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民族国家认同重建中的泰山庙宇
- 格式:pdf
- 大小:368.42 KB
- 文档页数:5
浅谈泰山盘道作者:马建飞高凌云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年第14期摘要:泰山盘道犹如历史的化石,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泰山历史文化风貌,又宛若一道通天之路,贯穿起天地、家国、祖先、人生、平安和幸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通道。
研究泰山盘道,可以了解古人的思想、文化以及历史的变迁,从而对今后泰山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发展规划提供更科学的参考。
关键词:泰山;盘道;封禅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3.14.037泰城内一线通天的中轴线,是山城一体的纽带。
这条长十几千米的中轴线,特别是从红门到岱顶的7000级盘道及东御道,人们始终不渝地营造了数千年。
它浸透着历史风雨,承载着千古重负,成为人们拥抱自然、亲近神灵的通天之路。
1 泰山盘道的历史历代帝王的封禅祭祀,将泰山盘道一步步地修葺完整,使之成为封禅祭祀的先决条件。
“岱宗之名,昉于虞书;封禅之典,见诸周制。
”(《泰山道里记·序》)泰山文明早在上古时期就已揭开了序幕。
远古时代对泰山的最初信仰,便在此萌生。
公元前484年,孔子路经泰山,登高远望时,不禁感慨系之,遂作《丘陵歌》以抒怀:登彼丘陵。
峛崺其阪。
仁道在迩。
求之若远。
遂迷不复。
自婴屯蹇。
喟然回虑。
题彼泰山。
郁确其高。
梁甫回连。
枳棘充路。
陟之无缘。
将伐无柯。
患兹蔓延。
惟以永叹。
涕霣潺湲。
从诗中可以看到当时泰山高耸、荆棘遍布,没有什么登山之路,只能顺着谷底或山梁披荆斩棘而上。
泰山盘道建于何时,由于现存文献资料较少而难以考证。
《史记·封禅书》在记载秦始皇登封泰山时并未有关于盘道的描述,但记载了秦始皇商议封禅具体事宜时,不知如何上山才符合礼仪,便找来当地博士、儒生问询,有儒生回答:古人到泰山封禅时,用蒲草将车轮子包裹,切勿碾压山中的草木;祭祀时,须将地面打扫干净,用草席平铺于地面,勿踩踏山石土地。
《史记·封禅书》记载:“始皇闻此议各乖异,难施用,由此绌儒生。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走进教材知识点一秦的统一1.统一的条件(1)客观条件①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________。
②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________所带来的阻碍,这为统一准备了客观条件。
(2)秦国强盛①秦国________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②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________较为清明。
③商鞅变法后,秦尊奉________,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统一的过程(1)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统一王朝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国采取________战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________。
(2)南征越族,北击匈奴①秦朝又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并加强了对云、贵一带________的控制。
②在北方,秦朝击退了________匈奴的进攻,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________。
3.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1)确立皇帝制度①嬴政兼采________名号,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________地位。
②嬴政自称“始皇帝”,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________的决定权。
(2)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①皇帝之下由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负责管理全国的________。
②三公指________、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________。
(3)地方推行郡县制①在地方彻底废除________,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
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________任免和考核。
②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________和治安。
4.巩固统一的措施(1)统一________、文字、货币、法律和度量衡,编制________,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撰文/刘佩佩泰山红门宫“祈福圣地”成因泰山红门宫位于泰山登山盘道入口处。
拟对红门宫的历史、碧霞元君的信仰、香社组织、朝拜场所、小泰山和碑文等梳理,解释红门宫的祈福成因及现状。
红门宫历史沿革泰山红门宫位于泰山古盘路一天门北,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门宫的始建日期史料中并无记载,根据红门宫内碑文记录可知于明天启六年拓建,现由泰山管委红门管理区管理。
红门宫占地面积2218.61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10.69平方米。
以盘路为界,红门宫分为东院、西院,两院落以“飞云阁”相连,这组青瓦红墙呈半封闭凹形空间建筑就是红门宫。
从明朝到解放前红门宫一直由僧人主持。
清代,泰山佛教院香火冷落,为了生存和迎合百姓需要,红门宫不仅供奉了弥勒佛,还供了碧霞元君。
1956年,泰山开始清理寺庙,僧人道士全部下山。
自清末至1948年泰安解放前夕,由于社会的动荡和战争导致红门宫破败不堪;解放后,西院长期由泰安地区戏训班占用;“文革”期间,红门宫遭到严重破坏;1977年市政府在维修保护泰山文物保护单位时对红门宫进行了维修,1978年恢复开放红门宫,1983年收归文物部门管理后对红门宫进行全部整修,恢复了红门宫的本貌,同时对外开放;2010年泰山管委在西院的原基础上向南扩建了600平方米的新院,将元君庙的前门移至孔子登临处南“第一山”的石碑旁,重建新型香火池,于顶部竖三根高耸的烟囱。
远看此处,像三柱点燃的高香与元君殿浑然天成,福佑苍生。
自2017年起出于环保封闭了此处的火池。
红门宫祈福现状红门宫主祀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也称泰山奶奶,她有求必应、福佑四海,在众多的道教神仙中威灵赫赫,庇佑九州,深受大众的崇拜。
日常到红门宫参观游览的游客不胜其数,每月初一、十五都有大批香客前来祈福,每年的除夕、三月初三、三月十五、九月初九这几个重要的民俗节日更是人涌如潮,泰山奶奶的生日当天,是红门宫游客聚集量最大、进香最为繁忙的日子之一,有时一天能进入近4万人,小小的院子满满的都是举着香纸和蛋糕的香客。
主题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选择题专练50题1.考古研究表明,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海岱地区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质酒器,这种器型的酒器后来也出现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区文化遗址中。
这可用于说明()A.良渚文化的传承B.红山文化的传承C.龙山文化的传承D.巴蜀文化的传承【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海岱地区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质酒器,这种器型的酒器后来也出现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区文化遗址中。
”并结合所学可知,鬻、觚等陶质酒器是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在中原地区的文化遗址中发现,体现出龙山文化的传承,C项正确;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距今5300-4000年左右,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等诸多器型,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红山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巴蜀文化是指四川省、重庆市的文化,它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主要表现在对滇黔夜郎、昆明夷等文化的辐射,在金属器、墓葬形式等方面对东南亚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
故选C项。
2.下图为故宫博物院“何以中国”特展展出的红山文化玉龙。
红山文化中“龙”的形象是对多种动物形象的神化,是史前宗教祭祀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
此后,龙的形象逐渐成为权力地位的象征。
这件文物可以说明()A.旧石器时代手工业技艺精巧细致B.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原始崇拜出现C.龙的形象标志父系氏族社会确立D.新石器时代已经形成龙文化雏形【答案】D【详解】对多种动物形象神化的红山文化玉龙,“是史前宗教祭祀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说明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形成龙文化雏形,D项正确;红山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排除A项;红山文化位于东北地区,并非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原始文化遗存,排除B项;龙的形象只是多种动物的神化,不足以作为父系氏族社会确立的标志,排除C项。
.五岳之首——泰山机械类 12级8班刘明佳 12099940829“五岳之首”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灿烂东方文化的缩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
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泰山自古便被视为是社稷稳定、政权巩固、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的象征,历朝历代,无论谁当上皇帝,第一件大事就是朝拜泰山,泰山也因此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
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名人宗师,都对泰山仰慕备至。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传为佳话,杜甫也吟哦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旷世名句!泰山名胜风景区,位于山东中部,跨越泰安,济南两市,总面积426平方公里。
泰山,古时称岱宗,春秋时改为泰山,被称为东岳,位居五岳之首。
泰山,不但在地质学和历史文化方面具有研究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
2007年5月8日,泰安市泰山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点。
. 泰山地区在太古时代经历了剧烈的地壳抬升和沉降,终于在3000万年前形成了今天的泰山。
泰山地区的寒武纪片麻岩群是华北台地的基底,地层剖面出露齐全,化石丰富,保存完好。
泰山杂岩形成于太古代,年龄在20亿年左右。
泰山有丰富的地壳运动遗迹,在地质方面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并设有著名的地质研究基地,具有世界意义的地质科学研究价值。
泰山以泰山主峰为中心,泰山主峰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享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称号。
泰山呈放射状分布,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而成。
泰山山体高大,形象雄伟。
尤其是南坡,山势陡峻,主峰突兀,山峦叠起,气势非凡,蕴藏着奇、险、秀、幽、奥、旷等自然景观特点。
人文景观,其布局重点从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顶,形成“地府”、“人间”、“天堂”三重空间。
岱庙是山下泰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前连通天街,后接盘道,形成山城一体。
由此步步登高,渐入佳境,而由“人间”进入“天庭仙界”。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泰安的历史文化岱庙的介绍一、岱庙的背景历史1. 岱庙的起源2. 岱庙的发展历程3. 岱庙的重要地位二、岱庙的建筑特色1. 岱庙的整体布局2. 岱庙的建筑风格3. 岱庙的独特之处三、岱庙的文化内涵1. 岱庙与儒家文化的关系2. 岱庙的宗教信仰3. 岱庙的祭祀仪式四、岱庙的历史意义1. 岱庙对于泰安的影响2. 岱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3. 岱庙的保护与传承五、岱庙的旅游价值1. 岱庙的文化旅游资源2. 岱庙的游览指南3. 岱庙的文化节庆活动一、岱庙的背景历史1. 岱庙的起源岱庙,又称岱宗庙,位于山东省泰安市。
据史书记载,岱庙最早建于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商朝末期,是为了祭祀山东大名山泰山的主神。
岱庙的建造是为了展示人们对自然神灵的敬畏之心,也是中国古代崇拜山川的例证之一。
2. 岱庙的发展历程岱庙经历了多次的修缮和扩建,展示了不同朝代的建筑风格和审美观念。
在东汉时期,岱庙被列为国家级神庙,成为全国重要的宗教圣地之一。
明清时期,岱庙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岱庙作为泰山的主要祭祀场所,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
自古以来,无数皇帝和朝廷官员都会前往岱庙祭祀泰山。
岱庙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象征之一,代表着山川崇拜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二、岱庙的建筑特色1. 岱庙的整体布局岱庙呈现出典型的古代宫殿式建筑布局,由前殿、中殿、后殿等主要建筑组成,三殿呈线性排列,沿着山势而建。
岱庙的主体建筑面积达到几万平方米,建筑群气势宏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威严和庄重。
2. 岱庙的建筑风格岱庙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和宗教建筑的特点。
建筑结构采用传统木构架工艺,楼台亭阁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华丽精美。
岱庙的建筑风格对后世的宫殿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岱庙的独特之处岱庙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建筑的地理环境适应性和文化符号的融入。
岱庙坐落在泰山山脚下,建筑布局充分考虑了地势和自然环境,形成了与山水相融合的景观。
岱庙的建筑装饰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符号,如龙、凤、麒麟等,展示了中国古代对神圣的崇拜。
重建庙宇碑文范文旅游小知识:泰山上的每一个碑文跟庙宇都有其来历跟故事文/走遍南北风光泰山的遥参亭正殿位于遥参亭坊北,在双柱券棚悬山顶仪门后台基上是正殿。
殿五间19.15米,进深11.4米,通高11.9米,九脊单檐歌山式,四柱五架梁,前后步廊式,黄琉璃瓦盖顶,檐下为墨线大点金彩画。
古人凡有事于泰山,必先到此进行简单参拜,而后入庙祭神。
明清时主祀泰山女神碧霞元君。
东西置配殿各三间,现为民俗陈列室。
院中有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同知泰安州事张奇逢立禁止舍身碑。
后院中立四角亭,1983年重建,其建筑保存了清代风格。
这个亭子虽没了往昔的辉煌,倒也亭亭玉立,算是圆了当年遥参亭之所以为亭的梦。
据明岱史卷九载:遥参亭“旧榜草参门,门中有台,台上有亭,重檐四面,十有六角,竣增绮丽”。
后山门内东侧有1990年立日本书法家泰云柳田伊秀李白登岱六首诗碑。
岱庙坊位于岱庙正阳门前,又名玲珠坊,高12米,宽9.8米,进深3米。
建于清康熙十—年(1672年)。
四柱三门,重梁起架,巍峨壮观。
坊上雕二龙戏珠、丹凤朝阳、天马行空、群鹤闹莲、麒麟送宝、喜鹤登梅等吉祥图案,造型生动,玲珑剔透。
清康熙年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重修岱庙是创建,并撰书楹联: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
帝出乎震,赫声灌灵震东方此联大意是:巍峨的泰山高与天齐,它佐助天地始生万物。
主宰万物出生的泰山之神,其显赫宏大的威灵震慑东方。
康熙年间山东巡抚赵星撰写的一副楹联:为众岳之统宗,万国具瞻,巍巍乎德何可尚。
掭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与京。
通体浮雕,造型雄伟,雕工精细,为清代石刻艺术之精品,也是泰山唯一瑰丽的石雕建筑。
宣和重修东岳庙记碑此碑在岱庙炳灵门外北侧碑台上。
碑名宣和重修泰岳庙记碑,宋宣和六年(1124年)三月为重修岱庙而立。
碑高9.52米,宽2.1米、厚0.7米。
碑身四周刻方夔纹、螭首龟趺。
龟座高1.85米、宽3米、长5米,昂首俯卧,石龟重达4万余斤。
龟身两侧各雕云龙纹,倶呈怪张欲腾之姿,号称山东省第一大龟。
**地域文化〔一〕〔一〕泰山文化泰山文化是自然地理特征的文化,也是地域性文化。
泰山自古至今声名显赫。
翻开中国的历史典籍,从"十三经"到"二十五史",多处可见对于泰山的记录和描述。
它是一座富有象征意义的山,它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自然赋形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喻体。
1.泰山概貌泰山位于中国华北大平原东侧、**省中部,横亘于**、**两市之间,总面积426平方公里。
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相对高差1391米。
据载,在距今24亿年前后,鲁西包括泰山地区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即泰山运动。
在这个运动的作用下,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山系,古泰山就是这些山系中的一局部,高高地耸立于海平面之上。
距今1亿年左右,在复杂的地质作用下,形成了今日泰山的雏形。
直到新生代中期〔距今3000万年左右〕,今日泰山的总体轮廓根本形成,又经过了长期的自然雕凿,终于形成了今日的景貌。
据考古发现,从40万年前到4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泰山文化区域曾活动着沂源猿人、新泰智人,两者分别代表了这一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开展的两个重要阶段。
到了新石器时代,这个地区的原始先民依次创造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一系列灿烂辉煌的文化。
泰山摩崖刻石泰山有着丰富多姿的名胜古迹。
古老而年轻的岱庙,位于泰山南麓泰城中部,又名东岳庙、泰岳庙、岱岳庙,俗称泰庙,是古代祭岱的主要场所。
胜迹众多的岱阳又称泰前,是泰山风景名胜荟萃之地,除岱庙外,还有登**路、登**路、环山路、徂徕山等景区。
今存寺庙20座,碑碣639块,摩崖刻石634处。
天人合一的岱顶,位于泰山之巅,面积0.6平方公里。
由此可跨天门,游天街,望天阙,渡仙桥,逛琼阁,赏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雨凇雾凇、黄河金带、云海玉盘等奇观。
岱顶现存庙宇5座,碑碣22块,摩崖刻石246块。
风光秀美的岱阴,位于泰山主峰以北,包括后石坞、谷山玉泉寺、桃花峪、娄敬洞山、五峰山、昆瑞山、灵岩等景区。
泰山岱庙景点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泰山岱庙,位于泰山风景区内,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宗教建筑群,也是泰山的一大景点。
岱庙建于汉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山岳宫殿。
岱庙内供奉着泰山之神岱宗,被誉为“五岳之尊”,为五岳诸山之首。
岱庙坐落在泰山腹地,建筑群占地面积广阔,气势雄伟壮观。
岱庙的建筑风格典雅庄重,建筑结构雄奇,石刻精美,为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典范之一。
岱庙内的主要建筑有东西二观、岱神庙、岱庙神龛、正厅、配殿等,每一处都展现了古代建筑的魅力和华丽。
岱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皇家寺庙,历经多次修葺,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历史遗迹。
岱庙内有众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文物,如岱庙的铭刻字、石碑、碑刻、经幢和石雕等,这些文物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文物爱好者前来参观。
岱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泰山风景区内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岱庙的建筑和文物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和艺术的卓越成就,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岱庙内还有许多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如岱宗大典、岱庙庙会等,这些活动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传承了岱庙的文化传统。
除了建筑和文物,岱庙周围的景色也是迷人的。
岱庙坐落在泰山的制高点,周围风景秀丽,山色如画,云雾缭绕,令人心旷神怡。
登上岱庙的主殿,可以一览泰山的全貌,感受泰山的宏伟壮丽,这也是许多游客来到岱庙的重要原因之一。
泰山岱庙是一处融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景点,具有极高的旅游和文化价值。
岱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值得一游。
希望更多的游客能够来到岱庙,感受其独特魅力,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上为390字长度】第二篇示例:泰山岱庙,是泰山著名的古建筑之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南麓的泰安市区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山岱庙建于唐代,是为了祭祀岱庙始建的建筑。
相传岱庙是三皇五帝之一的黄帝祭祀太山之地,历经千年岁月,不断修复和扩建,如今已成为一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古建筑群。
【摘 要】岱庙,亦称东岳庙、泰岳庙,是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场所,它是泰山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岱庙古建筑体现了儒家思想,反映了封建等级制度,也充分体现了祭祀文化的观念,同时还渗透着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的影响。
从其设计理念、建筑布局和规模来看,无不体现着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渊源,是建筑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精华,我们要对它加强保护和利用。
【关键词】岱庙;历史;儒家思想;祭祀文化;宗教影响岱庙,亦称东岳庙、泰岳庙,是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场所。
处在旧泰安城南门通往泰山极顶封禅祭祀古御道的中轴线上。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布局完整、庄重宏大,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古建筑群。
1. 岱庙是泰山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岱庙始建于汉,拓建于唐、宋,元、明、清皆有几次大的维修,目前基本上保持了宋代时的规模,是泰山上下保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它历经数千载,屡有兴衰,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丰富多彩,特别是随着岱庙整体历史风貌恢复步伐的加快,古遗址的清理,使一些遗迹遗物暴露出来,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都充分证实了岱庙历史是悠久的。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从征记》说:“泰山有上中下三庙,下庙墙阙严整,庙中柏树夹两阶,大二十余围,盖汉武帝所植也。
”这里所指的“下庙”即岱庙; 1995年,在配天门、仁安门两座古建筑安装避雷设施而挖掘地线坑时,发现了几件完整的“长乐未央”、“千秋万岁”汉代瓦当,说明在汉代,岱庙有了重要的大型官式建筑。
据史载,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来泰山封禅,封泰山神为“天齐王”,“令所管崇饰祠庙”;1963年,在清理岱庙厚载门内的堆积时,在地表下发现一个大型的殿基,柱础尚存。
根据少量出土文物和规模看,应为唐代岱庙大殿的地基(唐代正殿多位于庭院的后侧);2002年在清理岱庙西华门北侧马道时发现了唐代滴水,这都证实了岱庙在唐代已颇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