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流教学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120.00 KB
- 文档页数:4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
洋流作为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海洋生物的生存、分布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洋流,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本教学设计以“洋流”为主题,旨在通过实践探索,让学生掌握洋流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海洋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洋流的定义、分类、分布和特点;(2)掌握洋流的运动规律和影响因素;(3)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洋流。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2)通过查阅资料、整理归纳,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3)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海洋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海洋、保护海洋的意识;(2)培养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关注海洋环境保护的责任感;(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洋流的定义、分类、分布和特点;(2)洋流的运动规律和影响因素;(3)洋流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洋流的运动规律和影响因素;(2)洋流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海洋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海洋环境;2. 提问:海洋中存在哪些现象?海洋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二)新课讲授1. 洋流的定义、分类、分布和特点(1)展示洋流定义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洋流的含义;(2)介绍洋流的分类,如暖流、寒流、上升流、下降流等;(3)展示洋流的分布图,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4)讲解洋流的特点,如流动速度、流动方向、流动范围等。
2. 洋流的运动规律和影响因素(1)展示洋流运动规律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2)讲解洋流运动规律,如科里奥利力、地球自转、海洋地形等;(3)分析影响洋流运动规律的因素,如纬度、海洋地形、气候等。
高中地理教案洋流【篇一:高一地理洋流教案】《洋流》教案(附设计意图)教学目标1.了解盛行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
2.掌握洋流的分布。
3.能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来源。
教学重点洋流的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演绎法。
教学过程导入(设计意图1:由学生比较熟悉的河流,推测学生比较陌生的洋流,初步感受“演绎法”。
) 先请问大家一个小问题,都见过河流吗?给大家描述一下,河流一般都啥样?下面请大家据此推测一下,洋流一般都啥样?新课学习一、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1.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设计意图2:由风带的分布,推测部分洋流的成因——风海流)师:投放“风带分布示意图”和“太平洋洋流分布示意图”。
请大家仔细查看太平洋中洋流的分布,然后与风带中风向相对比,看一看两者之间有没有相关性?生:南、北赤道暖流的流向和信风的方向相一致,北太平洋暖流的流向与西风的风向相一致,西风漂流的流向与西风的风向基本一致。
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分布一致呢?生:思考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类似的这些洋流都是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设计意图3:在空白图上画出世界上比较重要的风海流,加深印象,培养动手能力,并为下文的学习埋下伏笔。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我们上课前下发的的空白图上。
把上述洋流描画上去,描画的时候请注意,暖流用实线,寒流用虚线。
生:画赤道暖流、北大西洋暖流、西风漂流。
师:从教材图示中看,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是季风洋流。
这种类型的洋流该如何画?生:答略。
师:投放“北印度洋海区图”,逐一投放冬季、夏季季风风向,洋流流向。
并提请学生注意:①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是“冬逆夏顺”,画的时候注明是冬还是夏。
②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也主要是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
2.影响洋流形成的其他因素动画逐步演示:北赤道暖流向西运动到达大陆东岸,受陆地阻挡,一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沿海岸向较高纬度流去,这支洋流之所以向北流,一是受陆地的阻挡,二是还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三是补偿北太平洋暖流,四其它因素。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洋流的定义、分类和分布规律。
2. 使学生掌握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气候、海洋生物和海洋航行等方面。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洋流的定义、分类、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难点:洋流分布规律的成因及其对气候、海洋生物和海洋航行等方面的具体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洋流的定义、分类、分布规律及其影响。
2. 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洋流的分布和作用。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设计问题探究活动和小组讨论题目。
3. 准备教学PPT,包括洋流的定义、分类、分布规律及其影响等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洋流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洋流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洋流的定义、分类和分布规律。
3. 案例分析: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气候、海洋生物和海洋航行等方面。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地图和案例,分析洋流分布规律的成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洋流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六、教学延伸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具体影响,如寒流和暖流对沿海地区气候的影响,以及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
2.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洋流的影响,如海洋污染、过度捕捞等。
七、课堂小结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洋流概念、分布规律及其影响的理解。
2. 强调洋流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提醒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洋流的影响。
八、作业布置1. 结合所学内容,让学生绘制洋流分布图,加深对洋流分布规律的理解。
九、课后反思1. 教师应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高中地理《洋流》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洋流的定义、分类和分布规律。
2. 使学生掌握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气候、海洋生物和航海等。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洋流的定义、分类、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具体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洋流的成因、分类和分布规律。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利用地图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地图、图片和案例资料。
2. 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洋流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洋流的存在和分布。
2. 洋流的定义与分类: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洋流的定义,讨论并总结洋流的分类。
3. 洋流的成因与分布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4.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洋流案例,分析洋流对该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5. 实践操作:让学生利用地图和资料,尝试解释实际问题,如为什么船只在特定海域航行更顺利。
6. 小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洋流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洋流分布图,并选择一个洋流案例,分析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洋流的影响,分析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具体作用。
2. 探讨人类活动对洋流的影响,如海洋污染、过度捕捞等,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七、课堂互动:1.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享各自选择的洋流案例,互相交流学习。
2.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问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八、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洋流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洋流的定义、分类、成因、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洋流》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洋流的定义、分类和分布规律;(2)掌握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气候、海洋生物和航海等;(3)能够运用地图和图表分析洋流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图和图表,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2)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运用科学探究方法,探讨洋流的形成原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环保意识,关注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3)培养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洋流的定义、分类和分布规律;(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洋流的形成原因。
2. 教学难点:(1)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的分析;(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案例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教材《高中地理》相关章节;(2)地图和图表;(3)案例分析材料。
2. 教学设备:(1)投影仪;(2)电脑;(3)黑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地图和图表,引导学生观察洋流的分布规律;(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洋流的概念和重要性。
2. 知识讲解:(1)介绍洋流的定义、分类和分布规律;(2)讲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气候、海洋生物和航海等;(3)分析洋流的形成原因。
3. 案例分析:(1)提供案例材料,让学生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结果。
4. 实践活动:(1)让学生运用地图和图表,分析洋流的分布和形成原因;(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探讨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洋流的定义、分类、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的理解程度;3. 案例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思考深度和分析能力;4. 实践活动成果: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洋流的分布和形成原因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洋流的定义、分类和分布规律。
2. 使学生掌握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气候、海洋生物和航海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洋流的定义和分类2. 洋流的分布规律3.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洋流的定义、分类、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洋流的定义、分类、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海洋生物的分布图,引导学生思考海洋生物的分布与洋流的关系。
2. 新课导入:介绍洋流的定义、分类和分布规律。
3. 案例分析: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候、海洋生物和航海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地图和实际案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洋流定义、分类、分布规律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理解程度。
3. 评价学生在地图分析、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教学辅助材料。
2. 准备教学课件,以便进行多媒体教学。
3. 准备课后作业,以便巩固所学内容。
八、课时安排:1. 教学时长: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2. 课堂活动安排:第一课时主要讲解洋流的定义、分类、分布规律,第二课时主要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九、教学步骤:1. 第一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第二步:讲解洋流的定义、分类和分布规律。
3. 第三步: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候、海洋生物和航海等。
《洋流》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湘教版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二部分内容。
根据学业水平测试要求,本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能够对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图示进行简单应用,以及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把学习目标细化为:➀能够在示意图或分布图上判断寒流或暖流;➁参考课本图,学生能自己绘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简图,并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➂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世界四大渔场分布图”及课本相关文字等,分析洋流对气候、渔场分布、航海及海洋环境的影响,认识探索自然规律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也具备对地图的分析归纳能力。
但是对于洋流,学生是一个崭新的概念,能否很快地理解这个概念对于后面内容的学习很重要。
对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全球风带的分布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全球风带本身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很难熟练运用,所以对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归纳起来有一定困难。
如何运用合理、恰当的案例来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是本节课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图示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学习难点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概念导入
“哥伦布从欧洲去美洲时,第一次航行沿A线用了37天,第二次航行沿B线居然只用了20天,B线比A线远,但少用了17天时间,为什么?(多媒体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用具体实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出洋流的概念,并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洋流分布规律的学习热情,以及如何在实际航海中进行应用。
学情反馈:学生经过简单的预习,能够回答出是受到了洋流的影响,但具体是受到哪些洋流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二)设置问题,规律展示
图1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2-42“全球洋流分布(北半球冬季),及图1.
问题设置:
1.结合图2-42,在图1中用箭头标示出洋流运动方向;
2.用蓝色笔标示出寒流,用红色笔标示出暖流;
3.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设计意图:根据学业水平测试要求,本节课略去洋流的成因讲述,直接根据世界洋流的实际分布运用归纳法得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因为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通过全球风带分布模式推理得出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教学效果,反而增加教学的难度和学生学习的时间和难度。
教学片断:
师:请A同学回答第3个问题。
生A:在低纬度地区,北半球洋流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洋流呈现逆时针方向。
在高纬度地区,北半球洋流是逆时针,南半球没有。
师:很好。
但我们应该注意表述的准确性。
应该是在中低纬度海区,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在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没有形成环流圈。
哪位同学能否补充一下呢?
生B:在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的西岸是暖流,东岸是寒流;在中高纬度海区,则相反。
师:总结的很好。
还有同学要补充吗?
生C:在南半球形成了横贯东西的西风漂流。
师:对。
这就是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同学们总结的很好。
那么有没有特殊的情况呢?我们看在北印度洋海域,图上标示出是季风环流,我们再看这幅图的标题是括号里标注是北半球冬季,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作思考状)
师:同学们看,北半球冬季,图中北印度洋的洋流流向是?
生(全体):逆时针。
师:那同学们能推测出夏季北印度洋的洋流流向吗?
生(全体):顺时针。
师:完全正确。
那么请同学们课下自己探究一下其形成原因。
学情反馈:前2个问题学生均能够完成的很好,第3个问题大部分学生总结的不够全面,并且其中的文字表述并不是很准确,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如果仅仅是依据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是否可以把第3个问题改成填空的形式,通过一定的提示让学生完成,应该效果会更好。
(三)活动设置,探究影响
结合课本p63活动题目设置,探究洋流的影响。
问题展示:
1.爱尔兰都柏林和纽芬兰圣约翰斯所处的纬度差不多,但1月份都柏林的气温为8℃时,圣约翰斯的气温通常在0℃以下。
这是为什么?
2.在图2-43中,标示出纽芬兰渔场,并分析该渔场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3.古代,哥伦布从欧洲去美洲时,走了图中A、B两条不同的路线。
有趣的是走距离较短的A路线用了37天,而走距离较长的B路线却只用了22天,解释其原因。
4.1978年3月,“阿摩科·卡迪兹号”油轮在英吉利海峡附近失事,使2.95亿升原油泄入海中。
你认为洋流会给这次海上石油污染带来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现象来探究所隐含的知识内容,是较好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一种学习方式,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情反馈:四个问题中,第2个问题存在问题较多。
首先,学生不知道纽芬兰渔场在哪儿?这说明学生对地图的感觉不够,通过教师的引导才在图中正确标示出位置。
其他3个问题学生基本能回答的较好,但是对于洋流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巩固。
五、本课小结
根据课标要求,本节课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图示应用,二是洋流对气候、生物、航海以及海洋环境的影响。
本节课的设计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总体上来讲教学达到了预设的效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改正:如问题设置的方式可以考虑多样化;
对学生学情的把握要更加准确到位;课堂上教师语言对学生的引导要更得当到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