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制取氧气的步骤

制取氧气的步骤

制取氧气的步骤
制取氧气的步骤

一、检查装置气密性;将药品装入试管;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先预热后对药品加

热,等有气泡均匀冒出用排水法进行收集,收集完将试管撤出,熄灭酒精灯。

注意:实验结束时,先撤试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入试管

连接仪器检查气密性制取氧气

注意:固体药品加热试管口向下倾斜

试管口放棉花防止固体粉末堵塞导气管

停止试验时候先撤导管再撤酒精灯

二、步骤

1.搭装置(自下而上)(自左而右)

2.检查装置气密性(先浸后捂)

3.加入药品

4.加热

5.收集气体

6.先移导管再移酒精灯

二.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成的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导致试管破裂)

2.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管)

3.当试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时方可收集气体(因为先排出的气体是空气)

4.实验结束时,应先移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进试管使试管破裂)

5.伸入试管内的导管不能太长

6.如果是用向上排空法收集气体,导管要伸入集气瓶底部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选甲装置:固体与固体加热制气体(实验室常用说法:固固加热型)

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茶庄定点收利息)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三、装----装药品

定----把试管固定到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加热(先预热,注意:一律先让试管均匀受热,否则会因冷热不均炸裂试管)

收----收集气体(可以使用排水法、向上排空法)

离----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如果使用向上排空法,此步骤基本不需要,但是最好先取出导管在盖上玻片)

熄----熄灭酒精灯

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在管口冷凝水倒流回热的试管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之后可以将酒精灯外焰对准装有药品部位定向加热,不过还要不时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大约0.5cm)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并堵塞导管,使所制得气体无法较好排出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此时收集气体不纯)

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冷水倒吸进热的试管引起试管炸裂

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以便把空气排尽

四、1)药品及其反应原理: 2)实验装置: 排水法: 发生装置:试管,酒精灯,带有铁夹的铁架台. 收集装置:导管,集气瓶,水槽. 向上排气法: 发生装置:试管,酒精灯,带有铁夹的铁架台. 收集装置:导管,集气瓶. a.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以防止湿存水在反应过程中倒流到管底,使试管破裂. ②导管不可伸入试管太长,以利于氧气排出,防止药品堵塞导管. ③使用高锰酸钾反应时,需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以防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④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适合于制取较多的氧气,但要注意二氧化锰一定要纯净,二氧化如果混有炭粉,制取氧气时就

很容易发生爆炸,因此,使用二氧化锰时最好烧灼一下. ⑤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均匀受热. ⑥加热时要使试管均匀受热(预热). ⑦铁夹夹在试管中上部. ⑧停止加热,先把导管撤出,在撤离酒精灯,否则水槽内水会倒流,导致试管爆裂. b.适用范围:此装置适用于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反应. (不适合于过氧化氢) 3)收集方法: a.排水法----因为氧气难溶于水。 b.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导气管应伸入瓶底,尽量排净空气) 4)验满方法: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复燃,则已收满. 5)集满放置:充满氧气的集气瓶应盖上玻片口向上正放. 6)操作步骤(主要有七步): 口诀:"茶庄定点收利息" 1.查:查装置的气密性. 具体为:先把导管放入水中,

染手手紧握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放出,如果放出,说明装置不漏气. 原理:

手握住,试管内气温高,气体压强大,气体体积大,如果不漏气,则气体从导管口排出,看见气泡. 2.装:装药品.用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3.定:固定试管在铁架台上. 4.点:

点燃酒精灯,均匀加热. 5.收:收集气体. 6.离:先让导管撤离水槽. 7.熄:熄灭酒精灯

制取氧气的步骤讲课讲稿

一、检查装置气密性;将药品装入试管;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先预热后对药品加 热,等有气泡均匀冒出用排水法进行收集,收集完将试管撤出,熄灭酒精灯。 注意:实验结束时,先撤试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入试管 连接仪器检查气密性制取氧气 注意:固体药品加热试管口向下倾斜 试管口放棉花防止固体粉末堵塞导气管 停止试验时候先撤导管再撤酒精灯 二、步骤 1.搭装置(自下而上)(自左而右) 2.检查装置气密性(先浸后捂) 3.加入药品 4.加热 5.收集气体 6.先移导管再移酒精灯 二.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成的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导致试管破裂) 2.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管) 3.当试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时方可收集气体(因为先排出的气体是空气) 4.实验结束时,应先移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进试管使试管破裂) 5.伸入试管内的导管不能太长 6.如果是用向上排空法收集气体,导管要伸入集气瓶底部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选甲装置:固体与固体加热制气体(实验室常用说法:固固加热型) 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茶庄定点收利息)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三、装----装药品 定----把试管固定到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加热(先预热,注意:一律先让试管均匀受热,否则会因冷热不均炸裂试管)

收----收集气体(可以使用排水法、向上排空法) 离----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如果使用向上排空法,此步骤基本不需要,但是最好先取出导管在盖上玻片) 熄----熄灭酒精灯 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在管口冷凝水倒流回热的试管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之后可以将酒精灯外焰对准装有药品部位定向加热,不过还要不时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大约0.5cm)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并堵塞导管,使所制得气体无法较好排出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此时收集气体不纯) 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冷水倒吸进热的试管引起试管炸裂 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以便把空气排尽 四、1)药品及其反应原理: 2)实验装置: 排水法: 发生装置:试管,酒精灯,带有铁夹的铁架台. 收集装置:导管,集气瓶,水槽. 向上排气法: 发生装置:试管,酒精灯,带有铁夹的铁架台. 收集装置:导管,集气瓶. a.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以防止湿存水在反应过程中倒流到管底,使试管破裂. ②导管不可伸入试管太长,以利于氧气排出,防止药品堵塞导管. ③使用高锰酸钾反应时,需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以防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④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适合于制取较多的氧气,但要注意二氧化锰一定要纯净,二氧化如果混有炭粉,制取氧气时就 很容易发生爆炸,因此,使用二氧化锰时最好烧灼一下. ⑤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均匀受热. ⑥加热时要使试管均匀受热(预热). ⑦铁夹夹在试管中上部. ⑧停止加热,先把导管撤出,在撤离酒精灯,否则水槽内水会倒流,导致试管爆裂. b.适用范围:此装置适用于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反应. (不适合于过氧化氢) 3)收集方法: a.排水法----因为氧气难溶于水。 b.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导气管应伸入瓶底,尽量排净空气) 4)验满方法: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复燃,则已收满. 5)集满放置:充满氧气的集气瓶应盖上玻片口向上正放. 6)操作步骤(主要有七步): 口诀:"茶庄定点收利息" 1.查:查装置的气密性. 具体为:先把导管放入水中, 染手手紧握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放出,如果放出,说明装置不漏气. 原理: 手握住,试管内气温高,气体压强大,气体体积大,如果不漏气,则气体从导管口排出,看见气泡. 2.装:装药品.用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3.定:固定试管在铁架台上. 4.点: 点燃酒精灯,均匀加热. 5.收:收集气体. 6.离:先让导管撤离水槽. 7.熄:熄灭酒精灯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装置总结

初中化学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总结 一、 气体发生装置确定 确定发生装置依据:1.反应物状态;2.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 1、固液反应不加热、液液反应不加热型可用下图装置: 比较三套装置的优缺点 用试管装置简单,但产生气体的量少;改用长颈漏斗后添加液体方便但产生氧气流不平稳;换用分液漏斗或注射器后可避免长颈漏斗的缺点。 例如:上图装置可控制反应的发生 — 2H 2O 2MnO 2====2H 2O+O 2↑ 注意:固液反应不加热、液液反应不加热适用该装置,当固液反应、液液反应需要加热时只需要再添加酒精灯即可。 如:2KClO 3MnO2====2KCl+3O 2↑ 2KMnO 4△====K 2MnO 4+MnO 2+O 2↑ 注意!使用该装置时试管口一定要向下倾斜,原因是防止加热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底炸裂。 二、 气体收集装置确定 $ 气体收集方法确定的依据:密度:密度比空气大 向上排空气法 E 密度比空气小 向下排空气法 D 溶解性: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排水法 C 引申:1.已知收集方法推测气体性质:一种气体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由此可以得出该气体有什么样的性质 2.三种气体收集方法均可采用下图装置

①② 1、向上排空气法:长管进短管出 2、向下排空气法:长管出短管进 、 3、排水法:集气瓶事先装满水,长管进短管出除此以外,该装置还常常用于洗气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迁移知识 1.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 A B C D E (1)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2)在实验室中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其中二氧化锰起______作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的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填编号)。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在常温下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_(填写装置的字母代号,下同);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_。写出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2.实验室中,利用下列装置可以制取某些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 A B C D E ⑴写出带标号的仪器的名称:①;②。 ⑵向气体发生装置内加入药品前,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⑶实验室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用双氧水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⑷乙炔又称电石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不溶于水的气体;工业上常用它燃烧产生的高温来切割和焊接金属;实验室用电石(固体)与水反应制取乙炔。你认为制取乙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 3.现有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回答问题: `

(完整word版)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整理版

● 制取气体 一、实验室制取氧气三种方法的比较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氯酸钾制取氧气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药品状态 过氧化氢(H 2O 2)溶液、二氧化锰[MnO 2黑色固体,不溶于水] 氯酸钾[KClO 3白色晶体] 、二氧化锰 高锰酸钾[KMnO 4 紫黑色晶体] 反应条件 常温下,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优点:安全简便,节能环保 加热 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加热 反应原理 过氧化氢 水 + 氧气 H 2O 2H 2O + O 2 氯酸钾 MnO 2 △ 氯化钾 + 氧气 KClO 3 MnO 2 △ KCl + O 2 高锰酸钾 △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KMnO 4 △ K 2MnO 4 + MnO 2 + O 2 气体发生装置 固液不加热型 固固加热型 固固加热型 收集装置 1、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收集氧气】 2、排水法(不易溶于水)【收集氧气】 ● 二、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注意事项 查:检查装置气密性 先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再用两手紧握容器外壁,若有气泡冒出,则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 药品要斜铺在试管底部,便于均匀加热 定: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铁夹夹在距试管口1/3处 点:点燃酒精灯,先预热,再对准药品的部位集中加热。 先让试管均匀受热,防止试管因受热不均而破裂,然后对准药品部位用外焰加热 收:收集气体 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应伸入到集气瓶底部 离:收集完毕,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二氧化锰 二氧化锰

验满方法: (1)用排水法收集时,如果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冒出时说明收集满 (2)向上排空气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集满。 操作注意事项: 1.收集氧气可以用排水法的原因是什么? 答:氧气不易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2、利用固体加热制取氧气,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答:目的是防止冷凝水回流到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炸裂。 3、伸入试管中的导气管为什么刚刚露出橡皮塞即可呢? 答:导气管太长,不利于气体导出。 4、实验前,为什么要先给试管预热? 答:为了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防止破裂。 5、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试管口为什么要放一团棉花? 答: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颗粒随气流进入导气管。 6、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刚开始出现气泡时,为什么不能立即收集?而要等导管口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收集? 答:刚开始出现的气泡中,混有空气;为了排尽装置内空气,使收集到的氧气更纯净。 7、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什么时候开始收集氧气? 答:用排水法收集时,当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收集。 8、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什么时候代表收集满了? 答:当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出现,说明气体收集满了 9、实验完毕为什么先把导气管从水槽中移出,然后熄灭酒精灯呢? 答: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到试管底部沿而使试管炸裂。 10、排水法收集气体不纯净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答:①未等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就收集气体②集气瓶内未装满水

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本节课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教学内容的延伸,教材中没有具体谈及此项内容,但是根据中考的要求以及当下学生的实际学情,我认为有必要设计此课题。 首先,我先对教材以及本节课的相关问题做出以下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第二单元作为教材的一个初步理解化学的篇章,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去学习和研究相关物质(包括组成、性质、用途、制法等)的开始。本课题安排在“氧气性质”之后,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相关的知识。同时本课题也是初中阶段学生制备常见化学物质的开始,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能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基础。 这节课是典型的气体制取探究课,是在上节课学习《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的基础上,通过复习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从而设计出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并对其实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它能为以后系统的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它也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针对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存有的一些实际困难,我设置了以下目标:理解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会解释用过氧化氢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不同的原因,并会从优比较并改进实验装置;理解“万能装置”及其作用;初步学会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操作。同时通过实验探究,丰富学生们的科学体验,激发探究的兴趣,另外通过思考和讨论,增进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与语言表达水平。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以及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实验装置的比较、改进和制取气体的操作。 4、学生情况分析:

工业制氧的几种方法

工业制氧是指制造大量氧气,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1、空气冷冻分离法 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从空气中制备氧气称空气分离法。首先把空气预冷、净化(去除空气中的少量水分、二氧化碳、乙炔、碳氢化合物等气体和灰尘等杂质)、然后进行压缩、冷却,使之成为液态空气。然后,利用氧和氮的沸点的不同,在精馏塔中把液态空气多次蒸发和冷凝,将氧气和氮气分离开来,得到纯氧(可以达到99.6%的纯度)和纯氮(可以达到99.9%的纯度)。如果增加一些附加装置,还可以提取出氩、氖、氦、氪、氙等在空气中含量极少的稀有惰性气体。由空气分离装置产出的氧气,经过压缩机的压缩,最后将压缩氧气装入高压钢瓶贮存,或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工厂、车间使用。使用这种方法生产氧气,虽然需要大型的成套设备和严格的安全操作技术,但是产量高,每小时可以产出数干、万立方米的氧气,而且所耗用的原料仅仅是不用买、不用运、不用仓库储存的空气,所以从1903年研制出第一台深冷空分制氧机以来,这种制氧方法一直得到最广泛的应用。 2、分子筛制氧法(吸附法) 利用氮分子大于氧分子的特性,使用特制的分子筛把空气中的氧离分出来。首先,用压缩机迫使干燥的空气通过分子筛进入抽成真空的吸附器中,空气中的氮分子即被分子筛所吸附,氧气进入吸附器内,当吸附器内氧气达到一定量(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打开出氧阀门放出氧气。经过一段时间,分子筛吸附的氮逐渐增多,吸附能力减弱,产出的氧气纯度下降,需要用真空泵抽出吸附在分子筛上面的氮,然后重复上述过程。这种制取氧的方法亦称吸附法。最近,利用吸附法制氧的小型制氧机已经开发出来,便于家庭使用。 3、电解制氧法 把水放入电解槽中,加入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以提高水的电解度,然后通入直流电,水就分解为氧气和氢气。每制取一立方米氧,同时获得两立方米氢。用电解法制取一立方米氧要耗电12—15千瓦小时,与上述两种方法的耗电量(0.55—0.60千瓦小时)相比,是很不经济的。所以,电解法不适用于大量制氧。另外同时产生的氢气如果没有妥善的方法收集,在空气中聚集起来,如与氧气混合,容易发生极其剧烈的爆炸。所以,电解法也不适用家庭制氧的方法。 (二)化学制氧 工业和医用氧气均购自制氧厂。工厂制氧的原料是空气,故价格非常便宜。但是,氧气的贮存(高压氧气用钢瓶、液氧要用特殊贮罐)、运输、使用不太方便。因此远离氧气厂的偏远山区运输困难,另外有些特殊环境如病人家中、高空飞行、水下航行的潜艇、潜水作业、矿井抢救等携带巨大笨重的钢瓶极为不便,小型钢瓶贮氧量小,使用时间短,因此就出现化学制氧法,在化合物中以无机过氧化物含氧量最多且易释放,目前化学制氧多采用过氧化物来制氧。 对无机过氧化合物的科学研究开始于18世纪。1798年德国自然科学家洪堡(Alexandervon Humboldt)采用在高温中把氧化钡氧化的方法,制取了过氧化钡。1810年法国化学家盖一吕萨克(Joseph—Louis Gay—Lussac)和泰纳尔(Louis—Jacques Thenard)合作制取了过氧化钠和过氧化钾。1818年泰纳尔又用酸处理过氧化钡,再经蒸馏发现了过氧化氢。200年来,化学家们不断地研究,发现大量无机过氧化合物。这些过氧化物,在遇热或遇水或遇其他化学试剂的时候,很容易析出氧气。常用的过氧化物有以下几种: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和 注意事项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笔记 一、药品:高锰酸钾或二氧化锰和氯酸钾 二、装置选择:制取装置包括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 1、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即制气装置)考虑因素: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2、选择气体收集装置考虑因素:气体的性质。 (1)若气体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则可以选择用排水法(此法收集到的气体较纯净)收集气体。 (2)若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选用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可选用向下排空气法。相对于排水法而言,排空气法收集到的气体较干燥。 三、操作步骤: 按由下到上,由左到右的顺序将仪器连接完毕后: 1、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导管伸入装有水的烧杯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给试管加热使气体膨胀逸出)。若装置气密性良好则看到导管口有气泡放出且松开手后,水倒流回导管内,出现一段液柱。 2、装将高锰酸钾装到干燥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 3、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4、点点燃酒精灯,均匀加热后固定在药品的底部加热。 5、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6、离收集结束后,将导管撤离水槽。 7、熄熄灭酒精灯 四、注意事项

1、为使药品均匀受热,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 2、为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遇冷液化回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 炸裂,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3、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距离试管口1/3处)。 4、为便于气体排出,试管内的导管只要露出胶塞即可。 5、集气瓶先集满水,倒置在水槽中。 6、为防止试管炸裂,应先预热再加热。加热时不要触及酒精灯的灯芯。 7、(1)用排水法... 收集气体时,应注意当气泡连续并均匀的冒出时再开始收 集,否则收集到的气体里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一侧有气泡向外逸出时,说明已经收集满。 (2)用向上排空气法...... 收集气体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火焰复燃则说明已经收集满。 8、停止加热时,应先把导管从水里移出,再熄灭酒精灯。如果先熄灭酒精灯, 试管内温度降低,压强减少,水槽内的水就会被吸入热的试管内,使试管炸裂。 9、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放一小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 进入导管。 10、 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应盖住玻璃片,正放在桌面上。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正放可以减少气体逸散 五、 检验方法(证明收集到的气体是否为氧气):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 气瓶中,若木条的火焰复燃说明收集的是氧气。 六、 验满方法(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一、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1、连:按要求连接好仪器 2、查:检验装置气密性 3、装:将高锰酸钾装入干燥的试管,并在试管口处放一团棉花,然后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 塞塞紧试管 4、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5、点:点燃酒精灯加热药品 6、收:收集气体 7、离:收集氧气结束后,将导管撤离水槽 8、熄:熄灭酒精灯 二、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三、实验中思考的问题 1、如果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怎样验满? 2、“自主探究,积极参与”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方式,使学生从单纯的注重学习知识转变为学 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通过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尝试,我感到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它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学生创设新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效果良好。 下面就自己在教学中针对课题的研究进行进一步的反思总结。 一.首先总结一下自己的成功做法。 1.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3.师生互动,构建新知 4.创新反思,总结升华 二.反思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1、关注学生实情和需要不够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在关注全体学生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在方法上做得不够到位,应该注意到个体差异,并且承认这种差异,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更有效的采用不同的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人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要了解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师不仅要敏锐地发现这种变化,而且要有效地促进这种变化,教师永远要对学生满含期待。我们只有切实地做到了关注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

过氧化氢制氧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过氧化氢的颜色状态,知道过氧化氢常温下是无色的气体; 2.知道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并为过氧化氢的分解寻找一种合适的催化剂; 3.能组装简单的实验装置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习比较,学会探究学习方法;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对比、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知道化学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是氧气的制取,在氧气的制取中学生一个明白氧气制取的原理,反应式的书写,气体的收集装置等部分,掌握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和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方法,明确气体制取的装置,知道固体和液体在不加热的情况下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 2.学生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氧气的密度及水溶性的相关内容,以这个知识储备为基础,对氧气的制取及收集进行一些讨论。 (三)教学过程设计 进 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复习知识 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 在实验室如何制取氧气。 那么当时我们用什么药品制 取了氧气?制气装置是怎样 的?收集装置呢?书写比较三 个化学方程式 (回忆)用高锰酸钾 作药品既复习了上一节课的 内容,也为下面的新知识 打下埋伏。 2.课题引入 对比之后发现由过氧化氢制 取氧气比较简单环保,认真听讲学生能比较出用高锰 酸钾和过氧化氢溶液制 取氧气实验的不同之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 为下面的实验方案选择 提供依据。

3.学习活动1通过实验方程式2H2O2MnO2 2H2O+ O2↑,分析理论实验 步骤。 【提问1】打开漏斗的活塞 会看到什么现象? 认真思考做笔记 代表上台观察,描述 现象 了解实验的原理和操作 方法 现象:过氧化氢接触二氧 化锰,反应剧烈,导管口 有气体产生。 学习活 动2 【提问2】在实验室氧气的收 集装置该怎样确定呢? (提示回忆上节课内容) 从下图中选择: 小组的成员回忆、讨 论 希望同学们记住向上 排空气法和排水法制取 氧气的方法。并注意能与 空气中的成分反应的气 体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 溶于水且能与水发生反 应的气体不能用排水法 收集。并得出“气体收集 装置的选择取决于气体 的密度和水溶性”的结 论。 教师要补充说明:在“塞”好带 有长颈漏斗和导管的双孔塞后 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若 为分液漏斗,则打开塞子,缓慢 滴入溶液(根据反应速度确定滴 加过氧化氢溶液的速度)。】 回忆固、液试剂加入 的先后顺序。 让学生们想到先“固” 后“液” 的顺序。 待气泡均匀且较快放出时,用排 水法收集气体。【若为分液漏斗, 关闭分液漏斗活塞,从水槽中取 出导管。】 清理实验台。 学生体会制取到氧气 时的快乐 体验分液漏斗与长颈 漏斗在制取气体过程中 的不同之处。同时让学生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1]

制取氧气 考点清单 1、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 2、知道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知识点1:氧气的工业制法: 一)自然界氧气的获得:主要是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 水 素 叶绿光照 葡萄糖 + 氧气 二)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1)具体过程 (2)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典型例题】 例1: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的依据是 A 、氧气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同 B 、氧气和氮气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 C 、氧气与氮气的密度不同 D 、氧气与氮气的沸点不同 解析: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是由多种成分混合而成的,其中氧气和氮气的含量较高。工业上需用大量氧气时,就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得到氧气。氮气和氧气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二者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均不相同,在工业制氧气时,主要利用两者的沸点不同,采用加压、降温的方法使空气液化,然后再蒸发氮气得到大量氧气。 答案:D 例2: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有液态空气的敞口容器上方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A 、熄灭 B 、燃烧得更旺 C 、无明显变化 D 、先燃烧更旺后熄灭 解析:液氮的沸点低于液氧的沸点,液态空气敞口放置时液态氮气会先转化为气体逸散出来,而氮气具有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此时容器上方燃着的木条会熄灭。 答案:A 知识点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1、药品:实验室里常使用(1)过氧化氢溶液、(2)氯酸钾、(3)高锰酸钾等含氧物质制取氧气。

药品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氯酸钾高锰酸钾 化学式H2O2MnO2KClO3KMnO4 色、态无色、液黑、粉末白、固紫黑、固 溶水性溶(无色溶液)不溶溶(无色溶液)溶(紫色溶液) 【主要成分】过氧化氢 【含量规格】15% 【作用与用途】 本品在分解过程中释放出活泼的新生态氧,用于养殖池塘的 增氧,药性温和,使用方便,分解快,无残留,绿色环保。 【用法与用量】 用法:将本品以1000倍水稀释后直接泼洒于养殖池塘中。 用量:每亩水深1米用本品100~150mL,病情严重可加量使用。 过氧化氢分解只产生氧气、水 俗称双氧水,无色液体。家庭和医院用的消毒水就是其3%的溶液,它也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药房均有售,每100mL大约1.80元。 小军同学上体育课时不小心磕破了腿,医生给他清洗伤口时,他发现伤口处出现了气泡。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1、检查气密性 ①塞紧橡皮塞 ②导管置于水中 ③用手心对试管微热利用热胀冷缩原理.气体受热膨胀形成气泡,遇冷收缩形成水柱. 2、装药品 ①用药匙取用粉末状固体 ②用纸槽送入试管底部③直立试管避免固体药品沾在管口或管壁上. 3、连接装置 ①放好酒精灯 ②用一团棉花堵住试管口③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 ④固定盛有药品的试管用外焰加热,根据酒精灯的高度固定试管.防止高锰酸钾受热时进入导管 4、加热 ①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酒精灯 ②对准药品所在的部位加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 5、收集气体 ①集气瓶装满水倒置在水槽中 ②等导管口有连续气泡时收集氧气的 ③水排空,在水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④移出集气瓶,正放在桌子上 集气瓶中不能有气泡.导管口开始有的气泡是受热膨胀的空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6、停止实验 把导管移出水面; ②熄灭酒精灯顺序颠倒,会引起水倒流入试管中而导致试管破裂.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课本中对这部分内容是这样安排的:在试管中加入 5 mL 10%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不复燃,但说明了“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能生成氧气”结论。显然这样的结论会使学生感到矛盾。将5 mL 10%的过氧化氢溶液放置一天(用橡皮塞塞紧),再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就会复燃,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学生对“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能生成氧气”就会变得清晰。 (二)、催化剂概念的理解 因过滤操作安排在第三单元课题3水的净化中,在本课题的学习中较难安排将催化剂二

液制取氧气的实验条件为常温,反应物的状态为固体和液体,所选装置如图1所示。 图1 缺点: 1. 在实验操作中,很难做到使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即很难做到使过氧化氢溶液 粉末分离而使反应停止)。 与MnO 2 2. 无法控制液体药品的用量,浪费药品。 因此做了适当的改进: 改进一 1. 改进所需器材 铁架台(带铁夹)、大试管、分液漏斗、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 2. 改进后的发生装置如下图2所示: 3. 操作方法 ①先将少量的二氧化锰粉末放入大使管的底部。 ②然后将过氧化氢溶液放入分液漏斗中,打开活塞,逐滴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使 反应停止。 ③不需产生气体时将活塞关闭,使反应停止。 4. 改进后发生装置的优点 ①通过分液漏斗逐滴向试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来控制反应的速度,可以得到 平稳的氧气流,同时也便于收集。 ②可以控制所加过氧化氢溶液的用量,节约药品。 ③操作简便。 改进二 1. 1. 改进所需器材 吸滤瓶、分液漏斗、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铜丝(一端系上装有二氧化锰粉末的小砂袋) 2.改进后的发生装置如图3 1. 操作方法 ①按上图将一根铜丝(一端系上装有二氧化锰粉末的小砂袋),伸入到吸滤 瓶底部。 ②将过氧化氢溶液放入分液漏斗中,通过分液漏斗逐滴加入5℅过氧化氢溶 液,使反应发生,产生气体。 ③不需产生气体时将铜丝向上拉起,将小砂袋脱离液面,使反应停止。

实验室制氧气实验步骤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实验室制氧气 2KMnO4=加热=K2MnO4 + MnO2 + O2↑ (2)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选甲装置:固体与固体加热制气体(实验室常用说法:固固加热型) 用过氧化氢制氧气选乙装置:液体与固体不加热制气体(实验室常用说法:固液不加热型) (3)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A.(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为例) a、步骤:组—查—装—定—点—收—离—熄(组,茶庄定点收利息) 组----现组装好仪器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装药品 定----把试管固定到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加热(先预热,注意:一律先让试管均匀受热,否则会因冷热不均炸裂试管) 收----收集气体(可以使用排水法、向上排空法) 离----把导气管从水槽中取出(如果使用向上排空法,此步骤基本不需要,但是最好先取出导管在盖上玻片) 熄----熄灭酒精灯 b、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在管口冷凝水倒流回热的试管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之后可以将酒精灯外焰对准装有药品部位定向加热,不过还要不时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大约0.5cm)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并堵塞导管,使所治气体无法较好排出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此时收集气体不纯) 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冷水倒吸进热的试管引起试管炸裂 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以便把空气排尽 B.(以过氧化氢制氧气为例) a.步骤:查---装---收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用夹子把导管夹上(应使用两节导管,中间用较短橡皮管连接,便于检查),然后往长颈漏斗中加水,长颈漏斗的颈部中的水柱如不下降,说明气密性良好) 装---装药品,先装固体,后装液体(防止液体飞溅) 收---收集气体(同上高锰酸钾收集法) b、注意点 ①长颈漏斗的颈部应在液面以下: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泄露,可用分液漏斗代替(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以及反应的速度) ②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4)氧气的检验与验满 排气法: 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说明已满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 排水法: 当集气瓶瓶口冒气泡时(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才是纯氧)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大同铁一中仝淑英 一、教材分析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位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三节《制取氧气》的第二课时。《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这一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利用固体与液体反应制取气体的实验,而且也是第一次接触到催化剂,对催化剂的探究及实验装置的优缺点探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中学阶段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氧气的性质及用途,并且学习了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已初步具备了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通过这一节实验探究课,让学生试一试、做一做,很容易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三、教学思路及教学策略 (一)教学思路:创设情景回顾氧气的性质→引出氧气的制取→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探究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分小组制取并收集氧气→小结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二)教学策略:本课题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将课本的演示实验变为随堂探究实验。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由此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并运用新知识。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方法(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 2.认识催化剂的特征和催化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1.实验室还能采用单独加热_高锰酸钾__来制取氧气,其文字表达式为__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_. 3。实验室还能采用加热氯酸钾__和_二氧化锰__的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氧气,其文字表达式为_氯酸钾--二氧化锰加热----氯化钾+氧气__. 物质失电子的作用叫氧化反应;得电子的作用叫还原。狭义的氧化指物质与氧化合;还原指物质失去氧的作用。氧化时氧化值升高;还原时氧化值降低。氧化、还原都指反应物(分子、离子或原子)。 金属活动顺序 金属活动顺序,就是指金属的活跃程度而已,代表了金属的反应活性。至于反应的难易程度就属于应用。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一般位置越后的金属,金属性越弱,原子的还原性越弱。

位置越前的金属,金属性越强,原子的还原性越强。 3、判断金属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状况 (1)K→Pb在自然界中只有化合态。 (2)Cu→Au在自然界中既有化合态,又有游离态。只是Pt Au大多已游离态存在 4、判断金属单质的冶炼方法 (1)K→Al用电解法,如: 2Al2O3(熔融)4Al+3O2↑ 特例:Na+KCl NaCl+K(↑)

(2)Zn→Cu用热还原法,常见的还原剂为:C、CO、H2或Al等。如: 3CO+Fe2O3=2Fe+3CO2;2Al+Cr2O3=2Cr+Al2O3(铝热反应,冶炼难熔金属)特例:湿法炼铜:Fe+CuSO4 = FeSO4+Cu,电解精炼铜:2CuSO4+2H2O=2Cu+2H2SO4+O2↑ (3)Hg→Ag用热分解法,如2HgO=2Hg+O2↑ (4)(4)Pt→Au用物理方法:如用浮洗法进行沙里淘金。 5、判断氢氧化物的溶解性、碱性强弱 其他应用 8、判断金属原子还原性、阳离子氧化性强弱 (1)K→Au金属原子还原性逐渐减弱。 (2)K+→Ag+金属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Fe3+氧化性较强) 9、判断原电池的电极和电极反应式 相对活泼的金属为原电池的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腐蚀。如Cu-Zn 原电池(稀硫酸作电解质溶液) 电极反应式为:

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教学流程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怀安县左卫中学:李媛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操作; 2.学生能认识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及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的变化。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组对比实验,使学生在不断对比中获得新知识,感受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催化剂更优化的选择,培养学生低碳环保的高贵品质; 2.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合理、科学地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教学重点:过氧化氢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和装置优缺点的比较。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装置的优缺点。 教学器材:仪器:试管、药匙、火柴等。药品:5%的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教学过程:

除了试管,还可用 活动探究 通过学生提出的观点,教师归纳总结 思考:使用这套装置需注意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 斗的末端必须插入液体中,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所以必须液封

那么在实验室氧气的收集装置该怎样确定教师拿出下列装置,引导学生观察其特

3.下列变化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和氮气 B、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D、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4.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催化剂就是用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 B. 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C.没有二氧化锰的催化,过氧化氢也能分解放出氧气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的性质不变 5.(1)仪器⑤的名称是;取用粉末状固体必须用到的仪器是(填序号)。 (2)如果用加热KMnO4的方法制取氧气,制气装置应选仪器(填序号)。 (3)如果用H2O2分解来制取氧气,制气装置最好选用仪器(填序号); (4)比较(2)和(3)两种制取氧气的方法,最好选用方法(3)的原因是。 6.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迅速分解成氧气和水,试回答下列问题: (1)要收集一瓶比较纯净的氧气应选择上图中的装置是____; 收集一瓶比较干燥的氧气应选择上图中的装置是。 (2)实验室常用高锰酸钾或者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你觉得其中相对比较好的方法是:_____ _____ __ __ ,其理由是________ _ ; (3)装置A中反应十分剧烈,据此提出该实验安全注意事项是 A.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 B.用体积小的锥形瓶 C.加热反应物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1、分解过氧化氢溶液; 2、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3、加热高锰酸钾固体。 观察、填空 过氧化氢溶液是一种____色液体;二氧化锰是一种____黑色固体粉末; 氯酸钾是一种____色固体物质;高锰酸钾是一种____色的固体。 固固加热型;反应物都是固体,固液不加热型;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的 反应需要加热混合物,反应不需要加热 实验步骤 第一步;连接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连接装置(从左到右,自下而上) 检查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里,两手紧贴试管的外壁,如果装置不漏气,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两手,使它冷却,导管中就会形成一段水柱。 第二步;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橡胶塞塞紧试管; 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第三步;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注意事项;①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②试管内导管稍微露出橡皮塞即可,便于气体排出。③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处应放一团棉花 ④铁夹要夹在离试管口1/3处。 第四步;点燃酒精灯,先将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的药品部位加热 ⑤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部位加热;加热时先要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第五步;收集 ⑥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集气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 ⑦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第六步;收集完毕,将导管撤离水槽 ⑧停止反应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里拿出,在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到试管,导致试管炸裂) 第七步;熄灭酒精灯 注意事项总结; ①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②试管内导管稍微露出橡皮塞即可,便于气体排出。 ③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均匀受热。④铁夹要夹在离试管口1/3处。

(2)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教学设计之我见 本节课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教学内容的延伸,教材中没有具体谈及此项内容,但是根据中考的要求以及当下学生的实际学情,我认为有必要设计此课题。 首先,我先对教材以及本节课做出以下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第二单元作为教材的一个初步认识化学的篇章,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去学习和研究有关物质(包括组成、性质、用途、制法等)的开始。本课题安排在“氧气性质”之后,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相关的知识。同时本课题也是初中阶段学生制备常见化学物质的开始,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能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基础。 这节课是典型的气体制取探究课,是在上节课学习《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的基础上,通过复习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从而设计出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它能为以后系统的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它也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针对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存在的一些实际困难,我设置了以下目标:认识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会解释用过氧化氢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不同的原因,并会从优比较并改进实验装置;认识“万能装置”及其作用;初步学会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操作。同时通过实验探究,丰富学生们的科学体验,激发探究的兴趣,另外通过思考和讨论,增进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与语言表达能力。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以及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实验装置的比较和改进。 其次,来谈谈学生们的情况。氧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在《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中,初步了解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因此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对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步骤及方法进行拓展归纳,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本课题要求学生更深入地学习氧气制取的相关知识,并且要进行一些综合的实验操作。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亲身体验相结合,将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自己的具体实验相结合,能正确、安全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正确的相关结论。所以,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引导法”来指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用“演示法”来提醒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用“实验仪器”作教具,充分发挥它们在化学课中的独特作用。而学生主要是以四人为一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实验探究、总结归纳,最后通过发言提问的方式得出相关的结论。 当然,课前还必须要做一些准备工作。所需的仪器用品有:大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导气管、带导管的橡皮塞(单孔、双孔)、锥形瓶、集气瓶、水槽、棉花、玻璃片、药匙、长颈漏斗、分液漏斗、注射器、止水夹、火柴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