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论文(汕头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汕头的建筑发展历程
汕头的建筑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汕头是一个相对较小的渔村。
在当时,大部分建筑都是传统的木结构和茅草屋。
随着汕头港的发展和改善,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这个地区。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汕头开始兴建一些基础设施,如官府、学校、医院和市场。
这些建筑大多采用了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但仍保留了一些传统元素,如建筑风格和装饰。
到了20世纪中叶,汕头迎来了一波工业化的浪潮。
许多大型
工厂和工业区开始在汕头建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生产需求。
这些工业建筑多为大型厂房和仓库,以方便容纳大批生产设备和原材料。
此时的建筑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而非装饰性。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汕头的城市化进
程迅速加速。
越来越多的楼房、商铺、酒店和写字楼拔地而起,改变了原有的城市面貌。
这些新建筑多采用现代化的设计和建筑技术,如钢结构、玻璃幕墙和高楼大厦。
汕头的市中心也开始有了现代化的写字楼和商业中心,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近年来,汕头市政府加大了城市更新和建筑改造的力度,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
许多老旧建筑被拆除或整修,新的高层建筑和现代化的商业建筑不断涌现。
总的来说,汕头的建筑发展历程经历了由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到
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的转变。
这个历程展示了汕头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反映了城市建设与政府主导下的城市更新的关系。
汕头的变迁第一篇追古溯原1、公元前214年,秦朝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潮汕地区属南海郡辖地。
前111年西汉王朝设揭阳县,隶属南海郡,这是潮汕地区隶属中原王朝的最早政权建制。
隋唐时期称为潮州。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1年正式开放汕头为商埠,称汕头埠,属澄海县鮀浦司管辖。
3、1981年11月以后,汕头经济特区建立和发展起来。
4、潮汕地区最古老的居民是越族人。
最晚至战国时期,潮汕先民开始由石器时代缓慢的走进了金石并用时代,标志着潮汕地区已经迈进了文明的门槛。
秦朝以后,中原人民陆续南迁潮汕。
(中原人民移居潮汕的较早记载在秦朝,后在西晋和两宋时期分别形成了两次移民高潮。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南迁的中原人民与越族人民交流、融合,形成了潮汕先民。
5、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曾被贬为潮州刺史,虽只有8个月但影响很大。
为纪念他的治潮功绩,潮州人民江山、河都改姓“韩”,如“韩山”、“韩江”;建造的“韩文公祠”也是为了纪念他。
6、在维护祖国主权的斗争中,明朝中后期,俞大猷及其领导的官兵和潮汕人民并肩作战进行抗倭斗争,造福百姓;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潮属各县实际上成为他筹饷兴军的根据地,南澳国姓井遗址、南澳总兵府遗址、“招兵树”、澄海外砂国姓埔遗址等都是郑成功当年驻兵潮汕的历史见证。
7、战国秦汉时期,潮汕已有了铁制农具;到唐代,潮汕农业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两宋时期,潮汕人口急剧增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8、潮汕种植方法闻名全国,如,①在山坡上垦出梯田,缘山引水,种植水稻;②用农骨车汲水;③骑在秧马上插秧;等等。
南宋时,已有小麦种植。
随着优良品种占城稻的引进、推广,潮汕出现了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有的地方甚至一年三熟。
9、潮汕手工业生产发展较早,门类繁多,各具特色,尤以陶瓷、潮绣最为著名。
10、唐宋时期,潮汕陶瓷烧制进入成熟阶段,也开始大量对外输出,远销东南亚、西亚各国。
11、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一大派系,属中国传统织绣工艺的一种。
汕头的变化与发展作文
旧地重游,看看侨乡汕头美景,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是汕头城市发祥地,百载商埠历史见证,潮汕文化、华侨文化、海洋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在这里融合汇聚,相得益彰,让人流连忘返,他掏出手机,拍下中山纪念亭、独具特色的骑楼群、南生百货大楼等美景。
汕头区位优势明显,自然条件优越,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始发港。
从边陲渔村到通商口岸,到城市设立与发展,在澄海参观了有“潮汕小故宫”“岭南第一侨宅”之称的陈慈黉故居,近距离欣赏这座潮汕民俗建筑艺术与西方建筑艺术完美融合的侨居建筑群。
在这座侨宅中,有历史名人的书法石刻,有金漆木雕、石雕、潮汕嵌瓷,也有大国外采购的楠木、水泥及精美地砖、壁砖,将中西建筑特点、构件材料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们啧啧称赞。
“两次采风,都感受到汕头确实拥有丰富且独特的侨文化和侨资源。
”。
汕头的农业发展历程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沿海地区,历史悠久,农业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古代,汕头曾是海滨渔村,渔业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生计来源。
古代汕头地区的居民靠捕鱼为生,他们利用周边海域丰富的渔资养家糊口。
这一时期,汕头的农业主要以渔业为主导。
随着时代的进步,汕头的农业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19世纪末,一些商人开始兴办农业企业,引进新的农业技术和作物品种,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他们开垦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如糖蔗、荔枝、柑橘等。
这使得汕头的农业产量得到提高,农民收入相应增加。
20世纪初期,汕头的农业进一步发展,农村生态环境得以改善。
当地政府开始重视农业,并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他们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修筑水利工程,提高土地利用率,改良耕地,推广农业机械化。
同时,还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提供农业相关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
这些举措促使汕头的农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汕头的农业进一步提升了发展水平。
当地政府推出一系列农业扶持政策,鼓励农民投身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如开展农田水利和灌溉系统建设,引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规模和水平;大力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适应当地特点的科学耕作模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也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目前,汕头的农业正朝着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当地政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鼓励农民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同时,汕头还积极参与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引进先进农业科技和生产技术,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和创业创新。
这些举措不仅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也为汕头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的来说,汕头的农业发展经历了渔业为主导的古代阶段,农业多元化发展的早期阶段,农业现代化的阶段以及农业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当代阶段。
1、公元前214年,秦朝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潮汕地区属南海郡辖地。
公元前 111 年西汉王朝设揭阳县,历数南海郡,这是潮汕地区隶属中原王朝的最早政权建制。
隋唐时期称为潮州。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1860 年正式开放汕头为商埠,称汕头埠,属澄海县浦司管辖。
3、 1981 年11月以后,汕头经济特区建立和发展起来。
4、潮汕地区最古老的居民是越族人。
最晚至战国时期,潮汕先民开始由石器时代缓慢的走进了金石并用时代,标志着潮汕地区已经迈进了文明的门槛。
秦朝以后,中原人民陆续南迁潮汕。
(中原人民移居潮汕的较早记载在秦朝,后在西晋和两宋时期分别形成了两次移民高潮。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南迁的中原人民与越族人民交流、融合,形成了潮汕先民。
5、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曾被贬为潮州刺史,虽只有8个月但影响很大。
为纪念他的治潮功绩,潮州人民江山、河都改姓“韩”,如“韩山”、“韩江”;建造的“韩文公祠”也是为了纪念他。
6、在维护祖国主权的斗争中,明朝中后期,俞大猷及其领导的官兵和潮汕人民并肩作战进行抗倭斗争,造福百姓;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潮属各县实际上成为他筹饷兴军的根据地,南澳国姓井遗址、“招兵树”、澄海外砂姓埔遗址等都是郑成功当年驻兵潮汕的历史见证。
7、战国秦汉时期,潮汕已有了铁制农具;到唐代,潮汕农业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两宋时期,潮汕人口急剧增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8、潮汕种植方法闻名全国,如,①在山坡上垦出梯田,缘山引水,种植水稻;②用农骨车汲水;③骑在秧马上插秧;等等。
南宋时,已有小麦种植。
随着优良品种“占城稻”的引进、推广,潮汕出现了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有的地方甚至一年三熟。
9、潮汕手工业生产发展较早,门类繁多,各具特色,尤以陶瓷、潮绣最为著名。
10、唐宋时期,潮汕陶瓷烧制进入成熟阶段,也开始大量对外输出,远销东南亚、西亚各国。
11、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一大派系,属中国传统织绣工艺的一种。
汕头的发展变化
说起汕头嘅发展变化,那可真系让人刮目相看嘞。
早些年,汕头还只是个海边嘅小城,街道窄窄嘅,楼房也不高,好多人嘅生活都平平淡淡。
但系近十几年,汕头嘅变化那可真是翻天覆地哟。
经济方面,汕头嘅工业、商业、旅游业都蓬勃发展起来嘞。
特别系那潮汕美食,哎呀,真系火遍全国,吸引咗好多游客前来品尝。
汕头嘅港口也越来越繁忙,对外贸易做得风生水起,带动咗整个城市嘅经济发展。
城市建设方面,汕头嘅面貌焕然一新。
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宽阔嘅马路四通八达,绿化也搞得越来越好,走在街上都让人心旷神怡。
特别系那海滨长廊,真系个休闲散步嘅好去处,晚上嘅时候,海风徐徐,灯光璀璨,简直美得很嘞。
还有啊,汕头嘅交通也越来越方便嘞。
高铁、动车都通咗,出行变得好方便。
而且,汕头嘅教育、医疗水平也提高咗不少,市民嘅生活质量那是大大提升嘞。
现在嘅汕头,真系个充满活力和机遇嘅城市。
好多年轻人都愿意回来发展,为这座城市嘅未来添砖加瓦。
看着汕头嘅变化,心里头真系感慨万千,希望汕头嘅明天会更好,越来越繁荣昌盛嘞。
开埠研究汕头开埠对城市繁荣的促进作用及商业地位的奠定意义黄浩瀚提要:今年是汕头开埠160周年。
回顾一下汕头开埠史实及其后民国时期的城市商业发展历程和城市格局的形成,也许会对今天汕头的现实工作带来一些有益启示。
关键词:汕头开埠;形成促进;商业繁荣;城市格局说起汕头开埠史及其商业贸易地位,绕不过恩格斯的那句著名评论。
:1858年11月18日,恩格斯在纽约每日论坛报发表的《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称:“由于开放五个通商口岸,使广州的一部分贸易转移到了上海。
其他的口岸差不多都没有什么贸易,而汕头这个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又不属于那五个开放的口岸”(《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38页)。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恩格斯给汕头下这样的定论呢?其历史背景是什么呢?对汕头开埠有什么促进作用呢?一、“汕头是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的缘由和历史背景汕头地处南海之滨,沿东北接闽台,向西南接穗港,素有“粤东门户,华南要冲”之称,自然环境优越,历来商贸繁荣,据史料记载,始于隋唐时期已有商人进行海上贸易。
汕头在明时称为厦岭,属潮州府澄海县舵浦司管辖,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点(2007年发现的南澳1号明代古沉船便是有力的历史真实见证)。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朝廷收复台湾之后解除海禁,潮州沿海航运业得到恢复发展,逐渐成为一个繁忙的港埠。
及至嘉庆年间,欧洲人航海来汕贸易者不断增加,因濒海而得风气之先,商业贸易随之转到汕头,逐渐取代潮州的商业港口地位。
从此举凡潮州出入口贸易皆以汕头为吐纳,汕头与中国沿海及新加坡、暹罗、苏门答腊各地间贸易逐渐增多,其时的汕头港已是华南一个十分繁华重要的商品进出口岸。
清嘉庆《澄海县志》记载:“邑自展复以来,海不扬波,富商巨贾,卒操胜赢,作者简介:黄浩瀚(1975-),男,广东汕头人,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员会委员。
舆贩他省,上溯津门,下通台厦,象犀金玉,与夫锦绣皮币之属,千艘万舶悉由澄分达诸郡,其自海南诸郡转输米石者,尤为全潮所仰给。
从“经济特区”到“经济特困区”——改革开放35年汕头发展之路作为改革开放政策的最早得益者,汕头以其历史的商贸优势和侨乡优势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纵向比较来看,改革开放35年来,汕头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
但横向相比于同期设立经济特区的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具有较大差距。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汕头从名副其实的“经济特区”沦落到现今万人调侃为“经济特困区”的地步?本人以一个土生土长的汕头人的身份,从汕头经济特区的设立说起,谈汕头过去35年的经济发展,谈汕头的经济现状,更重要的是提出关于汕头沦落原因的思考,并指出汕头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汕头经济特区的设立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明确指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蓝图,提出让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让整体社会呈波浪式向前发展。
于是就有了1980年沿海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
1979年,在中央咨询设立经济特区的候选城市时,日后被誉为“特区拓荒者”的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提议了家乡汕头。
汕头位于“省尾国角”地带,毗邻台湾,在吸引台商投资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几百年来有大批潮汕人“下南洋”谋生,汕头变相积累了国内难出其右的侨乡优势。
当年汕头能够优先设立为经济特区,除了省委书记吴南生的推动,汕头的侨乡优势和商贸优势更为至关重要,那才是经济特区设立依托的根本。
放眼整个汕头的城市发展史。
迄今为止,决定汕头城市命运的时刻有两次。
一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开埠,促进了汕头商业社会的形成,同时大批潮汕人凭借善于经商的天赋和能力,走出汕头打天下;二是1980年,汕头成为改革开放前期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之一。
如果说100多年前的命运抉择为汕头的发展打下基础的话,100年多后的改革开放,汕头才真正迎来属于自己的腾飞。
二.改革开放35年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初期的汕头是广东第二大经济体,1980年GDP达到10.79亿元,仅次于省会广州,经济实力可谓雄厚,作为对比,当年的深圳和珠海GDP均在2亿元左右;汕头港是全国第七大港口,商贸十分发达,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进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
汕头的农业发展历程
汕头市的农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古代,当地居民主要以农业为生,种植水稻、糖蔗、茶叶等农作物,养殖牲畜。
随着时间的推移,汕头的农业发展逐渐与手工业和商业相结合。
在明清时期,当地的茶叶、糖蔗等农产品逐渐成为重要的商业品,汕头的农业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繁荣。
20世纪初,汕头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期。
但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农村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行,为汕头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改革开放以后,汕头的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政府鼓励农民增加农业投入,引进新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现在,汕头的农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样化、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
种植业、养殖业、渔业等多个农业产业相互融合,形成了农业产品多元化的格局。
同时,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总的来说,汕头的农业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过程。
通过政府的支持和农民的努力,汕头的农业产业不断壮大,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家乡近代史——汕头开埠历史汕头,简称“汕”,广东省三个经济特区之一,地处粤东潮汕地区,韩江三角洲南端,北接潮州,西邻揭阳,南濒南海与台湾隔海相望,境内韩江、榕江、练江三江入海,是中国大陆唯一拥有内海湾的城市。
清朝康熙年间于潮州府建沙汕头炮台,雍正年间简称汕头,汕头素有“百载商埠”之称。
清咸丰八年(1858年)辟潮州府澄海县鮀浦司沙汕头为通商口岸。
开埠前的汕头占地面积虽小,仅有2064平方公里,地理条件却十分优越,再加上自然资源丰富,被称为“岭东门户,华南要冲”。
汕头开埠前的咸丰二年(1852年),西方国家的轮船就已经在南澳和妈屿岛海面活动频繁,在这里进行大量的商品和人口交易。
因为汕头的重要性,在咸丰三年(1853年),粤海关在汕头港的妈屿岛上设立常关,即是潮州府海关总口,也称为新关,取代了原庵埠总口的地位,以方便办理海关事宜。
据相关文献记载,额尔金爵士向在华英商怡和洋行老板约瑟夫渣甸征询增辟商埠的意见,渣甸就曾表达过对汕头的看法:“一个未经条约承认的非常重要的港口就是汕头港”。
另一名谈判代表依尔近公爵也说:“可能这次签订条约将汕头辟为商埠”。
恩格斯也于1858年11月18日刊登在《纽约每日论坛报》的《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中,称汕头是《南京条约》继五口通商之后“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
1856年到1860年,英法在美俄的支持下联合发动侵略战争,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
于是在1858年的《天津条约》中增开10处通商口岸,汕头就是其中之一。
《中英天津条约》第十一条款规定:“……牛庄、登州、台湾、潮州、琼州等府城口,嗣后皆准英商亦可任意与无论何人买卖,……悉照已通商五口无异”。
条约中所说的潮州,其实是当时的汕头港。
在1860以前,是没有汕头这个城市的。
汕头被揭阳与潮州两个地级市“挤”在海边,还被汕头湾隔成两半。
汕头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位于韩江西岸,莲花山以东的平原海边,自古就是广东与福建之间的商贸要道之一。
汕头发展缓慢的原因探索汕头市作为广东省东部沿海城市之一,自20世纪初开始便被誉为“穷山恶水出英雄”的地方,是潮汕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相对于珠三角等地区来说,汕头市的发展进程却显得有些缓慢。
本文将从经济、文化、地理等多个方面探索汕头市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经济方面从经济发展层面来分析,汕头市长期以来一直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轻工、玩具、鞋业、服装等传统产业领域。
这些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侧重于成本、规模以及数量的增长,无法真正推动整个产业的创新和转型升级。
同时,市场竞争也不充分,缺乏“蓝海市场”,很难培育出高附加值的领先产业。
二、地理方面汕头市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相对于珠三角、长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交通、物流以及信息网络都相对滞后。
这也使得外来投资和跨地区合作变得困难,经济发展的成本与难度相对较高。
三、文化方面汕头市历史沉淀、文化传承非常丰富,以“潮汕文化”为代表的饮食、音乐、建筑等方面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这些文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并不十分积极,反而在某些方面产生了落后于时代潮流的负面影响。
例如,传统的“呛口”吃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潮汕饮食的推广与变革。
四、制度方面在汕头市长期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市政府对部分产业的监管力度较弱,市场化程度不足,导致行业内的企业竞争不充分。
与此同时,市政府与民营企业之间的配合和协作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摩擦。
综上所述,汕头市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经济、地理、文化、制度等角度来看,都存在着一些制约和限制。
未来,汕头市需要在政府引导、企业升级、产业转型等方面大力推动,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与空间,其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也需要更进一步增强。
若能解决上述问题,相信汕头市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广阔。
潮汕地区近代的革命历史[摘要]潮汕地区的历史源远流长,那是一方人杰地灵的沃土。
尽管潮汕地区并不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但是其地方特色和特有的历史为其增色不少。
而在近代革命史上,潮汕地区的地位也不可忽视。
很多英勇正义的革命志士在潮汕地区领导的起义都载入史册,虽然年代久远,但是通过很多文史记载和革命遗迹我们还可以追溯那些扣人心弦的革命历史。
[关键词]潮汕;革命史;民国时期;近代一.潮汕地区的革命志士代表人物(一):陈涌波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着中华民国的成立,清王朝的结束。
此时此刻,在南粤一隅的潮汕,有一位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仍在为实现理想而战斗着,他的名字就叫陈涌波。
陈涌波,又名陈静山。
生于饶平县黄冈镇一贫寒之家,自幼随父兄在黄冈青果行做杂工,办事能干,得老板赏识,常出埠采购往来于汕头、潮州各地。
他膂力过人,好技击,屡与朋辈较射,枪无虚发。
为人坦率,行侠好义,爱抱不平,为朋友所敬佩。
光绪三十二年(1906),与革命党人黄乃裳、许雪秋、何子渊等人在汕秘密联络各地“三合会”,后被推为黄冈“三合会”首领。
是年冬天,陈涌波随许雪秋到香港,会见中国同盟会香港分会会长冯自由,由许雪秋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
其时的许雪秋,根据孙中山的指示,奔走于港汕潮之间,筹划在饶平黄冈起义。
而陈涌波回到饶平之后,在黄冈组织反清队伍。
许雪秋向潮汕铁路公司承领建筑工程,让陈涌波、余既成安排700多名同志当路工,预备起义响应。
发动黄冈起义黄冈起义,又称“丁未黄冈起义”,是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同盟会在饶平黄冈镇发动的反清起义。
起义时间原定于5月25日。
但在21日,适逢城里演戏,防兵看戏,胡作非为,调戏妇女,捕去出面干涉的黄冈三合会成员邱保、张善,并拟搜查泰兴杂货店总机关,激起民众极大的义愤。
在清潮州总兵黄金福派兵到黄冈搜捕革命志士的紧急情况下,陈涌波、余既成根据形势的发展,为争取主动,决定乘机举行起义。
突出汕头发展的作文说起汕头,那可真是个充满活力与魅力的地方。
这些年,汕头的发展就像一部精彩的连续剧,一集比一集精彩,让人目不暇接。
记得小时候,汕头的市区还没有那么多高楼大厦,街道也显得有些狭窄。
那时候,去市场买菜,道路总是拥挤不堪,街边的小店也显得有些陈旧。
可如今,再回到那些熟悉的地方,简直让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就拿交通来说吧,以前的公交车又破又旧,车次还少得可怜。
每次等车都像是一场漫长的煎熬,夏天热得满身是汗,冬天又被风吹得直哆嗦。
现在可大不一样了,崭新的新能源公交车一辆接着一辆,线路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
车内环境干净整洁,还有空调吹着,让人心情都舒畅了许多。
而且,汕头还修建了现代化的高铁站,以前出远门要坐好久的大巴车,现在坐上高铁,“嗖”的一下就到了目的地。
再看看城市的建筑。
以前,那些老旧的居民楼看起来有些破败,墙面斑驳,楼道昏暗。
而现在,一幢幢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晚上,灯火辉煌,照亮了整个城市的天空。
那些大型的购物中心,里面应有尽有,让人逛得眼花缭乱。
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去一家新开的商场,里面不仅有各种时尚的品牌店,还有电影院、美食街和儿童游乐区。
我们在里面玩了一整天,都还觉得没玩够。
汕头的美食文化也在不断发展。
以前,那些小吃摊虽然美味,但环境往往不太好。
现在,很多传统的小吃店都进行了升级改造,变得干净又卫生。
而且,还出现了很多新的美食街区,汇聚了来自各地的特色美食。
有一次,我在一个美食街区品尝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特色小吃,那味道,简直让我欲罢不能。
摊主还热情地给我介绍这小吃的做法和来历,让我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还了解了背后的文化。
汕头的旅游业也发展得越来越好。
以前,外地的朋友来汕头,好像除了几个老景点,就没什么可去的地方了。
可现在,新建了好多漂亮的公园和景区。
比如那个东海岸公园,长长的海岸线,一望无际的大海,柔软的沙滩,还有各种特色的景观设施。
每到节假日,那里就挤满了游客,大家在海边尽情地玩耍、拍照,享受着美好的时光。
汕头历史故事简介
嘿,朋友们!今天来给你们讲讲咱汕头的历史故事呀!
汕头,那可是一座有着独特魅力的城市!想当年,它就像一颗在南海边闪耀的明珠。
你说,它是不是很了不起?
在很久很久以前,汕头这里就有人们生活啦!他们在这里辛勤劳作,打鱼晒网,日子过得简单又快乐。
就好像我们现在努力工作学习一样,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呀!
随着时间的推移,汕头慢慢发展起来了。
这里的港口变得繁忙无比,船只来来往往,那场面,就跟现在的大车站似的,热闹极了!那些商人们在汕头来来去去,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文化,让汕头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这不就像我们现在接触不同的人和事物,让自己不断成长吗?
还有啊,汕头也经历过一些困难和挑战呢。
但汕头人民可没被打倒,他们团结一心,共同面对,就像我们遇到困难也不会轻易放弃一样!
到了现在,汕头更是变得越来越好啦!美丽的风景、美味的食物、热情的人们,哎呀,说都说不完!
朋友们,快来汕头感受感受它独特的魅力吧,相信你们一定会爱上这里的!你们说呢?。
中国近代史论文
汕头是中国广东省东南部一座初具现代化规模的海滨城市,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是国家级卫生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
汕头也是中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拥有地方立法权,历史上就是中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建立经济特区20多年来,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投资环境日臻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已达到小康水平。
改革开放前,汕头市区居民无房户和人均居住面积不足2平方米的困难户便有4万多户,人均居住面积在全国324个中等城市中排倒数第三位。
如今,汕头市人均居住面积已从1980年的2.36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13.2平方米,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从无房到有房,从旧房到新房,从小房到大房……汕头人的“家”曾有过多少“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故事,老百姓的住房发生了一轮又一轮的变迁。
如今,人们对家居的要求也由过去的只为“栖身”,转向更高的要求,诸如要有优美的居住小区、完善的物业管理、配套的生活设施等。
这既是特区改革开放给汕头带来的巨变,又是汕头人生活质量提高和居住观念转变的见证。
十几年前,鮀岛自行车商场空前地红火,照片里那热闹的场面犹如大墟市,每个角落都摆满了自行车,挤满了神情兴奋的买车人。
时光荏苒,十几年后的今天,自行车的辉煌年代一去不返。
漫步于我们所处的这个繁华都市,到处都是喧闹的汽车与摩托车。
自行车仿佛成了落伍的象征。
不仅如此,每人身上的衣服不只保暖,而且很漂亮,样式多而时尚;吃的东西不仅能填饱肚子,而且好吃,丰富而有营养……每家每户都把扇子换成了电风扇、电空调,把录音机换成了MP3、电视机、电脑、录象机……真是日新月异!
汕头,这座充满活力的海滨港口城市,犹如一只展翅腾飞的雄鹰般势不可挡。
戒浮戒躁做实事盘活经济出实绩
三年前曾出现经济负增长的汕头市,如今已走出谷底,经济呈现“回暖”景象。
汕头市统计局提供的最新统计数字表明,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30.68亿元,比增9.3%,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7.52亿元,比增18.5%.
前三季度还有几项统计数字同样令人振奋:全市外贸出口劲增32%,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比增59.8%,增幅在全省排名第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增14.1%,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这是自2000年以来首次出现的喜人局面。
静心走正道办实业
重商业而轻工业,重贸易而轻实业,前些年的种种浮躁行为拖慢了汕头的发展步伐,拉大了汕头与制造业发达的珠三角的差距。
更有一些人为了赚钱铤而走险,汕头一度成为市场经济秩序问题严重的地区。
汕头人痛定思痛,终于意识到不要浮躁要静心,意识到经济发展道路要选准选对——“走正道,办实业,创品牌”,这正是汕头市委、市政府提出来的响亮口号。
不浮躁、不跟风,脚踏实地发展民营经济、兴办实业的澄海区,在前几年全市一片疲软之际“一枝独秀”,它让汕头人看到了一个选对了发展道路的活生生的教材。
去年,澄海的民营企业实现工业产值逾20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九成以上。
澄海的玩具、毛衫服装两大产业的年产值分别达到88亿元、48亿元,澄海因此而被授予“中国玩具礼品城”、“中国工艺毛衫名城”称号。
潮阳区和平镇也是“走正道,办实业,创品牌”的一个典型例子。
几年前,这里曾是全国出了名的地下生产非法光盘的重灾区,如今已是由乱而治。
该镇目前拥有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登记批准的CD-R光盘生产线167条,其中新引进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线38条,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光盘生产基地。
发展大工业大海港
“振兴工业经济,这是振兴汕头经济的希望所在,是建设经济强市的必由之路。
”汕头市委书记林木声如是说。
汕头市经贸局负责人说,新一任市委、市政府发出了近年来汕头市领导层对工业强市最强劲的声音。
如今,全市各区县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首要工作来抓,积极引资。
在今天经贸活动上新签约的54个项目中,工业项目占了47个,投资额约26亿元。
汕头的目标是发展“大港口、大工业”。
林木声坦言道,现在最头痛的还是项目积累太少,尤其是缺乏对经济有强劲拉动作用的大工业项目。
据透露,涉及电力、化工等领域的几个大工业项目的洽谈已取得可喜进展,争取早日落户汕头。
在省内的广州、湛江等地大力发展临港经济、临港工业的今天,汕头也提出要“重振汕头港雄风”,希望利用海岸资源和港口资源,引进大项目,发展电力工业、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总的来看,汕头经济仍处于‘艰难地爬坡、艰难地积累、艰难地复兴’阶段”,林木声说,在凝聚人心的基础上,汕头将立足当前,在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提升竞争力等方面组织阶段性突破,不断向经济强市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