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地下水应急后备水源地的建设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评价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评价黑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黑龙江省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衡。
北部和东部山区降雨充沛,地表迳流发育,西部和东部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及兴凯湖平原赋存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由于受所处地理位置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我省80个市(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参差不齐,缺水地区主要为大庆、哈尔滨、绥化等大中型城市及鸡西、七台河等矿区。
水资源缺乏已制约了上述城市经济发展速度,严重缺水地区已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饮用。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的东北部,幅员辽阔,山环水绕。
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控制北部和东部疆界,松花江如一条玉带从西南向东北横贯黑土大地。
连绵起伏的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太平岭及那丹哈达岭将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兴凯湖平原和逊河平原围隔起来。
在平原中形成大型的地下水贮水盆地,在广大的丘陵山区形成风化裂隙、构造裂隙、孔洞及溶洞等蓄水构造。
根据黑龙江省地下水循环的总体特征及地形地貌、含水岩组的特点,将全省地下水划分为三级资源区(资源区、亚区、子区)。
首先按地下水流域及汇水范围划分六个地下水资源区;按地形地貌划分十一个亚区。
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区划分表资源区符号面积亚资源区符号面积黑龙江中上游流域地下水资源区Ⅰ10.64Ⅰ19.30逊河平原地下水亚资源区Ⅰ21.33松花江上游流域地下水资源区Ⅱ17.10丘陵山区地下水亚资源区Ⅱ14.95松嫩平原地下水亚资源区Ⅱ21.21松花江中游流域地下水资源区Ⅲ8.10丘陵山区地下水亚资源区Ⅲ17.81松花江中游地下水亚资源区Ⅲ20.29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下游汇流流域地下水资源区Ⅳ6.22丘陵山区地下水亚资源区Ⅳ11.85Ⅳ24.38乌苏里江中上游流域地下水资源区Ⅴ3.01丘陵山区地下水亚资源区Ⅴ12.01兴凯湖平原地下水亚资源区Ⅴ21.00绥芬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区Ⅵ0.78丘陵山区地下水亚资源区Ⅵ0.78根据含水介质组成特征及赋存条件,将我省地下水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等三种基本类型。
地下水资源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的调查分析。
得出了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严重不合理,存在着超采、污染等诸多问题。
对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日趋显露的结论。
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地下水;社会建设;作用中图分类号:p6418文献标识码:a1地下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水资源和粮食、石油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水资源又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
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资源,是我国实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1我国水资源主要特点111水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低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 8124亿m3,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 200m3,在全球排128位,不到全球人均的1/3;单位耕地面积占有水资源量为1 440 m3,不足世界水平的1/2。
112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我国水资源受降水影响,其时空分布具有年内、年际变化大以及区域分布不均匀的特点。
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相差悬殊。
长江及其以南地区的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5%,却拥有水资源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09%,西北地区面积占全国的295%,拥有的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44%。
按面积平均,北方的水资源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2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已经成为主要水源,同时也是重要的生态环境要素。
与地表水资源相比,地下水资源具有分布范围广、相对均匀、水质优良、供水保证程度高的特点,在保障城乡居民生活、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地表水资源短缺的北方地区(资源型缺水)以及南方局部地区(水质型缺水),地下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3地下水具有独特的优势与特点131地下水一般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是最优质的饮用水供水水源。
地表水污染严重(水质在v类以下的超过70%)、水质性缺水形势越来越严峻、有水不能用的现象已十分普遍,许多地区不得不改用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
水厂备用水源实施方案一、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供水压力也越来越大。
为了保障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水厂备用水源的建设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二、备用水源的选择。
1. 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备用水源,它具有储量大、水质好、稳定性强的特点。
在选择地下水资源作为备用水源时,需要对地下水的储量、水质、地下水位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确保地下水资源能够满足城市供水的需求。
2. 河流水源。
河流水源是城市供水的重要来源之一,选择河流作为备用水源需要考虑河流水质、水量、水位变化等因素,确保河流水源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 水库水源。
水库水源是一种常见的备用水源,水库可以储存大量的水资源,但在选择水库作为备用水源时需要考虑水库的蓄水量、水质、水位变化等因素,确保水库水源能够满足城市供水的需求。
三、备用水源的建设和实施。
1. 建设水源调度系统。
建设水源调度系统是保障备用水源能够及时投入使用的关键措施。
水源调度系统可以实现备用水源和主要供水源的无缝切换,确保城市供水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 建设水源输送管网。
建设水源输送管网是将备用水源输送到城市供水系统的关键环节。
水源输送管网需要考虑输水距离、输水能力、输水管道的材质和防腐蚀措施等因素,确保备用水源能够顺利输送到城市供水系统。
3. 建设水源处理设施。
建设水源处理设施是保障备用水源水质符合国家标准的重要环节。
水源处理设施需要考虑水质监测、水质处理工艺、水质处理设备的选型和运行管理等因素,确保备用水源水质符合城市供水的要求。
四、备用水源的管理和运行。
1. 制定备用水源管理制度。
制定备用水源管理制度是保障备用水源能够有效运行的关键措施。
备用水源管理制度需要考虑备用水源的日常巡查、定期维护、紧急启用等方面,确保备用水源能够随时投入使用。
2. 加强备用水源运行监测。
加强备用水源运行监测是保障备用水源能够稳定运行的关键措施。
城市备用水水源地建设要求及思路目录引言 (3)1 背景简介 (3)2 应急备用水源建设要求 (4)3 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思路 (5)3.1 地表水源型 (5)3.2 地下水源型 (5)3.3 外调水源型 (6)3.4 非常规水源型 (6)3.4.1 再生水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 (7)3.4.2海水淡化型备用水源地建设 (7)3.4.3雨洪资源化型备用水源地建设 (7)3.4.4 矿井疏干水型备用水源地建设 (8)3.5 区域联网供水型 (8)4 结语 (8)引言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是解决城市供水风险的重要手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急备用水源建设。
在概述城市应急备用水源背景的基础上,提出应急备用水源建设的几点要求,并分别阐释地表水水源、地下水水源、外调水水源、非常规水水源、区域联网供水等各类型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思路,对完善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体系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1 背景简介城市应急备用水源是城市抵御突发性污染事件、应对干旱等极端天气最有效的措施,是城市供水保障体系降低供水风险、保障特殊时期供水安全的最主要的手段。
2011年11月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抗旱规划》(国函〔2011〕41号)明确提出,对于缺少饮用水备用水源或水源单一的城市,应实施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
《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时间要求,即针对单一水源供水的城市,应于2020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应急水源或备用水源建设。
2015年,按照推进相关规划“多规合一”要求,水利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水利规划工作的通知》,要求完善城市供水保障体系。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供水安全的风险和挑战越来越大。
截至2010年,我国有近一半城市存在缺水状况,40%左右城市饮用水水源单一,超过一半城市缺少应急备用水源,另有部分城市虽建立了应急备用水源,但因缺水而实质上已不再具备相应功能。
为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目前全国各城市均已启动应急备用水源建设,但由于各地水源类型存在差异,因此亟须在厘清现状的基础上,对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提出整体要求和思路,确保相关工作能够有序开展。
黑龙江省北安市市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姓 名:郑 余导 师:王锡魁 教授专 业:地质工程摘 要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水资源评价的研究现状,并从北安市实际情况出发论述了本次工作的意义。
针对北安市市区水资源紧缺的局面,在详细分析了本区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物理性质、地下水化学特征、水质、水资源量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北安市市区地下水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
水是人们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资源。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水质良好、分布广泛、水量较稳定等特点,是城市、工矿、农田灌溉、畜牧业、国防工程等的宝贵的供水水源。
随着城市和工矿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地下水的用量日益增加,出现了诸如土壤盐渍化、附近建筑物边坡塌滑、地面塌陷等很多问题,因此为了可以合理、有效利用地下水,必须对其进行水资源评价。
水资源评价内容一般包括水资源质量评价、水资源数量评价和水资源利用评价及综合评价,并且遵循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的原则。
针对本次工作的重点,本文仅对研究区的地下水水质及水量进行综合评价。
北安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地处省会哈尔滨市、西部工业城市齐齐哈尔市及北部对俄贸易重镇黑河市的等距离交汇点上,区位优势明显。
随着北安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的需求量剧增,水资源紧缺一直是制约北安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因此开展市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掌握该区地下水资源量及水质情况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区的区域地质及区域水文地质概况,从宏观上把握本区所在地质单元及水文地质单元的特征、地下水主要类型及含水岩组特征。
进而通过对本区地下水类型、富水性分区、补径排条件、动态平衡等问题的分析,研究了本区的水文地质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查分析、取样分析等手段,对本区地下水的物理性质、水化学特征、水质、水环境质量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最后对本区地下水资源量进行了计算,特别是在对白垩系裂隙孔隙承压水资源量进行计算时,分别做了稳定流抽水试验和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并采用Waterloo Hydrogeologic公司开发的水文地质软件AQUIFER TEST对含水层的导水系数T、渗透系数K、弹性释水系数S进行了计算,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黑龙江省地下水开发、保护与管理措施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一宝贵的资源,黑龙江省认识到地下水的开发、保护和管理都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黑龙江省在地下水开发、保护和管理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首先,在地下水开发方面,黑龙江省注重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
制定了严格的地下水开发指导思想和政策,建立了地下水开发规划,明确划定地下水资源开发区和控制区。
同时,加大投入,提高地下水开发技术水平,采取科学的抽水井布设和抽取量控制,确保地下水资源能够稳定供应。
此外,鼓励和支持农村地区开展小规模地下水开发,提升农村地区的水资源供应能力。
其次,在地下水保护方面,黑龙江省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地下水的质量和水源的可持续性。
加强水源地保护工作,建立了严格的保护区制度,禁止污染源及有害活动进入保护区,确保水源地的水质安全。
加强水源地周边的环境监测和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水源地的潜在污染源,保护地下水的纯净度。
加强农业面源和化肥农药的管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化肥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
此外,黑龙江省还注重地下水的管理工作。
建立地下水资源监测网络,对地下水位、水量和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布地下水情况,为地下水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地下水的管理机构建设,完善地下水法规和管理制度。
加强地下水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地下水数据的收集、管理和共享能力。
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管理,促进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联合调度,确保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总之,黑龙江省在地下水开发、保护和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合理利用了地下水资源,提高了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效率,同时也保护了地下水的质量,维护了水资源的可持续性。
然而,由于地下水资源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黑龙江省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地下水开发、保护和管理的研究和投入,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以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地下水资源。
另外,在地下水开发、保护和管理方面,黑龙江省注重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撑。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5.07.29•【字号】黑政办综〔2015〕17号•【施行日期】2015.07.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的通知黑政办综〔2015〕17号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有关直属单位:水源保护区是依法实施水源保护的基础。
2010年,我省全面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截至目前,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已基本完成。
但随着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现已建成16232处工程),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成为当前急迫任务。
为高质、高效推动此项工作,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通知如下:一、划分范围和工作时限结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以供水人口1000人为界,分别建立农村集中式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清单。
供水人口在1000人及以上的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要求,参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划分水源地保护区,并于2016年9月底前报省政府批复实施;1000人以下的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由所在地政府自行确定保护范围。
二、工作程序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审核工作由市(地)政府(行署)负责。
具体程序为:县级政府提出保护区划分技术方案,经市(地)环保部门审查论证后,由市(地)政府(行署)将结果报省政府批复。
划分技术文件由市(地)环保部门负责立档留存。
三、工作要求(一)各地要高度重视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积极部署,认真组织。
环保部门要加强指导,把好技术审查关;水利部门要密切配合,提供已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基础资料,协助做好相关工作。
(二)省环保厅要加强监管,定期对划分技术文件进行抽查。
应急备用水源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前言在灾害发生后,人们的水源受到威胁,需要应急备用水源。
但是,在使用备用水源的同时,环境保护同样重要。
本文将介绍应急备用水源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
应急备用水源的意义在地震、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等突发事件中,水源受到极大的威胁,造成了饮水困难和卫生问题。
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建立应急备用水源。
应急备用水源可以从地下水、河流、湖泊等自然资源中获取水源。
这些水源通常需要进行消毒、过滤等处理后才能用于饮用、洗浴和农业等方面。
应急备用水源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1. 尽可能减少污染应急备用水源通常来自自然水源,容易受到污染。
为了避免污染,需要:•在水源周围设置隔离带,避免化肥、农药等污染物进入水源;•安排专人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水质污染;•加强水资源管理,做到在水质污染情况下不开放备用水源。
2. 防止恶意污染在应急情况下,有些人可能会恶意污染备用水源。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需要:•在水源周围设置监控措施,及时发现并防止恶意污染;•加强对水源管辖区域的巡逻,及时发现和处理恶意污染行为;•增加态势感知和预警机制,提前发现水质异常情况。
3. 加强水质监测和管理在应急情况下,备用水源的水质极为关键。
为了保证水质和卫生安全,需要:•在水源周围设立监测点,建立水质监测网络;•贯彻水质自动监测和数据共享机制,保障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加强水源管理,保持水源水质的稳定性。
4. 处理废水和污泥在备用水源运行中,会产生一定的废水和污泥。
为了避免废水和污泥对环境造成污染,需要:•建立废水处理和污泥处理设施,保证废水和污泥的合理处理;•加强与当地环保部门的沟通和协调,确保废水和污泥的处理达到相应标准。
结论应急备用水源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设施。
为了应对各种灾害和突发事件,需要建立健全的备用水源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尽可能减少污染、防止恶意污染、加强水质监测和管理、处理废水和污泥等。
水2010.19中国水利摘要:饮水安全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求之一,保障饮水安全是许多自然灾害和人为事件发生后最迫切的一项任务。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开展城市应急和战略储备水源规划及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分析国内外地下水应急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地下水的应急管理体系与机制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城市应急与战略储备水源的建设与管理应成为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快立法工作,明确城市地下水应急水源地的法律地位。
关键词:地下水;应急管理;突发性事件;供水安全Discussion on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emergency groundwater source //Zhang YuandongAbstract:Drinking water security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demands for human beings.In most cases,it is one of the most urgent tasks to ensure the drinking water safety immediately after natural or man -induced disasters.Therefore,from a security point of view,it is of great strategic importance to launch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work of urban emergency and strategic water reserve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groundwater emergency management abroad and home,it discusses the groundwater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chanism construction and propos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emergency and strategic water sources should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government ’s ability construction.It also suggests speeding up legislation to identify the legislative role of emergency groundwater sources.Key words:groundwater;emergency management;emergent event;water supply security中图分类号:TV213.6+TU991.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23(2010)19-0049-03收稿日期:2010-07-29作者简介:张远东(1975—),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下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
建设香隅地区应急备用水源厂的建议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香隅地区的用水需求不断增加。
然而,受限于自然条件和资源限制,香隅地区的自然水资源并不充裕。
为了保障香隅地区的用水安全,我们需要建设应急备用水源厂。
以下是我对建设香隅地区应急备用水源厂的建议:一、选择合适的地点作为应急备用水源厂,地点的选择至关重要。
要选择离城区较近的地方,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供水。
地点应该靠近水资源,比如河流、湖泊等,便于取水;同时还要远离污染源,确保取水的水质安全。
二、采用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建设水源厂时,应选用先进的水处理技术,确保处理后的水质符合国家标准,并能够满足各种用水需求。
同时也要考虑水资源开采的可持续性,合理利用水资源,避免对环境造成过度的破坏。
三、设置完善的供水系统建设水源厂后,还需要建立相应的供水系统,包括输水管道、储水设施、供水泵站等。
这些设施要在平时保持良好状态,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能够迅速投入使用,确保供水的及时性和稳定性。
四、加强应急演练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水源厂将成为救灾的重要基地。
需要加强应急演练,提高水源厂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有效地运营水源厂,保障供水安全。
五、健全管理体系水源厂的建设需要健全的管理体系,包括管理人员、监管机构、技术团队等,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和监管,确保水源厂的正常运营和供水质量。
六、加强宣传教育建设水源厂虽然是为了应对紧急情况,但也需要加强宣传教育,让社会公众了解水源厂的重要性,并提高对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意识,共同参与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在建设香隅地区应急备用水源厂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多方面的合作和支持。
只有充分发挥各方的力量,才能够建设出高质量、安全可靠的应急备用水源厂,确保城市人民的用水安全。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这一问题,尽快落实建设水源厂的计划,提升城市的应急响应能力,确保城市用水安全。
在建设和运营应急备用水源厂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重要的因素。
黑龙江省地下水应急后备水源地的建设意义
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的地震、海啸、洪水、台风、干旱、水体污染以及恐怖袭击等自然灾害和人为突发事件频发,人们防范次生饮水危机的意识不断增强,应急后备水源地规划、勘查、建设工作提上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引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5]45),其中明确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建立健全水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各大中城市要建立特枯年或连续干旱年的供水安全储备,规划建设城市备用水源,制定特殊情况下的区域水资源配置和供水联合调度方案”。
2006年国务院还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据此全国许多城市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的应急后备水源地论证、勘查和建设工作。
北京自2003年起先后建成和启动了怀柔、平谷、房山、昌平四大地下水应急水源地,此外还拟在平原区新建一处应急后备水源地。
天津市在市区北部新建一处地下水应急水源地;山东省于2006年启动了全省重点城市应急水源地的调查研究工作,对17个重点城市规划了应急水源地并进行了相应的勘查;河南省于2007年为22个市县规划了应急水源地;河北省于2007—2008年开展了重要城市应急水源地调查评价工作,为11个重要城市规划了13处地下水应急水源地;此外,吉林、山西、江苏、浙江、江西、广东和云南等也相继开展了应急水源地的相关规划、勘查工作。
客观而言,黑龙江省城市应急水源地规划、勘查和建设工作相对滞后,已不适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要求。
多年来,地质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意识不强,基础地质工作薄弱,找矿找水工作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
据此,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依靠中央加强地质工作的大背景,紧密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适时地提出了我省地质工作“五大战略”,其中“找地下水”战略就是“针对我省13个地市级中心地市及部分市县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水质污染日趋严重、缺水问题突出和供水水源主要来自河流、水库等地表水水源地,在遭遇自然灾害、有毒有害物质泄漏、战争、恐怖活动等突发事件时,供水安全面临严重威胁的实际,从民生建设角度出发,超前部署和实施中心城市应急后备地下水水源地勘查工作。
通过开展地下水资源调查、详查、勘探工作,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地下水水源地的水资源保证程度及环境影响程度,确定水源地建设的有利区段,探明水源地天然资源量和可开采量,提出水资源开采方案。
到2015年,力争使13个地市级中心地市及部分贫水市县拥有或圈定优越的地下水应急后备水源地,在发生应急涉水事件时,应急供水规模可以满足本地短期内基本用水需求,达到改善民生、稳定民心、维护社会安定的目的。
”
自1998年以来,松花江干流出现了百年最低水位,黄河等大江大河断流的天数日益增多。
由于水资源的减少加之无节制的污水排放,使得我国大多地表水水源地面临污染的威胁。
据2008年中国环境总站的监测成果,全国113个重点城市,243个地表水水源地中遭受污染而水质不达标的就有84个,占35%。
2005
年原国家环保局受理水环境污染突发事件76起,到2008年受理事件达135起,这些事件中绝大多数导致了供水水源地的污染。
另外,像2005年松花江流域特大水污染事件;2007年江苏盐城饮用水源酚污染;2005年广东韶关冶炼厂超标排放含镉废水,沿江的英德、清远、佛山、广州北江饮用水水源地受到污染;云南昆明滇池水源、江苏无锡太湖水源、吉林长春新立城水源蓝藻爆发污染事件;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2009年西南地区特大干旱;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以及南方强降雨引发的洪灾等,这些突发性灾害和极端气候条件对城市供水系统造成的破坏往往更大。
我省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也十分严峻。
饮用水源地保护投入严重不足,工业污染排放和水土流失造成的水污染后果仍在加重,个别市县不同程度存在着水量不足和水质污染的双重威胁,应对突发涉水事件能力较差。
最近十年来,我省也发生了多起水源地污染事故。
除松花江两次化学污染导致哈尔滨等沿江地表水源遭到严重破坏之外,如伊春市带岭区水源地、南岔浩良河水源地污染;齐齐哈尔市浏园水厂污染;尚志市水源地污染等都造成大面积、长时间停水。
如七台河市(桃山水库)、北安市(闹龙河水库)唯一水库供水水源枯竭,水位低于临界最低水位,城市供水全面告急。
所有这些在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还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因此,建设我省中心城市及部分贫水市县应急后备水源地,已迫在眉睫,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