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使用态度治疗对大学新毕业生神经衰弱的案例报告
- 格式:pdf
- 大小:254.38 KB
- 文档页数:4
一例治愈大学生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作者:王春荣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8期摘要:本案例介绍了运用意象对话疗法帮助一名大三学生克服死亡恐惧的治疗过程。
该生从小与母亲没有形成较好的情感联结,安全感缺失;多次经历与失去和死亡有关的创伤性事件,留下心理阴影;加上母亲要求严格,很少被赞扬,自卑心理严重,掌控感、力量感缺乏。
一次陪伴妈妈去医院看病的经历诱发了她的死亡恐惧。
经过14周的治疗,消除了来访者的症状表现,增强了内心安全感和自信心,疗效显著。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创伤意象对话一、一般资料某某,女,21岁,某高校大三学生,独生子女,父母普通工人,家境一般。
自小母亲要求严格,很少被赞扬。
平时与爸爸关系较好,与妈妈常争吵。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一)主诉有时心慌胸闷、头疼、脑袋有紧箍感、疑病,有时坐车紧张、害怕一个人独处。
症状已持续一个多月,影响了学习生活。
(二)个人陈述妈妈有糖尿病,前段日子陪妈妈去医院看病,候诊时,一抬头看到候诊屏上妈妈的名字,突然感到心慌,不能集中思维,当时有一种崩溃、濒临死亡的感觉,但出医院后好转。
之后,特别担心母亲的身体,担心爸妈不在了,自己该怎么办。
经常觉得心慌胸闷,头痛或者是头部有什么东西箍着一样紧,但这种情况一般是注意头部时才会感觉到。
对身体很敏感,一出现哪里不舒服就很紧张,担心自己得了什么重病,害怕会“疯掉”或是“死掉”。
害怕坐车,看到别人打架等危险性的场景或是一个人独处都会紧张,去某医院检查,没有生理性病变。
就自己的个性,来访者陈述,胆小但又上进好强,特别不自信,做一件事之前会有比较多的担心,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和看法。
三、既往史高三时得过比较严重的皮疹,吃中药调理两个月好转。
无其他重大躯体疾病,家人和本人无精神病史。
四、个人成长史顺产,出生后,母亲奶水凉,来访者吃后肠胃不好,在五个月时就断了奶。
2岁时曾被拖拉机声惊吓,之后坐车总会哭。
3岁前,父母忙,常被一个叔叔照顾。
一例治愈大学生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王春荣(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陕西西安710111)摘要:本案例介绍了运用意象对话疗法帮助一名大三学生克服死亡恐惧的治疗过程。
该生从小与母亲没有形成较好的情感联结,安全感缺失;多次经历与失去和死亡有关的创伤性事件,留下心理阴影;加上母亲要求严格,很少被赞扬,自卑心理严重,掌控感、力量感缺乏。
一次陪伴妈妈去医院看病的经历诱发了她的死亡恐惧。
经过14周的治疗,消除了来访者的症状表现,增强了内心安全感和自信心,疗效显著。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创伤意象对话中图分类号:R3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8-0119-02一、一般资料某某,女,21岁,某高校大三学生,独生子女,父母普通工人,家境一般。
自小母亲要求严格,很少被赞扬。
平时与爸爸关系较好,与妈妈常争吵。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一)主诉有时心慌胸闷、头疼、脑袋有紧箍感、疑病,有时坐车紧张、害怕一个人独处。
症状已持续一个多月,影响了学习生活。
(二)个人陈述妈妈有糖尿病,前段日子陪妈妈去医院看病,候诊时,一抬头看到候诊屏上妈妈的名字,突然感到心慌,不能集中思维,当时有一种崩溃、濒临死亡的感觉,但出医院后好转。
之后,特别担心母亲的身体,担心爸妈不在了,自己该怎么办。
经常觉得心慌胸闷,头痛或者是头部有什么东西箍着一样紧,但这种情况一般是注意头部时才会感觉到。
对身体很敏感,一出现哪里不舒服就很紧张,担心自己得了什么重病,害怕会“疯掉”或是“死掉”。
害怕坐车,看到别人打架等危险性的场景或是一个人独处都会紧张,去某医院检查,没有生理性病变。
就自己的个性,来访者陈述,胆小但又上进好强,特别不自信,做一件事之前会有比较多的担心,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和看法。
三、既往史高三时得过比较严重的皮疹,吃中药调理两个月好转。
无其他重大躯体疾病,家人和本人无精神病史。
四、个人成长史顺产,出生后,母亲奶水凉,来访者吃后肠胃不好,在五个月时就断了奶。
德育与管理DeYuYuGuanLi教师·TEACHER0152019年10月Oct.2019一、一般资料来访者:鲁某,女,18岁,大学一年级新生,身高158cm,出身陕西农村家庭,家境一般,父母为农民,均为小学文化,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1 岁学会说话,8 岁上小学,18 岁考上大学。
上学后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做任何事情都严格要求自己,自尊心很强。
上高中后出现轻度神经衰弱,有失眠症状,有服药、输液史。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一)主诉和大学格格不入,很难融入集体生活。
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在艺术素质上和同学差距大,感觉同学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对大学和人生比较迷茫。
(二)个人陈述鲁某向笔者陈述了几个严肃而沉重的话题:①人为什么要活?人追求了一生是为了什么?②我为什么会活在这个世界上?我活着又是为了什么?③他们为什么都可以开心地笑,而我只是想哭?并且他们都不叫苦叫累,还喜欢把我当一个病人看?④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断定我有病,但他们都说我有病,为什么?⑤他们为什么上大学,我又为什么上大学?只是为了一种责任吗?⑥为什么每次我的最低目标都达不到、实现不了?⑦迈进大学的第一步我就失败了,我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却在做逃兵。
失败了我很不甘心,就相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想逃生一样。
但又没办法,因为噩梦还在继续,多想不曾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
三、咨询师观察该学生从开学到现在不到十天的日子中,已经有心理问题的迹象。
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森田正马教授认为,神经症患者“想长寿,想超脱,想得到赞扬,想向上发展”等欲望非常强烈,森田将这些欲望统称为生的欲望。
这些生的欲望是每个健康人都有的。
有所不同的是,健康人都是建设性地利用这些欲望。
而因为某种契机,部分人一直外向的用于学习和工作的能量或生的欲望方向改变了,指向了自己的身心,并为之所困,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
该学生希望融入集体的想法以及想表现自己的美好愿望与周围环境的落差使其发生了心理冲突。
用行为疗法治疗神经衰弱病例分析简述:行为疗法是治疗神经症(神经衰弱)的一种现代疗法,具有较好的疗效,本文案例患者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问题,通过行为疗法治疗后,大脑思绪清晰度、睡眠质量、情绪等都有了明显改进。
疾病分类:神经症(神经衰弱)常见问题分类:人际交往问题治疗方法分类:行为疗法姓名:略性别:男年龄:44教育程度:大学毕业社会经济地位:中学教师婚姻状况:未婚外在表现:患者顶部脱发较多,表情抑郁,易激动、发怒。
表现出的问题:患者思考困难、疲劳、失眠,症状时轻时重近二十年之久。
既往生活史与当前生活情景患者自幼单纯、善良、心细,严于克已,勇于负责,乐于助人。
大学毕业后在某中学任教,一腔心血均倾注于教育事业,但因家庭出身有“问题”,总受冷遇。
婚姻问题因此迟迟未能解决。
文革中被批斗打骂,受尽侮辱,曾有过轻生的念头。
终因患者没有“重大”问题,被从宽发落,调一偏僻乡村中学。
此后患者忍气吞声,任劳任怨。
白天辛辛苦苦,小小心心,夜里也担惊受怕,辗转难眠,担心飞来横祸。
渐渐地觉得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易集中,脑子不太清晰,读书撰文均不能持久。
后因落实政策调回某市中学,并委以教研室主任之职。
虽踌躇满志,却力不从心。
爱直抒已见,爱打抱不平,同事反映其方法简单,易激动,易发怒。
看到反映文革时期的伤痕文学,每每不禁泪下,很难自制。
常常满腹牢骚,仿佛带有一种弥散性的敌意,瞧什么人都不顺眼,遇什么事都不顺心。
脑子里思绪如云,剪不断,理还乱。
有时紧张、着急,常叹自己报国无门,但又不甘拜下风,自恃天生我才必有用。
心遇人际纠纷或工作紧张,脑内就左思右想,杂乱无章,而且不由自主,欲不想也不行,难以入睡,甚至彻夜不眠。
白天则精力疲乏,哈欠不断,昏昏欲睡。
自诉“一拿起书就想睡,一上床就清醒起来”。
又诉全身无力,一动就想停,一停就想坐,一坐就想躺,躺下来又睡不着,很是难受。
心理社会发展历史先前因素:文革中受到冲击。
常有怀才不遇之感。
促使因素:文革后虽踌躇满志,却力不从心。
一例就业焦虑学生的认知行为治疗案例报告摘要本文将介绍一位就业焦虑的大学生的认知行为治疗过程。
通过采用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从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干预和治疗,使其逐渐克服焦虑情绪,提高就业自信,最终达到减轻焦虑和成功就业的目标。
通过本案例报告,希望对同类焦虑情况的学生和其亲属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一、介绍就业焦虑是指个体面对找工作时产生的焦虑情绪,表现为紧张、恐惧、不安、烦躁等情绪反应。
在当前社会,就业竞争激烈,许多大学生在即将毕业面临就业问题时会出现焦虑情绪。
本文将介绍一位大学生就业焦虑的认知行为治疗案例,通过对其进行系统的认知行为干预,帮助其减轻焦虑情绪,提高自信,最终成功解决就业问题。
二、个案描述小李,男,大四学生,即将毕业。
由于专业与实际就业市场需求不太匹配,小李面对就业问题产生了焦虑情绪。
他在心理咨询中表示,最近几个月来,他总是感到焦躁不安,对未来的工作没有信心,害怕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
这种焦虑情绪使他整日心情低落,精神紧张,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业和生活。
经过初步评估,小李被诊断为就业焦虑。
三、治疗目标1. 减轻焦虑情绪:帮助小李逐渐减轻焦虑情绪,增强心理抗压能力。
2. 提高就业自信:帮助小李建立积极的就业信念,提高自信心。
3. 解决就业问题:协助小李制定有效的就业规划和求职技巧,最终成功解决就业问题。
四、治疗过程1. 认知重建:针对小李的负性认知,治疗师对其进行认知重建。
通过询问、辨析和质疑,帮助小李发现并纠正其存在的不合理、消极的认知。
治疗师询问小李对就业的担忧,然后通过问答方式找出其中的片面、夸大和消极之处,引导小李转变思维。
治疗师还鼓励小李多与身边成功就业的同学进行交流,争取多一些积极的角度和看法,以促进其认知的改善。
2. 情绪调节:治疗师启动情绪调节技巧对小李的焦虑情绪进行干预。
通过放松训练、深呼吸、放松冥想等方法,帮助小李学会自我放松,有效缓解焦虑情绪。
一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治疗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曹秋生宁波光华学校摘要:本文介绍的是一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治疗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
求助者为一女大学生,因男朋友出国怕影响两人的关系而出现失眠,焦虑,情绪不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内心不安全感等心理困扰。
针对求助者一般资料、主诉、原因分析,以及咨询师对求助者的观察分析,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对其采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认知,使求助者摆脱了心理上的困扰,收到了满意的咨询效果。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一、一般资料求助者,李佳(化名),女,22岁,某大学三年级在校学生,浙江省某市人,学习成绩中等。
家有一哥哥,在外地上班。
母亲去世,父亲在农村务农,经济状态一般。
二、求助者自述主诉:失眠、焦虑、情绪低落,上课注意力下降,持续一个月个人陈述:一个月前,因男朋友出国,日夜思念,并对两个人的关系发展担忧,担心两人因经常不见面产生隔阂,虽然每天电话或网络聊天,仍不能消除心中的思念和焦虑,从而出现担心,怕失去现在的男朋友,失眠,白天精神不好,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
三、咨询师观察和了解到的情况来访时,精神状态较差,思维正常,年貌相付,回答与问题相符,无异常行为,有自知力,对自己的状况有客观的评价,主动求助,资料真实可信。
求助者自幼生长在农村,性格内向,懦弱,心地善良。
上有一哥哥,父亲重男轻女,只重视她哥哥的学习,对她的期望就是“女孩子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行了,上再好的学也没用”,高中毕业她考上了大专,本想复读,被父亲拒绝了,只得上了专科,为此她总是有些不甘心,心中也对父亲产生了不满。
后经自己努力,参加专升本考试,考上本科,现在某校就读本科。
高中的时候,她喜欢上一个男同学,对方也很喜欢她,两个人谈了整整5年,后来那个男同学另寻新欢,提出了与她分手,为这个事情她痛苦万分,还从学校的三楼跳下,摔断了骨头而不得不休学半年在家养伤,这件事对她的打击很大,父亲为此还把她大骂一通。
学校心理学案例分析李文君学号:100603301111症状:学校适应不良。
诊断:李某的适应不良刺激源来自,她发现周围有同学对自己的优秀造成了“威胁”。
而产生抑郁、焦虑、恐惧等缺陷,并使得她的学习能力抑制,表现在成绩下降、发呆;有社会退缩,与同学的交往减少的现象。
并且,李某成了一个敏感、依赖、逃避现实的女孩,有感到身体不适等的症状明显到已经影响了她的正常学校生活。
原因:李某在初中时,长期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在学业成就方面没有受到过很大的挫折,所以在面对应激源的时候就不能寻找到正确的应对方式,而且也不断在夸大这种刺激强度。
其次,家人对她过高的期望同样也使她感到压力。
虽然在高中开始的时候,李某有着学习的优势,但是她没有适应周围同样优秀的同学,并且也没有一个正确的表达情感和情绪的方式,在感到无助感时,仅仅只是逃避问题。
治疗:对于李某的这种情况,咨询师可以让家庭提供支持,理解李某的处境,并且适当减小对她的压力,同时咨询师要对李某进行认知重建,要让她意识她,与她在一所高中学习的同学都是优秀的,告诉她现在的情况只是一件小事,如果太在意反而得不偿失。
咨询师也可以教会李某一些正确的应对方式,比如可以向好友、老师、家长进行适当地倾诉,以减轻自己的压力。
2症状:强迫症诊断:该男生在初中的时候就表现出强迫倾向,行为刻板,而在之后更是产生了强迫思想:“人活着为了什么?”这种思想影响到了他的学习、生活,使得他心烦意乱。
该男生虽然有时觉得不必那么想,仍旧控制不住自己。
而且他有自知性,在寻找积极治疗的,但这种强迫思维仍旧让他感到痛苦。
原因:该男生的学习过于紧张,家庭处境的严厉让他的生活已经被安排得满满的,家人对他的期望过高,也让他产生了压力。
他个人又是一个内向、刻板和有些偏执(执意要自己的课桌)的人,而且可以想象他的人际关系也不一定很好,所以长此以往便产生了强迫症的症状。
治疗:对于强迫观念,可以先通过一些行为疗法治疗,例如厌恶疗法和强行终止法,当该男生有“人活着为了什么?”的强迫思想时可以即时制止,并且将其的注意力转移,多次的行为反复后,或许这样的强迫行为会有所减轻。
一例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摘要:适应不良是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求助者因刚进入大学不久出现了情绪低落,人际交往不适、失眠等问题,感到内心痛苦前来咨询,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采用认知疗法改变求助者错误认知,经过6次咨询,求助者的焦虑情况基本消失,能够愉快地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不良心理咨询案例报告1.一般资料崔某,女,19岁,西安某大学大一新生,独女,家住陕西省的一个小县城,父母均为小学教师,家庭经济状况良好。
身高159,体态中等,无不良嗜好,无家族精神病史,无器质性伤病史。
第一次远离父母住校,之前一切都由父母料理,自理能力较差。
性格内向,敏感,对自己要求严格,尤其是学习成绩。
与同宿舍的同学关系紧张,很少与她们交流,易产生矛盾而争吵。
曾竞选过班干部,因得不到同学的支持而落选。
近一个多星期来感到压力大,情绪低落,失眠,食欲减退,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曾到校医院做过身体检查,确认无躯体疾病。
感觉在这所学校学习没意思,有想要回家复读,争取明年考取更好一点的大学的想法。
自己前来咨询。
针对崔某的情况,我选用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采用0-4分的五级记分制,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
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焦虑因子为2.48,其它因子均小于1.26。
2.主诉和个人陈述主诉:自入学以来,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与梦想逐渐消失。
特别是近一个多星期以来,学习时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对什么事情也提不起兴趣,没有交到朋友,经常感到心烦意乱,很孤独,郁闷,饭量明显减少,晚上经常失眠,很后悔自己当初报考这所大学,想要退学复读。
个人陈述:当我经历了一个多月的等待终于拿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兴奋不已,爸妈也为我感到自豪。
可是一想到要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要独立面对将来的生活,自己心里感到非常恐慌和焦虑,害怕开学的到来。
爸妈告诉我:你已经长大成人了,要开始独立生活,要锻炼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
我从小到大都是一个特别要强的女孩,小时候连写作业的速度都要求自己超过其他的小伙伴,学习成绩方面更是要争第一,但是自从进入大学之后我发现自己在各方面的表现都不如意。
一例就业焦虑学生的认知行为治疗案例报告引言就业焦虑是指个体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一种紧张、焦虑和恐惧情绪,这种情绪可能来自于个体对自身能力、价值和未来的担忧。
在大学生群体中,就业焦虑现象尤其突出,因为他们即将面临毕业、就业的压力,承担着找工作、适应职场等一系列新的挑战。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焦虑障碍治疗的方法,通过帮助个体调整思维和行为方式来缓解焦虑情绪。
本文将结合一位就业焦虑学生的个案,介绍其在认知行为治疗下的治疗过程及效果。
一、案例描述小王,男,22岁,大三学生。
小王来就诊的主要问题是就业焦虑,在未来毕业找工作的问题上备受困扰。
他描述自己在面对就业问题时常常出现紧张、恐惧的情绪,担心自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这些情绪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让他变得消极且沮丧。
在社交方面,他也因为焦虑而缺乏自信,选择逃避人际交往。
经过初步评估,小王的就业焦虑问题较为严重,需要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干预以帮助他缓解焦虑情绪,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二、治疗目标1. 缓解小王的就业焦虑情绪,提升其应对焦虑情绪的能力;2. 帮助小王建立积极的就业心态和自信心;3. 促使小王重新参与社交活动,增强他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治疗过程1. 认知重建在治疗初期,重点工作是帮助小王意识到自己的焦虑情绪是如何产生的,以及这些情绪是如何影响他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治疗师采用认知重建的方法,帮助小王分析和反思他的负面思维,并引导他找到这些思维的来源和根源。
通过这一过程,小王逐渐认识到自己对未来就业的担忧基于对自己能力的低估和对未来的悲观预期。
治疗师引导小王进行自我观察和记录,让他意识到负面思维的出现频率和影响,同时教育他如何采用更客观、积极的思维方式来重新构建对就业的看法。
2. 应对焦虑技能训练治疗的第二阶段是针对小王的焦虑情绪进行技能训练。
治疗师通过放松训练、呼吸训练和想象练习,帮助小王学会放松身心、调节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