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运动技能的迁移
- 格式:ppt
- 大小:261.00 KB
- 文档页数:25
技能学习活动心理内容第一节技能学习的概述第二节第三节操作技能的学习技能学习的过程什么是技能学习技能的种类动作及动作系统123•什么是技能学习•广义的技能学习就是在特定目标指示下的操作顺序。
•技能学习包括智力技能和运动技能的学习。
•技能可以看作是组织化的结构,而组成技能结构的基本单位在不同类型的技能中是不同的。
智力技能的基本单位是产生式(规则)运动技能的基本单位是动作。
•技能的种类(一)操作技能操作技能是指由一系列实际活动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构成的动作方式。
(二)智力技能心智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认知的活动方式。
关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动作及动作系统(一)动作系统概念及基本原理•动作系统是指人所能执行的一组外显的肌肉活动。
•基本原理:肌肉对一个特殊的知觉线索作出特殊的运动反应,这个线索本质是外部刺激,为S-R形式,一个“S-R”就是一个动作,或者说是简单连续的动作。
•运动技能是系列动作的连锁,即按照某种结构组织起来的动作序列。
如写字、游泳、修理自行车、安装收音机等等。
(二)运动技能的构成1.运动技能包括三类成分:一是执行程序;二是知觉反应线索;三是肌肉运动反应。
运动技能总是包含和伴随着智力技能。
2.运动技能可以分为两类循环。
内循环的运动技能是一种肌肉反应,或多或少的受到外部刺激的影响。
有些类型的外循环技能的刺激作用要受到外部程序的控制。
3.动作技能的种类(1)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连续技能是指以连续、不间断的方式所完成的一系列动作,如说话、唱歌、打字、滑冰、弹琴等。
非连续技能是指具有可以直接感知的开端和终点的技能,完成这种技能的时间相对短暂(少于5秒),如投掷标枪,射击,伸手推门,挪动棋子的位置等。
(2)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当一种技能主要靠内部的、由本体感受器输入的反馈信息来调节时,这种技能叫封闭技能,如体操、游泳、急行跳远、掷铁饼等。
当一种技能主要依赖周围环境提供的信息,而正确地感知周围环境成为运动调节的重要因素时,这种技能就叫开放技能,如打篮球、排球和棒球等。
体育教学训练运动技能迁移的应用摘要:学生在新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已有的经验与知识会对新知的学习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此现象被人们称之为技能迁移,充分运用积极影响,可以有效的增强教学成效,让学习者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学会新动作,让教学与训练实现最优效益。
关键词:技能迁移;迁移理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一、运动技能迁移的概念运动技能迁移是在学习运动技能期间,学生原先已掌握的技能在一定意义上也许会对新技术的形成产生影响,也就是迁移,其可进一步划分成正、负迁移,其中前者是已掌握的技术会对新技术的学习带来了积极影响。
(一)正迁移,其是自身学习获得的技能对于新技能的掌握带来了正面推动作用。
诸如,排球当中的扣球和羽毛球当中的扣杀动作,其在发力的次序和动作结构上几乎相同,均属于鞭打动作,因此,已具备羽毛球基础的学生在排球扣球动作的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更为轻松。
(二)负迁移,其是指已会的技能对于新技能的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
诸如在篮球运动中,选手可将传球停留在手里几秒之后再传出,但是在排球运动当中,传球需要借助下肢蹬地的力量,配合手臂发力,在接触到球的瞬间把其传出,如果学习者已有篮球经验,在学习排球传球过程中便很容易发生持球问题。
(三)零迁移,其是已掌握的技能对于新技能的学习没有形成丝毫影响。
二、运动技能迁移理论的研究现状何慧[1]借助比较分析法,由不同维度入手对武术套路和男子自由体操之间展开对比研究,由此得知,二者在动作结构上拥有同样的因素,诸如平衡、翻腾等。
由选手选材角度来说,二者对选手有着类似的体型要求。
由制胜因素角度来说,二者对选手的柔韧性、力量等身心素质有着基本上相同的标准,这意味着二者在教和学上可借鉴对方的动作方法,促使选手对动作学习效率更高。
唐梦巍[2]针对排球和羽毛球二者间的相似因素展开了探究,由此可知,二者在扣杀球技术、鞭打动作中运用到的肌肉群以及完成扣杀动作应当拥有的素质这三个方面基本上相同。
运动技能迁移实验报告引言运动技能迁移是指将已经掌握的一项运动技能迁移到另一项运动中的过程。
如何有效地进行技能迁移一直是运动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运动技能之间的迁移效果,为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设计与方法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随机分组设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参与者在进行技能迁移训练之前,先学会了一项基础运动技能A;对照组参与者没有接受过基础技能训练。
实验组和对照组参与者均进行了相同的技能迁移训练。
实验方法1. 参与者选择:从学校体育课堂中招募20名参与者,男女比例各占一半。
2. 测量基础技能水平:使用动作评估仪器对所有参与者进行基础技能水平的测量。
3. 技能学习训练:实验组参与者接受技能A的学习训练,对照组参与者无训练。
4. 技能迁移训练:实验组与对照组参与者均进行技能B的迁移训练,训练时间相同。
5. 测量迁移效果:使用同样的动作评估仪器对所有参与者进行技能B水平的测量。
6. 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迁移效果的差异。
结果与讨论结果在迁移训练后,实验组的参与者在技能B水平的测量上表现出明显的提高,而对照组的参与者没有明显的变化。
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已经掌握一项运动技能A的参与者更容易将其迁移到另一项技能B中。
这可能是因为技能A的学习过程中,参与者已经培养了一定的动作感知、肌肉记忆和协调能力,使得技能B的学习更为顺利。
而对照组的参与者没有进行基础技能训练,因此无法有效地将技能B进行迁移。
在实际运动训练中,可以通过类似的技能迁移训练来提高参与者的运动表现。
首先,建立一个良好的基础技能训练体系,使参与者掌握多项基本运动技能。
然后,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设计相应的技能迁移训练项目,帮助参与者快速掌握新的运动技能。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结果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已经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参与者更容易将其迁移到另一项运动技能中。
2. 建立基础技能训练体系是提高运动技能迁移效果的关键。
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技能迁移作者:李培文牛鹏飞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2年第07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迁移现象,体育运动也不例外。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迁移现象一般来说是自然产生的,而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的迁移则多为非自然现象,它不仅在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与形成中发挥着作用,而且对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等方面也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
因此,体育教师应进一步研究运动技能的迁移现象,寻找其发生与作用的规律,并将其主动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和实践中来指导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运动技能,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体育教学中迁移的基本形式1.学习态度的迁移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和技能练习的过程中也会形成自身的学习态度,而这种学习态度反过来又会影响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
正面积极的学习态度会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产生正迁移,而负面消极的学习态度会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产生负迁移。
例如,学生成功地完成了一段武术动作练习,教师当众给予肯定或表扬,使他获得了精神上的支持与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他对武术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有可能成为终身从事的体育锻炼。
这就是体育教学中的正迁移作用。
因此,教师要注意扩大视野,努力寻求发现每个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给他展示自己优势的机会,并及时予以赞美和鼓励,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课程和技能的兴趣,使之多产生有效的正迁移效果,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能力。
2.知识的迁移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又具有动态、非自然的特殊性,纯知识性的教学甚少,绝大部分体育知识寓于体育技能学习或身体素质练习提高之中,教师的讲解、示范、辅导既是教授动作技能,也是将传授体育知识两者融于一体的教学过程。
因此,我们应努力扩充教师自身的智能结构,并根据学生知识水平(不限体育知识)、认知结构,因势利导去促进学生知识的积极迁移。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学习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在学习短跑起跑的练习时,教师简洁地重述牛顿第三定律的“支撑反作用力”,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跑的动力,以及为什么在跑的过程中要加强后蹬的道理,使学生将物理学的力学知识迁移到体育教学的学习中去,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运动技能迁移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无锡市东湖塘中心小学贾文月摘要:新课程性质规定: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学习体育知识技能为基础内容, 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以运动技术为主线安排课程内容体系的结构方式, 克服以往的技术教学的。
繁、难、严, 把技术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运动技术教学过程建立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树立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基础上。
因此, 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运动技能教学问题, 我们有必要理清思路, 进行认真的思考。
一个动作技术的完成需要许多因素。
运动迁移就是影响动作完成的一个重要的的因素。
本人根据自身体验针对于乒乓球和健美操教学中的运动迁移所影响的效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运动技能迁移体育教学一、运动技能的概念与定位运动迁移是指一个人把已经掌握了的某种运动技能,运用到学习某些新运动技能中去的过程。
运动技能也是指“能按一定技术要求完成动作的能力”,运动技能是体育学科的专业基础, 是其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根本所在。
离开了运动技能, 再多的理论知识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更无从谈及体育教育。
从本质上看, 运动技能是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实现了完善自己运动技术的身体认识,是体育学科中特殊的认识领域。
运动技能必须在实践中获得体验才能最终掌握,这种体验也多是在户外进行的身体练习和技能学习。
与一般学科的知识形成相比,除运动技能教学的手段和模式灵活多样外, 还存在着信息反馈量、生理负荷量、心理负荷量、情感负荷量与一些在运动技能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量, 这些量的同时存在也使得体育教学的设计、控制和评价变得更为复杂,需要进行各种量之间的协调,协调不好会影响教学本身和运动技能的形成。
二、运动技能迁移的界定运动技能的迁移的定义为“一种运动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运动技能学习的影响。
”一种运动机能的学习对另一种运动技能的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而另一种运动技能的学习影响一种运动技能迁移称为逆向迁移。
第一章概述第一节体育与人的心理关系(1)体育对自身的影响(2)体育对社会的影响体育心理学概述概念:是研究人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体育心理学研究内容:★研究学校体育范围内与体育教学、校队训练、体育比赛有关的心理学问题。
★研究与从事体育活动有关的心理学问题。
运动体验概念:从运动过程所提供的刺激中而获得的感受。
它是一种复杂的、多种感知觉参与的综合反映本体运动感知觉概念:是运动者对自身各部分运动和位置变化的感知,是运动者综合多种感觉信息,经过分析加工后获得的复杂知觉。
运动感知觉包括本体运动动作感知觉本体运动形态感知觉本体运动方位感知觉本体运动时间和速度感知觉本体运动用力感知觉专门化感知觉概念是通过运动训练形成的高度分化的运动知觉。
第二节体育与记忆表象:人脑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反映特征①形象性②概括性表象在体育中的作用(1)帮助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动作;(2)辅助运动技能练习;(3)改正错误动作,解决疑难问题;(4)学习和练习行动策略;(5)集中注意,建立信心。
运动表象的概念及其形成运动表象的概念:在运动感知的基础上,在脑中重现出的动作形象或运动情景,它反映动作在时间、空间、力量各方面的特点。
运动表象的形成:视觉表象→视动结合表象→动觉表象运动记忆记忆的概念: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
. 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重现(回忆)四个过程。
动作记忆的特点:多种感知觉参与的;本体运动感知觉起重要作用;形成动力定型和高度自动化的记忆第三节体育与思维思维的概念; 是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概括性: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本质特性抽取出来加以总结。
间接性:是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推断事物。
或借助经验来理解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或根本不可能感知过的事物,来预见或推知其发展过程。
操作性思维概念:借助于肌肉动作、操作仪器或器材进行的思维形式。
它反映的对象既有肌肉动作,又有器材。
操作性思维的显著性特点是一边做一边思考,一边思考一边做。
《体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与任务《体育心理学》是体育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应用学科。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初步掌握常用《体育心理学》实验仪器操作方法和结果分析,提高学生运用体育心理学知识的能力;了解体育、运动心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动态,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学校体育常见的心理学问题的能力,并能运用体育心理学的知识开展体育教学工作。
二、教学内容、形式和学时分配三、成绩评定及考试方法平时成绩占20分,实验成绩占30分,闭卷考试成绩占50分。
四、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体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第二节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意义第三节体育心理学简史和发展方向第四节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第二章运动中的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第一节体育活动中的目标定向第二节体育活动中的目标设置第三节体育活动中团队目标的设置方法。
第三章运动兴趣和动机第一节运动兴趣第二节运动动机第四章运动归因第一节归因理论第二节运动中的归因分析第三节影响运动归因的因素第四节运动中的归因训练第五章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第一节体育活动的心理效益第二节体育活动的坚持性第三节体育活动行为的理论、预测及干预第四节体育活动的成瘾行为第六章唤醒、焦虑、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第一节应激、唤醒和焦虑的定义第二节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的关系第三节影响赛前状态焦虑的主要因素第四节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第七章心理技能训练第一节心理技能与心理技能训练第二节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第三节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第八章动作技能的学习第一节动作技能概述第二节动作技能形成的理论与过程第三节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第四节动作技能的学习与训练第五节动作技能的迁移第九章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优化第一节体育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第二节体育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心理学原理第三节体育教学环境心理第四节体育课堂学习过程的心理学评价第十章体育运动中学生的个体差异第一节体育能力的差异第二节智力因素的差异第三节非智力因素的差异第四节体育待优生的心理第十一章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和康复第一节运动损伤发生的心理致因第二节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第三节运动损伤的心理评估第四节运动损伤的心理康复方法第十二章运动中的团体凝聚力第一节体育团体凝聚力概述第二节影响体育团体凝聚力的因素第三节团体凝聚力运动表现第四节团体凝聚力的发展第十三章运动中的领导行为第一节领导概述第二节教练员领导行为概述第三节教练员领导行为分析第四节学生领导行为分析第十四章体育运动中的品德心理第一节运动中的道德形成和发展第二节体育运动中的亲社会行为第三节体育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五、教材及参考书教材:季浏, 殷恒婵, 颜军. 体育心理学.第3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参考书:[1] 黄希庭, 张力为, 毛志雄. 运动心理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2] 王斌. 体育心理学[M].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3] 理查德・考克斯. 运动心理学:概念与应用[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4] 温伯格,古尔德. 体育与训练心理学(第六版)[M]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