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因素分析及治疗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产后出血一、定义: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
就是一种严重得分娩期并发症,就是导致我国孕产妇死亡得首位原因、二、病因:1、子宫收缩乏力:(1)全身性因素:产妇精神过度紧张,产程延长或难产、产妇体力衰竭,临产后使用过强镇静剂、麻醉剂,合并急慢性全身性疾病等。
(2)局部因素:子宫收缩过度膨胀使肌纤维过度伸展,如:双胎妊娠、羊水过多、巨大儿等;子宫肌纤维退行变性,如多产、感染、刮宫过度等、子宫本身得病理改变,如子宫发育不良、畸形或合并子宫肌瘤。
子宫平滑肌水肿、渗出,如妊高症、高度贫血、子宫胎盘卒中等。
因前置胎盘引起子宫下段收缩力减弱,血窦不易关闭也可引起产后出血、2、胎盘因素胎盘剥离不全、胎盘滞留、胎盘嵌顿、胎盘粘连或植入、胎盘胎膜部分残留。
3、软产道损伤包括会阴、阴道、宫颈裂伤及子宫下段得裂伤。
常见原因有:①胎先露异常、阴道手术助产、急产、宫缩过强、巨大胎儿;②助产手法不当;③会阴及阴道因炎症、静脉曲张、水肿等致弹性降低,分娩过程中易发生裂伤,导致产后出血。
4、凝血功能障碍原发或继发性凝血功能障碍均可引起产后切口与子宫血窦难以控制得出血,其特点为血液不凝。
较少见, 但后果严重。
(1)产科并发症:如重度子痫前期、严重感染、重度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滞留太久等。
(2)全身出血倾向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肝炎等、三、临床表现:各种原因所致得产后出血共同得临床表现就是阴道流血过多,严重时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
产后出血多发生在胎儿娩出后2小时内。
不同原因所致得产后出血其临床特点各异。
(1)宫缩乏力:90%得产后出血由此引起,阴道流血多发生在胎盘娩出后2h内。
出血呈阵发性,色暗,有凝血块。
腹部检查发现宫底升高、质地软,呈袋装,轮廓不清。
按摩子宫或应用宫缩剂后子宫变硬,阴道流血停止或减少。
(2)胎盘因素:出血量较多且色暗,子宫收缩好。
胎儿娩出后10min内发生得出血常由胎盘部分剥离、植入或剥离后滞留引起,完全性胎盘粘连及植入往往无阴道流血。
最新:产后出血与失血性休克加拿大指南指导建议产后出血一直是孕产妇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是如此。
2022年12月,加拿大妇产科学会(SOGC)发表了第431号临床实践指南,重点关注产后出血风险评估、失血量的准确测量以及复苏相关内容,强调团队协作在改善产妇结局中的重要作用,为预防、识别和治疗产后出血提供了新的参考。
本期摘译该指南中的推荐建议,与广大读者分享。
临床实践推荐变化1、产后出血的定量失血量测量应取代预估失血量。
2、单次最大缩宫素剂量应为3IU静脉快速注射,或IoIU肌肉注射。
3、在严重产科出血的情况下,应尽可能计算出最大允许失血量和基于实验室(或基于病例)的因子指导治疗。
4、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时,米索前列醇只能舌下含服或口服。
关键信息1、降低产后出血的风险应从产前开始,在整个分娩过程中需要持续保持警惕,以便及早发现异常的产后出血。
2、正确认识和治疗产后出血可以预防严重的并发症,同时通过尽量减少昂贵的干预措施和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成本。
3、基于模拟训练后的正式救治可以改善临床结局。
推荐建议1、产妇进入产房后应记录风险因素,填写产后出血风险评估表,并在整个分娩中持续更新(推荐强度:强;证据级别:高)。
风险评估应包括计算最大允许失血量(MABL)(良好临床实践要点)。
2、识别并积极治疗产前和产后贫血(推荐强度:强;证据级别:高)。
3、定量失血量测量应尽可能取代预估失血量(推荐强度:强;证据级别:中)。
4、产后出血患者的分期和处理应以定量失血量为准(推荐强度:强;证据级别:高)。
5、应向所有产妇提供第三产程的积极管理(推荐强度:强;证据级别:高)。
6、对于产后出血低风险患者,可预防性肌注缩宫素(推荐强度:强;证据级别:高)。
7、对于产后出血高风险患者,应预防性静脉注射缩宫素(有条件推荐,证据级别:中)。
8、静脉注射缩宫素时,可以快速静推(最大速度为1IU∕min)4分钟,然后7.5~15I∪∕h滴注,也可以快速静脉注射3IU(推荐强度:强;证据级别:中)。
浅析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对策【摘要】目的对临床产科出血性休克的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探讨相关的治疗对策。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0例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
结果导致发生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等。
对经过进行及时的抢救,患者的症状得到恢复。
结论在临床上,对患者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止血和体位控制以及补充血容量、保温等治疗,能够有效地预防和避免患者发生出血性休克,效果显著,同时减少和控制患者的死亡率。
【关键词】出血性休克;产科;治疗对策;临床原因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28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092-01产科失血性休克是在孕产妇分娩期发生的一种最为严重的并发症[1]。
主要是由于患者出现子宫收缩乏力和产道裂伤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患者的病理变化非常快,预后差,严重的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患者产科出血性休克,对我院收治的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以下是详细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和治疗的60例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都是我院在2009年1月——2011年10月期间收治。
其中产前出血患者10例,产后出血患者40例,异位妊娠患者5例,流产患者5例;患者的年龄在22-35岁之间,平均为(268±20)岁;初产妇20例,经产妇40例;有引产史的患者20例、流产史患者25例、流产和引产史患者10例、再次剖宫产患者5例;40例患者的出血量在700-1150ml、15例患者出血量在1150-1750ml、5例患者出血量在1750-3500ml。
12临床表现患者的面色苍白并且严重疲惫;皮肤弹性差且干皱;四肢厥冷;反应迟钝[2]。
患者在出血早期的意识比较清楚,到后期就有7例患者出现意识模糊的情况;患者的血压<90mmhg,脉压差缩小到20mmhg以内。
产科休克抢救措施范文引起休克的病因很多,外科休克病人多为失血性、创伤性和感染性原因引起。
休克的分类方法也很多,比如按病因、始动因素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这里主要讲按病因分类,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五类。
其中低血容量性和感染性休克为外科休克中最常见。
(一)低血容量性休克常因大量出血或体液积聚在组织间隙导致有效循环量降低所致。
其包括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
创伤性休克如各种损伤(骨折、挤压综合征)及大手术引起血液和血浆的同时丢失。
失血性休克如大血管破裂或脏器(肝、脾、肾)破裂出血。
(二)感染性休克主要由于细菌及毒素作用所造成。
常继发于以释放内毒素为主的革兰阴性感菌感染,如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绞窄性肠梗阻、泌尿系统感染及败血症等,又称之为内毒素性休克。
(三)心源性休克主要由心功能不全引起,常见于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心包填塞等。
(四)神经源性休克常由于剧烈疼痛、脊髓损伤、麻醉平面过高或创伤等引起。
(五)过敏性休克常由接触、进食或注射某些致敏物质,如油漆、花粉、药物(青霉素)、血清制剂或疫苗、异体蛋白质等而引起。
产科休克抢救措施范文(2)产科休克是指在妊娠、分娩或产后期间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减少等症状的严重疾病。
产科休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抢救对于母婴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产科休克抢救措施。
1. 早期诊断和评估:对于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皮肤湿冷等症状的孕妇,应立即诊断为产科休克,并进行全面评估。
包括评估孕妇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尿量、血常规、血气分析、血压、心率、心电图等。
2. 确保通畅的气道:确保孕妇的气道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孕妇抢救的首要措施。
3. 大量复苏液的静脉输注:对于产科休克的孕妇,应立即进行补液复苏。
一般首先选择晶体液进行快速补充,如生理盐水、林格液等。
输液速度应根据孕妇的血压、心率、尿量和临床症状进行调整。
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对策分析陈燕摘要】目的:分析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以及相应治疗对策。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5月到2016年9月收治的31例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产科患者出现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并总结患者的有效治疗措施。
结果:产后子宫收缩乏力、生殖道裂伤、胎盘因素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是引起产科患者发生出血性休克的主要临床原因。
经过有效治疗后,29例患者抢救成功(93.55%),有2例患者家属要求患者转至上级医院接受治疗。
结论:医院产科临床医师要对患者发生出血性休克问题的临床原因做到全面掌握,加强对患者的防治工作,在掌握临床原因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全面有效的治疗,改善患者的出血症状,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产科;出血性休克;临床原因;治疗对策【中图分类号】R71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7-0070-02对于处于分娩期的孕产妇来说,产科出血性休克是其常常出现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出血性休克的病理变化十分迅速,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因此必须要掌握产科患者发生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如此才能够更好地采取措施加以应对[1]。
现对我院收治的31例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了患者发生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以及治疗对策,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研究对象均为我院在2015年5月到2016年9月收治的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31例,患者年龄分布在23-38岁,平均年龄为(29.4±7.1)岁,其中初产妇19例,经产妇12例;产前出血22例,产后出血9例。
1.2 方法对这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诱发患者发生出血性休克问题的临床原因,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对策,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其中,患者的治疗对策主要包括:首先给予患者止血治疗,取患者平卧位,对患者给予低流量吸氧支持与保暖支持,并采取预防感染与酸中毒措施;止血方法可以使用宫腔填塞纱布、宫底注射缩宫素、宫底按摩等,促进患者子宫的收缩;采用林格氏液、706代血浆等给予患者快速扩容处理;在救治的时候,对患者的呼吸频率、血压、血细胞、脉搏等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测,对于尿量过少的患者还要对患者使用利尿剂;对于有血管并发症的患者还要使用心血管药物;对于前置胎盘或者胎盘植入的患者还要进行腹主动脉压迫止血,并对患者的子宫动脉实施结扎处理,对于出血情况非常严重的患者,在必要时要进行子宫切除术[2]。
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护理要点分析【摘要】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妇产科急危重症,及时有效的抢救护理对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
本文从早期抢救、体位调整、输液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在早期抢救阶段,及时评估和快速干预是关键,包括给予氧气、复苏液和输血等。
体位调整可以促进血流回流,减轻患者症状。
输液治疗要注意液体种类和速度,避免造成水电解质紊乱。
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血管活性药物。
在严重情况下,手术干预可能是必需的。
抢救护理的重要性体现在及时性和有效性,团队合作的关键性在于多学科协同,预防的重要性需要强调对高危人群的关注和干预措施的实施。
【关键词】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抢救、护理、早期抢救、体位调整、输液治疗、药物治疗、手术干预、重要性、团队合作、预防。
1. 引言1.1 概述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是指由于产科手术、分娩或产后出血等原因导致身体失血过多,引起循环衰竭的临床紧急情况。
这种情况在妇产科领域中比较常见,一旦发生,需要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
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护理工作具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和操作难度,对护士和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早期抢救是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护理的首要任务,只有在早期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才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在抢救过程中,及时的体位调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恢复患者的血液循环和氧供应。
输液治疗和药物治疗也是抢救的重要步骤,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在一些严重情况下,手术干预可能是唯一的救治途径。
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护理工作需要医护团队密切合作,各职业人员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才能提高抢救效果。
预防措施也至关重要,只有提前预防和干预,才能降低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抢救护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团队合作是抢救成功的关键,预防则是最有效的方式。
2. 正文2.1 早期抢救早期抢救是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护理中的关键环节,其目的是尽快止血、维持循环稳定以及恢复组织灌注。
简述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方法产后出血是指分娩后阴道流血量超过500毫升的情况。
它是产后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妇产科紧急情况之一,严重的产后出血可导致产妇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对于产妇和医护人员来说都非常重要。
一、产后出血的原因1. 子宫收缩不良子宫收缩不良是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分娩后,子宫需要收缩以减少血管的血流,防止出血。
然而,如果子宫收缩不足,血管就无法正确收缩,导致血流不畅,从而引起产后出血。
2. 胎盘残留在分娩后,胎盘应该完全排出。
如果胎盘未能完全排出,它会在子宫内停留,阻碍子宫收缩并导致出血。
胎盘残留也可能引起感染和子宫内膜炎。
3. 分娩方式分娩方式也是引起产后出血的一个因素。
剖宫产和产钳助产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
这是因为这些分娩方式可能会破坏子宫的血管和组织,导致出血。
4. 子宫内膜异常子宫内膜异常也可能导致产后出血。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等疾病都可能导致子宫收缩不良和出血。
5. 出血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也可能导致产后出血。
二、产后出血的处理方法1. 立即采取措施如果产妇出现大量出血,医护人员应该立即采取措施,包括给予氧气、建立静脉通道、输注血液和液体等。
如果产妇失血过多,可能需要进行输血和手术治疗。
2. 手动取出胎盘如果胎盘未能完全排出,医护人员可以手动取出胎盘。
这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防止产后出血。
3. 使用药物药物治疗也可以用于治疗产后出血。
例如,催产素可以帮助子宫收缩,从而减少出血。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也可以用于治疗产后出血。
4. 手术治疗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可以包括子宫切除术、子宫动脉栓塞和动态子宫动脉压迫等。
5. 产前预防最好的方法是在产前预防产后出血。
产前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产妇的健康状况,识别可能导致出血的风险因素。
产前检查还可以帮助医生做好准备,在出现产后出血时能够迅速采取措施。
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因素分析及治疗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因素,并针对产科出血患者采取治疗措施。
方法70例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式分析,分析患者出血性休克的原因,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结果导致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因素主要有患者产道撕裂、凝血功能障碍、宫缩乏力、胎盘因素等,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后,均成功止血,其中有4%的患者因病情较重,出血量大,行子宫全切手术,有1%的患者行部分子宫切除手术,无死亡病例。
结论出血性休克是产妇产后较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在临床上,应密切关注产妇各项生命体征,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病死率,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产科;出些性休克因素;治疗
出血性休克是产科常见的疾病,患者若不及时采取治疗,将严重危急患者的生命[1]。
当前,导致产妇出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有产道撕裂、凝血功能障碍、宫缩乏力、胎盘因素等,由于出血性休克一般来势凶猛、进展速度较快,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抢救患者,其预后工作开展难度较大且效果较差。
本次研究基于此,特选取本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70例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式分析,对导致患者出血性休克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治疗措施,旨在为其他出血性休克患者在今后的临床治疗方面提供新的建议和参照,现将有关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本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0例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年龄22~39岁,平均年龄(29.34±3.54)岁,患者在入院后经检查,异位妊娠24例;经产妇28例,初产妇42例;流产史24例,引产史16例,既有流产史又有引产史10例;20例产前出血,50例产后出血,出血量750~1150 ml 20例,出血量1150~1800 ml 26例,出血量1800~3500 ml 24例。
患者发病时脸色苍白、反应迟钝、四肢冰冷等,测量患者血压偏低,心率下降,患者出血的主要原因有产道撕裂、凝血功能障碍、宫缩乏力、胎盘因素等。
1. 2 治疗方法为了避免患者在治疗期间感染,在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感染防控,并纠正患者体内水电解质平衡等。
首先,患者平卧,医护人员对患者采取保暖措施,同时给予患者氧气吸入,使用宫缩剂、结扎血管、血管栓塞、局部缝合、填塞、子宫切除、压迫子宫动脉等方法进行止血,对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及时补充凝血酶,并给予血浆补充,在治疗过程中,为患者建立静脉外周通道,进行输血治疗,确保患者身体能进行正常的血液循环。
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根据患者的各项指标,以先多后少、先快后慢、先盐后糖的原则,为患者补充细胞外体液[2]。
对于尿量较少的患者适当给予甘露醇,行静脉滴注;针对心脏功能不全、休克患者给予速效西地兰、洋地黄、血管收缩剂
等,确保患者中心静脉压。
1. 3 疗效判定标准患者经治疗后,观察患者止血效果,在观察期间,若无出血则视为有效,若继续出现活动性出血则视为无效。
2 结果
2. 1 患者出血原因导致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因素主要有患者产道撕裂、凝血功能障碍、宫缩乏力、胎盘因素等;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后,均成功止血,其中有4%的患者因病情较重,出血量大,行子宫全切手术,1%的患者行部分子宫切除手术,无死亡病例。
2. 2 患者休克与失血情况随着患者失血量的增加,患者出现休克的情况越多。
见表1。
表1 患者休克与失血情况(n,%)
出血量(ml)例数休克休克率
750~1150 20 6 8.57
1150~1800 26 10 14.29
1800~3500 24 14 20.00
合计70 30 42.86
3 讨论
产科出血性休克指的是发生于妊娠期和分娩期的休克症状,主要是由于患者在短时期内身体流失大量血液,使得患者出现休克症状[3]。
在临床上,患者的主要表现为血压降低、心率下降、四肢冰冷、出冷汗等症状,严重时,患者会出现酸中毒现象,甚至死亡,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巨大的威胁。
针对此患者,必须严格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观察患者神情、意识、四肢反应情况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并迅速对患者进行止血治疗,同时补充血容量、预防感染、纠正酸中毒等措施。
在本次研究中,患者因产道撕裂、凝血功能障碍、宫缩乏力、胎盘因素等分别在产前和产后出现大量出血,其中有部分患者出现休克,经过积极的治疗之后,患者均得到有效止血,但有4%的患者因病情较重,行子宫全切手术,1%的患者行部分子宫切除手术,术中无死亡病例。
为了有效避免产妇出现产科出血性休克症状,在产前或产后必须严格监测产妇的各项生命体征,特别是患者血压、心率等,针对较为异常的指标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尽最大可能避免大量出血。
综上所述,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出血性休克是产妇产后较为严重的一种
并发症,在临床上,应密切关注产妇各项生命体征,针对大量出血患者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病死率,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冯德珍.产科出血性休克20例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7(2):102-103.
[2] 罗秀琼.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因素分析及治疗措施.健康之路,2013,12(10):242-243.
[3] 李健伟,付晓东,颜真淑,等.分析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措施.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7(1):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