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门源—福建宁德地学断面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86.38 KB
- 文档页数:9
福建沿海地区地热异常热源成因的地球物理分析
张健;何雨蓓;范艳霞
【期刊名称】《地学前缘》
【年(卷),期】2024(31)3
【摘要】福建沿海地区是我国东南丘陵沿海地带重要的地热异常区,其成因机制、热源构成一直是我国地热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本文利用热、震、磁、重资料分析了该区地热异常的成因及热量来源。
结果表明:福建沿海地区剪切波“低速走廊”与政和—大埔断裂带和滨海断裂带在深部形成的铲形逆冲断层相关,其东端向下至环太平洋地热带高温热源区,西端向上至漳州、福州地表地热异常区。
居里面至莫霍面之间,地温增温平缓,不具备形成现代侵入岩体异常热源的条件。
花岗岩放射性生热是地表热异常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射性元素热源深度小于5 km,地下水沿导热构造“汲取”围岩放射性生热量,向热田中心汇集形成高温区。
我们认为:福建沿海地热异常区的热能由深、浅两种来源组成,深部热能来源于环太平洋高温岩浆,浅部热能来源于花岗岩放射性元素生热。
深部热源的热量顺铲形逆冲断层向上传输到地表,浅部热源的热量由地下水汇集到地热田中心。
【总页数】10页(P392-401)
【作者】张健;何雨蓓;范艳霞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4;P631.4
【相关文献】
1.当代中国非法移民活动的成因--以福建沿海地区非法移民为例
2.福建温泉的特点及其热源,成因的探讨
3.福建省沿海地区春季一次近地层O3超标成因分析
4.QFW-6000型微波辐射计在福建沿海地区探测性能的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2年青海门源M_(S)6.9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调查与启示牛鹏飞;韩竹军;郭鹏;李科长;吕丽星【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24(67)2【摘要】地震地表破裂带是地震破裂在地表的直接表现,其宽度是活断层"避让带"和工程抗震设防重要的指示参数.无人机等测量手段的发展为获取地表破裂带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精细测量破裂带宽度、分析破裂带宽度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限定合理的活断层"避让带"提供了有利条件.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冷龙岭与托莱山断裂阶区部位产生了显著的左旋走滑型地表破裂带.基于震后获取的高精度无人机正射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文中在门源地震地表破裂带全段精细解译的基础上,沿走向间隔100 m测量了251个宽度数据,R1破裂带最大宽度为209.78±14 m,平均宽度为42 m,R2破裂带最大宽度为115.31±15.72 m,平均宽度为26.14 m.宽度沿走向具有差异性,这主要受控于同震变形强度、破裂带几何结构以及地表第四系松散层发育状况;具体表现为同震位移量大、阶区等复杂几何结构以及穿过第四系松散层区段的破裂带比同震位移量小、平直段以及基岩区段的破裂带要宽.通过对去除离散值后的破裂带宽度数据统计分析,计算出95.4%和68.2%置信区间的有效宽度分别是70或50 m.在工程抗震设防中,若走滑型活断层评估的最大潜在震级与此次门源地震震级相近(~M 7.0),根据建(构)筑物类别,建议确定"避让带"宽度时参考本文获得的破裂带有效宽度(70或50 m).对于单一走滑型错动面发育地段,按建(构)筑物类别向两侧各扩展35或25 m即可;而对于活断层斜列阶区、平行断层围限区、走向弯曲区和双陡倾角错动面发育地段,在这些复杂几何结构分布范围的基础上需要各向两侧扩展35或25 m.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建(构)筑物选址避让走滑型断层提供参考依据.【总页数】23页(P548-570)【作者】牛鹏飞;韩竹军;郭鹏;李科长;吕丽星【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P313【相关文献】1.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 6.9地震地表破裂考察的初步结果及对冷龙岭断裂活动行为和区域强震危险性的启示2.2022门源M_(S)6.9地震地表破裂带震害特征调查3.2022年青海门源M_(S)6.9地震地表破裂特征的初步调查研究4.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与发震机制5.2022年青海门源M_(S)6.9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分类及震害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6年青海门源6.4级地震前的地震拟合优度异常研究李滔;钟卫星
【期刊名称】《地震研究》
【年(卷),期】2016(0)S1
【摘要】运用G-R公式的原理,对2016年门源6.4级地震震中及周边区域进行地震拟合优度的时间和空间扫描计算。
时间扫描结果显示,地震前27个月,震中及周边的地震拟合优度值发生大幅度下降并低值持续,震前2个月内再次发生明显下降直至发震。
空间扫描结果显示,地震前震中及周边的地震拟合优度等值线分布明显变化,相邻2个低值区扩张并合并,震中区域乃至整个研究区域的拟合优度值明显下降。
因此,在门源6.4级地震前,由于孕震过程引起应力积累导致震中区域大小震比例失调,使得震中周边区域的地震拟合优度值出现明显的低值过程。
【总页数】8页(P28-34)
【关键词】G-R公式;地震拟合优度;门源地震;时空扫描
【作者】李滔;钟卫星
【作者单位】青海省地震局;上海市地震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7
【相关文献】
1.中强地震前地震频次—震次关系式拟合优度变化的研究 [J], 李志雄;张国民
2.中国大陆中强地震前的地震拟合优度异常特征研究 [J], 马建新;马辉青;李滔
3.玉树7.1级地震前地震拟合优度异常分析 [J], 杜娟;马建新
4.中强地震前地震拟合优度的异常特征及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J], 郭德科;胡风英;李炳文;杨立升
5.2016年青海门源
6.4级地震前青海定点形变异常 [J], 马震;苏维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海省门源县扎麻图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李霖锋;刘楚晴;刘诗云;郭阿龙
【期刊名称】《山东国土资源》
【年(卷),期】2017(033)003
【摘要】青海省门源县扎麻图金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北祁连板块范围内.该文在阐述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从地层、构造、岩浆活动等方面分析了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并对矿床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该矿床属于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主要控矿因素为断裂构造破碎带,其次加里东晚期的中酸性岩浆活动也是矿床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主要找矿标志为地层岩性、构造蚀变破碎带、矿化蚀变、地球化学异常;加里东晚期,强烈的中-酸性岩浆侵位活动不仅控制了金矿体的就位,也带来了成矿物质,提供了热源;而频繁的构造运动为成矿物质的活化、迁移、富集、沉淀提供了通道和容矿场所,进而形成金矿床.
【总页数】6页(P29-34)
【作者】李霖锋;刘楚晴;刘诗云;郭阿龙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 541006;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 541006;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 541006;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 541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51
【相关文献】
1.青海省都兰县扎麻山南坡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J], 闫亚波
2.青海省大柴旦青龙沟金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 [J], 林文山;范照雄;贺领兄
3.青海省都兰县巴隆岩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J], 管祥波;李军
4.青海省那尔扎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J], 张俊海;马元林;赵伟;莫延强
5.青海省都兰县果洛龙洼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J], 李金超;杨宝荣;贾群子;孔会磊;栗亚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6年门源Ms6.4地震前祁连山周边断层活动分析李媛;刘峡;刘希康;周伟;郑智江;张立成;杜雪松;沈小七【期刊名称】《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年(卷),期】2016(036)004【摘要】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最新的跨断层资料,利用时序曲线分析、断层速率合成分析和垂直形变累积率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计算,从不同角度和范围提取2016年门源Ms6.4地震震前异常特征,揭示断层活动.结果显示:1)震中距150 km 以内多个场地出现了典型的以加速张性变化为主的短期异常,150~300 km内的异常以趋势变化为主;2)祁连山-海原断裂带上异常场地的空间分布表现出由祁连山断裂带中部集中向东迁移至中东部集中的特征,海原断裂上异常有所增多,此类现象与2003年民乐6.1级地震前的现象极其相似;3)祁连山断裂自2014年以来合成速率偏离正常动态值较远,容易积累应变.垂直形变趋势累积率的计算结果显示,地震震中位于形变积累的高值区.【总页数】6页(P288-293)【作者】李媛;刘峡;刘希康;周伟;郑智江;张立成;杜雪松;沈小七【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天津市耐火路7号,300180;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天津市耐火路7号,300180;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天津市耐火路7号,300180;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天津市耐火路7号,300180;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天津市耐火路7号,300180;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天津市耐火路7号,300180;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天津市耐火路7号,300180;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天津市耐火路7号,3001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2016年门源MS6.4地震前兆异常演化特征 [J], 苏维刚; 王培玲; 冯丽丽; 马震; 赵玉红2.2016年门源Ms6.4地震前跨断层短水准短期异常的机理探讨 [J], 张希;白卓立;刘峡3.基于PI法的门源Ms6.4地震前震中附近地震热点图像异常变化研究 [J], 余娜;张晓清;袁伏全;杨晓霞4.深度学习预测GPS时间序列在探索门源Ms6.4地震前兆中的应用 [J], 陈善鹏;尹玲;梁诗明;胡向阳;余小燕5.基于残差修正的ARMA模型探测门源Ms6.4地震前电离层TEC异常 [J], 李磊;张宁;尹淑慧;王轶卓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2年1月8日门源M6.9地震前青海地区逸出气氡异常特征分析刘磊;苏维刚;李霞;赵玉红;冯丽丽;张朋涛【期刊名称】《地震工程学报》【年(卷),期】2022(44)2【摘要】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6.9地震,震前青海地区出现两项逸出气氡异常(西宁、乐都)。
以此为研究对象,利用流体地球化学方法,进行异常特征分析研究。
TDS范围:西宁采样点为9084.3~11316 mg/L;乐都采样点为897.01~989.26 mg/L。
水化学类型为Na-SO_(4)、Na-Cl,均显示水-岩反应程度较弱。
SO^(2-)_(4)、HCO^(-)_(3)浓度发生较明显变化,指示异常出现前及异常持续过程中有地下水循环径流途径较短的低矿化水混入,计算热储温度与循环深度,显示出深部水体交换不明显的特征。
地震孕育时,区域应力加载导致周围岩石产生裂隙及孔隙,从而导致地球物理场的氡值变化,同一时段的水岩反应加剧,使得水化学离子组分浓度亦发生相应变化,结合氡值异常机理及历史震例研究,分析认为该异常是可信的地震前兆异常,对祁连带6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总页数】9页(P380-388)【作者】刘磊;苏维刚;李霞;赵玉红;冯丽丽;张朋涛【作者单位】青海省地震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9【相关文献】1.2016年青海门源M_S6.4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特征分析2.2016年青海门源6.4级地震前后湟源地震台水氡异常特征分析3.2016年青海门源6.4级地震前地磁异常特征分析4.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前电离层异常特征分析5.青海门源M6.9地震典型隧道破坏特征分析与启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6年青海门源6.4级地震周边的地下流体同震响应特征研
究
王永刚;孙丽
【期刊名称】《地震研究》
【年(卷),期】2016(0)S1
【摘要】通过对门源6.4级地震周边的地下流体同震响应特征进行研究,分析门源地震发生时有响应井孔的水(地)温或静水位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门源6.4级地震震中周边600 km范围内有4个水温、1个静水位的井孔出现了同震响应,水温井孔同震响应变化形态为下降—回升,静水位井孔同震响应的变化形态为突升。
同震变化的台站分布、变化形态与震中距、方位的关系不明显。
通过同震变化机理的探讨,认为5个观测井的同震变化原因不尽相同。
【总页数】7页(P83-88)
【关键词】门源6.4级地震;地下流体;同震响应
【作者】王永刚;孙丽
【作者单位】青海省地震局西宁地震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723
【相关文献】
1.日本MW9.0地震引起的吉林省地下流体同震响应特征分析 [J], 綦伟;李仲巍;刘达峰;金伟;张磊
2.滇东北MS≥5.0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特征与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研究[J], 李琼;付虹;朱荣欢;何德强
3.玛多7.4级地震前后青海地下流体数据响应研究 [J], 王永刚;李滔
4.2021年青海玛多MS7.4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特征分析 [J], 钟骏;王博;周志华;晏锐
5.2016年青海门源M_S
6.4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特征分析 [J], 杨晓霞;王小玲;李玉丽;孙春玲;孙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海门源Ms6.4地震微震检测与目录完备性研究尹欣欣;杨立明;赵林林;陈继锋;左可桢【期刊名称】《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年(卷),期】2018(038)007【摘要】利用模板匹配方法对2016-01-21青海省门源县Ms6.4地震进行遗漏地震检测以及补充单台震相到时研究.鉴于主震后短时间内目录遗漏较多,故对主震后3h的连续波形进行检测.主震后3h内青海测震台网记录到的余震事件共332个,其中单台57个.选取主震后ML2.0以上余震112个作为模板事件,通过匹配滤波的方式扫描出遗漏地震123个,约为台网目录的40%.利用波形互相关提取震相到时的方法对单台事件补充其他台站震相到时,对单台事件重定位,最后得出41个单台事件的震中位置.基于包络差峰值振幅与震级的线性关系估测了检测事件的震级参数,最后将检测后的余震目录与台网余震目录在主震后3h内的最小完备震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检测后最小完备震级从ML1.1降到了ML0.6,得到青海测震台网在门源地区最小完整性震级为ML0.6.【总页数】6页(P760-764,770)【作者】尹欣欣;杨立明;赵林林;陈继锋;左可桢【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市东岗西路450号,730000;甘肃省地震局,兰州市东岗西路450号,730000;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市东岗西路450号,730000;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市东岗西路450号,730000;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市东岗西路450号,730000;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市东岗西路450号,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青海门源Ms6.4地震震源机制解与震源深度研究 [J], 尹欣欣;赵林林;杨立明;陈继锋;左可桢;蒲举2.青海门源MS6.4级余震序列完备性研究 [J], 巴志平;高永国;尹欣欣3.青海祁连MS5.2地震微震检测与目录完备性研究 [J], 尹欣欣;曾文浩;李少华;赵林林;蒲举;高永国4.青海祁连MS5.2地震微震检测与目录完备性研究 [J], 尹欣欣;曾文浩;李少华;赵林林;蒲举;高永国5.利用大地电磁技术揭示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4地震隐伏地震构造和孕震环境 [J], 赵凌强;詹艳;孙翔宇;郝明;祝意青;陈小斌;杨皓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2年青海门源6.9级地震前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分析张海洋;苏树朋;赵慧琴【期刊名称】《地震工程学报》【年(卷),期】2022(44)3【摘要】基于青海及甘肃部分地区2020—2021年2期流动地磁测点的观测资料,获得该地区的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通过研究岩石圈磁场各个分量的变化特征,系统分析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前岩石圈磁场的异常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1)门源地震前,震中区域岩石圈磁场各个分量具有较为明显的异常显示。
具体表现为:震中区域附近岩石圈磁场变化的水平矢量具有方向转向及幅值弱化的异常变化现象;垂直矢量方向出现明显的南向、北向对冲的异常现象;磁偏角在震中附近具有“0”变线和高梯级带分布;总强度和垂直分量在震中附近具有“0”变线分布,并发生弯曲。
(2)依据压磁效应分析,冷龙岭断裂北部岩石圈磁场增大,应力变化主要以释放为主,应力变化应处于较低水平;冷龙岭断裂南部岩石圈磁场强度减小,应力变化主要以积累为主,应力变化应处于较高水平。
门源地震前,冷龙岭断裂构造应力调整引起的压磁效应可能是造成震中区域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的主要原因。
【总页数】9页(P735-743)【作者】张海洋;苏树朋;赵慧琴【作者单位】河北红山巨厚沉积与地震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河北省地震局保定地震监测中心站【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9.56【相关文献】1.2015年新疆皮山6.5级地震前岩石圈磁场局部异常特征分析2.2014年云南鲁甸6.5级、永善5.0级地震前岩石圈磁场局部异常特征分析3.2021年5月22日玛多MS7.4地震震前岩石圈磁场变化特征分析4.基于亚失稳理论分析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前岩石圈磁场变化特征5.冷龙岭断裂岩石圈磁场特征与2016年青海门源6.4级地震关系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