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用】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10两次鸦片战争岳麓版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4
课时规范练10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1.(2019甘肃二模,28)有学者认为:“林则徐在他有机会对抗敌人之前就被革职一事,导致许多人认为战争的失败只是一桩汗青的偶尔变乱。
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阑珊,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承甜睡了二十年。
”这反映了( )A.革职林则徐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B.鸦片战争尚未真正惊醒沉睡中的中国人C.鸦片战争对中国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D.中国较西方在军事与政治方面优势明显2.1840年12月,中英会商在广州举行。
琦善照会:烟土系中国查禁品,故不能以“烟价”款式向英赔款。
考虑到中英通商两百余年,“拟设法酌酬洋银五百万元”。
不过,该银并非由中国皇帝“准给”,只是由琦善“筹办”。
琦善此举目的在于( )A.抵制英商的赔款勒索B.表明清朝软弱的立场C.维护清王朝的体统D.尽快实现两国的通商3.(2019广西南宁摸底,28)1854年6月,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达成协议,约定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件,从而确立了以洋人为主办理海关的体制,这一体制( )A.表明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B.反映了清政府已经失去民心C.阻滞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D.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4.(2019湖南郴州一模,11)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清政府规定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夷务”均改称为“洋务”。
这表明(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B.列强对中国的政治侵略加剧C.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D.清政府外交基本实现近代化5.额尔金对法国公使葛罗说:“我们能带走的只是一些宝物,这座美丽的园子我们带不走。
我们英国有的工具,别的国家可以没有;但是英国没有的工具,另外国度不克不及有。
”额尔金的话最能体现英国的( )A.战争目的B.战争经过C.战争结果D.战争性质6.(2019辽宁凌源一模,28)日本大阪纺织公司的山边丈夫1889年5月在《联合纺织报》上撰文说:“必须向我国西部邻国——中国寻求原棉。
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0讲两次鸦片战争一、选择题1.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以前,历代王朝均没有与外国平等交往B.鸦片战争以后,仅晚清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不平等C.鸦片战争使中西方关系从实质上平等变为不平等D.鸦片战争使中西方关系由朝贡体制转向条约体制2.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所有通商五口,每口内准英国官船停泊一只,俾管事官及属员严行约束水手人等,免致兹事。
惟官船非货船可比,即不载货又非为贸易而来,其钞税年费均应豁免。
该条文实质上() A.反映清政府违背民意B.抵制了列强侵略活动C.侵犯了中国领土主权D.维护了中英友好关系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
因此,他们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并且交还广州城,并认为如此可以一劳永逸。
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A.近代主权意识的缺失B.仍坚持闭关锁国政策C.希望保全中国国家利益D.事实上主导了中外谈判4.《南京条约》第九款规定,中国政府必须准许“全然免罪”战争期间充当汉奸的中国人,已被监禁起来的卖国贼,也必须全部“加恩释放”。
此条款表明英国()A.与清朝关系友好B.对中国内政事务的干涉C.侵犯了中国领土D.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5.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B.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C.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D.历史解释和历史结论6.1845年,上海道台宮慕久害怕中国人和英国人杂处滋事,自愿把上海县黄浦江河滩上的一块不毛之地划给英国人当租界,和英国人签订了开辟上海租界的条约《上海租地章程》。
这表明()A.清朝官员卖国求荣B.地方官员妥善处理华洋矛盾C.清政府对洋人分而治之D.清朝官员对国际知识的无知7.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
高中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发起递交国书一项,只是根据西方的国际法老例行事,并没有思虑到满清朝廷的特殊国情;当满清朝廷发起见皇帝需要磕头时,被他们以国度之间一律划一的理由加以拒绝。
据此可知()A.西方挑衅满清统治的合法性B.西方假借国际法制造战争托故C.清廷利用近代外交抗衡西方D.清廷拒不承认西方的划一身分剖析据题干质料意思:清廷发起见皇帝需要磕头可知,皇帝还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没有划一的看法,故选D项。
答案 D2.(2019·四川宜宾模拟)1843年8月,清政府审定《五口通商章程》,对某些条款表示不同意见,但对领事裁判权却以为“通商之务,贵在息争”。
云云可以“免致小事酿成大案”。
这反应了清政府()A.极力塑造通商大国形象B.对近代国际干系茫然无知C.力图改变小农经济状态D.试图建立划一的外交干系剖析据题干中“但对领事裁判权却以为‘通商之务,贵在息争’。
云云可以‘免致小事酿成大案’”,侵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反应了清政府的无知,故选B项。
答案 B3.(2019·广东湛江模拟)1850 年,上海英商林塞洋行的走私范畴不如别家大,该行老板上书英国领事说:“(我行)要和任何人一样放肆走私了。
”英国领事回复道:“……他们(清朝官员)对海外强国,不敢有任何果然冲突。
”这说明中国()A.海关职权逐渐丧失B.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C.自然经济快速崩溃D.清政府成为列强傀儡剖析据质料中“……他们(清朝官员)对海外强国,不敢有任何果然冲突”可知是半殖民地程度加深,故选B项;海关职权逐渐丧失,并非质料主旨意思,故A项错误;质料未反应经济方面,故C项错误;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傀儡是《辛丑条约》签署后,故D项错误。
答案 B4.(2019·甘肃兰州期中)张德坚《贼情汇纂》记载,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课鸦片战争导学案岳麓版必修1【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课标解读】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有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其间中国人民的大型反抗斗争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对以上事件的简要经过与影响应强化掌握。
【基础知识整合】一、鸦片战争1.背景(1)国际:世界资本主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要求打开中国门户。
(2)国内:清王朝封建统治腐朽没落,。
(3)借口:中国的运动。
2.经过1840年6月爆发,1842年8月英国侵入,清政府被迫议和。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4.影响: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1)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2)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
(2)直接原因:提出的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2.经过1856年10月,英法两国联合发动战争,直到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1858年)和《》(1860年)。
4.影响(1)中国的遭到更大的破坏。
(2)清政府发生变化。
(3)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兴起。
【理解概念】1.关于闭关锁国政策①含义: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政府对外推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的政策。
②产生的根源:既是小农经济和封建主义劣根性的产物,也是清政府民族狭隘性的表现。
③实施原因A.自然经济的特点所决定。
封建自然经济比较稳定,自给自足,不需要大量的外来商品。
B.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影响。
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接触,威胁其统治。
C.清政府的民族狭隘性。
清政府时刻防范汉族人民,防止中外结成反清同盟,因此采取闭关政策。
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节鸦片战争(教案1)【复习目标】【考点梳理】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和《南京条约》1.鸦片战争的背景:根本原因: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意图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主要原因:清政府的腐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2.结果:清朝战败,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衰败的封建主义无法抗衡新兴的资本主义。
4.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地、赔款、开埠、协定关税)①割地: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②赔款: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③开埠: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④协定关税:中国向英国商人征税,必须同英国政府商议5.鸦片战争的影响:①政治:中国的主权(领土和关税等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社会由此存在两大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阶级矛盾;中国革命开始进入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时期。
②经济:一方面中国开始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另一方面则在客观上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③思想:中国萌发了师夷长技的新思想。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1.根本原因: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2.结果:中国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1860年洗劫北京并火烧圆明园)3.影响:①政治: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②经济: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扩张,加深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另一方面中国洋务运动兴起,开始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历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随后产生。
③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官绅(即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洋务运动。
两次鸦片战争练习知识梳理一、课堂练习1.(西城2019期末)《乾隆御制诗》写道:“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
”其所示现象被改变是在A.19世纪40年代B.19世纪60年代C.19世纪90年代D.20世纪初期2.(2018东城期末)有史学家认为:连接每个时期独领风骚的城市,就是一部历史的缩影。
与下列表述相吻合的城市是◆外国势力较早进入此地◆近代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维新思想较早在此传播◆国民革命军在此誓师北伐A.上海B.广州 C.南京D.厦门3.(2018浙江高考)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
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
”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A.领事裁判权B.开放通商口岸C.片面最惠国待遇D.居住及租地权4.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
其中一项权益是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二、课后作业1.(西城六校2018期中)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存在多种观点。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明清两代交替时期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来华那段时间作为近代中国的起点会来得恰当。
下列史实能作为其论据的是A. 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B.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C.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D. 徐光启编著《农政全书》2.(2018西城期中)有西方学者这样概括鸦片战争“英国决心迫使中国违背自己的意愿而进入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并且向中国出售鸦片,以此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
这一做法遭到了中国的强烈反对。
最后,英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
”据此,下列陈述正确的是A.“违背自己的意愿”反映了中国人对鸦片走私的不满B.“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表明英国对华严重经济依赖D.“向中国出售鸦片”是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重要目的3.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一、单选题1.有学者撰文指出:“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的过程,言教即主张学习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等资产阶级观念。
”确切而论,句中省略处应是()A.始而言政,继而言技,进而言教B.始而言技,继而言教,进而言政C.始而言技,继而言政,进而言教D.始而言教,继而言政,进而言技2.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各不相同,陈旭麓先生说西欧是走出中世纪,而“中国是被轰出中世纪的”。
把中国“轰”出中世纪的是()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启蒙思想 D.工业革命3.“中英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1840年)战争?……关于是否对中国开战,看起来似乎是与两种植物有关的贸易引起的——英国人的鸦片和中国人的茶叶。
”下列关于这场战争的研究结论,正确的是()A.正当贸易中中国在银元方面是出超的B.鸦片和茶叶的冲突是战争发生的根源C.英国发动战争的决议主要取决于英王D.进行战争是维护正当贸易的必要手段4.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沙俄与英国割占中国领土的不同点在于()A.为了商品输出的需要 B.为了满足扩张领土的野心C.为了资本输出的需要 D.为了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5.历史学家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写道:“如果说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在客观上是一种爱国行为,那是绝无疑义的;但若推及三元里民众在主观上漾溢着爱国主义精神,似缺乏推理演绎的大小前提。
”作者认为,三元里抗英斗争()①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斗争②在客观上展现了爱国主义精神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列强的侵略行为④表达了中国人民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精神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6.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
对于南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1853年太平天国在此定都B.1912年孙中山在此宣告中华民国成立C.1927年蒋介石在此发动“四一二政变”D. 1949年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7.民国学者蒋廷黻指出:“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
第3步研习高考真题高考研析把握考向1.[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
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
2.[2017·江苏卷]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
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贫富不均B.莠民作乱C.民性懦弱D.吏治败坏答案:D解析:D对:据材料信息“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可知,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吏治败坏。
A错:贫富不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B错:莠民作乱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
C错:民性懦弱是官员欺压百姓的原因,并非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3.[2017·天津卷]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都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
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
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答案:C解析:C对: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并未真正认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A错: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是被动的。
B错:近代中国是在西方列强的炮舰下被动地与世界联系在一起的。
D错:近代中国海军发展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并没有顺应历史大潮。
两次鸦片战争一、1.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预备从各省调兵共二十五万增援东南沿海,其执行情况举例如表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A. 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B. 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C. 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D. 清军装备落后训练不足2. 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
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
良歹分明,情甘帖服。
”这表明当时()A. 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B. 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C. 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D. 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3.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
这些地方外资集中,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
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西方侵略直接导致中国沿海城市兴起B. 西方侵略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C. 政府自强运动促使大量农民进城工作D. 大城市的兴起推动了政府的自强运动4. 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
这从本质上反映()A. 缺乏近代外交经验B. 不了解世界形势C. 两国治理秩序差异D. 不懂得国际公法5. 据史料记载,1839年9月穿鼻海战,英军无人员伤亡,清兵则死亡15人,中国水师29艘战舰几近全毁。
而林则徐报告皇帝“收军之后,获夷帽二十一……项查夷人捞起尸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受伤者,尤不胜计。
”这种现象反映出()A. 中国人的封闭愚昧B. 战争失败的历史必然性C. 对英作战指挥失误D. 中英存在较大军事差距6. 1860年,曾国藩在作战前线接到“新刻英吉利、法郎西(法国)、米利坚(美国)三国合约条款”,“阅之不觉呜咽”。
练案[10] 两次鸦片战争
一、选择题
1.(2018·安阳)《南京条约》第九款规定,中国政府必须准许“全然免罪”战争期间充当汉奸的中国人,已被监禁起来的卖国贼,也必须全部“加恩释放”。
此条款表明英国导学号 26812757( B )
A.与清朝关系友好B.对中国内政事务的干涉
C.侵犯了中国领土D.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解析] 《南京条约》是中英鸦片战争中方屈膝投降而非双方友好的产物,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南京条约》第九款规定,中国政府必须准许‘全然免罪’战争期间充当汉奸的中国人,已被监禁起来的卖国贼,也必须全部‘加恩释放’”可知,这是英国殖民者在赤裸裸的培植代理人和粗暴的干涉中国内政,故B项正确;材料条款中并没有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故C项错误;根据条约可知,英国殖民者干涉的不仅仅是司法主权,更多的还是中国内政,故D项错误。
2.(2018·河南八市联考)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构成这段文字的是导学号 26812758( C )
A.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B.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C.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D.历史解释和历史结论
[解析] 历史观点不仅要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及定性,更带有强烈的主观评判色彩,即“是什么性质,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的问题,前半句带有历史叙述,故A项错误;历史解释必须对历史人物或事件作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即“有什么用”的问题,后半句符合,但没有讲到历史叙述,故B项错误;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或作用)定位,即“是什么”的问题,前半句就是历史叙述,后半句属于历史解释,故C项正确;D项没提到历史叙述,故D项错误。
3.(2018·河南八市测评)1845年,上海道台宮慕久害怕中国人和英国人杂处滋事,自愿把上海县黄浦江河滩上的一块不毛之地划给英国人当租界,和英国人签订了开辟上海租界的条约《上海租地章程》。
这表明导学号 26812759( D )
A.清朝官员卖国求荣
B.地方官员妥善处理华洋矛盾
C.清政府对洋人分而治之
D.清朝官员对国际知识的无知
[解析] 卖国求荣是指出以卖国家利益谋取个人荣华富贵,材料中的上海道台是出于害
怕中国人和英国人杂处滋事而割土地给英国建租界,不属于卖国求荣,故A项错误;上海道台以出卖领土的方式处理华洋矛盾,不是正确妥善的做法,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体现出清政府对洋人分化管理,故C项错误;材料中上海道台用划地给英国的方式息事宁人,反映出其没有认识到这一行为危害严重,是对国家主权的破坏,故D项正确。
4.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以下理解,正确的是导学号 26812760( D ) A.鸦片战争以前,历代王朝均没有与外国平等交往
B.鸦片战争以后,仅晚清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不平等
C.鸦片战争使中西方关系从实质上平等变为不平等
D.鸦片战争使中西方关系由朝贡体制转向条约体制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外交发展。
材料中“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体现了在我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我国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均没有与外国平等交往的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作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这时处于弱势地位,与西方国家长期处于不平等地位,并不仅仅是晚清时期,故B项错;鸦片战争前东西方关系也是不平等的,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前中国在世界上处于优势地位,在朝贡体系下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而鸦片战争后西方借助条约体系破坏中国主权,侵犯中国的权益,这反映了中西方关系由朝贡体制转向条约体制,故D项正确。
5.(2018·山西五校联考)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所有通商五口,每口内准英国官船停泊一只,俾管事官及属员严行约束水手人等,免致兹事。
惟官船非货船可比,即不载货又非为贸易而来,其钞税年费均应豁免。
该条文实质上导学号 26812761( C ) A.反映清政府违背民意B.抵制了列强侵略活动
C.侵犯了中国领土主权D.维护了中英友好关系
[解析] 中英和约,属于官方行为,不涉及民间意向,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每口内准英国官船停泊一只”,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权益,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所有通商五口,每口内准英国官船停泊一只……其钞税年费均应豁免”,反映了英国官船在华的特权,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是清政府战败后被迫签订的和约,这种“友好”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的,故D项错误。
6.(2018·湖北百所重点学校联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
因此,他们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并且交还广州城,并认为如此可以一劳永逸。
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导学号 26812762( A )
A.近代主权意识的缺失B.仍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C.希望保全中国国家利益D.事实上主导了中外谈判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部分官员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并且交还广州城,这说明他们没有认识到关税自主是国家主权,近代主权意识缺失,故A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已经打破了闭关锁国政策,题目时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清政府部分官员希望牺牲关税主权换取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并且交还广州城,没有保全中国国家利益,故C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此时是列强主导中外谈判,不是清政府,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2017·山西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导学号 26812763
材料一清中期后,英商将鸦片大量偷运至广州一带,土烟生产在士大夫们“稍分洋烟之利”的口号下也剧增猛长。
鸦片烟税是清朝财政的重要来源。
民国时期,军阀为扩大地盘,鼓励种植罂粟。
南京国民政府登台后,先实行“寓禁于征”,实质也是征而不禁。
1935年,政府推出《六年禁烟计划》分阶段禁烟,但各地阳奉阴违,到中日战起已无暇顾及,日占区更是烟毒重重。
据统计,从l912年至1922 年,中国发生大小内战达139 次,这些战争多与鸦片有关。
罂粟大量种植,造成粮食严重短缺。
吸食之人“鸠形鹤面者比比皆是”,农民种罂粟,如遇烟苗失败,征税加重,穷无所之,典田鬻子。
——据齐霁《中国共产党禁烟史》等材料二清末新政时期的禁烟是近代较有成效的禁烟运动。
当时,清廷政务处依据《禁烟考成议叙议处章程》,对官员禁烟成绩卓越者加级奖励,失职者降职充罪,并重申“禁吸尤以查禁官员为要义”,对于吸烟积习未改的官员,严加惩处,不稍宽贷。
1910年,一些知识分子在北京自发成立了“中国国民禁烟会”,广著论说,扩大禁烟声势,争取各国对中国禁烟运动的声援。
政府大力推行替代种植,即要求种烟农民将罂粟田改种豆麦棉麻等物,以解决生计。
利用世界各国谴责英国鸦片政策之机,与英国进行禁烟交涉,限制印度鸦片偷入中国。
——据牛何兰主编《中外禁烟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毒品泛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禁烟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新政及国民政府时期的禁烟运动加以简要评价。
[答案] (1)原因:列强凭借特权向中国贩卖鸦片;社会各阶层对鸦片危害的认识不足;政府贪利,禁烟不力;国家内忧外患,政治动荡,政令不统一。
(2)特点:对官员考核奖惩结合;禁止官员吸烟;政府与民众上下联动;将禁烟与解决民生相结合;利用有利的外部机遇。
(3)评价:清未新政时期的清王朝已病入膏肓,不可能集中精力禁烟,但是,该时期的
禁烟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后来的禁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禁烟政策,看似采用较为创新的经济手段治理毒品,实则加剧了烟毒泛滥。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破坏禁烟,是近代鸦片难以禁绝的重要原因。
[解析] (1)依据材料一“清中期后,英商将鸦片大量偷运至广州一带,土烟生产在士大夫们‘稍分洋烟之利’的口号下也剧增猛长。
鸦片烟税是清朝财政的重要来源。
民国时期,军阀为扩大地盘,鼓励种植罂粟。
南京国民政府登台后……实质也是征而不禁……各地阳奉阴违,到中日战起已无暇顾及,日占区更是烟毒重重”,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特征等所学知识,从外因与内因、国内的相关力量的态度与时局等角度分析概括近代中国毒品泛滥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清廷政务处依据《禁烟考成议叙议处章程》,对官员禁烟成绩卓越者加级奖励,失职者降职充罪,并重申‘禁吸尤以查禁官员为要义’,对于吸烟积习未改的官员,严加惩处,不稍宽贷”“一些知识分子在北京自发成立了‘中国国民禁烟会’,广著论说,扩大禁烟声势……政府大力推行替代种植,即要求种烟农民将罂粟田改种豆麦棉麻等物,以解决生计。
利用世界各国谴责英国鸦片政策之机,与英国进行禁烟交涉,限制印度鸦片偷入中国”,结合相关所学知识概括归纳清末新政时期禁烟的主要特点。
(3)依据对材料二信息的理解,联系材料一中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禁烟措施及其结果,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特征的相关知识,辩证地分析评价清末新政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禁烟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