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变通的认知语用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69.85 KB
- 文档页数:5
《变译理论下口译变通手段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口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口译实践中,由于语言、文化、语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口译员常常需要采用变通手段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本文以变译理论为指导,探讨口译变通手段的多种应用方式,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变译理论概述变译理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通,以实现翻译的最佳效果。
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再创造。
在口译中,变译理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它要求口译员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语言、文化、语境等方面的变通,以达成准确的传达。
三、口译变通手段的种类及应用1. 语言变通手段语言变通手段是指口译员在翻译过程中,根据源语和目标语的差异,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这包括同义替换、意群切割、词汇选择等方面的技巧。
例如,在翻译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时,口译员可以采用解释性翻译或意译的方法,使目标语听众更好地理解源语含义。
2. 文化变通手段文化变通手段是指口译员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文化差异,对源语文化信息进行适当的调整或补充。
这包括文化背景的介绍、习俗习惯的解释、价值观的转换等方面的技巧。
通过文化变通手段,口译员可以帮助目标语听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源语文化。
3. 语境变通手段语境变通手段是指口译员根据具体的语境,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这包括根据场合、时间、地点等因素进行适当的调整。
例如,在正式场合的口译中,口译员需要更加注重语言的正式性和准确性;而在非正式场合的口译中,口译员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语言,以使翻译更加自然流畅。
四、口译变通手段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以一次国际会议的口译为例,口译员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多种需要变通的情况。
首先,在语言方面,由于源语和目标语存在差异,口译员采用了同义替换和意群切割等技巧,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其次,在文化方面,针对源语中的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口译员进行了适当的解释性翻译或意译,以帮助目标语听众更好地理解。
《变译理论下口译变通手段研究》篇一一、引言口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变译理论的指导下,口译的变通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变译理论下口译的变通手段,分析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操作指导。
二、变译理论概述变译理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语境、文化背景等因素进行灵活变通。
口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形式,同样需要遵循这一原则。
口译员需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运用各种变通手段,以达到准确、流畅地传达信息的目的。
三、口译变通手段的必要性口译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语境等因素的差异,往往会出现信息不对称、语义模糊等情况。
此时,口译员需要运用变通手段,如转换表达方式、调整语言风格等,以克服这些障碍。
此外,口译员还需要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如肢体语言、表情等,以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四、口译变通手段的种类及运用(一)语言变通手段语言变通手段主要包括转换表达方式、调整语言风格等。
在口译过程中,当原文语义模糊或与目标语文化背景不符时,口译员需要运用语言变通手段,使译文更加准确、流畅。
例如,通过增减词汇、改变句式结构等方式,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
(二)非语言变通手段非语言变通手段包括肢体语言、表情等。
在口译过程中,这些手段可以帮助口译员更好地传达信息,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例如,通过肢体语言和表情等辅助手段,使听众更容易理解口译员的翻译内容。
五、实例分析以一次国际会议的口译为例,口译员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多个难点。
如某些专业术语在目标语中无对应表达,或者原文语义模糊不清。
针对这些情况,口译员灵活运用了变通手段。
如将专业术语进行解释性翻译,或通过调整语言风格、增减词汇等方式使译文更加准确、流畅。
同时,口译员还运用了非语言变通手段,如肢体语言和表情等辅助传达信息。
通过这些变通手段的运用,口译员成功地克服了沟通障碍,使会议得以顺利进行。
《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变通手段研究》篇一一、引言口译,作为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桥梁,具有独特的挑战性和重要性。
尤其是在汉英口译过程中,译者不仅需要准确理解源语,还需将其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变译理论作为翻译理论的重要分支,为口译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深入探讨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的变通手段,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变译理论概述变译理论,作为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的变通。
这种变通包括语言层面的转换、文化层面的适应以及翻译策略的调整。
在汉英口译中,变译理论的应用尤为关键,因为中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三、汉英口译的挑战汉英口译的挑战主要来自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
语言方面,中英文在语法、词汇、句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敏锐的语言感知能力。
文化方面,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包括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习俗等,这要求译者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敏感度。
四、变译理论下的汉英口译变通手段(一)语言层面的变通手段1. 词义转换:根据语境调整词语的含义,使其更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
2. 句式调整:根据目标语的语法特点,调整句子的结构,使译文更加地道。
3. 增删译:根据需要,增补或删除原文中的信息,使译文更加完整、流畅。
(二)文化层面的变通手段1. 文化背景介绍:在口译过程中,适时介绍中西方文化背景,帮助听众理解译文。
2. 归化与异化: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加地道或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
3. 敬语与非敬语:注意区分中西方礼仪用语,使用适当的敬语和非敬语,以符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习惯。
(三)翻译策略的调整1. 直译与意译:根据需要灵活运用直译和意译策略,以求得最佳的翻译效果。
2. 交际翻译与文献翻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交际翻译或文献翻译策略,以满足不同需求。
3. 口译中的互文性:注意发掘和利用互文性资源,如常见表达、习语等,以提高口译效率和质量。
认知语用关照下的汉英语篇指示语翻译及教学研究本文旨在探讨汉英语篇指示语翻译及教学研究,并运用认知语用理论进行关照,以期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篇理解能力和翻译水平。
一、认知语用理论的基本概念认知语用理论是研究语言与认知、行为之间关系的学说。
它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行为的产物,语用现象是由语言、认知、行为三者的交互所形成的。
语用现象包括表达者意图、语境、推理过程、语用技巧等,需要掌握相应的认知能力才能理解。
因此,语用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掌握语言形式,而在于掌握语用规则和相关的认知策略。
二、汉英语篇指示语的翻译1、根据语境确定翻译在翻译时,要根据语境确定汉英语篇指示语的具体含义。
汉英语篇指示语有时具有多义性,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以避免翻译错误。
例如:“这本书很有趣”中的“这本书”,可以翻译成“this book”,也可以翻译成“the book”,具体要看上下文中有无其他书籍。
2、考虑目标语句子的语法结构在翻译时,还需要考虑目标语句子的语法结构。
由于汉英语篇指示语的用法不同,翻译时需要选择不同的翻译方式。
例如:汉语中一般用“这个”或“这种”表示“近处”的物体或事物,但英语中一般用“this”或“these”,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语言特点进行翻译。
3、注重表达者意图和语用功能在翻译时,还需要注重表达者意图和语用功能。
语篇指示语不仅仅是为了确定对象,还有指示、强调、引用等功能,这些语用功能要在翻译时进行恰当的转化。
例如:“这个问题”可以表示询问,也可以表示表扬、批评等,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翻译。
1、强调认知语用策略的训练针对汉英语篇指示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应该强调认知语用策略的训练。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以语篇指示语为主题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推断、归纳、应用等策略。
2、注重素材的多样性和实用性在教学中,应该注重素材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除了常见的例句和语篇指示语,还应该引进一些新颖、实用的素材,以扩展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词汇量。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角一《认知翻译学》评介吴亚静布占廷(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山东青岛)摘要:近年来,在认知科学的推动下,认知翻译学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并逐渐形成系统 的研究体系和研究领域。
文旭教授和肖开容教授编著的《认知翻译学》从语言的认知理论出发,探索了 翻译转换中的语言认知机制,对翻译认知研究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指导作用。
本文从翻译研究 范式宏观建构、概■念结构与语义结构、功能与组织原则、认知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研究趋势与展望等五 个方面简要梳理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并从强调学科建构性、凸显理论适用性等方面对该书作了简评。
关键词:认知翻译学;认知;翻译研究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891 (2020)03-0093-041.引言英国著名文艺批评家理查兹(Richards,2001) 说:“翻译很可能是整个宇宙进化过程中迄今为止 最复杂的一种活动”(转引自卞建华,2005: 42)。
翻译与认知结缘是20世纪中后期的事,直到21世纪 初 Martin(2010: 169)提出认知翻译学(cognitive translatology)这一术语,两者才正式结合。
随着翻 译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口译和笔译学者与认知科 学家合作日益加强。
如今,认知翻译学作为翻译研 究的一种新范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研究领域较为 庞大的跨学科研究体系,对翻译研究起着重要的理 论建构和理论阐释作用。
《认知翻译学》以翻译认 知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研究翻译中涉及的语义、语法、语用和文化问题,探索译者 理解、转换、表达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对翻译学的 构建与翻译认知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内容简介本书共有十三个章节,可分为五个部分,分别 围绕着不同的主题展开,即翻译研究范式宏观建构 (第一章)、概念结构与语义结构(第二、三、四、五、十章)、功能与组织原则(第六、七章)、认知理 论与方法的应用(第八、九、十一、十二章)以及研 究趋势与展望(第十三章)。
作者: 李广荣
作者机构: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扬州225127
出版物刊名: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页码: 43-47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3期
主题词: 变通 认知 语用 差异
摘要:翻译试图与原文在形式和内容上求得相同或相等,但是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使得这种努力在实践上几乎不可能.在翻译过程中,译文与原文总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译学界被定义为翻译变通.翻译变通背后的原因一直是译学界研究的课题,至今已从语言学、文化、文体和功能的角度解释了这种现象.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变通的认知机制,研究认知语境对翻译变通的影响,希望为翻译变通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变译理论下口译变通手段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口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口译实践中,变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为口译员提供了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
本文旨在探讨变译理论下口译的变通手段,以揭示其在口译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二、变译理论概述变译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在保持原作基本意思不变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这一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文化背景以及语言特点,灵活变通,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三、口译变通手段在变译理论下的应用(一)语言层面的变通手段1. 词义转换:在口译过程中,由于语言间的差异,有时需要改变原词的词义以使其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词义转换是口译员常用的变通手段之一。
2. 句式调整:为了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结构,口译员需要调整原句的句式,如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转换、长句与短句的拆分等。
(二)非语言层面的变通手段1. 文化背景的考虑:口译员需要了解两国间的文化差异,以便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避免因文化误解而产生的沟通障碍。
2. 语境的把握:口译员需要准确把握对话的语境,以便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变通手段,使译文更贴合实际。
四、口译变通手段的实例分析以一次国际会议的口译实践为例,口译员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诸多挑战。
针对不同的语境和语言障碍,口译员灵活运用了词义转换、句式调整、文化背景的考虑以及语境的把握等变通手段,成功完成了翻译任务。
这一实例充分展示了变译理论下口译变通手段的应用价值。
五、口译变通手段的优势与局限性(一)优势1. 灵活性:口译变通手段具有较高的灵活性,能够根据不同的语境、文化背景以及语言特点进行灵活变通,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2. 实用性:口译变通手段紧密结合实际,能够快速适应各种复杂的口译环境,提高翻译效率。
(二)局限性1. 准确性问题:过度依赖变通手段可能导致翻译失去原意,影响信息的准确传递。
《变译理论下口译变通手段研究》篇一一、引言口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交际活动,不仅需要精准的语言表达,更需要灵活变通的应对策略。
在变译理论的指导下,口译过程中的变通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变译理论下口译变通手段的内涵、特点及其应用,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二、变译理论的概述变译理论是一种以语言变换为核心的翻译理论,它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语境、语体和语用需求,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技巧,以达到准确传达信息、有效沟通的目的。
在口译领域,变译理论为口译员提供了灵活变通的指导原则,使其能够在复杂多变的交际环境中,迅速作出反应,有效应对各种挑战。
三、口译变通手段的内涵与特点口译变通手段是指在口译过程中,口译员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方法,以应对口译中的难点和挑战。
这些变通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语言转换、文化背景的阐释、意群划分、增删译法等。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灵活性:口译变通手段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能够根据不同的语境和需求,迅速作出调整。
2. 实用性:口译变通手段紧密结合实际,能够有效地解决口译中的难点和问题。
3. 创新性:口译变通手段要求口译员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
四、口译变通手段在实践中的应用1. 语言转换:在口译过程中,口译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语言转换技巧,如词义引申、同义替换等,以使译文更加地道、自然。
2. 文化背景的阐释:口译员需要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文化背景进行阐释和解释,以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原文含义。
3. 意群划分与句子重组:口译员需要根据原文的语义和逻辑关系,合理划分意群,并进行句子重组,以使译文更加流畅、连贯。
4. 增删译法:在保证信息准确传达的前提下,口译员可以适当运用增删译法,对原文进行适当的增补或删减,以使译文更加精炼、易懂。
五、案例分析以一次国际会议的口译实践为例,口译员在面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与会者时,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变通手段。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言学途径认知翻译学是当前翻译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当前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力求依据认知语言学理论,并结合英汉/汉英翻译实例,试图构拟认知翻译学的基本框架与途径,最后得出结论:等值翻译只是相对的、近似的,不等值才是绝对的;翻译中的等值只不过是认知经验结构的相似性,译文的质量取决于相关因素间的趋同度。
标签:认知等值体验哲学识解趋同度一、引言翻译活动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之间进行文化与文明交流的桥梁,只要有不同种族人类交际与存在的地方,就存在着翻译活动。
没有这种交际活动,人类文化传播和人类交流很难进行。
翻译活动是多类型的,对翻译的定义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翻译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的面很广,除了本体论外,还从不同的学科(如:语言学、哲学、文化学、符号学、文学、传播学、社会学、美学以及最近的认知科学等)中吸取营养与精华,为我所用,发展成熟。
翻译学是一门经验性学科,国内外无数优秀的翻译理论家与实践家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翻译经验并总结出翻译方法,为翻译学理论的探索和建立提供了基础和立论依据。
传统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以语码转换实现的一种语言活动。
然而,现在认知语言学已经揭示出:语言是心智的表征,语言结构映照了人类经验结构。
翻译活动中的语码转换,就是对心智的解读和解码,因此翻译活动必定反映心智活动的规律,翻译决不可忽视对心智的研究。
正如杨自俭、刘学云(1994)早先预言:“翻译不但是语言活动,而且是心理活动。
联系翻译转换过程、研究心理机制是翻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以认知为出发点,探究译者是怎样运用语言符号对事物进行抽象,以及怎样通过认知加工,运用概念范畴和语言符号来实现翻译交际活动,这是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
在翻译活动中,不同的概念范畴可以围绕原型来建构,可通过词汇和概念来进行再现。
然而,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概念和抽象的概念在另一种语言中再现又比较困难,而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隐喻、原型以及意象图式理论给翻译过程研究提供了充分的解释力。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变通和补偿手法
随着社会逐渐进步,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翻译作为语言学应用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自然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在这一过程中,英汉翻译中出现了一些变通和补偿手法,它们的出现为英汉翻译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英汉翻译中的变通手法是一种解决翻译不对等问题的有效方式,它可以帮助译者推断出英文句子中暗含的意思并将其转化成汉语内容。
例如,英文句子“He is a hardworking person”可以被变通成“他是一个勤奋努力的人”。
同时,英汉翻译中的变通手法还可
以帮助译者把汉语词语同英文搭配起来,从而获得英汉翻译中更加准确的表达。
其次,英汉翻译中的补偿手法是指译者在句子的中间或开头添加一些额外的词语,以补充原文的内容。
例如,英文句子“He usually buys clothes”可以翻译成“他经常买衣服”,但如果想要更好的表
达出原文的意思,句子可以补充为“他通常买些衣服”。
在这种情况下,补偿手法可以有效地把意思表达得更加准确简洁。
最后,英汉翻译中变通和补偿手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译文在语言表达上的局限性,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更加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在使用变通和补偿手法时,译者还要注意避免出现语病以及违背汉语语法规则的现象。
总之,英汉翻译中变通和补偿手法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翻译问题、提高译文的可读性,使之更加贴近原文,更加
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思。
但在使用变通和补偿手法时,译者也要谨慎小心,避免出现语病以及违背汉语语法规则的错误。
《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变通手段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汉英口译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口译过程中,变译理论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它不仅要求译员准确传达信息,还要求在特定情境下灵活变通,以适应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本文将探讨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的变通手段,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变译理论概述变译理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它强调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在汉英口译中,变译理论要求译员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语境、文化背景和交际目的等因素,灵活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从而更好地传达信息。
三、汉英口译的变通手段1. 语义变通语义变通是汉英口译中常用的变通手段之一。
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语义上存在差异,译员需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的语义进行适当调整,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在翻译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时,译员需要了解目标语的文化背景,采用意译、音译加注等方式进行翻译。
2. 结构变通结构变通是指译员在口译过程中根据目标语的语法和句子结构特点,对原文的句子结构进行调整和重新组织。
这有助于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易于理解。
在汉英口译中,译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句式结构,如定语从句、并列句等,以适应英语的表达习惯。
3. 文化背景变通文化背景变通是汉英口译中不可忽视的变通手段。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译员需要了解两国文化背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以便在口译过程中灵活应对。
例如,在翻译一些涉及习俗、历史等文化背景的词语时,译员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解释或补充背景信息,以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
四、实例分析以一次汉英口译实践为例,当原文中出现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或概念时,如“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等政策或概念时,译员需要灵活运用变通手段进行翻译。
例如,“一带一路”可以翻译为“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同时补充相关背景信息;而“乡村振兴”则可以翻译为“revitalizing rural areas”,并解释其含义和目标。
浅析翻译中的“语言变通”—以本学期翻译作业为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翻译本身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活动更是如此。
翻译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
非有强大的双语功底,才能自由翱翔于译海的天空。
关于翻译的本质、翻译的技巧、翻译的策略、过程等等。
国内众多译界名家有着诸多精辟见解。
杨绛在她的名篇《失败的经验》中,曾经把翻译的过程仔细剖析。
她说:“翻译包括三件事:(一)选词;(二)造句;(三)成章。
”金圣华教授认为,“翻译必须慎言慎行,掌握分寸,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方能在翻译的重重险阻中立于不败之地。
”余光中教授认为。
“白以为常,文以应变,即在白话文的译文里。
正如在其创作一样,遇到紧张关头,需要用非常句法、压缩字词等,则用文言来加强、扭紧、调配,当具功效。
”思果认为,“如若学翻译,功夫在翻译外。
”当然,还有很多名家诸如钱钟书、老舍、林语堂、傅雷等对翻译之见解颇为精妙,在此不一一列举。
关于翻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然其做好翻译之精髓是一致的,即夯实的中英文功底,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变通。
本文就本学期翻译作业为例,通过译文比较,来探讨翻译中如何实现“语言变通”,从而原汁原味的翻译出原著的精髓、本质。
(一)句法比较结构与翻译策略英语是典型的“主谓一致”型的句子形式,以“主谓结构”来控制句子的语义信息与形式要素,具有明显的树式结构。
汉语句子是典型的“话题+说明”型的句子形式,以语段意义及内在逻辑关系来控制语言组织,具有明显的竹式结构。
因此,英汉句子翻译中,要注意分析原文的句法性质和表现形式,明确“主谓”结构,梳理语义信息的次序与层次,再以汉语灵活多样的句子形式以及逻辑表达习惯加以传达。
在汉英句子翻译中,首要认为是确定原文语义内容所代表的主谓关系,选择适当的词语类型作为英语句子的核心主谓成分,再配以灵活的句式类型,有效传达原文语义内容。
例一原文:最打动她的,是“这会是个德国公司”:在德国建厂、产品由德国工人制造、聘用德国管理层,由本地研发中心为欧洲客户量身定做产品。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变通和补偿手法
英汉翻译中的变通和补偿手法是翻译实践中常用的手段,它们专门应对英汉
文化习惯、语言特点以及翻译双方对文本内容信息有着不同把握程度等因素而出现的问题,而不是概念上的不一致而产生的技巧和方法。
变通和补偿手法用于无法精准、或不具有通用性的概念在翻译中的转化,以
使译文达到对于原文的最大表达能力和准确性。
变通体现在英汉互译中,是译者在翻译英文时根据不同译文结构和语言特点做出的某种调整,补充手法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融合源语言的句子容量和译入语言的表达能力来实现更好的翻译效果,比如对原文中某些词语进行解释,或者添加等。
因此,变通和补偿是翻译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它能够使翻译过程得以平滑进行,受读者接受,从而达到英汉互译的最佳效果。
认知语用关照下的汉英语篇指示语翻译及教学研究摘要:本文主要针对认知语用的视角下汉英语篇指示语的翻译及教学进行研究,探讨语言交际中的指示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表达和翻译,通过对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比较分析,提出了关于汉英语篇指示语的翻译策略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用、指示语、汉英翻译、教学研究一、引言二、认知语用视角下的指示语研究1. 认知语用的概念和特点认知语用是对话语行为和认知过程相结合的研究领域,强调语言和认知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认知语用视角下,语言行为被认为是基于认知能力的,交际参与者通过语言表达和理解信息,完成语言交际活动。
指示语是交际中的一种重要语言现象,它包括代词、冠词、指示副词等,用于指示和界定对象。
在认知语用中,指示语具有指示对象、提示信息和引导方向的功能,是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汉英指示语的比较分析汉英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在指示语的表达和翻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两种语言在指示语使用上的共同点和差异,为指导汉英指示语的翻译和教学提供参考。
1. 汉英指示语的共同特点汉英两种语言在指示语的基本功能上具有共同的特点,即引导和指示信息。
在汉语中,“这”、“那”、“这个”、“那个”等词语可以用于指示特定的对象或方向;而在英语中,“this”、“that”、“these”、“those”等指示代词同样具有指示的作用。
汉英两种语言在指示语的具体表达和使用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汉语中,“这”和“那”通常用于靠近说话者的对象和远离说话者的对象,而在英语中,“this”和“that”则更多地表达了说话者的主观立场和距离感知。
这种差异需要在翻译和教学中予以重视和处理。
四、汉英指示语的翻译策略在汉英指示语的翻译中,需要根据不同语境和文化习惯进行选择和处理,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以保持语义和交际意图的一致性。
1. 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在翻译汉英指示语时,可以结合直译和意译的方法,根据语境和文化背景的需要灵活处理。
《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变通手段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汉英口译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口译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差异,往往会出现信息传递的障碍。
为了克服这些障碍,变译理论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探讨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的变通手段,以提升口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变译理论概述变译理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通。
在汉英口译中,变译理论主要体现在对语言、文化和信息的处理上。
口译员需根据不同语境、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灵活运用各种变通手段,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三、汉英口译的变通手段1. 语言层面的变通(1)词汇选择:在汉英口译中,词汇的选择至关重要。
口译员需根据上下文和语境,选择恰当的词汇,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同时,还需注意词汇的文化内涵,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误解。
(2)句式调整:由于汉语和英语在句式上存在差异,口译员需对原句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将汉语的被动句转换为英语的主动句,或将复杂的汉语长句拆分为几个英语短句。
2. 文化层面的变通(1)文化背景知识:口译员需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包括价值观、习俗、宗教等。
在口译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灵活运用变通手段,以适应目标语文化环境。
(2)习惯用法:在口译中,有时需要遵循目标语的习惯用法,对原句进行适当的改动。
例如,将汉语中的敬语转换为英语中的谦辞。
3. 信息层面的变通(1)信息筛选:在口译过程中,口译员需根据实际情况,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概括,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对于无关紧要的信息,可进行省略或简化处理。
(2)意义传达:口译员应注重传达信息的意义,而非字面意思。
在保证信息准确的前提下,可灵活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以使信息更加生动、形象。
四、实例分析以一次汉英会议口译为例,口译员在翻译过程中需灵活运用变通手段。
如在遇到专业术语时,口译员可结合上下文进行解释或翻译;在遇到文化差异较大的表达时,可进行适当的调整或转换;在传达信息时,需注意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变通手段研究》篇一一、引言口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交流活动,常常涉及到复杂多变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
尤其是在汉英口译中,由于两种语言在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常常需要采用变通手段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和流畅交流。
本文旨在探讨在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中常见的变通手段及其运用策略。
二、变译理论与口译实践变译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灵活的调整和变通。
在汉英口译中,这种变通策略尤为关键。
口译人员需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策略,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三、汉英口译中的变通手段1. 词汇层面的变通在汉英口译中,由于两种语言词汇的差异,有时需要采用同义替换、词义引申等手段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例如,当汉语中的某些词汇在英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表达时,口译人员需要运用自身的语言功底和文化背景知识,寻找合适的英语表达方式。
2. 句式层面的变通由于汉语和英语的句式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口译人员需在句式层面进行灵活的调整。
例如,汉语中的无主语句在英语中需要添加主语;而英语中的从句结构在汉语中可能需要转换为独立的句子。
通过这种句式层面的变通,可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3. 文化层面的变通文化差异是汉英口译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由于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背景不同,一些在汉语中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可能在英语中并不适用。
因此,口译人员需要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对文化信息进行适当的变通和解释,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四、运用策略1. 提高语言功底口译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包括词汇、句式、语法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语言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变通和调整。
2. 了解文化背景口译人员需要了解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和习俗。
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和背景信息,从而在口译过程中进行恰当的变通。
3. 实践与反思通过大量的实践和反思,口译人员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口译能力和变通策略的运用水平。
《变译理论下口译变通手段研究》篇一一、引言口译,作为语言交流的桥梁,要求译员在瞬息万变的语境中灵活变通,准确传达信息。
变译理论为口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强调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进行灵活的翻译。
本文将围绕变译理论,探讨口译中的变通手段,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变译理论概述变译理论认为,翻译过程中应根据语境、文化背景、语言特点等因素,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在口译中,变译理论要求译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变通手段,以达成准确、流畅的翻译。
三、口译变通手段1. 语义变通语义变通是口译中常用的变通手段之一。
由于语言间的差异,有时直接翻译原文可能导致意义模糊或歧义。
因此,译员需根据上下文和语境,对原文语义进行适当调整,以使译文更加准确、流畅。
例如,在翻译专有名词、成语、习语等时,可采取意译、音译加注等方式进行变通。
2. 结构变通结构变通是指对原文句子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口译中,译员需关注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对原文结构进行合理拆分、重组,以确保译文逻辑清晰、易于理解。
此外,还可采用从句转换、主被动语态转换等手段进行结构变通。
3. 文化变通文化变通是口译中不可忽视的变通手段。
由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原文中的某些表达方式在目的语文化中可能无法得到恰当的体现。
因此,译员需了解目的语文化背景,对原文进行适当的文化调整,以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文化习惯。
例如,在翻译带有地域特色或文化色彩的词语时,可采取加注、解释等方式进行文化变通。
四、案例分析以一次国际会议的口译为例,当遇到涉及专业领域的词汇时,译员需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语义变通,确保译文准确。
在句子结构上,译员需对原文进行合理的拆分和重组,以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同时,还需关注文化差异,对原文进行适当的文化调整,以使译文更加贴近目的语文化。
通过这些变通手段的运用,译员成功完成了这次国际会议的口译任务。
五、结论口译过程中,变译理论为译员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变通手段研究》篇一一、引言口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工具,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
特别是在汉英口译过程中,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变译理论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的变通手段,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操作指导。
二、变译理论概述变译理论是指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交际需求,灵活地运用翻译策略和技巧,以达到最佳交际效果的理论。
在汉英口译中,变译理论要求口译员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文信息进行适当的调整、删减、增补或重组,以适应不同的语境和听众需求。
三、汉英口译的变通手段1. 词汇层面的变通在汉英口译中,由于两种语言词汇的差异,口译员需要灵活运用词汇变通手段。
这包括近义词替换、词义引申、文化词汇的翻译等。
例如,当原句中的某个词汇在英文中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时,口译员可以借助近义词或词义引申来表达原意,同时保留原句的文化特色。
2. 句法层面的变通句法层面的变通主要是指在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上进行调整。
由于汉语和英语在句法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口译员需要在对句子进行拆分、合并、语序调整等方面进行灵活处理。
例如,将长句拆分为短句,或根据英文表达习惯重新组织句子结构等。
3. 文化背景的变通文化背景的变通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
口译员需要了解中英文化背景的异同,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化信息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解释。
例如,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成语、典故等,口译员需要结合语境进行解释或意译,以帮助听众理解。
四、实践应用及效果分析1. 实践应用在汉英口译实践中,变通手段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口译中,口译员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交际需求,灵活运用词汇、句法和文化背景的变通手段。
此外,在实际操作中,口译员还需要注意语速、语气等非语言因素的处理,以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2. 效果分析通过大量的实践应用发现,灵活运用变通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汉英口译的质量和效果。
关于认知语言学文化翻译的研究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认知活动和过程。
文化翻译是再创造的过程,是译者对原著的认知活动。
从认知过程来看,认知语言学关注创造性以及体验性,这一理论认为,认知过程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翻译结果。
同时,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离开文化背景的翻译很难取得成功。
因此在翻译教学中要切实加强文化意识培养,充分认识到认知语言学对文化翻译教学的影响。
一、认知语言学及其翻译观认知语言学是对大脑中相关语言机制进行研究的学科。
认知语言学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80年代到90年获得了较快的开展,已经变成为当前新兴的主流语言学流派之一。
通常情况下,学者们认为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来源于以下三方面,这三派的相关学者也被看成是英语国家在认知语言学界的重要代表人物:(1)从转换生成学派中分裂出来的局部生成语义学家,例如Lakoff以及Langacker等人。
(2)从功能或认知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的相关学者,例如Dirven以及Taylor等,这些学者认为利用较为普遍的认知方法对语言的功能以及形式进行研究,能够使得人们对语言表达中的认知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3)对认知进行研究的相关人类学家、哲学家以及心理学家等,主要包括了Gibbs、Johnson以及Putnam等学者。
国内知名学者王寅对国内外知名的认知语言学家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如下定义: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跨领域学科,强调通过自我认知以及身体经验、借助知识结构以及认知方式等,合理地解释隐藏在语言事实中的认知规律。
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是在现实体验的形势下,译者作为认知主体,凭借自身所参与的多种互动,在对原文本进行透彻理解的根底上,在译作中将原作者所刻画的现实世界以及认知世界反映出来。
认知语言学十分注重体验以及认知所发挥的制约性作用,关注作者、文本、译者以及读者间存在的多重互动关系,期待到达“翻译的和谐性〞以及“解释的合理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受到从事翻译活动的相关认知主体之间互动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