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 格式:pptx
- 大小:9.26 MB
- 文档页数:31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两种建国方针共产党:成立联合政府,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2.重庆谈判:1945.8-10,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内容: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3.政治协商会议:1946.1在重庆召开二、全面内战的爆发1.国民党的全面进攻:1946.6,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内战爆发2.共产党粉碎全面进攻:1946.7-10,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3.国民党的重点进攻:1947.3,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4.共产党粉碎重点进攻:●粉碎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青化砭、沙家店战役●粉碎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山东孟良崮战役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1.经济陷入崩溃,通货膨胀,物价飞涨2.信誉一落千丈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解放区土地改革:●1947年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2.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千里跃进大别山3.三大战役●辽沈战役:1948.9,东北全境解放●淮海战役:1948.11,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解放●平津战役:1948.11,基本解放华北全三大战役是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
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5.渡江战役:4.23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在大陆统治覆灭,中华民国结束6.国民党失败原因:●不能解决中国社会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切身利益,失去民众支持7.共产党胜利原因:●始终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民众支持8.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之一。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学习目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内容提要】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坚持独裁统治,发动全面内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战争,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在国统区形成第二条战线。
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反攻,赢得战略决战的胜利,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新中国的政策和主张。
【框架线索】【知识提纲】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一)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1.背景:(1)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
民主与专制、和平与内战、联合政府与一党专政。
(2)国民党内战准备尚未完成。
(3)国际政策美国:扶蒋反共苏联:扶蒋抑共(3)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2.目的:争取和平,揭露美蒋反动派的阴谋。
3.内容:1945年10月10日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4.意义(1)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
(2)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各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
(3)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党若破坏协定、发动内战,会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二)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1.背景:“双十协定”的要求。
2.时间、地点: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3.内容:(1)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2)再次确认了和平建国的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各党派平等合作的和平建国途径。
4.结果:协议内容,墨迹未干,国民党便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一)全面进攻阶段1.背景:(1)全面内战开始时,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来援助等方面,都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案本节课是高一历史课程中的第25课,主要讲述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历程。
通过四个子目(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全面内战的爆发、___政权的统治危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阐述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研究唯物史观和辩证分析理论,分析___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探究和分析___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课前准备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提前准备课程资料,并提出问题以增加教学的目的性。
同时,学生也应该在课前预,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和搜集有关资料。
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相关图片来导入本课研究。
通过观察渡江战役和人民解放军开进南京的图片,让学生思考这场战争的背景、爆发原因和最终结果,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
在讲授新课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入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这个话题,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所学知识,指出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通过自主研究的方式,学生可以了解到重庆谈判的背景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
___主张成立___,力争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___则坚持和内战的方针。
重庆谈判的时间是1945年8月至10月。
教学重点是___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和___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教学难点是如何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分析理论看待历史问题。
1946年6月,___军队开始对___的解放区展开大规模进攻,标志着解放战争的爆发。
为了粉碎___的进攻,___采取了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___军队进攻的方针,并在1946年7至10月期间共歼灭___军队约30万人,成功粉碎了___的全面进攻。
此后,___军队又于1947年3月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采取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的策略,成功粉碎了___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并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高一历史教案(编号:)【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渡江战役;右图是人民解放军开进南京。
大家思考一下,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什么战争?这场战争是如何爆发的?最后的结果如何?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如何?自主学习1.重庆谈判(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出现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力争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2)时间:1945年8月-10月。
(3)结果:国共双方代表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2.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1946年1月10日。
(2)代表: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
(3)结果: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
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很快否决了这些协议。
图片情境合作探究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政治斗争史料一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
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可做。
——1945年8月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史料二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
”——胡锦涛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1)据史料一概括蒋介石发起谈判的原因及真实目的。
原因:迫于当时国内外的厌战情绪;蒋介石尚未完成打内战的全部准备工作,争取备战时间。
真实目的:利用政治手段,将发动战争的责任转嫁给中国共产党。
(2)为实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的目标,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进行过哪些努力和斗争?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和平民主建国的路线;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一、争取和平民主阶段:1、重庆谈判:(1)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2)时间:1945年8~10月(3)结果:签订《双十协定》《双十协定》内容:①和平建国;②坚决避免内战;③召开政协会议;④保证人民权利;《双十协定》意义:共产党:被动——主动;国民党:主动——被动2、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又称“旧政协会议”):(1)召开:1946年重庆(2)内容: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二、解放战争的过程:战略防御(1946.6-47.6)——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1947.6-1949.1)——最后胜利(1949.1-1949.10)(一)战略防御阶段。
1、全面进攻(1)时间:1946年6月(2)进攻方向:中原等解放区(3)结果: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2、重点进攻(1)时间:1947年(2)进攻方向:陕北和山东解放区(3)结果:被粉碎(二)、战略反攻阶段:1、全国性反攻(1)时间:1947年6月,刘、邓大军潜力跃进大别山(3)意义: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2、三大战役:(1)辽沈战役:①时间:1948.9——1948.11②地点:东北地区(1)淮海战役:①时间:1948.11——1949.1②地点:淮海地区③人物:黄维黄柏涛杜聿明意义: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2)平津战役①时间:1948.11——1949.1②地点:平津地区③人物:傅作义3、北平谈判(1)背景:三大战役即将结束,国民党败局已定(2)结果:和谈破裂4.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⑴、背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⑵、召开: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展开(第二次工作重心转移)⑶、内容:工作重心的转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⑷、意义:为新中国成立作了思想上政治上的准备。
5、渡江战役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3)时间:1949. 4月21日——4月23日(2)过程(3)意义:南京解放,国名政府统治结束,也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因为共产党想要建立联合政府,想要用和平手段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能够史论结合、多角度的认知历史。
国共双方经过43天的谈判,在1945年10月10日签订了一份《会谈纪要》,简称双十协定,国民党同意和平建国基本方针,并在1946年1月组织召开了由国共两党、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共同参与的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出来五项议案。
但蒋介石在短短两个月后就公然否决《双十协定》和政协路线。
随后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环节三:生与死的较量比一比:共产党和国民党,谁更有胜算?从图片获取信息,国民党和共产党在统治面积、占据城市和人口上有巨大的悬殊,并且还获得了美国的支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指导学生能够概括历史事件的特征。
阅读材料:1946年5月蒋介石对其内部人员说:“中共除一部分外,本属乌合之众”,“共果不就犯,一年期可削平之”。
“我们有空军、海军,而且有重武器和特种兵,如果配合的好,运用灵活,就一定能速战速决,把奸匪消灭。
——高华《革命年代》美国的帮助给蒋介石打了一剂强心针,他对内战胜券在握,他认为共产党不过是乌合之众,一年之内就能速战速决,奸匪消灭。
战争是如蒋介石所预想的一样吗?这场战争打了将近3年,我们按照毛泽东的分期,把战争划分成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三个阶段。
设计意图:承前启后,完成教学环节过渡。
一、战略防御阶段。
这一阶段,国民党的作战计划是首先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对全国解放区展开全面进攻,后来又集中兵力对陕北、山东展开重点进攻,但最后都被共产党给突破了。
这得益于毛泽东的军事指挥和防御战略,非常适合当时国共两党兵力差异悬殊的战情。
毛泽东以劣胜优、以弱胜强的军事思想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辅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诱敌深入各个歼灭对于这一战争结果,毛泽东早就有预言,毛泽东对内战也十分有信心,他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本课是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第25课,新课标的要求是:“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因此有必要在梳理解放战争进程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等。
【唯物史观】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
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时空观念】能够按时间顺序排列人民解放战争中重庆谈判、内战的各阶段、北平谈判、渡江战役等重大历史事件,能够在地图上指出相关历史事件的地点。
【史料实证】搜集国民党反动派坚持独裁和经济崩溃的史实,从“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角度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
【历史解释】概括全面内战爆发和人民解放战争进程的史实,认识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家国情怀】通过对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来之不易,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重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
1.重庆谈判(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出现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力争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2)时间:1945年8月-10月。
(3)结果:国共双方代表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2.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1946年1月10日。
(2)代表: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一、【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叙述从抗战胜利后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这一阶段的史实,主要由四目内容构成:争取民主共和的斗争、全面内战的爆发、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抗战胜利后,存在两种不同建国方针,中国共产党顺应民心,进行了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但是,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的大规模进攻使得和平民主建国的希望落空,全面内战爆发。
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举措,在农村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解放;在城市接管中严于律己,不断积累经验,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国民党倒行逆施,导致经济、政治乃至军事的困局,政权统治危机严重。
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一个新的中国就要诞生了。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了解并基本掌握了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爆发、第二条战线、土地改革、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渡江战役等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史实,基本认识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但是,要从现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分析、探究国共两党败与胜的原因,并阐释中国革命革命胜利的意义,对高一学生来说仍是一个较大的挑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必要的史料补充和适切的问题设计。
四、【教学目标】1.运用战争形势图,定位历史时空,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
2.通过史料解读,了解国民党政权逐渐丧失民心中国共产党顺应民意逐渐赢得民心的典型事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与中国共产党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民心向背的分析与理解,提升对“执政为民”内涵的认识,增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认同,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