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 格式:ppt
- 大小:26.16 MB
- 文档页数:128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概念和类型。
2. 观察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变化。
3. 掌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血液循环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
在病理状态下,由于心脏和血管系统受到损害,机体的代偿功能不能及时补充,导致血量、血液形状发生改变,血液运行异常,从而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本实验通过观察动物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变化,了解其发生机制和病理过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家兔2. 仪器:解剖显微镜、手术器械、生理盐水、注射器、酒精、碘酒、剪刀、镊子等四、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麻醉:使用生理盐水对实验动物进行麻醉。
2. 解剖:在解剖显微镜下,观察实验动物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变化。
3. 观察与记录:a. 观察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变化,包括充血、淤血、出血等。
b. 观察血管壁的完整性和通透性改变。
c. 观察血液性质和血管内容物的改变,如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等。
4. 实验操作:a. 充血实验:将实验动物的一侧肢体暴露,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使用注射器向一侧肢体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观察肢体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
b. 淤血实验:将实验动物的一侧肢体暴露,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使用注射器向一侧肢体动脉注射生理盐水,观察肢体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
c. 出血实验:将实验动物的一侧肢体暴露,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用剪刀剪破一侧肢体血管,观察血液外溢的现象。
d. 血栓形成实验:将实验动物的一侧肢体暴露,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用注射器向一侧肢体动脉注射含有凝血酶的生理盐水,观察血栓形成的现象。
五、实验结果1. 充血实验:实验动物一侧肢体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局部皮肤呈现红热现象。
2. 淤血实验:实验动物一侧肢体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局部皮肤呈现紫红色现象。
3. 出血实验:实验动物一侧肢体血管破裂,血液外溢,形成血肿。
4. 血栓形成实验:实验动物一侧肢体血管内形成血栓,局部皮肤呈现紫黑色现象。
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一、概述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指的是在特定组织或器官内部发生的血液及体液循环受阻或遇到困难的情况。
这种障碍会影响当地的氧气、营养物质输送和代谢,,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二、造成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的原因1.血管堵塞:血栓形成、血管收缩、外伤等因素可能引起血管内腔狭窄或完全堵塞,限制了血液的正常流动。
2.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液中红细胞增多、血浆流变性改变等情况,均会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影响血液流动性。
3.组织水肿:组织水肿会增加组织间隙内的液体压力,影响局部液体循环。
4.局部肿胀:肿胀压迫周围血管,影响血液流动。
5.神经调节失常:神经调节异常会导致血管收缩或扩张功能受损,,从而影响血液循环。
三、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的表现1.局部温度升高或降低:由于血液流动障碍,导致组织代谢活动异常,可能出现局部温度变化。
2.局部颜色变化:血液供应不足或代谢产物积聚,导致组织颜色发生改变。
3.局部肿胀:血管内液体不能有效流动,积聚在局部组织内使其肿胀。
4.局部功能障碍: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影响当地组织的供氧和营养,可能导致局部功能障碍。
四、常见的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疾病1.冠心病: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疾病。
2.脑卒中:脑卒中是因为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出血等病症。
3.水肿:水肿是由于体内组织间液体循环障碍引起的组织液体潴留所致。
4.静脉曲张:静脉曲张是因为静脉血管内血液循环受阻而导致血液淤滞、扩张的一种疾病。
五、处理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的方法1.药物治疗: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血管痉挛、血栓形成等情况,可以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2.物理疗法:如按摩、局部热敷等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血管阻塞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介入治疗、搭桥手术等。
4.改善生活方式:健康饮食、适量运动、避免长时间站立等,有助于减轻血管压力,改善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