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安全的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5
小区室内儿童乐园方案一、引言儿童乐园在如今的快节奏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小区的面积变得更小,户外空间不够满足孩子们的需求。
为了提供一个安全、有趣和寓教于乐的儿童活动场所,我们设计了小区室内儿童乐园方案。
本文将介绍该方案的设计理念、主要设施和实施建议。
二、设计理念1. 儿童安全至上:我们的设计理念是以儿童的安全为首要考虑。
所有设施和开放空间的设计将遵循严格的安全标准。
2. 寓教于乐:我们的目标是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娱乐场所。
通过游戏和互动,孩子们能够学到知识和技能。
3. 多功能空间:我们希望设计一个多功能的室内儿童乐园,适应不同季节和天气的需要。
这将确保孩子们可以在任何时间都可以享受乐园的乐趣。
三、主要设施1. 游戏区域:儿童乐园的主要设施之一是游戏区域。
这个区域将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设施,如滑梯,攀爬架,秋千和乐高积木等。
这些设施将提供给孩子们一个良好的娱乐和锻炼的环境。
2. 创意艺术角落:这个区域将提供给孩子们展示和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艺术才能的机会。
我们将提供涂鸦墙、画板、手工艺品制作区和音乐角等设施,让孩子们能够尽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3. 智力游戏区:为了提供教育资源,我们将设计一个智力游戏角区。
这个区域将提供各种益智游戏和解谜游戏,帮助孩子们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阅读角:阅读是孩子们学习的重要一环。
我们将设置一个舒适的阅读角,提供各种儿童书籍和杂志,鼓励孩子们培养阅读习惯和扩展知识面。
5. 儿童剧场:为了提供娱乐和表演的机会,我们将设计一个小型剧场。
这个剧场将有专门的舞台和座位,孩子们可以观看和参与各种节目和表演。
四、实施建议1.选址:优先选择小区空旷且安全的区域,确保儿童乐园与居民住宅之间有足够的距离。
2. 安全设施:投资足够的安全设施,如软垫地面、电子门禁系统和监控摄像等,确保孩子们的安全。
3. 空气质量和通风:小区室内儿童乐园应有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和通风系统,确保孩子们的健康。
浅析居住景观中的儿童活动设施设计
居住区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为了满足居民对生活的需求和精神文化的追求,居住
区需要设计出合理的景观,而其中的儿童活动设施的设计是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不可忽略的
一个重要环节。
如何设计出既安全、实用又符合儿童心理的儿童活动设施,成为了社会关
注的热点问题。
首先,儿童活动设施的设计需要优先考虑安全因素。
在设计儿童活动设施时,需要充
分考虑到儿童年龄、身高等因素,选用安全材料,确保设施的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
同时,设施上需要设置绳索、扶手等抓握手的装置,防止儿童滑落或者失去平衡而导致受伤。
另外,在设计设施时需要考虑到可调节的高度,以适应不同年龄的儿童,同时也要避免高
低差异过大。
其次,儿童活动设施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实用性。
在设计设施时需要根据儿童的喜好和
能力选择合适的活动项目,如滑梯、秋千、攀爬架等设施,以及足够的跑道、场地等,还
需要考虑到不同季节的气候因素,如夏季需要考虑遮阳问题,冬季需要考虑保温问题。
在
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实用性和美观性,力求达到完美统一。
最后,儿童活动设施的设计需要考虑到符合儿童心理。
在儿童的心理上,他们往往喜
欢色彩鲜明、造型新颖的儿童设施,因此在设计设施时需要用到比较明亮的色彩,并且需
要配备相应的音乐等陪伴设备,以更好地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
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设计研究
居住区是人们生活的地方,为了让儿童在这里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必须注重居住区内的儿童活动场地设计。
本文将探讨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设计的相关问题。
首先,设计者应该有充分的了解居住区内儿童的年龄、数量和兴趣爱好等情况,以此为基础进行儿童活动场地的设计。
比如,针对儿童年龄层次不同,可以设计既有幼儿乐园和亲子活动区,又有篮球场、足球场等大型运动场地,以满足儿童的多元需求。
同时,在儿童活动场地设计中,要注重安全性。
儿童活动场地是儿童们玩耍、锻炼身体的场所,因此场地设计应该考虑到儿童的身体素质和动作特点,设置相应的防护措施,如软垫、护栏等,避免意外伤害发生。
此外,儿童活动场地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儿童的兴趣和爱好,打造各具特色的场地。
例如,在花园活动场地的设计中,可以考虑在场地中布置水池、草地、石头等自然元素,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带给他们更多的乐趣。
在儿童活动场地的布局上,也应该充分考虑场地的空间利用率和便利程度。
在场地的设置上,应该避免冗长而单调的走廊和围墙,而是应该在场地内增加更多的连通通道,使儿童在不同场地之间能够更加便捷地移动。
最后,儿童活动场地的设施应该符合环保要求,建立绿色的儿童活动场地。
在场地设计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使用化学材料和塑料制品,选择环保材料和自然材料,保持场地的绿色和生态性,让儿童在活动中体验到自然之美。
综上所述,儿童活动场地的设计不仅要满足儿童的兴趣、安全和便捷需求,还应该考虑到儿童的身体发育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只有在设计者充分了解儿童的需求和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真正适合儿童成长的儿童活动场地。
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设计研究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设计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它关乎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设计儿童活动场地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儿童活动场地的设计应该安全可靠。
我们应该将儿童的安全放在首位,避免设计上的潜在风险。
在设计游乐设施时,要确保设备的稳固性和安全性,防止孩子们在玩耍过程中发生意外。
儿童活动场地应该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和身高差异,设置不同的游乐设施,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
儿童活动场地的设计应该有足够的可玩性和趣味性。
儿童是天生爱玩的,他们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和探索未知。
我们应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游乐设施,鼓励孩子们参与到游戏中。
可以设计一座攀爬架,让孩子们锻炼身体的培养他们的勇气和毅力。
儿童活动场地还应该有一些富有想象力的游戏区域,比如模拟商店、厨房,让孩子们在扮演中学习和发展。
儿童活动场地的设计还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和绿化。
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绿地和植物资源来打造一个绿色、环保的儿童活动场地。
可以设置一些花园区域,供孩子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种植。
还可以设置一些节水设施,教育孩子们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提供给孩子们一个健康、安全的活动场所,还能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儿童活动场地的设计还应该有一些亲子互动区域。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设计一些亲子活动区域,比如亲子游戏区、亲子阅读区,让家长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和学习,促进家庭和谐,培养亲子关系。
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安全性、可玩性、环境保护和亲子互动等方面。
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设计研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城市居民越来越多地居住在大型住宅小区中,而小区的儿童活动场地成为居民的一项基础设施需求。
合理的儿童活动场地设计能够满足儿童游戏、学习、锻炼的多重需求,同时也为小区增加了活跃度和归属感。
为了加强对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设计的研究,以下是针对该领域的探讨:一、空间规划设计在儿童活动场地的空间规划上,需要注意儿童活动场地的合理布局、活动场地的面积以及活动场地的标准化,在布置儿童活动场地的时候要根据小区业主儿童年龄段分类,如0-3岁,3-6岁,6-12岁等,然后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提供合适的活动设施。
二、活动设施设计儿童活动场地的活动设施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活动设施能够起到保护儿童安全和丰富儿童生活的作用。
在活动设施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经过权威认证的设备,如儿童游乐设备的质量、安全标准等。
儿童活动场地的附属设施也是关键,因为这些设施能够让儿童体验到更加丰富的娱乐和学习方式。
例如:休息区、饮水设施和厕所等。
四、美化设计除了基础设施的设置,美化设计对于儿童活动场地的吸引力也非常重要,因为好的美化设计能够与儿童互动,并在儿童心之中留下美好的印象。
因此,美化设计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考虑,例如:针对年龄小的儿童选择更加色彩鲜艳的设计方法,针对年龄大的儿童选择更加简洁清晰的设计风格。
五、维护管理儿童活动场地的维护管理是非常关键的,这些设备不仅需要安全、耐用,也需要防盗防潮、保养等。
因此,小区管理方需要配备专业人员进行设备维护,维修或更换设备的故障或过期设备。
以上五个方面是儿童活动场地设计研究的核心内容。
通过这些方面的考虑,在小区儿童活动场地设计上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帮助儿童锻炼身体、丰富儿童生活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居民们对小区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关于基于儿童安全的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设计[摘要]本文从满足儿童安全需要的角度出发,对当前我国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并根据儿童活动特征,选取居住区中儿童活动最集中、使用率最高的道路空间、植物绿化、水体、铺地、健身器械、小品等几个方面提出针对儿童的安全设计观点。
[关键词]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儿童安全一、研究背景、现状与意义1.背景与现状:安全,是人类仅次于吃饭、睡觉等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的第二位基本需求。
作为居住环境设计的三个原则,安全原则位列方便原则和舒适原则之前,被摆在首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安全的需要从过去简单的防火、防盗变的更加多元化、综合化。
与成人相比,儿童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其活动半径小,活动范围固定,居住区内的公共活动空间是儿童可达性最高、活动最频繁的地方。
而儿童并没有活动场地的概念,每个孩子都有把任何身边的事物变成游戏对象的天赋。
因此,居住区内的任意角落都有可能变成他们的游戏环境。
由于我国住宅市场化的时间不长,在居住区内设置专门的儿童游戏场地尚属于起步阶段,且存在着数量太少、使用率低等问题。
儿童作为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使用频率最高的群体之一,通常是与成人“共用”居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
虽然这些公共活动空间满足了大部分成人活动的需求,但是对儿童活动的考虑却少之又少,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儿童由于年龄小、缺乏常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与成人相比,对公共活动空间的安全性有更高的要求。
居住区内儿童专门游戏场地的缺乏、活动空间与尺度成人化的设计、不安全隐患的存在等等,都对儿童的安全造成威胁。
据研究显示,城市儿童安全事故发生率明显高于乡镇。
城市中有关儿童安全防范措施明显不足。
现代城市在建筑设计时,并没有对儿童的活动及其安全予以充分的注意,导致城市儿童的安全事故屡有发生。
据调查显示,由环境因素导致的儿童伤害案例中,发生在居住区中的儿童伤害案例占40%以上。
住宅中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研究论文[5篇范文]第一篇:住宅中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研究论文1儿童行为习惯与儿童房设计中的问题许多家长忽略儿童的身形与成人尺寸家具的矛盾,将儿童安置于自己的卧室中,使得儿童生活产生诸多不便;儿童喜爱攀爬,过低的飘窗和易于攀爬的家具成了一大安全隐患;儿童爱活动,免不了与家具磕磕碰碰,有棱角的家具、易碎的落地镜等会对儿童造成伤害,同时,家具上的置物坠落也会砸伤儿童;儿童总是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插座和电器等孩子不了解的家用电器更是威胁孩子的健康;儿童需要家长的监护,儿童房设计也要兼顾供家长教育孩子使用的空间;儿童喜爱丰富多彩的色彩,装修时时常忽略他们的需求,使房间显得过于严肃;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兴起爱好,许多家长忽略不同孩子的特点,采用同样的模板型装修方式;儿童成长迅速,若不采用可持续设计,会难以满足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需求。
2儿童房空间设计要点2.1儿童房与套型平面关系儿童房位置的选择多种多样,我们以市面上较为常见的几种户型为例,分析几种儿童房位置选择的利于弊。
与主卧相对:由于主卧大多为南向,这种布置方式的儿童房便设置在主卧正对门的北向次卧,方便父母对孩子的照顾,两门相对,共用一个通风体系,声音的传递能力最强,方便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
然而,此法儿童房为北向,阳光直射不足,孩子难以享受坐在阳光下游戏的乐趣。
在没有暖气的中部地区,冬季若关门取暖,便会阻断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不利于监管。
同时,父母在厨房,客厅时,与孩子的交流较不方便。
与主卧相邻:在有两间南向房的套型中,将儿童房置于与主卧相邻的南向房不失为一个好选择,既保证了充足的阳光,又方便父母对孩子的监护。
不过其亲子互动效果不如两室相对的布置方式,因声音非直线传播,沟通较为困难。
冬季取暖时,仍然避免不了隔断交流的情况,若享有公共阳台,或是在两间卧室间的非承重墙上另开门窗,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父母在厨房、客厅,仍能与孩子保持校好的可视、可达性。
我国城市儿童公共游戏空间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框架的分析我国城市儿童公共游戏空间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框架的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我国城市儿童的生活环境日益受限,公共游戏空间的不足成为一大问题。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
因此,急需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城市儿童公共游戏空间的问题。
本文将基于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框架,分析我国城市儿童公共游戏空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目前我国城市儿童公共游戏空间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共游戏空间的数量不足。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但公共游戏空间的供给却无法满足需求。
当前许多城市儿童常去的游乐场或公园几乎人满为患,导致孩子们的娱乐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第二,公共游戏空间的质量不高。
目前的一些游乐设施缺乏创意和安全性,无法满足儿童的游戏需要。
一些游乐设施的设计和维护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容易导致儿童的受伤。
第三,公共游戏空间的规划与布局不合理。
目前一些城市的公共游戏空间规划与布局较为混乱,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一些游乐场与住宅区、学校之间的距离较远,不便于儿童的参与和互动。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首先,加大公共游戏空间的投入。
政府应该加大对公共游戏空间建设的投入,增加公园、游乐场等儿童活动场所的数量。
同时,可以利用城市闲置土地和废弃厂区进行改造,打造更多的儿童友好活动场所。
其次,提升公共游戏空间的质量。
政府应加强对公共游戏空间的维护和管理,在游乐设施的设计和安装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安全规定。
游乐场的景观设计应更注重创意和环保性,提供丰富多样,有助于儿童发展的游戏项目。
第三,合理规划和布局公共游戏空间。
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确保公共游戏空间的合理布局。
公园、游乐场等儿童活动场所应与住宅区、学校等配套设施相连,方便儿童的参与和互动。
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儿童的需求,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儿童友好社区的建设。
城市设计中的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儿童是城市中最活跃的一群体,他们对于城市设计中的需求和影响不可忽视。
为了创造一个安全、有趣且适合儿童成长的城市环境,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应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一、儿童友好的公共空间设计1. 公园的规划与设计儿童友好的城市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到公园的规划与设计。
在公园中,应该提供各种儿童游乐设施,如滑梯、秋千、攀爬架等,以满足儿童的游戏和探索需求。
此外,公园的道路和人行道应该宽敞平坦,易于儿童的步行与骑行,提供安全的活动空间。
2. 街区绿化设计在城市的街区中,儿童友好城市规划需要注重绿化设计。
适当的绿化可以为儿童提供清新的空气和自然的景观,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户外活动的场所。
街区绿化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儿童的需求,提供适合儿童游戏和休闲的绿地空间。
3. 道路安全设计儿童友好城市规划需要重视道路的安全设计。
应该为儿童提供安全的人行道和过街设施,并且通过行人天桥或人行地下通道来确保儿童安全穿越马路。
此外,应该减少车辆与行人的交叉点,限制车辆的速度,以确保儿童的行走安全。
二、儿童友好的建筑设计1. 学校和幼儿园的规划与设计儿童友好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到学校和幼儿园的规划与设计。
教育设施的设计应该注重儿童的学习和成长需求,提供舒适和安全的学习环境。
同时,在学校和幼儿园周围应该有充足的绿地和活动场所,以促进儿童的运动和社交。
2. 公共建筑的设计除了学校和幼儿园,公共建筑的设计也应该考虑到儿童的需求。
例如,图书馆和博物馆应该提供儿童阅读和学习的环境,并且安排儿童友好的展览和活动。
医院和社区中心也应该提供适合儿童的服务和设施。
三、儿童友好的交通规划1. 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儿童友好城市规划需要优化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
公共交通应该覆盖到学校、幼儿园和儿童活动中心等重要的儿童场所,并且提供方便的进出站设施。
此外,应该为儿童提供特殊的座椅和安全设施,以保证他们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安全与舒适。
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设计研究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的设计对于提供儿童良好的成长环境和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的设计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建议。
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的设计应以儿童的需求为出发点。
儿童活动场地应满足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包括运动、游戏、社交、学习等方面。
运动场地应设置各种儿童运动设施,如滑滑梯、秋千、跷跷板等,以促进儿童的体能发展。
游戏场地应提供各种有趣的游戏设施,如踢球场、篮球场、乒乓球桌等,为儿童提供各种游戏体验。
社交场地应有丰富多样的互动项目,如沙坑、水池、互动游戏区等,以促进儿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学习场地应提供图书角、绘画区、手工制作区等,为儿童创造学习的环境和机会。
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的设计应注重安全性。
儿童活动场地应具备安全的设施和环境,以避免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
游戏设施应设置合理的防护措施,如采用柔软的材料、加装防护网等,以保护儿童的安全。
儿童活动场地应设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儿童进行监护和引导,提供必要的保护和救助措施。
儿童活动场地应设置合适的警示标识和指示牌,提醒儿童和家长关注安全事项,降低意外发生的概率。
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的设计应注重环境保护。
儿童活动场地应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设计中应注重绿化和景观的布局,保留和利用现有的植被和自然元素,营造出绿色、自然的氛围。
儿童活动场地的建设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选择环保材料和设备,减少能源消耗和生态影响。
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的设计应注重共享性。
儿童是社区的重要一员,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的设计应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并提供适用于所有儿童的活动设施。
儿童活动场地也应考虑到家长的需求,提供便利的休息和观察设施,为家长提供一个安心放心的环境。
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的设计应以儿童的需求为出发点,注重安全性、环境保护和共享性。
通过合理设计和规划,可以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有趣和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活动场所。
基于儿童安全的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设计作者:陈岚施维克来源:《商场现代化》2011年第03期[摘要]本文从满足儿童安全需要的角度出发,对当前我国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并根据儿童活动特征,选取居住区中儿童活动最集中、使用率最高的道路空间、植物绿化、水体、铺地、健身器械、小品等几个方面提出针对儿童的安全设计观点。
[关键词]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儿童安全一、研究背景、现状与意义1.背景与现状:安全,是人类仅次于吃饭、睡觉等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的第二位基本需求。
作为居住环境设计的三个原则,安全原则位列方便原则和舒适原则之前,被摆在首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安全的需要从过去简单的防火、防盗变的更加多元化、综合化。
与成人相比,儿童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其活动半径小,活动范围固定,居住区内的公共活动空间是儿童可达性最高、活动最频繁的地方。
而儿童并没有活动场地的概念,每个孩子都有把任何身边的事物变成游戏对象的天赋。
因此,居住区内的任意角落都有可能变成他们的游戏环境。
由于我国住宅市场化的时间不长,在居住区内设置专门的儿童游戏场地尚属于起步阶段,且存在着数量太少、使用率低等问题。
儿童作为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使用频率最高的群体之一,通常是与成人“共用”居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
虽然这些公共活动空间满足了大部分成人活动的需求,但是对儿童活动的考虑却少之又少,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儿童由于年龄小、缺乏常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与成人相比,对公共活动空间的安全性有更高的要求。
居住区内儿童专门游戏场地的缺乏、活动空间与尺度成人化的设计、不安全隐患的存在等等,都对儿童的安全造成威胁。
据研究显示,城市儿童安全事故发生率明显高于乡镇。
城市中有关儿童安全防范措施明显不足。
现代城市在建筑设计时,并没有对儿童的活动及其安全予以充分的注意,导致城市儿童的安全事故屡有发生。
据调查显示,由环境因素导致的儿童伤害案例中,发生在居住区中的儿童伤害案例占40%以上。
2.研究意义:基于以上现状,从儿童安全的角度对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设计进行探讨和研究,充分了解儿童活动特征及其对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特殊性和安全性的要求,创造出既能满足成人使用需要,同时又能兼顾儿童安全考虑的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是建筑师们不容忽视的课题,对我国现阶段的居住区设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定义如果将住宅作为容纳室内居住生活的容器,那么社区物质环境则是容纳户外居住活动的空间载体。
本文中的公共活动空间既包括那些供居住区内居民日常活动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活动空间与场所,也包括构成、围合、界定空间的建筑小品、装饰小品、游憩设施小品、铺地等。
因为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里,各类小品覆盖范围广、数量种类多、与人们活动联系密切度高,其安全性与人们户外生活空间活动的质量与保障息息相关。
儿童的好奇心重,对于危险的认识不足,常常会在人行道施工工地、停车场角落、边界围栏驻足玩耍,这些场地对于平衡能力发育成熟、警惕心完备的成年人来说只不过是一些城市惯有的环境和角落,而对于儿童来说,则是潜伏的伤害。
三、与儿童安全关联度最密切的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安全设计日本著名儿童研究学家仙田满以儿童活动地点环境特征和活动方式为依据将儿童游戏场所分为以下几类:自然地空间、开放空间、街道空间、冒险空间、隐匿空间、游戏设备空间。
而住宅区几乎是集以上几项空间的集合。
住宅区儿童游戏习惯的调查表明,儿童主要是在活动集中的场所,或者最有可能发生趣事的地方逗留和玩耍。
无论在独户住宅区还是公寓式住宅的周围,孩子们都倾向于更多地在街道、停车场和居住区出入口处玩耍,而较少光顾那些位于独户住宅后院及多层住宅向阳一侧专为儿童设计的游戏场,因为那里既没有交通,也看不到人。
由此可见,儿童会通过自己的喜好和适当的条件自己选择游戏与活动的空间,而非按照设计师的意图在特意为他们设立的游戏区玩耍。
根据需要,本文选取居住区中儿童活动习性最接近、活动最集中、使用率最高的道路空间、植物绿化、水体、健身器械与各类小品、特定活动空间几个类别,对其针对儿童活动安全的方面进行讨论与探析。
1.道路空间:道路空间是居住区中人流、车流集中的空间,也是活动比较集中的一个空间。
儿童经常玩耍的地方就是靠近自己家附近的街道上。
我国的居住区道路基本是人车共存的模式,而儿童在玩耍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跑跳追逐,对于来往的车辆穿梭关注不够,缺乏对外界环境的应激性反应,极易发生危险。
居住区内道路设计尽量采取车行道与人行道分别设置,或者采取种植绿化带的方法进行分隔。
居住区内车行道的设计应该秉承“顺而不穿,通而不畅”的设计原理—“顺”和“通”是为了保证行车顺利与可达性,“不穿”和“不畅”则是为了控制车辆数量,减缓车速,保证行人与儿童的安全。
同时在道路形态设计上适量弯曲,采用S型道路,多设置减速条,以此控制车速并沿车行道旁设置步行道。
机动车道的绿化要考虑“道路交叉口安全视距”,如果有条件,尽量建立人车分流的道路体系,道路表面要平整防滑,方便婴儿手推车和儿童自行车、滑板车的通行,以保证儿童安全。
2.植物绿化:居住区室外环境中,植物在儿童的户外游戏空间中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潜在资源。
植物具有生命力,树木、花卉和青草能带给儿童视觉、气味和触觉的刺激,是强烈吸引儿童的自然因素。
植物既是绿化的工具,又是空间界定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儿童由于视野有限,因此喜欢攀爬、登高远望,在居住区中可以配置一些高度适宜、分叉低的树种,供儿童攀爬、吊挂、玩耍;而矮小的灌木则是供儿童们玩“躲猫猫”的好地方;草坪柔软亲切,是适宜儿童玩耍嬉戏的天然游戏场。
在居住区的植物配置上,要注意宜选用无刺、无刺激性、无异味、不易引起过敏反应、无虫害、不易倒伏的植株;另外,草坪中设置的自动洒水设备,注意不选用尖头喷水洒头,同时应该采用鲜艳的对比色与草地进行区分,以免儿童在草坪玩耍时跌倒受伤。
3.大门、出入口大门和出入口是整个居住区联系外界与内部的纽带,是人们外出交通必经通道,也是车流人流交汇聚集的地方。
大门和出入口因充分考虑车流与人流的分离,进出有序,人车分离,并保证在人流车流高峰期拥有足够的容量,不拥挤杂乱。
可设置门禁,机动车出入应刷卡持证,一则是限制外来车辆与人员进入居住区,二则对司机起到提醒作用,司机会意识到自己已进入居住空间,降低车速。
特别是在大人上下班、儿童上下学的高峰期,门禁与刷卡制度能起到人为降低车速,提高儿童在大门、出入口处的行进安全。
4.围栏、栏杆围栏和栏杆能起到划定区域、围合场所的作用,把人们与机动交通和危险区隔离开,同时能保证行人安全,防止摔倒、跌落。
处于安全考虑,场地边界的围栏至少1.2米高且不允许攀爬。
[8]在居住区内可能产生危险的地界设置围栏,避免儿童闯入危险地带,同时也要注意围栏与栏杆的宽度与高度,避免儿童攀爬穿越,防止卡住儿童的头部、身体、四肢等。
5.建筑装饰小品(1)雕塑攀爬雕塑的危险往往被儿童和家长忽视。
居住区内的雕塑形态上避免太抽象、突兀。
对起装饰作用的高大雕塑,要通过设立围栏的方法禁止儿童攀爬。
可设立一些适合儿童身体尺寸的雕塑供儿童攀登玩耍,此类雕塑应采用木材、塑料、石材、陶土等硬度适中的材质,表面光滑,无尖锐棱角,以免儿童在攀爬过程中跌落、刮蹭。
(2)水体人类有亲水的天性,水体对儿童更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居住区中常见的水体设置有鱼池、戏水池、涉水池、小喷泉、跌水景观等。
戏水池、涉水池等参与性水体,应设置满足儿童身体尺度的与连续跨越要求的踏步平台和踏步石,水的深度不宜过深,一般在15—30cm之间,水体的边缘和底部应有防滑处理。
养鱼池、喷泉、跌水等景观性水体,要有适当的栏杆阻隔,避免儿童跨越跌落,同时安装水质过滤装置,或保持更换用水,保证水源清洁。
6.游憩设施小品(1)座椅、桌凳座椅、桌凳的设置应该为居民提供休息、交往和赏景的便利,注意保持与车行道的距离。
它们应该设置在铺装地面上,并有道路可达。
必须保证桌子一边设有固定的椅子,桌面上部应不高于地面90cm,下部则应至少高于地面60cm。
多采用木头、塑胶等软材质,缓冲儿童在玩耍过程中的碰撞。
同时充分考虑儿童的身体尺度,避免跌落摔伤。
(2)健身器械由于居住区内儿童专门的活动场地和游戏器械的缺乏、单一,儿童常常只能到并非专为儿童设置的成人健身器械区玩耍。
居住区中的成人健身器械针对成年人的尺寸设计,符合成年人的安全标准,但却不适宜儿童使用。
成人健身器械相对儿童,尺度过大、过高并且表面多棱角,对于自我保护意识较弱的儿童来说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因使用过久而造成的器械或小品的破损、尖角、脱落等这些会给使用的儿童带来诸如夹伤、刺破、砸伤等。
应隔离儿童游戏器械区和成人健身器械区,并设立醒目警示标示,标明器械使用方法与使用者上下限年龄段。
7.铺地地面铺装不仅影响居住区的整体景观效果,也是影响儿童安全的重要因素。
儿童天性活泼,喜欢跑跳,由于地面铺装原因导致的儿童骨折伤害有77%的比例都发生在儿童经常活动的居住区人行道、游戏场、广场和空地上。
因此路面铺装设计应以安全为核心。
在儿童活动集中的区域,地面铺装应当充分考虑安全性能,选择硬度小、弹性好、抗滑性好、表面光滑的材料,如弹性橡胶、草地、木材等,以避免儿童玩耍时跌倒受伤。
软质地面与硬质地面结合,铺地应注意平整,缝隙不可过宽过深,适宜儿童奔跑嬉戏。
8.游泳池有很多新成立的社区都设置有游泳池,分为露天与室内两种形式。
无论是露天还是室内,在运营时间段应配备专业的救生员,并在醒目位置设立安全警示牌,并标明水深,强制隔离浅水池和深水池,避免儿童误入深水池。
在非开放时间,应紧锁所有出入口,并由专人负责,确保儿童不能擅自进入。
露天游泳池应设置围栏,避免儿童攀爬翻越,最好靠近物管中心、出入口等人员出入频繁的地段。
泳池旁的植物绿化不能过密,阻碍视线。
游泳池的形态设计应尽量常规,首先考虑其安全性,不应造成视觉盲点,延误救生员的抢救。
如有条件,最好将成人泳池与儿童泳池分别单独设置。
四、结语居住区的户外活动空间是儿童可达性最高的空间类型,而这个儿童活动频繁的环境中却缺乏适合的儿童游戏器械和游戏场所。
作为设计师,对居住区安全的理解应当从过去的“亡羊补牢”转变成“未雨绸缪”,将“安全设计”转变为“设计安全”。
本文列举只是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中对儿童安全影响较密切的部分,而关注儿童的诉求,考虑细节,设计出满足儿童使用安全的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是我们应继续关注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1]马斯洛等著,1986.人的潜能与价值.华夏出版社:30[2]张晔,3-10岁儿童对居住区活动环境设施的需求,同济大学,2007:51[3]姚鑫杨玲王龙海:城市儿童活动空间调查研究—以天津市儿童活动空间为例,华中建筑,2007(6):85.[4] 杨雄; 陈建军:关于中国儿童安全现状的若干思考,当代青年研究,2005:4.[5]佘依爽:城市儿童意外伤害的户外环境因素,北京大学,2008:18,29—36.[6]【丹麦】扬•盖尔著,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18[7]杨姿倩:城市居住区儿童户外游戏空间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09:44,50[8]尹晓波:居住区儿童活动场所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2: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