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与相关疾病
- 格式:ppt
- 大小:19.71 MB
- 文档页数:28
幽门螺旋杆菌是人类胃肠道的一种常见细菌。
它是一种螺旋状的革兰氏阴性菌,能在人类胃黏膜上生长繁殖,是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胃癌和胃肠道疾病的患病率也在不断上升,因此,了解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控制和预防该类疾病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的发现和结构最初是由澳大利亚的两位科学家独立发现的。
在1982年,澳大利亚研究人员罗宾·沃伦发现在许多患有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患者胃内均存在这种细菌,随后,在同一年,澳大利亚的马歇尔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并通过自己吞食了培养细菌的试管证明了细菌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关系,从而赢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的结构和特性也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的外壳是由多种不同结构的蛋白质和糖类分子形成的。
其中,血型抗原是其最重要的成分之一。
通过这些抗原在胃黏膜上形成稳定的结构,以抵抗胃液和黏液的侵蚀,从而生存和繁殖。
同时,的细胞壁还含有大量的脂质DNA,这些脂质DNA可以与宿主胃黏膜细胞的核酸结合,并将致癌物质注入宿主细胞内,引发细胞发生癌变。
二、的发病机制会释放毒素和炎症因子,引发宿主胃黏膜发生炎性反应,造成慢性胃炎。
长期的胃炎可以导致胃黏膜萎缩和溃疡形成。
除此之外,还可以刺激宿主产生大量的胃酸,进一步破坏胃黏膜,加速病情的恶化。
而且,慢性胃炎的高风险人群和长期患病者有患胃癌的风险。
三、的检测方法感染并不一定引起症状,因此,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感染了。
对于有感染风险的人群,如长期使用类固醇或非甾体类药物、曾经患有胃病、胃肠道手术史以及家族中有慢性胃炎或胃癌患者等人群,应该定期进行的检测。
的检测方法包括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和胃镜检查等。
其中,呼气试验是一种安全、无痛和非创伤性的检测方法,可用于初步筛查感染。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血液中存在的特异性抗体水平来诊断感染。
胃镜检查是一种准确、可靠的检测方法,能够直接观察胃粘膜的病理改变,并采用组织学等方法进行的检测。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任建丽【摘要】More importance is attached to H. pylori infection day by day. It is reported that except for gastritis,peptic ulcer and gastric cancer,H. pylori infection is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orbidity of multisystem disease, such as iron-deficiency anemia in childhood,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he blood rheologic change of woman,osteoporosis,functional dyspepsia,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holecystolithiasis, oral disease, gynecologic disease, dermatologic disease, diabetes mellitus etc.. Here is to make a review on the progres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 pylori infection and other diseases.%幽门螺杆菌感染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发现,除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外,Hp还与全身多系统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如儿童缺铁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女性血液流变学变化、骨质疏松症、功能性消化不良、肝癌、胆结石、口腔疾病、妇产科疾病、皮肤系统疾病、糖尿病等.该文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其他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3(019)007【总页数】3页(P1253-1255)【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疾病;感染【作者】任建丽【作者单位】德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2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为一种弯曲状、螺旋形或S形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微需氧。
幽门螺杆菌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种常见的细菌,主要定居于胃部黏膜。
这种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拥有一根螺旋形的运动器——纤毛,可以钻入胃黏膜层,潜藏在胃酸中。
幽门螺杆菌可以引起一系列胃肠道疾病,其中包括胃溃疡、胃炎、胃癌和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口腔传播和食物传播。
当一个人患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时,他会排放这种菌的细胞或其它体液,例如唾液、粪便和尿液。
如果其他人接触到这些体液,并且吞咽了这些体液中带有幽门螺杆菌的细胞,他们也可能感染上这种菌。
此外,幽门螺杆菌还可能通过未洗干净的食物或污染的水源进行传播。
幽门螺杆菌是如何引起胃溃疡的呢?其实,这种菌的存在会让胃出现大量的炎症反应,这会影响到胃黏膜的保护层。
胃黏膜类似于一块屏障,它可以确保胃酸不会穿过并伤害胃组织。
当保护层被破坏或者减弱时,胃酸就会穿过保护层,侵袭到胃组织中,导致疼痛和胃溃疡。
幽门螺杆菌不仅会引起胃溃疡,还与其他的胃肠道疾病密切相关。
例如,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会导致胃炎和萎缩性胃炎,这对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风险增加。
此外,十二指肠溃疡也是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紧密相关的疾病。
那么,怎样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呢?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胃黏膜活检和胃泌酸功能测定等。
其中呼气试验是不侵入性的,非常方便,而血清学检测则可以在临床上进行大规模检测。
胃黏膜活检可以同时进行病理学和细菌学检查,有助于更精确地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
当检测确认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如何治疗呢?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三联疗法和四联疗法。
三联疗法主要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和两种不同类型的抗生素,通常需要连续服药7-14天。
四联疗法在三联疗法的基础上增加了胃粘膜保护药物,有效减轻了胃部不适症状。
治疗的最终效果与感染的病毒菌株、治疗方案和治疗时间等因素有关。
总的来说,幽门螺杆菌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密切。
感染幽门螺杆菌不仅会引发胃溃疡和胃炎等疾病,还可能增加胃癌和十二指肠溃疡的风险。
幽门螺旋杆菌报告随着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健康挑战。
其中,幽门螺旋杆菌引发的疾病成为了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距离人类近的细菌,常寄居在胃黏膜上。
本篇报告将围绕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传播途径、相关疾病以及预防和治疗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是在1982年由澳大利亚的两位科学家Barry J. Marshall和Robin Warren发现的。
当时,Marshall和Warren发现一些胃黏膜的病人中普遍存在一种弯曲的螺旋形细菌,它们非常耐酸性且能够在胃酸的环境下生存。
随后,Marshall和Warren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这种细菌就是导致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罪魁祸首。
第二部分: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途径幽门螺旋杆菌主要通过口腔-口腹通道传播,包括食物、水源、血液等途径。
其中,食物和水源被认为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
例如,生吃或未经彻底煮熟的海鲜、肉类及蔬菜等可能成为幽门螺旋杆菌的潜在来源。
此外,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也可能导致传播。
第三部分:与幽门螺旋杆菌相关的疾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常与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等胃肠道相关疾病密切相关。
根据一些研究数据显示,全球有约一半以上的人口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但多数并不会出现症状。
只有一小部分感染者会出现胃酸反流、胃痛、腹泻、恶心等症状。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还与胃癌及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相关。
研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以慢慢侵袭胃黏膜,导致慢性胃炎,最终可能发展成为胃癌。
第四部分:预防与治疗措施为了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简单的卫生习惯。
首先,注意饮食卫生,尽量避免生吃或未经严格加工的食物。
其次,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勤洗手、不接触不洁净的物品。
此外,合理使用抗生素也是减少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一个途径。
对于已经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患者,及时的治疗至关重要。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联合治疗和酸抑制剂的使用。
幽门螺旋杆菌测定原理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细菌,与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胃病密切相关。
针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医学界普遍采用幽门螺旋杆菌测定原理,以确定其存在与否。
幽门螺旋杆菌测定原理主要基于两种方法:非侵入性和侵入性。
非侵入性方法包括呼气试验和粪便抗原检测,而侵入性方法则包括胃镜和黏膜组织的切片检测。
其中,呼气试验是一种常用的非侵入性检测方法。
该方法基于幽门螺旋杆菌产生的尿素酶,通过口服尿素素和一种标记剂后,在呼气气体中检测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
如果存在幽门螺旋杆菌,其尿素酶会将尿素分解为尿素酶和二氧化碳,导致呼气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另一种非侵入性方法是粪便抗原检测。
这种方法利用幽门螺旋杆菌在胃肠道中的存在,通过检测粪便中的抗原物质来确定其感染情况。
该方法简单、方便且成本较低,适用于初步筛查。
侵入性方法主要应用于无法通过非侵入性方法获得准确结果的患者,或在其他胃病检查(如胃镜)中同时进行。
胃镜检查时,医生会取一小段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通过显微镜观察是否存在幽门螺旋杆菌。
这种方法是目前最可靠、最准确的检测手段。
幽门螺旋杆菌测定原理通过不同的方法,如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和胃镜,可以对幽门螺旋杆菌的存在进行准确判断。
这些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治疗最新指南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 Hp)是一种呈螺旋形的细菌,主要定植在胃黏膜内。
它与多种胃部疾病密切相关,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胃癌。
因此,对于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至关重要。
以下是关于幽门螺旋杆菌治疗的最新指南。
一、诊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考虑治疗之前,准确的诊断是关键。
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1、尿素呼气试验:这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患者口服含有尿素的试剂,然后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尿素的分解产物来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旋杆菌。
2、胃镜及活检:在胃镜检查时,从胃黏膜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检查,不仅可以诊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还能了解胃黏膜的病变情况。
3、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血液中针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抗体来判断是否感染,但这种方法不能用于判断现症感染,多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二、治疗指征并非所有检测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人都需要立即治疗。
一般来说,以下情况建议进行治疗:1、患有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2、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3、早期胃癌术后。
4、慢性胃炎伴有消化不良症状、胃黏膜萎缩或糜烂。
5、有胃癌家族史。
6、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
三、治疗方案目前,推荐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方案通常为四联疗法,即两种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
1、抗生素的选择常用的抗生素组合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环素+甲硝唑选择抗生素时,需要考虑当地的幽门螺旋杆菌耐药情况、患者的药物过敏史等因素。
2、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
PPI 可以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 pH 值,增强抗生素的杀菌作用。
3、铋剂常用的有枸橼酸铋钾。
铋剂可以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同时也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四、治疗疗程四联疗法的疗程一般为 10 14 天。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服药,不得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哪些症状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细菌,它可以引起多种胃部疾病,包括口臭、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萎缩、胃癌等。
主要有以下症状:1. 口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导致口臭。
这种口臭通常表现为不易去除的口腔异味,甚至呼出难闻的气体。
口臭可能是由于细菌在口腔中产生的氨类物质所导致的。
2. 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导致胃炎,表现为胃部疼痛、饱胀、嗳气、恶心和食欲减退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轻重,但通常不会引起剧烈的疼痛。
3. 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它的症状包括周期性中上腹疼痛、反酸、嗳气、恶心等,疼痛通常在餐后加重。
4. 胃黏膜萎缩长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导致胃黏膜萎缩,这是通往胃癌的一条重要途径。
胃黏膜萎缩的症状通常包括胃部不适、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
5. 胃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胃癌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胃癌的症状通常包括消化不良、胃部疼痛、体重下降等。
在疾病的早期,这些症状可能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发展,症状会逐渐加重。
6. 消化不良症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感、胃部疼痛、恶心等。
这些症状可能与胃酸分泌过多有关。
7. 反酸反酸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常见症状之一,尤其是在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等胃疾病中更为常见。
反酸的症状通常发生在餐后,可能伴有烧心、胸痛等。
以下是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措施:1. 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口腔接触和口腔传播。
2. 避免密切接触: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牙刷等亲密接触,减少传播风险。
3. 避免接触患者胃内容物:避免接触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等,以免传播病菌。
4. 饮食预防:采取分餐制,使用公筷,食具要注意消毒,避免接触感染。
5. 注意口腔卫生:每餐后刷牙,定期更换牙刷,保持口腔清洁。
6. 增强免疫力: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加强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的效果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种在胃黏膜中生存的螺旋状细菌,它与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等胃肠疾病密切相关。
虽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一些人群中并不会引起任何不适,但在另一些人中,它可能会导致胃痛、溃疡和其他严重的胃肠疾病。
传统的中医药治疗方法被证实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的效果。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病的关系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疾病的关系已经被广泛研究和证实。
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例对照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致病因子。
幽门螺杆菌感染还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胃癌等胃肠疾病密切相关。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清除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些胃肠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是由于脾胃失调、湿热蕴结、气滞血瘀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而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的主要方法是调和脾胃、清热利湿、行气活血。
中医药认为,胃肠疾病的根本问题是脾胃失调,调理脾胃是治疗胃肠病的首要任务。
中医药注重平和肝胆、利气行滞、清热解毒,以及抑菌消炎。
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时,中医药往往会选择一些具有理气健脾、清热解毒、抑菌消炎作用的药物进行治疗。
1. 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的主要方法是中药治疗。
传统中医药认为,一些具有清热解毒、理气健脾、抑菌消炎作用的中药可以清除幽门螺杆菌,改善胃肠道环境,减轻炎症反应,修复黏膜,从而达到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的效果。
黄芪、炙甘草、山药等中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这类疾病。
中医药也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来调配中药,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2. 饮食调理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还注重饮食调理。
2024年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外疾病的关系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是一种生活在人类胃黏膜上的螺旋形细菌,自从被发现以来,它就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据统计,幽门螺杆菌在全球范围内感染率极高,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感染率更是高达50%~60%。
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肠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它与许多胃肠外疾病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本文旨在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外疾病的关系。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的慢性炎症。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
据统计,约80%的慢性胃炎患者都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胃黏膜屏障破坏、免疫反应、细胞凋亡等。
二、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之一。
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的风险比未感染患者高3~6倍。
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胃酸分泌过多、胃黏膜保护机制减弱等。
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外疾病除了与胃肠疾病密切相关外,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许多胃肠外疾病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这些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和皮肤病等。
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存在一定的关系。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还可能引起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冠心病的病情。
2.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引起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
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还可能引起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高血压的病情。
幽门螺旋杆菌的症状及治疗方法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病原体,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会引起一系列胃肠道疾病。
本文将围绕幽门螺旋杆菌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展开,详细介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幽门螺旋杆菌的症状:1. 腹痛: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导致慢性胃炎,患者在饭后常感到上腹部不适或阵发性绞痛,常伴有饥饿感。
2. 消化不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会影响胃酸分泌和胃黏膜屏障功能,导致胃酸过多或不足,从而引发胃胀、反酸、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3. 消瘦:长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不治疗,胃黏膜受损严重,影响食欲,导致患者消化功能减退,出现体重减轻和消瘦的现象。
4.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可出现上腹疼痛、饮食减少、食欲不振等症状。
5. 恶心呕吐: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可刺激胃黏膜,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方法:1. 抗生素治疗:抗生素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首选治疗方法。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和甲硝唑等。
治疗方案通常为“三联疗法”,即同时使用两种抗生素和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
抗生素能有效杀死胃内的幽门螺旋杆菌,减少症状的发生。
2. 饮食调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宜注意饮食,尽量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辛辣食物、咖啡和酒精等。
多食用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有助于维持胃肠道的正常功能。
3. 避免应激:长期的精神、情绪压力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容易导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发生和加重。
因此,患者宜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4. 药物辅助治疗:除了抗生素和质子泵抑制剂,患者还可以配合服用胃粘膜保护剂和胃肠动力调节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胃粘膜保护剂有助于修复受损的胃黏膜,胃肠动力调节剂能改善胃肠蠕动,缓解腹痛和消化不良等症状。
三、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了可能存在幽门螺旋杆菌的物体后,如食物、厕所门把手等。
家庭医学阴文/朱本浩副主任医师Family Medicine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 ”,是多种胃病的重要致病微生物,如慢性胃炎、胃MALT 淋巴瘤、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
据有关临床资料表明,95%的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病人有HP 感染。
正常胃黏膜感染HP 后,数日至数周发生急性浅表性胃炎,如病变严重,则数周或数月后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胃炎,再经若干年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非典型性增生(癌前病变),直至胃癌。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HP 列入Ⅰ类致癌因子。
值得重视的是,HP 也是一些慢性肝病、冠心病、老年痴呆、脑卒中、偏头痛、血小板减少、荨麻疹等非消化系统相关疾病的可疑致病因素。
HP 感染原因1.饮食不洁:有不少人喜欢吃三成熟的牛排,或是吃火锅时肉还没有烫熟就吃,这种做法大大增加了接触幽门螺杆菌的机会。
2.共餐:幽门螺杆菌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口腔传播,家庭中只要有一个成员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很可能使全家人都被感染。
经常在外就餐者被感染的机会也明显增加。
3.嗜辣:很多人喜欢食用刺激性食物,但是辛辣的食物会刺激胃黏膜,降低其抵抗力,为幽门螺杆菌的入侵创造了条件。
4.脾虚:饮食不节、劳累过度都容易导致脾虚,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脾虚有密切关联。
脾虚型的慢性胃病患者大都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因为这类患者胃黏膜局部的防御功能存在一定缺陷,给幽门螺杆菌侵入提供了机会。
5.接吻:幽门螺杆菌存在于唾液中,而爱人之间的接吻是交换唾液最直接的方式。
6.做过胃大部分切除术等患者:胃大部分切除后,病人自身免疫抵抗力下降加上胃壁的破坏等,使这类患者HP 阳性率很高。
1.产生顽固性口臭:幽门螺杆菌可以分解口腔内尿素等物质,导致口臭。
这种口臭很顽固,一般很难通过刷牙等方式清除,只有彻底清除幽门螺杆菌,口臭才会消失。
2.增加患胃癌的几率: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使患胃癌的几率增加3~12倍,30%~80%的胃癌都与幽门螺杆菌有关联。
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应及时清除,以免引发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