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后习题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5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洗劫.(jié)脂.粉(zhǐ)珐琅.(láng)B.瞥.见(piě)苟.同(gǒu)绸.缎(chóu)C.给.予(gěi)箱箧.(qiè)琉.璃(liú)D.晨曦.(xī)行窃.(qie)赃.物(zā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上尉制栽圆明园荡然无存丰功伟绩B.典范幻想金字塔富丽堂皇不可名壮C.即然赃物地平线眼花缭乱总而言之D.神殿恍若博物馆令人惊骇共同分享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与“不可名状”中的“名”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至理名言 B.名副其实C.莫名其妙 D.名正言顺4.结合语境选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不管______修缮,_______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
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______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_______呀!A.是还是因为志得意满B.或或如果得不偿失C.不是而是假如金碧辉煌D.是还是如果得不偿失二、能力提升练习1.“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这句话活化了两个强盗_____的丑态。
()A.凯旋 B.狼狈为奸 C.得意忘形 D.尴尬2.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②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③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④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⑤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A.①③②⑤④B.④⑤①③②C.②④⑤③①D.③①④⑤②3.品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1)体会这两个句子的深刻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理所当然的,而雨果身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结合对全文的理解谈谈你对他的评价。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01积累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
洗劫.(jié) 惊骇.(hài) 瞥.见(piē)箱箧.(qiè) 晨曦.(xī) 野蛮.(má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A.掠夺珐琅脂粉B.耗费绸缎制载C.赞誊缀满赃物D.分亨恍若行窃(解析:B.“载”应写作“裁”;C.“誊”应写作“誉”;D.“亨”应写作“享”。
)3.阅读下面的语段,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B)①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
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
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②……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
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
A.语段②运用景物描写,细致地写出了残荷的外在形态。
B.语段①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水露比喻成透明的翡翠,生动传神。
C.语段②画线句中的“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团”体现了秋风摧残之重,依然“高擎”则突出了残荷不屈、孤傲的品格。
D.语段①的最后一句是转折复句。
(解析:B项是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水露比喻成珍珠。
)4.下面语段画线的句子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
①法国作家雨果曾撰文谴责英法联军劫掠并火烧圆明园,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在英国发表声明斥责日本的侵华行为。
②正因为这样,他们才赢得了我们的崇高敬意,不仅在人格精神上,更在文学上、物理学上。
君子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就是雨果这样,就是爱因斯坦这样,③不仅仅对自己的专业有判断力,更有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且能公开地站在正义的一边,用自己的力量,增加正义的胜算。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后练习及答案一、基础部分1、辨字组词:幻( ) 赃( ) 箧( ) 窃( )幼( ) 脏( ) 筐( ) 窍( )2、下列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B、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手忙脚乱的洞府。
C、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D、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3、雨果,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等。
希腊有,埃及有,罗马有,巴黎有,而东方有。
书信的开头要有,结尾要有,结尾最好有敬祝语。
4、请摘录信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细细体味所含的思想感情。
对后文写对圆明园的破坏起什么作用?阅读下列语段,完成5~9题。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 )。
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 )的博物馆。
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
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我希望( ),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01积累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
洗劫.(jié) 惊骇.(hài) 瞥.见(piē)箱箧.(qiè) 晨曦.(xī) 野蛮.(má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A.掠夺珐琅脂粉B.耗费绸缎制载C.赞誊缀满赃物D.分亨恍若行窃(解析:B.“载”应写作“裁”;C.“誊”应写作“誉”;D.“亨”应写作“享”。
)3.阅读下面的语段,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B)①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
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
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②……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
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
A.语段②运用景物描写,细致地写出了残荷的外在形态。
B.语段①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水露比喻成透明的翡翠,生动传神。
C.语段②画线句中的“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团”体现了秋风摧残之重,依然“高擎”则突出了残荷不屈、孤傲的品格。
D.语段①的最后一句是转折复句。
(解析:B项是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水露比喻成珍珠。
)4.下面语段画线的句子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
①法国作家雨果曾撰文谴责英法联军劫掠并火烧圆明园,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在英国发表声明斥责日本的侵华行为。
②正因为这样,他们才赢得了我们的崇高敬意,不仅在人格精神上,更在文学上、物理学上。
君子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就是雨果这样,就是爱因斯坦这样,③不仅仅对自己的专业有判断力,更有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且能公开地站在正义的一边,用自己的力量,增加正义的胜算。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赞誉.(yù)典范.(fàn)恍.若(huǎnɡ)瞥.见(piē)B.箱箧.(qiè)缀.满(zhuì)晨曦.(xī)行窃.(qiè)C.劫掠.(lüè)分享.(xiǎnɡ)琉璃.(li) 珐.琅(fǎ)D.塞.满(sāi)耗.费(hào)朱鹭.(lù)野蛮.(mán)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丰功伟绩....!....!收获巨大B.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C.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D.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以至于...,更漂亮荡然无存。
3.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2)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
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
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通读全文,看看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文中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参考答案:这封信主要表达了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劫掠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罪行的谴责,和对遭受劫难的中国的深切同情。
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盛赞圆明园的文艺术价值;二是抨击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
二、朗读第3段,根据作者的描述,想象一下圆明园的美。
再想一想:在雨果的心目中,圆明园具有怎样的地位?参考答案:在雨果看来,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它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三、文章的后半部分围绕着“两个强盗”的比喻展开,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国家、政府的形象是抽象的,用“强盗”来比喻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使两国政府的形象具体化、贬义化,鲜明地揭示出英法联军所谓“远征中国”的实质是侵略和掠夺,突出表明了作者批判英法侵略者罪行的立场。
四、作者善于运用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例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请从文中再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些反语的含义和作用。
参考答案:示例:(1)“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这句话中“更彻底,更漂亮”就是反语,讽刺了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破坏程度之深,表明了作者对他们这种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
(2)“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这句中,“赞誉”也就是“谴责、批判”之意,再次表明作者态度,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蔑视之情。
五、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
他这样是不是不够“爱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示例一]这不是不够爱国,这展现的是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通读全文,看看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文中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参考答案:这封信主要表达了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劫掠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罪行的谴责,和对遭受劫难的中国的深切同情。
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盛赞圆明园的文艺术价值;二是抨击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
二、朗读第3段,根据作者的描述,想象一下圆明园的美。
再想一想:在雨果的心目中,圆明园具有怎样的地位?参考答案:在雨果看来,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它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三、文章的后半部分围绕着“两个强盗”的比喻展开,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国家、政府的形象是抽象的,用“强盗”来比喻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使两国政府的形象具体化、贬义化,鲜明地揭示出英法联军所谓“远征中国”的实质是侵略和掠夺,突出表明了作者批判英法侵略者罪行的立场。
四、作者善于运用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例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请从文中再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些反语的含义和作用。
参考答案:示例:(1)“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这句话中“更彻底,更漂亮”就是反语,讽刺了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破坏程度之深,表明了作者对他们这种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
(2)“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这句中,“赞誉”也就是“谴责、批判”之意,再次表明作者态度,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蔑视之情。
五、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
他这样是不是不够“爱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示例一]这不是不够爱国,这展现的是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珐琅..(fǎláng)瞥.见(piē)制裁.(cái)B.晨曦.(xī) 赞誉.(yǜ) 琉璃..(liúli)C.掠.夺(lüè) 惊骇.(hé) 箱箧.(qiè)D.恍.若(huǎng) 给.予(jǐ) 劫.掠(jié)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冠冕堂皇....的博物馆。
B.(圆明园)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C.额尔金的儿子小额尔金是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
D.额尔金是臭名昭著....的英国殖民主义者,曾参与毁坏希腊雅典巴特农神庙。
3.2017·青岛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
B.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使我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C.《大鱼海棠》在影片质感和人物情节方面突破了一大步的跨越。
D.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完成。
4.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B.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
C.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
D.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
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反语的一项是( )A.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B.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第二单元展现思想风采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惊骇.()瞥.见()赞誉.()恍.若()琉璃..劫.掠()珐琅()晨曦.()箱箧.()..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绸duàn() zāng物()制cái() zhuì满()hào费()眼花liáo乱()3.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1)惊骇:(2)不可名状:(3)富丽堂皇:(4):通过贪污、受贿或抢劫、盗窃等非法手段得来的物品。
(5):用强力管束并惩处。
(6):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国作家,19世纪文学的代表,被人们称为“”。
其代表作有《》《悲惨世界》等。
4.雨果法浪漫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巴黎圣母院5.预习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这封信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2)在雨果心目中,圆明园具有怎样的地位?(3)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
如何理解雨果的立场?参考答案1. yù huǎnɡ liú lí hài piē jié fà lánɡ xī qiè2.缎赃裁缀耗缭3.(1)惊慌害怕。
(2)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3)多形容建筑物宏伟华丽或场面盛大、豪华。
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
(4)赃物(5)制裁(6)眼花缭乱5.(1)在书信中,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举,立场非常明确,态度非常鲜明。
他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对中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先交代写信缘由,再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精美绝伦,而后写侵略者对它的焚烧洗劫,最后揭露和控诉强盗行径。
(2)在雨果的心目中,国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它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赞誉.(yù)典范.(fàn)恍.若(huǎnɡ)瞥.见(piē)B.箱箧.(qiè)缀.满(zhuì)晨曦.(xī)行窃.(qiè)C.劫掠.(lüè)分享.(xiǎnɡ)琉璃.(li) 珐.琅(fǎ)D.塞.满(sāi)耗.费(hào)朱鹭.(lù)野蛮.(mán)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丰功伟绩....!....!收获巨大B.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C.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D.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以至于...,更漂亮荡然无存。
3.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2)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
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
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不过,我要抗议,感谢你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
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4.“这个奇迹”指,“两个强盗”指、。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指一事。
5.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这两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6.概括所选文段的中心意思。
课外拓展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1题。
张晓惠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
英法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一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垣断壁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②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
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
我说我肯定要去。
③是阴凄凄的天,是冷丝丝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
沿着浩渺的湖水,我走啊走,不见一个人影。
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见过这遗址,可当立在灰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我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
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
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④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
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
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⑤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
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嚣。
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这些人也得养活自己。
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园?就十元,拉您去西洋楼,谢了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⑥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⑦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棒棒糖在海晏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相,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
在大水法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儿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着!⑧刹那间,我有点不知所措。
拥抱示爱干吗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残破的罗马石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
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⑨前些年,曾经围绕着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的问题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的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
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
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嬉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残垣断壁,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吗?⑩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
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盖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
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残垣断壁一起落泪哭泣……7.从下面两个选项中为本文选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
A.哭泣的圆明园B.今非昔比的圆明园8.选文两次写到了“流泪”,简要分析两次“流泪”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9.请简要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盖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
10.“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
”简要说说作者要“凭吊”“拜谒”什么,“提醒”什么。
11.请你为圆明园遗址拟写一条宣传语,要能揭示遗址给人的警示。
(不超过20字)表达交流12.法中友协联合会等向圆明园管理处捐赠的以1∶1比例复制的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青铜雕像现安放在西洋楼的大水法遗址前,假如你来到了雨果的雕像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体验中考13.(2017·山东济宁中考)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学校组织了“书籍点亮人生,书香洋溢校园”主题活动。
你参与活动的宣传工作,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任务。
右图是该活动的宣传标志,请结合构图要素说明其寓意,不超过60字。
答案:1.C 解析“珐”应读“fà”。
2.B3.(1)“闯进”写出了英法强盗来得突然和凶横。
(2)“吞”写出了强盗的贪婪无耻,“居然”“天真”是对强盗们厚颜无耻、故作天真的讥讽。
4.圆明园法兰西英吉利英法联军洗劫、烧毁圆明园5.作者这样说是用反语对强盗进行辛辣的讽刺。
以文明和野蛮相对照:正是自诩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劫掠文明、毁灭文明的野蛮行径,而创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却遭受了侵略,圆明园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也荡然无存。
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6.作者愤怒谴责侵略者的罪行,亮明观点,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提出抗议,希望他们把劫掠的财物归还给中国。
7.选A项。
A项运用了拟人手法,容易触动读者心弦;更能形象地表达作者看到圆明园现状后的悲痛心情。
8.十年前作者去圆明园时流泪,流露出作者感受到了一个民族遭受屈辱的痛苦之情;结尾处作者流泪,则表达了作者为部分国人不知铭记历史而十分伤心、难过的心情。
9.“扑”表现风来得猛,“砸”表现雨下得大,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人们不理解废墟价值的愤怒与悲哀。
10.“凭吊”“拜谒”圆明园所代表的那段屈辱的历史和伤痛;“提醒”自己不忘历史的耻辱,不能让悲剧重演。
11.示例 (1)别忘记曾经的屈辱!当心历史再给我们一巴掌!(2)知耻而后勇,知耻而奋进。
12.示例雨果先生,读了您写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后,我对您有了更深的了解。
您清醒的头脑、正直的品格和公正的立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您珍视人类文明的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您是我心目中的圣贤。
13.毛笔书写的“人”字像打开的书,三本打开的书形成“众”字,刻有繁体“書”字的印章点缀其间,寓意人人读书,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