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东“教育技术专业与高校教育信息化和精品课程建设”
- 格式:pptx
- 大小:12.45 MB
- 文档页数:4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1998年李克东教授在给华南师大电教系研究生关于《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研究》专题讲座中指出,应用于教育的现代信息技术包括:(1)模拟音像技术;(2)数字音像技术;(3)卫星广播电视技术;(4)计算机多媒体技术;(5)人工智能技术;(6)互联网通讯技术;(7)虚拟现实仿真技术。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政府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方针,并实施了一系列推进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重大项目。
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促进教育现代化,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信息化教育成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
教师教学中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各种教学媒体的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于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眼界,引起学生对学习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增进思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积极作用。
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是相对而言的,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同时,教师自身和专业也必然发生变化。
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传授者、权威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支持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
教育技术则成为教师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教育技术对教师专业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准备的重要工具。
从备课查找资料,到设计、制作教学软件都可以应用信息技术,这样,在提高了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的同时,促进了教师整合信息资料,优化教学方案、教学过程的能力,有利于工作效率和质量等综合专业素质的提升。
一、教育技术学部分知名导师介绍1.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有:***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等。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2.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
***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副组长,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等多项学术兼职。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科学理论、计算机辅助教育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3.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4.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校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高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现代远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基础教育司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工作组副组长。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5.桑新民(南京大学)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
2003 年获首届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开发6.丁新(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
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
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较为系统地引入了国际远程教育基础理论,多次参与***有关远程教育重大改革和发展项目的设计与论证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远程教育7.徐福荫(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信息传播研究所所长、教育技术学学科教育电视方向学术带头人。
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说文献综述报告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被重视,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工具,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它的作用更加明确和提升了层次。
在课堂教育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后,对于不少人来说,它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领域,容易与熟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混淆。
本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内涵进行了梳理,介绍其优势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国内发展1前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而愈显重要的一门课题。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可以说学科教学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了。
因此,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关于什么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几位学者从不同的侧重点对这一课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2.1 李克东老师的观点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博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2.2何克抗老师的观点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博导)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十年历程各位老师,很高兴参加2006年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创新论坛,大会组织者希望我做这样的发言,我也很高兴。
因为这个项目它是影响比较大的项目。
我们知道,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实验学校这个项目的实施到今年是10年多,这是我们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它对推动我们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的组织实施、管理和效果都受到了国际的关注,它的成果、经验和问题需要认真总结,它今后的发展道路、发展方向怎么样是值得思考的。
国际上非常地关注在中国大陆实施十年的这个项目,我顺便说一下,我今年10月到美国,11月到日本都要讲这个项目。
他们提出要了解这个项目,可见国际上非常地关注这个事情,今天我们仅用短短的三、四十分钟是没办法对这十年的经验做出总结,尤其是对今后的发展我也不能提出完整的思路,我想今天利用这个机会做一个简要的历史回顾和对它作为的肯定,以及提出一点参考。
我先做一点简要的回顾,这个项目是1997年启动的,当时是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原来的电脑教育办公室为了推动我国中小学教育现代化而设立。
在97年9月份国家教委发布了[1997]4号文,是关于设立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通知,实验学校项目正式起动,1997年教育部确认了44所学校作为第一批实验学校,2002年确认第二批国家级实验学校158所。
后来根据这样的思路,各省、市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分批建立了省级实验学校,直到2006年有一些省还在审批第三批和第四批实验学校的确认。
目前为止,国家和省级的实验学校已经超过了1万所。
到1999年的时候,要决定在对第一批的400多所学校进行评估,于是乎起动了维持几个月的评估工作。
2001年3月在评估的基础上,发现了广大的校长、教师要进行更好的培训,所以当时的电教办发出了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培训工作的通知在广东、江苏、吉林建立了三个国家级的培训基地。
李克东教授简历李克东,广东新会人,1938年9月出生,1962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学院物理系本科。
1983年,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与传播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从事教育传播理论与计算机辅助教育研究。
1988年,德国帕德博恩大学控制论研究所作为高级访问科学家,从事教育控制论与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应用研究。
现任职务: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华南师范大学A类岗位特聘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广东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中心主任。
学术兼职:曾任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现任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兼计算机辅助教育(CBE)专业委员会主任;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GCSCE)执行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荣誉称号:l992年获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突出贡献专家;1994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8年评为全国电化教育优秀工作者。
教学科研获奖:曾四度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1989年获二等奖、1993年获一等奖;1997年获二等奖;2005年获二等奖。
此外,还曾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和2项国家教委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的理论、技术与实践研究、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CSCL)与知识建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
研究课题:在“九五”“十五”期间,曾主持“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研究”、“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等多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以及主持“中小学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系列软件研究与开发”、“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等多项教育部专项课题。
“十一五”期间,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计算机支持协同学习促进意义建构”的大型项目研究,主持“教育技术推进广东高校课程建设的发展策略研究”、“广东高校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资源中心研究与建设”、“广东省高校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研发与推广研究”等多项广东省专项课题研究。
---------------------------------------------------------------最新资料推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李克东) 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510631 likd@scnu. edu. cn)摘要:本文讨论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和目标,并对围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探讨了几种实现的策略和分别在多媒体课堂环境、校园网络环境、因特网环境和网站开发环境下,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特别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 21 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的特点的教学类型。
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1/ 12它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这是指学与教的活动要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堂网络、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络等,学与教活动包括在网上实施讲授、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协商学习、虚拟实验、创作实践等环节。
这里包括三层意思:(1)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不仅仅是教师用来演示)即可以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教师用来进行讲授或作为学生学习资源。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作者:李清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20期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李克东先生也讲过,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这也就强调了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界定了教育信息化的领域及范围;突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原始动力和直接目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体现了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等。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普及应用,给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对传统教育理论和实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如今,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技术产品不断涌入学校,迅速推动了学校教育改革,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特别是电脑等多种数码产品和网络技术的运用,使无限的网络资源快速、便捷地传递进学校,无形间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巨大资源库,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
我们教育工作者也认识到,合理利用好这些技术手段和资源,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也可以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
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和运用好信息技术已是每一个教师的根本任务。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切实注重以下几点。
一、认真学习信息技术基本知识,迎接信息技术教育大潮由于许多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比较低,缺乏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并从而产生一种误解甚至抵触情绪,认为信息技术高不可攀,是专业教师的事。
但时代的要求,让我们与计算机必然结下不解之缘,我们只能临危一跃。
当今科学与技术突飞猛进,新的发明与发现层出不穷。
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伟大成就的每一桩每一件,不是直接就是间接与计算机有关。
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计算机跟语言一样,是人类社会每时每刻都不可缺少的;计算机真正成为了“人类通用智力工具”;计算机文化已如灿烂朝阳,照亮人类社会前进的道路。
教育技术促进高校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李克东;谢幼如;郭清顺;郑道林;郭向勇
【期刊名称】《电化教育研究》
【年(卷),期】2008(000)012
【摘要】教育技术促进高校课程建设是当前高校教育技术工作的核心任务.广东高校教育技术中心与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从2003年开始进行教育技术促进课程建设的理论探索、实践研究和绩效评价,取得了显著效果.本文就其相关理论认识、促进策略、实践项目和绩效评价进行论述与分析.
【总页数】7页(P28-33,50)
【作者】李克东;谢幼如;郭清顺;郑道林;郭向勇
【作者单位】广东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中心,广东,广州,510631;广东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中心,广东,广州,510631;中山大学,信息与网络中心,广东,广州,510275;华南理工大学,教育技术中心,广东,广州,51064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电教信息中心,广东,深圳,5180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3
【相关文献】
1.应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程建设的探讨 [J], 冉伟刚;刘强
2.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课程建设研究——石河子大学商学院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J], 梁金贵
3.教育技术促进高校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J], 张建武
4.教育技术促进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J], 张伟
5.在常州高校教学成果获得的最高级奖励董存田教授、董晓英教授等研究《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隐性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J], 杨文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教育技术专家李克东教授来我院指导课程建设
佚名
【期刊名称】《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14)4
【摘要】2007年5月24日,广东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国内著名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专家、博士生导师李克东教授前来我院讲学,指导课程建设。
副院长邹晓平,教务长林养素及各教学单位主管教学的主任、教研室主任、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院精品课程项目负责人等聆听了报告。
【总页数】1页(PF0003-F0003)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建设;技术专家;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项目负责人;技术中心;学校教育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34
【相关文献】
1.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访李克东 [J], 刘晓玲
2.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李克东教授访谈 [J],
3.中华医学会"临床研究"巡讲专家李旭教授来我院参观交流 [J],
4.中华医学会“临床研究”巡讲专家李旭教授来我院参观交流 [J],
5.技术变革教育的思与行暨李克东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华南师范大学召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