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江苏省南通市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1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导
- 格式:doc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6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习目标】⒈了解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⒉推测将来一段时间的气候变化情况⒊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习重点】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难点】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过程】【自主先学】气候变化:⒈概念: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
⒉教材P95阅读“气候变化史的划分”从时间尺度来看,通常把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和三个阶段。
【合作探究】活动一:阅读教材P96图4—19“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小组讨论思考:⒈在图中标出几次大冰期,并大体估算其时间。
⒉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归纳变化特点。
⒊恐龙繁盛时期大约在哪个代哪个纪?该时期地球的气候怎样?⒋请用自己的话,归纳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特点。
活动二:阅读教材P97图4—20思考:⒈在图上指出全球气候近5000年来两次较大的波动,并说出这两次波动的大致时间段以及与现在平均气温的差值。
⒉100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和近5000年来中国气温这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一致吗?其变化说明了全球气候变化有什么特点?⒊雪线高度大于或小于1600米,说明气温与雪线有何重要关系?活动三:近现代的气候变化资料一:图瓦卢是南太平洋一个岛国,2003年图瓦卢领导人在一份声明中说,他们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告失败,将要放弃自己的家园,举国移民新西兰。
图瓦卢将由此成为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进行全民迁移的国家。
资料二:“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图1)图1 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阅读课本97-98页知识。
回答1.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近现代的气候变化?2.归纳地球上五带降水量的变化情况。
3.说一说,地球上因气候变暖首先可能淹没的地区。
4.总结近些年来,气候变暖的原因。
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1 自然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教案中图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1 自然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教案中图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1 自然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教案中图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4—1 自然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教学目的】1.了解地形、气候、水和矿产等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影响。
2.了解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方式、线路走向、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等方面的影响。
3.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并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难点】在客观现实发展的结果下,如何理解自然条件对城市和交通发展的影响.【课时安排】3-4课时【案例设计】一、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交代背景知识:投影展示聚落概念和聚落地理的发展情况(指导阅读)1.地形条件对城市的影响投影展示中国地形图问题:(1)请学生指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的基本分布(在学生指示位置正确后显示三级阶梯的界线);(2)继续找学生说出自己熟悉的城市名称并在图上指示出大致的位置;(教师予以协助)(3)描述我国城市分布特点。
(东部平原多,西部高原山地多)投影巴西地形和城市指出和我国城市分部的不同。
在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的影响下,城市的分布有着不同的表现。
让学生概括地形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不同的地形条件分别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不同的影响问题拓展:分布在高原、山区的城市有什么特点?自然条件是如何限制城市发展的?2.水对城市的影响过渡:地形条件是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土地条件,那么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通常还必须满足什么样的自然条件呢?(水分、热量条件)从中国和巴西的城市分布对比中也可以看出,在土地条件满足后还必须考虑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充足的水源、适合的温度和热量条件。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学习目标】⒈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⒉了解人类能源资源的利用历史,理解不同生产力水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
⒊说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种类、数量、质量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的关系,理解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学习重点】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难点】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过程】【自主先学】1。
结合书本P101自然资源的概念,看看下列物质形态,判断它们是不是自然资源,为什么?闪电、天然气、食盐、水稻、太阳能、煤、水力2。
归纳自然资源的属性森林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资源;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这说明了自然资源具有_____________属性.提倡节约和珍惜用水是因为自然资源具有_____________属性。
我国北方多煤,南方多水,说明了资源的_____________属性.对森林主要的破坏,导致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反映了自然资源的_____________属性。
【合作探究】活动一:“自然资源可再生与非可再生的分类是相对的”.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活动二:⒈根据教材P103阅读材料,煤炭是如何开采的?煤炭有哪些用处?⒉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回答,煤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大量、广泛地被人类利用的?为什么?⒊大约什么时候开始煤炭的利用程度开始超过木材和水力?什么时候开始,世界能源进入以煤炭为主的“煤炭时代"?活动三: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图1对比图1中的两幅图,说明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活动四: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阅读课本第104-106页相关内容,回答:【巩固训练】一、单项选择题新浪网2013年2月8日消息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预计2013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约为7.7亿吨,增长约4 000多万吨。
澳洲和南美洲仍将是主要进口地。
结合材料,回答1~2题。
1。
从自然资源的自我再生性质来看,与铁矿石属于同一种自然资源的是()A.天然气B。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学习目标】⒈理解地形对聚落的影响,说明地形对我国南北方聚落影响的差异⒉通过案例说明地形对聚落选址、形态特征、未来拓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⒊通过案例说明地形对交通线路选址、形态分布、线路疏密所产生的影响。
【学习重点】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所产生的影响。
【学习难点】⒈地形对聚落选址、形态特征、未来拓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⒉地形对交通线路选址、形态分布、线路疏密所产生的影响。
【学习过程】【自主先学】⒈观察图1,了解聚落的分类,完成表格。
图1⒉观察图2,了解山区与平原的公路形态,完成表格。
平原公路图2 山区公路【合作探究】活动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行进在大峡谷,满眼的大山架起凝重厚实的躯体,脚下的江水唤出低吟的浪涛。
险恶的地理环境中,傈僳族同胞生息劳作在这里,除了江边有少许的水田外,傈僳族人在陡峭的大山上垒石造地,在飘游的白云间扎木盖房,真可谓山多高,地多高,人也多高。
为在大山上立稳脚跟,坚韧不拔的傈僳人发明了千只脚落地的建筑,即用众多高高矮矮的木柱支撑着房屋。
图31.这段野外考察游记,作者文中描述的“千脚落地式”房屋主要与当地何种自然条件相适应?根据当地环境推测,此地较大村落的平面形态多呈什么形态?2.从性质和规模看,诗句“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描述的是哪种聚落?这种聚落在规模、分布聚居和人口上具有哪些特点?3.为何青藏高原的聚落多分布在河谷地带?活动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环状的环岛铁路。
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
如图4所示:图41.据图思考,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考虑了哪种因素对铁路建设的影响?2.地形是交通线路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吗?3.山区公路必须沿等高线修建,此说法正确吗?4.在山区为什么优先发展公路运输?【巩固训练】一、单项选择题读塔里木盆地图(图5),在盆地的四周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知识点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好、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
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
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约建筑投资。
也有的平原不适合城市的进展。
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有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潮湿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削减,导致作物产量下降。
对工业生产也有肯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削减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进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月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进展。
5、常见的自然灾难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缘由及危害。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样子和长度:相互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渐渐缩短。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学习目标】
⒈理解地形对聚落的影响,说明地形对我国南北方聚落影响的差异
⒉通过案例说明地形对聚落选址、形态特征、未来拓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⒊通过案例说明地形对交通线路选址、形态分布、线路疏密所产生的影响。
【学习重点】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所产生的影响。
【学习难点】
⒈地形对聚落选址、形态特征、未来拓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⒉地形对交通线路选址、形态分布、线路疏密所产生的影响。
【学习过程】
【自主先学】
⒈观察图1,了解聚落的分类,完成表格。
图1
⒉观察图2,了解山区与平原的公路形态,完成表格。
平原公路图2 山区公路
【合作探究】
活动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行进在大峡谷,满眼的大山架起凝重厚实的躯体,脚下的江水唤出低吟的浪涛。
险恶的地理环境中,傈僳族同胞生息劳作在这里,除了江边有少许的水田外,傈僳族人在陡峭的大山上垒石造地,在飘游的白云间扎木盖房,真可谓山多高,地多高,人也多高。
为在大山上立稳脚跟,坚韧不拔的傈僳人发明了千只脚落地的建筑,即用众多高高矮矮的木柱支撑着房屋。
图3
1.这段野外考察游记,作者文中描述的“千脚落地式”房屋主要与当地何种自然条件相适应?根据当地环境推测,此地较大村落的平面形态多呈什么形态?
2.从性质和规模看,诗句“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描述的是哪种聚落?这种聚落在规模、分布聚居和人口上具有哪些特点?
3.为何青藏高原的聚落多分布在河谷地带?
活动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环状的环岛铁路。
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
如图4所示:
图4
1.据图思考,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考虑了哪种因素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2.地形是交通线路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吗?
3.山区公路必须沿等高线修建,此说法正确吗?
4.在山区为什么优先发展公路运输?
【巩固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读塔里木盆地图(图5),在盆地的四周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
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
据此回答1~3题。
图5
1.塔里木盆地城镇主要分布在( )
A.山间低地
B.山前冲积扇
C.盆地中部
D.山谷地带
2.塔里木盆地交通线从整体看呈( )
A.网状分布
B.“之”字形分布
C.线状分布
D.环状分布
3.影响塔里木盆地城镇和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在图6所示的区域内,准备修建从A城(120.5°E,28°N)到B城的铁路。
读图回答4~5题。
图6
4.上图所示的四条备选线路方案中,最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一般来说,影响现代铁路线区位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水文
C.气候
D.经济
6.云南丽江古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主要原因是( )
A. 濒临海洋B.人口稀少
C.海拔较高,北面有更高山脉分布D.地势低平
二、综合题
7.山区某中学组织学生考察公路选线方案,图7是他们从有关部门得到的设计方案图,对此他们提出了如下问题,请你思考完成。
图7
(1)该地区计划修建b镇到a镇的公路,①与②两个线路方案中,____________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修建b镇到d镇的公路没走直线,绕道经过c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往往需要使其呈____________。
a到b和c到d的直线距离相等,a到b线路的弯曲程度和总长度要____________c到d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