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猪生产学试题

猪生产学试题

猪生产学试题
猪生产学试题

猪生产学期末试卷A

一、名词解释(2分×10)

1.养猪生产:以猪作为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1分)将一些植物以及其他有关原料转化为猪肉以及其他产品以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活动。(2分)

2.生物学特性:指猪在生物进化中形成的是猪本身固有的有别于其他家畜的内在特性。(2分)

3.猪的品种:在一定自然社会条件下,经人工选择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来源,(1分)相似并能稳定遗传的外形和生产性能,并拥有一定数量的群体。(2分)

4.后效行为:猪出生后学会的识别事物和听人指挥等条件反射行为,(1分)与先天的觅食哺乳及性行为有较大差别。(2分)

5.眼肌面积:胴体胸腰椎结合处背最长肌截面面积。(2分)

6.杂交:遗传上不同品系品群或品群间相互交配。(2分)

7.杂交优势:不同品系品群间杂交,(1分)杂交后代性能平均值高出双亲性能平均值部分。(2分)

8.断奶窝重:与产仔数、初生重、泌乳力、断奶仔猪数(1分)等指标密切相关,是母猪综合繁殖指标。(2分)

9.胸宽:肩胛后角两垂线见的水平距离。(2分)

10.泌乳力:20日龄全窝仔猪重(1分)(包括寄养)。(2分)

二、选择(1分×15)

1.瘦肉型品种后备公猪的初配月龄和初配体重为_B____;

A.9~10月龄,体重≥110㎏;

B.8~9月龄,体重≥120㎏;

C.9~10月龄,体重﹥100㎏;

D.8~9月龄,体重≥110㎏;

2.同一母猪不同乳头的泌乳量不同,一般是___D___;

A.中间的乳头泌乳量低,两端的乳头泌乳量高;

B.靠前的乳头泌乳量低,中间靠后的乳头泌乳量高;

C.中间的乳头泌乳量高,两端的乳头泌乳量低;

D.靠前的乳头泌乳量高,中间靠后的乳头泌乳量低;

3.杜洛克猪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胴体品质好,但繁殖力偏低,适合做__C____;

A.第一母本;

B.第一父本;

C.终端父本;

D.第二母本;

4、猪对食物有选择性,能辨别口味,特别喜爱 A ;

A、甜食;

B、苦味;

C、鲜味;

D、咸味;

5、仔猪既怕热又怕冷,故仔猪出生1—3日龄的适宜温度是: A

A、32—35℃;

B、30—32℃;

C、22—23℃;

D、15—22℃;

6、母猪产后开始发情的时间是: A

A、断奶后3—7天;

B、2—3个月;

C、40—60天;

D、第二天;

7、某母猪在2月18日配种后,经妊诊检查获知怀孕,预产期为: C

A 、4月12日 B、5月12日 C、6月12日 D、7月12日

8、猪的泌乳力常常用 C 来表示。

A.14日龄窝重

B.18日龄窝重

C.21日龄窝重

D.28日龄窝重

9、给仔猪喂开食料的适宜时间为 A 。

A.1周龄

B.2周龄

C.3周龄

D.4周龄

10、与我国地方猪种相比,主要引入猪种具有 B 的种质特性。

A.肉质优良

B.瘦肉率高

C.耐粗饲

D.抗病性强

11、为了防止缺铁性贫血,初生仔猪在出生 A 必须补铁。

A.1-3天

B.4-5天

C.6-7天

D.8-10天

12、利用B超对母猪妊娠诊断时,检出率较高的时间是配种后的第 D 。

A.18天

B.21天

C.25天

D.28天

13、猪生殖和呼吸综合症是主要由 B 引进的。

A、细菌

B、病毒

C、放线茵

D、真菌

14.杜洛克猪原产于 C 。

A、比利时

B、英国

C、美国

D、中国

15.太湖猪是世界上 A 的猪。

A、繁殖力最高、产仔数最多

B、生长速度最快

C、瘦肉率最高

D、体型最大

三、填空(1分×20)

1、种猪生产分娩阶段分为(准备阶段)、(产出胎儿)、(排出胎盘)、(子宫复原)。

2、猪的驯化过程有狩猎-豢养-圈养-(驯养)-(选择)-(繁殖)-(调教)。

3、猪的杂交方式有(固定杂交)、(轮回杂交)。

4、假死仔猪的原因有产前脐带拉断、(产道狭窄)、(胎位不正)、分娩时间过长。

5、猪场一般可分为4个功能区,即(生活区)、(生产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

6、断奶仔猪过渡期管理注意要点:定时、定量、(定温)、(定质)、(定人)、(定窝)。

四、判断(1分×10)

1.猪的繁殖性状遗传力低,杂交易获得杂种优势。(√ )

2.猪的耳型遗传一般垂耳对竖耳为隐性遗传。(╳)

3.猪的背膘厚与瘦肉率无论表型上还是遗传上均呈强的负相关。(√ )

4.中国猪种与国外猪种比较最大的优势是胴体瘦肉率高。(╳ )

5.母猪初配时间一定要达到7-8月龄,否则影响繁殖成绩。(╳ )

6.早期判断母猪妊娠的主要依据是乳房变化和阴户变化。(╳ )

7.公猪睾丸最佳温度是38--39℃,否则影响精子质量。(╳ )

8.猪的出售体重越大,单位增重耗料量越少,经济效益越好。(╳ )

9.初生仔猪对温度的要求第一周为22℃,第二周在18℃最为舒适。(╳ )

10.据对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其视觉较差而听觉相对较发达。(√ )

五、简答(5分×4)

1、养猪存在的问题

答:(1)生产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

(2)产品质量与产品安全存在问题

(3)疾病防治的问题多难度大

(4)养猪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5)市场价格不稳定,严重影响生产效益

采分标准:每点1分。

2、猪的生物学特性

答:(1)繁殖率高,世代间隔短;

(2)食性广,饲料转化率高;

(3)生长期短,周转快,积累脂肪的能力强;

(4)嗅觉和听觉灵敏,视觉不发达;

(5)喜清洁,易调教;

(6)定居漫游,群居位次明显。

采分标准:每点1分。

3、猪的繁殖性能

答:(1)产子数(2)初生重(3)泌乳力(4)存活率(5)哺育率(6)断奶窝重采分标准:每点1分。答出任意5点即可满分。

4、哺乳仔猪的生理特点

答:(1)调节体温机制不完善,体内能源储备有限

(2)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机能不完善

(3)缺乏先天免疫力,抵抗疾病能力差

(4)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

采分标准:每点1分。

六、论述题

公猪管理的四个阶段。

答:1.适应生长阶段

1)选种后至130kg体重

2)用高质量的饲料限制饲喂

3)饲喂在通风良好、邻近成年公猪和母猪的圈舍

4)生长性能:采食量维持在2-3kg/D

2.调教阶段

1)130-140kg为调教阶段

2)高质量饲料限制饲喂,9月龄体重达到145kg

3)使用发情明显的后备或者青年母猪来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调教

4)生长性能:日采食量2.5-3kg,日增重:600g

5)配种次数:1-2次/W

6)圈舍及复配:注意地面,态度温和

3.早期配种阶段

1)9-10月龄为早期配种阶段

2)继续控制公猪的生长和体重

3)配种次数为2-4次/W,与配母猪发情良好

4)记录配种情况

5)评估繁殖配种性能,为是否淘汰做出依据

6)饲养管理

4.成熟阶段

1)12-36月龄,继续控制生长和体重,6次/W,做好配种记录

2)饲养管理要点:单圈饲养;注意地面,做好健康监督;

3)定期检验精液品质,建立正常管理制度

4)水浴刷拭,修蹄打牙,定期称重

采分标准:4大点,每点1分;每小点0.5分。

《猪生产学》教学大纲

《猪生产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名称:猪生产学;英文名称:swine science 课程编码:201013 学分:3分 总学时:5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2学时;实验学时:10学时 适应专业: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本科各专业 先修课程:动物解剖学、动物营养学、动物育种学、动物繁殖学、生物化学 执笔人:黄廷华 审订人:杨军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猪生产学》属于学科专业核心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国内外猪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猪品种资源及其利用、猪营养及饲料配合、猪各阶段饲养管理及各类群产品及其流通等。要求学生在学习家畜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家畜饲养学。家畜繁殖学、家畜育种学等课程基础上,系统学习有关猪生产的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猪生产过程的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经济意识、生态意识和市场观念,在掌握常规生产技术知识的同时,树立现代有机猪养殖业的基本概念。同时将安全肉质性能评价。无公害猪等内容充实进去,以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理论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本内容。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应当结合各专业特点,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克服死记硬背个别名词概念和条文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上应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和形象化等原则,通过实物、挂图、幻灯、录象、课堂演示及课外实验等各种途径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授课教师除应吃透教材内容外,还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材料,注意本学科的发展,随时修改教材中已过时的内容,并适当介绍一些重要的新进展。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2 学时 ) 本章重点 : 世界养猪生产的基本状况,其中包括猪肉在肉食品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生猪存栏头数,猪肉产量,地区分布特点以及生产特点,世界猪生产贸易情况,我国猪生产的基本情况及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节悠久的养猪历史 一、提供肉食;二、提供肥料;三、提供工业原料;四、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五、出口换取外汇。 第二节我国养猪现状 一、我国养猪业的历史;二、驯化野猪的过程;三、中国养猪业的发展史;四、我国养猪业概况;五、世界的猪和猪肉产量。 第三节中国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猪的起源、进化及生物学特性 (2学时 ) 本章重点 :了解猪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习性有关内容。 第一节猪的起源与进化 一、生物分类;二、猪的起源。 第二节猪的生物学特性 一、多胎高产,繁殖力强,世代间隔短;二、杂食,能利用各种饲料;三、生长期

《遗传学》试题及答案

《遗传学》试题及答案

《普通遗传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连锁遗传图:描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和相对距离的数轴图叫连锁遗传图,又称遗传图谱。 2 二价体与二倍体:联会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称为二价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称为二倍体 3颠换与转换:指DNA分子中一种嘌呤被另一种嘌呤替换,或一种嘧啶被另一种嘧啶替换的突变方式;颠换:指DNA分子中的嘌呤碱基被嘧啶碱基替换,或嘧啶碱基被嘌呤碱基替换的突变方式 4异固缩:同一染色体上异染色质与常染色质的不同步的螺旋现象。 5重叠作用 5重叠作用:两对独立的基因对表现型产生相同的影响,它们中若有一对基因是纯合显性或杂合状态,表现一种性状(显性);都为纯合隐性时,则表现另一种性状(隐性),从而使F2呈现15:1的表现型比例。 6操纵子:功能上相关的成簇的基因,加上它的调控的部分定义为操纵子。 2

7转座因子:又称移动基因,跳跃基因,它可以从染色体基因组上的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甚至在不同的染色体之间跃迁。 8无融合生殖:指不经过雌雄性细胞结合,但由性器官产生后代的生殖行为,它是介于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之间的一种特殊生殖方式;或者说是有性生殖的一种特殊方式或变态 9母体遗传即细胞质遗传,由于细胞质基因所决定性状的遗传现象与规律,有性生殖生物细胞质遗传物质通常来自于母本;母性影响属于细胞核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由于后代个体的性状表现由母本基本型决定,因而在某些方面类似于母体遗传。10杂种优势:两个遗传型不同的亲本杂交所产生的杂种第一代(F1)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比其双亲优越的现象。 二、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 1 栽培大麦(2n=14)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内具有的染色单体数目为(C ) 3

猪生产学考试复习

名词解释: 1.脂肪型:具脂肪型猪的外型,体长与胸围之比不过2—3厘米,胴体脂肪含量高,皮下脂肪厚达4厘米以上,瘦肉率45%以下。 2.瘦肉型:具瘦肉型猪的外型,体长比胸围长15—20厘米,胴体脂肪含量低,皮下脂肪厚厘米以下,瘦肉率50%以上。 3.鲜肉型(兼用型):间于以上两者之间 4.胴体长:耻骨联合前沿到第一肋骨与胸骨结合处前沿的长度。 5. 数量性状是指在一个群体内的各个体间表现为连续变异的性状,如动植物的高度或长度等 6.杂种优势(Hij):杂交一代表型平均值(Fij)与杂交亲本平均值(MP)的差异。或杂种优势:杂交后代表现上优于双亲均值的部分 7.杂种优势率(RH):杂种优势与杂交亲本平均值的比值。 8.三元杂交方案可述为:由长白公猪配大白母猪获得杂交一代母猪后,再与杜洛克公猪相配而获得三元杂交商品猪。 9.种公猪:在国家颁发有种畜禽生产许可证的种猪场,第一次配种后鉴定合格的公猪。 10.精子活力是指精液中呈前进运动精子所占的百分率,由于只有具有前进运动的精子才可能具有正常的生存能力和受精能力,所以活力与母畜受胎率密切相关,从而它是目前评定精液品质优劣的常规检查的主要指标之一。 11. 母猪的发情周期:母猪性成熟后,在非妊娠的生理条件下,猪的发情排卵会出现周而复始的变化,从上次发情到下一次发情间隔的时间称为发情周期。母猪的发情周期平均为21天。 12. 母猪的发情持续期:母猪从开始发情到发情结束的时期称为发情持续期,猪一般为3-5天。 13.母猪的排卵数及繁殖潜力:母猪的卵原细胞约有11万个,每次排卵约有20个左右,平均产仔仅为10头左右,因此,猪有较大的繁殖潜力。 14.母猪的妊娠期:母猪的妊娠期平均为114天,范围为102-140天 15.初乳和常乳:对母猪来说,初乳指母猪产仔后3-5天的乳;5天以后的乳为常乳。 16.无特异病原体猪(Specfic Pathogen Free Pig SPF猪)是指通过净化建立的,经常规检查没有猪的气喘病、萎缩性鼻炎、赤痢和弓形体病的猪群。它不是完全净化的无菌猪(Germ Free Pigs)。 17.肌肉保水力或称系水力,是指当肌肉受到外力作用时,例如,加压、切碎、加热、冷冻、触冻、贮存、加工等,保持其原有水分和添加的水分的能力。 绪论 猪出现在地球上比人类早.一万年前,人类开始驯养猪 人与猪数量变化 世界:1900年人口16亿,2005年65亿,递增4倍多;1911年存栏猪8000多万头、2006年存栏猪10亿,2012年12亿,递增15倍。 我国:1931年人口4.7亿人,2009年13.3亿,递增近3倍;1911年存栏猪4100万头、2008年存栏猪4.6亿头,2012年4.7亿,递增11倍多。 近年,我国生猪生产情况

猪生产学

猪生产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重复配种:母猪在一个发情期内,用同一头公猪先后配种两次。一般在发情开始后20~30小时配第一次,间隔12~24小时再配一次,育种场可采用这种方法。这样,既可增加产仔数,又不会混乱血统关系。 2、育成猪:70日龄仔猪或25Kg左右仔猪至4月龄留作种用的仔猪。 3、胴体瘦肉率:瘦肉重÷(瘦肉重+脂肪重+皮重+骨重)×100% 。 4、检定公猪:指12月龄左右从初配开始至第一批与配母猪产仔断奶阶段的公猪。 检定母猪:指从初配开始至第一胎仔猪断奶的母猪。 5、眼肌面积:胴体胸腰椎结合处背最长肌横截面的面积。 眼肌面积(C㎡)=眼肌宽度(㎝)×眼肌厚度(㎝)×0.7 6、后备猪:指5月龄至初配前留作种用的猪。 7、双重配种:母猪在一个发情期内,用不同品种的两头公猪或同一品种的两头公猪,先后间隔5~10分钟各配一次。实践证明,母猪在一个发情期内采用双重配种产仔数可比单次配种提高10%~40%,从而提高了断乳窝重。 8、背膘厚:宰后胴体背中线肩部最厚处、胸腰椎结合处和腰荐椎结合处三点膘厚的平均值为平均背膘厚。(国外采用胴体探测仪测定离背中线6~8cm处倒数第三到第四肋间的背膘厚称为边膘厚。) 9、胴体长:在胴体倒挂时从耻骨联合前缘至第一肋骨与胸骨联合点前缘间的长度,成为胴体长或胴体斜长。 10、胴体重:屠宰后去头、蹄、尾、及内脏,保留板油和肾脏的躯体重量为胴体重。 11、饲料转化率(料肉比):也称耗料增重比或增重耗料比,常用性能测定期间每单位增重所需要的饲料来表示。饲料转化率=育肥期饲料消耗量/(结束重-起始重) 12、轮回杂交:指由两个或三个品种(系)轮流参加杂交,轮回杂种中部分母猪留作种用,参加下一次轮回杂交,其余杂种均作为商品育肥猪。 13、短期优饲:是指生产上为提高种母畜的排卵数,而在配种前10~14天左右给予其较高能量水平的日粮(一般在维持能量基础上提高30~100%),这种方法称为短期优饲或催情补饲。 14、人工辅助交配:先把母猪赶入交配地点,后赶进公猪,待公猪爬跨母猪时,配种员将母猪的尾巴拉向一侧,使阴茎顺利插入阴户中。 15、一次断奶法:当仔猪达到预定断奶日龄时,将母猪隔出,仔猪留原圈饲养。其中一次断奶法多被工厂化养猪生产所使用。 16、分批断奶法:在母猪断奶前数日先从窝中取走一部分个体大的仔猪,剩下的个体小的仔猪数日后再行断奶,以便仔猪获得更多的母乳,增加断奶体重。 17、逐渐断奶法:在断奶前4~6d开始控制哺乳次数,第一天让仔猪哺乳4~5次,以后逐渐减少哺乳次数,使母猪和仔猪都有一个适应过程,最后到断奶日期再把母猪隔离出去。 18、隔离式早期断奶法(SEW):母猪在分娩前按常规程序进行有关疾病的免疫注射,仔猪出生后保证吃到初乳,按常规免疫程序进行疫苗预防接种后,在10~21d日龄断奶,然后把仔猪在隔离条件下保育饲养。保育仔猪舍要与母猪舍及生产猪舍分离开,隔离距离约在250m

[原创]生物遗传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原创]生物遗传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医学遗 传学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通常用来表示遗传密码表中的遗传密码的核苷酸三联体为( )。 A(DNA B(RNA C(tRNA D(mRNA E(rRNA 2(DNA分子中碱基配对原则是指( )。 A(A配T,G配C B。A配G,C配T C(A配U,G配C D(A配C,G配T E(A配T,C配U 3(人类最小的中着丝粒染色体属于( )。 A(E组 B(C组 C(G组 D(F组 E(D组4(人类次级精母细胞中有23个( )。 A(单倍体 B(二价体 C(单分体 D(二分体E(四分体 5(应进行染色体检查的疾病为( )。 A.先天愚型 B(a地中海贫血 C(苯丙酮尿症 D(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 E(白化病 6(-对夫妇表现正常,生有一个半乳糖血症(AR)的女儿和一个正常儿子,儿子 是携带者 的概率为( )。 A. 1/9 B(1/4 C(2/3 D(3/4 E(1 7(在一个群体中,BB为64%,Bb为32%,bb为4%,B基因的频率为( )。 A(0. 64 B(0.16 C(0. 90 D(0.80 E(0. 36 8(一个体和他的外祖父母属于( )。 A. -级亲属 B(二级亲属 C(三级亲属 D(四级亲属 E(无亲缘关系 9(通常表示遗传负荷的方式是( )。 A(群体中有害基因的多少 B(-个个体携带的有害基因的数目 C(群体中有害基因的总数 D(群体中每个个体携带的有害基因的平均数目 E(群体中有害基因的平均频率)。 A(基因频率的增加 B(基因频率的降低 10(遗传漂变指的是(

猪生产学(华南农大)

《猪生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动物科学学院 动物生产与管理系 刘德武 二00三年八月 一、概论 (一)有关猪生产学课程 –前期课程:动物遗传学、家畜育种学、家畜繁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行为学、饲料生产学、动物营养学、家畜环境卫生学等; –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养猪生产的规律,掌握生产工艺流程和各个生理阶段猪的饲养管理特点,学会猪的日粮配合,具备独立操作和在生产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 1 了解我国及世界养猪生产的历史和现状;对常用猪品种的外貌特点、生产性能和利用情况等有初步认识; 2 掌握养猪生产中常用饲料原料的营养特点、猪的营养需要及饲养技术; 3 了解现代养猪生产的工艺流程,熟悉各工艺环节的技术要求,并能从养猪生产的全局出发,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 掌握从猪场建设、猪场防疫、繁育体系建设到经营管理等各环节的基础理论知识。 (三)教学方法 1 课堂教学主要介绍基本理论工,主要以专题讲座形式进行;

2 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的信息量,使学生对养猪生产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3 以动态影像放映形式,弥补实践课之不足,使大家对现代养猪生产管理增加感性认识; 4 大家查找资料,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增加认识,并写成综述文章,以相互交流(期中考试内容)。 (四)教学内容 《普通畜牧学》已讲内容: –养猪学概述 –猪的品种及其利用 –种猪繁殖及饲养管理 –仔猪和肥育猪生产 –我国养猪业的现状 (上学期的学业) 第一章养猪生产(复习-饲养管理) 第二章现代养猪生产及工艺技术(工艺) 第三章猪的遗传育种及繁育体系(繁育) 第四章猪的营养与饲养技术(营养) 第五章猪场的建设与环境控制(环境) 第六章猪场防疫及猪病诊疗(防疫) 第七章猪场经营与管理(管理) 专题系列:实用技术和新技术的应用 (五)主要参考书及相关网站 1陈润生. 猪生产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2陈清明等. 现代养猪生产.中国农大出版社. 1997 3.罗安治. 养猪全书.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4.宋育. 猪的营养.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5.张龙治. 养猪学. 农业出版社. 1982

猪生产学习题第六章(哺乳仔猪、断奶仔猪、育肥猪)

第六章幼猪培育 概念: ●哺乳仔猪:指从出生至断奶前的仔猪。 ●断奶仔猪:指从断奶至10周左右的仔猪。 ●育成猪:指从10周至4月龄留作种用的猪。 ●后备猪: 指仔猪育成阶段结束到初次配种前的青年种猪。 第一节哺乳仔猪 初生仔猪三大变化:气体交换的变化:通过脐带靠母体血液进行气体交换,供给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转变为通过自身呼吸系统进行自主呼吸。体温调节主体: 由母体的恒温环境而不需进行体温调节转变为随着外界的环境温度的变化而需要进行调节以维持体温的恒定。免疫方式: 在母体内处于无菌环境,不需产生抗体以抵抗病原菌,因而缺乏先天性免疫力;改变为处于外界的有菌环境中,且需要迅速从母体获得抗体以产生被动免疫力。 一、哺乳仔猪的生理特点 (一)调节体温机能不完善,体内能源贮备有限 ※如何调节体温?大脑皮层发育不全。仔猪出生时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等系统的机能完善,但是大脑皮层发育不全,对各系统技能的协调能力差。物理调节能力有限。被毛稀疏,皮下脂肪很少,隔热能力差。皮毛、肌肉颤抖、竖毛运动和挤堆等方式进行。化学调节效率低。甲状腺素,肾上腺素--提高物质代谢。→主要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氧化产热(效率低)。化学调节能力6日龄前(效率特别低)、7-20日(逐渐得到改善)、20日龄(接近完善) 仔猪不同日龄所需要的适宜温度: 1 — 3 日龄30—35℃;4—7日龄28—30℃;8 —20 日龄22—25℃;31 — 45 日龄20—22℃ (二)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机能不完善:(1)胃肠重量轻,容积小;50kg体重,接近成年胃重。 (2)胃肠运动机能微弱,胃排空速度快;2~3月龄接近成年猪。(3)胃肠酸度低;从20天开始,少量游离盐酸出现,70~90日龄以后盐酸分泌才接近成年猪。(4)酶系发育不完善;出生时,胃内少量凝乳酶和胃蛋白酶。乳糖酶高,是以消化母乳为主;3周龄后,淀粉酶、蔗糖酶、麦芽糖酶↑→可以消化淀粉日粮,10日龄后可补充些植物性饲料。 (三)缺乏先天免疫力,抵抗疾病能力差 胎盘构造特殊!母体血管与胎儿脐带血管之间,猪有6-7层胎盘血液屏障。人是3层,牛、羊是5层。大分子免疫球蛋白不能进入胎儿体内。所以初生仔猪不具备先天免疫能力,必须通过初乳获得免疫能力。(四)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 1、生长发育快:出生重:1.3-1.5kg,断奶重:6-7 kg(21日龄)8-9 kg(28日龄) 2、物质代谢旺盛(1)蛋白质代谢:20日龄,沉积蛋白质9-14克/kg体重/日;成年猪,沉积蛋白质0.3-0.4克/kg体重/日(2)热能代谢(3)钙、磷代谢:沉积钙7-9克/kg体重/日,磷4-5克/kg体重/日;成年猪基本处于动态平衡。 二、哺乳仔猪死亡的原因:1、分娩时的死亡:死0.9头/窝。窝产仔数的增加,死产数也在增加。 2、压死:出生后一周内,易发生。50%以上(断奶前) 3、疾病:易发生的疾病?贫血:缺铁性贫血。 下痢:地方性白肌病:饲料中缺硒。4、饿死:乳房炎、无奶或缺奶。 三、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技术 (一)及早吃足初乳:1、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分娩开始,免疫球蛋白20g/100ml。;分娩后4h,免疫球蛋白10g/100ml。2、免疫球蛋白的吸收能力:出生后24~36h,可吸收大分子蛋白质。不管是免疫球蛋白还是细菌。3、初乳中的抗蛋白分解酶可以保护免疫球蛋白。4、新生动物消化道环境影响Ig的吸收;Ig 在弱酸性环境中易于和小肠粘膜结合。5、初乳中维生素:维生素A、D、C比常乳高10~15倍,维生素B1、B2含量也相当丰富。6、初乳中还含有多量的镁盐:具有有轻泻作用。初乳的酸度高,有利于消化道活动,→可促使胎粪排出。 (二)仔猪保温防压 ※仔猪的最适宜温度:1~7 日龄为28℃~32℃,8~30 日龄为25℃~28℃,31~60日龄为23℃~25℃。 ※成年母猪最适宜温度:15℃~19℃

动物生产学(猪生产学实验)指导

猪生产学实验指导 曾凡坤

实验一猪的品种识别及外貌鉴定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次实验要求学生掌握猪的主要品种外貌特征及生产性能特点,学习优良种猪的外貌鉴定的程序和方法。 二、实验的设备和材料 1、不同猪的品种图片,挂图、幻灯片和模型等,幻灯机。 2、观察院畜牧场现有的种猪外貌特征,并进行外貌评定 三、实验方法和手段 实验采用幻灯观看和讲解,使学生对我国饲养的主要猪的品种外貌特征和生产性能进行识别和掌握,并通过猪的模型和实地观察进行猪的外貌鉴定。 四、实验内容 (一)观看猪的品种幻灯和图片: 1、在实验室集体观看我国饲养的主要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和引入品种猪 的幻灯片,并通过实验教师的讲解,学生对各主要品种猪的外貌特征和生产性能达到初步的直观了解和掌握。 2、组织安排学生到院畜牧场进行实地观察不同品种的种猪外貌特征,对不同品种的种猪外貌进行识别。 (二)种猪的外貌鉴定 体型外貌不仅反映出猪的经济类型和品种特征,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猪的生长发育、生产性能、健康状况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外貌鉴定时常采用评分鉴定法。 1、应注意事项 (1)首先应明确鉴定目标,熟悉该品种应具有的外貌特征,使头脑中有一个理想的标准。(2)鉴定人应离猪有个适当的距离,以便于先观察猪的整体外貌,看其体形各个部分结构是否协调匀称,体格是否健壮,然后才有重点的观察鉴定的各部位。 (3)有比较才有鉴别鉴定时要对照同一品种不同种猪的个体进行比较鉴别。 (4)要求鉴定时,猪只体况适中,站立在平坦的地面上,猪头颈和四肢保持自然平直的站立姿势。 2、鉴定的方法和程序 (1)首先按品种特征、体质、外貌进行总体鉴定 品种特征:该品种的基本特征如体型、头型、耳型和毛色等特征是否明显,尤其是看是否符合该品种生产方向要求的体型和生长发育的基本要求。 体质:是否结实,肢蹄是否健壮,动作是否灵活,各部位结构是否匀称、紧凑,发育是否良好。 性别特征:主要看种猪的性别特征是否表现明显,公猪的雄性特征如睾丸发育及包皮的形状和大小等,母猪的乳头数,乳头及阴户的发育有无母猪公相,有无其他遗传疾病等。(2)各部位的鉴定经总体鉴定基本合格后,再作各部位鉴定 从侧面观察:头长、体长,背腹线是否平直或背线稍拱,前、中、后躯比例及其结合是否良好,腿臀发育状况,体侧是否平整,乳头的数目、形状及排列,前后肢的姿势和行动时是否自如等。 从前面观察:耳型、额宽及体躯的宽度(包括胸宽、肋骨开张度、背腰宽等),前肢站立姿势及距离的宽度等。

猪生产学大题

综合应用题答案提示 1、猪的生物学特性主要有那些? 答:猪的生物学特性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所形成的,是区别于其他家畜的主要标志,不同的猪种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1)性成熟早,多胎高产(2)生长快,经济成熟早(3)杂食,饲料来源广(4)对温度、湿度敏感(5)听觉和嗅觉灵敏,视觉不发达(6)群体位次明显,爱好清洁。 2、什么叫假死仔猪?产生假死仔猪的原因有那些? 答:假死仔猪:仔猪产出后全身发软,呼吸停止,只有微弱的心跳和脐带动脉跳动的现象。原因:母猪年老体弱,分娩无力;母猪长期不运动,腹肌无力;胎儿过大卡在产道的某一部位;母猪产道狭窄;脐带过早断裂;胎位不正等,使仔猪在产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吸进产道内的羊水或粘液,造成窒息假死。 3、母猪临产症状主要有哪些? 答:(1)乳房的变化:临产前15-20天,乳房开始由后向外,由内向外逐渐下垂膨大,呈两条带状,发紧而红亮,呈“八”字外引,乳头从前向后逐渐能挤出乳汁,前面乳头挤出乳汁时,约在12h内产仔,最后一对乳头能挤出乳汁时,约在4-6h左右产仔中即将产仔。(2)外阴部变化,产前3-5天阴户红肿,尾根两侧凹陷,是骨盆开启的标志,俗称“塌胯”(3)行为表现:临产母猪神经敏感,行动不安,起卧频繁,食欲减退,有的母猪衔草作窝,频频排尿,阴部流出稀薄粘液,当母猪四肢伸直,阵缩时间逐渐缩短,呼吸急促时,表明即将产仔。 4、试述哺乳仔猪培育的技术措施。 答:抓三食,过三关是仔猪饲养管理的关键措施: (1)抓乳食,过好初生关。一是固定乳头,吃好初乳,必要时实行仔猪寄养;二是加强保温,防冻防压。(2)抓开食,过好补料关。生后2—3天补铁、铜,3~5日龄起补饮水,5—7天开始补充饲料。(3)抓旺食,过好断奶关。仔猪30天后,要加强补料,可选择营养丰富、香甜、适口性好的饲料;补料次数要多,尽量增加采食量,争取最大断奶窝重。 (4)保证温暖、干燥、清洁的生活环境。(5)预防仔猪腹泻。(6)免疫接种,预防传染病。 5、初生仔猪被压死的原因有哪些?有何防止措施? 答:压死原因(1)初生仔猪体质较弱,行动不灵活,易被母猪压死;(2)母猪产后疲劳或肢蹄有病疼痛,肥胖等起卧不便,初产母猪护仔经验,母性差造成压死仔猪;(3)产房环境不良,饲养管理不善再教育死仔猪。防止措施(1)利用防压设备;(2)保持环境安静;(3)加强饲养管理。 6、我国地方猪种分为哪几类?每类各举一例。 答:(1)华北型:东北民猪(2)华南型:陆川猪(3)华中型:华中两头乌猪(4)江海型:太湖猪(5)西南型:荣昌猪(6)高原型:藏猪。 7、现代养猪生产中提倡生喂有何好处? 答:生饲料喂猪,节省燃料、设备、劳动力,降低成本,减少养分损失,避免出现亚硝酸盐中毒。

猪生产学期末复习-简答论述

猪生产学简答论述(菏泽学院) 1、为什么仔猪应早吃初乳? 答:1.比常乳浓,白蛋白、球蛋白含量高,易吸收,脂肪含量低。 2.含镁盐,有轻泻作用,利于胎粪排出,和消化活动。 3.酸度较高,促进消化。 4.含大量免疫球蛋白等,增强抵抗力。 2、如何掌握好后备母猪的初配适期? 答:生产中,主要看两项指标,一是月龄,二是体重。一般以8个月龄,体重达到75-100kg时参加配种为好。 3、防止僵猪产生的措施? 答:僵猪:指因饲养管理不当或光线不足、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生长发育受阻的仔猪,表现为皮毛粗乱、精神吊滞、曲背拱腰、极度消瘦,形成两头尖,中间大的“剌猬猪”,僵住不长。 防止措施:(1)加强母猪妊娠期和泌乳期的饲养管理。 (2)搞好仔猪的养育和护理。 (3)搞好仔猪圈舍卫生和消毒工作。 (4)及时驱除仔猪体内寄生虫,防止下痢。 (5)避免近亲繁殖和母猪偷配。 4、仔猪早期断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要抓好早期开食训练; 2.早期断奶的仔猪饲粮一定要全价; 3.断奶仔猪应留在原圏养育一段时间; 4.注意保持圈舍干燥,搞好圈舍卫生和消毒; 5.减少不利因素影响的累加作用。 5、我国地方猪种的优良特性与引进品种比较有何不同? 答:(1)我国地方猪种的优良种质特性。一是适应性(抗逆性)极强。地方猪比任何引进品种猪能更好地适应当地的饲养管理条件和环境。表现有良好的抗寒能力、耐热能力、抗病力、对较低营养水平的耐受能力及对粗纤维的适应能力;二是繁殖力高。中国地方猪种性成熟早,发情明显,排卵数多,受胎率高,胚胎成活率高,产后疾患少.母性强,乳头数多,奶好,仔猪育成率高;三是肉质好。肉色鲜红,肉质细嫩多汁,肌纤维较细、密度大,肌肉大理石纹分布适中,没有PSE肉。肌纤维之间脂肪颗粒分布均匀、良好,烹调时肉味香浓。四、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低。五、贮脂能力强,瘦肉低。 (2)国外引进品种的优良种质特性。一是胴体瘦肉率高,背膘薄,生长瘦肉的能力强。二是饲料转化率高。三是生长速度快,周转快。四是体形较好:中躯长,四肢高,前后肢间距宽,头颈较轻,腿臀丰满。 6、引起胚胎死亡的原因? 答:(1)妊娠前期的死亡,30 天以内,如 9-13 天胚泡附植初期及 20 天左右的器官分化期,原因是配种不及时,近亲交配,饲养不当,热应激等原因死亡,占胚胎死亡的 30-40%; (2)妊娠中期的死亡,60-70 天,此期胎盘发育停止,胎儿生长迅速,营养供给不失常,管理母猪不当等原因死亡,占胚胎死亡的 40-50%; (3)妊娠后期和临产前的死亡,后期营养不良及临产应激过大等原因死亡,占胚胎死亡的 10%左右; (4)繁殖障碍性传染病:布氏杆菌、钩端螺旋体病、猪的繁殖与呼吸综合症、伪狂犬病、猪的细小病毒病、猪己型脑炎等原因导致死亡,占胚胎死亡的 10%左右。 7、妊娠母猪饲养管理的基本任务? 答:1.保证胎儿在母体内得到正常发育,防止流产; 2.每窝都能生产大量健壮、生活力强、出生重大的仔猪; 3.保持母猪有中上等的体况。 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应根据胎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妊娠母猪的生理特点和营养需要,采取相应的饲养管理措施,以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防止流产,提高其初生重和存活率。 8、母畜妊娠后体内发生的变化? 答:1.合成代谢高于空怀母猪,饲料利用率高,采食量增加,体重迅速增加。 2.自身增重和子宫及其内容物大致各半。 3.体重增加是前期高于后期,子宫内容物增重是后期高于前期。 9、结合实际,谈谈促进母猪发情排卵有哪些有效措施? 答:为促使不发情母猪和屡配不孕的母猪正常发情排卵,在加强饲养管理的基础上可采取如下催情措施:(1)

《猪生产学》复习思考题

《猪生产学》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 1群居行为;2、宰前重;3、眼肌面积;4、系水力;5、肌肉大理石文;6、生长速度;7、断奶窝重;8、胴体重;9、胴体瘦肉率;10、胴体长;11、背膘厚;12、总产仔数;13、产活仔数;14、初产日龄;15、初生重;16、出生窝重;17、存活率;18、配套系;19、假死;20、产仔间隔;21、育种值;22、选择反应;23、哺乳仔猪;24、断奶仔猪;25、育成猪;26、后备公猪;27、后备母猪;28、种公猪;29、初产母猪;30、经产母猪;31、基础母猪;32、空怀母猪;33、妊娠母猪;34、哺乳母猪;35、SPF猪;36、基因与环境的互作;37、年生产力;38、PSE;39、DFD猪肉;40、腿臀比例、41、工厂化养猪;42、一次断奶。 填空 1、猪属于哺乳动物,偶蹄类,(); 2、我国地方品种猪性成熟一般是()月龄,6~8月龄初次配种; 3、猪的平均妊娠期为()天; 4、中国优良地方猪种,公猪3月龄开始产生精子,母猪4月龄开始发情排卵,比国外品种早()个月; 5、猪是常年发情的多胎高产动物,一年能分娩(),如早期断奶,则可提高年产胎次; 6、猪(),饲料利用率高; 7、猪是杂食动物,因而能充分利用各种动植物和矿物质饲料,但猪对食物有选择性,能辨别口味,特别喜爱(); 8、猪对饲料的转化效率仅次于(),而高于牛、羊,对饲料中的能量和蛋白质利用率高。 9、猪生长期短、周转快,()力强; 10、猪嗅觉灵敏据测定猪,猪对气味的识别能力高于狗()倍,比人高7~8倍。 11、仔猪在生后几小时便能鉴别气味,依靠()寻找乳头,在3天内就能固定乳头。 12、猪的视觉很弱,()精确的辨别能力,视距、视野范围小,不靠近物体看不见东西。 13、猪对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适应性强,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家畜之一,除因()和社会习俗等原因而禁止养猪的地区外,凡有人类生存的地方都可养猪。 14、冷应激对猪影响很大,当环境温度低于猪的临界温度时,其采食量增加,增重减慢,饲料利用率(),打颤、挤堆,进而死亡。 15、猪是爱清洁的动物,采食、睡眠和()都有特定的位置。 16、猪属于平衡()的神经类型,易于调教。 17、猪的采食行为包括摄食与(),并具有各种年龄特征。 18、猪生来就具有拱土的遗传特性,拱土觅食是猪()的一个突出特征。 19、猪的采食是有竞争性的,群饲的猪比单饲的猪吃得(),增重也快。 20、猪白天采食6~8次,比夜间多1~3次,每次采食持续时间10~20min,限饲时少于()。 21、猪饮水量是相当大的,仔猪出生后需要饮水,吃料时饮水量约为干料的()倍。 22、猪的群体行为是指猪群中个体之间发生的各种()。 23、争斗行为包括()、躲避和守势等行为。 24、猪的争斗形式包括()和在舍饲猪群中咬尾。 25、猪的性行为包括发情、()和交配行为。 26、母性行为包括()母猪的一系列行为,如絮窝、哺乳及其他抚育仔猪的活动等。 27、母仔之间是通过()、听觉和视觉来相互识别和联系,猪的叫声是一种联络信号。

猪生产学

名词解释 泌乳力:21日龄时,全窝仔猪的总重量,衡量母猪泌乳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泌乳量:泌乳母猪在一个泌乳期内的泌乳量 饲料转化率:也称耗料增重比或增重耗料比常用性能测定期间每单位增重所需的饲料来表示 胴体重:屠宰后去头、蹄、尾及内脏,保留板油和肾脏的躯体重量为胴体重。 胴体长:在胴体倒挂时从耻骨联合前缘至第一肋骨与胸骨交界处的长度,称为胴体长或胴体斜长 背膘厚:宰后胴体背中线肩部最厚处、胸腰椎结合处和腰荐椎结合处三点膘厚的平均值为平均背膘厚。活体背膘厚:体重达100kg时,猪倒数第三至第四肋骨间4-6cm背膘厚度。 眼肌面积:胴体胸腰椎结合处背最长肌横截面的面积 PSE肉:宰后45min和24h眼肌的PH分别低于和的肉,猪宰后呈现苍白颜色、质地松软和汁液渗出的征状 DFD肉:宰后24h半膜肌的PH高于的肉,宰后肌肉外观呈暗红色、质地坚硬、肌肉表面干燥。 MAS(标记辅助选择):指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对生物有机体基因组进行标记,利用标记基因型准确地估计数量性状的育种值,并以该育种值进行选育 日增重:=(结束重-开始重)/育肥天数 SEW:隔离式早期断奶法。母猪在分娩前按常规程序进行有关疾病的免疫注射,仔猪出生后保证吃到初乳,按常规免疫程序进行疫苗预防接种后,在10~21d断奶,然后把仔猪在隔离条件下保育饲养。 生产节律:相邻两群泌乳母猪转群的时间间隔 全进全出制:同一批猪群同时转入、同时转出,按节律转群进行生产,全年不分季节均衡生产。 后效行为:指猪后天获得的行为,是猪出生后对新鲜事物的熟悉而建立起来的 测定站测定:指把各核心群的被测种猪集中到中心站测定,在相对一致的环境条件下,按统一的的测定规程进行测定,测定后,统一公布测定结果,并进行平等分级和良种登记。 猪应激综合征:猪在应激条件下产生的恶性高热猝死以及肉质变劣等的综合症候群 发情周期:从上次发情开始到下次发情开始的这段时间,约为21天。大致分为发情前期、发情期、发情后、休情期。 屠宰率:指胴体重占屠宰前体重的百分率 简答 1、猪的生物学特性 (1)适应性强、分布广; (2)繁殖力强、世代间隔短; (3)食性广、饲料利用率高; (4)饲养周期短、生长速度快、积脂力强; (5)屠宰率高、产肉性能高; (6)嗅觉和听觉灵敏,视觉不发达; (7)小猪怕冷,大猪怕热; (8)喜清洁,易调教,群居位次明显。

遗传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遗传学试题一试卷 一、简答题(共20 分) 1、同一物种不同基因型﹝如AA、Aa 、aa ﹞差异的本质是什么?试从分子水平上解释什么是纯合基因型、杂合基因型、显性基因、隐性基因。 2、牛和羊吃同样的草,但牛产牛奶而羊产羊奶,这是为什么?试从分子水平上加以说明。 3、已知Aa 与Bb 的重组率为25% ,Cc 的位置不明。AaCc 的测交子代表型呈1:1:1:1 的分离。试问怎样做才能判断Aa 和Cc 这两对基因是独立基因,还是具有最大重组率的连锁基因? 4 、在细菌接合过程中,供体染色体DNA 进入受体的长度不及全长的1/2 ,那么怎样才能用中断接合法定位染色体DNA 上的全部基因? 三、填空题(共10 分) 1、三价体存在于、等非整倍体的减数分裂中。 2、三联体密码中,属于终止密码的是、及。 3、把玉米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记为2n ,核DNA 含量记为2c ,那么玉米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后产生的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染色体DNA 分子数目为,核DNA 含量为。 4 、根据质核雄性不育的花粉败育的发生过程,可把它分成不育和不育两种类型。 四、论述题(10 分)试说明遗传学三大定律的内容、其细胞学基础和各自的适用范围。 五、推理与计算题(共40 分) 1、(8 分)香豌豆花的紫颜色受两个显性基因 C 和P的控制,两个基因中的任何一个呈隐性状态时花的颜色是白色的。下列杂交组合后代花的颜色和分离比例将是怎样的? A、CcPp×CCPp B、CcPP×CCPp C、CcPp×ccpp D、ccPp ×CCPp 2、( 6 分)基因a、b、c、d 位于果蝇的同一染色体上,经过一系

猪生产学教案

原平农业学校示范改革教案 课程名称猪生产学授课教师孙银授课日期班级 教学任务 项目二建设规模化猪场 任务二规模化猪舍的建筑设计 素质目标1.爱岗敬业、遵章守纪、忠于职守、工作严谨; 2.求真务实、勇于创新; 3.具备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能力目标 1.确定猪舍建筑面积和单元数 2.猪场粪污处理 知识目标1.猪舍的形式 2.猪舍的基本结构 3.猪舍的类型 任务重点猪舍的类型 任务难点确定猪舍建筑面积和单元数教学方法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布置作业猪舍的类型有哪些? 课后分析

教学内容过程设计及提示任务2设计猪舍 活动1设计猪舍建筑结构 步骤1设计猪舍规格大型舍:长80~100m,宽8~10m,高2.4~2.5m。中型舍:长40~50m,高2.3~2.4m,单列式宽5~6m,双列式宽8~9m。小型舍:长20~25m,高2.3~2.4m,单列式宽5~6m,双列式宽8~9m。 步骤2设计地面地面要求保温、坚实、不透水、平整、不滑、便于清扫和清洗消毒;地面应斜向排粪沟,坡度为2%~3%,以利保持地面干燥。猪舍地面分实体床面和漏缝地板。 步骤3设计墙壁对墙壁的要求坚固耐用抗震、墙内表面要便于清洗和消毒、地面以上1.0~1.5m高的墙面应设水泥墙裙、墙壁应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猪舍主体墙的厚度一般为37~49cm。猪栏隔墙或猪栏高:母猪舍、生长猪舍0.9~1.0m。公猪舍1.3~1.4m,肥育猪舍0.8~0.9m,隔墙厚度:砖墙15cm;木栏、铁栏4~8cm。 步骤4设计屋顶起遮挡风雨和保温隔热的作用。 步骤5设计门窗一栋猪舍至少应有两个外门,一般设在猪舍的两端墙上,门向外开,门外设坡道而不应有门槛、台阶。冬季应加设门斗。猪舍内外高差一般为15~20cm。猪门舍规格:高2.0~2.2m,宽1.5~2.0m;猪栅栏门规格:大猪:高0.9~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采用教师讲解、案例解读、图片、视频文件等方式。 采用看图片、举例子、作比较,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遗传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遗传学试题一试卷 一、简答题(共20分) 1、同一物种不同基因型﹝如AA、Aa、aa﹞差异的本质是什么?试从分子水平上解释什么是纯合基因型、杂合基因型、显性基因、隐性基因。 2、牛和羊吃同样的草,但牛产牛奶而羊产羊奶,这是为什么?试从分子水平上加以说明。 3、已知Aa与Bb的重组率为25%,Cc的位置不明。AaCc的测交子代表型呈1:1:1:1的分离。试问怎样做才能判断Aa和Cc这两对基因是独立基因,还是具有最大重组率的连锁基因? 4、在细菌接合过程中,供体染色体DNA进入受体的长度不及全长的1/2,那么怎样才能用中断接合法定位染色体DNA上的全部基因? 三、填空题(共10分) 1、三价体存在于、等非整倍体的减数分裂中。 2、三联体密码中,属于终止密码的是、及。 3、把玉米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记为2n,核DNA含量记为2c,那么玉米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后产生的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染色体DNA分子数目为,核DNA含量为。 4、根据质核雄性不育的花粉败育的发生过程,可把它分成不育和不育两种类型。 四、论述题(10分) 试说明遗传学三大定律的内容、其细胞学基础和各自的适用范围。 五、推理与计算题(共40分) 1、(8分)香豌豆花的紫颜色受两个显性基因C和P的控制,两个基因中的任何一个呈隐性状态时花的颜色是白色的。下列杂交组合后代花的颜色和分离比例将是怎样的? A、CcPp×CCPp B、CcPP×CCPp C、CcPp×ccpp D、ccPp×CCPp 2、(6分)基因a、b、c、d位于果蝇的同一染色体上,经过一系列杂交后得到以下交换值:

基因a、c a、d b、d b、c 交换值40% 25% 5% 10% 试描绘出这四个基因的连锁遗传图。 3、(10分)两株皆开红花的三体烟草A×B时F1呈现5:1的红花与 白花的分离,反交则呈现4:1的红白分离。试分析A、B两个三体亲 本的基因型,基因的分离方式及配子的受精情况。 4、(8分)草履虫中,品系A是放毒型,品系B和C是敏感型,三者 皆为纯合基因型。品系A和B长时间接合,其子代再自体受精得若干 后代,皆为放毒型。当品系A和C长时间接合,经同样过程得到的后 代一半是放毒型,一半是敏感型。问这三个品系的基因型如何?细胞 质中是否均含有卡巴粒? 5、(8分)已知玉米芽鞘色泽差异是由一对基因决定的,在红芽鞘玉 米自交系隔离区内发现绿芽鞘株率为2.25%,而在绿芽鞘玉米自交系 隔离区内发现红芽鞘株率为13%。试分析哪个自交系种子的混杂程度 高。假定红芽鞘为显性,且两个自交系均为平衡群体。 六、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假显性 2、染色体组3隐性上位作用4、QTL 5、复等位基因 遗传学试题一答案 一、简答题 1、同一物种不同基因型差异的本质是其DNA分子结构上的不同。从分子水平来看,若基因同一位点的DNA分子结构相同,则为纯合基因型;不同,则为杂合基因型。在杂合状态下就可表达的DNA序列为显性基因,而只有在纯合状态下才表达的则为隐性基因。 2、牛、羊虽吃同样的食物,但产奶时由于其表达的基因不同,即其DNA分子结构上的差异,使其合成的蛋白质等物质存在差异,结果牛产牛奶而羊产羊奶。 3、分析BbCc测交子代结果,看B、C是否连锁。 4、用同一供体的不同的Hfr细胞与受体菌进行接合实验,然后综合分析其结果。

《猪生产学》复习思考题

《猪生产学》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群居行为:群体中个体之间发生的各种交互作用。 2、宰前重:被测猪只体重达100公斤后,停食24h(不停水)的空腹体重。 3、眼肌面积: 胴体胸腰椎结合处背最长肌横截面的面积。 4、系水力:值肌肉蛋白质在外力作用下保持水分的能力。 5、肌肉大理石文:指一块肌肉内可见的肌内脂肪。 6、生长速度:一般用仔猪断奶至上市期间体重的平均日增重表示,也可用体重达到100公斤的日龄作为生长速度的指标,或用达到一定日龄时的体重。 7、断奶窝重:断奶时一窝仔猪的总重量。 8、胴体重:屠宰后去头、蹄、尾及内脏,保留板油和肾脏的躯体重量。 9、胴体瘦肉率:将左半胴体进行组织剥离,分为骨骼、皮肤、肌肉和脂肪四种组织,瘦肉量占四种组织总量的百分率。 10、胴体长:在胴体倒挂时从趾骨联合前缘至第一肋骨联合点前缘间的长度。 11、背膘厚:宰后胴体背中线肩部最厚处、胸腰椎结合处和腰荐椎结合处三点膘厚的平均值。 12、总产仔数:指包括死胎和木乃伊在内的出生时仔猪总头数。 13、产活仔数:指出生时活的仔猪数. 14、初产日龄:指母猪头胎产仔的日龄。 15、初生重:指仔猪出生后12h以内称取的重量。 16、出生窝重:指同窝活产仔猪初生重的总和。 17、存活率:产活仔数与断乳仔数的比值。 18、配套系:配套系指通过配合力测定,筛选出的最佳杂交组合中相互配套的品种或品系。 19、假死:有的仔猪产下后呼吸停止,但心脏仍在跳动,称为假死。 20、产仔间隔:母畜的产仔间隔是指母畜2次分娩之间的间隔天数,又称为胎间距。 21、育种值:影响表型值的各项因素中只有基因的加性效应可以遗传,故称为育种值。 22、选择反应:选择所引起的群体表型值均数的变化称为选择反应。 23、哺乳仔猪:指从出生至断奶前的仔猪。 24、断奶仔猪:指仔猪从断奶至70日龄左右的仔猪。 25、育成猪:指70日龄至4月龄留种用的猪。 26、后备公猪:指5月龄至初配前留作种用的公猪。 27、后备母猪:指5月龄至初配前留作种用的母猪。 28、种公猪:凡已参加配种的公猪均称为种公猪。 29、初产母猪:指生产第一胎仔猪的青年母猪。 30、经产母猪:指生产两胎和两胎以上的母猪。 31、基础母猪:指一胎产仔经鉴定合格,留作种用的母猪。 32、空怀母猪:指仔猪断奶后至再次妊娠前的母猪。 33、妊娠母猪:指从卵子受精开始至分娩前的母猪。 34、哺乳母猪:指分娩开始至仔猪断奶前的母猪。 35、SPF猪:无特定病原猪。是指在母猪临产前采用剖腹取胎或无菌接产获得仔猪,然后在无菌状态下把仔猪送往隔离的仔猪舍内,与非SPF猪隔离饲养,以至

猪生产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我国养猪生产的优势:猪种资源丰富;地方猪种繁殖力高;猪肉品质优良;生猪生产成本低,价格优势明显。 *二、衡量养猪生产水平的主要指标 存栏数:指上年末(或年初)的饲养量 产肉量:总产肉量(中国居世界第一),人均居40位 出栏率:是衡量母猪年生产力、肉猪生长速度和设备利用率的重要指标。 平均胴体重:屠宰后猪群的平均胴体重量。 每头母猪年提供的出栏肉猪数:每头能繁殖的母猪年提供的出栏猪数是衡量母 猪年生产力的重要指标。 胴体重:屠宰后去头、蹄、尾及内脏,保留板油和肾脏的躯体重量。 存栏猪产肉量=平均胴体重×出栏率 *三、中国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生态养猪、农牧结合型养猪、养猪产业化发展。 生态养猪:利用自然资源(水、热、生物、太阳能等)、人力、财力等,通过 物能的多次循环利用、增值而获取最大的生物量。 农牧结合型养猪:利用种植业与养猪业间的协同关系,形成能量和物质流动的 生态闭环,以农养牧、以牧促农。 养猪产业化模式:通过龙头企业衔接生产、加工、流通,带动生产者进入大市场。 第二章猪的生物学特性 一、猪的生物学特性* 1、繁殖率高,时代间隔短 2、食性广 3、饲料转化率高 4、生长期短、发育快 5、屠宰率高 6、小猪怕冷,大猪怕热 7、嗅觉、听觉敏锐、视觉不发达 8、适应性强,分布广 9、喜清洁,易调教 10、喜漫游、群居、位次明显 二、猪的行为学特点*P19 1、采食行为(喜香甜脆,怕苦咸) 2、排泄行为(定点) 3、群居行为 4、斗争行为 5、性行为 6、母性行为 7、活动与睡眠 8、后效行为 9、异常行为

第三章猪的品种 猪的经济类型:瘦肉型、脂肪型、兼用型 一、中国猪种类型的划分 划分原则:根据猪的起源、生产性能、外形的特点、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一)按农业区域划分:华北型、华南型、华中型、江海型、西南型、高原型。 1、华北型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代表猪种:东北民猪 西北八眉猪。 2、华南型该区域位于热带和亚热带。代表猪种:云南的滇南小耳猪、广西的陆川猪。 3、华中型主要分布于长江南岸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大巴山和武陵山以东的地区。代表猪种:湖南宁乡猪湘西黑猪 4、江海型江海型猪种主要分布于汉水和长江中下游沿岸以及东南沿海地区。代表猪种:太湖猪 5、西南型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内江猪(四川)、荣昌猪(四川) 6、高原型青藏高原。藏猪甘肃合作猪 (二)按培育方法及来源划分 我国地方猪种 我国培育猪种 国外引入猪种 1、中国地方猪种的种质特性 繁殖力强:母猪性成熟早、排卵数多、产仔多、公猪睾丸增重快、精液中首次出现精子的时间早 抗逆性强:抗寒力与耐热力、耐粗饲能力、对肌饿的耐受力、高海拔适应性。 肉质优良:肉色、PH值、保水力、肌肉大理石纹、肌肉组织学特性。 生长缓慢,早熟易肥,胴体瘦肉率低 2、中国地方猪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三类地方猪种应重点保护:有着特殊种用性能的猪种;最能适应特定环境条件的生态型猪种;驯养历史悠久,有着特定历史文化价值的猪种 3、地方猪种的利用* ?根据中国地方猪种的种质特性,研究在繁育体系中的适应地位 ?作为育种素材,培育新的品种或品系 ?积极发掘部分地方猪种特殊资源的利用价值 4、保种方法* (1)非活畜保种:冻精、冻胚。(2)原位保种 二、国外猪种简介 1、长白猪 Landrace (译名:兰德瑞斯) 毛白色、体躯呈流线型,前轻 后重 头狭长,颜面直,耳大向前下方倾斜 2、杜洛克(Duroc or Duroc-Jersey)被毛金黄色---红砖色、耳尖部软而下弯、大腿肌肉丰满 3、汉普夏 Hampshire体躯较长,后躯丰满,肌肉发达,前肢白,后肢黑。 嘴较长而直,围绕前肢和肩部有一条白带,白带长度不超过体长的四分之一, 身体其它部分为黑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