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952.00 KB
- 文档页数:46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概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①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包括充血和缺血;–②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的异常,包括血栓形成、栓塞(血液本身成分及本身没有成分)及梗死;–③血管壁通透性和完整性的改变:包括出血(红细胞)、水肿和积液(血浆)。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是疾病重要的基本病理改变。
第一节充血●器官或局部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hyperemia),●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淤血)两类。
一、动脉性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动脉血输入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为动脉性充血(arteial hyperemia),又称主动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
●原因:凡能引起细动脉扩张的任何原因,都可引起局部器官和组织的充血,如血管运动神经兴奋/抑制,局部组织血管活性物质作用。
充血的类型●生理性充血:为适应器官和组织的生理需要和代谢增强而发生的充血:饭后的胃肠道,剧烈运动时的肌肉。
●病理性充血:(1)炎症性充血:炎症反应的初始,由于致炎因子的刺激所导致的轴索反射和组胺等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局部组织的细动脉扩张时的充血。
(2)减压后充血:局部器官和组织长期受压后,组织内的血管张力降低,若一旦压力突然解除,受压组织内的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发生局部充血,循环血量减少,低血压,休克。
如:肝硬化腹水(3)侧支性充血:缺血组织周围吻合枝开放充血。
表现及后果●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动脉性充血的器官和组织呈鲜红色,体积增大。
●充血如发生于体表,可见局部组织的颜色鲜红,温度升高。
●动脉性充血是暂时性的血管反应,改善局部组织代谢,原因消除后,局部血量迅即恢复正常。
但也有不利方面:脑充血严重引起头痛;可引起已有病变的血管破裂出血。
●炎症反应的动脉性充血,是一系列血管反应的初始, 它参与炎症血管现象,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静脉性充血●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而发生的充血,称为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又称被动性充血(passive hyperemia),简称淤血静脉性充血远较动脉性充血多见,且都是病理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病理意义。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淤血是静脉性充血,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动脉性充血:大体:色鲜红,体积增大肿胀,温度增高;镜下: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淤血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重要而常见的为肺和肝淤血。
静脉性充血(瘀血):重要器官瘀血:(1) 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竭。
长期肺淤血时,肺间质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使肺质地变硬,加之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积。
肺呈棕褐色,故称为肺褐色硬化;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和小静脉高度扩张淤血,肺泡腔内有水肿液、红细胞,并见巨噬细胞。
有些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并将其分解,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的心力衰竭细胞。
(2) 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
长期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静脉淤血坏死.肝细胞缺氧、受压而变性、萎缩或消失。
小叶外围肝细胞脂肪变性呈黄色,在肝切面构成红黄相间的网络图纹,形似槟榔.故有槟榔肝之称。
如肝淤血长时间存在可形成淤血性肝硬化,镜下可见:静脉、毛细血管扩张第三节血栓形成一、概念: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分析出、黏集、凝固成为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血栓形成后可溶解或脱落。
脱落后形成血栓栓子,可引起栓塞和梗死。
可机化和再通。
二、形成条件1.心血管内膜损伤2.血流状态的改变(1) 血流缓慢: (2) 涡流形成3.血液凝固性增高静脉比动脉发生血栓多4倍,下肢比上肢多3倍。
管壁之间出现裂隙,这些裂隙与原有的血管腔沟通,并由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覆盖,形成新的血管腔,这种使已被阻塞的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的过程称为再通。
第三节栓塞一、栓塞与栓子的概念循环血液中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堵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形成栓塞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二、血栓栓塞对机体的影响血栓栓塞是各种栓塞中最常见的一种,占99%以上。
1.肺动脉栓塞来自体循环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栓子常栓塞于肺动脉。
由于肺组织有肺动脉及支气管动脉双重血液供应,故较小血管的栓塞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
如栓子较大,栓塞于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或栓子数目多,造成肺动脉分支广泛栓塞,则可导致急性肺、心功能衰竭,甚至发生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