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家族相似-私人语言later wittgenstein-language game-private language
- 格式:ppt
- 大小:2.80 MB
- 文档页数:28
维特根斯坦哲学视域下的语言学习观摘要:在西方哲学史上,维特根斯坦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语言哲学开创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从语言视角来观察世界和理解世界的人,其提出的语言哲学观主要分为前期的语言逻辑图像论和后期的语言游戏学说。
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语言哲学观,都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后期的哲学思想直接推动了语用学的研究。
本文将重点讨论前期和后期哲学的语言学习观点,并分析其对于当代的语言学习有哪些影响和启发,并通过深刻的理解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来更好地加强我们的语言学习。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语言图像论;语言游戏说一、维特根斯坦及其思想简介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是一个跨越19世纪与20世纪的著名哲学家,他在英国哲学界乃至世界哲学史上都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他开创了世界早期分析哲学的先河,是世界哲学史上第一个从语言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世界的人。
在他的一生中,主要发展了两种哲学思想,一种就是他生前的《逻辑哲学论》作为代表作品,在逻辑实证领域有过一定的影响,其中表达了他自身对于逻辑、语言以及哲学方面的追求,当然也适当的讨论了一些他的恩师弗雷格和罗素的观念。
另外一种就是他去世后,他的弟子出版的《哲学研究》作为代表作品,这是他生前经过了一段中期思想的反省和沉淀之后形成的后期思想,主要使用了动态的语言用法分析方法,强调了日常语言的不同用法,还规定了语言具有一定的约定本质。
虽然我们更多的是讨论其前后期的哲学思想,但是,事实上,他中期的哲学思想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中的代表作为其后期的《哲学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我国对于维特根斯坦的研究时间并不长,但我们国内的学者对于他哲学观、语言观以及研究方法的研究却是非常热衷的,并出版了《维特根斯坦全集》。
二、维特根斯坦前后期语言哲学观(一)前期哲学观和语言观维特根斯坦前期的语言哲学主要包括了逻辑原子主义、图像论、真值函项理论以及关于可说不可说等的思想内容。
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哲学的转向及其影响内容摘要:后期的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体系发生了重大转变,由逻辑经验主义转向日常语言分析主义,这是哲学观点和哲学史上的重大转折。
其日常语言哲学的主要观点在于语言游戏说、家族相似理论、描述主义和约定论。
这使得语言在使用中才有意义,并标有家族的氛围。
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哲学对后期的日常语言界和语言研究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家族相似描述主义约定论影响使用意义正文:维特根斯坦在1918 年完成《逻辑哲学论》一书后,便停止了哲学的研究。
而当了一名小学老师,并提出“在教学概念与意义概念之间建立联系”然而经过10 年的反思,他决定推翻其前期的哲学体系,由语言的理解是从逻辑与语言的关系来探讨的到语言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而建立后期的日常语言哲学。
这使得维特根斯坦由早期的逻辑主义转向历史主义和经验主义,由本质主义转向现象主义;由抽象主义转向描述主义;由结构主义转向语境主义,开辟了后现代语言思潮的领域。
一.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哲学观点。
后期的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发生了重大转变,他认为,哲学家的谬误之处在于诉说不可说的事物,更在于将语言与语言使用的语境与想对应的环境相互分离。
维特根斯坦从根本上否定了语言与现实活动向分离,而提出现实的语言学说,一种博弈或游戏。
1. 语言游戏说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建立在逻辑和事实两大基石上的语言意义说,但其落脚点却在于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中。
他认为语言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习惯、风俗密切相关。
他提出语言并非是“语言+游戏”,“游戏”一词只为了强调语言的动词性质(1),语言游戏强调的是一种活动的组成部分,或是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2)。
它具有付出的社会性、实用性、有效性,是约定俗称的结果。
它丰富多彩,变化万千。
语言就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做的各种游戏。
它只服从于游戏规则,却没有绝对的客观性或指谓对象。
维特根斯坦提出词的意义不在于指谓什么,而在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浅谈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思想作为分析哲学的创始者之一,维特根斯坦特别关注语言哲学。
无论在其前期还是后期,语言哲学的研究都占显著地位.《逻辑哲学沦》和《哲学研究》分别是维特根斯坦不同时期的代表作。
在这两本书中维特根斯坦语言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接下来我将通过本文试图介绍、分析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哲学思想。
维特根斯坦支持意义逻辑指称论的观点。
名称与对象之间存在着直接对应关系,即指称关系.名称的意义即名称所指称的对象.关于命题的意义,按照图像论的观点,命题的本质在于描述事实.所以命题的意义在于命题与事实之间的描述关系,或者说在于它是否是事实的图像.在图像论的观点下,语言必需反映事实或与事实的逻辑相符。
所以前期的维特根斯坦追求语言的确定性,主张意义的指称论.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是他全部哲学思想的核心。
哈克把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几个不同领域比作一棵大树,语言哲学是这棵大树的干,而数学哲学、心理哲学和文化哲学是长出的几个分支,可见语言哲学在其后期哲学中所处的地位,它是哲学的干,是整个哲学的研究方法,即用日常语言分析方法来考察哲学问题。
后期的维特根斯坦意识到了图像论的困境。
只要认真考察现实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语言就会发现,日常语言是鲜活的,是动态的,并非是与世界一一对应的静态关系.语言并非世界之投影,如果坚持其为图画的话,那它所反映的也只是世界和实在的一部分。
后期的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语言游戏说。
语言游戏是作为他整个哲学的核心概念.在《哲学研究》的开篇,维特根斯坦向大家展示了两种不同的朴素语言,或者是原始语言。
这是他前后两个阶段不同语言观的缩影,一种是奥古斯丁的图画,这是脱离了生活的语言。
奥古斯丁向我们展现的是一种原始的、简单的语言观,而许多哲学家,包括罗素,弗雷格及早期的维特根斯坦都试图将这幅简单的图画应用到更多其它复杂的情况。
另一种是建筑师和助手之间为某一目的而交流信息的对话,这是日常语言。
维特根斯坦把这两种语言都叫做语言游戏。
后期维特根斯坦语境论研究【摘要】:维特根斯坦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如何对其前后期理论进行合理的解读,一直是中西方学界孜孜以求的事情。
对前期维特根斯坦的研究大多侧重于他的逻辑原子论,而对后期维特根斯坦理论的研究则侧重从语言哲学、现象学、美学等进行分析。
本文拟从语言哲学、认知科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三方面来分析论证后期维特根斯坦的主要理论,并得出后期维特根斯坦就是一位语境论者。
在语言哲学维度上,国内在这面的讨论相对较多,在此本论文的着墨并不多。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哲学就是进行语言分析。
哲学的任务在于澄清语言的意义。
文中主要讨论了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哥白尼式革命,从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讨论引申出维特根斯坦是否把语言作为了一种实在或基底,就如柏拉图的理念与康德的范畴。
维特根斯坦本人反对实在论,但他本人却又恰恰把语言当作一种实在在进行研究与分析。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用法,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这种语用学观点就是明显的语境论观。
在人工智能方面来说,目前属于研究的热点,有多个学科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也有不少论文提到过维特根斯坦心智哲学思想,但并没有专门的著作或论文进行过这方面的讨论。
即使有也只是从心理哲学的角度上进行分析。
本文首先讨论了“机器能否思维”的问题,及弱AI代表人物图灵(主张机器能思维)与强逻辑行为主义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主张机器不能思维)之间的争议,并讨论了维特根斯坦是否是一位认知主义者,他又是否修正了塞尔的中文屋思想实验。
那么通过分析得出:由于人是特定语境中的人,作为准规则遵守者的机器并不需要环境,由于机器是非语境化的。
因此,语境化是人区别于机器的本质特征之一。
而毋庸置疑维特根斯坦可以算是人工智能的先驱,但把他归于认知主义者,却需要谨慎有待进一步的分析与论证。
并且维特根斯坦是从语义外在论(语境思想)上修正了塞尔的中文屋思想。
在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维度上,国内在对SSK对维特根斯坦理论的分析上讨论相对较少。
关于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语言观的启示论文摘要: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发展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后期思想可以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在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语言观表现为意义指称论和语言界限;在后期,其哲学中的语言观表现为家族相似性、规则悖论和私人语言,在这期间他提出了著名的语言游戏说,认为语言重在参与,只有在语言中才能分析出具体语言的意义,给当代语言和哲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启示,研究视角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论文关键词:后期;哲学;语言观;启示一、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综述上世纪的头20年是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前期阶段,其思想主要来源于弗雷格和罗素,强调以逻辑构造世界,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澄清命题的意义。
对逻辑实证主义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前期的代表作为《逻辑哲学论》(1921)。
30年代之后他的思想发生重大转变,他部分地受到摩尔、莱姆塞以及19世纪的德国语言学家毛特纳等人的影响,注重正确使用日常语言,强调语言的不同用法和语言的约定性质,代表作为《哲学研究》(1953)。
后期研究的实质是对语言和事实的区分,尤其是对日常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用法的研究,注重语词的意义和应用。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言观前后期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前期研理想语言,认为语言是现实的逻辑图画,这些观点都严重脱离了生活形式;他在后期转向了研究日常语言,认为语言的意义重在使用之中,尤其是在日常生活的背景之下研究语言的使用,提出了重要的理论——家族相似性。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为家族相似性、规则“悖论”和私人语言,他的这些语言观给现代哲学研究和语言研究带来了很大启发。
二、家族相似性的启示维特根斯坦用家族相似性来界定语言游戏间的关系,把语言游戏的关系比作家庭成员的关系,描述了语言之间的相似性,但否认语言本质说。
关于维特根斯坦批判语言具有本质这一点,国内外很多研究维特根斯坦的学者观点不一,但是家族相似性促成了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理论的产生,给语言学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这一点儿无人能否定。
维特根斯坦前后期思想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对于西方语言哲学的转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力地挑战了本质主义思想传统。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学说推动了哲学从认识论到语言学的转向,从认识论的研究转向了日常语言的分析研究。
“语言游戏”学说不仅对哲学研究贡献巨大,而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也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一语言游戏在维特根斯坦的书中并不能找到关于“语言游戏”的完整定义,因为在他看来是比较困难的,“游戏”本身就是个难以下定义的东西。
最初这一概念是指“孩子刚开始使用词语时的语言方式”、“语言的原始形式”、或“原始语言”。
他在《哲学研究》中这样写道,“我将把这些游戏称为‘语言游戏’,并且有时把原始语言说成是语言游戏。
给石料命名和跟着某人重复词的过程也可以叫做语言游戏。
想一想在转圈圈游戏中词的大部分用处。
我也将把由语言和活动(指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那些行动)所组成的整体叫做‘语言游戏’” 。
“语言游戏”的概念意味着理解一个语句必须置身于一种语言活动的整体环境之中,因而将语言理解为彼此独立的基本语句并具简单内涵是不合适的。
“语言并不是由所有描述事实的命题组成的封闭的、完成了的整体,而是由各种各样、或大或小、或原始(简单)或高级(复杂)、功能各异、彼此间仅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语言游戏(Sprach spiele)组成的异质类聚物;世界并不是由所有可描述的事实组成的封闭的、完成了的整体,而是由各种各样、作用各异但又互为前提、相互交织的生活形式(Lebensformen)组成的异质类聚物”。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本身既不存在共同的“逻辑形式”,也不存在相互独立的基本语句和复合语句。
“而实际上,维特根斯坦通过语法分析窥视到了生活原本,知觉到一种内在的关系,这种内在关系就是由各个家族的面相交织成的生活形式。
因此可以说他的后期哲学决不是简单的否定了我们对瞬间抓住的事物的对象化和实体化,将哲学简单地归为日常生活哲学”。
因此,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语言不再是简单的符号而已,而是根深于整个意义系统的生活形式之中。
后期维特根斯坦读书报告——语言游戏说与反私人语言论证张宽前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转变,不但可以看成是其个人哲学走向的重大事件,也是其所在哲学时代的走向变化的一个缩影:抛弃理性的逻辑构造,关注人的生活世界。
一、转变后期哲学之所以能够称之为方向上的转变,主要在于其对前期以《逻辑哲学导论》为蓝本所构成的哲学观存在着多方面的批判。
这些批判集中体现为:他抛弃了逻辑分析的手段建构世界和命题的命题结构的理想,从对命题的静态的结构分析转向了对语言用法的动态分析。
这些批判不但可以看成是针对前期哲学的,更是针对以往哲学共有的一些根本性观念的。
1、否认存在一切命题共有的逻辑形式,抛弃了原子命题的独立性和关于真值函项的论题;2、对逻辑原子主义的形而上学进行了猛烈地抨击,从日常语言的实际使用出发,指出了这种形而上学的根源在于错误地使用了日常语言;3、彻底抛弃了命题的图像论,语言的实在的同构关系和关于命题及其所描述的事实之间的关系的整个看法;4、否定了逻辑形式的存在,强调日常语言的表达式的语法结构和使用规则;5、完全放弃了前期那种视逻辑分析为哲学主要任务的哲学观,提出了哲学的人物应当是对日常语言的语法规则的研究,自习考察句子和语词在不同情形中的不通用法,并根据他们的使用来确定它们的意义。
当然,后期和前期的哲学研究也保持了相当高的一致性,这些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1、关心的主题都是思想的语言表达,而不是传统哲学所讨论的思想本身;2、都把哲学理解为一种活动;3、对待哲学问题的处理方式也相似,都把哲学问题的出现看作是思想混乱和理智疾病的产物,因而解决的办法不是不是根据问题的要求来回答,而是分析问题的方法而最终消解它们,由此表达它们的出现是不合理的或是违反了语言正确用法的结果;4、在关于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方面,关于‚可说的‛与‚不可说的‛东西的看法上,在对待形而上学的态度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连贯性。
二、语言游戏说语言游戏说是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它们实际中的使用,而语言的运用也应当像足球运动那样遵守规则。
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关于维特根斯坦与言语行为理论问题论文摘要:维特根斯坦先后提出两种迥然有别的哲学思想,对西方哲学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被称为“哲学家的哲学家”“哲学史上的转折点”。
文章着重阐释其后期以语言游戏观为基础的语言哲学思想,并深入探讨这一全新哲学观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言语行为理论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l951)是“二十世纪六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
他的思想改变了哲学争论的术语.在当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中发挥了决定性的影响。
维特根斯坦一生以1933年为界(44岁,开始向学生口述《蓝色笔记本》,表明他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前后发展了两种哲学.即所谓“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和“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
前期以《逻辑哲学论》(1922)为代表.讨论了弗雷格和罗素提出的一些问题,但同时也追求他自己在逻辑、语言及其哲学意义方面的独特目标.对逻辑实证主义产生影响了后期以他去世后出版的《哲学研究》(1953)为代表,对日常语言学派产生了影响。
同一个维特根斯坦,其前后思想迥然有别.而且义分别对语言哲学的两个不同流派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情况在哲学史上是罕见的。
除却其哲学思想。
维特根斯坦的个人生活在人们心中也有着许多传奇色彩——与艺术界的若即若离,性格孤僻和作风怪异.渴望人类本真情感和追求近乎原始生活。
笔者研读了关于他的传记和著作,试图走近这位“西方哲学工周的虽后牛仔”。
本文是在此基础上的一些述评.着重阐释其后期的语言哲学主张,并试图深入分析言语行为理论与维氏观点的思想渊源关系。
1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哲学语法》维氏后期的语言哲学思想散见于《蓝色和棕色笔记本》《哲学研究》《论确定性》及其他的一些相关论述中,其中,《哲学研究》最为主要,它是后期维氏思想的总汇和代表。
其实。
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哲学思想源于他对自己前期思想的反恩与批判。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浅谈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吴景滨文法学院科技哲学 1200026摘要:维特根斯是系统地从语言来思考世界的第一人,在这个意义上,维特根斯坦可以说是语言哲学的奠基人。
在其前后期哲学中提出了两种迥异的语义理论,前期他把哲学看做通过分析语言来澄清思想的活动,认为哲学最根本的是逻辑,而不是形而上学。
后期他注重使用日常语言,强调语言的不同用法和语言的约定性质,把语言看做是人们的一种言语行为,在言语行为中寻求语言的意义。
其哲学中的语言观表现为家族相似性、规则悖论和私人语言,在这期间他提出了著名的语言游戏说,认为语言重在参与,只有在语言中才能分析出具体语言的意义,给当代语言和哲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维特根斯坦简介维特根斯坦于 1891 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富有而且颇具音乐气氛的家庭。
14 岁前他接受家庭教师的教育。
1906 年进入柏林———沙洛腾堡工学院学习。
1908- 1911 年在曼彻斯特大学实验室从事喷气发动机、推进器等的研究设计工作。
1911 年秋, 维特根斯坦为了学习和研究纯数学, 接受弗雷格的建议, 来到剑桥大学做了罗素的学生。
罗素对他的评价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十个字: 热情、深刻、认真、超群出众。
在很多人眼中,维特根斯坦无疑是哲学家的典范。
他特立独行的性格,对繁华世俗的罕见的漠视,以及对真理的一丝不苟的执着追求,给人们勾画出真正的哲学家的活生生的肖像,他的不少奇闻轶事已经成为现代哲学中的传奇。
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以“语言游戏说”为代表的后期思想对传统的思维方式展开了无情的彻底批判,使哲学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俨然在国际哲学界掀起了一阵“维特根斯坦旋风”,是20世纪对西方哲学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他的哲学可以被称作语言的学问,他认为哲学的本源便是语言,语言代表了人类思想发展的历程,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奠基。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代表作是《哲学研究》。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说”黄晓雯【摘要】“家族相似说”是维特根斯坦后期提出的一种影响深远的比喻性说法,被后人视为维特根斯坦反本质主义的纲领之一.“家族相似说”认为不存在语言的本质,各种语言游戏之间的“家族相似”是一种错综复杂、重叠交错的“相似性”关联,应通过“不要想,而要看”的方式研究语言的个别性、多样性.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说”对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2)007【总页数】3页(P20-22)【关键词】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说;语言游戏说;反本质主义【作者】黄晓雯【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西安71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61.59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在他一生前后持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至少在表面上如此),他后期的思想更是对前期思想的一种批判与反思,他的哲学因此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具有很鲜明的特色。
“家族相似说”是维特根斯坦后期提出的一种比喻性说法,因其影响深远而常被后人视为维特根斯坦反本质主义的纲领之一。
对于“家族相似说”,很多学者持有不同看法,如张家龙等人认为“家族相似说”是维特根斯坦提出的一种哲学理论;韩林合、李红等人则认为这是维特根斯坦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1〕其实,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说”既不是一种通常而言的理论,因为在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著作中并没有与此相关的理论依据和推理论证过程;当然“家族相似说”也不是一个概念,因为对于这样一个新“概念”,维特根斯坦在他的哲学著作中同样没有作出任何解释,而且在阅读原著过程中,发现不了任何把“家族相似说”当作概念使用的依据。
虽然学界对“家族相似说”存在很多的争议,但大多数学者都承认这一说法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分析和解读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比喻及其理论意义对正确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以及西方哲学在现当代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观辨析作者:郭燕孙浩琳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9期摘要:“语言游戏”是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观的基础同时也是核心内容,主张语言没有普遍性和统一性的本质,而只是具有家族相似性的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语言游戏,而且这种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语言游戏理论正是由于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生活形式才得到人们的理解。
而语言之为游戏,就必然涉及遵守规则的问题,而我们实际上却是在盲目地遵守规则,于是便出现了著名的关于遵守规则悖论的问题,并从个人无法私自的遵守规则来论证私人语言存在的不合理性。
总而言之,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对后世的影响也都是前所未有的,尤其对传统哲学、整个哲学事业的消解以及当代西方的后现代哲学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日常语言一、“语言游戏”、“家族相似性”和“生活形式”三者之间的关系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的两种语言观,一种就是以奥古斯汀的语言图像论为代表的传统语言观,认为语词代表的对象就是语词的意义。
维特根斯坦认为这种类似于儿童学习语言的活动,即在语词与对象之间建立重复的联系,以便让儿童在听到语词的同时也产生出对语词的相应图像,可见它描述的是语言的“指称功能”,但它只适用于语言的一部分状况,不能把它当做全部语言的本质特征。
朴素语言观即是他构想的第二种语言观:“这种语言是用来处理建筑师A和B之间的交流问题而提出的”A用方石、柱石、板石和橡石四种建筑石料进行建筑,A提出传递石料的顺序,B来严格执行,因此他们使用一种由“方石”、“柱石”、“板石”、“橡石”这些字词所组成的语言来完成传递石料的行为(为此)。
A喊出名称,B就相应地传递对应的石料,因此就把这一系列的行为看作是一套完整的朴素语言。
可见人们学会运用这些字词是因为受到了特定的训练,因而它只是向我们展现这些词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使用的,而不描述关于语言的本质。
因为实践性是语言的特性,并且它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要想正确地理解语言,就应该把它放到日常生活当中去。
079[摘 要] 维特根斯坦运用三个环环相扣的分论证反对私人语言的存在。
首先,私人感觉的提出是既没意义又错误的。
其次,用以指称私人感觉的定义是没有可靠标准的,不可能私人地遵循。
最后,语言的意义在于使用,私人语言即使存在也不可能进入语言游戏。
维特根斯坦承认个体感觉的存在,但这些心理过程都可以进入公共的语言游戏。
他反对观念论哲学,称其忽视了语言日常使用的复杂性,他对传统的主客二分法和唯我论进行批判,指出语言只和行为直接联系,人们在语言游戏的行为中阐明了字词的用法。
[关 键 词] 私人语言;私人感觉;语言游戏 维特根斯坦反对私人语言存在的论证沈阳洁维特根斯坦作为英美分析哲学的领军人物,语言问题一直是他关注的核心。
前期的维特根斯坦持“语言图像论”的观点,即语言的功能在于描述事实或者传达蕴含于事实之中的思想;到了后期,维特根斯坦认为这种观点过于独断,他认为我们的语言植根于日常的生活形式之中,语言是由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语言游戏组成的,语言游戏遵守的规则是在使用语言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变化发展的,语言代表的是一种人类的生活现象,正是基于此,维特根斯坦提出了反对私人语言存在的论证。
一、私人语言的含义及其特征关于私人语言的含义,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给出如下解释:“这种语言的语词指涉只有讲话人能够知道的东西;指涉他的直接的、私人的感觉。
因此另一个人无法理解这种语言。
”换句话说,维特根斯坦将私人语言划分成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个层次是存在一种私人对象在语言之前,是语言的意义和所指的根源,并且只有当事人知道。
第二个层次是当事人自己发明一种语言或符号指涉前面提到的私人对象。
综上所述,总结出私人语言的三个特征:(1)具有内在指称性。
私人语言就是表达私人感觉的语言,它与个人的心理现象直接关联,指称的是个人的感觉、情绪等。
(2)具有不可让渡性。
只有这种语言的创立者和使用者本人才懂得,并且只供他们自己使用,没有被其他人理解的可能性。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图象论与语言游戏说作者:孟婉丽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1期摘要:论述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的“语言图像论”和后期哲学“语言游戏说”之间的区别。
对“语言游戏说”的3个性质,即“语言游戏说”的“家族相似性”、“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的不可分离性、“语言游戏说”与“遵守规则”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思想的转变以及其思想在西方哲学中的影响。
关键词:图象论;语言游戏说;转变哲学在本世纪初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转向,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探究语言的意义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当代的西方语言哲学,一般认为德国逻辑学家弗雷格(Gottlob Frege 1848-1925)的理论是起点。
其语言哲学的中心思想是“一个词只有在一个句子的前后关系中才有意义”。
20世纪初期,以牛津为据点的一些哲学家一如摩尔(G.E.Moore,1837-1958)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等,开始对语言和哲学的关系产生兴趣。
在当时主要分为两个学派:以费雷格和罗素为代表的逻辑分析学派和以摩尔、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日常分析学派。
逻辑分析是罗素对分析哲学的最大贡献。
他始终认为: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语言的逻辑分析。
罗素的“逻辑分析”就是运用现代数理逻辑从形式方面分析各种语言命题,尤其是日常语言命题,目的是得出准确的哲学结论。
罗素认为日常语言不仅不能恰当地表达人类的思想,甚至在逻辑上也存在缺陷。
它欺骗、模糊人类的视线,有待于按照理想语言进行改造,他希望能够通过使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建立一种理想的人工语言。
这种语言以现代数理逻辑为基础,并能够克服日常语言缺陷和包含正确的逻辑句法,从而达到准确表述哲学命题,解决传统哲学问题的目的。
而与弗雷格和罗素相反,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坚信日常语言与日常思想是完全合乎逻辑条理的。
他认为我们不是努力地去消除日常语言的不完善之处,而是努力的去理解常人是如何用日常语言进行交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