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218.02 KB
- 文档页数:6
关于企业创新研究文献综述企业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引入新的思维、方法、产品、服务或商业模式等,以提升竞争力和市场独特性的能力。
有关企业创新的研究已经成为管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本综述将围绕企业创新的概念、影响因素、创新类型以及创新绩效等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
首先,企业创新的概念和定义是各种研究的起点。
根据不同的研究背景和目的,学者们对企业创新的定义也有所差异。
一些学者将企业创新定义为创造新的产品、技术或商业模式等。
而另一些学者则将企业创新定义为一种组织机构创新的能力,或者是一种与市场和客户需求相适应的能力。
其次,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也是研究的重点。
有很多因素可以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如组织文化、领导风格、员工动机和拥有的资源等。
研究表明,创新导向的组织文化和支持创新的领导风格是促进企业创新的关键因素。
另外,员工的创新动机和组织内部的资源配置也对企业创新有着重要影响。
此外,研究人员在研究企业创新时,通常也会将企业创新分为不同的类型。
最常见的创新类型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过程创新和市场创新等。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创新对企业的绩效和竞争力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产品创新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影响较大,而技术创新则对企业的技术领先地位有着重要作用。
最后,研究企业创新的绩效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
企业创新的绩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估,如市场份额的增加、利润的增长、产品质量的提升等。
研究发现,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非线性关系,而是存在一个阈值效应。
也就是说,创新带来的绩效提升在创新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后会逐渐减弱。
综上所述,企业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研究领域,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通过深入研究企业创新的概念、影响因素、创新类型以及创新绩效等方面的文献,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促进企业创新的发展。
关于企业创新研究综述摘要:企业创新,虽然最通常是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但实际上,企业创新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
在一个行业中,创新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引领者还是模仿跟随者。
企业创新也是企业家对整个创新过程所涉及的创新目标和创新活动方案进行设计、选择并组织实施的行为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创新的最佳效益,即取得较大的创新绩效。
关键词:企业创新、创新绩效、企业自从1912年熊彼特在其著名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创新”的概念之后,创新逐渐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
创新绩效反映企业创新行为取得的成果,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
本文将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划分为四个,本文拟综合分析多个学者提出的观点以及其看法的缺陷,从而提出这四个因素的关系和各因素下使企业绩效最大化的几点建议。
一、影响因素的分类鉴于目前对知识的研究和对创新的研究这两个领域有很多相通之处,这两个研究领域的界限日渐模糊【1】。
国外学者将知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
而这3种资本通过以下途径积累和分配知识:个人;组织结构、过程和系统;联系和网络【1】。
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创新受到个人、企业及网络3个层面因素的驱动。
本文借鉴国外文献对知识资本的划分,并结合国内外文献的相关内容,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马宁、官建成指出“产业政策影响专利数量”【2】;买忆媛,聂鸣指出国家的经济制度影响创新绩效”。
企业与外部组织间联系与互动的因素,如Jaffe、Levin和Reiss研究了知识溢出的问题;国内也有研究者对此做出探讨。
管理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Gupta指出了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协作对创新的影响;杨建君等人就沟通因素对创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3】;而谢洪明等及王晓耘等也曾就企业文化、激励机制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研究。
个人层面的影响因素,国外已有多位学者从不同层面对个体因素进行研究,王雁飞等认为个人变量也应该纳入影响组织创新绩效的研究中【4】。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企业创新管理研究进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企业创新管理在当今商业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企业创新管理不仅关乎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存发展,更是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重要引擎。
本文将对企业创新管理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探讨当前学术界对企业创新管理的关注焦点、研究方法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企业创新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企业创新管理是指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组织、协调和管理创新活动的过程。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因此,企业创新管理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企业创新管理的研究现状近年来,学术界对企业创新管理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涉及到创新战略、组织创新、创新文化、创新绩效评价等多个方面。
在创新战略方面,学者们探讨了企业如何制定创新战略、创新定位和创新路径选择等问题。
在组织创新方面,研究者关注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创新团队建设、知识管理等对创新的影响。
在创新文化方面,研究者研究了企业文化对创新的促进作用,探讨了创新文化的培育和建设。
在创新绩效评价方面,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创新绩效评价指标和方法,帮助企业评估创新绩效并优化创新管理。
三、企业创新管理的研究方法在企业创新管理的研究中,学者们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案例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实验研究等。
案例研究是研究企业创新管理实践的常用方法,通过深入分析企业的创新案例,总结成功经验和教训。
问卷调查是了解企业创新管理现状和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问卷调查可以获取大量数据支持研究结论。
实地访谈则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看法和体会,为研究提供更直观的信息。
实验研究则可以验证理论模型和假设,检验创新管理策略的有效性。
四、企业创新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未来,企业创新管理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加剧,企业需要更加注重创新管理,提升创新能力,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综述研究【摘要】本文简要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提出全要素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要素框架,进而对企业系统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综述研究当今,企业的市场环境变化更加不确定,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一种产品或者一项技术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技术创新所引领的竞争优势愈发明显。
在这种形势下,企业若不采取有力的技术创新战略来持续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将会很容易被市场边缘化、甚至淘汰。
本文首先对技术创新能力理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分析,并进一步对企业如何系统地评价自身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这对于企业有针对性的选择技术创新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技术创新能力理论综述目前国内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并未形成一致性的理论,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看法也不一致。
Larry从企业创新组织行为的角度出发,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与信息获取能力的总和;Bargeman和Maidigue从战略管理角度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内部一系列支持和促进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和实现的组织、技术、文化特征等的集合体;Barton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包括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人,企业技术系统和管理系统的能力,企业核心价值观等;Seven Muller指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包括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生产技术改造能力,技术储备能力和技术创新组织能力等方面;魏江等把技术创新能力要素分解为技术创新决策能力,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组织能力;傅家骥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
2.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综述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维度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评价体系,还有不少学者选取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数据开展了相应的实证研究。
企业创新绩效研究评述报告引言企业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和企业持续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创新能力对企业的竞争力、市场份额和利润率等绩效指标产生影响。
本文对企业创新绩效研究进行评述,总结新的研究成果和对现有观点的评价。
企业创新绩效的概念与评价企业创新绩效是指企业创新活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不同研究者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定义存在差异,但一般包括增加市场份额、提高企业效益、增加知识资本和技术优势等方面的绩效。
评价企业创新绩效可通过财务和非财务指标进行考量,如研发支出、专利申请数量、产品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等。
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企业创新绩效受多个因素影响。
首先,创新战略和组织文化的支持是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
企业应制定明确的创新战略和政策,并在组织文化中强调创新和风险承担。
其次,研发资源投入与创新绩效存在正向关系。
研发投入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资金投入等,这些资源的充分利用对创新绩效的达成至关重要。
再次,创新能力和创新过程管理也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创新能力体现了企业在创新方面的资源整合和能力运用程度,而创新过程管理则关乎企业创新活动的规范化和有效性。
最后,外部环境也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影响,如行业竞争程度、市场需求变化和政府支持等。
企业创新绩效的评估方法评估企业创新绩效的方法多种多样。
常用方法包括数据包络分析(DEA)、回归分析、面板数据模型和贝叶斯网络等。
数据包络分析是一种常用非参数方法,可比较不同企业之间的创新绩效。
回归分析可通过统计建模分析创新活动与绩效之间的关系。
面板数据模型能够考虑时间和企业间的异质性,对创新绩效进行更加准确的估计。
贝叶斯网络则可以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对创新绩效的综合影响。
已有研究进展与问题近年来,关于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研究者通过实证分析、案例研究和模型构建等方法,深入探讨了创新驱动、创新绩效评估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等问题。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研究方法和理论尚未得到充分验证和认可,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予以验证。
综述:技术创新的理论、方法及其发展禹世杰11201422121、引言创新始终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人类文明的巨大变革都是创新推动的。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前进发展,创新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
我国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看重了创新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在国外起步比较早,拥有了广泛的理论基础以及丰厚的方法论,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本文论述了技术创新的理论、方法及其发展,从四个学派的技术创新理论到五个分类的技术创新方法,其中的知识值得细细探究学习。
2、技术创新理论的产生及发展2.1 创新理论的产生创新理论是首次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提出的。
他于1912年出版《经济发展理论》,书中首先提出“创新”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形成了最初的创新理论。
1939年和1942年,Schumpeter又相继出版了《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部专著,对创新理论进行补充完善,逐渐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创新经济学理论体系。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指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包括:(1)制造新的产品;(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开辟;(4)获得新的供应商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5)形成新的组织形式创造或者打破原有垄断的新组织形式[1]。
2.1 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其他人更多的关注,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科技的进步极大的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科技变革为驱动的经济发展难以用传统经济理论解释,经济学家们才意识到技术变迁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2]。
后来的经济学家,在继承了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和发展形成了西方经济学的另外两个分支:以技术变革和技术推广为对象的技术创新经济学和以制度形成和制度变迁为对象的制度创新经济学[3]。
而有学者认为,纵观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可以将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分成新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制度创新学派和国家创新系统学派等四个学派[4]。
收稿日期:2006-04-24作者简介:唐炜(1965-),女,汉族,北京市人,业务主管,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蒋日富(1977-),男,汉族,福建连城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知识创新、科研管理;鹿盟(1975-),男,汉族,山东高密市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研究综述唐炜1,蒋日富2,鹿盟2(1.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局,北京100864;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北京100080)摘要:系统检索和分析了“中国维普科技期刊网”和“中国期刊网”有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的文献,并从评价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求解方法3个方面,综述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已有的研究成果,最后对研究的结果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综述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348(2007)05-0195-060前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是人们认识与把握这种创造性活动的本质与规律、系统总结创新经验的主要手段,对于正确制订技术创新政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
本文以“技术创新”和“评价”为关键词,系统检索了“中国维普科技期刊网”和“中国期刊网”收录的发表于1989~2005年之间的期刊论文,检索获得论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文献为28篇。
从检索的文献来看,它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以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求解方法。
本文将从上述3个方面对企业技术创新理论进行详细综述。
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原则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原则是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只有在科学原则的指导下才能设计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韩景元等[1]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指标体系设计应该考虑下述一些原则:(1)应考虑评价结果容易被理解,并从中提取尽可能多的信息;(2)做到指标少而精,关系明确,具有较强的逻辑关系;(3)应做到模块化,既可进行综合评价,也可进行某一方面的评价;(4)应做到数据易于采集,便于进行连续性的评价;(5)应做到在一定程度上技术与管理分离,以便解析二者的不同作用;(6)应做到从静态评价状态,从动态把握过程,并具有一定程度的预测性。
卢怀宝等[2]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陈晓慧[3]则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指标体系设计应该遵循科学性、政策导向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董岗等[4]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观点,他们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目的性原则:不仅仅是为了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发现薄弱环节,为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明方向和提供决策参考。
(2)科学性原则:主要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内容和涵义都应建立在科学的创新理论基础之上,保证评价结果客观、准确、合理和公正。
(3)系统性原则: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反映创新能力的各个方面,如环境因素、研发能力、创新管理能力、信息化水平、制造、营销和产出等。
(4)定性和定量结合原则:定量指标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具体方面,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往往用定量的指标衡量。
定性指标使创新能力中无法用数字衡量的部分得到了体现。
(5)可比性原则:建立的指标体系应能对多个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在选择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各企业创新能力统计指标的差异,指标的名称、含义、范围和统计口径尽量标准化,以保证指标的可比性。
(6)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主要是从数据获取的可行性、有效性、简单和方便等角度考虑的原则,也是指标体系设计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此外,魏江等[5]认为,“在度量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时,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选择采用全面指标来评价,第24卷!第5期2007年5月科技进步与对策Science&TechnologyProgressandPolicyVol.24No.5"May.2007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还是采用核心评判指标来评价;二是解决参照系的选择问题,对参照系的选择,既可以选择国内的行业先进企业,也可以选择国际上行业先进企业。
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可根据具体数据的可掌握程度或数据的可获得性来选择。
”上述这些方面都是在进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时必须注意的原则。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反映了评价方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解和观点,相应于不同的技术创新能力观就形成了不同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从检索的文献来看,目前存在下述几类技术创新能力观及其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2.1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要素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要素观是指从企业技术创新实现过程中所需的支持要素的数量和质量角度评价技术创新能力的观点。
它的基本假设是如果所评价的支持要素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其技术创新能力越强。
我国学者程涛[6]基于要素观提出了一个由“人员能力、设备能力、信息能力和组织能力”4个要素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模型(见表1)。
2.2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过程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过程观是指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分析的角度评价技术创新能力的观点。
它的基本假设是技术创新是一个包括多个环节,彼此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完整过程;通过对这个过程的合理划分,分别评价各个环节的能力即可获知企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通常来说各个环节的能力越强,其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就越强[7-9]。
由于对基础创新过程存在不同的观点,因此也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基于过程观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模型,下面列举其中有代表性的两种进行分析。
(1)“机会选择—技术开发—样品制造—批量生产—销售”五阶段模型。
远德玉等[10]依据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和在不同阶段3类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状况,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主要有:企业的技术与市场的机会选择能力、技术设计与开发能力、样品制造能力、中试能力、规模生产能力、销售与市场开拓能力、市场信息反馈和产品更新能力等几个方面。
他们没有提出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但通过附图表达了该指标体系模型设计的基本思想。
(2)“决策—实施—实现”三阶段过程模型。
杨宏进提出了一个“决策—实施—实现”三阶段过程模型。
他认为,“创新决策的最终体现是创新资源投入的强弱;实施主要包括研究开发与制造两方面;而实现体现在销售能力和新产品的效益上;另外,创新活动离不开管理[7]”。
因此,可以基于“决策—实施—实现”三阶段创新过程的特点设计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见表2)。
(3)“需求分析—构思规划—研究开发—生产—价值实现”五阶段过程模型。
郑春东等提出了一个“需求分析—构思规划—研究开发—生产—价值实现”五阶段过程模型。
他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在市场技术需求分析、技术创新构思与规划、研究开发、生产、价值实现等多个环节的能力的综合,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环节的能力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串联’关系,而不是传统观点所认为的并列关系[8]”。
于是,他们提出了基于“需求分析—构思规划—研究开发—生产—价值实现”五阶段分析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见表3)。
2.3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系统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系统观综合了要素观和过程观管理过程创新技术与市场机会选择技术开发样品制造批量生产市场开拓与销售创新率经济过程创新技术过程创新时间附图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设计模式196・・的观点,同时引入了系统的概念,把环境要素考虑在内,形成了比较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它的基本假设是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不仅本身包含着一定的流程,而且受系统各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只有尽量把系统各要素考虑在内,才能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4]。
这一类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在检索到的文献中占大多数,其核心指标包括“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表4列出了持系统观的文献及其主要指标。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类评价指标体系模型,表5列出了董岗等提出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建立有赖于对企业技术创新本质的理解。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系统的观点为更多的学者所接受;但系统的观点也容易使指标流于表面,从而失去技术创新能力本身的特色。
总的来说,现有的评价模型还是不够理想,需要在对创新本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求解方法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求解关键在于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是以某种数量形式对比、权衡被评价事物总体中诸因素相对重要程度的量值。
它既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相对数;可以取正数,也可以取负数。
权数的分配并不是惟一的,因各自的目的不同而各有侧重[1]。
总的来说,存在两类确定权重值的方法———群体测试统计方法和个体直观判断方法;群体测试统计方法是让一群相关专家对指标进行主观估计,然后对估计的结果应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的每个指标权重的统计值作为最后结果;个体直观判断则由某个相关专家直接估计指标权重,并把这种估计值直接作为最后结果。
这两类方法都只能是大概的估计,应该允许它们之间有相应的变动范围。
本节主要讨论第一类,即群体测试统计方法。
从检索的文献来看,目前存在多种求解方法,如表6所示。
从表6可以看出,目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已经有了多种求解方法,其中有些为线性方法,如“AHP法”;有些为非线性方法,如“E-V模型法”。
这些方法的提出或者为了解决权重求解时的主观性问题,如“DEA法”、“E-V模型法”和“BP神经网络方法”等;有的是为了解决指标本身可能存在的缺陷,如“模糊加权评价法”和“弱势指标倍数法”。
总的来说,每种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包括指标体系状况、权系数要求和问题本身的已知条件等进行选用,也可考虑几种方法的联合使用,其中“二次相对评价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唐炜,蒋日富,鹿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研究综述第5期197・・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198・・4结束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是当前理论界和实践界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国内学者也对此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
这些研究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评价模型和模型求解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从本文的研究综述来看,首先,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进行论述的文献并不太多,但已有的研究已经提出了比较全面的原则;其次,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但在具体评价指标上并没有太大差异,这说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期盼技术创新研究方面取得更大进展;最后,目前已经提出了较多的评价模型求解方法,这些方法提供了多种选择,但已有的文献在介绍方法时多采用简单的案例,缺乏更加具体的实际问题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