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2.49 MB
- 文档页数:2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玉米大斑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病害,给玉米生长和产量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更好地了解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我们需要从病害的发展过程、病原菌的特性、病害的主要危害以及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发病原因玉米大斑病是由真菌Gibberella zeae引起的,这种真菌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比较高,一般需在20-28摄氏度的温度下,湿度在85%-95%的条件下才能引发病害。
一般来说,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气候条件:长时间的高湿度和高温是玉米大斑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真菌Gibberella zeae会迅速繁殖,导致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 土壤条件: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病原菌,也是玉米大斑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 病原菌携带:病原菌可以通过受感染的种子、农田残留物等方式进行传播,也是玉米大斑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防治技术针对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有效的防治技术:1. 合理种植:选择抗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减少病害的发生。
2. 合理施肥:适度施用有机肥、磷肥和钾肥,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3. 合理灌溉:避免渍水,保持土壤适度湿润,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
4. 农田残留物处理:及时清理农田残留物,减少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
5. 病害监测:定期对玉米田进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病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6. 农药防治:在发病初期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防治,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
7. 科学施药:选择合适的农药,并按照正确的剂量和方法进行喷洒,避免出现过量施药或施药不足的情况。
8. 移栽技术:及时对受感染的玉米进行移栽,降低病害的传播。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摘要】玉米大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害,其危害性不容忽视。
为了有效防治该病害,本文旨在探讨玉米大斑病的病原、发病原因以及防治技术。
病原主要为玉米大斑病菌,发病原因包括气候、土壤、玉米品种等因素。
化学防治方法包括使用杀菌剂,生物防治方法则是利用生物制剂对病害进行防治。
结论部分提出加强玉米大斑病的监测与管理的重要性,同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应着重于开发更有效的防治技术和病害抗性品种,以减少病害对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玉米大斑病、发病原因、防治技术、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监测、管理、未来研究。
1. 引言1.1 玉米大斑病的危害性玉米大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对玉米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威胁。
病菌主要侵染玉米叶片并产生大面积黑褐色斑点,严重影响光合作用,降低叶绿素含量,导致植株生长迟缓,甚至死亡。
玉米大斑病还会引起玉米籽粒的质量下降和产量减少,给农民造成经济损失。
由于病害传播速度较快,一旦发生便会在田间迅速扩散,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为玉米生产带来巨大危害。
研究表明,玉米大斑病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产量损失、质量下降以及经济损失等方面。
及早了解和认识玉米大斑病的危害性,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护玉米作物、提高产量至关重要。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防治技术以及相关的化学和生物防治方法,以期为农民提供更好的防控策略,有效减轻玉米大斑病带来的危害。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探究玉米大斑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技术,为有效防控玉米大斑病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玉米大斑病的病原、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化学防治方法和生物防治方法的可行性和效果,提出有效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通过加强玉米大斑病的监测和管理,提高对玉米大斑病的识别和预测能力,降低病害对玉米生产的影响,保障玉米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玉米大斑病、圆斑病的综合防治汇报人:文小库2023-11-12•引言•玉米大斑病、圆斑病的发病原因•玉米大斑病、圆斑病的病症识别•玉米大斑病、圆斑病的防治方法•防治效果的评估与监测•结论与展望引言01玉米大斑病、圆斑病的危害玉米大斑病、圆斑病是玉米生长中常见的病害,感染后会导致叶片枯黄、茎秆脆弱,从而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病害会导致玉米籽粒不饱满,影响其营养价值和口感,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
病害的流行会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会增加农业生产的压力。
产量损失品质下降农业生产压力增加防治的重要性提高玉米生产效益通过防治玉米大斑病、圆斑病,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科学防治玉米病害,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维护生态平衡。
保障农业生产安全防治玉米大斑病、圆斑病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措施,可以减少病害对玉米生产的危害,保障农民的收益。
玉米大斑病、圆斑病的发病原因02病原菌大斑病菌玉米大斑病的病原菌为大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maydis),该菌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
在玉米生长季节中,大斑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玉米秸秆上越冬,成为下年的初次侵染来源。
圆斑病菌玉米圆斑病的病原菌为玉蜀黍球腔菌(Mycosphaerella maydis),该菌属于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目。
圆斑病菌以子囊壳在玉米秸秆上越冬,成为下年的初次侵染来源。
高温高湿玉米大斑病和圆斑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容易发生和传播。
连续阴雨天气或者短时间内大量降雨,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害的扩散和蔓延。
干旱与多雨交替在干旱与多雨交替的气候条件下,玉米植株抗病能力减弱,容易感染病害。
气候条件品种抗性抗病性差种植的玉米品种对大斑病和圆斑病的抗性差,容易感病。
抗病性差异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和圆斑病的抗性存在差异,但在同一生态条件下,抗病性好的品种相对较少。
连作长期连作导致病原菌在土壤中积累,增加了病害的发生概率。
玉米大斑病形成的条件与防治措施一、玉米大斑病的病因及发病条件玉米大斑病是由真菌 Physoderma maydis (J. Schrot.) J. Schrot. 所引起的一种病害,是玉米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
它常常发生在湿度高、温度适宜的环境中。
受到这种病害的玉米植株会在幼叶上形成大大小小、不规则形状的黄褐色、水性液泡状斑点,对玉米生长发育造成很大的威胁,严重时甚至造成完全凋萎。
玉米大斑病的形成与以下因素有关:1. 湿度玉米大斑病菌的孢子在高湿度环境下容易生长繁殖,因此高湿度是病害发生的先决条件。
病菌在高湿度的环境中可以长出长长的菌丝,从而对宿主叶片形成侵染,危害玉米幼苗的生长。
2. 温度在适宜的温度下,玉米大斑病菌的发病率较高,这是因为病菌在适宜的温度下会迅速繁殖。
病菌在高温环境下的繁殖速度较快,使病害发生的速度也相应提高,因此需要适当控制温度,预防该病发生。
3. 土壤管理适宜的土壤管理可以控制玉米大斑病的发生。
玉米大斑病菌在土壤中会存活一定时间,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土壤管理措施,如合理施肥、翻耕换土等,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数量。
4. 病原菌的传播途径病害传播途径是玉米大斑病的重要成因之一。
病原菌通过种子、空气等途径进行传播,需要防范这些途径的传播可能对玉米植株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在育苗期间,需特别加强对玉米种子的消毒处理,防止病原菌通过种子传播。
5. 遗传因素玉米本身的遗传特性也是玉米大斑病的形成因素之一,一些品种的抗病能力比较强,而另一些品种则十分容易感染。
因此,研究繁育高抗品种是预防玉米大斑病的关键。
二、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措施1. 主动消灭病原菌通过一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病原菌的数量,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
例如,及时摘除受病害影响的玉米叶片、秸秆等受病害影响的植物部位,以减少病原菌的繁殖。
2. 突出土壤管理土壤管理是预防该病害的关键。
应注意避免长时间的水浸、缺氧状况,使土壤保持适度的通气和排水,促进玉米植株的健康生长,减少病害的发生。
玉米大斑病形成的条件与防治措施玉米大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病菌通过叶片伤口、蒴孢子和根际菌群传播,对玉米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影响农业生产。
本文将介绍玉米大斑病形成的条件和防治措施。
玉米大斑病形成的条件玉米大斑病菌主要通过黄色链霉菌、炭疽链霉菌、青枯菌等细菌引起。
形成玉米大斑病所需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气候条件温度、湿度是影响玉米大斑病的重要因素。
玉米大斑病主要发生在潮湿、高温、多雨的季节,此时病菌容易繁殖并迅速扩散,加快病情发展。
在这种环境下,病害易感宿主的生长速度也会被抑制,从而形成利于病菌传播的环境。
土壤与气候匹配玉米大斑病菌多生长在酸性土壤中,这种环境对于病菌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所以,在酸性土壤环境中种植玉米,更容易引起玉米大斑病。
同时,土壤温度过高,也会加速病害的发展。
漫水和积水在下雨天,土壤湿度增加,有时也可能出现漫水和积水情况,这些对于病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叶片因为潮湿,容易受紫外线破坏,病菌就会通过叶片的伤口 invade玉米植株。
玉米大斑病的预防和控制针对玉米大斑病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种植适合的可以耐受低酸的玉米品种目前的种业技术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的品种越来越适合不同的生境,建议在酸性土壤中种植兼顾抗性和产量的适合品种,可以有效避免产生小麦大斑病。
建议购买抗性玉米种子,可以在缓解受害种植量的同时提高玉米产量。
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增加土壤的有机质不仅可以优化土壤结构,还可以释放出有效的营养物,并调节土壤酸碱度,从而提高土壤的耕作能力和养分吸收能力,减少植株受病的可能性。
加强杂草管理合理管理杂草也是防治玉米大斑病的重要措施。
杂草是病害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避免杂草生长过程中滋生细菌,可以有效避免细菌在种植区域的传播。
使用天然有机防治方法天然有机防治方法是一种生态友好型的防治方式,利用各种天然物质可以有效避免病菌的传播,同时对环境没有任何的污染,对人体也没有任何的损害。
Industrial research产业研究90《农机市场》 2024年第4期1. 病原特征1.1 病原学大斑病凸脐蠕孢属于半知菌亚门、拟盘孢属。
其分生孢子梗单生或簇生,呈暗褐色,有隔膜,分生孢子梗顶端着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或淡黄色,椭圆形或圆柱形,具有1—2个隔膜。
在玉米叶片上形成的病斑呈圆形或近圆形,暗褐色,边缘明显。
大斑病凸脐蠕孢是自然界中一种广泛分布的真菌,适应能力强。
它可以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对土壤、肥料等环境条件要求不严。
在我国,大斑病凸脐蠕孢主要侵害玉米,尤其在玉米生长季节的高温多雨地区容易发生。
病原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一般在15~30℃之间都能生长。
在PDA(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暗褐色,边缘不整齐,质地绒毛状。
在Czapek培养基上,菌落呈蓝绿色,边缘不整齐,质地绒毛状。
大斑病玉米大斑病发生与防治王金苹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陈户镇人民政府,山东 滨州 256505作者简介:王金苹(1978—)女,汉族,本科,中级职称。
研究方向:农业技术。
凸脐蠕孢的生活史主要包括以下阶段:分生孢子、侵染、菌丝生长和繁殖。
分生孢子是病菌的主要传播和侵染阶段,通过气孔、伤口等途径侵入玉米叶片。
在叶片内部,病菌形成菌丝,进行繁殖。
随着菌丝的生长,病斑不断扩大,导致叶片枯死。
在适宜的条件下,病菌可进行多次侵染,使病害不断加重。
1.2 生理分化现象大斑病凸脐蠕孢的生理分化现象是指病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表现出不同形态和生理特征的现象。
大斑病凸脐蠕孢在玉米叶片上的病斑形态多样,从小斑点到大型病斑,不同形态的病斑可能源于病原菌的不同生长阶段。
在PDA培养基上,大斑病凸脐蠕孢的分生孢子梗单生或簇生,呈暗褐色,有隔膜。
分生孢子梗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或淡黄色,椭圆形或圆柱形,具有1—2个隔膜。
病91《农机市场》 2024年第4期原在不同的培养基上表现出不同的生理特征。
2023-11-07•玉米大斑病简介•玉米大斑病的预防•玉米大斑病的治疗目录•玉米大斑病的物理治疗•玉米大斑病的防治策略01玉米大斑病简介叶片出现黄色或青灰色水渍状斑,病斑呈菱形或长条形,后期出现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枯死症状识别病原菌大斑凸脐蠕孢属真菌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下年的初次侵染来源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连阴雨、寡日照时易发病低温高湿条件下易流行和蔓延种植感病品种、偏施氮肥、组织成熟期延迟等导致发病严重发生规律02玉米大斑病的预防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
不同的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有差异,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和市场需求的高抗病性品种可以有效预防玉米大斑病的发生。
注意品种的轮换种植。
长期种植单一品种可能会增加玉米大斑病的发生风险,因此需要合理安排不同品种的轮换种植,减少病原菌的积累和适应。
种植抗病品种合理密植和施肥。
保持适宜的种植密度和合理施肥可以促进玉米的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玉米的抗病性。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除病残叶和加强排水可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繁殖,减轻玉米大斑病的发生。
在发病初期,可以及时摘除底部老叶、病叶,减少病原菌的侵染和传播。
农业防治•利用生物防治手段,如使用拮抗微生物、菌肥等,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和传播。
例如,使用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等微生物菌剂可以减轻玉米大斑病的发生。
生物防治03玉米大斑病的治疗使用杀菌剂如三唑酮、苯醚甲环唑等,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洒,每隔10天左右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可有效防治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和蔓延。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对大斑病有较好抗性的玉米品种,特别是杂交玉米品种,可显著降低大斑病的发病率。
喷洒农药化学治疗VS生物治疗使用生物农药利用一些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来防治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如使用木霉菌、芽孢杆菌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增强作物免疫力通过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浇水等措施,增强玉米的免疫力,提高其对大斑病的抗性。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
玉米大斑病是指玉米叶片上出现大小不一的黄褐色斑点,常伴有暗褐色线条和菌丝状物,严重时整个叶片枯死干燥。
这种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对玉米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那么,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如何进行有效的防治技术呢?
发病原因
1.气候因素:温度、湿度等气候因素对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
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病情更为严重。
2.土壤因素:土壤湿度过高和酸性土壤都是玉米大斑病的好发条件,因此改善土壤
条件尤为重要。
3.玉米品种:不同品种的玉米耐病性不同,一些品种对大斑病的抵抗能力较强,有
些品种则较为容易感染。
4.病菌因素:玉米大斑病是由多种真菌引起的。
在我国主要是秆腔菌、米尺菌和全
蚀菌。
防治技术
1.合理使用化学药剂:具有杀菌效果的药剂可以对玉米大斑病进行有效控制。
但是
在使用前一定要了解药剂的种类、使用方法以及安全保护,以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2.加强栽培管理:加强玉米的肥水管理,保证玉米健康生长;定期清除田间积水,
减少湿度;及时清理田间秸秆,减少病菌滋生。
3.选择抗病品种:合理选择抗性强的玉米品种,不仅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率,而且
也可以提高产量。
4.生物防治:利用一些生物防治剂,例如枯草芽孢杆菌、木霉等可有效防治大斑
病。
总之,要想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必须找准病因,综合使用多种预防
措施,做到防治相结合,才能达到尽可能减少病害发生,保证玉米产量的目的。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具有用途广和产量高的特点,但是在玉米生产的过程中,病害因素随着生产的推进而逐步上升,其中玉米大斑病是在玉米种植和生产当中的主要病害,会对玉米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从而给玉米生产和种植业带来严重损失。
本文将重点就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以及防治对策进行研究。
1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
大斑病菌会将田间的玉米病残体作为越冬场所,由于种子带菌少,会逐步成为第2年的初侵染源,使得大班病菌的分生孢子以及菌丝体等得以蔓延和发展。
如果将病叶埋在10m以下的土壤当中,在越冬之后叶子上的菌丝体会全部死亡。
但是一旦到了玉米的生长季节,有了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会使得越冬的菌源逐步萌发,进而产生孢子。
这些孢子会随着雨水或者是气流到达玉米的叶片之上使得玉米叶片被病菌侵染,大约经过半个月左右的时间遇到潮湿的环境,病斑会产生数量更多的分生孢子,再次随着气流或者是雨水进行广泛的病菌传播,随后经过多次的再传播和侵染,使得玉米大斑病的病害呈现流行趋势。
尤其是在春玉米的播种地区,在玉米拔节到抽穗的过程当中,如果遇到温度适宜且连续阴雨的天气,那么玉米大斑病的病害会快速发展,并逐步成为一种流行病,从而使得玉米生产受害严重。
2玉米大斑病的防治对策
2.1 选用优质品种
不同的玉米品种对于玉米大斑病的抗性具有极大的差异,为了有效防治玉米大斑病以及降低病害对于玉米生产的危害,必须要选用优质抗病害的玉米品种,这也是控制玉米大斑病的主要措施。
在选用优质品种时,必须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种植需求,尤其是在大斑病常发的种植区,选用的玉米品种必须具备极强的抗病性。
与此同时,要加强对玉米品种的科学搭配以及轮换使用,避免品种过于单一,使得玉米大斑病能够从根本上得到控制。
2.2 加强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提高玉米大斑病控制水平的重要方法,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合理调整玉米播种期。
在玉米播种时,必须要考虑到种植地区的土壤质量、温度、墒情、抗性等各个因素,使得玉米大斑病的发展条件被遏制。
另外,对于发病严重的地块,要采用早播的方式,有效避开玉米大斑病病害发生和发展的高峰期;重视科学施肥。
玉米种植的基肥以有机肥为主,而且要逐步将有机肥和无机肥、速效肥和长效肥结合起来进行有效的搭配和合理的使用,满足玉米生育期的肥料需求,提高作物的抗病性;合理密植。
玉米的种植适合采用宽窄行种植方式,这样田间的通风性以及透光状况会得到有效改善,作物的抗性也会得到相应程度的增加;合理轮作和深翻。
有效处理好玉米秸秆,对于玉米的病残组织需要及时清除干净,而且要避免使用秸秆肥,有效遏制大斑病病菌的来源;加强田间管理。
要做好除草管理和肥水管理,降低相对湿度,使得玉米作物的抗病能力得以提升。
2.3 做好化学防治
玉米种植主要采用密植方法,而且玉米的植株较高,在选用化学防治方法时,必须恰当的选择药剂以及药剂使用的方法。
在喷洒药剂时主要侧重于消灭大田发病的中心的菌源。
在喷洒化学药剂师,必须要选准防治玉米大斑病的主要时期,一般而言,在田间病株率超过70%,病叶率达到20%时必须要及时地喷洒药物。
防治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赵德仁1王彦峰1杨珊珊2邸艳波1
(1.榆树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吉林榆树130400;2.榆树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吉林榆树130400)
摘 要:玉米大斑病是玉米常见病害,也是我国玉米产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不仅会对玉米种植业带来极大的损失,
还会影响到玉米种植业的长远发展。
为了更好地防治玉米大斑病,首先需要对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和发病特点进行
全面分析,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玉米大斑病防治对策,有效控制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和危害的影响范围。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发生规律;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74/nyyjs.20170229013
(下转第48页)
致富,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4.4.2加大投入力度
有关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大农业各部门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
以项目建设为纽带,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各计其功”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政府、基地、其他社会投入的多渠道筹措资金的长效投入机制,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做好区财政安排的农业产业发展扶持资金,逐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机制。
4.4.3完善政策支持
认真落实中央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
规范管理,严格程序,落实好农业设施用地政策,按照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下发的《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规定,采取业主申报、农业部门审核并做好备案、国土部门再次复审后报区政府批复实施的程序,落实3%~7%的农业设施用地政策,打破用地制约,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增强业主投资信心,确保农民和业主的共同利益;探索现代农业园区设施用地与农村建设用地挂钩,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用地保障。
4.4.4强化目标考核
按照“实事求是、指标从实、考核从严”的原则,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农业农村考核指标体系,合理核定年度目标任务,准确界定责任主体,把推进发展与保持稳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工作效率与群众满意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与各单位绩效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目标责任考核推进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玉米大斑病的有效药剂有:代森锰锌、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瘟散乳油等,药剂在使用时需要根据病情状况合理设置比例。
2.4 建立测报制度
建立有效的预测播报制度有助于指导农民适时地进行玉米大斑病的防治,降低农民的损失,同时也能够为种植业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在玉米种植期尤其是大斑病多发地区,要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定期对大斑病的发生和消长情况进行观察,并对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及时的播报。
一旦发现田间出现病株,而且病叶已经逐步扩展,如果田间的湿度逐步增大,且近期会有大的雨水,需要立即播报:玉米大斑病即将流行,请做好防治准备。
玉米大斑病是影响到我国玉米种植业发展的主要病害,在玉米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如果不能够有效地防治玉米大斑病,则会使得病害的蔓延面积进一步增大,形成更大的危害。
因此,必须牢牢把握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在遵循这一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更好地促进玉米种植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海春.玉米大斑病病情发展及病斑扩展时间动态模型的
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5(14):56-57.
[2] 赵书杰.防治玉米大斑病药剂筛选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
技,2012(1):10-12.
作者简介:赵德仁(1969-),男,吉林省榆树市人,任职于榆树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研究方向:植保。
(上接第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