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夜书所见》--语文版二年级下15课
- 格式:ppt
- 大小:17.86 MB
- 文档页数:34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夜书所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12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你所见过的。
古诗是什么样的呢?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篇一今天早晨第一节课完成《夜书所见》的教学,原先以为,这首古诗会很难,但是上下来,感觉还错。
无论是孩子们的表现还是课堂效果,我认为都比较不错。
把这堂课的实录记录下来。
师先示范朗读两遍课文,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自读课文,抽几个孩子纠正读音。
(在读书的时候,一个细心的孩子发现了注释,向我提出了问题。
)万颖朗读古诗,指导认识“绍、翁”。
(这两个字书上没有注音,其他字书上有注音,孩子们读得还不错。
)男女生分读古诗,全班齐读。
师:刚才有个细心的小朋友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古诗上怎么有些数字呢?生:这些数字是注释,写在了下面。
师:什么是注释?生:可能是注意解释。
师:释正是解释的意思,而注是注出的意思,就是把词语的意思注出来,让大家知道。
那这些注释对我们学习古诗有些什么帮助呢?生:让我们知道古诗的意思。
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注释学习这首古诗。
抽生读第一句古诗。
师:注释上告诉我们“萧萧”是风声,谁能将这句话的意思说出来。
生:风出动梧桐叶发出萧萧的风声。
生:送来秋天的寒冷。
生:江上秋风在吹。
师:“动客情”中的客是什么意思呢?生:客是指客人,动是动心。
师:客在这里不单指客人,还是客居他乡的诗人。
他动了什么情呢?生:心情看孩子们不能体会这里诗人的感情,我决定放下,先体会后两句的意思。
师:我们先放一下,看看后两句,从后两句中去体会一下究竟是什么感情。
谁能说说后两句的意思。
生: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
生:夜深就是深夜。
生:篱落是篱笆。
生:一灯明是灯光明亮的地方。
师:把他们连起来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生:知道有儿童捉蟋蟀,深夜篱笆灯光明亮的地方。
师: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说得通顺吗,怎么才能让它通顺。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必背内容汇总(课文、古诗、日积月累)第1课古诗二首(第1-2页)村居[清] 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老鹰。
译文:农历二月,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轻拂堤岸的杨柳陶醉在春天的雾气中。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赶紧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咏柳[唐] 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
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仲春时节。
似:好像,如同。
译文: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
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风啊!题解: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日积月累一(第13页)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唐]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日积月累一(第27页)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平时肯帮人,急时有人帮。
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识字2 传统节日(第31-32页)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过端午,赛龙舟,粽香艾香满堂飘。
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含反思第15课《古诗两首》教材分析:本课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
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
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
《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古诗。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进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杨万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一)初读1、自由练读2、指名读(注意断句,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课件出示古诗3、齐读(二)理解诗句1、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2、诗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毕竟、四时)相机理解前两句诗的大意3、理解后两句诗的大意。
出示图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荷叶绿得充满生机,绿的无边无际。
荷花格外红艳,红得另有一种模样)小结:这“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4、齐读古诗课件出示三、体会诗情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大致意思。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夜书所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导语】《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孤寂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趣高昂,奇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该诗以景衬情,消息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安静,还运用了对照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夜书所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干资料,期望帮助到您。
1.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夜书所见》原文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朝代】宋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①见:古同“现”,显现,显露。
②萧萧:风声。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挑弄、引动。
⑤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⑥篱落:竹篱。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由想念起自己的故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津津有味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2.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夜书所见》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
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诵,感受诗中牧童的机警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诵和背诵课文。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看图导入(一)视察课文配图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2、仔细视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
是干什么的。
(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视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1、说明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
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15 古诗二首1古 诗 两 首小 儿 垂 钓①(diào )[唐]胡令能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第一、二句写山野小儿学习垂钓的情景。
第三、四句写这时候过路的人想向小儿打听事情,小儿担心声音把鱼惊跑,赶快用“遥招手”的动作请路人不要作声。
整首诗所要表现的是山野小儿的生活情趣以及小儿的纯真无邪。
这是一首抒写儿童的诗歌。
全诗描写朴实、自然,一个真实可爱的垂钓小儿的形象跃然纸上,情景交融、形神兼备。
夜①书② 所 见③2[宋]叶绍翁第一、二句描写梧桐叶萧萧飘落声告诉人们已到深秋,天气寒冷了,江上秋风阵阵,拨动他的乡情。
第三、四句描绘了这深夜时分,篱笆下还有一盏灯亮着,那是儿童提着灯笼在捕捉蟋蟀。
1.学会《小儿垂钓》中的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儿钓鱼时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想象能力。
3.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能力。
生字卡片,课件。
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谁跟父母去钓过鱼呀?怎样钓鱼呢?(指名请同学说一说)2.那么怎样才能让鱼上钩呢?(最好让鱼竿长一些……)3.为什么?(不让鱼知道有人要捉它,钓鱼还要有耐心,不能三心二意……)谈话:老师这里有一幅图。
(出示课件)谁能看出这个人在干什么,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吗?从哪里看出来的?(是古代的事情,从服装上看出来的。
)那时候有一位大诗人看到这一情景,颇有感触,写下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小儿垂钓》。
板书并齐读题目。
二理解题目1.认读“垂钓”。
(出示生字卡,书写“垂”字的笔顺)2.读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3.看图,指名说说哪儿是钓鱼竿,哪儿是鱼线,再理解“垂钓”的意思。
三学习诗句出示诗文1.看图,听录音。
2.学生自学,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3.认读生字、新词。
蓬头稚子垂钓侧坐莓苔借问招手4.学习前两句诗的意思。
(1)看图,读诗句。
(2)小组讨论。
什么样的小孩儿在钓鱼?“学垂纶”是什么意思?小孩儿是怎样坐在水边学钓鱼的?“草映身”是什么意思?(3)讨论后请学生回答。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的教学反思(10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
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古诗两首《夜书所见》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的教学反思 1南宋名士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一文不仅描述了一幅静谧而富有哲理的画面,更是以独特的视角抒发了作者对于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童年的怀念。
此诗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探究诗词的方法。
在我的教学计划中,首先将诗句全文展示给学生们看,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对诗人的心情有一个初步了解。
然后引导他们尝试解读诗句的意思,并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如分析诗词中的形象描绘,对比不同的景物描写等。
然而,我认为在这次课程中,尽管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由于没有提供足够的指导和支持,他们在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情感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困难。
我认为这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做一些准备,提前对教材进行研究,以便更准确地设计和实施教学策略。
总的来说,这次的课堂教学活动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教育细节和深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我会找到更好的教学方式,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帮助。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的教学反思 2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诗人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猜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忧郁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因此本节课我坚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将“读”贯穿到整节课堂中去。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感受,在读的基础上,通过图文结合、启发想象、读背诗文等,大大增强了课堂上的学习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和积极性。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夜书所见》教案设计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夜书所见》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1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老师先带大家观赏一下美丽的田园景色,看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季节?(课件出示秋景图)2、秋天的确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可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
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3.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1.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 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出示课件:叶绍翁)2. 现在,我们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板书:南宋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如《游园不值》和《夜书所见》。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一)解题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2.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3.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二)、初读诗词1、诗人究竟在夜晚看见了什么?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3、好,让我们先读读这几个生字(课件出示生字词)4、让我们试着读读这首诗,用斜线划分好节奏。
5.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