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逃课行为模型建构
- 格式:pdf
- 大小:2.79 MB
- 文档页数:5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及对策一、现状分析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以及学业压力的增加,一些高校学生出现了隐形逃课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也会对学校教学秩序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造成不利影响。
有必要对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1. 隐形逃课现象的表现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的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a. 上课迟到或提前离开:有些学生在上课时故意迟到,或者提前离开,以达到逃课的目的。
b. 旷课或翘课:一些学生直接选择不去上课,而是选择在校园其他地方打发时间,或者直接回到宿舍休息。
c. 考勤代签代打:有的学生找同学代签到或者代打卡,让自己旷课的行为不被老师和学校发现。
d. 课堂上刷手机、打瞌睡等不配合上课的行为:虽然学生出现在课堂上,但却并不认真听讲,而是刷手机、聊天或者打瞌睡,甚至离开教室。
a. 学生自身原因:一些学生可能由于个人原因,如学习兴趣不高、学业压力大、对某些课程不感兴趣等,导致出现逃课行为。
b. 学校教学管理原因:一些学校教学管理不严、考勤制度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等,也会导致学生逃课行为。
c. 社会风气原因: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比如功利化的教育观念、拜金主义的价值观等,也会对学生的逃课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二、对策建议针对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从学生自身、学校教学管理、社会风气等多个方面进行对策建议,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以规范和管理。
1. 学生自身培养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应该提高学习兴趣,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学校教学管理完善考勤制度学校应该完善考勤制度,加强对学生出勤情况的监管和管理,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对旷课、逃课行为进行严格管理和处罚,增加学生的出勤惩罚力度,使得学生不敢隐形逃课。
3. 学校教学管理优化课程设置学校应该对课程设置进行科学规划,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兴趣需求,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对学生逃课原因的系统分析目录摘要---------------------------------------------------------------------3关键字---------------------------------------------------------------------3一、研究的背景---------------------------------------------------------------------3二、解释结构模型法(ISM)的原理--------------------------------------------------3三、建立ISM结构模型及其分析-------------------------------------------4四、对结构模型的改进--------------------------------------------------------------------8五、解决对策-------------------------------------------------------------------------------12七、参考文献----------------------------------------------------------------------14对学生逃课原因的系统分析摘要大学生逃课是当今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不仅影响到高校的教学与管理,更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导致学生逃课的因素很多, 概括起来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
主观方面主要是学生自身的原因, 客观方面主要包括教师方面的原因及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
为了有效克服大学生的逃课现象, 应分别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积极寻求解决的对策。
在这里,我们对学生逃课的原因作了系统分析,找出了11个影响因素,并用ISM方法对这11个因素进行层次分析,找出直接和间接关系。
博弈论视野下的高校学生逃课行为分析与对策研究【摘要】学生逃课是大学校园里一种司空见惯却又屡禁不止的现象,而且愈演愈烈。
基于这样的思考,试图从博弈论的知识出发,建立一个师生博弈均衡模型,并对其进行博弈分析,进而针对性地提出避免学生逃课的对策和相关建议。
【关键词】逃课;博弈论;师生博弈分析;对策1 前言在大学校园里,学生逃课已成为一种司空见惯却又屡禁不止的现象。
浙江师范大学的邵海燕副教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问的形式对逃课生的去向作了统计:在逃课的学生中,有47%去图书馆自习,20%准备考研,16%去上网,11%忙于找工作,而贪睡贪玩的只占有6%[1][2]。
这样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总体心态以及教学环节中的诸多问题。
尽管各个学校和院系都采取了不同措施加以应对,但是这些数据又使得我们不能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简单地得出评判性定论。
目前,学生逃课的原因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大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包括责任感不强、控制力差、态度不端正、生活习性无规律、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等;客观原因包括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学校管理、专业设置、学分制度和考试制度、教师的个人素养及教学水平等[3]。
那么,学生究竟为什么要逃课?他们逃课到底是不是理性的?学校和院系应该怎样来应对学生的逃课行为?基于这样的思考,试图从博弈论的知识出发,建立一个师生博弈均衡模型,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
2 博弈论简述谈到博弈,大家想到的肯定是棋盘上的对弈,其实它最初主要是研究象棋、桥盘、赌博中的胜负问题。
现在,博弈所分析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赛者或参与者选择能够共同影响每一参与者的行动或战略的方式。
它的一个基本准则是:把自己的战略建立在假定对手会按其最佳利益行动的基础上。
任何一个博弈,至少包括三个要素:博弈方、可供选择的策略以及收益。
在此,为了分析的精确和方便,需要建立两个假定条件:①逃课是学生的理性选择,即学生选择逃课给他带来的效用要大于上课给他带来的效用;②老师点不点名是在上课前决定的,即老师在做决定时,将要上课的学生人数对老师来说是不知道的。
14经管实验班 郑凯斌2014339950039一.案列介绍在大学校园里,旷课成为了大学生的 “必修课”。
据不完全统计,没逃过课的人几乎为零。
在大学里,基础课逃课率一般在25%以上,专业课的逃课率在20%左右,至于哲学、中国革命史等公共课到课率仅有50%左右。
(1)逃课率如此之高,必然有着深层次原因,我们不能过于笼统的简单评判,并盲目采取措施。
目前,一般认为;学生 逃课的原因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大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包括责任感 不强、控制力差、态度不端正、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等;客观原因包 括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学校管理、学分制度和考试制度、教师的个 人素养及教学水平等。
(2)既然造成逃课的原因,如此之多。
那么,逃 课的行为理性么?我们又怎么能够分清本末,找出问题症结并实施真正合理有有效的措施呢?本文,便是基于这样的思索,试图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建立一个 “点名与逃课”师生模型,并进行针对性的分 析。
二.博弈论的简述说起博弈论,大家可能比较陌生。
但是,提起博弈论经典案例囚徒困境,大家早已耳熟能详。
基本内容为:有两个囚徒 (甲和乙)二人行窃时被捕,警察分别对二人单独审讯:可能出现四种情况:甲坦白 (8年 )乙坦白 (8年 );甲坦白 (O 年 )乙不坦白 (1O 年 );甲不 坦白 (10年 )乙坦白 (O 年);甲不坦白 (1年)乙不坦白 (1年 )(具 体分布如表一 )。
不加分析的看表格,我们会误以为甲与乙会选择抵 赖,但是博弈论分析结果;甲乙均选择坦白。
正如,大学生上课一 般,我们总认为;老师不点名,学生不逃课应该是理想状态,但实际 上这种状态却往往难以达到。
博弈论,便是研究的个人理性与集体理 性冲突下的最优选择问题。
三、师生博弈静态模型现实的复杂性,让我们不可能去考虑所有问题。
模型的构建,需要一定的假设。
首先,我们做出几个符合现实的假设;①学生是理性的,他根据 自己效用与损失的权衡做出最优选择;②老师点名的决策 是在课前决定的,即老师的决策不受学生出勤率影响。
大学生逃课行为研究[摘要]“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在当代大学校园里流行的这句话似乎已经成为一些大学生的真实写照。
据一项权威调查显示,高校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基础课的逃课率在25%以上,至于哲学等公共课则高达50%。
逃课成了“必修课”,必修课成了选修课,选修课相当于没课。
如此普遍的逃课现象着实让学校领导和老师头疼,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员,笔者想用目前所学习到的经济学知识来浅析一下大学校园里这一日益严重的现象。
[关键词]大学生逃课;博弈论;纳什均衡;示范效应;信息对称已经迈入21世纪的中国社会,经济、教育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可是当下大学生厌学、逃课现象正日益成为高校、家庭乃至社会的一种焦虑,也给高校管理人员、教师及辅导员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无论重点大学还是一般院校,学生逃课旷课现象普遍发生。
在山西财经大学,这种现象也是愈演愈烈。
为什么学生越来越不愿意上课?他们把本该用做上课的时间都干什么了?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有更多的理性思考。
1目前大学生逃课的状况大学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没有了父母和老师的严格管教。
大学生恰好又处于这样一个不安分的年龄,喜欢追求个性,崇尚自由,甚至一次次地从课堂上逃离去寻求所谓的“自我”。
“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这是部分大学生心安理得地重复着的一句话。
不管出于何种理由,逃课已经成了大学校园一种很时髦的行为。
大学生逃课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很流行的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大学里从未逃过课的学生几乎为零。
有关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学生基础课逃课率在25%以上,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而公共课逃课率已达50%以上,选修课达60%。
2从经济学角度解读大学生逃课现象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消费者都是理性的,都会在特定条件下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逃课,用各种经济学原理来分析逃课现象之后,或许会加深我们对逃课问题的认识。
2.1基于成本收益的分析逃课取决于理性的潜在逃课者对逃课所带来的收益与成本的比较。
建构主义视野下大学课堂逃课行为研究当前大学生逃课已经成为十分棘手的教育问题,研究发现:年级越高逃课越严重;男生比女生逃课普遍;文科类比理科类严重;而且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之间逃课存在显著性差异。
大学生逃课的主要因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学生上课动力不足。
大学生有主动的求知意识和行为,为了减缓逃课行为,提升教育质量,要求大学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原本知识结构,改善教学方法;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堂教学价值;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需求,从而缓解逃课屡禁不止的现象。
第一章绪论1.1 研究的缘起1.1.2 研究的背景我国高校自上世纪末的扩招以来,高等教育逐步步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无法满足众多学生的需求,高校的管理方法没有快速的跟进时代和学生的需求,以及陈旧的教学内容和呆板的教学方法,都迫使大学生的逃课现象愈演愈烈,甚至在大学校园中,很多学生将逃课也列入了必修课之一。
在一项调查中显示,83.81%的大学生偶尔迟到或逃课,8.27%的同学经常迟到或逃课,只有7.91%的学生从未有过这样的事1,逃课行为日益成为高校管理面临的一大难题。
我国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
”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逃课,从根本上缓解逃课行为屡禁不止现象。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学习是自我主动建构的一个过程,老师是知识的提供者、引导者,情境的创造者。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一直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束缚,教授的内容无法与这个知识更新换代日新月异的时代同步,教授方式仍停留在“满堂灌”的阶段。
学生被动的从老师的口中和课件中获取知识,这种被动的模式,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就是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东西,完全可以通过自学的途径获得,在这种现实情况的驱使下,自然地就会有许多的学生选择逃课,通过其他形式获得自我成长的知识。
College Management 院校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197摘要:现有研究已表明,大学生逃课成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而对大学生逃课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有利于寻找适当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研究通过对已有大学生逃课行为研究成果的梳理,特别是大学生逃课种种原因的归纳,以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为基础,结合具体情境因素,建构了我国大学生逃课行为的理论模型,用以预测和解释大学生逃课行为。
关键词:大学生 逃课行为 计划行为理论 理论模型一、问题提出逃课现象,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的大学,都十分普遍。
美国的大学各个学科的平均逃课率是20%-30%,并且呈现增长的趋势(Marburger,2006)。
国内何健和金国峰(2010)得出有过逃课经历的大学生达81.05%。
逃课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据《今日美国》2003年的统计,一般学费水平的四年制大学,一堂50分钟的课,要花费私人205美元及公共教育经费45.34美元。
另外,有研究指出,逃课与危害健康和社会的行为积极相关(Eaton, Brener , & Kann,2008)。
大学生逃课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二、逃课行为的概念及其研究进展关于逃课行为的概念,学校及学术界多采用前苏联心理学家季亚钦科对逃课行为的定义,即学生未经请假而未在既定的时间地点出席课堂的一种旷课行为。
周琦(2001)提出了隐性逃课的概念,即学生按时来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质则“形在而神不在”,从不听老师讲课,只顾自学其它知识(如英语,计算机等)。
周琦关于隐性逃课的定义得到了广泛认可。
隐性逃课的提出扩充了逃课的概念,传统的逃课就被定义为显性逃课,也称为狭义的逃课,而广义的逃课则是隐性逃课与显性逃课的总和。
隐性逃课被视为学生应付课堂点名的无奈之举,它在形式上不同于显性逃课,但是二者没有本质区别。
本研究将以广义逃课行为为研究对象,在下文中简称为逃课或逃课行为。
关于逃课行为的研究随着大学逃课现象的日益严重而风行起来。
学生为什么逃课,逃课的原因有哪些是首先需要关注的。
国外的研究都是针对显性逃课,其中Wyatt(1992)认为逃课主要是因为学生不喜欢该门课程;Longhurst(1999)提出逃课与否取决于学生忠于教育的水平;Moore, Armstrong和Pearson(2008)认为逃课是因为学生缺乏动力;Gump(2004)得出大学生逃课的理由中排第一位的是健康问题(Health:如太累了或者身体不舒服);其次是有要紧的事(Preoccupation:如完成某门课的作业,准备某项考试);再次是天气原因(weather:如天气太湿、冷、差而不愿出门);还有个人选择、上课的时间地点不方便及课前准备状况。
Hassel和Lourey(2004)用“消费者心理”解释大学生逃课行为,认为“消费者心理”充斥着大学生群体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逃课。
美国最近有一项调查显示,影响学生逃课与否的前三位因素分别是教师因素、对课程内容的喜爱度、考勤是否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其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明显地起决定性作用(Burke,2010)。
在国内,关于逃课的原因,陈刚(2005)细分为教育体制的缺陷、教师的教学问题、学生的学习态度、考证与就业、课程与专业喜好、其他原因六个方面;李介和王雄雄(2006)归纳为学生、教师教学、管理评价三个因子;叶芳云、贺斌、王芳和黄维钢(2006)着眼于大学生逃课的心理活动,认为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习惯心理、自负心理、从众心理、迷茫心理等会造成逃课行为;台湾学者林志圣和王贞婷(2006)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得出了大学生逃课理由的排名,前十位分别是:睡过头、•师教得太差、准备其它科的考试或作业、逃课去念书(如,准备公职考试)、身体•舒服、上课时间太早、老师不点名、对课程没兴趣、签到表可请人代签、想睡觉。
虽然不同的研究者对于逃课原因的研究视角不同,但是大体上可以归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动机,对专业、课程和老师的喜好程度,从众、投机等心理;客观原因则在于管理评价机制不当,教学内容与方式落后,周围同学影响,勤工助学,升学与就业压力,社会环境影响,意外事件等等。
大学生逃课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国外很多研究者做了关于上课与学业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尽管有些研究得出二者没有必然联系(Devadoss & Foltz,1996),甚至还有些得出二者负相关的结论(Friedman, Rodriguez, & McComb,2001),然而更多的研究证实二者有着强有力的正相关关系(Gump,2005;Jones,1984;Marburger, 2006)。
其中Jones(1984)在控制了能力、动机等第三变量的情况下,仍然发现上课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着直接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并没有被第三变量所中介。
目前,关于如何减少逃课的方法很多,比如通过点名、每周或每日测试的方式检查出勤;对上课的学生给予奖励,而对逃课的学生实施惩罚;给学生和家长发送明信片通告逃课行为;给学生讲清楚上课的重要性以及逃课的危害性;优化课程设置、完善考评体系,等等。
然而,这些措施实施的效果都不理想。
总的来说,国外关于大学生逃课行为的研究较为丰富,而国内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实证研究水平不高,绝大多数是基于自编问卷调查的粗略分析。
对逃课原因的研究零散而不够透彻,以至于难以针对不同原因的逃课行为给予不同处理,且未能寻找到有效措施减少逃课行为的发生。
本研究即是旨在对已有的关于大学生逃课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比较系统的大学生逃课行为理论模型。
三、计划行为理论模型逃课行为涉及到社会心理学领域,社会心理学家们一直致力于构建相关理论模型来预测和解释各种情境下人们的行为,计划大学生逃课行为模型建构马超 李慧 陶建刚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College Management 院校管理P.198行为理论就是其中的经典模型之一,它可以为研究逃课行为提供一个逻辑模型。
计划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由Ajzen于1985年提出,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预测和解释各种情境下人们的行为。
TPB认为现实行为直接受行为意向的影响,而行为态度(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 AB)、主观规范(Subject Norm, SN)和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PBC)又通过行为意向影响行为(Ajzen, 2002)。
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TPB的三个核心变量:态度是指个体对执行某一特定行为的价值判断及偏好程度的评估,包括工具性成分和情感性成分;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在行为决策时知觉到的社会压力,它反映的是重要他人或团体对行为决策的影响,由规范信念(即个体在行为决策时感知到的重要他人或团体对自己的期望)和顺从动机(即个体顺从重要他人或团体期望的意向)两个因素决定;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体感知到的执行某特定行为的难易程度,它反映的是个体对促进或阻碍执行目标行为因素的认知,包括控制信念(指个体知觉到的可能促进和阻碍执行行为的因素)和知觉强度(指个体知觉到这些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
关于知觉行为控制,TPB的基本观点是:准确的知觉行为控制反映了个人能力、机会、资源等实际控制条件的状况,因此它可作为实际控制条件的替代测量指标而直接预测行为的发生,预测的准确性依赖于知觉行为控制的真实程度(段文婷,江光荣,2008)。
图1为TPB结构模型图。
TPB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为领域,包括饮食行为、成瘾行为、临床医疗与筛检行为、运动行为、社会与学习行为等等,且被证明对行为有着良好的解释力和预测力(Millar & Sh•evlin,2003)。
然而,也有些学者认为还要在TPB模型中加入一些变量,以进一步提高该模型的解释力和预测力,曾经被尝试加入的变量有人格、行为经验、预期后悔等,其中以行为经验(Past Behavior, PB)被增加的频率最高。
四、大学生逃课行为模型建构1.理论基础根据前文的分析,TPB可以作为研究大学生逃课行为的逻辑模型,但由于该模型本身在解释行为的时候存在相当一部分方差没能得到解释,所以在模型基础上增加一些其他变量以提高整个模型的解释力是有必要的(Rhodes & Courneya,2003)。
逃课行为作为一种具体行为,其面临的具体情境会更加复杂多变,那么逃课行为的理论框架不仅要包含TPB模型所具有的变量,还应该包含会影响逃课意向和逃课行为的所有其他变量,因此,根据逃课行为的具体背景和内容,适当选择一些变量加入模型也是必要的。
行为经验被纳入T PB模型已经得到较多研究的证实,如Conner和Armitag(1998)元分析发现行为经验与行为意向和行为都有直接关系,能分别解释7.2%的行为意向方差和13%的行为方差;Bamberg和Ajzert(2003)关于旅游通行方式选择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直接关系;而且人们的很多行为,都依赖于个人的行为经验,过去的行为可以很好地预测将来的行为(Norman & Smith,1995)。
因此,本研究把行为经验变量纳入模型中,即大学生逃课意向和行为会受个体逃课经验的影响,如果以前经常逃课,在经验的促使下,以后逃课的可能性会更大。
正如前文所探讨,大学生逃课行为不仅受到自身行为意向的直接影响,其中显性逃课还受到一些客观条件或意外事件的影响,如太累了、身体不舒服、天气状况、上课的时间不方便、睡过头了,等等(林志圣,王贞婷,2006;Gump, 2004)。
这些客观条件和意外事件作为逃课行为发生的情境因素独立于个体主观的行为意向,并调节行为意向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在不利的情境下,逃课意向更容易转化为逃课行为。
因此,情境因素是逃课意向与显性逃课行为之间的调节变量。
有不少研究发现,大学生逃课行为存在着性别差异。
Wyatt(1992)得出女生更爱逃课的结论,Gump(2004)也发现女生虽然逃课的理由比男生少,但实际上逃课的次数却比男生多,而且男女生逃课的理由是有差别的,女生倾向于把健康问题作为不去上课的首要理由,而男生则把要紧的事作为首要理由。
我国有不少研究者却得到了相反的结论,即发现男生逃课更严重(如,张建兴,2006)。
不同年级大学生逃课情况也存在差异,高年级(大三、大四)比低年级(大一、大二)有更多的逃课理由(Gump, 2004),逃课率随年级也呈上升趋势(李介,王雄雄,2006;张建兴,2006)。
大学生逃课还可能存在学科专业的差异,理工科课程自学较难,且光有上课笔记对于应付考试作用不大,而文科课程自学比较容易,且考前临时复习的效果明显,因此文科学生比理工科学生逃课更严重(如,张二庆,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