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东部经济带新津片区堤路结合综合开发项目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8
城市新区控规修改和编制的总结与思考——以汕头市东海岸新城新津片区为例【摘要】城市新区的发展建设因涉及项目具体落地具有不确定性,带来原有法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改,影响原有规划的严肃性。
本文通过对汕头市东海岸新城新津片区历版控规编制与修改的梳理与总结,反思城市新区控规编制与修改的工作重点,探索未来城市新区控规编制的工作模式。
【关键词】城市新区;控规修改引言城市新区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点区域,是地方政府未来重点建设、项目投放的主要区域,新区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因而新区的法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经常面临规划调整的需要。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乡规划法》明确的一种法定详细规划类型,具有公共政策属性,也具有其法律严肃性。
如何对城市新区的法定控规进行修改,以及如何更好地编制、减少反复调整,是值得共同探讨的实际问题。
笔者经历汕头市东海岸新城新津片区控规的历版编制与修改,希望通过该城市新区控规编制历程的梳理与总结,形成工作经验并反思该类型规划的改进方向,以期作为类似区域控规编制的参考。
一、汕头市东海岸新城新津片区控规编制历程汕头市东海岸新城新津片区位于汕头市中心城区北岸东部,属于内、外海湾交界处,是汕头由内海湾城市向双海湾城市发展的重要地区,总面积约5.18平方公里。
2008年,片区所在的东海岸新城(原名东部经济带)开始启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总面积约24.25平方公里。
其中新津片区作为连接现状主城区与未来城市核心区的关键片区,以“汕头海湾门户,东部城市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集商业、文化、旅游、体育于一体的城市游憩商业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高品质滨海住区”为功能定位,是整个东海岸新城的启动片区。
2009年,汕头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新津片区的首个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将新津片区划分为6个功能组团,其中5个为居住组团,1个为商业组团,片区共容纳约12万人【1】。
1、2012年局部修改2012年,为了解决片区内的土地历史遗留问题,原汕头市城乡规划局开始启动片区内的局部控规修改工作。
汕头东部城市经济带新津填海区项目情况项目基本情况:项目位于汕头市龙湖区东部城市经济带新津居住区内,该地块为填海区,地块占地235466.7平方米,容积率为2.0,土地用途为70%居住用地,30%为综合用地。
项目总建筑面积为47万平方米,按照240万/亩的土地价格,综合楼盘价为1800元/平方米。
目前项目所在区域属于未来汕头重点开发的区域,区域的发展前景比较好,但是目前区域开发刚刚起步,配套设施尚不齐全,周边的项目开发也刚刚起步,发展成熟尚需时间。
目前项目周边根据网上资料,尚未有开发项目,最近的项目为柏嘉半岛,目前该项目售价为7500元/平方米。
柏嘉半岛本项目地块区域介绍:1.汕头概况:汕头市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南部,濒临南海,地处韩江、榕江、练江出海口,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南方重要港口城市、著名侨乡、粤东中心城市,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城市之一,是长三角和珠三角的重要连接点,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全市总面积2064平方公里,总人口495万;其中中心城区面积443平方公里,人口137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1年创办经济特区以来,汕头市国民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先后进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行列。
2006年9月,省委、省政府在汕头召开促进粤东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会议,提出了“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变化、十年大发展”的总体要求,2007年省第十次党代会又赋予汕头建设粤东城镇群中心的历史性定位。
立足于汕头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汕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规划建设东部城市经济带、工业经济带、生态经济带“三大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作为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生态型海滨城市的现实切入点,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东部城市经济带位于城市新东区沿海,结合城市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百年一遇的防洪潮大堤,整个工程将规划填海约20平方公里,位于市区西南方向的工业经济带,规划控制面积 118平方公里,其中可用于工业建设的用地约42平方公里;与市区隔海湾相望并向西北延伸的生态经济带则将重点发展生态效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科教园区、都市生态旅游和生态城镇,规划控制面积约220平方公里。
工程概况本工程项目名称为:汕头市新津河右岸东坝仔堤段应急整治堤路结合工程。
工程位于新津河西岸,拟建工程包括2362.6米长的道路以及相应的防潮堤和4个外挑观景平台。
包括道路工程、排水工程、照明工程和防潮堤工程东坝仔片区由现状老堤路、金津桥及本工程堤路围合而成,本工程堤路为南北走向,北侧起点于现状老堤路,向南与规划长江路相交,下穿金津桥,终点亦与现状老堤路相交。
道路等级为次干路,横断面宽度20米(2.5米人行道+15米车行道+2.5米人行道),车行道路面结构为5cm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粘贴应力吸收防水土工布+22cm厚水泥混凝土+15cm厚6%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18cm厚4%水泥稳定石屑下基层,人行道路面结构为3cm厚花岗岩面板+3cm厚1:3干硬性水泥砂浆+10cm厚C15水泥混凝土+15cm厚6%水泥稳定石屑。
本工程排水管道根据不同管径采用HDPE中空壁缠绕排水管和钢筋混凝土承插管,管道基础均采用120°砂石基础,前者采用电热熔连接带接口,后者采用橡胶圈承插接口。
照明工程包括路灯及其基础、线路敷设、配套的变电站、控制系统等项目的施工。
防潮堤为斜坡式,包括下缘的浆砌毛石挡土墙和上缘的钢筋混凝土防浪墙,沿堤围共设置四个观景外挑平台,与防浪墙相接,平台基础采用Ф600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
本项目施工场地位于汕头市东坝仔片区,地处韩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前缘,地势较平坦,场地北侧为新津河。
场区属南亚热带湿润型气候区,受海洋气候调节,冬夏季风影响明显。
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462~1932毫米,每年4至5月、10至12月为平水期,12月至次年3月为枯水期。
夏季长,冬季短,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21~22°C。
场区地表水主要为新津河水,新津河所处水域为弱潮型的出海河口,水位受外海涨落潮影响,最高水位为1.65米(黄标)、最低水位为-0.45米(黄标)、常见水位为0.5米左右(黄标);河流最大流速为1.5米/秒(退潮时)。
汕头市新津河右岸东坝仔堤段应急整治堤路结合工程安全生产施工方案一、工程概述1.1 工程背景汕头市新津河右岸东坝仔堤段是该地区的关键防洪保护设施,但近期出现了一些安全隐患,急需进行整治。
本方案旨在结合应急整治需要,对堤路进行安全生产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1.2 工程范围该工程主要包括新津河右岸东坝仔堤段的整治工作,以及相关的安全施工措施。
二、施工方案2.1 施工准备在施工前,要对整个工程区域进行现场勘察,了解地形地貌、水文情况等,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2.2 安全措施1.施工人员需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持证上岗,并配备必要的安全装备。
2.施工现场要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划定安全警戒区,禁止未经许可人员进入。
3.施工期间要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处理安全隐患,确保施工安全。
2.3 施工流程1.清理整治区域内的杂草、垃圾等杂物。
2.进行堤坝表面修复,确保堤坝结构完整性。
3.检修排水设施,保障排水畅通。
4.加固堤坝,提高堤防的承载能力。
2.4 施工质量控制1.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方案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2.持续监测工程施工过程,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处理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三、安全考虑3.1 职工安全1.严格遵守作业规程,保证每位施工人员的安全。
2.每位施工人员必须配备个人防护用具,并正确佩戴。
3.2 施工设备安全1.施工设备必须定期检修保养,确保设备运行安全。
2.禁止非施工人员操作施工设备,避免意外发生。
四、总结本施工方案旨在保障新津河右岸东坝仔堤段的应急整治工程安全顺利进行,通过严格的安全生产施工措施和质量控制措施,确保工程质量,保障汕头市相关地区的防洪安全。
汕头市东部城市经济带河口治理及综合开发项目塔岗围片区水利工程堤心砂吹填专项施工方案编制 审批中交股份汕头东海岸新城项目塔岗围片区经理部年 月目 录第一章 工程概况 工程概述 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 气象水文 工程地质及砂源介绍 主要工程量 工期和工程质量要求 工期 质量目标 第二章 堤心砂吹填施工总体部署 工程施工特点 堤心砂吹填施工整体思路 施工总体布置原则 第三章 船舶施工安排新宇航 绞吸船 皮带船 小绞吸船和陆推 第四章 设备进场时间 施工船舶的选择 投入施工船舶进场时间 第五章 施工方法 绞吸船施工方法 取砂船施工方法 砂垫层施工方法 施工工艺流程 抛填顺序 皮带船施工方法 西堤堤心砂施工方法 第六章 进度计划 挖泥船效率的确定船舶完成工程量 西堤堤心砂吹填进度计划 第七章 测量及验收 第八章 砂垫层、吹填堤心砂质量控制 砂垫层质量控制措施 吹填堤心砂质量控制 第九章 安全管理措施 水上安全措施 陆上吹填区安全措施 其它安全措施第一章 工程概况工程概述工程名称:汕头市东部城市经济带河口治理及综合开发项目塔岗围片区吹填工程。
工程地点:汕头市东部城市经济带河口治理及综合开发项目位于外砂河口至莱芜半岛之间区域,即从外砂河口,基本平行现有海岸,向东北方向延伸至莱芜半岛的连岛堤。
工程范围:堤心砂吹填施工任务。
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本工程位于汕头市东部沿海地带,自汕头市东侧的新津河口沿海岸线向东北至外砂河口及莱芜半岛的滩涂和海滨区段,工程范围在东经 ° ′ ″~ ° ′ ″、北纬 ° ′ ″~ ° ′ ″之间。
气象水文本区域属亚热带气候,受海洋性东南亚季风影响很大,且处于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日照天数多,平均气温较高,降雨多集中在汛期 月~ 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 。
本区域属季风气候区,常风向和强风向均为东北东方向,夏季多为偏南风。
由于地处南海东部,本区域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影响或直接侵袭频繁。
汕头东部城市经济带目录东部城市经济带规划提要建设进展东部城市经济带规划提要建设进展展开编辑本段东部城市经济带东部城市经济带是“三大经济带”规划建设的重中之重,它以河口治理、海堤建设为切入点,近期规划从海湾大桥东侧汕头港导流防沙堤始,至澄海莱芜岛止,呈带状区域,东西长13公里,南北纵深约1.5~2.5公里,规划建设百年一遇海堤和堤路结合高标准滨海大道,堤围内开发利用滩涂近20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为汕头市未来的城市中心区,以行政办公、高端商贸、总部经济为主,兼具居住、文化、金融、商业、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生态新城区。
项目的建设开发将大大提高城市防洪、防潮、排涝能力,改善排涝面积131.2平方公里,同时又能有效缓解汕头人多地少、城市发展空间狭小的矛盾,实现由内海湾城市向海滨城市的转变,强化汕头作为粤东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功能,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彰显生态型海滨城市的特色魅力,是一项站在汕头历史发展新起点上谋划长远发展的宏大工程,是破解发展难题、破解制约汕头发展瓶颈的一项重要工程,是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的重大实践。
省委、省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对该项目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省委、省政府历届领导多次要求从汕头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明确指出,东部城市经济带是汕头今后发展的根本出路,解决了汕头生存发展的问题;是汕头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实施。
新津生活区新津生活区——集居住、文化、休闲于一体,具有内湖岛屿群式景观特色的海滨生态新城区。
新城市中心区新城市中心区(CBD)——以汕头市未来的商务中心(CBD)和行政中心为主体,兼有居住功能的城市中心新城市中心区区。
生态公园区生态公园区——集湿地公园、玩具主题乐园、动漫乐园和体育公园于一体的海滨生态休闲娱乐区。
编辑本段规划提要新东区分区规划范围:南至南海,西至新津河,东至外砂河,北至新津河与外砂河的交汇处,现状总面积56.83平方公里,规划总面积65.10平方公里(包括填海部分)。
目录第一章工程概况....................................................................................................................................... - 3 -1.1 工程概况 ............................................................................................................................... - 3 -1。
2 水文气象和工程地质 ........................................................................................................ - 3 - 第二章施工总体规划............................................................................................................................... - 5 -2。
1 编制依据 .......................................................................................................................... - 5 -2.2 施工进度、质量、安全及文明施工总目标...................................................................... - 5 -2。
3 施工总体方案 .................................................................................................................. - 6 - 第三章施工总平面布置............................................................................................................................. - 8 -3。
《汕头东部经济带新津片区堤路结合综合开发项目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1、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汕头市东部城市经济带新津片区位于现有汕头港拦砂堤和新津河河口间,由西堤、东堤和南堤组成,堤防长7844m,围区面积约4.11km2。
本项目位于新津片区东南部,在新津片区的E编码区内,与新津片区东部及南部海堤市政大道结合进行综合开发建设,建成后将以住宅用地和城市道路用地为主,规划区内相应布置了公共配套设施,如中学,小学、幼儿园、肉菜市场、综合商场等,并在适当的位置布置机动车社会停车场,以满足居民的停车要求。
本项目是新津片区中7个填海区中其中一个填海区,其陆域形成是与新津片区的其它部分一起形成的。
汕头东部经济带新津片区堤路结合综合开发项目在新津片区东南端,项目西北面有部分排涝河涌岸坡,项目东面及南面为围堤,北面及西面为子围堰。
其施工顺序主要是先形成围堤和子围堰,然后再进行围内的陆域吹填。
本项目涉及的施工工序主要是子围堰、围区吹填、排涝河涌岸坡和围区内的地基处理。
子围堰对吹填区进行分区,该子围堰为临时性结构,同时无波浪防护要求,待吹填造陆施工结束之后,后期将被掩埋于陆域之下。
河涌围区吹填及河涌岸坡充泥管袋棱体施工相结合,首先吹填棱体,在充泥管袋棱体达到设计高程后再吹填棱体外侧附近的围区回填土施工。
棱体吹填砂源利用航道疏浚开挖土,棱体吹填工艺同围堤棱体施工工艺。
围区吹填施工先散吹汕头港疏浚土方后吹沙,后采用淤泥质土对围区进行表层(约30cm)吹填。
本项目是填海工程,申请用海面积为47.3998公顷,工程总投资额约为32000万元。
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子围堰、排涝河涌及围区吹填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悬浮泥沙等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影响海洋生物的正常生长,并对底栖生物和海洋渔业资源带来一定损失。
根据工程特点,结合工程附近海域的环境特征,作业期间主要环境影响体现在:子围堰、排涝河涌及陆域形成吹填砂体施工产生的悬浮泥沙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施工队伍产生的污水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施工船舶冲洗、维修产生的含油污水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营运期主要环境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本填海工程为堤路结合综合开发项目,将结合海堤市政大道进行综合开发建设,主要建设内容为居住用地及相应公共配套设施,营运期产生的生活污水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生活垃圾由环卫车运至垃圾填埋场,都不会向海排放。
2、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水质环境质量现状根据2008年3月在汕头东部附近海域地调查与评价结果,工程所在海区的pH、DO、COD、活性磷酸盐、锌、镉、铅、总铬、汞、硫化物的含量都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其中,评价因子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镉、总铬、汞和硫化物、石油类的全部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铜在落潮时有超过三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情况,在涨潮时都符合海水水质二类标准;无机氮的部分站位含量超过三类海水水质标准。
(2)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根据2008年3月在汕头东部附近海域地调查与评价结果,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颗粒较粗,近岸区砂含量较高,离岸较远的区域粉砂含量较高,表明海区水动力作用较强。
沉积物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硫化物、汞、铜、铅、镉、锌、砷、铬和油类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要求,没有超标样品,表层沉积物质量良好。
(3)海洋生物现状●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叶绿素a平均为5.76 mg/m3,涨、落潮叶绿素a含量差异不大,涨潮时高于落潮时;各站叶绿素a含量有一定差异;垂直分布表层高于底层。
海洋初级生产力平均为3.85×102(mg·C/(m2·d)),涨潮高,落潮低;各站差异明显。
●浮游植物浮游植物出现2门21属50种,硅藻最多,占总种数的86.0%,赤潮生物种占总种数的80.0%;浮游植物平均数量为8.45×105个/m3,硅藻占98.3%,赤潮生物占56.9%;优势种有中心圆筛藻、中华盒形藻、菱形海线藻、太阳双尾藻、中肋骨条藻、旋莲角毛藻共6种,优势度依次为0.195、0.187、0.090、0.084、0.049、0.039;最主要群落为沿岸暖温群落和广温广盐群落,出现的种类多,数量丰富,分布广;调查区各站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2.50~3.62,平均值为3.00;丰度范围为0.55~1.10,平均为0.81;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度指示浮游植物水环境处于较稳定状态。
●浮游动物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4个类群,72种(包括属以上),其中桡足类种类最多,24种;其次是水母类,19种;该海域的优势种为夜光虫、红住囊虫、长尾住囊虫、刺尾纺锤水蚤、瘦尾胸刺水藻、球型侧腕水母、拟双生水母和锥体细浅室水母;浮游动物个体数量介于(117~892)个/m3之间,平均为454个/m3;生物量介于(50.0~608)mg/m3之间,平均为250mg/m3。
调查海区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平均为3.34,变化范围为2.19~4.32。
综合来讲,调查海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较为稳定。
●鱼卵和仔稚鱼本次调查处于产卵高峰期初期,采获的鱼卵数量相对较多,仔稚鱼数量也较多。
本次调查的主要种类中,除了鲷科鱼类较为珍贵,鰕虎鱼科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其他非主要种类中舌鳎类经济价值较高。
●底栖生物本次调查定性和定量样品共鉴定出底栖生物7大类40种(含少量属以上),其中甲壳动物种类最多,其次为软体动物;底栖生物的优势种主要是软体动物的小荚蛏和异白樱蛤,甲壳动物的狭额绒螯蟹和脊尾白虾,鱼类的狼鰕虎鱼,多毛类的奇异稚齿虫,肠腔动物的纵条矶海葵;底栖生物生物量海区平均值为18.50g/m2,变化范围为0.20~83.3g/m2;海区栖息密度平均值为44.0个/m2,变化范围为(20.0~60.0)个/m2;海区底栖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37,变化范围为1.57~3.10;总之海区生物种类较少,分布比较均匀,底栖生物多样性一般。
●潮间带生物汕头东部海域潮间带均为沙质断面,潮间带生物的种类偏少,共有6大类34种,主要类群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潮间带优势种有:楔形斧蛤、绿螂、红肉河蓝蛤。
沙质断面各站潮间带生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256个/m2,平均生物量为37.5g/m2。
优势种软体动物的分布是影响各站潮间带生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重要因素。
●生物质量汕头东部海域底栖生物的鱼类、甲壳类和潮间带生物的甲壳类的生物质量状况良好,各项评价因子均满足生物质量标准的要求。
贝类的生物质量状况较差,底栖生物中贝类的Cu、Pb、Cr、As和石油烃,潮间带生物中贝类的Pb和As的含量超标,不能满足贝类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的要求。
但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的贝类样品只代表某一站位(只有一种),而且属于个体较小、经济价值不高的种类,不能代表本海区贝类生物质量的实际状况。
(4)渔业资源调查根据2005年12月进行的冬季渔业资源现状调查表明,本次调查在论证区内共获鱼类27种,头足类3种,虾类10种,蟹类13种,虾蛄类5种,总渔获种类58种,本次调查总渔获量为42.63kg,其中鱼类占总渔获量的53.61%,头足类占总渔获量的20.03%,甲壳类占总渔获量的26.36%。
鱼类在本次调查的渔获物中占了绝对优势,其次为甲壳类和头足类。
秋季补充渔业资源调查共捕获游泳生物52种,其中鱼类35种,头足类2种,虾类8种,虾蛄类和蟹类分别为2种和5种。
调查水域游泳生物的平均渔获率86.50kg·h-1,其中以鱼类所占渔获总量最大(68.07%),其次是甲壳类(30.09%),头足类仅占1.84%。
游泳生物的平均资源密度为1 073.71 kg·km-2,处于较高水平。
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对海水环境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汕头港防沙堤~新津河口片区施工时产生的悬浮泥沙将给周边水域带来一定的污染,超一、二类海水标准的包络线面积为4.5 km2,在填海区周边悬浮泥沙扩散使其水质超海洋功能区划二类水质要求,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填海疏浚和吹填施工强度应适当控制,不宜多于4艘绞吸式挖泥船同时施工。
(2)对沉积物环境的影响项目所在地的沉积物属于清洁、可以直接应用的类型。
而施工过程产生的悬浮物主要来自于本海区。
因此,经扩散和沉降后,沉积物环境质量不会产生明显变化,即沉积物环境质量仍将基本保持现有水平。
(3)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本工程填海47.3998公顷,工程建设造成的底栖生物损失量约为8.77t。
填海工程施工对海域底栖生物造成不可逆影响的,按照《规程》规定,其生物资源损害的补偿年限均按不低于20年计算,这里取20年,造成的底栖生物资源损失量为175.4t。
填海施工所产生的悬浮物使施工附近局部水域的混浊度增加,从而降低了水体的透光率,阻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降低单位水体内浮游植物的数量,最终导致海底附近局部海域初级生产力水平下降。
对于浮游动物,水中悬浮物质含量的增多,对浮游桡足类动物的存活和繁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对渔业资源的损耗分析施工对水质的影响延续4h~5h后,其影响可逐渐消除,因此,施工对水质的影响属于短期环境效应。
随着作业的结束,水质将逐渐恢复,游泳生物由于活动能力强,将很快进入作业点。
施工造成悬浮物质含量的变化对水质混浊度的影响,也必然引起鱼卵仔鱼的损失,给渔业资源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损失。
工程施工属于短期行为,随着施工期的结束,其环境影响会逐渐消失。
(4)对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项目进行填海施工时,工程附近海域悬浮泥沙将增大,特别是溢流口附近海域,水环境质量将下降,对莱芜-广澳浅海增殖区及北山湾度假旅游区产生一定的影响。
由于项目施工期的扰动在时间尺度上也是有限,对汕头广澳水产资源特别保护区、南海机动渔船底拖网禁渔区(汕头海域黄花幼鱼保护区)、汕头莱芜水产资源特别保护区、莱芜人工鱼礁区等的整体功能也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项目离东南方的企望湾南方鲎自然保护区、东北方的莱芜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和莱芜中国龙虾自然保护区较远,不会对附近的南方鲎等珍稀濒危水生生物造成损害。
4、非污染环境影响分析(1)对海水环境的影响由于本项目是新津片区内的其中一个填海项目之一,在新津片区右岸海堤和汕头港防沙堤加固工程实施后才开始建设的,上述两项工程完工后,汕头港防沙堤~新津河口片内的水动力很弱。
项目相当于是在封闭的区域中进行填海造地,因此本项目建设对海堤周围海域海洋水文动力、泥沙冲淤等的影响很小。
(2)对通航环境的影响项目用海区距离汕头港主航道约2.5km,具有较大的交通和地理优势。
不过施工船舶的增多,会加大航道的通航密度,对该航道船舶通航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采取措施防止施工船舶对通行于航道的船舶的干扰,保证正常的通航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