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害大全 高清
- 格式:docx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41
玉米病害图谱及防治方法2012-5-9 09:26玉米病害图谱及防治方法玉米种病害症状及防治(附图片)玉米小斑病玉米小斑病(Bipolaris maydis)是全世界玉米区普遍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我国夏玉米区病重于春玉米,大流行年份可造成较大损失。
症状:玉米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造成较大的损失。
以抽雄、灌浆期发病看。
病斑主要集中在叶片上,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
病斑初呈水浸状,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色泽较深。
病斑呈椭圆形、近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为10~15毫米·3~4毫米,有时病斑可见2~3个同心轮纹。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在翌年温度比较适宜的5、6月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
春玉米收获后遗留田间病残体上的分生孢子,可继续向夏玉米田传播,因此在春、夏玉米混种区,夏玉米总是比春玉米发病重。
华北地区7~8月份气温达25℃以上最适于该病流行,这期间若降雨日多、雨量多、温度大,小斑病会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①推广种植中单2号、豫玉11号、豫玉34、丹玉13及掖单系统杂交种等抗病高产品种,可有效减轻小斑病的发生为害。
②加强栽培管理,在拔节及抽穗期追施复合肥,促进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
③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发病来源。
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农抗120水剂100~120倍液喷雾。
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玉米大斑病玉米大斑病也叫条斑病。
各玉米产区都有发生,以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等温度较低地区以及南方山区发病较重。
在大发生年份,感病品种减产50%左右。
症状:本病以浸染叶片为主,也浸染叶鞘和苞叶。
发病初期,叶上出现水浸状青色病斑,以后逐渐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梭形大斑,大的可达15~20厘米·1~3厘米。
吐血收集玉米病虫害图谱大全(茎叶篇)
窝牛
2015-06-04 10:05
病虫草图玉米病害很多,有发生在苗期,有发生在生长期,也有在果穗上泛滥。
现在恰是玉米种植期,小编吐血收集了大量玉米病虫害图片,与大家一起分享、研究,期望能够帮助各位。
玉米矮花叶病毒病玉米白化苗和黄绿苗玉米粗缩病玉米疯
顶病玉米干腐病玉米格链孢叶枯病玉米褐斑病玉米红叶病
玉米灰斑病玉米假黑粉病玉米煤污病玉米平脐蠕孢茎基腐
病玉米霜霉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纹枯病玉米细菌萎蔫病玉
米细菌性茎腐病玉米细菌性条纹病玉米锈病玉米叶鞘紫斑
病玉米圆斑病玉米雌雄花期不协调玉米空杆玉米条纹矮缩
病。
玉米大斑病简介英文名 Corn northern leaf blight异名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病原大斑凸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d et Suggs,属半知菌亚门。
有性态为玉米毛球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 (Luttr.) Leonard & Suggs,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有性态。
寄主玉米。
危害为害较重的玉米病害。
分布世界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
详细资料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
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能遍及全株。
发病叶片初现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小斑点,扩展后为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者灰色的棱形或长纺锤形大斑,长5~10厘米,宽1.0~1.5厘米,潮湿时病斑上有明显的黑褐色霉层。
严重时病斑融合纵裂,叶片枯死。
病原物(1)形态:①分生孢子梗。
单生或2~3根束生,从气孔抽出,不分枝,褐色,正直或膝曲状,基细胞较大,具2~8个隔膜,顶生色较淡,大小(35~160)微米×(6~11)微米。
②分生孢子。
梭形或长梭形,榄褐色,顶细胞钝圆,基细胞尖锥形,具2~7个隔膜,大小(45~126)微米×(15~24)微米,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部。
(2)特性:本病菌与高粱大斑病病菌是同1个种1个不同的生理专化型。
高粱专化型不侵染玉米,但玉米专化型能侵染高粱。
侵染循环病原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随病残体越冬,成为第2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
而埋在地下10厘米深的病叶上的菌丝体越冬后全部死亡。
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
感病品种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约经14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进而形成枯死病斑。
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
发生因素品种抗病性是影响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实拍68张玉米毛病图玉米虫害
玉米螟虫
玉米粘虫
玉米田蛴螬
斑须蝽
二点委夜蛾
玉米缺素及病害种衣剂药害
缺锌
玉米缺镁
玉米缺铁
低温缺磷
播种过深
玉米顶腐病
玉米纹枯病
玉米瘤黑粉病初期
玉米丝黑穗
玉米矮花叶病毒病
玉米灰斑病
玉米锈病
玉米茎基腐病
玉米粗缩病
玉米根腐病
玉米大斑病
玉米小斑病
玉米细菌性茎基腐病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玉米除草剂药害氟乐灵药害
酰胺类除草剂(异丙草胺等)药害
二甲四氯药害
硝磺草酮药害
异噁唑草酮药害
苯嘧磺草胺漂移药害
低剂量精噁唑禾草灵药害
氰氟草酯药害
烟嘧磺隆药害
氟磺胺草醚残留药害
氟磺胺草醚漂移药害。
玉米病害大全高清玉米大斑病简介英文名 Corn northern leaf blight异名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病原大斑凸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d et Suggs,属半知菌亚门。
有性态为玉米毛球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 (Luttr.) Leonard & Suggs,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有性态。
寄主玉米。
危害为害较重的玉米病害。
分布世界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
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能遍及全株。
发病叶片初现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小斑点,扩展后为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者灰色的棱形或长纺锤形大斑,长5~10厘米,宽1.0~1.5厘米,潮湿时病斑上有明显的黑褐色霉层。
严重时病斑融合纵裂,叶片枯死。
(1)形态:①分生孢子梗。
单生或2~3根束生,从气孔抽出,不分枝,褐色,正直或膝曲状,基细胞较大,具2~8个隔膜,顶生色较淡,大小(35~160)微米×(6~11)微米。
②分生孢子。
梭形或长梭形,榄褐色,顶细胞钝圆,基细胞尖锥形,具2~7个隔膜,大小(45~126)微米×(15~24)微米,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部。
(2)特性:本病菌与高粱大斑病病菌是同1个种1个不同的生理专化型。
高粱专化型不侵染玉米,但玉米专化型能侵染高粱。
病原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随病残体越冬,成为第2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
而埋在地下10厘米深的病叶上的菌丝体越冬后全部死亡。
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
感病品种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约经14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进而形成枯死病斑。
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
品种抗病性是影响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的早而多,再侵染频繁,易造成流行。
(1)环境:气候条件也是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气温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对孢子形成、萌发、侵染有利,所以中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利于大斑病流行。
在北方玉米产区,6~7月降雨量均超过80毫米,雨日较多,加之8月份雨量适中,病情发展严重。
(2)栽培:①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
②单种玉米因其前期光照条件好,个体健壮,对大斑病的抵抗能力明显高于套种玉米。
③连作地、排水不良的低洼地,以及田间密度高、郁闭、通风不良的田块,发病重。
(1)农业防治:①搭配种植抗病品种,合理布局。
在大、小斑病和丝黑穗病混合发生区,应选用能兼抗几种病害的多抗性品种。
②玉米秸杆不要堆放田头,提倡高温堆肥,并进行深翻冬灌。
③轮作倒茬,避免重茬,减少病菌在田间积累。
④适当早播,培育壮苗,注意肥水管理,氮磷搭配使用,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⑤早期摘除下部病叶,也可减轻发病。
⑥玉米收获以后,彻底清除田内外病残组织,消灭侵染来源。
(2)药剂防治: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50%好速净WP 1 000倍液,或80%速克净WP 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WP 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WP 600倍液,或75%百菌清WP 300倍液,或25%苯菌灵EC 800倍液,或40%克瘟散EC 800~1 000倍液。
隔10天喷1次,连续2~3次。
玉米小斑病简介英文名 Corn southern leaf blight异名玉米斑点病。
病原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dis (Nisikado et Miyake) Shoem.,属半知菌亚门。
有性态为异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 (Drechsler) Drechsler。
寄主玉米。
危害玉米上主要病害。
夏玉米区发生较重,大流行的年份可造成产量的重大损失。
分布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
详细资料为害症状玉米整个生育期内都可发生,但以抽雄、灌浆期发病重。
主要为害叶片,但叶鞘、苞叶和果穗也能受害。
叶片:也为害叶鞘和苞叶。
叶片上病斑小,但病斑数量多。
初为水浸状,以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颜色较深,椭圆形、圆形或长圆形,大小(5~10)毫米×(3~4)毫米,病斑密集时常互相连接成片,形成较大型枯斑。
多雨潮湿天气,有时在病斑上可看到黑褐色霉层,但一般不易见到,可采用保湿法诱发产孢,具体方法与大斑病相同。
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向上蔓延、扩展。
叶片病斑形状,因品种抗性不同,有3种类型:①不规则椭圆形病斑,或受叶脉限制表现为近长方形,有较明显的紫褐色或深褐色边缘。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感病病斑型。
②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扩展不受叶脉限制,病斑较大,灰褐色或黄褐色,无明显、深色边缘,病斑上有时出现轮纹。
也属感病病斑型。
③黄褐色坏死小斑点,基本不扩大,周围有明显的黄绿色晕圈,此为抗性病斑。
高温潮湿天气,前两种病斑周围或两端可出现暗绿色浸润区,幼苗上尤其明显,病叶萎蔫枯死快,叫“萎蔫性病斑”;后一种病斑,当数量多时也连接成片,使病叶变黄枯死,但不表现萎蔫状,叫“坏死性病斑”T型雄性不育系玉米被小斑病菌T小种侵染后,叶片、叶鞘、苞叶上均可受害,病斑较大,叶片上的病斑大小(10~20)毫米×(5~10)毫米,苞叶上为直径2厘米的大型圆斑、黄褐色、边缘红褐色,周围有明显的中毒圈,病斑上霉层较明显。
病原物形态:①分生孢子梗。
褐色,单生或2~3根束生,直或呈膝状曲折,基部细胞大,顶端略细色较浅,下部色深较粗,具隔膜3~13个,多数为6~8个,大小(80.3~155)微米×(5~10)微米。
②分生孢子。
柱形或长椭圆形,中间或中间稍下处最宽,褐色或深褐色,具隔膜1~15个,大小(13.8~1140)微米×(5~22)微米,脐点明显。
③子囊壳近球形,黑色,直径0.4~0.6毫米。
④子囊顶端圆形,基部有短柄,大小(124.6~183.3)微米×(22.9~28.5)微米,内含4个子囊孢子。
⑤子囊孢子。
丝状,平行排列,有6~9隔膜,大小(146.6~327.3)微米×(6.3~8.8)微米,萌发时每个细胞均长出芽管。
(2)特性:玉米小斑病菌株有多个生理小种。
孔令晓对河北省玉米小斑病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
在鉴定的年度范围内,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C小种、S生理型与O小种的分离频率在地区间和年度间存在显著差异,O小种的平均分离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小种,是河北省玉米小斑病菌的优势小种。
在年度间,C小种的分离频率也存在显著差异,T小种、S生理型、O小种的分离频率无显著差异。
O小种具有不同致病力,强致病力菌株和中等致病力菌株的出现频率较弱致病力菌株高,强致病力菌株主要分布在河北省的东部和南部,弱致病力菌株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北部。
病菌产生分生孢子的最适温度为23~25℃,最低为15℃,最高为33℃。
分生孢子在24℃室温下经1小时即可萌发,4小时后萌发率为90%;适于田间发病的日平均温度为25.7~28.3℃。
侵染循环(1)菌源:病原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内外越冬。
在地面上能存活1~2年。
存放在室内、树上、作篱笆和地面上的病株残体,只要不腐烂均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
所以,堆放在村舍的玉米秸垛、遗留在田间的病叶、苞叶、秸秆等,都是第2年发病的初侵染主要菌源。
病菌的子囊孢子也能成为初侵染来源,带菌种子也可引起幼苗发病,但都属于次要侵染来源,对田间的发病与流行关系不大。
(2)传播:越冬病菌在第2年遇到适宜温湿度条件,即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到田间玉米叶片上。
如遇田间湿度较大或重雾,叶面上结有游离水滴存在时,分生孢子4~8小时即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到叶表皮细胞里,3~4日即可形成病斑。
以后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重复侵染。
玉米收获后病菌又随病株残体进入越冬阶段。
发生因素玉米小斑病的发生与流行,除与发病的夏玉米品种有关外,病菌的越冬菌源及在玉米生育期间菌量积累的速度也是重要的因素。
(1)环境:发病适宜温度26~29℃。
遇充足水分或高湿条件,病情迅速扩展。
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湿度高,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
(2)栽培:①低洼地、过于密植荫蔽地、连作田发病较重。
②夏玉米比春玉米发病重。
防治方法玉米小斑病的防治应采用以抗病品种为主,结合栽培技术防病和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是防病增产的重要措施,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用。
②适时播种,使抽穗期避开多雨天气。
③施足底肥,适期、适量合理追肥,促进植株生长健壮,特别是必须保证拔节至开花期的营养供应。
④发病制种基地实行大面积轮作,把病原基数压到最低限度,减少初侵染来源。
⑤集中清理底部病叶,带出田外处理,可以压低田间菌量,改变田间小气候,从而减轻病害程度。
⑥收获后清除地面病株残体,把带菌残体充分腐熟,最好不用于玉米制种田。
⑦病田应实行秋翻,使病株残体埋入地下10厘米以下。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50%好速净WP 1 000倍液,或80%速克净WP 1 000倍液,或75%百菌清WP 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WP 600倍液,或25%苯菌灵EC 800倍液,或50%多菌灵WP 600倍液。
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简介英文名 Curvularia leaf spot of corn病原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 (Walker) Boed.,属半知菌亚门。
危害玉米。
危害玉米上为害严重的叶部病害。
分布主要玉米产区普遍发生。
详细资料为害症状发生在玉米成株期,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危害叶鞘和苞叶。
初生退绿小斑点,逐渐扩展为圆形至椭圆形退绿透明斑,中间枯白色至黄褐色,边缘暗褐色晕圈,成熟病斑一般长2~5毫米,宽1~2毫米,大的可达7毫米×3毫米。
湿度大时,病斑正反两面有灰黑色霉状物。
该病症状变异较大,在一些自交系和杂交种上,有的只生一些白色或褐色小点,病斑分3种类型:抗病型、中间型和感病型。
病原物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圆形、平展,菌丝放射状,气生菌丝绒絮状,初灰白色,后期褐色,菌落背面墨绿色。
分生孢子梗褐色至深褐色,单生或簇生,直或弯曲,上部常呈膝状。
分生孢子淡褐色,直或弯曲,多为3隔,从基部起第3个细胞较大,广梭形、棍棒形或近椭圆形,少数Y形(三角形)。
李晓宇对画眉草弯孢、新月弯孢、棒状弯孢和中隔弯孢4种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明确了它们在分生孢子形态、大小、产孢量以及对温度、pH值、光照适应性等方面的差异。
总的看来,这4种弯孢霉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孢子产生的最适温度是25~35℃,最适pH范围为6~7,最适碳源为葡萄糖,碳源浓度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大,光照能促进菌丝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