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新改版教材——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 格式:ppt
- 大小:17.21 MB
- 文档页数:19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等核心价值观。
2. 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精神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新时代下的体现。
3.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特点2. 中华民族精神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3. 新时代下的中华民族精神4.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历史作用和新时代下的体现。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历史人物和事件,展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和历史作用:通过历史案例,阐述中华民族精神在不期的体现。
3. 分析新时代下的中华民族精神:结合时事,展示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特点。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心得体会。
2. 调查身边的人物和事件,找出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例子,下节课分享。
3. 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出具体措施。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在历史中的作用和新时代下的体现的认识。
3. 学生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识和行动。
七、教学资源1. 历史案例资料:关于中华民族精神在不期的典型人物和事件。
2. 视频资料: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宣传视频或纪录片。
3. 参考书籍: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研究著作和教材。
八、教学难点1. 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深入理解。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创新教案】(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2)能力目标: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受磨难而更加坚强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善于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感悟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感受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②认同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优良品格,保持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2、内容分析:(1)本课时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课时的内容。
(2)本课时主要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尤其重点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3、学情分析:(1)学生在通过学习第六课,看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进一步深入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2)这一课时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透过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进一步探究其内在的本质,这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需要学生从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提高分析文化的水平,具有正确看待文化的本领。
4、设计思路:(1)依据新课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在生活中学习。
从校园文化生活资源入手,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一时事,通过“创设情境---问题设置---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与播放视频资料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从而在合作探究中生成知识。
(2)学习方法主要为合作讨论法、主动学习法、活动参与法等。
思想政治③必修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第一篇:思想政治③必修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7.1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
二、能力目标结合事例分析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并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分析讲授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
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智慧和创造,成为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和延续的精神力量。
这种精神就是我们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也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二、新课教学课件展示图片资料:第一幅:鲁迅先生照片;第二幅:航天英雄杨利伟。
同学们,学过这么多年的语文课,我们都认识了鲁迅先生,他是20世纪初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盖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而看看“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之后,航天员杨利伟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为祖国感到骄傲;同样,“神舟”六号的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说过:这是一种责任感,使命感。
教师设问:联系中国百年沧桑之迷,从这两个材料来看,你认为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体现了什么精神?它与中华文化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它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略。
(一)中华民族之魂[专家点评]:教材第72页民族精神的含义及对一个民族而言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