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节选)》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3.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娥冤(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

2.赏析《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和窦娥形象的典型意义,感受窦娥的反抗精神。

3.认识封建社会官吏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4.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质朴本色、富于抒情性的语言特色。

5.领会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赏析《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和窦娥形象的典型意义,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教学过程:

一、戏剧鉴赏要点

●戏剧三要素(戏剧人物、戏剧冲突、戏剧语言)——探究主题

把握戏剧人物探究主题:把握人物特点、分析人物关系

把握戏剧冲突探究主题:人物自身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

把握戏剧语言探究主题:人物典型语言、潜台词、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与情节关系

●鉴赏戏剧的注意点:

了解剧情脉络,理清人物关系;

把握矛盾冲突,感知人物形象;

品味戏剧语言,欣赏艺术手法;

力求全面解读,探究社会主旨。

二、元杂剧常识

●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组成,四折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楔子”通常放在第一折前,起类似序幕的作用。)

●剧本构成:唱词(每折的曲子一韵到底,不能换韵)、宾白(以唱为主,以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角色组成:旦、末、净、杂

➢旦:女角色,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包括正末(男主角)、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多扮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

➢杂: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驾(皇帝)、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洁郎(和尚)等角色。

●演唱:多一人主唱,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

三、作者关汉卿简介

●元曲四大家之首(其他三大家: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

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

●主要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

界十大悲剧之一。

●他是我国戏剧创始人,一生创作杂剧六十多种,数量超过了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

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他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

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

四、朗读与感知

现在人们自感委屈时常说:“我比窦娥还冤!”那么,窦娥有何冤?为何冤?冤何深?请大家进入课文,穿越历史时空去聆听窦娥那微弱但却坚定有力的呼声。

1.跳读课文,看看课文节选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唱词、宾白、科介分别是哪些部分?出现的角色有哪些?

【明确:共出现31个曲牌,如“点绛唇”“混江龙”“端正好”“滚绣球”等,分别属于“仙吕”、“南吕”、“正宫”三个宫调。不带括号的大字是唱词,括号外的小字是宾白,括号里的小字是科介;出现的角色有卜儿(蔡婆)、冲末(窦天章)、正旦(窦娥冤)、净(赛卢医)、副净(张驴儿)、孛老(张驴儿父亲)、孤(官员)】

2.分角色朗读课文,概括节选戏剧的情节,重点讲述第三折情节,疏通难懂句意。

楔子:蔡窦亮相,交代背景;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第一折:婆婆遭劫,二张搭救;父子逼婚,窦娥争理。

第二折: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第三折: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第四折情节:窦天章科举得中,三年后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3.思考:推动戏剧情节展开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窦娥与张驴儿父子的冲突;

✧窦娥与婆婆之间的冲突;(窦娥一面抵抗着张驴儿,一面对婆婆的行为予以沉痛

的劝阻乃至斥责。戏剧冲突发展的结果,导致张驴儿欲毒死蔡婆婆而误害了自己的父亲。这虽然有极大的偶然性,但正是全剧发展的关键:由此而发生了窦娥被诬告,展开了全剧最激烈的冲突——)

✧窦娥与官府的冲突。

五、赏析重点剧情(全剧高潮第三折)

1.齐读“端正好”,思考:此曲中哪些词语说明窦娥是冤枉的,而且冤得很深?

【明确:“没来由”“不提防”可见窦娥无辜受冤,是蒙冤。“动地惊天”表明她冤屈

之深。难怪窦娥临刑前不禁要将天地生埋怨。并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2.试读揣摩“滚绣球”,思考:窦娥为何埋怨天地?

(对天地的情感态度变化:信赖——怀疑——控诉——悲愤)

【明确:窦娥和婆婆相依为命,二十岁的她只想安安分分守寡、苦度青春,但做个顺民却不得,“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怨恨天地,实为诉说自己蒙受冤屈,控诉黑暗的世道。】

3.面对邪恶势力,窦娥敢于反抗,控诉天地就是大胆的抗争,可为什么又屈招呢?又怎么甘心忍受这冤屈?这样做的代价可是牺牲生命。

【明确:屈招是怕婆婆受刑,不走前街走后街是怕怕婆婆伤心——见其善良。

善良还体现在临刑前对婆婆的叮嘱上,读“叨叨令”后道白最后三行、“快活三”、“鲍老儿”,感受其善良和牺牲精神。鲁迅四次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着的和蔼”来反衬出反动政府的凶残,这里刻画的窦娥心底越善良美好就越显出价值,显出冤屈之深。善美却蒙冤又忍冤,令人悲愤。人们不由不为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做童养媳,二十岁就守寡三年,遵守礼法、苦度青春的弱女子挥洒同情之泪。】

4.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是出于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个问题可从这几方面考虑:

✧这正是体现窦娥难以舍别婆婆,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

✧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是让婆婆有所寄托,以免婆婆孤独痛苦或生轻生之念;

✧可以增强悲剧气氛;

✧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更加突出社会黑暗,无公道可言。】

5.含冤的窦娥不想不明不白地死去,于是她发下三桩誓愿。

分角色朗读,一男生扮监斩官,一女生扮对白中窦娥,一女生读三桩誓愿。

✧其他同学思考:三桩誓愿是如何从时间、空间、地点及监斩官态度来写的?

【明确: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强烈,层层深入,是全剧的最高潮。】

✧窦娥许下的三桩誓愿应验了吗?不,暂时只应验了两桩。现实生活中这反常的情况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封建迷信吗?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明确:不是迷信。理由:一是从观众来说,符合中国百姓善恶有报的心理,能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二是虽然不合生活逻辑,但合乎人情,从而有力地再现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美好愿望。三是刻画了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四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