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的CT、MRI诊断2002-9-12
- 格式:ppt
- 大小:26.81 MB
- 文档页数:122
急性脑梗死 CT、MRI 的读片要点,你都掌握了吗?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发布《中国脑卒中血管影像检查指导规范》一文。
现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学习。
第一节 CT 检查常规检查方法1. CT 平扫(noncontrast CT,NCCT): 发病 4.5 小时之内可以完成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选择常规治疗的患者。
2. 一站式 CT 检查:包括 CT 平扫 +CT 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CT 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
适用于:延长血管再通治疗时间窗的患者。
适用人群1. 缺血性核心(lschemic core): 指发生不可逆性损伤、即使立即再灌注也将进展为脑梗死的缺血脑组织。
2. 缺血半暗带(Penumbra): 指功能性损伤的缺血脑组织,早期再灌注后可能恢复正常,但如果没有早期再灌注则高度可能进展为不可逆的脑损伤(梗死)。
缺血半暗带不包括良性灌注不足。
3. 良性灌注不足(Benign oligemia): 指轻度低灌注的脑组织,即使不发生再灌注也不可能进展为梗死的脑组织。
展开剩余94%4. 恶性水肿(Malignant edema):指快速进展的水肿,伴占位效应、中线移位以及脑疝(导致中脑和脑干受压)。
5. 血管再通(Revascularization):包括三个独立的概念(1)动脉开放(recanalization) ;(2)再灌注(reperfusion), 顺行的微血管灌注;(3)侧枝循环成形(collateralization), 通过软膜动脉或其他吻合动脉通道到达闭塞血管的供血区域的微血管灌注。
(1)动脉开放(recanalization) ;(2)再灌注(reperfusion), 顺行的微血管灌注;(3)侧枝循环成形(collateralization), 通过软膜动脉或其他吻合动脉通道到达闭塞血管的供血区域的微血管灌注。
(注:CT 和MR 检查对缺血核心和缺血半暗带的定义具有概率性,因此应注明检查方法、参数和使用阈值。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CT、MRI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CT、MRI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患入院交代病情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病患进行CT检查和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
结果:在LI(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大小、部位及检出率方面,MRI检查优于CT,MRI可以准确呈现出较多的微小病灶,清晰准确的显示病灶部位,且检出率较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早期脑梗塞的辅助诊断方法是CT与MRI检查,MRI检查对脑梗死病灶的敏感度更高,对微小病灶的成像更为清晰。
【关键词】大面积脑梗死;CT检查;MRI检查近些年,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大面积脑梗死是较常见的疾病之一,造成大面积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是脑动脉主干阻塞,该病的病情重、发病急、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在临床上病患除表现为脑梗死一般病情外,还会出现意识模糊、感觉性卒中及言语不清等。
早期诊断是大面积脑梗塞治疗的前提,且越早诊断,对病患的治疗及预后越有利[1]。
CT检查和MRI检查是诊断患者大面积脑梗死的主要依据,但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具有一定差异,本文对此进行详细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2014年7月-2015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作为本实验研究对象,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56.8±10.9)岁;其中慢性期13例,亚急性期21例,急性期46例;糖尿病29例,高血压24例,风湿性心脏病1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2例;临床主要表现:感觉性卒中、言语不清、运动性轻偏瘫、昏迷及共济失调等。
1.2入选标准①排除合并恶性肿瘤;②首次发病,且均符合LI诊断标准;③排除合并肝肾损害;④脑梗死的面积超过2cm等。
CT和MRI对脑梗塞诊断的价值对比研究摘要:计算机断层扫描和核磁共振扫描对脑梗塞的影像诊断作用相比,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核磁共振检查方法的准确性、特异性和灵敏度都优于传统计算机断层扫描,检出率上也要优于常规CT,因此采用核磁共振检查对脑梗塞患者疾病的进一步临床诊断更有价值。
但在许多实际情况临床医疗应用中,为了尽量使病理诊断及结果处理更加科学明确,早期检查和确诊往往是可以采用两种检查诊断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可有效的避免临床漏诊误诊事故的频繁发生。
关键词:CT MRI 脑梗塞诊断作用脑梗塞是由于脑血管狭窄或堵塞造成的脑部缺血性损伤。
该类型疾病发展较为迅速、起病急,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心理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及早地科学正确的予以早期诊断和合理的治疗非常的关键。
脑梗塞无法自愈,预后与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有关,还包括患者的年龄及具体的病因等。
脑梗塞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有头颅CT、头颅MRI、CT血管造影、MRI血管成像和超声心动图,这些辅助检测技术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来初步确定脑部存在过下列影响因素:是否存在缺血性损伤、损伤的区域、损伤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出血等并发症,以尽量达到最便于临床医生尽快为患者拟定出最佳的治疗与手术方案,改善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
因此,提高早期诊断的有效率非常重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济南北城医院从2020年10月开始到2021年10月期间收治到的82例脑梗塞患者病例作为本次项目的临床研究实验对象,患者可先后多次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MRI)检查,对照组采用CT诊断,实验组主要采用核磁共振MRI诊断,其中有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均在59-70岁之间,且所有患者都须符合有中国脑血管协会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
1.2研究方法把选取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采取CT检查方法,实验组采取核磁共振检查方法,利用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对比其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和检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