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2.32 MB
- 文档页数:2
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作物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在教育的田野上,作物栽培学课程如同一片沃土,孕育着农业科学的希望。
然而,这片土地若缺乏创新的耕作方式,便可能逐渐贫瘠。
因此,一场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正悄然兴起,旨在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的生机。
首先,我们要明确这场改革的核心目标: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就像给作物栽培注入了一种新的生长激素,让学生在实践中茁壮成长。
为此,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让学生在泥土的芬芳中感受知识的生命力。
想象一下,当学生亲手播种、施肥、浇水,他们不仅能亲身体验作物生长的奇妙过程,更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式,就像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让他们在探索中不断前行。
然而,仅仅停留在实践操作层面还远远不够。
我们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这就如同在作物栽培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产量,还要追求品质的提升。
因此,我们可以引入科研项目和创新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项关于作物抗病性的研究项目。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锻炼了他们的科研能力,更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
当然,这样的改革并非一蹴而就。
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基地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培养、评价体系的完善等。
这就如同修建一座坚固的大厦,需要从基础做起,层层递进。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重与产业界的合作与交流。
这就如同为作物栽培引入了一种新的基因,让教育和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社会的需求。
最后,我想说,这场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就像是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作物栽培学这片土地。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农业人才而努力!。
作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思考摘要: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以课程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项实践活动。
作物栽培学是农科学生的主干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物栽培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创新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变换教学模式,改变评价方法,可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改革作物栽培学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农业科技水平和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1],是农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灵活性三大特点,在培养大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建国以来,我国作物栽培学逐步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推广适用性技术为主,进入本世纪来转变为栽培技术集成研究,对传统的观念和理论有所突破,生产目标由高产转变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并重。
作物生产目标的变化赋予了作物栽培学新的研究内容,研究重点、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不断创新[3],这对新世纪农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适应作物栽培学的发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推行研究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知识积累和提升实践能力有机结合,为学生从事农业科技推广、教学、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其成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创新性人才。
1 教学理念要与时俱进教育理念直接决定教学模式的选择并进而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受传统教育思想及其教学模式的影响,传统作物栽培学教学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4]。
教师必须创新教育理念,彻底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模式。
在作物栽培学教学中,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把首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上,是对传统的知识传承型教学方式的一个变革。
应用研究性教育理念整合农业科研和教学,在教学与科研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让学生参与教师的学术研究,不仅可以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开发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作物育种学课程的改革及成效作物育种学是农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涉及到作物品种改良和培育的理论与技术,对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作物育种学课程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本文将探讨作物育种学课程的改革及其成效。
一、作物育种学课程的改革1. 课程内容更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作物育种学的理论和实践都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育种理论和技术,作物育种学课程进行了内容更新。
重点加强了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生物信息学等前沿科技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新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方式和前景。
也加强了对于传统育种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育种理论和技术。
2. 教学方法改革作物育种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也进行了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往往枯燥乏味,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们开始尝试采用案例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等交互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索。
通过讨论、实验、研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加强了实验教学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 学生能力培养作物育种学课程的改革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项目实践、科研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在教学中,还加强了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所学知识,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物育种学课程改革的成效1. 提高教学效果作物育种学课程改革使得教学内容更为贴近实际,更具前沿性和实用性。
更新的课程内容更符合农业科技的发展需要,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了教学效果。
2. 增强学生综合素质通过作物育种学课程的改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作物栽培学》课堂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摘要】《作物栽培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课程的特点是知识量大、内容复杂、难点较多并且枯燥无味。
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有很大难度,所以大部分学生对于《作物栽培学》课堂会有很大的抵制情绪。
但是,《作物栽培学》课堂所学的知识对于学生是起到承上启下关键作用的一部分,所以学好《作物栽培学》有关知识对于一个本科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剖析现今高校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为何改、改什么、怎么改”三个方面出发,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促进教师改革教学方式,变革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操作能力《作物栽培学》是农学的一个分支,以研究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有关的调节控制技术及其原理为主要任务,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科学。
《作物栽培学》是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主要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是农业科学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门学科[1]。
它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作物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作物栽培学》作为主要研究作物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栽培技术体系和调控措施的一门学科,其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科研与教学部门的高度重视[2]。
《作物栽培学》课堂教育改革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课程感兴趣,有自信心,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1 当前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1.1 教学目标不清晰,改革方向不明确。
改革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对于“为何改”却缺乏深层次的思考。
教师多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改革目标[3]。
这种改革终究还是为了让学生能掌握知识,而非是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的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作物栽培学是农业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培养农业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之一。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作物栽培学的教学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更加贴近实际,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本文将探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的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一、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传统的作物栽培学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
在现代农业中,作物栽培不仅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在作物栽培学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实地实验和操作,深入了解作物生长的过程,掌握种植管理的技术要领。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设置多个授课实验环节,比如田间实验、温室实验、植物培养实验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从育苗、施肥、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等方面进行实际操作,培养他们对作物生长的实际把握能力。
还可以开展一些与企业合作的实践教学项目,让学生参与实际的农业生产活动,加深他们对作物生长规律和管理技术的理解,提升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背景下,作物栽培学的教学方法中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方式也在不断更新,作物栽培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就业和发展非常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和实践活动,鼓励他们开展课题研究、科技创新实践等,让他们在实际操作和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还可以开设创新设计课程,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作物栽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三、融入现代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农业领域也不例外。
在作物栽培学的教学中,应该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熟练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作物栽培管理和农业生产。
《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关键词】农业院校;《作物栽培学》;教学问题;措施;教学质量我国是一个具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是国家稳定的根本,但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比较脆弱,粮食的供需与人口的增长一直处于紧张平衡状态。
《作物栽培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主要通过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进而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进而为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作出贡献。
《作物栽培学》的内容涵盖了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等)和经济作物(棉花、花生、大豆、油菜等)的生物学特征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等,同时其栽培理论和实践还涉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农业气象学等。
很多大学生对作物栽培的认知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不需要技术和知识,很辛苦且挣钱少,导致很多年轻人不愿从事与作物栽培相关的工作。
因此,《作物栽培学》急需进行现代化的教学,使学生们从课堂中了解到作物生产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变革以及农业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农业的兴趣。
一、《作物栽培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青年教师自身实践经验不足近年来,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进入高校、走上课堂。
目前,许多《作物栽培学》授课任务交给了青年教师,他们虽然对栽培学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扎实,接触的新知识较多,但是缺乏参与农业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
同时大部分青年教师仅仅对自己所研究领域的作物比较熟悉,对其他作物知之甚少,这导致青年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讲授书本中的有限知识,“照本宣科,纸上种地”。
(二)授课方式枯燥,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三)课程成绩评定单一目前,《作物栽培学》考试一般仍是采用闭卷考试,卷面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70%左右。
调查发现,为了获得较高的成绩,大部分学生都是考前几天看着书本死记硬背,丝毫不下功夫理解,导致一边背一边忘,考试内容如果没有背到,学生几乎不会答,同时考试结束后基本不记得学过的知识。
浅谈如何提高《作物栽培学》的教学质量与效率摘要:《作物栽培学》是农村职业中学农学类种植专业课,也是主干课程之一。
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必须结合本课程实践性强,地域性强、季节性强、知识而广的学科特点,做到备课钻心,教法灵活,内容常新,学法得体。
必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实现知识与农业生产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作物栽培实践教学应用学科现代农业《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它是一门将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应用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旨在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栽培技术,能够学以致用,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及体会,要有效提高《作物栽培学》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应该从以下两个方而入手: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物栽培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搞好课堂教学是上好作物栽培的基础,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一)加强专业思想教育,部分学生认为上学就是为了跳出农村,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止确认识,认为到职业高中学习没有前途,没有出息,学习无动力,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要注意用现实教育的方法引导学生接触农村发展的实际,如:结合所讲章节,解读当前国家农业政策,讲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运景,论无一技之长的危害,树当地农村科技致富的学习榜样,让学牛自己去比较,思考,体会,坚定热爱专业的信心,增强为家乡建设服务的观念,从思想上激其欲,奋其志,导其趣,引其思,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激发、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作物栽培学》所涉及到的概念、公式、原理等基本知识多,而且枯燥乏味,学生一接触很容易产生厌烦和畏难情绪,为了获得好的教学效呆,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习动力。
为此,在教学当中,要特别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和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结合教材论述学习《作物栽培学》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上反映当今国内外栽培技术的最新成果,最新信息,介绍当地农业生产状况和发展前景,通过对大量事例的分析,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研究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培养农科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然而,传统的作物栽培学教学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教材内容相对单一、授课方式缺乏互动性、理论实践脱节等。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本文将从教材选择、授课方式、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
一、教材选择传统作物栽培学教材通常以农作物的单一品种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品种生长的过程、生育期、栽培技术等进行详细阐述。
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对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的全面认识,从而难以理解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的教材选择建议:1.涵盖多个农作物种类的教材,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等;2.除单一品种生长规律外,还有涉及种植环境、气候要素、生物生态等方面的内容;3.适当引入农业新技术、新理念等前沿知识,让学生了解农业科技的最新发展。
这种教材选择模式可让学生快速了解农业生产的全貌,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二、授课方式传统作物栽培学授课方式通常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学生仅仅是听讲者,难以主动参与到课堂的交流与讨论中来。
这样的授课方式缺乏互动性,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从而导致无法掌握学习内容。
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的授课方式建议:1.强调授课的互动性,注重学生的思辨和发现;2.针对实际案例,通过讨论案例来开展教学;3.加强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堂以实际案例为基础,进行现场演练。
这样的授课方式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和掌握知识技能,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三、实践环节作物栽培学作为一门关于植物生长发育的课程,实践环节对学生的学习和提高实践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传统的作物栽培学教学中,实践环节占比较小,在时间和资源上相对有限。
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的实践环节建议:1.提高实践环节的数量和时间,让学生能够充分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2.扩展实践范围,包括课堂、田间、实验室等多个环节;3.将实践环节同理论内容相结合,让学生能够理论实践并重,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现代作物栽培学研究法》教学与考核方式改革
《现代作物栽培学研究法》是农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主要教授作物栽培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可以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
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可以引入问题解决式教学,通过设置实际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进行研究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引导他们进行调查和实验,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可以增加一些实践环节。
作物栽培学研究法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教学环节,如田间实习、实验设计与数据采集等。
通过实践环节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可以加强案例教学的运用。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真实案例的研究,让学生了解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考核方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实验报告,可以引入学术论文的写作和口头报告等考核方式。
学术论文的写作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
口头报告可以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和组织,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演讲技巧。
作物育种学课程的改革及成效作物育种学是农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涉及到作物的遗传改良、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提高作物产量、改良品质以及增强抗逆性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作物育种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成果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1. 教学内容的更新传统的作物育种学课程主要注重基础理论的讲解,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时代作物育种学课程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增加现代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遗传工程、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生物信息学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对现代作物育种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
2. 教学方法的创新传统的作物育种学课程教学方法单一,以讲述为主,实践性较弱。
新时代作物育种学课程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实验教学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实践环节的加强新时代作物育种学课程需要增加实践环节,通过实验、田间观察等方式,使学生亲身参与育种技术的操作和实践,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程与科研的结合作物育种学课程应与科研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高他们的科研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具有创新意识和实验设计能力。
1.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2. 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通过新时代作物育种学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就业竞争力也随之增强。
通过对作物育种学课程的改革,学校和教师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增强、科研实践能力提高以及就业竞争力增强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作物育种学课程的改革还需要不断深化,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体系,促进学术研究和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培养更多的作物育种学专业人才,为农业现代化和作物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创新教育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222DOI:10.16660/ki.1674-098X.2018.08.222新时期《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的思考①胡雅杰(扬州大学农学院 江苏扬州 225009)摘 要:《作物栽培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学科,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
新时期我国作物栽培学教学主要存在教学内容多、授课时数少、教学手段单一、研究性教学少、实践性教学比重偏少等问题。
笔者认为应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密切联系生产,更新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等措施,提高作物栽培学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农业人才。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 教学改革 研究性教学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8)03(b)-0222-02①作者简介:胡雅杰(1988—),男,汉族,江苏泗阳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作物栽培与生理研究。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关系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重要学科[1]。
《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也是作物生产的基础课程之一。
《作物栽培学》是讲授中国特色作物栽培理论的重要课程,为培养我国农业高等专业人才和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作物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作物栽培理论及其生产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这就要求《作物栽培学》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教学方法推陈出新。
因此,要上好《作物栽培学》课程,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与作物栽培理论及其生产技术最新动态,创新性开展研究性教学。
笔者就新时期《作物栽培学》教学存在问题,结合作物栽培科技动态与实践应用,提出新时期《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的对策,提高《作物栽培学》教学效果。
1 新时期《作物栽培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1.1 作物类型多、教学内容多、授课时数少《作物栽培学》课程内容丰富,涉及作物种类多,包括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大豆以及特种作物等。
教学内容上,作物栽培学分总论和各论,各论又分南方本和北方本。
以扬州大学为例,作物栽培学分粮食作物栽培学和经济作物栽培学来讲述。
作物栽培学内容丰富,而讲授课时数相对较少,一般农业院校开设《作物栽培学》课时数60~200[2]。
以扬州大学为例,粮食作物栽培学课时数为64,内容上要讲述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栽培学课时数为48,内容上要讲述油菜、大豆和棉花;特色作物栽培学课时数48,仅为专业选修课,内容上要讲述荞麦、啤酒大麦、小黑麦、高粱、甘薯、马铃薯、芝麻、向日葵、绿豆等。
要在仅有128课时系统讲述几大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以及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使得教学方式上采用填鸭式被动教学,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1.2 教学手段单一、研究性教学少新时期的农科学生,大多缺少农业生产的实践经历,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及其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缺乏直观的印象。
《作物栽培学》课程大多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以听课和记笔记等方式来学习,被动接受知识[3]。
因学生缺乏对作物生长的直观印象,仅凭教师讲授和多媒体图片,很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上老师还是教学的主导者、设计者、推动者,如何丰富教学手段,开展研究性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是新时期教师上好《作物栽培学》课程的重要挑战。
1.3 实践性教学少、学生动手操作少《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当前,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动嘴、轻动手”,教师照本宣科,缺少实践性教学和教学研究创新,学生按部就班,被动地接受,缺乏独立思考,缺少动手操作[4]。
理论源于实践,通过教师的理论讲授和学生亲身动手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主动掌握作物栽培学知识要点。
2 新时期《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的对策2.1 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作物栽培学作为一门应用型的科学,教师通过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和素材,运用良好教学方法与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即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教师还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幻灯、动画、视频等多样化教学手段,将作物生产内容通过图片、动画、短片等形式呈现,提高学习兴趣。
还可尝试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前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准备好相关视频并让学生提前观看学习,课堂上以学生讲述、讨论为主,教师点评为辅,互换教师与学生角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2.2 增加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作物栽培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而新时期学生无论来自城市还是农村,大多不具备农业生产实践过程。
因此,《作物栽培学》课程内容需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5]。
如在讲授种子萌发、生长发育过程内容时,可提前将种子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播种、观察种子萌发过程,课上讨论种子萌发适宜条件和萌发生长的生理过程。
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创新教育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2232.3 密切联系生产,更新教学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作物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因此,《作物栽培学》课程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密切联系生产实际,更新教学内容。
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稻米需求量增加,水稻优质栽培技术越来越受重视,因而授课时应该增加该部分内容。
再如油菜、棉花等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近些年油菜毯苗机械移栽、棉花机械采摘等生产技术不断推广应用。
因此,加强作物栽培学教学,需要紧扣生产实际,讲授最新作物生产技术动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开展研究性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研究性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形式。
研究性教学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转变以往被动教学形式。
周桂生[6]认为研究性教学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进行。
教师要基于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研究性教学贯穿课程,形式多样,关键在于发挥学生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研究性教学效果。
3 结语新时期作物栽培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爱农学农的兴趣和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围绕培养创新农业人才目标,要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注重新时期作物生产变革带来的理论与技术的新动态、新内容、新热点、新方向的变化,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并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最终提升《作物栽培学》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农业人才。
参考文献[1] 凌启鸿,张洪程.作物栽培学的创新与发展[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2,23(4):66-69.[2] 李雁鸣,李存东,崔彦宏,等.《作物栽培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J].中国农业教育,2007(3):31-34.[3] 魏海燕,张洪程,戴其根,等.新时期优化《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4(14):98.[4] 郭保卫,许轲,霍中洋,等.新时期我国作物栽培学教学的发展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36):364-365.[5] 高玉红,牛俊义,方子森.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266-267.[6] 周桂生,林岩,左青松.《作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33):155-156.(上接221页)作为评判标准,大多以客观试题为主,主观试题为辅的课程考核方法,即填空、判断、单选、多选、简答、名词解释等客观性试题,以及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等主观性试题。
其中,客观性试题有标准答案,非常规范,基于这种方式的考核内容,不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局限了探索创新的思想。
只有提高主观试题比重,加大试题答案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将知识的记忆和知识的应用接轨,从而适应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需要。
4.3 考核手段多样化检测技术课程现阶段的考核手段重结果轻过程,往往根据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得分和平时表现得分“一锤定音”。
忽视过程性的考核,不仅不利于学生个性的表现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
在大班教学中,想要实现过程考核,就必须分组测试才能顾及到全体学生,从而需要大量的监考专业人员,但在实际中难以实现。
因此,实现过程考核的前提条件是实施小班教学。
将学生进行分组,小组成员根据实际水平选择一个真实的检测系统设计案例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案例中的工程背景、所采用的传感器及其相应的测量电路设计思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将以上分析中的设计过程采用PPT方式呈现出来,上述各项工作由小组成员分工完成,最后由一名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宣讲,并展开讨论。
此部分考核可两周进行一次。
除此之外,还可安排英文案例分析,以考查学生快速阅读英文材料、分析案例的能力,使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开发与创新活动。
5 结语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已无法完全适应快速发展的检测技术教学需求,更无法培养出具备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兼备的优秀学生,因此需要重新构建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体系。
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检测技术教学体系架构,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检测技术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1] 陈明惠,章浩伟.生物医学检测技术课程改革创新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7,11(8):224,226.[2] 闵玉堂,汪小燕,杨小献.课赛结合的电子线路设计与测试教学[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3,35(5):100-102.[3] 王鑫,李楠.基于卓越工程的机器人创新性教学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2017,16(2):20-21,51.[4] 陈宫,董明刚,谢晓兰.多元化课程考核改革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13(4):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