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渊源与构成_储节旺
- 格式:pdf
- 大小:180.44 KB
- 文档页数:5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本章论述了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自科学管理产生以后,管理理论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三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许多新兴的管理理论。
比如,战略管理、企业文化、学习型组织等。
第一部分内容提要一、古典管理理论阶段1.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罗。
他的代表作有:《计件工资制度》、《科学管理原理》等。
泰罗主张用科学管理方法代替经验方法,形成了一套管理制度,促进了当时工厂管理的普遍改革。
科学管理的核心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实行重大的精神变革。
(1)泰罗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代替传统的管理。
科学管理理论对以后的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罗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2.一般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是法国的亨利·法约尔。
法约尔在泰罗理论的基础上,充实和明确了管理的概念。
他认为,企业的经营有六项不同的活动,管理只是其中的一项。
法约尔第一次对管理的一般职能做了明确的划分,第一次对管理要素进行了分析,使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因此,他被称为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
他非常重视管理原则的系统化,探求确立企业良好的工作秩序的管理原则,提炼出十四项原则。
他的代表作是《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被誉为“经营管理理论之父”,与“科学管理之父”泰罗齐名。
3.行政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
他对管理理论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代表作是《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由于韦伯是最早提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的人,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二、行为科学理论阶段1.梅奥及霍桑实验乔治·梅奥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他对古典管理理论做了重要的补充和发展。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
孔子教育思想与知识管理初探论文在知识管理实践的过程中,孔子教育思想通过学习交流与共享、全员性与动态性、以人为本三原那么的影响作用于组织的知识积累、员工有效获得所需知识、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与能力、实现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及共享等知识管理的目标并促使其逐步实现,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利用知识提高组织竞争力。
作为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的思想及学说直至今日仍有深远的影响,如仁,和,中庸,都包含着深刻的管理思想。
从现代应用的角度,可以把孔子思想分为政治、教育、文化、哲学思想等几乎涵盖社会生活各方面,对现代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就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知识管理课题进展初步探讨。
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储节旺等在《知识管理概论》中有如下阐述:“知识管理就是获取、利用并创新知识,提高组织创新和创造价值的能力,保障组织生存开展的活动。
它包括知识的获取、、保存、更新、应用、测试、传递、分享和创新等根底环节,并通过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管理,复合作用于组织的多个领域,以实现知识的资本化和产品化。
知识管理的出发点是把知识看做最重要的资源,把最大限度的获取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组织竞争力的关键。
”进一步,储节旺等对知识管理的目标做了说明:“确保组织的知识积累;确保员工有效得到所需知识;激发并增强员工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与能力;实现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并共享。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得出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围绕着知识以及拥有知识的人,同时以一种知识契约(明确知识的拥有、使用、传播等问题的契约)的形式为根底构建的知识共享和创新。
知识管理所要求的组织,详细地来说,即是由学习型员工个体组成的学习型组织。
这里将知识管理的目标概括为以下原那么:学习交流与共享原那么;全员性与动态性原那么;以人为本原那么。
而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知识管理的实现过程中,可以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同时为知识管理原那么的操作执行提供借鉴。
理论探索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源头,知识管理的兴起同样如此,在知识管理广泛流行前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如学习型组织、流程再造、团队协作、虚拟企业等,共同点都是将智力资产的管理作为管理的核心。
这些理论从多个方面为知识管理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知识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以信息为中心的知识管理阶段和以人力资源为中心的人力资本理论阶段。
这两阶段分别造就了第一代和第二代知识管理理论。
1第一代知识管理理论第一代知识管理理论主要包括:经典战略管理理论、竞争战略理论、核心竞争理论和信息管理理论,内容主要是围绕如何收集处理信息以构建核心竞争力,保持战略竞争优势。
所以第一代知识管理主要是以信息管理为中心,对知识的管理基本上限于显性知识,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也基本上沿用信息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1.1经典战略管理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Chandler)的5战略与结构6一书的出版,首开企业战略问题研究之先河。
钱德勒在这部著作中,分析了环境、战略和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他认为,企业经营战略应当适应环境,满足市场需要,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战略,随着战略变化而变化。
因此,他被公认为研究/环境)战略)结构0之间关系的第一位管理学家。
其后,就战略构造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两个学派:设计学派(Desi g n School)和计划学派(Plannin g School),其中设计学派的影响力更为持久。
设计学派以哈佛商学院的安德鲁斯(Andrews)教授及其同仁们为代表。
他们在主张经营战略是使组织(企业)自身的条件与所遇到的机会相适应的基础上,建立了将战略构造分为制订与实施两大部分的基本模型。
该学派认为:首先,在制订战略的过程中要分析企业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即进行SWOT分析,因为,这将涉及到企业的竞争环境和企业发展的外部极限。
其次,高层的经理人员应是战略制订的设计师,并且他们还必须督导战略的实施。
1.2竞争战略理论经典战略理论缺陷之一是忽视了对企业竞争环境进行分析与选择。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缺陷的是迈克尔#波特。
他将产业组织理论中的结构(S)-行为(C)-绩效(P)这一分析范式引入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之中,提出了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
波特认为,企业盈利能力取决于其选择何种竞争战略,而竞争战略的选择应基于以下两点考虑:¹选择有吸引力的、高潜在利润的产业。
不同产业所具有的吸引力以及带来的持续盈利机会是不同的,一个选择朝阳产业的企业要比选择夕阳产业的企业更利于提高自己的获利能力。
º在已选择的产业中确定自己优势的竞争地位。
为此,必须对将要进入的一个或几个产业结构状况和竞争环境进行分析。
波特提出了著名的由五种竞争力(进入威胁、替代威胁、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以及客户和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合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渊源与构成 储节旺郭春侠(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合肥230039)摘要文章论述了知识管理理论发展的两个阶段,以信息为中心的第一阶段知识管理理论主要有:经典战略管理理论、竞争战略理论、核心竞争理论和信息管理理论;以人力资源为中心的第二阶段知识管理理论主要有:人力资本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嵌套知识管理理论和复杂性理论。
关键词知识管理理论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发展与学科体系构建研究6(项目编号:06CTQ009)及安徽大学人才建设计划项目5企业应对危机的知识管理问题研究6的研究成果之一。
理论探索成的模型,认为产业的吸引力、潜在利润是这五种竞争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而/战略制定的关键就是要透过表面现象分析竞争压力的来源。
对于表象之下的压力来源的认识可使公司的关键优势与劣势突现出来0。
企业可以通过其战略对五种竞争力量发生影响,并影响产业(市场)结构,甚至改变某些竞争规则,从而赢得竞争优势,提高自己的盈利能力。
与经典战略理论相比,竞争战略理论前进了一大步。
它指出了企业在分析产业(市场)结构竞争环境的基础上制定竞争战略的重要性,从而有助于企业将其竞争战略的眼光转向对有吸引力的产业的选择上。
然而,同经典战略理论一样,竞争战略理论仍缺乏对企业内在环境的考虑。
波特后来对此缺陷有所认识,提出以价值链为基础的战略分析模型,试图弥补原有理论的不足。
但是,就价值链的分析方法而言,它几乎涉及企业内部的所有方面,存在着对主要方面(如特定技术和生产方面)重视不足的局限性。
在这样的情况下,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便迅速地发展了起来。
1.3核心竞争力理论近些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竞争环境更加恶劣,使得企业不得不把眼光从关注其外部产品市场环境转向其内在环境,注重对自身独特的资源和知识(技术)的积累,以形成特有的竞争力(核心竞争力)。
20世纪80年代中期/资源观0(Resource-based View)和90年代初/知识观0(Knowledge-based View)的提出正是对这种转变的积极响应。
所谓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0(Prahalad &Hamel,1990年)。
企业的不同学识是企业独特的资源,其它企业难以得到或复制;企业利用这些资源形成竞争优势、实现战略管理。
因此,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理论认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关键在于培养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经历企业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的积累、整合过程,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有效积累与整合,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后,才能为获取超额利润提供保证。
该理论进一步认为,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力同时符合价值性(能增加企业外部环境中的机会或减少威胁的资源、知识和能力才是有价值的)、独特性(企业独一无二的、没有被当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不可模仿性(其它企业无法获得的)、难以替代性(没有战略性等价物)的标准之时,它们才成为核心竞争力,并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因而,企业应当以其独特的、有市场价值的、不可模仿的资源和能力而不是这些能力所带来的产品和服务为基础,对自身进行战略定位。
并且,建立在资源、知识和能力基础上的竞争优势与单纯建立在产品和市场定位基础上的竞争优势相比更具有可持续性。
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战略理论对当前众多大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战略行为做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它既是对这些公司/知识管理0、/专长管理0实践经验的总结,又反过来为它们制订新时期的核心竞争力战略提供了理论指导[1]。
1.4信息管理理论/信息管理0这个术语自20世纪70年代在国外提出以来,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公认的信息管理概念可以总结如下:信息管理是实现组织目标、满足组织要求、解决组织的环境问题而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规划、控制、继承、利用的一种战略管理。
信息管理的优势,就是竞争的优势。
彼得#F #德喜克在5新型组织的出现6指出,组织/为了保持竞争力(甚至仅仅是为了生存下去),它们将不得不把自己改造成为信息型组织,而且要尽快改造、弃旧固新。
0信息管理作为一个系统,既有信息的搜集、加工、存贮、报道、传递和咨询等服务业和产业,也有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应用开发,以及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部分。
信息管理的实质就是对信息生产、信息资源建设与配置、信息整序与开发、传递服务、吸收利用等活动全过程及各种信息要素(信息、人员、资金、机构、环境,,)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以达到有效地满足社会适用信息需要的目的。
但信息不等于知识,信息量越大,人们从/信息海洋0中即时获得自己所需要的那部分知识并把已有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去加以利用的难度也越大。
/知识管理0的概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
Yogesh Malhotra 这样定义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着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
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
0信息是表达、存贮和分配知识的有效工具。
因此,知识管理并不能脱离信息管理之外而单独存在,信息管理是实现知识管理的基础。
在信息管理中,构成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技术,包括数据库、文件管理系统、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群件(GroupWare)技术的开发应用等既是信息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的技术基础[2]。
但是知识管理毕竟不是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是对信息管理的扬弃,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的信息管理以提供一次、二次文献为主,而知识管理不再局限于利用片面的信息来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是对用户的需求系统分析,向用户提供全面、完善的解决方案,帮助用户选择有用的文献,提高知识的获取理论探索效率;二是传统的信息管理仅局限于对信息的管理,而忽视对人的管理,其实在信息获取的整个流程中,人才是核心。
知识管理认为对人的管理既可以提供广泛的知识来源,又可以建立良好的组织方式用以促进知识的传播,这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三是知识管理通过对知识的管理,抛弃了信息管理中被动处理信息资源的工作模式,它与企业知识交流、共享、创新和应用的全过程融合,实现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使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知识创新的核心推动力,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3]。
因此,知识管理不是仅对信息的收集、存储、整理和传递进行机械式的管理,而是把握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逻辑性地创造出新的知识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信息管理偏重于搜集和利用外部的客观信息,为行为决策积累素材。
而知识管理偏重于为使用者提供知识思想,为知识创新提供条件。
与知识管理相比,信息管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信息管理侧重于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与传递,而知识管理则是对包括信息在内的所有智力资本进行综合决策并实施管理。
因此,我们说: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
2第二代知识管理理论第二代知识管理的概念是I BM知识管理咨询公司负责人Mark W.McElro y在他的5第二代知识管理6一文明确提出的[4]。
对第二代知识管理,又出现了四大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嵌套知识管理理论和复杂性理论。
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本理论。
2.1人力资本理论2.1.1人力资本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及特征(1)人力资本理论的萌芽早在二三百年前,许多经济学家就有关于人力资本思想的阐述,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的雏形渐晰。
在这一时期里从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到L#杜布林、A#J#洛特卡等众多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都有关于人力资本思想的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关于人的经济价值;关于人力资本概念和涵义;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思想;关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思想;关于人力资本与收入差别关系的思想;关于人力资本与生命周期关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