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思想家严复
- 格式:doc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1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代表作品:译亚当·斯密《原富》、斯宾塞《群学肆言》、孟德斯鸠《法意》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
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
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穆勒名学》、《名学浅说》、《法意》、《美术通诠》等西洋学术名著,成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严复作品及评传(5张)宗师。
离开北洋水师学堂后,严复先后出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等校校长,以教育救国为任。
辛亥革命后,他一度党附袁世凯,卷入洪宪帝制,为世人诟病。
基于对国情民性的独特把握,严复终身反对革命共和,时持犯众之论,既不获解於当时,更致聚讼于后世。
虽然如此,其立身行且秉持特立独行的操守,学术政见有其一以贯之的原则,在翻译学上更是为一时之先,其风格思想影响了后期一大批著名翻译家。
其众多译著更是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
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1]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在翻译理论方面,严复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将三国时支谦《法句经序》中提到过的“信”、“达”、“雅”三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排列组合,明确地将其作为“译事楷模”,成为“我国译界倡导系统而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
精心整理严复:清末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严复,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
少年时期,严复考入了家乡的船政学堂,接受了广泛的自然科学的教育。
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
“与、斯宾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
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
”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更深一层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
”严复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建省候官人。
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段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年68。
着文阐述维新的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而且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竟天择、适者生存”作为救亡图存的理论依据,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戊戌变法后,他致力于翻译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社会学说及自然科学着作,是一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严复信奉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的庸俗进化化。
这是他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严复在《原强》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强弱存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性义仁之强。
”他幻想通过资产阶级的体、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强国威。
“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所谓鼓民力,就是全国人民要有健康的体魄,要禁绝鸦片和禁止缠足恶习;所谓开民智,主要是以西学代替科举;所谓新民德,主要是废除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倡导“尊民”。
严复民智”21岁文理通顺、有小学基础的青年入学;大学堂学习三、四年,然后升入专门学堂进行分科的专业学习。
同时,还要把学习好的聪明之士送出国留学,以造就学有专长的人才。
严复的生平事迹严复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国家将他称为“放眼看世界”的开拓者。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严复的生平事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严复的生平事迹严复,出生在一八五四年的福建侯官县的一个中药世家的家庭中。
在严复十二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病逝。
当时正在学馆上学的严复中途辍学,放弃了旧时代的科举之路。
后来他进入到福建船政学堂进行驾驶学习,在一八七一年顺利毕业,是福建船政学堂的第一批学员。
在光绪三年二月,严复只身前往英国学习海军,期间结识中国派往英国的大臣郭嵩焘。
两年后学成回国,任职福建船政学堂的教习。
而后严复在光绪十六年获得候选道的官衔。
在甲午战争后,严复深深感受到国家陷入沉陷,留学过的他看过资本社会西方国家的好。
于是开始在报上发表一系列唤醒国家改革的文章,如《救亡决论》、《论世变之亟》等文章。
在一八九五年到一八九八年对赫胥写的《天演论》进行了翻译,更向国人喊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为激起消沉的世人。
而后严复又翻译了《原富》、《群己权界论》、《名学浅说》等文章,是中国史上第一个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的思想家和翻译家。
严复信达雅的故事严复最著名的思想主张是摘自他本人翻译的赫胥《天演论》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社会准则。
严复还是一个有名的翻译家,严复信达雅便是他的翻译之道。
严复信达雅也是他从《天演论》中摘出的。
《天演论》这本译作,不仅阐述了严复的思想主张,也提到了严复翻译时的翻译准则。
“信、达、雅”是严复在翻译生涯中总结出的金玉良言。
信字指的是相信原来的,不和本身的意思相违背,不过度夹杂译者个人的主观意识。
达字则是不过度依赖以及拘泥于本来文章的表达形式,只要达到文章意思通顺,有逻辑即可。
后人对雅字的解释有很多种看法,从字面上来说雅指的是译文时要选择词语较为得体的。
严复信达雅被后人成为是翻译界的三难说,虽然只有简简单单的三个字,但是总结了翻译的必要准则,让翻译这件事情也有一句可循。
在最大限度上还原原来作者的思想,不让译者过多的带入自己的思想观点影响读者对原著的判断。
严复
严复(1854—1921年),字几道,又字又陵,福建侯官人,他是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也是系统地在中国传播西学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
他是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后留学英国海军学校。
188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总办。
甲午中日战争后,他发表《原强》《救亡决论》和《辟韩》等一系列政治文章,发出爱国救亡的强烈呼声,主张维新变法,并着手译述英国自然科学家赫胥黎的著作,取名《天演论》。
该书系统介绍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论点,号召人们救亡图存,“与天争胜”,对当时思想界起了很大影响。
戊戌变法前,他曾主办《国闻报》。
戊戌变法后,他翻译《原富》《群学肄言》《法意》等,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思想和逻辑学。
辛亥革命后,他思想日趋保守,1915年列名“筹安会”。
其著译编为《侯官严氏丛刊》《严译名著丛刊》。
《天演论》
《天演论》,清代严复译自英国赫胥黎所著《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
“天演”即进化之意,“天演论”即进化论。
严复不赞成把自然规律(进化论)与人类关系(伦理学)加以分割,译述时只取前面“进化论”(即天演论)命书名。
严译《天演论》只包括赫胥黎原著中“序论”与“本论”两篇。
甲午战后,严复始译此书,1898年正式出版,为中国近代较早的一本直接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理论著作的书。
严译《天演论》的特点不在于简单地转述赫胥黎原著,而是创造性地“取便发挥”,以求服务
于当时中国社会的需要。
书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对打击封建势力、宣传变法维新起过积极作用。
中国历史故事-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简介严复是怎么死的?人物档案姓名:严复初名:传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几道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时间:中国近代出生地:福建侯官出生时间:公元1854年去世时间:公元1921年信仰:资产阶级思想职业:翻译家、教育家毕业院校: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代表作品:译亚当·斯密《原富》孟德斯鸠《法意》赫胥黎《天演论》严复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著名翻译家,新法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在他有生之年,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等多本著作,系统而全面的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对当时的中国影响巨大。
公元1854年,严复出生在福建侯官一个名医世家,乳名体干,初名严传出,后改名严宗光,最后又名严复,字又龄,又字几道,晚年号野老人。
公元1866年,严复考入马尾船政后学堂,学习驾驶专业,毕业后到军舰工作。
公元1877年公派英国留学,先在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
也就是在两年的留学时间里,严复接触到了大量的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这才有了后来将资产阶级各方面著作翻译到中国的事情发生。
留学归国之后,先后到福州船厂船政学堂及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习。
公元1889年捐官得选用知府衔,并升为会办、总办,先后任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
辛亥革命之后,于公元1921年受袁世凯邀请,任北京大学校长。
这个时候严复的思想由最初的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的适者生存观点,渐趋成熟,进入反省阶段,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复归。
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
”也正是因此,他曾经一度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结合。
在任各高校校长期间,严复的思想受到许多人的推崇,可谓声名显赫。
严复
严复
中文名称: 严复
又名: 字又陵宗光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清代
民族: 汉族
生卒年: 1854~1921
相关事件: 戊戌变法甲午辛亥革命
生平简介
严复(1854~1921)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
原名宗光,字又陵,1871年(同治十年)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
1877年(光绪三年)派赴英国格林尼治海军大学,其间广泛接触西方资产阶级自然和社会政治学说。
1879年回国,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次年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任总办。
甲午战争后,深感国势日危,先后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抨击封建专制,主张向西方学习。
1895~1898年翻译t.h.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唤起国人救亡图存,“自强保种”,对近代思想界影响极大。
1897年主办《国闻报》。
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戊戌变法后,至宣统元年(1909),先后译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名学浅说》、《穆勒名学》等书,是近代中国系统地介绍和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首倡“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至今仍被推崇。
1900年在上海参加唐才常组织的中国国会,任副会长。
1905年协助创办复旦公学,为第二任校长。
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任首任校长。
辛亥革命后,严复趋于保守。
1915年参加筹安会。
提倡尊孔,诋毁五四运动。
历史名片:严复个人简介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复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里。
1866年,严复考入了家乡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
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
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1879年毕业回国,到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次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长),后升为总办(校长)。
严复还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等职。
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
他的译著既区别与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
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
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
主办《国闻报》。
“与天交胜”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
他的著名译著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这也说明严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
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
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
严复(1854-1921)初名体乾、传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又易名复,字几道,晚号愈野老人,别号尊疑,又署天演哲学家。
福建福州人。
特赐文科进士出身,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
1866年以第一名考入马尾船政学堂,5年后以最佳成绩毕业后上军舰实习。
1877年作为首批海军留学生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在英国期间除学习海军专业外,还精心研读西方哲学、社会政治学著作,并到英国法庭考察审判过程,作中西异同比较。
学成归国后任福建船政学堂教习,翌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会办、总办。
甲午战败后严复感于时事弥艰,开始致力译著,并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政论,斥责历代帝王是“大盗窃国者”,力主变法图强,以西方科学取代八股文章。
二十二年帮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次年又与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
二十四年九月,又撰《上光绪皇帝万言书》,极力倡导维新变法;同年,他翻译的第一部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天演论》正式出版。
至1909年,先后又译出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穆勒名学》、甄克斯的《社会通诠》、孟德斯鸠的《法意》和耶方斯的《名学浅说》等西方名著,达160多万字。
他是近代中国系统翻译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第一人。
通过翻译《天演论》,将科学进化论带到中国,并便之超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范畴而具有了世界观的意义。
又通过翻译《穆勒名学》和《名学浅说》,将逻辑归纳法和演绎法介绍到中国,其中对培根的经验归纳法尤为重视,并猛烈抨击陆、王学派主观唯心主义的“心成之说”。
因此,严复是将中国哲学建立在近代科学基础之上、使中国近代哲学真正摆脱古代“经学”形式的划时代人物。
除译著外,他还倾心于教育事业。
光绪二十八年(1902)受聘为京师大学堂编译局总办;三十一年参与创办复旦公学,并于次年一度任校长;三十二年赴任安徽省师范学堂监督;1912年又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兼文科学长。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复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里。
1866年,严复考入了家乡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
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
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1879年毕业回国,到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次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长),后升为总办(校长)。
严复还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等职。
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
他的译著既区别于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
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
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
主办《国闻报》。
“与天交胜”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
他的著名译著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这也说明严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
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
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
严复进化论严复(1854-1921),原名传初,字又陵,福建福州人,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
他留学英国,学习西方科学、哲学、政治经济学等,致力于传播先进的思想,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
严复进化论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
严复认为,要救国必须借鉴西方的先进思想。
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中,严复倡导进化论,提倡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观念,力图激发国人的民族意识。
严复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包括:1.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严复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存在激烈的竞争,只有适应环境、不断进步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这一观点揭示了生物进化的规律,也为当时的中国提供了变革图强的理论依据。
2.强调民族自强。
严复指出,中华民族要想摆脱任人宰割的命运,就必须自力更生、求富求强。
他倡导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民族精英,推动国家进步。
3.批判封建礼教。
严复认为,封建礼教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
他提倡摒弃封建迷信,崇尚实事求是,鼓励人们追求真理、独立思考。
4.主张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
严复认为,民主、自由、平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他呼吁废除封建君主制度,实行民主政治,让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
严复进化论的影响及意义在于:1.激发了民族自强意识。
严复进化论使当时的中国人认识到,民族复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民族自强提供了理论支撑。
2.推动社会变革。
严复进化论为辛亥革命埋下了伏笔,成为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重要思想武器。
3.启迪民智。
严复进化论强调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为后世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根据材料概括严复的基本认识严复是17世纪中国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被誉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在他的文献《爱莲说》中,体现了严复独特的人生观、美学观以及政治理念。
下面将从47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严复的基本认识。
一、严复强调人生的自由选择和主动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二、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不是随波逐流。
三、严复提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主张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四、他强调坚持真理,追求知识和智慧,认为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严复主张独立思考,不盲目从众,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判断力。
六、在美学观上,严复认为人应该追求高尚的审美情趣,崇尚含蓄、典雅的艺术表现形式。
七、他倡导对自然和人文界的生态环境负责,主张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八、严复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为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九、他主张尊重和理解他人,不轻易批评和指责他人,要善待他人。
十、严复强调艺术和文化的重要性,认为艺术是人类精神的滋养和表达。
十一、他提倡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认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发展的有力动力。
十二、严复倡导自由思想,反对迷信和偏见,主张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
十三、他鼓励人们勇敢面对挑战和困难,不轻言放弃,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十四、严复认为政治应当以民本为本,政府应当执政为民,解决民生问题是政府的首要任务。
十五、他强调法治和民主,主张建立规范的法治社会和民主政治制度。
十六、严复主张政府要加强民主监督,让人民参与政治决策,确保政府的合法性和公信力。
十七、他认为政府应当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为人民谋幸福是政府的责任。
十八、严复反对腐败和权力滥用,主张建立廉洁政府和有效的监督机制。
十九、他提倡公平正义,要求政府保障社会公平,维护社会正义。
二十、严复认为人类社会应当以和平共处为基础,主张和平发展和国际合作。
严复百年天演鉴知未来心得
严复,这位清朝末年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思考,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
其中,《天演论》作为严复的代表作之一,更是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回顾这部著作,依然能够从中汲取智慧,鉴知未来。
《天演论》以进化论为思想基础,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严复通过翻译和评述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将进化论思想引入中国,为当时的中国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这部著作中,严复不仅强调了自然界的竞争与进化,更将其引申至人类社会,提出了“自强保种”的救亡图存口号。
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
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回顾严复的《天演论》,我们不禁要思考: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世界,我们应该如何适应并生存下来?
从《天演论》中,我们可以汲取到一种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精神。
面对竞争与挑战,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命运的安排,而要主动地寻求变革与进步。
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此外,《天演论》还提醒我们,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否则将会遭受自然的惩罚。
这一点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
总之,严复的《天演论》虽然诞生于百年之前,但其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通过回顾这部著作,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鉴知未来。
赞扬严复的句子
以下是一些赞扬严复的句子:
1.严复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他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进程,翻译了许多西方的著作,对于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严复的翻译工作非常出色,他不仅准确地翻译了西方的著作,还注入了自
己的理解和思考,使得他的翻译作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3.严复的思想非常先进,他倡导科学、民主、自由等现代理念,对于推动中
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严复的人格魅力也非常值得称赞,他一生清廉正直,不畏权势,始终坚持
自己的信仰和理念,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总之,严复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翻译家,他的贡献和成就值得我们铭记和赞扬。
严复家风家训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他的家风家训对后世影响深远。
以下是严复家风家训的主要内容:1. 重视读书严复认为读书是开启智慧、增长知识、提高修养的重要途径。
他教育子女要热爱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 严谨治学严复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著称,他强调做学问要认真、扎实、有深度。
他教育子女要遵循学术规范,注重学术道德,不抄袭、不作弊,做到诚实守信。
3. 勤俭持家严复认为勤俭是家庭兴旺之本,他教育子女要勤劳节俭,不奢侈浪费。
在生活中要学会节约,不浪费食物、不乱花钱,保持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
4. 爱国爱民严复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的学者,他强调爱国爱民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他教育子女要热爱祖国,关注民生,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5. 诚信待人严复认为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他教育子女要诚实守信,不撒谎、不欺骗。
在与人交往中要言行一致,信守承诺,做到以诚待人、以信取人。
6. 尊老爱幼严复非常注重家庭伦理道德,他教育子女要尊老爱幼,尊敬长辈,关爱晚辈。
在生活中要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决定,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做到孝顺懂事。
7. 传承文化严复认为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鼓励子女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同时也要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做到中西合璧,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以上是严复家风家训的主要内容,这些家训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严复的治学精神和生活态度,传承优秀家风文化传统美德和价值观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启蒙思想家严复
严复(1853——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
少年时期,严复考入了家乡的船政学堂,接受了广泛的自然科学的教育。
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毛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
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
他的译著既区别与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
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与天交胜”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
他的著名译著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这也说明严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
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
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
”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更深一层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
”这一行为在当时称得上用心良苦,但也因其逆潮流而为多受世人的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