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专题讲座1
- 格式:doc
- 大小:228.50 KB
- 文档页数:12
数学高考复习名师精品教案第74课时:第九章 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直线与平面垂直课题:直线与平面垂直 一.复习目标:1.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论证和解决有关的问题;2.会用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证明线线垂直,并会规范地写出解题过程。
二.知识要点: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是 ;性质定理是 ; 2.三垂线定理是 ;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是 ; 3.证明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常用方法有:三.课前预习:1.若,,a b c 表示直线,α表示平面,下列条件中,能使a α⊥的是 ( D )()A ,,,a b a c b c αα⊥⊥⊂⊂ ()B ,//a b b α⊥ ()C ,,a b A b a b α=⊂⊥ ()D //,a b b α⊥2.已知l 与m 是两条不同的直线,若直线l ⊥平面α,①若直线m l ⊥,则//m α;②若mα⊥,则//m l ;③若m α⊂,则m l ⊥;④//m l ,则mα⊥。
上述判断正确的是 ( B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④3.在直四棱柱1111ABC D A B C D -中,当底面四边形A B C D 满足条件A CB D⊥时,有111A C B D ⊥(注:填上你认为正确的一种条件即可,不必考虑所有可能的情况) 4.设三棱锥P A B C -的顶点P 在平面ABC 上的射影是H ,给出以下命题: ①若P A B C⊥,P B A C⊥,则H 是A B C ∆的垂心②若,,PA PB PC 两两互相垂直,则H 是A B C ∆的垂心 ③若90ABC∠=,H 是A C 的中点,则PA PB PC ==④若PA PB PC ==,则H 是A B C ∆的外心其中正确命题的命题是 ①②③④ 四.例题分析:例1.四面体A B C D 中,,,ACBD E F=分别为,AD BC 的中点,且2EFAC=,90BDC ∠=,求证:B D ⊥平面A C D证明:取C D 的中点G ,连结,EG FG ,∵,E F 分别为,AD BC 的中点, ∴E G12//A C=12//F G B D=,又,AC BD =∴12F G A C=,∴在E F G ∆中,222212E GF G A CE F+==∴E GF G⊥,∴B DA C⊥,又90BDC ∠=,即BDC D⊥,AC CD C =∴B D ⊥平面A C D例2.如图P 是A B C ∆所在平面外一点,,PA PB CB =⊥平面P A B ,M 是P C 的中点,NMPCBAM DA 1C 1B 1CBAN是AB 上的点,3A NN B=(1)求证:M N A B⊥;(2)当90APB ∠= ,24AB BC ==时,求M N 的长。
数学高考复习名师精品教案第81课时:第九章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棱柱、棱锥课题:棱柱、棱锥一.复习目标:了解棱柱和棱锥的概念,周围棱柱、正棱锥的有关性质,能进行有关角和距离的运算。
二.知识要点:1.叫棱柱2.正棱柱的性质有3.叫正棱锥4.正棱锥的性质有P={四棱柱},Q={平行六面体},R={长方体},M={正方体},N={正四棱柱},S={直平行六面体},这六个集合之间的关系是三.课前预习:1.给出下列命题:①底面是正多边形的棱锥是正棱锥;②侧棱都相等的棱锥是正棱锥;③侧棱和底面成等角的棱锥是正棱锥;④侧面和底面所成二面角都相等的棱锥是正棱锥,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A )()A 0 ()B 1 ()C 2 ()D 32.如果三棱锥S ABC -的底面是不等边三角形,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都相等,且顶点S 在底面的射影O 在ABC ∆内,那么O 是ABC ∆的( D )()A 垂心 ()B 重心 ()C 外心 ()D 内心3.已知三棱锥D ABC -的三个侧面与底面全等,且AB AC ==,2BC =,则以BC 为棱,以面BCD 与面BCA 为面的二面角的大小是( C )()A 4π ()B 3π ()C 2π()D 32π4.已知长方体ABCD A B C D ''''-中,棱5AA '=,12AB =,那么直线B C ''和平面A BCD ''的距离是6013.5.三棱柱111ABC A B C -,侧棱1BB 在下底面上的射影平行于AC ,如果侧棱1BB 与底面所成的角为030,160B BC ∠= ,则ACB ∠的余弦为3四.例题分析:例1.正四棱锥S ABCD -中,高SO =γ,tan 2γ=(1)求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
(2)求侧棱 长、底面边长和斜高(见图)。
解:(1) 作CF SB ⊥于F ,连结AF ,则CFB ABF ∆≅∆且AF SB ⊥,故AFC ∠是相邻侧面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连结OF ,则AFC γ∠=,G F E D C 1B 1A 1CBA2OFC γ∠=,在R t O F C ∆与Rt OBF ∆中, tan 2γ=OF OC =αsin 1=OF OB (其中SBO ∠为SB 与底面所成的角,设为α) 故sin 60αα== 。
数学高考复习名师精品教案第78课时:第九章 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直线与平面、直线与直线所成的角课题;直线与平面、直线与直线所成的角 一.复习目标:1.掌握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概念,能正确求出线与线、线与面所成的角. 二.知识要点:1.异面直线,a b 所成角的定义: . 2.直线与平面所成角θ:(1)直线与平面平行或直线在平面内,则θ= . (2)直线与平面垂直,则θ= .(3)直线是平面的斜线,则θ定义为 . 3.最小角定理: .1.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O 为,AC BD 的交点, 则1C O 与1A D 所成的角 ( )D()A 60 ()B 90 ()C arccos3 ()D arccos 62.,,PA PB PC 是从P 点引出的三条射线,每两条的夹角都是60 ,则直线PC 与平面APB 所成的角的余弦是( )()A 12 ()B ()C ()D 3.如图,在底面边长为2的正三棱锥ABC V-中,E 是BC的中点,若VAE ∆的面积是41,则侧棱VA 与底面所成角的大小为 . (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四.例题分析:例1.在060的二面角βα--l 中,βα∈∈B A ,,已知A 、B 到l 的距离分别是2和4,且10=AB ,A 、B 在l 的射影分别为C 、D ,求:(1)CD 的长度;(2)AB和棱l 所成的角.例2.在棱长为4的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O 是正方形1111A B C D 的中心,点P 在棱1CC 上,且14CC CP =.(Ⅰ)求直线AP 与平面11BCC B 所成的角的大小(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Ⅱ)设O 点在平面1D AP 上的射影是H ,求证:1D H AP ⊥.ABC VE· B 1PA CDA 1C 1D 1BO H·例3.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是正方形,侧棱PA ⊥底面ABCD ,AE PD ⊥,//,EF DC AM EF =.(1)证明MF 是异面直线AB 与PC 的公垂线;(2)若3PA AB =,求直线AC 与平面EAM 所成角的正弦值.五.课后作业:AMBCDF EP1.在正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已知1AB =,D 在1BB 上,且1BD =,若AD 与平面11AAC C 所成的角为α,则α=( )()A 13 ()B 4π ()C ()D 2.一直线和直二面角的两个面所成的角分别是,αβ,则αβ+的范围是( )()A [,)2ππ ()B [0,2π ()C (0,2π ()D [0,2π3.已知AB 是两条异面直线,AC BD 的公垂线段,1AB =,10AC BD ==,CD =则,AC BD 所成的角为 .4.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ABC ∆是正三角形90PCA ∠= ,D 是PA 中点,二面角P AC B --为120,2,PC AB ==,(1)求证:AC BD ⊥; (2)求BD 与平面ABC 所成角.5.如图,已知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90ACB ∠= ,侧面1AB 与侧面1AC 所成的ABCPD二面角为60 ,M 为1AA 上的点,1130A MC ∠= ,190CMC ∠= ,AB a =. (1)求BM 与侧面1AC 所成角的正切值;(2)求顶点A 到面1BMC 的距离.6.如图直四棱柱 1111ABCD A BC D -中,底面ABCD 是直角梯形,设090=∠=∠ABC BAD ,2,8BC AD ==,异面直线1AC 与D A 1互相垂直,(1)求证:D A 1⊥平面B AC 1;(2)求侧棱1AA 的长;(3)已知4AB =,求D A 1与平面11B ADC 所成的角.D 1C 1B 1A 1DCB A。
第03讲空间直线、平面的平行(精讲)-1第03讲空间直线、平面的平行(精讲)目录第一部分:知识点精准记忆第二部分:课前自我评估测试第三部分:典型例题剖析题型一: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角度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角度2: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题型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角度1: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角度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题型三:平行关系的综合应用第四部分:高考真题感悟知识点一:直线与平面平行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定义直线l 与平面α没有公共点,则称直线l 与平面α平行.2、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符号表述:a b a a b ααα⊄⎫⎪⊂⇒⎬⎪⎭3、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就和交线平行符号表述:a αP ,a β⊂,b αβ= ⇒a b知识点二:平面与平面平行1、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定义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的有两条相交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符号表述:,////,//a b a b P a b ββαβαα⊂⊂⎫⎪⋂=⇒⎬⎪⎭3、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3.1性质定理两个平行平面,如果另一个平面与这两个平面相交,那么两条交线平行.符号语言////a a bb αβαγβγ⎫⎪⋂=⇒⎬⎪⋂=⎭3.2性质两个平面平行,则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平行与另一平面符号语言:,a a αβαβ⊂⇒∥∥(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1.判断正误.(1)若平面//α平面β,l ⊂平面β,m ⊂平面α,则lm .()(2)夹在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平行线段相等.()(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已知长方体ABCD A B C D -'''',平面α 平面ABCD EF =,平面α 平面A B C D E F ''''''=,则EF 与E F ''的位置关系是A .平行B .相交C .异面D .不确定(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3.在正方体1111F EFG E G H H -中,下列四对平面彼此平行的一对是A .平面11E FG 与平面1EGH B .平面1FHG 与平面11F H G C .平面11F H H 与平面1FHE D .平面11E HG 与平面1EH G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4.若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则这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是()A .一定平行B .一定相交C .平行或相交D .以上判断都不对(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5.直线a ∥平面α,平面α内有n 条直线交于一点,那么这n 条直线中与直线a 平行的直线()A .至少有一条B .至多有一条C .有且只有一条D .不存在(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6.若平面//α平面β,直线a α⊂,则a 与β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_.题型一: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角度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典型例题例题1.(2022·四川绵阳·高二期末(理))7.如图,三棱柱111ABC A B C -的侧棱与底面垂直,2AC =,BC =,4AB =,12AA =,点D 是AB 的中点(1)求证:1//AC 平面1CDB ;(2)求直线1AC 与直线1CB 所成角的余弦值.例题2.(2022·四川凉山·高一期末(文))8.已知直三棱柱ABC A B C '''-中,AA C C ''为正方形,P ,O 分别为AC ',BC 的中点.(1)证明:PO ∥平面ABB A '';(2)若ABC 是边长为2正三角形,求四面体B AOC '-的体积.题型归类练(2022·四川成都·高一期末(理))9.在四棱锥P ABCD -中,四边形ABCD 为矩形,平面ABCD ⊥平面PAB ,点,E F 分别在线段,CB AP 上,且CE EB =,=AF FP .求证://EF 平面PCD .(2022·重庆市第七中学校高一期末)10.如图,正三棱柱111ABC A B C -的所有棱长均为2,E 为线段11B C 的中点,F 为正方形11ACC A 对角线的交点.(1)求证:EF ∥面1B AC ;(2)求三棱锥111C B A C -的体积.(2022·河北石家庄·高一期末)11.如图,在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AC BC ==90ACB ∠=︒.12AA =,D 为AB 的中点.(1)求证:1AC ∥平面1B CD ;(2)求异面直线1AC 与1B C 所成角的余弦值.(2022·四川南充·高二期末(文))12.如图,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是正方形,PA ⊥平面ABCD ,E ,F 分别为AB ,PD 的中点,且2PA AD ==.(1)求证:AF ∥平面PEC ;(2)求三棱锥C PEF -的体积.角度2: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典型例题例题1.(2022·山东·济南市章丘区第四中学高一阶段练习)13.如图,四边形ABCD 为长方形,PD ⊥平面ABCD ,2PD AB ==,4=AD ,点E 、F 分别为AD 、PC 的中点.设平面PDC 平面PBE l =.(1)证明://DF 平面PBE ;(2)证明://DF l ;(3)求三棱锥P BDE -的体积.例题2.(2022·吉林·双辽市第一中学高三期末(文))14.如图,三棱锥-P ABC 中,AC ,BC ,PC 两两垂直,AC BC =,E ,F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ABC 的面积为8,四棱锥P ABFE -的体积为4.(1)若平面PEF 平面=PAB l ,求证://EF l ;(2)求三棱锥-P ABC 的表面积.题型归类练(2022·重庆巴蜀中学高二期末)15.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是直角梯形,//AD BC ,90ADC ∠= ,AC和BD 相交于点N ,面PAC ⊥面ABCD ,22BC AD ==,1CD =,2PA PC ==.在线段PD 上确定一点M ,使得//PB 面ACM ,求此时PM MD 的值.(2022·安徽池州·高一期末)16.在四棱锥V ABCD -中,底面ABCD 为平行四边形,BC ⊥平面VAB ,VA VB ⊥,设平面VAB 与平面VCD 的公共直线为l .写出图中与l 平行的直线,并证明。
【第1讲简单几何体及其直观图、三视图】之小船创作一、知识梳理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1)多面体的结构特征(1)画法:常用斜二测画法.(2)规则:①在已知图形中建立直角坐标系xOy,画直观图时,它们分别对应x′轴和y′轴,两轴交于点O′,使x′O′y′=45°,它们确定的平面表示水平平面.②已知图形中平行于x轴或y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分别画成平行于x ′轴和y ′轴的线段.③已知图形中平行于x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保持原长度不变,平行于y 轴的线段,长度为原来的12. 3.三视图 (1)几何体的三视图包括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分别是从几何体的正前方、正左方、正上方观察几何体画出的轮廓线.(2)三视图的画法 ①基本要求: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②画法规则:正侧一样高,正俯一样长,侧俯一样宽;看不到的线画虚线.常用结论1.斜二测画法中的“三变”与“三不变”“三变”⎩⎪⎨⎪⎧坐标轴的夹角改变与y 轴平行的线段的长度变为原来的一半图形改变“三不变”⎩⎪⎨⎪⎧平行性不改变与x ,z 轴平行的线段的长度不改变相对位置不改变2.常见旋转体的三视图(1)球的三视图都是半径相等的圆.(2)水平放置的圆锥的主视图和左视图均为全等的等腰三角形.(3)水平放置的圆台的主视图和左视图均为全等的等腰梯形.(4)水平放置的圆柱的主视图和左视图均为全等的矩形.二、教材衍化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等的角在直观图中仍然相等B.相等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仍然相等C.正方形的直观图是正方形D.若两条线段平行,则在直观图中对应的两条线段仍然平行解析:选D.由直观图的画法规则知,角度、长度都有可能改变,而线段的平行性不变.2.在如图所示的几何体中,是棱柱的为________.(填写所有正确的序号)答案:③⑤3.已知如图所示的几何体,其俯视图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解析:由俯视图定义易知选项③符合题意.答案:③一、思考辨析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棱柱.( )(2)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三角形的几何体是棱锥.( )(3)夹在两个平行的平面之间,其余的面都是梯形,这样的几何体一定是棱台.( )(4)正方体、球、圆锥各自的三视图中,三视图均相同.( )(5)用两平行平面截圆柱,夹在两平行平面间的部分仍是圆柱.( )(6)菱形的直观图仍是菱形.( )答案:(1)×(2)×(3)×(4)×(5)×(6)×二、易错纠偏常见误区|K(1)棱柱的概念不清致误;(2)不清楚三视图的三个视图间的关系,想象不出原几何体而出错;(3)斜二测画法的规则不清致误.1.如图,长方体ABCDA′B′C′D′中被截去一部分,其中EH∥A′D′.剩下的几何体是( )A.棱台B.四棱柱C.五棱柱D.六棱柱解析:选C.由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剩下的几何体为五棱柱.故选C.2.将一个长方体沿相邻三个面的对角线截去一个棱锥,得到的几何体的主视图与俯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左视图为( )解析:选B.先根据主视图和俯视图还原出几何体,再作其左视图.由几何体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可知该几何体为图①,故其左视图为图②.故选B.3.在直观图(如图所示)中,四边形O′A′B′C′为菱形且边长为2 cm,则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四边形ABCO 为________,面积为________cm2.解析:由斜二测画法的特点,知该平面图形的直观图的原图,即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四边形ABCO是一个长为4 cm,宽为2 cm的矩形,所以四边形ABCO的面积为8 cm2.答案:矩形8空间几何体的几何特征(自主练透)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各个面都是三角形的几何体是三棱锥B.夹在圆柱的两个平行截面间的几何体还是一个旋转体C.棱锥的侧棱长与底面多边形的边长相等,则此棱锥可能是六棱锥D.圆锥的顶点与底面圆周上的任意一点的连线都是母线解析:选D.由图知,A不正确.两个平行平面与底面不平行时,截得的几何体不是旋转体,则B不正确.侧棱长与底面多边形的边长相等的棱锥一定不是六棱锥,故C错误.由定义知,D正确.2.给出下列几个命题:①在圆柱的上、下底面的圆周上各取一点,则这两点的连线是圆柱的母线;②底面为正多边形,且有相邻两个侧面与底面垂直的棱柱是正棱柱;③棱台的上、下底面可以不相似,但侧棱长一定相等.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A.0 B.1C.2 D.3解析:选B.①不一定,只有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旋转轴时才是母线;②正确;③错误,棱台的上、下底面是相似且对应边平行的多边形,各侧棱延长线交于一点,但是侧棱长不一定相等.3.给出下列命题:①棱柱的侧棱都相等,侧面都是全等的平行四边形;②若三棱锥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则其三个侧面也两两垂直;③在四棱柱中,若两个过相对侧棱的截面都垂直于底面,则该四棱柱为直四棱柱;④存在每个面都是直角三角形的四面体.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解析:①不正确,根据棱柱的定义,棱柱的各个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但不一定全等;②正确,若三棱锥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则三个侧面构成的三个平面的二面角都是直二面角;③正确,因为两个过相对侧棱的截面的交线平行于侧棱,又垂直于底面;④正确,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的三棱锥C1ABC,四个面都是直角三角形.答案:②③④空间几何体概念辨析问题的常用方法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多维探究)角度一已知几何体,识别三视图(1)(2020·宜宾模拟)已知棱长都为2的正三棱柱ABCA1B1C1的直观图如图.若正三棱柱ABCA1B1C1绕着它的一条侧棱所在直线旋转,则它的左视图可以为( )(2)(2020·湖南衡阳二模)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的顶点A,B在平面α上,AB= 2.若平面A1B1C1D1与平面α所成角为30°,由如图所示的俯视方向,正方体ABCDA1B1C1D1在平面α上的俯视图的面积为( )A.2 B.1+ 3 C.2 3 D.22【解析】(1)由题知,四个选项的高都是2.若左视图为A,则中间应该有一条竖直的实线或虚线;若左视图为C,则其中有两条侧棱重合,不应有中间竖线;若左视图为D,则长度应为3,而不是1.故选B.(2)由题意得AB在平面α内,且平面α与平面ABCD 所成的角为30°,与平面B1A1AB所成的角为60°,故所得的俯视图的面积S=2×(2cos 30°+2cos 60°)=2(cos 30°+cos 60°)=1+ 3.【答案】(1)B (2)B角度二已知三视图,判断几何体(1)如图,网格纸的各小格都是正方形,粗实线画出的是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则这个几何体是( ) A.三棱锥 B.三棱柱 C.四棱锥D.四棱柱(2)某四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在此四棱锥的侧面中,直角三角形的个数为( )A.1 B.2C.3 D.4【解析】(1)由题三视图得直观图如图所示,为三棱柱,故选B.(2)将三视图还原为直观图,几何体是底面为直角梯形,且一条侧棱和底面垂直的四棱锥,如图所示.易知,BC ∥AD ,BC =1,AD =AB =PA =2,AB ⊥AD ,PA ⊥平面ABCD ,故△PAD ,△PAB 为直角三角形,因为PA ⊥平面ABCD ,BC ⊂平面ABCD ,所以PA ⊥BC ,又BC ⊥AB ,且PA ∩AB =A ,所以BC ⊥平面PAB ,又PB ⊂平面PAB ,所以BC ⊥PB , 所以△PBC 为直角三角形,容易求得PC =3,CD =5,PD =22,故△PCD 不是直角三角形,故选C.【答案】 (1)B (2)C【迁移探究1】 (变问法)在本例(2)条件下,求该四棱锥的所有棱中,最长棱的棱长是多少?解:由三视图可知,PA =AB =AD =2,BC =1,经计算可知,PB =PD =22,PC =3,CD =5,故最长棱为PC ,且|PC |=3.【迁移探究2】 (变问法)在本例(2)条件下,求该四棱锥的五个面中,最小面的面积.解:面积最小的面为面PBC ,且S △PBC =12BC ·PB =12×1×22=2,即最小面的面积为 2. 角度三 已知几何体的某些视图,判断其他视图(1)(2020·福州模拟)如图为一圆柱切削后的几何体及其主视图,则相应的左视图可以是( )(2)(2020·河北衡水中学联考)《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内容极为丰富的数学名著,书中有如下问题:“今有刍甍,下广三丈,袤四丈,上袤二丈,无广,高二丈,问:积几何?”其意思为:“今有底面为矩形的屋脊状的楔体,下底面宽3丈、长4丈,上棱长2丈,高2丈,问:它的体积是多少?”已知该楔体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如图中粗实线所示,则该楔体的左视图的周长为( )A .3丈B .6丈C .8丈D .(5+13)丈【解析】 (1)圆柱被不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所截,得到的截面为椭圆,结合主视图,可知左视图最高点在中间,故选B.(2)由题意可知该楔体的左视图是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长为3丈,相应高为2丈,所以腰长为 22+⎝ ⎛⎭⎪⎪⎫322=52(丈),所以该楔体左视图的周长为3+2×52=8(丈).故选C. 【答案】 (1)B (2)C三视图问题的常见类型及解题策略(1)由几何体的直观图求三视图.注意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的观察方向,注意看到的部分用实线表示,看不到的部分用虚线表示.(2)由几何体的部分视图画出剩余的视图.先根据已知的一部分视图,还原、推测其直观图的可能形式,然后再找其剩下部分视图的可能形式.当然作为选择题,也可将选项逐项代入,再看看给出的部分三视图是否符合.(3)由几何体的三视图还原几何体的形状.要熟悉柱、锥、台、球的三视图,明确三视图的形成原理,结合空间想象将三视图还原为直观图.1.中国古建筑借助榫卯将木构件连接起来.构件的凸出部分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眼,图中木构件右边的小长方体是榫头.若如图摆放的木构件与某一带卯眼的木构件咬合成长方体,则咬合时带卯眼的木构件的俯视图可以是( )解析:选A.由题意知,在咬合时带卯眼的木构件中,从俯视方向看,榫头看不见,所以是虚线,结合榫头的位置知选A.2.(2020·安徽宣城二模)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在该几何体的各个面中,面积最大面的面积是( ) A.2 B.2 2 C.2 3 D.4解析:选C.如图所示,由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是四棱锥PABCD截去三棱锥PABD后得到的三棱锥PBCD.其中四棱锥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PA⊥底面ABCD,且PA=AB=2,易知面积最大面为面PBD,面积为34×(22)2=2 3.故选C.3.某圆柱的高为2,底面周长为16,其三视图如图.圆柱表面上的点M在主视图上的对应点为A,圆柱表面上的点N在左视图上的对应点为B,则在此圆柱侧面上,从M到N 的路径中,最短路径的长度为( )A.217 B.2 5 C.3 D.2解析:选B.由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为如图①所示的圆柱,该圆柱的高为2,底面周长为16.画出该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如图②所示,连接MN,则MS=2,SN=4,则从M到N 的路径中,最短路径的长度为MS2+SN2=22+42=2 5.故选B.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自主练透) 1.如图所示为一个平面图形的直观图,则它的实际形状四边形ABCD为( )A.平行四边形B.梯形C.菱形D.矩形解析:选D.由斜二测画法可知在原四边形ABCD中DA⊥AB,并且AD∥BC,AB∥CD,故四边形ABCD为矩形.2.已知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a,那么△ABC的平面直观图△A′B′C′的面积为( )A.34a2B.38a2C.68a2D.616a2解析:选D.如图①②所示的实际图形和直观图,由②可知,A′B′=AB=a,O′C′=12OC=34a,在图②中作C′D′⊥A′B′于点D′,则C′D′=22O′C′=68a.所以S△A′B′C′=12A′B′·C′D′=12×a×68a=616a2.故选D.3.在等腰梯形ABCD中,上底CD=1,腰AD=CB=2,下底AB=3,以下底所在直线为x轴,则由斜二测画法画出的直观图A′B′C′D′的面积为________.解析:因为OE=(2)2-12=1,所以O′E′=12,E′F′=24.所以直观图A′B′C′D′的面积为S′=12×(1+3)×24=22.答案:22(1)斜二测画法中的“三变”与“三不变”“三变”⎩⎪⎨⎪⎧坐标轴的夹角改变与y 轴平行的线段的长度变为原来的一半图形改变“三不变”⎩⎪⎨⎪⎧平行性不改变与x ,z 轴平行的线段的长度不改变相对位置不改变(2)平面图形直观图与原图形面积间的关系对于几何体的直观图,除掌握斜二测画法外,记住原图形面积S 与直观图面积S ′之间的关系S ′=24S ,能更快捷地进行相关问题的计算.构造法求解三视图问题的三个步骤三视图问题(包括求解几何体的表面积、体积等)是培养和考查空间想象能力的好题目,是高考的热点.由三视图还原几何体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而由三视图还原几何体只要按照以下三个步骤去做,基本都能准确还原出来.这三个步骤是:第一步,先画长(正)方体,在长(正)方体中画出俯视图;第二步,在三个视图中找直角;第三步,判断直角位置,并向上(或向下)作垂线,找到顶点,连线即可.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图中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均为1,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 A.16 B .26 C.36D .12【解析】 几何体还原说明:①画出正方体,俯视图中实线可以看作正方体的上底面及底面对角线.②俯视图是正方形,有四个直角,主视图和左视图中分别有一个直角.主视图和左视图中的直角对应上底面左边外侧顶点(图中D 点上方顶点),将该顶点下拉至D 点,连接DA ,DB ,DC 即可.该几何体即图中棱长为1的正方体中的四面体ABCD ,其体积为13×12×1×1×1=16.故选A. 【答案】 A如图是一个四面体的三视图,三个三角形均是腰长为2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还原其直观图.【解】 第一步,根据题意,画正方体,在正方体内画出俯视图,如图①.第二步,找直角,在俯视图、主视图和左视图中都有直角.第三步,将俯视图的直角顶点向上拉起,与三视图中的高一致,连线即可.所求几何体为三棱锥ABCD,如图②.[基础题组练]1.如图所示是水平放置的三角形的直观图,点D是△ABC的BC边的中点,AB,BC分别与y′轴,x′轴平行,则在原图中三条线段AB,AD,AC中( )A.最长的是AB,最短的是ACB.最长的是AC,最短的是ABC.最长的是AB,最短的是ADD.最长的是AC,最短的是AD解析:选 B.由条件知,原平面图形中AB⊥BC,从而AB<AD<AC.2.如图所示的几何体由一个圆柱中挖去一个以圆柱的上底面为底面,下底面圆心为顶点的圆锥而得,现用一个竖直的平面去截这个几何体,则截面图形可能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⑤解析:选D.圆锥的轴截面为等腰三角形,此时①符合条件;当截面不过旋转轴时,圆锥的轴截面为双曲线的一支,此时⑤符合条件;故截面图形可能是①⑤.3.(2020·陕西彬州质检)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其中主视图中△ABC 是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左视图为正六边形,那么该几何体的左视图的面积为( ) A.38 B .34 C .1 D .32 解析:选A.由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为正六棱锥,其直观图如图所示.该正六棱锥的底面正六边形的边长为12,侧棱长为1,高为32.左视图的底面边长为正六边形的高,为32,则该几何体的左视图的面积为12×32×32=38,故选A. 4.(2020·江西省名校学术联盟质检)如图所示,边长为1的正方形网格中粗线画出的是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则该几何体所有棱长组成的集合为( )A .{1,5}B .{1,6}C .{1,2,5}D .{1,2,22,6}解析:选B.如图所示,该几何体是四棱柱,底面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侧棱长为6,故选B.5.(一题多解)(2020·河南非凡联盟4月联考)某组合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如图(1)所示,它的俯视图的直观图是图(2)中粗线所表示的平面图形,其中四边形O ′A ′B ′C ′为平行四边形,D ′为C ′B ′的中点,则图(2)中平行四边形O′A′B′C′的面积为( )A.12 B.3 2 C.6 2 D.6解析:选B.法一:由题图易知,该几何体为一个四棱锥(高为23,底面是长为4,宽为3的矩形)与一个半圆柱(底面圆半径为2,高为3)的组合体,所以其俯视图的外侧边沿线组成一个长为4,宽为3的矩形,其面积为12,由斜二测知识可知四边形O′A′B′C′的面积为4×32sin 45°=3 2.法二:由斜二测画法可先还原出俯视图的外轮廓是长为4,宽为3的矩形,其面积为4×3=12,结合直观图面积是原图形面积的24,即可得结果.6. 某多面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其中主视图和左视图都由正方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组成,正方形的边长为2,俯视图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该多面体的各个面中有若干个是梯形,这些梯形的面积之和为________.解析:由三视图可知该多面体是一个组合体,下面是一个底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三棱柱,上面是一个底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棱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腰长为2,直三棱柱的高为2,三棱锥的高为2,易知该多面体有2个面是梯形,这些梯形的面积之和为(2+4)×22×2=12.答案:127.一个圆台上、下底面的半径分别为3 cm和8 cm,若两底面圆心的连线长为12 cm,则这个圆台的母线长为______cm.解析:如图,过点A作AC⊥OB,交OB于点C.在Rt△ABC中,AC=12(cm),BC=8-3=5(cm).所以AB=122+52=13(cm).答案:138.已知正四棱锥VABCD中,底面面积为16,一条侧棱的长为211,则该棱锥的高为________.解析:如图,取正方形ABCD的中心O,连接VO,AO,则VO就是正四棱锥VABCD的高.因为底面面积为16,所以AO=2 2.因为一条侧棱长为211,所以VO=VA2AO2=44-8=6.所以正四棱锥VABCD的高为6.答案:69.如图所示的三个图中,上面是一个长方体截去一个角所得多面体的直观图,它的主视图和左视图如图所示(单位:cm).(1)在主视图下面,按照画三视图的要求画出该多面体的俯视图;(2)按照给出的尺寸,求该多面体的体积.解:(1)如图.(2)所求多面体的体积V =V 长方体-V 正三棱锥=4×4×6-13×(12×2×2)×2=2843(cm 3). 10.已知正三棱锥V ABC 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如图所示.(1)画出该三棱锥的直观图和左视图;(2)求出左视图的面积.解:(1)如图.(2)左视图中VA =42-⎝ ⎛⎭⎪⎪⎫23×32×232=12=2 3. 则S △VBC =12×23×23=6. [综合题组练]1.(2020·河南开封一模)如图,在一个正方体内放入两个半径不相等的球O 1,O 2,这两个球外切,且球O 1与正方体共顶点A 的三个面相切,球O 2与正方体共顶点B 1的三个面相切,则两球在正方体的面AA 1C 1C 上的正投影是( )解析:选B.由题意可以判断出两球在正方体的面AA 1C 1C 上的正投影与正方形相切,排除C ,D.由于两球不等,把其中一个球扩大为与正方体相切,则另一个球被挡住一部分,所以排除A.B 正确.2.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左视图中的虚线部分是( )A.圆弧B.抛物线的一部分C.椭圆的一部分D.双曲线的一部分解析:选D.根据几何体的三视图可得,左视图中的虚线部分是由平行于旋转轴的平面截圆锥所得,故左视图中的虚线部分是双曲线的一部分,故选D.3.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P是线段A1C1上的动点,则三棱锥PBCD的俯视图与主视图面积之比的最大值为( )A.1 B.2C. 3 D.2解析:选D.主视图,底面B,C,D三点,其中D与C重合,随着点P的变化,其主视图均是三角形且点P在主视图中的位置在边B1C1上移动,由此可知,设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S主视图=12×a2;设A1C1的中点为O,随着点P的移动,在俯视图中,易知当点P在OC1上移动时,S俯视图就是底面三角形BCD的面积,当点P在OA1上移动时,点P越靠近A1,俯视图的面积越大,当到达A1的位置时,俯视图为正方形,此时俯视图的面积最大,S俯视图=a2,所以S俯视图S主视图的最大值为a212a2=2,故选D.4.(2020·河北衡水二模)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三视图中的点P ,Q 分别对应原几何体中的点A ,B ,在此几何体中从点A 经过一条侧棱上点R 到达点B 的最短路径的长度为( )A .aB .2a C.52a D .3a解析:选D.由几何体的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为棱长为a 的正四面体(如图1),将侧面三角形CDB 绕CD 翻折到与面ACD 在同一平面内(如图2),连接AB 与CD 交于一点R ,该点即为使路径最短的侧棱上的点R ,且最短路径为AB 长,在△ACB 中,由余弦定理易知AB =a 2+a 2-2a ·a ·cos 120°=3a .故选D.5.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体积为1,点M 在线段BC 上(点M 异于B ,C 两点),点N 为线段CC 1的中点,若平面AMN 截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所得的截面为四边形,则线段BM 的取值范围为( )A.⎝⎛⎦⎥⎥⎤0,13 B .⎝ ⎛⎦⎥⎥⎤0,12 C.⎣⎢⎢⎡⎭⎪⎪⎫12,1 D .⎣⎢⎢⎡⎦⎥⎥⎤12,23 解析:选B.由题意,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如图所示,当点M为线段BC的中点时,截面为四边形AMND1,当0<BM≤12时,截面为四边形,当BM>12时,截面为五边形,故选B.6.已知直三棱柱ABCA1B1C1的侧棱长为6,且底面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用一平面截此棱柱,与侧棱AA1,BB1,CC1分别交于三点M,N,Q,若△MNQ为直角三角形,则该直角三角形斜边长的最小值为( )A.2 2 B.3C.2 3 D.4解析:选C.如图,不妨设N在B处,AM=h,CQ=m,则MB2=h2+4,BQ2=m2+4,MQ2=(h-m)2+4,由MB2=BQ2+MQ2,得m2-hm+2=0.Δ=h2-8≥0即h2≥8,该直角三角形斜边MB=4+h2≥2 3.故选C.7.某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如图(1),它的俯视图的直观图是矩形O1A1B1C1,如图(2),其中O1A1=6,O1C1=2,则该几何体的侧面积为________.解析:由题图(2)及斜二测画法可知原俯视图为如图所示的平行四边形OABC,设CB与y轴的交点为D,则易知CD=2,OD=2×22=42,所以CO=CD2+OD2=6=OA,所以俯视图是以6为边长的菱形,由三视图知几何体为一个直四棱柱,其高为4,所以该几何体的侧面积为4×6×4=96.答案:968.(2019·高考全国卷Ⅱ)中国有悠久的金石文化,印信是金石文化的代表之一,印信的形状多为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体,但南北朝时期的官员独孤信的印信形状是“半正多面体”(图1).半正多面体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正多边形围成的多面体.半正多面体体现了数学的对称美.图2是一个棱数为48的半正多面体,它的所有顶点都在同一个正方体的表面上,且此正方体的棱长为1,则该半正多面体共有________个面,其棱长为________.解析:依题意知,题中的半正多面体的上、下、左、右、前、后6个面都在正方体的表面上,且该半正多面体的表面由18个正方形,8个正三角形组成,因此题中的半正多面体共有26个面.注意到该半正多面体的俯视图的轮廓是一个正八边形,设题中的半正多面体的棱长为x,则22x+x+22x=1,解得x=2-1,故题中的半正多面体的棱长为2-1.答案:26 2-1。
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专题讲座1注:本讲的习题答案在讲座(三)中本章学习要点:1.掌握和运用基本概念、定理.概念、定理是判断推理的基础,只有对他们理解得准确和深刻,并能纵横梳理、融会贯通,才能灵活地加以应用.解答立体几何题,一般是从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出发,巧妙地进行定理间的相互转换,从而达到解题的目的.2.用好图形,即必须以逻辑推理为依据,谨防只凭直观、直觉进行思维.图形对于分析空间元素的位置关系与探索解题思路都是至关重要的.因而,要会:①画图识图(即能正确画出虚、实线结构合理的直观示意图,能分析出它们的基本元素间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②图形变换(即能正确地对图形进行分割、补形、折叠、展平、旋转等);③借助图形思考(即能借助图形寻找解题思路,检验结果和数形结合等).3.掌握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是立体几何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证明题实际上是定理间的相互转换和化归.前一个定理的结论,往往是后续定理的前提条件.证明或计算时,经常需要把立体图形化归为平面图形,把新的问题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用我们所熟悉的平面几何或三角的方法进行解答.参数思想在立体几何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线段长度参数、角参数可以把立体几何问题化归为代数或三角问题求解.参数的引入架起了已知和未知间的桥梁,从而使解题更具有灵活性.几何中的主要思想方法有:①反证法与同一法;②分类法;③转化法;④构造法,主要包括辅助线、面、体的添作,包括分割和补形;⑤函数、方程和参数的思想方法.4.探索和总结解题规律.数学复习中应不断探索和总结解题的规律,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和常用的解题技巧,善于进行联想和类比.例如证明线面垂直时往往利用已知条件进行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之间的相互转化;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往往从线线平行出发,采用平移的方法加以解决;处理角度问题时,应根据角的概念准确地作出所求的角;处理点到平面的距离时,往往需要证明线线垂直、面面垂直再过渡到线面垂直,或用等体积法加以解决.总之,要及时总结,不断积累,使之条理化、规律化.解题应突出“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异面直线一、复习重点注意事项:1.在进一步复习理解异面直线的同时,要注意把这部分内容和平面联系在一起,即和线面、面面平行与垂直的判定联系在一起,以便开阔思路,使解题方法更具灵活性.2.对异面直线所成的角①深刻理解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概念,领悟“空间向平面转化”的思想;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为0°<θ≤90③解题时,应首先考虑两条异面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可由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或线面垂直来完成;④应熟练掌握“平移”这个通法,平移的途径有取中点、作平行线、补体(形)等;二、例题分析例1 若,,则,的位置关系是().A.异面直线B.相交直线C.平行直线D.相交直线或异面直线分析: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以通过观察满足已知条件的模型或图形而得出正确结论.解:如图所示,在正方体中,设,,则.若设,则与相交.若设,则与异面.故选D.说明:利用具体模型或图形解决问题的方法既直观又易于理解.一般以正方体、四面体等为具体模型.例如,,相交,,相交,则,的位置关系是相交、平行或异面.类似地;,异面,,异面,则,的位置关系是平行、相交或异面.这些都可以用正方体模型来判断.思考练习:(1)无论怎样选择平面,两条异面直线在该平面内的射影都不可能是( ).A.两条平行直线B.两条相交直线C.一条直线和直线外一点D.两个点(2)在空间中,记集合M={与直线l不相交的直线},集合N={与直线l平行的直线},则M与N的关系是().A.M=NB.M NC.M ND.不确定(3)a、b、c是空间中的三条直线,则下述传递关系中,为真命题的是().A.若a∥b,b∥c,则a∥cB.若a⊥b,b⊥c,则a⊥cC.若a与b相交,b与c相交,则a与c相交D.若a与b异面,b与c异面,则a与c异面(4)同时与两条异面直线都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不是 ().A.异面直线B.相交直线C.平行直线D.垂直直线(5)如图7-2所示,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是异面直线A1D和AC的公垂线,则直线EF和BD1的关系是().A.异面B.平行C.相交且垂直D.相交且不垂直如图7-2例2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若AB=BB1,则AB1与C1B所成的角的大小为()A.60°B.90°C.105°D.75°分析:根据题设作出图形(图7-3).欲求异面直线AB1与C1B所成角的大小,需进行异面直线的平移,而平移既可在体内进行,也可通过补形(补面、补体)向体外发展.若考虑体内平移,则常常通过作出中位线达到平移目的,从而有:图7-3解法1.设AB、B1B、B1C1的中点依次为P、H、F,连结PH、HF.显然有PH∥=(1/2)AB1,HF∥=(1/2)C1B,则∠PHE即为所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连结PF,并设BB1=1,则正三棱柱的底面边长为.易求得PH=HF=(/2).取BC的中点E,连结PE、EF.易知△PEF是Rt△.在Rt△PEF中,求得PF2=(3/2).显然有PH2+HF2=PF2.故∠PHE=90°,选B.若考虑体外平移,则可通过补面或补体来实现平移.从而又有如下两种方法:解法2.如图7-4,延长AB到D,使BD=AB,作DD1∥=AA1,连B1D1、BD1.图7-4∵AB∥=B1D1,∴AB1∥BD1.则∠C1BD1即为所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易求得BC1=BD1=,C1D1=2·sin60°=.又∵BC12+BD12=C1D12,∴∠C1BD1=90°.解法3.可从B1作一射线与BC1平行,由于这样一条射线虽然位置确定,并在侧面BB1C1C所在平面上,但却位于已知三棱柱外面,因而无法寻求与已知条件的联系.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可在已知三棱柱的下面作一个同样的三棱柱.作直三棱柱A1B1C1-A2B2C2,使C1为CC2之中点(图7-5),连结B1C2、AC2,图7-5∵BB1∥=C1C2,∴C1B∥C2B1,则∠AB1C2即为所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易求得∠AB1C=90°.究竟选择体内还是体外平移,应“因图而异”,总之以简洁、直观为宜.若能注意到知识间的相互渗透,本题也可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利用解析法求解,请读者不妨一试.例3正四面体ABCD的棱长为a,E为CD上一点,且CE/ED=1/2,求异面直线AE与BC间的距离.分析:求异面直线间的距离通常有三种方法,一是定义法,二是公式法,三是转化法.这里宜用方法三.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可转化为平行线面间的距离,进而可以转化为点到面的距离,再用等体积法求解.如图7-6,在面BCD内过点E作EF∥BC交BD于F.连结AF,则BC∥面AEF,所以异面直线BC与AE间的距离就等于BC到平面AEF的距离,也就等于点B到平面AEF的距离,设其为d,连结BE,设正四面体的高为h.图7-6∵V B-AEF =VA-BEF,∴(1/3)S△AEF·d=(1/3)S△BEF·h,∴d=(S△BEF·h/S△AEF).过点A作AO⊥面BCD于O,∵DE/EC=2/1且EF∥BC,∴O必在EF上.∵h=(/3)a,易求得EF=(2/3)a,S△AEF=(1/2)EF·AO=(/9)a2,S△BEF=(/18)a2,∴d=(/6)a.即异面直线AE与BC间的距离为(/6)a.用等体积法求点到面的距离,首先应构造以该点为顶点,以该平面内某个三角形为底面的三棱锥.其次求体积时,一般需换底面,换底面应本着新的底面上的高容易求出的原则.例4 已知四面体的所有棱长均为.求:(1)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及的长;(2)异面直线和所成的角.分析:依异面直线的公垂线的概念求作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进而求出其距离;对于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可采取平移构造法求解.解:(1)如图,分别取的中点,连结.由已知,得≌.∴,是的中点,∴.同理可证∴是的公垂线段.在中,,.∴.(2)取的中点,连结,则.∴和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就是异面直线和所成的角.连结,在中,,,.由余弦定理,得.∴.故异面直线和所成的角为.说明:对于立体几何问题要注意转化为平面问题来解决,同时要将转化过程简要地写出来,然后再求值.三、专题训练1.a、b是异面直线,过不在a、b上的任一点P,①一定可作一条直线l,使l与a、b都相交;②一定可作一条直线l,使l与a、b都垂直;③一定可作一条直线l,使l与a、b都平行;④一定可作一条直线l,使l与a、b都异面.其中正确的个数是().A.0B.1C.2D.32.如图7-7,正三棱锥V-ABC中,D、E、F分别是VC、VA、AC的中点,P为VB上任意一点,则直线DE与PF所成的角的大小是().图7-7A.π/6B.π/3C.π/2D.随P点的变化而变化3.将锐角B为60°,边长为a的菱形ABCD沿对角线折成二面角θ,若θ∈[60°,120°],则两条对角线之间的距离的最值为().A.d max=(3/2)a,d min=(/4)aB.d max=(3/4)a,d min=(/4)aC.d max=(/4)a,d min=(1/4)aD.d max=(/2)a,d min=(3/4)a4.图7-8是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在这个正方体中,①BM与ED平行;②CN与BE是异面直线;③CN与BM 成60°角;④DM与BN垂直.图7-8以上四个命题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A.①②③B.②④C.③④D.②③④5.如图7-9,正三棱锥S-ABC的侧棱与底面边长相等.如果E、F分别为SC、AB的中点,那么异面直线EF 与SA所成的角等于____________.图7-96.空间四边形ABCD中,AD=BC,M、N分别为AB、CD的中点,又MN和AD成30°角,则AD和BC 所成角的度数是____________.7.异面直线a、b所成的角为θ(0<θ<(π/2)),M,N∈a,M1,N1∈b,MM1⊥b,NN1⊥b,若MN=m,则M1N1=____________.8.如图7-10,不共面的三条直线a、b、c相交于P,A、B∈a,C∈b,D∈c,且A、B、C、D均异于P.证明:直线AD与BC异面.图7-109.如图7-11,拼接一副三角板,使它们有公共边BC,且使两个三角板所在平面互相垂直.若∠CAB=90°,AB=AC,∠CBD=90°,∠BDC=60°,求AD与BC所成的角.图7-1110.已知a、b是两条异面直线,那么空间是否存在这样的直线l,使l上任意一点P到a、b的距离都相等.若存在,给出证明,若不存在,说明理由.二面角一、复习重点注意事项:1.涉及二面角的问题通常需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有时也可直接利用射影面积公式.2.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一般作法:①定义法;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③作棱的垂面.3.某些情况下,仅需论证一个角为二面角的平面角.(参见本节专题训练题8)4.二面角的范围为0°<α<180°,注意分类讨论.(参见本节专题训练题5)5.二面角的问题,常伴有直线与直线所成角、直线与平面所成角和三垂线定理的综合应用,需相辅相成,才能得出结论.二、例题分析例1如图7-12,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二面角B-DB1-C的大小.图7-12分析:采用间接法,先求出其补角,再求该二面角.为此我们构造辅助平面A1B1D.作BE⊥B1D于E,连结A1E.∵△B1BD≌△B1A1D,∴A1E⊥B1D,∴∠A1EB是二面角B-B1D-A1的平面角.设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A1B=a,A1E=BE=(/3)a,∴∠A1EB=120°,但A1DCB1为平行四边形,∴二面角A1-B1D-B与二面角B-DB1-C互为补角,∴二面角B-DB1-C为60°.本题打破了在半平面B1DB和B1DC内构作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常规解法,利用半平面B1DC的延伸面A1B1D,使得解法更为简捷.例2已知正三棱锥S-ABC与正棱锥S′-A′B′C′的底面边长相等,其体积分别为V1和V2,二面角A-SC-B 等于α;二面角A′-S′C′-B′等于β,且α>β.试指出V1和V2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分析:两个三棱锥的底面是全等的正三角形,所以它们的体积完全由它们的高SO和S′O′的大小确定.如图7-13,因为OF=O′F′,所以SO与S′O′的大小完全由SF和S′F′的大小确定,又CF=C′F′,在Rt△SFC和Rt△S′F′C′中,SF/CF=tg∠SCF,S′F′/C′F′=tg∠S′C′F′,所以SF和S′F′的大小完全由∠SCF和∠S′C′F′确定.在Rt△BDC和Rt△B′D′C′中,sin∠SCF=BD/BC,sin∠S′C′F′=B′D′/B′C′,而BC=B′C′,所以∠SCF和∠S′C′F′的大小完全由BD 和B′D′的大小确定.图7-13在Rt△DEB和Rt△D′E′B′中,∠EDB=(α/2),∠E′D′B′=(β/2),又sin(α/2)=BE/BD,sin(β/2)=B′E′/B′D′,且BE=B′E′,0<β/2<α/2<π/2,故BD<B′D′.从而V1<V2.例3 已知正三棱柱A′B′C′-ABC的底面面积为,D、E分别是侧棱BB′、CC′上的点,且EC=BC=2DB(如图7-14).求截面ADE与底面ABC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图7-14分析:作出棱是解题的突破口.由已知条件可知,三棱柱的截面ADE和底面ABC间的部分是完全固定的.欲求的二面角的棱,在已知图形上只给出了一个点A,由于在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上存在一组共面直线ED、CB,为此分别延长ED、CB,交平面ABC于点F,连结AF,即得二面角的棱.解题的另一突破口就是作棱的垂线,找平面角.作BG⊥AF,垂足为G,连结GD,由三垂线定理知∠DGB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由已知可得S△ABC=,故BC=2,DB=1.又由DB=(1/2)EC,且DB∥EC知B是FC的中点,从而AB=BC=FB,即得△CAF为Rt△,则GB=(1/2)AC=1.于是,tg∠DGB=(BD/GB)=1,∠DGB=45°.像本例,二面角的棱在已知图形中并未出现(即无棱二面角),求解之关键是找“棱”,需要把棱作出来.通常情况下发现“无棱”二面角的棱有以下三种途径:(1)根据二面角两个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发现棱(如本例);(2)根据二面角两个面内的两条平行直线发现棱;(3)补形构作几何体发现棱.若全面观察分析,就会发现本题图7-14中的∠EAC也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事实上,由FB=BC=ABFA⊥AC.又EC⊥面ABCFA⊥EC,于是又可得到FA⊥EA,即∠EAC是所求二面角之平面角.这样问题也就十分简单了.由此可见,我们在考虑二面角的平面角时,宜“先找后作”.三、专题训练1.如果一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分别与另一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垂直,则这两个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关系是( ).A.相等B.互补C.相等或互补D.不确定2.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2,3),B(-2,-3),沿x轴把坐标平面折成平面角为θ的二面角AOx B,使∠AOB=90°,则cosθ的值是().A.-(1/9)B.(1/9)C.(4/9)D.-(4/9)3.在三棱锥P-ABC中,PC⊥底面ABC,∠ACB=90°,AC>BC,D、E分别是AB、BC的中点.设PA与DE 所成的角为α,PD与平面ABC所成的角为β,二面角P-AB-C的大小为γ,则α、β、γ的大小关系是( ). A.α<β<γB.α<γ<βC.β<α<γD.γ<β<α4.如图7-15,一张正方形纸片ABCD中,有(AE/EB)=(AF/FD)=(CH/HB)=(CG/GD)=(1/2),沿BD折起,使△ABD与△BCD所成的二面角为θ.若EFGH折起后恰成正方形(如图7-16),则cosθ等于( ).A.(7/9)B.(1/2)C.0D.(5/9)图7-15 图7-165.若一个二面角的一个面α内有一点A,它到棱的距离是它到另一个面β的距离的2倍,则这个二面角的度数是________.6.已知三棱锥D-ABC的三个侧面与底面全等,且AB=AC=,BC=2,则以BC为棱,以面BCD与面BCA为面的二面角的大小是________.7.△ABC的一边BC在平面α内,顶点A在平面α外,∠ABC=60°,△ABC所在的平面与平面α成30°的二面角,则AB所在的直线与平面α所成的角的正弦值是________.8.如图7-17,在三棱锥S-ABC中,SA⊥底面ABC,AB⊥BC,DE垂直平分SC,且分别交AC、SC于D、E,又SA=AB,SB=BC.求以BD为棱,以BDE与BDC为面的二面角的度数.图7-179.如图7-18,AB是⊙O的直径,C为圆周上任意一点.PA⊥平面ABC,AB与AC的夹角是α,二面角A-PB-C为β,PB与平面ABC所成的角为γ.图7-18(1)若点A在PB、PC上的射影分别是E、F,求证∠AEF=β;(2)证明:ctgαctgβ=sinγ.10.如图7-19,在底面是直角梯形的四棱锥S-ABCD中,∠ABC=90°,SA⊥面ABCD,SA=AB=BC=1,AD=1/2.图7-19(1)求四棱锥S-ABCD的体积;(2)求面SCD与面SBA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