红层孔隙裂隙水四种类型。
其中:松散岩类孔隙水中的承压水,分布面积广、厚度大、富水性较好,单井涌水量可达100m3/d~3000m3/d,是本区的主要供水目的层;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由于含水岩组岩溶发育程度不等,其富水性也不均一,单井涌水量一般介于10m3/d~1000m3/d 之间;基岩裂隙水由于含水岩组的岩性差異和裂隙发育程度不等,其富水性差异较大,且不宜集中供水,单井涌水量一般1.2水质根据本次取样成果及以往工作成果的分析,研究区地下水一般为无色、透明、无嗅、无味,仅在湖塘及生活污水无排泄管道的城镇居住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局部具有泥腥、铁锈味。
安徽水利调查报告安徽水利调查报告一、引言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省份。
水利是安徽省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报告旨在对安徽省的水利状况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关问题和建议,以促进安徽省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安徽省水资源状况安徽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根据我们的调查,安徽省境内有众多河流和湖泊,其中包括淮河、长江、皖江等重要水系。
年平均降水量在800-1200毫米之间,水资源总量居全国前列。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安徽省也面临着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南部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而北部地区则相对匮乏。
三、安徽省水利工程建设情况为了更好地利用和管理水资源,安徽省进行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
根据我们的调查,安徽省在水库、堤防、灌溉、排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特别是在河道治理和防洪工作方面,安徽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水利工程建设不合理、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
四、安徽省农业水利发展现状农业是安徽省的支柱产业,水利对于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根据我们的调查,安徽省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提高了灌溉效率,改善了农田排水条件。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灌溉设施老化、水资源浪费等。
同时,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安徽省农业水利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水利建设和管理。
五、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利水利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
根据我们的调查,安徽省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如湿地保护、水生态修复等。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水污染、水生态系统破坏等。
为了保护好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徽省需要加强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工作。
六、安徽省水利管理与发展问题水利管理是水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根据我们的调查,安徽省在水利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水利管理体系,加强了水利规划和政策制定。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地下水超采区、限采
区范围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公布日期】
•【字号】皖政办秘〔2015〕179号
•【施行日期】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水资源
正文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地下水超采区、限采区范围
的通知
皖政办秘〔2015〕179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为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等有关规定,我省组织编制了《安徽省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方案》(以下简称《治理方案》),并由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于2015年8月份联合印发。
现将《治理方案》划定的全省地下水超采区、限采区范围予以公布。
地下水超采区、限采区所在市、县人民政府要切实按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要求,落实属地责任,加强组织领导,抓好《治理方案》的组织实施。
省水利厅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会同有关市、县人民政府,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附件:
1.安徽省地下水超采区分布情况表
2.安徽省地下水限采区范围表。
芜湖市水资源监测现状及对策芜湖市位于中国安徽省东南部,是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之一,也是安徽省第六大城市。
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芜湖市的水资源管理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芜湖市的水资源管理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例如水质污染、水量紧张等问题。
加强对芜湖市水资源的监测并制定有效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1. 水质监测:芜湖市针对主要河流、湖泊和地下水源进行定期监测,以了解水质情况。
目前,监测结果显示,芜湖市的水质主要问题包括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和营养盐过多等。
2. 水量监测:芜湖市通过建立水文监测站点,监测长江和周边主要河流的水量情况。
但是由于监测设施不足和技术水平有限,导致水量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受到一定影响。
3. 地下水监测:芜湖市对地下水的监测主要集中在工业和农业用水方面,监测结果显示,地下水位下降速度较快,且部分地区存在地下水污染的问题。
二、芜湖市水资源监测面临的挑战1. 监测手段不足:目前,芜湖市的水资源监测手段相对滞后,设备陈旧,监测网络不完善,且专业人才稀缺,导致了监测结果的失真和不及时。
2. 水质污染严重: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芜湖市的水质面临严重的污染问题,污染源众多,给水质监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 水量紧缺:芜湖市地处长江下游地区,水资源相对紧张,加之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芜湖市的水量监测也面临很大挑战。
1. 加强水资源监测设施建设:芜湖市需要加大投入,改善水资源监测设施,提高监测网络的覆盖率和监测设备的先进性,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 提高水质监测技术水平:芜湖市需要引进先进的水质监测技术,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对水体污染源的监测和管控,提高水质监测结果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3.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芜湖市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政策,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动减少污染源的排放、增加水资源的补给,以改善水资源短缺问题。
4. 充实监测人员队伍:芜湖市需要加大对水资源监测人员的培训和引进力度,充实监测人员队伍,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效率,以确保水资源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应急水源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前言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水资源日益成为一项紧缺资源。
尤其是在干旱地区或者紧急灾难情况下,对于水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
因此,寻找可行的应急水源,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报告旨在对应急水源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以期给出实用可行的建议。
二、可行性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对国内外有关应急水源的可行性研究进行综述,了解当前可行性研究的方法和成果,找出研究的空白点。
2. 实地考察: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对当地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水质状况、供水和排水设施等进行调查,了解可能存在的应急水源。
3. 统计分析:对考察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有关水资源的可利用性、可持续性和安全性。
4. 风险评估:对可能的应急水源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其在应急情况下的可行性和局限性。
三、文献综述优秀的应急水源应具有以下特点:充足的水量、良好的水质、便捷的获取途径、稳定的供应能力、低成本的建设和维护等。
国内外研究表明,应急水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海水淡化和降雨收集等。
在应急情况下,这些水源可以通过净水处理设施或简易处理手段得到饮用水。
四、实地考察1. 北京市昌平区:昌平区地处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但存在地下水位下降、水质受污染等问题。
考察了当地的地下水水质和水位情况,并发现水质较好的地表水资源。
2.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属于湿润地区,地表水资源丰富。
考察了白云山地区的山泉水资源,并发现水质较好、水源充足。
3. 河北省沧州市:沧州市处于黄河三角洲地区,地表水资源丰富。
考察了当地的河流水资源,发现水质较好但易受污染。
五、统计分析和风险评估通过对实地考察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1. 地下水资源有一定供应保障,但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质受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2. 地表水资源相对丰富,但水质易受污染,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3. 山泉水资源稳定、水质较好,但地理位置偏远,供水管道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
潜山地质结构与地下水资源分布分析简介潜山市位于安徽省,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本文将从地质结构和地下水资源两个方面探讨潜山市的地下水分布情况,以期为潜山市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一、地质结构对地下水资源分布的影响地质结构是影响地下水分布的重要因素。
潜山市地属华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主要分布在水文地质带、裂隙地质带和溶蚀地貌等地质构造特征相对发育的地区。
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潜山市地质构造主要由花岗岩、变质岩和富含石灰岩的沉积岩组成。
这些岩石具有较高的透水性和渗透性,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和积聚。
二、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征1. 地下水位潜山市地下水位较为丰富,地下水位埋深一般在10-20米之间。
根据潜山市地下水观测站的数据,地下水位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较大,夏季多雨时期地下水位明显上升,而冬季旱季地下水位则下降较多。
因此,为了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需根据不同季节的地下水位变化情况进行规划与管理。
2. 地下水水质潜山市地下水水质总体上较好,以低钠、硬度低、矿化度较低的软水为主。
然而,也有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容易溶解的岩石如石灰岩、石膏等的影响,水质中的钙、镁等有机盐含量较高。
此外,部分地区地下水水质受到农业活动的影响,硝酸盐含量较高。
因此,应加强地下水水质监测,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3. 地下水补给潜山市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降雨和地表径流。
潜山市地处中国南方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均降雨量较高,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
此外,潜山市地表径流较为集中,形成了多条河流和水系。
这些河流在水文地质特征发育的地区,往往会形成地下水补给的“强补给”带。
因此,在地下水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自然补给来源,科学规划和管理水资源。
结论通过对潜山市地质结构和地下水资源分布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潜山市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华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位较为丰富,水质总体上较好,补给源主要来自降雨和地表径流。
在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应合理规划利用地下水位的变化特点,加强对地下水水质的监测和管理,充分利用地下水补给的自然特点。
阜阳市现状地下水水位水量适宜性分析殷玉忠;刘佩贵【摘要】为实现构建水位和水量双指标相结合的地下水水资源控制管理模式,以安徽省阜阳市为例,分析了阜阳市地下水动态特征,制定了研究区浅层下水水位水量适宜区间,并分析了现状条件下研究区地下水水位水量的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北部平原区浅层地下水适宜水位埋深确定为1.5~3.0m,枯水期或春季可适当调整,但建议最大埋深不宜大于3.8m,南部平原区浅层地下水适宜水位埋深可确定为1.0~3.0m,局部地区根据具体要求可做适当调整;现状条件下,阜阳市浅层地下水水位埋深基本位于制定的适宜水位埋深区间内,间接反映出,在现有开采井布局、作物种植结构和灌溉制度前提下,该区浅层地下水开采量较适宜,同时间接验证了制定的地下水适宜水位埋深的合理性.【期刊名称】《安徽地质》【年(卷),期】2017(027)004【总页数】5页(P289-293)【关键词】适宜水位区间;适宜开采量;浅层地下水;适宜性【作者】殷玉忠;刘佩贵【作者单位】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安徽合肥 230001;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安徽合肥 23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740 引言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确定地下水的可开采量[1],但随着认识的深入,与之相近的安全开采量、可持续开采量等概念也逐渐被提出来,如王振龙等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满足地下水4个功能条件的地下水安全开采量概念[2]。
学者们对地下水水位也做了相关研究,如杨泽元等提出了生态安全地下水位埋深的概念[3],刘波等提出了地下水安全开采动态控制水位的概念[4]。
但是,地下水水位和开采量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实际情况下,地下水水位或水位埋深直接综合反映了地下水系统的补给、径流、排泄变化情况,通过对其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快速、便捷的了解和掌握地下水的均衡状况。
但上述研究仅侧重于水量或水位一个方面,为此,叶勇等提出了以地下水控制性水位结合地下水可开采量进行双重管理地下水的手段[5],闫学军等提出了地下水水位—水量“二元”指标管理新模式[6]。
安徽省汲河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武晓玲*,陈公名,李园园(安徽皖欣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摘要:汲河发源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汲河是水害较多的河流,涝灾严重,因而沿岸建有堤防。
近年来,汲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仍存在部分水体不稳定、水质不合格等问题。
了解当前汲河流域水环境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通过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从严防范水风险、加强流域共保联治等措施,着力解决流域突出的水生态环境问题,确保汲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协同的发展稳步推进意义重大。
关键词:汲河流域;水环境现状;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引言 汲河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境内,是淮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皖西大别山北麓,有西汲河和东汲河2大源流,西汲河为主源,2大源于固镇3叉汇合为汲河,北流至霍邱县孟集镇官庄入城东湖,自城东湖闸出湖后北流入淮河,全长167km,流域面积2231km2,其中城东湖蓄洪区面积378.1km2。
汲河流域范围涉及六安市的裕安区、叶集区、霍邱县、金寨县,常住人口81.6万。
流域地形总体上南高北低,汲东干渠以南为低山区,汲东干渠以北至储渡口段为岗畈过渡地带,储渡口以下为低洼的圩区,大水时汲河下段和城东湖连成一片。
1951年以来,我国对汲河流域进行了多次治理,建设城东湖蓄洪工程及保庄圩,并对汲河干流及西汲河、东汲河、油坊河、二道河等主要支流部分河段的一系列中小河流进行了治理,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初步形成。
但由于汲河治理主要以县、区为单元实施局部河道整治,缺乏系统治理,防洪减灾体系不完善,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问题不断显现。
2020年7月,汲河流域发生强降雨,造成汲河圩堤漫溢,沿河多个乡镇被淹,经济损失巨大。
因此,为保障汲河流域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防洪减灾能力,指导流域内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熟悉了解汲河流域的水环境现状十分必要。
1汲河流域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1地表水环境质量目标评价1.1.1东湖闸/城东湖二水厂取水口断面水质达标评价根据水质分析,东湖闸断面近年来氨氮、总磷指标呈下降趋势,但化学需氧量波动较大,偶有超过或接近Ⅲ类水标准,断面水质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