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分类与病因病机
- 格式:ppt
- 大小:5.13 MB
- 文档页数:57
中医骨伤科学总论第一章:发展史1、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方法,适用夹板固定。
2、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3、宋·宋慈《洗冤集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4、元·李仲南《永类欽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
5、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
6、清·吴谦《医宗金鉴》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第二章、损伤的分类与病因病机1、损伤的分类①按损伤部位:外伤和内伤②按损伤的发生过程和外力作用的性质:急性损伤与慢性劳损③按受伤时间:新伤:2~3周以内的损伤或损伤后立即就诊者。
陈伤:宿伤,是指新伤失治,日久不愈,或愈后因某些诱因,隔一段时间又在原受伤部位复发者。
④根据受伤部位的皮肤或黏膜是否破损:闭合性损伤:受钝性暴力损伤而外部无创口者。
开放性损伤:由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作用或黏膜破损而有创口流血,深部组织与外界环境沟通者。
2、外力伤害性质的不同可分类:(会根据具体损伤各自分类)(1)直接暴力:损伤部位发生在直接作用部位,如创伤、挫伤、骨折、脱位(2)间接暴力:损伤部位在远离外力作用部位,如传达暴力、扭转暴力引起相应部位的骨折、脱位。
如高空坠落,臀着地,对脊柱反作用力,造成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或伴严重的脱位及脊髓损伤(3)肌肉强烈收缩:跌仆股四头肌收缩引起髌骨骨折。
投掷手榴肌肉收缩引起肱骨干骨折。
(4)持续劳损:单一长期弯腰引起慢性腰肌劳损。
长期步行引起跖骨疲劳性骨折。
3、骨折常发生在密质骨与松质骨交界处。
如桡骨远端骨折。
4、人体是由皮肉、筋骨、脏腑、经络、气血与津液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明·薛己《正体类要》:“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5、伤气——气滞、气虚、气闭、气脱、气逆。
气滞的特点:外无肿形,痛无定处,自觉疼痛范围广泛,体表无明显压痛点。
第一章中医伤科发展简史习题部分一.选择题(一)A型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的或最恰当的答案,并将其前面的序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新石器时代已产生的外科手术器械为( D )。
A.曲针B小针刀C.铍针D.砭镰E.青铜刀2.首次记载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的是( A )。
A.晋? 葛洪《肘后救卒方》B.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C.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D.唐? 王焘《外台秘要》E.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3.新石器时代已出现外伤科名医( E )。
A.神农B.黄帝C.伏羲D.扁鹊E.俞跗4.首次记载髋关节脱臼分为前后脱臼两类的是( B )。
A.巢元方《诸病源候论》B.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C.宋慈《洗冤集录》D.危亦林《世医得效方》E.王肯堂《证治准绳》(二)B型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前面的序号填入每一问题后面的括号内)1.古代人创造的下列疗法是:(1)古代人在伤处抚摸、按压以减轻症状,由此产生的疗法是(B )。
(2)古代人在烘火取暖和烘炙食物的基础上,发现热物贴身可以解除某些病痛,由此产生的疗法是(A )。
A.热熨疗法B.按摩疗法C.外用药物疗法D.导引疗法E.手术疗法2.下列有代表性的中医专著是:(1)我国第一部中医病理专著是(C )。
(2)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伤科专著是( D )。
A.《五十二病方》B.《黄帝内经》C.《诸病源候论》D.《仙授理伤续断秘方》E.《伤寒论》3.下列诊治方法的最早记载是:(1)创伤后严重并发症“伤痉”(破伤风)的最早记载是( B )。
(2)世界上最早记载应用水银(水银膏)治疗外伤感染的是( B )。
A.《黄帝内经》B.《五十二病方》C.《阴阳脉死候》D.《周礼?天官》E.《肘后救卒方》4.我国最早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是:(1)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 B )。
(2)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是( E )。
第一章中医伤科发展简史一、选择题(一)A型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的或最恰当的答案,并将其前面的序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新石器时代已产生的外科手术器械为()。
A. 曲针B. 小针刀C. 铍针D. 砭镰E. 刀2、首次记载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的是( )。
A.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B.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C.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D.《吕氏春秋》E.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3、新石器时代已出现外伤科名医( )A. 神农B.黄帝C.伏羲D.扁鹊E.俞跗4、首次记载髋关节脱臼分为前后脱臼两类的是( )A.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B. 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C. 宋慈《洗冤集录》D.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E.王肯堂《证治准绳》(二)B型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前面的序号填入每一问题后面的括号内)1、古代人创造的下列疗法是:(1)古代人在伤处抚摸、按压以减轻症状,由此产生的疗法是()。
(2)古代人采用舞蹈祛邪解郁,舒展筋骨,由此产生的疗法是()。
A. 热熨疗法 B .按摩疗法 C.外用药物疗法 D.导引疗法 E.手术疗法2、下列有代表性的专著是:(1)我国第一部中医病理专著是()。
(2)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是()。
A.《五十二病方》B.《黄帝内经》C. 《诸病源候论》D.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E.《伤寒论》3、下列诊治方法的最早记载是:(1)创伤后严重并发症“伤痉”(破伤风)的最早记载()。
(2)世界上最早记载应用水银(水银膏)治疗外伤感染的是()。
A.《黄帝内经》 B.《五十二病方》C.《阴阳脉死候》D.《周礼·天官》E.《肘后救卒方》4、我国最早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是:(1)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
(2)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是()。
A. 《五十二病方》B. 《黄帝内经》C. 《诸病源候论》D.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E.《伤寒论》(三)D型题(在每小题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2个相互间有特殊联系的答案,并将其前面的序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西汉名医淳于意留下的“诊藉”记录了两例完整的伤科病案是()。
身体损伤的病因与病机分析第一节病因伤病即人体在一定条件下,对外界损害因素作用的反应,这种反应通过人体内在的变化而反映出来。
因此,导致伤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它必须作用于人体,通过人体的反应,才有可能构成伤病。
同时人体对于各种外界损害因素的反应,固然有它共同的规律,但由于人们所处环境、生理特点与病理因素的不同,这是产生了人体对外界损害因素反应的各种特殊性。
伤科疾病,根据发生的原因,可分为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方面。
一、外在因素是指从外界作用于人体的伤病因素。
如外力作用与邪毒感染。
1、外力作用由于跌扑、坠堕、撞击、闪挫、扭捩、压扎、负重、刀刃、劳损等所引起的伤病,都与外力作用有关。
根据外力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收缩和持续劳损等四种。
直接暴力所致的损伤常发生于外力接触的部位,如挫伤、创伤等;间接暴力所致的损伤发生在远离外力接触的部位,如传达暴力、挫伤暴力引起的骨折脱位等;肌肉紧张收缩亦可造成损伤,如跌扑时股四头肌强烈收缩可引起髌骨骨折;此外,持续劳损作用还可引起腰椎峡部、跖骨等疲劳骨折或慢性筋肉劳损等。
2、外感六淫与邪毒感染外感六淫诸邪或邪毒感染,均可导致筋肉、关节发生疾患。
由于创伤、细菌感染、损伤积瘀、经脉受阻,亦可化热成毒,形成化脓性疾病。
各种损伤可因风寒湿邪乘虚侵袭,气机不得宣通而出现反复发作性疼痛,或出现筋肉挛缩、松弛无力,致关节活动不利,肢体官能障碍等。
二、内在因素是指从内部影响于人体的伤病因素。
内在因素与伤科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年龄、体质、局部解剖结构、病理因素等的不同,可影响到疾病有不同特点。
如骨关节疾患可因轻微外力而引起病理性骨折、脱位,内分泌代谢障碍可使骨折愈合迟缓,某些骨肿瘤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等。
伤科疾病的发生,外在因素是主要的,不同的外在因素,可以引起不同的伤病。
在不同的情况下,伤病的特点、种类、性质与程度也有所不同。
例如,外力的大小、方式、时间、速度,物体的体积、重量、形状、哽度等,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如跌倒时臀部着地,外力作用虽同,但老年人易引起股骨颈骨折,青少年则较少发生;传导外力作用于某一骨骼时,通常是在骨骼的疏松组织与致密组织交界处或在活动与固定部位的交界处发生骨折。
周围神经损伤的处理周围神经损伤是常见的外伤,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与其他组织损伤合并发生。
周围神经损伤后,受该神经支配区的运动,感觉和营养均将发生障碍。
临床上表现为肌肉瘫痪,皮肤萎缩,感觉减退或消失。
一、病因病机1.周围神经损伤原因及分类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可分为:①牵拉损伤。
如产伤等引起的臂丛损伤。
②切割伤。
如刀割伤、电锯伤、玻璃割伤等。
③压迫性损伤。
如骨折脱位等造成的神经受压。
④火器伤。
如枪弹伤和弹片伤。
⑤缺血性损伤。
肢体缺血挛缩,神经亦受损;电烧伤及放射性烧伤。
⑥其他损伤:如药物注射、麻醉等医源性损伤。
2.根据损伤的程度分Ⅰ度:神经失用:神经受伤轻微,神经轴突和鞘膜完整,神经可发生节段性脱髓鞘改变,但不发生轴突变性。
表现为暂时传导功能丧失,常以运动麻痹为主,感觉功能仅部分丧失,电生理反应正常,营养正常。
大多可以在数日内自动恢复。
Ⅱ轴突断裂:神经受伤较重,神经轴突中断,但神经内膜仍保持完整,损伤的远侧段可发生瓦勒变性。
表现为神经完全性损伤,但近端再生轴突可沿原来远端神经内膜管长至终末器官,因此可自行恢复。
Ⅲ度:神经轴突、髓鞘、神经内膜损伤,但神经束膜完整、正常。
Ⅳ度:神经轴突、神经内膜、神经束及束膜均损伤断裂,仅神经外膜连续性存在。
Ⅴ神经断裂:神经损伤严重,可发生完全断裂或不完全断裂。
临床表现为运动、感觉完全丧失并有营养性改变,不完全断裂者表现为不完全性瘫痪,早期亦可表现为完全性瘫痪,日后部分恢复。
神经断裂,不能自动恢复,必须修复神经,方能恢复功能。
3.神经损伤后的病理变化神经断裂后,近端出现近距离的逆行性变性,4~10日后,开始再生;神经远端在伤后12~48 h,出现沃勒变性。
髓鞘收缩碎裂,神经细丝和细管排列混乱、断裂;48~72 h整条轴突同时断裂,大量吞噬细胞浸润,清除轴突和髓鞘碎片,需2~4周。
神经损伤后,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感觉末梢(如感觉小体)等萎缩。
若神经在1~2年内未恢复,肌纤维和感觉末梢最后被纤维组织代替,功能难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