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端午节-端午本是祭龙的日子
- 格式:docx
- 大小:25.01 KB
- 文档页数:4
端午节是祭日还是祭祖日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日,被誉为中国文化中的五大节日之一,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上古时期的祭龙活动,之后逐渐演变为通过祭神祭祖来避邪驱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庭幸福的传统节日。
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本质,是祭日还是祭祖日,一直存在争议。
有人认为,端午节是一种祭祀祖先的活动,是中国特色的祭祀形式, 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端午节是一种祭拜和纪念历史英雄的活动。
下面,本文将探讨端午节的起源及其发展变化,探究端午节究竟是属于祭日还是祭祖日。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端午节的起源。
据传说,在春秋时期的楚国,一位名叫屈原的诗人因为不满楚国内部的政治腐败而流放到外,他不断思考国家和百姓的命运,用诗歌来宣扬自己的观点,然而数年之后,他听到故乡遭受侵略的消息,深感伤痛。
最终,屈原选择在五月五日投身汨罗江之中,以身殉国。
为纪念屈原,人们过五月五日就称之为“端午节”;而人们也因为敬仰屈原而采取一些措施,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以此来纪念这位被人们视为是爱国志士和政治家的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端午节属于纪念屈原的“祭日”。
而就在五代十国时期,端午节逐渐与祖先崇拜相结合,成为了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
据史书记载,唐朝时,人们在端午节进行祭祀先祖神明和祭祀文艺英杰等活动。
在晋代和唐代,端午节不仅仅是纪念屈原的节日,而且也是炎帝和黄帝的生日。
另有记载表明,在明代,端午节成了全国性的隆重祭祀活动,与春、秋祭祖一起在一年中被列为“四大祭祖之一”。
总之,从这个历史角度来看,端午节是属于“祭祖日”的一个传统节日。
再看一下,在很多地方,端午节的祭神祭祖活动得到了广泛的继承和传承。
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端午节是重要的祭祀文化节日,人们在端午节要为先祖火化扎饼和牲礼,并且要献上祭品和祭祀仪式,来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能够顺利升值,保佑家庭幸福。
而在河北、山西等地方,不仅有祭祀先祖的传统活动,还要准备好一些特殊的食品,如蒸粽、插艾、涂雄黄等,以赶走邪恶之神。
端午节资料大全,端午节的简介、由来、习俗、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端午节简介】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
它是中华民族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节由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端午,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是初夏时节最富人情味的节日。
那么大家知道中国端午节文化习俗吗年年过端午,但是你知道端午的来历,有哪些习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篇1一、端午节介绍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夏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
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重午、午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是全年四大节之一。
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
端午节又叫“五月端”。
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午节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祭正式被韩国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获得成功,这对我们中国人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端午节祭祀龙王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多种活动来庆祝和纪念这一节日。
其中,祭祀龙王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习俗。
接下来,本文将会介绍端午节祭祀龙王的由来、内容、意义以及现代化的变化。
一、祭祀龙王的由来祭祀龙王起源于古代的民间信仰。
据传,龙是天上之神,总管着天气和水流,也被视为旱灾和水灾的掌控者。
因此,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龙,认为祭祀龙可以让龙王保佑,水不涨,雨不落,以此保护家园平安。
传说在楚国时期,伍子胥为了复国,曾在端午节前夕祭龙,乘船前往江心,扔入矮竹箍成的长筒、竹片,骗取了巨龙鲸胁制楚王的真情。
后来,伍子胥和楚国得以重振雄风,这一传说也成为了祭祀龙的由来之一。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和民间传说中,祭祀龙王也与历史人物、野龙等有关。
二、祭祀龙王的内容祭祀龙王的时间一般在端午节前夕或当天。
在祭祀活动中,人们通常会在早晨或黄昏的时候集合,先奏乐开场,然后点燃香烛,在龙王像前供奉各种食品、水果、花卉等物品,最后进行祭拜仪式。
祭祀仪式还有些地方会有伴奏乐曲和舞蹈等,更增添了节日气氛。
而在一些地方,还会舞龙、打龙舟等活动。
三、祭祀龙王的意义祭祀龙王是我国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但是它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让人深思。
祭祀龙王代表着对龙的崇敬和感恩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神灵的信仰和对家园的祈愿。
在现代文化交融的环境下,祭祀龙王凸显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与转型。
四、现代化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端午节祭祀龙王活动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些地方将传统的祭祀活动与现代的表演相结合,创新性地开展了龙舟赛、文艺演出等,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增加了现代气息;还有一些地方将祭祀龙王与旅游业相结合,打造了主题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提高了活动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总结:端午节祭祀龙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独特传统,也是一个感性和理性的有机结合。
它在传递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美好愿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端午节是龙飞天的日子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被称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龙飞天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象征着强大的力量和勇气。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人们会展示他们的传统文化、热爱和祝福。
龙飞天是指信仰飞龙的民间活动,属于历史悠久的祭龙中的一种。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被认为是强大和神圣的。
龙飞天可以追溯到上千年的历史,最初是为了祈求丰收和平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飞天也成为了一种庆祝活动,人们通过它来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在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芦苇丛林里竞技,展示他们的勇气和体力。
游戏的过程中,一个人要扮演“龙”在丛林飞行,并尝试抓住他人的腰带。
这个过程中需要高度的集中力,高超的技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龙飞天活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气、拼搏和自豪,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一部分。
龙飞天活动的融入还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中国人的文化习惯,喜欢用意象口头和象征方式表达情感和思想。
龙飞天就是这样一种形式。
它可以表达中华民族的力量,表露民族精神和文化魅力。
此外,它也可以传递中华民族的无穷创意和重视自然的精神。
端午节是关于勇气和独立,人们可以在这个节日中展示他们的文化遗产和纪念这个隆重的传统。
龙飞天是这个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捕捉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做法,并带来了动态的体验和好玩的乐趣。
此外,龙飞天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在活动中,人们需要穿过芦苇丛林,飞翔在空中,感受大自然中独特的气息和声音。
这样做可以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自然,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合一。
总之,端午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龙飞天则是这个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价值观。
参与龙飞天活动可以教育人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让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的精髓和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我们在端午佳节中,一同庆祝和传承这个美好的传统!。
端午节祭龙的寓意和象征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在这一天庆祝这个节日。
在端午节这一天,有一项重要的传统活动,那就是祭龙,而祭龙蕴含着很深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首先,祭龙代表着人们对自然界和生命的敬畏之心。
中国古代的传说中,龙是天水之物,是自然界中至高无上的存在。
在那个时代,人们普遍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拥有神灵的力量,而龙就是其代表。
因为龙的存在,季节才能有规律地变换,自然界才能保持平衡。
因此,祭龙后即为龙舟竞渡,龙船比赛胜利则意味着五谷丰登,人也和睦安康。
其次,祭龙也代表着对祖先的纪念和敬意。
古代的龙舟赛事源于纪念屈原。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民族英雄,他为挽救国家而投河自尽。
龙舟比赛除了寓意着丰收,也是对屈原的追思和纪念。
祭龙的活动中通常会有一些仪式,比如向祖先表示敬意、缅怀先人等,这也是古代人们对于祭龙活动非常重视的原因之一。
最后,祭龙也是团结和合作的象征。
在这个传统节日中,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尤为重要。
龙头和龙尾表现的是团队的核心和领袖,其他队员则在旁协助。
只有当每个人都尽其所能,紧密合作,才能够共同完成比赛。
这种精神也在今天的社会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鼓励人们团结合作,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总而言之,在端午节这一天祭龙活动中蕴含着许多寓意和象征。
它代表了我们对自然界和生命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对祖先的纪念和敬意,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这些思想不仅在祭龙活动中得到体现,也将被传承至后代,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价值观念。
端午节是忌日还是祭日啊端午节是一个中华传统节日,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龙舟竞渡和纪念诗人屈原等文化。
端午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节日既是忌日也是祭日。
传统上,端午节被认为是一个忌日。
端午节与“忌”相关的起源,有三种说法。
首先,由于端午节在古代属于阴历五月初五,恰逢阳历的夏至,可谓是一年中阴阳重合的日子。
古人认为阴阳重合太过神秘,容易发生意外,俗称“百病女神出门,千灾难福出门”。
其次,端午节是纪念屈原逝世的日子,因此被视为一个忌日。
最后,受启发于诸侯争霸时代,传说屈原死后被扔进汨罗江中,所以人们认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活动是用来纪念和祭奠屈原的。
除此之外,端午节也是一个祭日。
整个节日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仪式活动,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崇敬。
在古代,端午节还有一个祭祀龙的传统,据传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神,而龙舟竞渡等民间活动也与龙有关。
因此,在端午节期间,人们除了表达对屈原的纪念和怀念外,还会进行祭祖、祭神、祈福等活动。
对于如何理解端午节是忌日还是祭日,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端午节既是忌日又是祭日,是我国文化传统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
在人们缅怀屈原和祭祀祖先的过程中,寓意着对历史传承和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其次,端午节被视为忌日,主要是出于对屈原去世和阴阳重合的忌讳,反映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日月阴阳的观念。
同时,端午节也被视为祭日,是通过各种祈福和祭祀的仪式,向神灵表示敬意和感激。
综上所述,端午节既是忌日也是祭日。
我们应该尊重和继承这一传统,通过这一传统了解中华文化、民族崇拜和祭祀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广中华民族文化,在推动和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端午节是不是鬼节的一天呢端午节是不是鬼节的一天呢?
这是一个经常被人们问到的问题,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端午节被认为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与中秋节、春节齐名,但是同时,端午节也有一些神秘因素,如著名的龙舟赛和吃粽子等,这些都让人们对于端午节的真正含义有所疑惑。
其实,端午节并不是鬼节的一天,但它与鬼神文化确实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死观念和尊重祖先的信仰十分普遍,因此人们常常会有与亡灵和祖先相关的宗教仪式和节日。
在很多的文化中,端午节都是这样的一个节日,即纪念过去的英雄和祖先。
在中国,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传说,据传说中的故事,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南方的一个古老的国家——楚国。
在那里,人们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在他的忌日(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舞龙舟、吃饺子等传统习俗,来源于中国古代民俗文化。
而后在鬼神文化与民俗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中,端午节不单单只有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传统民俗活动,而且也成了一种特殊的防灾避煞、避邪驱鬼的节日,这表现为许多地方有驱邪护航、毒瘤盛放、焚香祈福等活动,所以有人误以为端午是鬼节。
当然,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和某些地区,如安徽、浙江等地,端午节的确是会被作为鬼节来举行宗教仪式,甚至还会进行部分的黑色交易等迷信行为。
但是总体而言,端午节并不是举行那些过于神秘的活动和仪式的一天。
总的来说,端午节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是一个庆祝生命和纪念先贤的节日,但同时也与鬼神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我们应该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理性看待端午节的真正含义,并且纠正那些过于夸大或者误解的观点,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对于那些非法的迷信行为加强监管和打击,以期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和民族自信心。
端午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身死,又成为华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欢迎阅读!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
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
《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
《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
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
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端午一开始主要流传于南方吴越一带,并作为一种“图腾祭”出现。
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并选择在端午进行拜祭,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拜祭龙祖的节日。
中国历史惊天谜团端午节来历之谜>在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中,沉淀了许多令人费解的历史谜团,有的已经水落石出,而有的还等待后人的探索才能真相大白。
女儿国为何消失?端午节真实来历是什么?还有凤凰的原型和阎王的原型是什么等等。
今天我就带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中国历史上的惊天谜团。
1:女儿国消失之谜《西游记》中描写的“女儿国”曾经留给人无数的幻想。
“女儿国”在历史上的确存在,据《旧唐书》记载:“东女国,西羌之别称,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
俗以女为王。
”但是到了唐代以后,史书关于东女国的记载就中断了。
难道东女国的出现只是昙花一现吗?扎坝极有可能是东女国残余部落之一。
扎坝人现在依然实行走婚,到晚上,女方在窗边点一盏灯,等待男方出现。
扎坝人住的都是碉楼,有十多米高,小伙子必须用手指插在石头缝中,爬上碉楼。
这要求体力好,身体灵活,其实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选择。
第二天鸡叫时,小伙子会离开,从此两人互相没有任何关系。
2:慈禧夜明珠之谜夜明珠是一种萤石矿物,发光原因是与它含有稀土元素有关,是矿物内有关的电子移动所致。
慈禧夜明珠离咱们最近的夜明珠,最著名的,估计就数慈禧口含“美龄饰鞋”的那颗了。
据盗慈禧墓的人,也就是孙殿英讲:此珠分开是两块,合拢就是一个圆球,分开透明无光,合拢时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夜间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
有书记载:说它重四两二钱七分(合今133.4375克)。
慈禧含在嘴中是为保尸身不化。
萤石雕琢成珍珠者即叫夜明珠,能发光的夜明珠不是珠贝蚌所产的珍珠。
夜明珠还有许多奥秘,至今还没有被专家们了解。
至今仍是尚未彻底揭开的一个千古奇谜。
3:郑和七下西洋之谜“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使郑和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他受明成祖的派遣,率领规模庞大的船队驰骋万里海域,先后七次下西洋。
郑和航海规模之大,航程之远,所到国家之多,为历史所罕见。
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被误读的端午节-端午本是祭龙的日子
刘石林,副研究馆员,普任汨罗市屈原纪念馆馆长兼党支部书记近20年,致力于屈原在汨罗的研究。
刘老先生认为端午节随中华5000年文明起源,它本是“祭龙的日子”。
因为在占代,五月江河涨水,人们不能解释这种自然现象,就以为是龙在操纵,而农作物的丰收与否主要取决于天气,于是人们就把希望寄托在龙的身上,在五月来祭奠龙,祈祷一年风调雨顺和行舟安全。
开始并不是定于五月初五进行祭奠,而据闻一多先生考证,当初有5个以龙为图腾的部落就统一了五月的第五个日子为祭祀日;当初还有一个数字崇拜的原固在里面,人们崇拜“1、3、5、7、9”如“正月正(春节)、三月三、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阳)”,就像现在有些人崇拜“6、8”一样。
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被秦扣留,后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不愿屈服的屈原再次被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
都,屈原悲愤难捱,遂于农历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以身殉自己的政治理想。
刘老认为,屈原选择这一天投江,是有几方面原因的。
一方面,因为端午是古代水乡祭龙的节日,也是楚人最看重的一个节日,是一个吉日。
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摄提贞于盂陬兮,唯庚寅吾以降……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他为自己生于寅年寅月寅日的吉日而终生自豪,当然也要选择—个言日为自己的生命画上圆满而辉煌的句号(乘龙升于天国)。
节日习俗献给屈原
屈原投江以后,原来端午节庆丰收、祭祖先(龙)等最初的意义和挂艾叶、划龙舟的古俗,都渐渐让位于对他的悼念。
也就是说,人们把这个节日和节日里所有的习俗献给了屈原,以表达对他的崇敬,从而使人们对自然的崇拜赋予了人文的底蕴;也使一个带有强烈原始章味的节日,从此附载了一份沉重的心思。
古文献中最早有龙舟记载的是公元前318年一296年,相当于战国中期的《穆天子传》所记载时期。
关于龙舟竞渡的起源,传说纷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就是源于纪念屈原。
刘老先生也证实了这一点,他认为:在此之前,龙舟只局限于水上交通工具。
屈原含恨抱石自沉汨罗江后,楚人怜之,纷纷驾船争逐于江上
相救,从而形成于帆竞发的场面。
随着历史推移,龙舟竞渡逐渐从民间地方习俗演变成具有官方色彩的专业竞技活动,形成有章法、有规范的龙舟体育文化,并蔓延到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
至于端午挂艾叶、菖蒲、喝雄黄酒的来历,刘老先生认为,古代医药不发达,全靠一些中草药治病救人,而五月刚好是中草药最茂盛、药力最佳的时期,捣艾叶、挂菖蒲、唱雄黄酒又是其中比较普通的,所以一直沿用下来,寄托人们希望一年无病无灾平平安安的美好心愿。
后来之所以与屈原联系起来就得赞叹前人的想象力了,他们把艾叶想象成屈原的打妖鞭、菖蒲想象成屈原的斩妖剑,可以除妖辟邪,说明屈原是正气的化身。
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还把端年节吃粽子的习俗与屈原联系起来。
粽子本是先民举行祭龙典礼的主要祭品。
人们将食物装在竹筒或裹在树叶(棕叶)里,往水里扔,给龙吃,自己也吃。
传说屈原投江以后,汩罗江两岸的乡民,为了防止蚊龙和鱼虾吞吃屈原的尸体,便把粽子大量抛入汩罗江中。
固传说屈原不愿粽子被蚊龙所食遂托梦提示,人们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