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夜书所见》
- 格式:ppt
- 大小:976.50 KB
- 文档页数:19
叶绍翁《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
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使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夜书所见古诗拼音版夜书所见古诗拼音版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夜书所见古诗拼音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yè shū suǒ jiàn夜书所见sòng yè shào wēng宋叶绍翁xiāo xiāo wú yè sòng hán shēng ,萧萧梧叶送寒声,jiāng shàng qiū fēng dòng kè qíng 。
江上秋风动客情。
zhī yǒu ér tóng tiāo cù zhī ,知有儿童挑促织,yè shēn lí luò yī dēng míng 。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是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
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愿意睡眠。
本诗交织诗人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
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
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翻译】: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抓蟋蟀。
【赏析】: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
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
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
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
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忆、留恋。
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夜书所见》译文及赏析《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秋夜中诗人所见的景象,抒发了他在异乡的思乡之情。
诗中通过描写秋风吹动梧桐叶的声音和江上的秋风,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家乡的思念。
尤其是看到篱笆下的灯火,联想到孩子们在夜晚捉蟋蟀的情景,更加深了这种思乡之情。
全诗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是一首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佳作。
夜书所见原文【宋】叶绍翁萧萧⑴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⑵。
知有儿童挑⑶促织⑷,夜深篱落⑸一灯明。
【注释】⑴萧萧:风声。
梧:梧桐树。
⑵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⑶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⑷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⑸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赏析1】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促织。
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赏析2】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三年级古诗夜书所见知识点《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是三年级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篇目。
以下是关于这首古诗的详细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
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多写田园风光,富有生活情趣。
二、诗词原文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三、诗词释义1、“萧萧梧叶送寒声”: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萧萧”形容风声。
2、“江上秋风动客情”: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客情”指旅客思乡之情。
3、“知有儿童挑促织”: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挑”指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4、“夜深篱落一灯明”:深夜时分,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
这首诗描绘了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样的场景更加深了他对家乡的思念。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生活细节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孤独、凄凉而又充满温情的氛围。
五、诗词主题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在异乡漂泊的他,在秋夜感受到了秋风的凉意和孤独,看到儿童捉蟋蟀的情景,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和家乡,从而抒发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六、重点字词1、萧萧:风声。
2、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3、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4、促织: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5、篱落:篱笆。
七、诗词朗诵朗诵这首诗时,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情感的表达。
前两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语调要低沉缓慢,表现出秋风的萧瑟和诗人的孤独;后两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语调可以稍微轻快一些,体现出儿童的天真活泼和诗人对家乡生活的怀念。
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夜书所见》的格式和意境,进行仿写。
例如:《春夜思乡》柔柔柳丝迎暖风,园中春花引归梦。
知有伙伴放纸鸢,日落山坡笑声浓。
九、诗词拓展1、可以让学生收集其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进行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诗人表达思乡之情的方式和特点。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夜书所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导语】《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孤寂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趣高昂,奇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该诗以景衬情,消息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安静,还运用了对照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夜书所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干资料,期望帮助到您。
1.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夜书所见》原文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朝代】宋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①见:古同“现”,显现,显露。
②萧萧:风声。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挑弄、引动。
⑤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⑥篱落:竹篱。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由想念起自己的故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津津有味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2.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夜书所见》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
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诵,感受诗中牧童的机警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诵和背诵课文。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看图导入(一)视察课文配图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2、仔细视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
是干什么的。
(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视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1、说明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
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夜书所见古诗和译文
嘿,朋友!你知道这首古诗吗?这可是一首充满韵味的佳作呢!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
灯明。
你瞧,那萧萧的梧叶发出的声音,就好像在送别寒冷,难道不像一
个老朋友在跟你诉说着秋的寂寥?秋风吹过江面,触动了在外漂泊的
游子的情思。
这秋风就好似一个调皮的精灵,轻轻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想想看,知道有儿童在挑促织,这是多么有趣的画面啊!在这深深
的夜里,篱笆旁边那一盏明灯,难道不像是一颗温暖的星星?照亮了
孩子们的欢乐。
我觉得啊,这首诗把秋夜的景色和孩子们的童趣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它既让人感受到了秋的清冷,又让人看到了
生活中的温暖和欢乐。
你是不是也这么认为呢?。
夜书所见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1、《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2、《赠刘景文》
宋代: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夜书所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一、《夜书所见》的创作背景。
当时叶绍翁离开故乡浙江丽水多年,在世间漂泊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为此在晚年的时候打算回到故乡隐居,在一个寒冷的秋夜,诗人踏上归乡之路,在船上感受到了秋风瑟瑟,一时之间感慨万千,为此即兴创作了这首《夜书所见》。
二、《夜书所见》的内容。
全诗为: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了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突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点灯火,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三、《夜书所见》表达的感情。
1.表达了作者思念亲人、怀念家乡的感情。
解读:诗的前两句通过写梧叶,寒声,秋风,江船,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后两句描写儿童点灯捉蟋蟀,从而引发了诗人的联想。
他会想起自己在童年的时候也是如此的天真美好,快乐自在;他会想起在家乡的美好回忆;他会想起自己的亲朋好友的面容。
让诗人产生一种荣归故里,重返童年的幻觉。
2.表达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解读:第一二句直抒胸臆,用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不仅写出了秋天独有的特点,同时也营造出了一种孤独之感。
第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3.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解读: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勃,都忘记了此时夜色已晚,瑟瑟的秋风还在不停地吹动梧叶,还在那里津津有味地抓蟋蟀。
这样美好的情景自然会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忆、留恋。
四、《夜书所见》的作者简介。
1.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
他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
主要作品:《游园不值》《嘉兴界》《访隐者》《四朝闻见录》等。
2.叶绍翁原姓李,后因受祖父李颖士牵连,家业中衰,少时即嗣于龙泉叶氏。
宋光宗至宋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真德秀过从甚密。
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又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三一文库()/小学三年级〔三年级古诗词《夜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鉴赏《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
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
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
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
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
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