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 格式:pptx
- 大小:2.11 MB
- 文档页数:18
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引流方式治疗体会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最易造成颅内积气及颅内积液,从而引起颅内感染、张力性气颅、脑组织复位缓慢及血肿复发等并发症。
通过改变引流管的置管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少颅内积气及颅内积液。
此术式简单、并发症少。
标签: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颅内气体残留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的起病隐袭的独立性疾病,约占颅脑损伤病例的1%,约占全部颅内血肿的10%,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是钻孔冲洗引流术,但仍有3%~37%的复发率,且可出现张力性气颅、脑损伤、颅内出血、颅内感染、低颅压、癫痫等并发症。
我院2005~2008年共手术治疗5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通过改良置管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50例,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12~85岁,平均65岁;病程25 d~4个月;左侧血肿22例,右侧血肿21例,双侧血肿7例;有头部创伤史41例,否认头部创伤史9例;服用华法林2例。
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30例,肢体偏瘫15例,精神异常、智力低下5例。
影像学检查:头颅CT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低密度影伴有混杂密度,中线明显移位。
1.2 方法所有病例通过脑CT检查血肿腔内无分隔,包膜无钙化。
均采用钻孔引流术。
钻孔位置至关重要,选择血肿腔最低点的颅骨钻孔,以利于引流。
术中血肿腔内置管,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清亮,注意冲洗时要轻柔,防止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致血肿复发。
取8-0儿童导尿管置入血肿腔最顶端,选择8-0导尿管因为其质地柔软,插入颅内较长时,不至于插入脑实质中。
另取10-0引流管置于血肿腔最低端,头皮另开口引出。
8-0导尿管于手术切口引出。
按层缝合头皮,缝合固定10-0引流管。
从10-0引流管缓慢注入生理盐水,利用气体向上的原理,8-0导尿管不断排出气体,当无气体排出而流出生理盐水时,缓慢拔出8-0导尿管。
术后采用头低位及患侧卧位,如身体条件允许每天可补充生理盐水1 500~2 000 ml,多饮水,2~3 d后拔出引流管。
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慢性硬结合膜下血肿,对于头部的危害是比较严重的,所以对于很多的患者,当出现了这种疾病以后,那么都认为对自己的健康会影响很严重,所以想全面了解一下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现,以及治疗的原则,为了你们全面了解,就来看看下面的介绍,
临床表现
1.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婴幼儿常有惊厥、呕吐、喂饲困难,前囟膨隆和头围增大。
2.精神障碍;痴呆、淡漠、记忆力下降、定向力障碍和智力迟钝等。
3.局源性脑症状:偏瘫、麻木、失语和局灶性癫痫等。
诊断依据
1.常有头部轻伤或被忽略的受伤史,症状常在伤后3周以上出现。
2.慢性颅内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婴幼儿出现惊厥、呕吐、前囟膨隆和头围增大,至晚期可出现脑疝。
部分病人以精神症状较为突出或以局灶性脑症状为主。
3.头部X线摄片多显示慢性颅内压增高表现,少数可见血肿钙化征象。
幕上血肿者,超声波检查中线波向对侧移位。
脑血管造影、头部CT或核磁共振检查可显示血肿部位和范围。
4.颅骨钻孔探查发现硬脑膜下血。
5.婴幼儿患者常有急产或生产困难史。
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颅骨钻孔闭式引流,婴幼儿可作前囟穿刺引流。
2.对症支持治疗。
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作为患者一定要对以
上介绍的内容全面的了解一下,只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现,以及治疗原则全面的了解,才能通过正确的治疗,让自己这种疾病尽快的得到康复。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操作规范
【适应症】
凡经CT、MRI或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诊断,伴有颅内压增高或脑受压症状者。
血肿属液体状态,包膜不甚肥厚,无钙化者。
【禁忌症】
肿量较小,未有颅内压增高或脑受压者。
【术前准备】
完善影像学检查,明确出血位置、范围及血肿密度。
操作方法及程序
1. 体位:在局麻或全麻下,采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患侧肩下垫枕,减少颈部的扭曲。
2. 钻孔:根据血肿位置,通常选择顶部钻孔引流,硬脑膜往往呈青紫色,质地较厚,十字切开硬脑膜及血肿壁层,将其切开即可见陈旧性血溢出。
3. 置管冲洗:用吸引器将流出的血肿慢慢吸除,然后将硅胶管置于血肿腔内,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至流出的液体清亮为止。
4. 留管引流:以病人术后体位为准,将高位的导管退至距钻孔处3-4cm处、外接已排除空气的灭菌软塑料密封袋,缝合钻孔切口,将引流管缝扎固定在头皮上,引流管一般于术后3-5天拔除,先拔低位置管,后解开高位导管,以空针边吸边拔出,以排出囊腔内空气。
【注意事项】
1. 插入导管时要有一定的角度,冲洗时动作要轻柔,注意避免损伤脑实质。
年轻者脑复位较快,故不宜反复插管。
2. 病人拔管前平卧48小时。
3. 术后必须严密观察病人,必要时复查头颅CT,及时发现气颅和新的出血。
【手术后并发症】
1. 血肿复发或形成积液。
2. 引流管损伤脑组织或皮质血管。
3. 气颅。
4. 术后感染。
5. 癫痫发作。
内蒙古中医药手术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34例郝斐*中图分类号:R6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1-0054-02*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医院(718000)2011年11月6日收稿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临床应用及体会。
方法:对我院2000年6月至2009年9月,实施硬膜下血肿外科手术治疗34例进行回顾分析。
28例行钻孔引流术,6例行小骨窗开颅血肿及包膜清除术。
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
25例临床症状消失。
6例肢体偏瘫。
3例智力、精神异常。
结论:手术是最佳的治疗方法,及时手术的患者大多预后良好。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临床应用及体会Ⅲ期采取手术治疗。
总之只有彻底解除引起嵌甲的原因,即切除局部增生的肉芽组织和部分病变的甲床,重建甲沟,恢复其正常解剖结构,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术后复发率,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
本组120例患者切除病变处的部分趾甲、甲床、甲皱襞和增生的炎性肉芽组织,消除了致病因素,彻底切除病灶,降低了复发率。
由于是切除部分甲及甲床,未行全部甲拨除,患者易于接受。
此手术操作简单、病程短、术后复发率低,无需住院治疗,给患者及医生带来方便,易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1]李文庆,王利,杨涛,等.甲床扩大术的解剖基础及在指端横断性缺损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5,23(3):329—330.[1]李青,杨华华.173例莺度嵌甲症的发病病因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1996,16(5):432.[3]韦加宁.韦加宁手外科手术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4]李世民,党耕町.临床骨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5]魏壮,刘飙,谢升伟,等.趾部分甲皱襞和甲床楔形切除治疗嵌甲[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6,20(1):89—90.[6]李龙,郭小文,张力,等.部分甲基质、甲旁皮肤切除术治疗复发性嵌甲症[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22):34∞一3482.[7]刘雄华,龙海潮,王鹏,等.邻近筋膜蒂皮瓣的临床应用[J].实用手外科杂志,2006,20(2):110.[8]邱卫红,张士良.苯扎氯铵贴治疗47例早期嵌甲临床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2):109.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in the elderly for 34patientsHaofei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Suide county Hospital Shanxi Suide (718000)[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and experience of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Methods:Reviewed clinical data of 34patients with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CSDH between June 2000-September 2009.Results:The whole group of cases were compleleted satisfactoring ,25cases of Clinical symptoms disappeared .6cases of Hemiplegia .3cases of Intelligence,mental disorders.Conclusions:Surgery is the best treatment,Most of timely surgery patients with good prognosis.[Key words]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SurgeryClinical value and experience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4例,男24例,女10例;年龄70-85岁,平均年龄79岁。
手术结合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观察姜俊辰,王革生,王 乐,周玉嘉,张 帆,刘佳霖摘要 目的:观察手术结合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㊂方法:收集2010年1月 2021年3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脑病三科(神经外科)治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137例,按照其治疗方式分为消瘀康胶囊手术组(38例)㊁消瘀康胶囊保守组(18例)㊁非消瘀康胶囊手术组(40例)㊁非消瘀康胶囊保守组(41例)㊂比较并分析4组病人出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 )评分㊁Markwalder 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分级(MGS -GCS )评分㊁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并对CT 结果显示的血肿量进行评分㊂结果:消瘀康胶囊手术组GCS 评分较入院时升高,MGS -GCS 评分较入院时降低,且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肿改善情况方面,消瘀康胶囊手术组血肿减少总有效率高于其他3组(P <0.05)㊂消瘀康胶囊手术组出院时中医证候量表评分较其他3组得分低,总有效率高(P <0.05)㊂结论: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消瘀康胶囊可提高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的临床疗效,并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能力㊂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中医证候;手术;活血化瘀;消瘀康胶囊d o i :10.12102/j.i s s n .1672-1349.2023.22.031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SDH )是指发生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血肿,血肿在头部受到创伤后数周(3周以上)出现者称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多好发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1]㊂手术治疗是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治疗方法[2],手术治疗硬膜下血肿主要是通过清除硬膜下间隙的血肿,使脑组织表面能够与硬脑膜脏层内表面进行贴合,使其结构恢复正常[3]㊂临床上几种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㊁神经内镜手术㊁钻孔引流术等,但5%~33%的病人术后会复发,需要再次手术[4-7]㊂在英国和爱尔兰,95%的外科医生,首选通过药物保守治疗硬膜下血肿病人[8],故通过使用药物来减少手术复发及并发症等方面逐渐成了硬膜下血肿研究领域的热点㊂Tong 等[9]在一项符合加强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报告质量(STROBE )的回顾性研究中观察中药(CHM )非手术治疗对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中药能够明显改善硬膜下血肿病人的临床疗效,减轻病人的痛苦㊂同时既往文献也提到过用血府逐瘀汤㊁补阳还五汤等中药复方治疗硬膜下血肿的案例[10-13]㊂本课题组在临床研究中发现硬膜下血肿病人发病后停用抗栓药物,同时给予活血化瘀药物进行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展现出中医药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因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探讨手术结合活血化瘀药物治疗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2010年1月 2021年3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脑病三科(神经外科)治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13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消瘀康胶囊手术组(38例)㊁消瘀康胶囊保守组(18例)㊁非消瘀康胶囊手术组(40例)㊁非消瘀康胶囊保守组(41例)㊂4组病人在性别㊁年龄㊁出现不适就诊时间㊁基础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㊂详见表1㊂本研究通过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JDF -IRB -2020033002)㊂表1 各组病人临床资料比较项目消瘀康胶囊手术组(n =38)消瘀康胶囊保守组(n =18)非消瘀康胶囊手术组(n =40)非消瘀康胶囊保守组(n =41)统计值P 性别(例) 男28132729χ2=2.6460.051 女1051312年龄(岁)74.84ʃ10.5081.44ʃ7.4072.25ʃ11.8074.73ʃ13.42F =0.3810.944出现不适至就诊时间(d )8(15)16(29)7(25)15(31)H =1.7020.636基础疾病(例) 高血压21152326χ2=4.5900.204 高脂血症10675χ2=4.5740.205 糖尿病1261636χ2=0.6700.880 脑梗死106106χ2=2.9890.393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774277);北京中医药大学2020年度重点攻关项目(No.2020-JYB -ZDGG -131)作者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100078)通讯作者 刘佳霖,E -mail :*****************引用信息 姜俊辰,王革生,王乐,等.手术结合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22):4219-4222.1.2纳入标准1)中医诊断,符合慢性硬膜下血肿‘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4],即头部外伤后出现头痛㊁恶心呕吐㊁躁动不安㊁意识障碍㊁昏迷不醒等为主要表现㊂2)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15],即病人呈进行出现的头痛,乏力,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偏深感觉障碍,同时头颅CT证实颅内硬膜下出血改变;年龄ȡ18岁㊂3)病历记录及影像学资料完整㊂4)病人和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㊂1.3排除标准1)凝血障碍;2)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者;3)不能明确首次发病时间的病人㊂1.4治疗方法所有入组病人均接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标准治疗,即补液加立普妥促进血肿吸收㊂在出现脑疝㊁神经功能障碍及中线移位超过1cm时进行手术㊂手术具体方案:钻1个骨孔,硬膜下置管,引流24~48h,引出液不多时拔除㊂消瘀康胶囊手术组和消瘀康胶囊保守组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消瘀康胶囊(青海益欣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Z20026074),每次4粒,每日3次㊂消瘀康胶囊由当归㊁苏木㊁木香㊁赤芍㊁泽兰㊁乳香㊁地黄㊁泽泻㊁没药㊁川芎㊁川木通㊁川牛膝㊁续断㊁炙甘草㊁红花㊁香附㊁桃仁等组成㊂1.5观察指标观察病人出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㊁Markwalder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分级(MGS-GCS)评分[16]㊁中医证候评价量表等量表评分㊂观察病人出入院血肿量,应用多田公式(Coniglobus formula)计算出血量(V):V=aˑbˑcˑ1/2(a为最大血肿面积层面血肿的最长径;b为最大血肿面积与最长径垂直的最长径;c为CT片中出现出血的层面数),计算病人服药前及服药后血肿的变化㊂1.6疗效评价标准1.6.1西医影像学评价标准头部CT,应用多田公式计算病人出入院血肿的变化㊂并根据血肿量变化将其分为无效㊁有效㊁良好效果㊁显著疗效㊂无效:治疗结束后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血肿减少<50%,或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现临床神经症状与体征加重合并或不合并血肿持续扩大,必须进行手术治疗的病人;有效:血肿较治疗前减少50%~ 75%;良好效果:血肿较治疗前减少>75%~90%;显著疗效:血肿较治疗前减少90%以上㊂1.6.2中医预后评价标准参照中风病中医证候量表进行中医证候评价,以气虚症为主的证候要素气短乏力㊁面色晄白㊁自汗㊁肢体肿胀删除,加入头痛㊁头晕㊁面色㊁肤色㊁神志,可以体现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时气滞血瘀证候特点的要素㊂疗效评定标准,基本恢复:证候评分ȡ81%;显著进步:证候评分56%~<81%;进步:证候评分36%~<56%;稍进步:证候评分11%~35%;无变化:证候评分<11%;恶化:证候评分(包括死亡)负值㊂1.7统计学处理应用SAS9.1.3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㊂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均数ʃ标准差(xʃs)表示,多组数据组间对比,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则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中位数(M)或四分位间距(IQR)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㊂定性资料以例数㊁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各组GCS评分结果各组入院时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消瘀康胶囊手术组㊁消瘀康胶囊保守组㊁非消瘀康胶囊手术组出院时GCS评分较入院时升高,且消瘀康胶囊手术组出院时GCS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详见表2㊂表2各组病人出入院时GCS评分比较[M(IQR)]单位:分组别例数入院时出院时消瘀康胶囊手术组3814(2)15(0)①消瘀康胶囊保守组1814(1)15(0)①②非消瘀康胶囊手术组4014(1)15(1)①②非消瘀康胶囊保守组4114(1)14(1)①②H值 2.559.98P0.4660.019注:与本组入院时比较,①P<0.05;与消瘀康胶囊手术组同期比较,②P<0.05㊂2.2各组MGS-GCS评分比较各组入院时MGS-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MGS-GCS评分较本组入院时均降低,且消瘀康胶囊手术组较其他3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详见表3㊂表3各组MGS-GCS评分比较[M(IQR)]单位:分组别例数入院时出院时消瘀康胶囊手术组382(0)0(0)消瘀康胶囊保守组182(1)0(0)①②非消瘀康胶囊手术组402(1)0(2)①②非消瘀康胶囊保守组412(1)1(1)①②H值7.24425.034 P0.065<0.001注:与本组入院时比较,①P<0.05;与消瘀康胶囊手术组同期比较,②P<0.05㊂2.3各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各组入院时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各组出院时中医证候量表评分较入院时下降,且消瘀康胶囊手术组下降较其他3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详见表4㊂表4各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M(IQR)单位:分组别例数入院时出院时消瘀康胶囊手术组389(6)0(4)①消瘀康胶囊保守组187(5)0(4)①②非消瘀康胶囊手术组408(6)2(6)①②非消瘀康胶囊保守组417(5)5(8)①②H值 1.64422.206 P0.182<0.001注:与本组入院时比较,①P<0.05;与消瘀康胶囊手术组同期比较,②P<0.05㊂2.4各组中医证候疗效消瘀康胶囊手术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其他3组(χ2=36.19,P<0.05),手术结合消瘀康胶囊对于治疗硬膜下血肿有较好的临床疗效㊂详见表5㊂表5各组病人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单位:例(%)组别例数稍进步+无变化+恶化进步显著进步基本恢复总有效消瘀康胶囊手术组381(2.63)10(26.32)6(15.79)21(55.26)37(97.37)消瘀康胶囊保守组183(16.67)5(27.78)0(0.00)10(55.56)15(83.33)①非消瘀康胶囊手术组409(22.50)10(25.00)5(12.50)16(40.00)31(77.50)①非消瘀康胶囊保守组4125(60.89)9(21.95)3(7.32)4(9.76)16(39.02)①注:与消瘀康胶囊手术组比较,①P<0.05㊂2.5各组CT血肿量评价消瘀康胶囊手术组血肿减少总有效率高于其他3组(χ2=37.599,P<0.05)㊂详见表6㊂表6各组CT血肿量减少评价单位:例(%)组别例数无效有效良好效果显著疗效总有效消瘀康胶囊手术组381(2.63)7(18.42)20(52.63)10(26.31)37(97.36)消瘀康胶囊保守组184(22.22)5(27.78)2(11.11)7(38.89)14(77.78)①非消瘀康胶囊手术组406(15.00)14(35.00)9(22.50)11(27.50)34(85.00)①非消瘀康胶囊保守组4124(60.00)4(10.00)6(14.60)7(17.07)17(41.46)①注:与消瘀康胶囊手术组比较,①P<0.05㊂3讨论CSDH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17],我国CSDH的发生率为5%,且65岁以上的老年人年发病率是其的两倍㊂针对CSDH的病因尚未形成统一意见[18],CSDH的起源与发展是多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新证据表明CSDH是炎症㊁血管生成㊁局部凝血㊁复发性微出血和渗出物相互交织的复杂途径㊂而目前对于CSDH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多以钻孔引流的手术方法为主[19],但老年CSDH病人体质较弱并伴有多种慢性基础病和术后并发症,导致术后病死率和致残率分别为30%和3%~12%,术后复发率为达0.36%~33.3%[19-20]㊂因此,如何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成为目前治疗CSDHD的关键㊂中医学理论认为 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 ,脾胃和肾的关系密切,而 肝肾同源 则说明肝与肾存在紧密联系,心肺同属上焦,心主血㊁肺主气,调畅和调配周身的血液运行㊂可见五脏六腑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割裂,而如果出现郁滞㊁瘀血,则可影响到各个器官㊂如果机体头部出现跌扑损伤,瘀血阻滞头部,势必影响气机的通畅,所谓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阻 ,故临床多见瘀血与气滞相伴而出现㊂而瘀血阻滞气机的同时,更会影响三焦气化,水液代谢失常,故水停凝滞于经隧之处,所谓 血不利则为水,水停则血亦滞 ,故瘀血与水饮亦相随而产生㊂瘀血㊁气滞㊁水停形成恶性循环,互相牵制而交缠为病,可导致血溢脉外,发为本病㊂故活血化瘀法是治疗CSDH的主要治法㊂消瘀康胶囊是在桃红四物汤的基础上加减所得,方中桃仁㊁红花㊁赤芍㊁川芎活血化瘀㊁通络止痛;地黄㊁当归养血益阴㊁清热活血;乳香㊁香附㊁木香㊁没药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续断㊁苏木补肾强骨㊁祛瘀消肿止痛;炙甘草调和诸药㊁缓急止痛㊂全方活血与行气相伍,祛瘀与养血兼施,使瘀血去㊁新血生,同时加以木通㊁牛膝㊁泽兰㊁泽泻以达到利水消肿,引血下行之效㊂故本研究将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消瘀康胶囊与手术方法结合观察CSDH临床疗效,以期为降低CSDH术后病人的复发率,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提供方案㊂本研究结果显示,入院时4组GCS评分㊁MGS-GCS评分㊁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瘀康胶囊手术组㊁消瘀康胶囊保守组㊁非消瘀康胶囊手术组出院时较入院时GCS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4组出院时较入院时MGS-GCS评分㊁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消瘀康胶囊手术组与其他3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㊁CT血肿量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综上所述,手术结合活血化瘀法可以改善CSDH 病人的血肿量,提高疗效,进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㊂但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样本量过少,使用活血化瘀药时机的选择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研究㊂参考文献:[1]卢姿含,刘美斯,王永丽,等.赵永烈主任医师运用活血化痰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临证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16(5):850-856.[2]FEGHALI J,YANG W Y,HUANG J.Updates in chronic subduralhematoma:epidemiology,etiology,pathogenesis,treatment,andoutcome[J].World Neurosurgery,2020,141:339-345.[3]宋昀农,马蔚蔚,沈建国,等.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及临床预测模型建立[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1,30(1):109-112.[4]马清涛.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11):84-85.[5]邵步云,李知阳,蔡强.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0,25(11):779-780. [6]EBEL F,GUZMAN R,SOLEMAN J.Burr hole trepanation andinsertion of a subperiosteal drain for chronic subduralhaematoma:how I do it[J].Acta Neurochirurgica,2020,162(11):2707-2710.[7]YADAV Y R,PARIHAR V,NAMDEV H,et al.Chronic subduralhematoma[J].Asian Journal of Neurosurgery,2016,11(4):330-342.[8]THOTAKURA A K,MARABATHINA N R.The role of medicaltreatment in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J].Asian Journal ofNeurosurgery,2018,13(4):976-983.[9]TONG Y P,LIU W M,XU L,et al.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chronicsubdural hematoma with Chinese herbal medicine:a STROBE-compliant retrospective study[J].Medicine,2020,99(33):e21674. [10]MA D Y,ZHOU Z F,LI Q Q,et al.Clinical effect of modifiedXuefuzhuyutang on senile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afteroperation[J].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2014,37(8):1499-1501.[11]何辰军.血府逐瘀汤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效果观察[J].浙江创伤外科,2020,25(6):1143-1144. [12]郭超,左毅.补阳还五汤联合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36):135-137. [13]吴云剑,阳启进,陈峰.补阳还五汤治疗钻孔引流的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21,36(14):2275-2278. [14]中风的诊断依据㊁证候分类㊁疗效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10):16.[15]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40.[16]MARKWALDER T M,STEINSIEPE K F,ROHNER M,et al.Thecourse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s after burr-holecraniostomy and closed-system drainage[J].J Neurosurg,1981,55(3):390-396.[17]MERSHA A,ABAT S,TEMESGEN T,et al.Outcome of chronicsubdural hematoma treated with single burr hole under localanesthesia[J].Ethiopian Journal of Health Sciences,2020,30(1):101-106.[18]黄安杰,陈新.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18):203-205.[19]ARAI N,MINE Y,KAGAMI H,et al.Safe burr hole surgery for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using dabigatran with idarucizumab[J].World Neurosurg,2018,109:432-435.[20]BARTEK J JR,SJÅVIK K,STÅHL F,et al.Surgery for chronicsubdural hematoma in nonagenarians:a scandinavianpopulation-based multicenter study[J].Acta Neurol Scand,2017,136(5):516-520.(收稿日期:2022-08-24)(本文编辑王雅洁)。
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的护理方法硬膜下血肿是指颅脑损伤后颅内出血,并聚集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而形成的血肿现象,相关情况可以分为多种类型,而手术治疗是改善病情的主要方法。
1硬膜下血肿的概念和治疗方法1 .1什么是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本质上是颅脑损伤后颅内出血,血液聚集于人体的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由此形成血肿,是颅脑损伤常见的继发损伤。
临床工作之中根据患者血肿出现症状的时间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急性硬膜下血肿所指的是患者在受伤之后3天以内出现症状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患者的血肿范围一般较大,病情变化比较迅速,因此临床治疗和处理的难度都比较高,患者非常容易死亡或是因此致残。
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则是指在受伤之后的3天到3个星期之间出现该疾病的情况,患者的病情相对较轻,但仍然会存在意识障碍、昏迷等情况,甚至可能导致偏瘫。
这种硬膜下血肿在接受手术治疗之后,患者的预后会比急性硬膜下血肿更为良好。
慢性患者的情况则更为轻微,其手术预后也会更好。
1.2 硬膜下血肿的症状和治疗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与脑挫裂伤关系密切,血肿的发生位置与头部的着力点和具体的着力方式有关。
其中,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出血来源主要为脑皮质破裂的静脉和动脉,由于血肿与脑挫裂伤、脑水肿伴发,较小的血肿就可以导致比较严重的症状。
相关患者在临床表现方面主要为意识障碍、瞳孔变化、颅内压升高等。
手术治疗是该疾病治疗的主要方法,通过手术措施可以实现快速降低患者颅压,从而控制病情的目的。
传统外科手术包括钻孔引流、骨窗或骨瓣开颅术等。
当前微创手术在相关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比较广泛,这种方法能够更为迅速和更为有效地降低颅压。
微创手术的比较适用于急性硬膜下血肿、原发性脑损伤较轻和病情进展相对较为缓慢的患者,对于需要立刻进行减压的患者,这种方法也可以起到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
在手术治疗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的头颅CT来明确血肿的范围,再次基础上选取穿刺点并进行治疗。
慢性硬膜下出血手术步骤得了慢性硬膜下出血以后,那么对于患者来说,就会严重影响到自己身体健康,所以为了不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对于很多的人来说,必须要通过手术尽快治疗,因此对于很多患者,就想全面了解一下慢性硬膜下出血手术的步骤,为了尽快的了解,就来看看下面详细介绍。
1.钻孔冲洗引流术①于血肿的后上方与前下方各钻一孔。
②切开硬脑膜后,用2支导管分别置于血肿腔中,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至流出的液体清亮无色透明为止。
③然后将前方导管拔出缝合切口,保留后方导管,接脑室引流装置,做闭式引流。
亦可采用单孔冲洗引流的方法。
即在血肿最厚的位置将头皮切一个3~5mm小口,用骨锥做颅骨钻孔,然后用粗针刺破硬脑膜后,顺骨孔插入一导管,连接一个三叉管进行血肿腔内的抽吸和冲洗,最后将切口缝合1针即可。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
2.骨瓣开颅血肿切除术①根据血肿的部位,沿血肿边缘做一大型骨瓣开颅,皮瓣呈马蹄形。
②瓣状切开硬脑膜,向中线翻转。
如血肿外侧囊壁与硬脑膜粘连致密不易分离时,可将其一同切开和翻转。
③从血肿上方内侧开始,逐渐将包膜从脑表面分离后切除。
如粘连致密不易分离时可留小片包膜,亦可只将外侧包膜切除。
④严密止血后,按常规缝合关颅。
腔内置引流管引流。
术后处理1.除一般常规处理外,可将床脚垫高,早期补充大量液体(每天3500~4000ml),避免低颅压,以有利于脑复位。
2.记录每24h血肿腔的引流量及引流液的颜色,如引流量逐渐减少且颜色变淡,表示脑已膨胀,血肿腔在缩小,3~5天后即可将引流管拔除。
如颜色为鲜红,多示血肿腔内又有出血,应及时处理。
慢性硬膜下出血手术步骤,本文内容就为很多的患者,做了详细的介绍,所以要想自己尽快康复,必须要先了解慢性硬膜下出血的手术步骤,通过全面了解,选择一家大医院进行手术,手术后再做好护理,这让尽快让自己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