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2单元 第14、15课 从岩石到沙子 观察沙粒|粤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83.50 KB
- 文档页数:3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5 《认识岩石》第15课《认识岩石》教学目标:1、能从观察岩石特征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问题;2、能说出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表面特征;3、能运用感官或工具观察岩石的基本特征;4、能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概括岩石的特征,并进行有依据的分类;5、能与同学分工合作,进行探究学习;6、能说出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重难点:能运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岩石的特征,并进行有依据的分类。
课前准备:岩石标本、放大镜、小刀、铜钥匙,岩石有关资料、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老师:我国有许多风景名胜,有的层峦叠嶂,有的雄伟壮丽,它们的主体都是由岩石构成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5课《认识岩石》。
二、初步观察自带岩石教师:同学们,课下咱们都收集了很多岩石了吧,下面就快点拿出来,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小组内的这些岩石有什么不同,学生小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交流:描述自己带来的岩石的样子;交流分类标准教师:同学们,我们还可以按照岩石的硬度进行分类。
方法是:先用指甲在岩石上刻划一下试试,看是否能划动;如果不行,用铜钥匙在岩石表面刻划试一试;如果刻划不动,再用小刀进行刻画试一下。
下面快尝试一下小组动手尝试,并汇报三、认识花岗岩、砂岩和大理岩教师:刚才咱们是用眼睛直接观察的,下面咱们借助放大镜观察岩石标本盒内的岩石,重点观察花岗岩、砂岩和大理岩,一会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的最仔细,好开始观察吧!注意不要破坏岩石标本学生小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交流教师:自然界,岩石会因为风化作用,外表不能展示真实颜色,我们可以借助条痕来进行观察。
就像白色粉笔外表被彩色粉笔染色了,但是在黑板上写出的字是白色的。
教师:同学们,自然界的岩石多种多样,特点各不相同,这与它们的成因有很大关系。
按照岩石成因,地质学家将岩石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教师播放相关视频资料)教师:我们刚才观察的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岩砂岩属于沉积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2单元第1415课从岩石到沙子观察沙粒粤教版
第二单元岩石
第14课从岩石到沙子
第15课观察沙粒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了解岩石风化是自然力量作用的结果。
(2)通过观察沙,获得关于沙的一些认识。
(3)知道沙是由岩石逐渐变化而来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岩石风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观察岩石变化的特点,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体验证据、想象力、逻辑推理的重要性,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2)通过调查、采集沙,学习科学调查、取样的方法。
(3)通过利用放大镜观察沙,培养比较、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沙的活动,培养认真、细心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由岩石到沙的漫长演变,进行“事物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科学自然教育。
重点:明白自然界中的岩石会出现破碎、疏松现象,最终使岩石变成碎石、沙和土壤,就是岩石的风化现象。
难点:风化作用中有哪些原因。
设计:提出问题—观察分析—结论
察到岩石热胀冷缩导致碎裂的现象,并根据实验过程猜测自然环境下,岩石是如何变化的。
(二)观察二
1、老师讲解:由于各种原因,自然界中的岩石会出现破碎、疏松现象,最终使岩石变成碎石、沙和土壤。
这就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岩石风化现象。
2、介绍产生岩石风化现象的原因,并展示岩石风化后的图片。
3、观看视频。
三、自主学习
岩石和矿石的用途。
布置作业岩石和矿石的用途。
板书设计
岩石到沙子。
第二单元岩石第14课从岩石到沙子第15课观察沙粒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了解岩石风化是自然力量作用的结果。
(2)通过观察沙,获得关于沙的一些认识。
(3)知道沙是由岩石逐渐变化而来的。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模拟岩石风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观察岩石变化的特点,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体验证据、想象力、逻辑推理的重要性,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2)通过调查、采集沙,学习科学调查、取样的方法。
(3)通过利用放大镜观察沙,培养比较、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沙的活动,培养认真、细心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由岩石到沙的漫长演变,进行“事物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科学自然教育。
重点:明白自然界中的岩石会出现破碎、疏松现象,最终使岩石变成碎石、沙和土壤,就是岩石的风化现象。
难点:风化作用中有哪些原因。
设计:提出问题—观察分析—结论方法:观察、实验、分析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1、自然界中的沙子是怎么来的,碎裂的小石头呢?(可能是岩石碎裂形成的)2、自然界中有哪些力量能使岩石碎裂呢?运用已有的知识猜测一下坚硬的岩石是如何碎裂。
(可能是风吹雨打,日晒雨淋造成的)3、那么我们今天来模拟一下自然界中的碎石现象。
板书:从岩石到沙子。
二、自主探究(一)观察一:2、出示材料:酒精灯,岩石碎片,坩埚钳,装满水的玻璃杯3、老师示范操作,用坩埚钳将岩石碎片夹起,点燃酒精灯,将碎片放在火焰上加热,加热到一定程度后立即放入冷水中,反复多次,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在看完老师示范后,分发实验器材,学生按照老师示范的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5、小组交流观察结果,描述实验发生的现象。
6、记录观察现象,用已有的知识解释实验现象的产生。
7、总结:使用酒精灯实验是一个危险的实验,实验前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酒精灯,并规范实验要求。
在此试验中学生能观察到岩石热胀冷缩导致碎裂的现象,并根据实验过程猜测自然环境下,岩石是如何变化的。
2.15观察沙粒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沙粒的形成原因,知道沙粒是由岩石变化而来的;2、让学生学会调查、取样,通过实验观察,提高对比、分析、总结的能力;3、让学生树立认真、细心的科学态度,明白“事物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观察各种沙粒,掌握沙粒的形成原因,看到实物能够描述外部特征,准确推测成因。
难点:如何提升学生系统的、对微小事物之间差异的观察力。
三、教具与学具:海沙、河沙、沙丘沙子、碎石、放大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提出问题:如果生活中需要一些沙子,你们会去那你寻找?2、学生回答:公园、河边、海边、树林……3、教师追问:难道每个地方的沙子都是一样的吗?4、学生回答:不一样。
(发表观点……)(二)探究:1、将海沙、河沙、沙丘沙子、碎石、放大镜摆放在每组桌面,供学生观察。
2、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颜色、粗细、形状、质感,几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也可以用手去触摸,增加感官感受,获得更多信息。
3、小组观察并讨论,表格记录观察结果。
(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思维和自然现象联系。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要求发言具有科学性、严谨性,注意话术。
能把各方面特征详细描述,层次明了。
5、鼓励其他小组成员质疑对方观点并对其进行补充和纠正。
6、老师结合各小组发言、观察对象实际情况,做出具体总结,完善结论。
(三)总结:1、让学生自述本节课学习、收获了什么知识点。
2、教师小结:岩石看似坚硬不摧,但是事物是处于变化发展当中的,所以巨大的岩石也会变成渺小的沙子。
你们现在弱小,将来也会变得强大!(四)课外延伸:探讨为什么要植树造林,保护植被?五、教学反思:。
《从岩石到沙子》导学案
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将能够了解岩石和沙子的形成过程,掌握它们之间的干系,培养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一、导入:
1. 展示一块岩石和一把沙子,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外观和质地。
2. 引导学生思考:岩石和沙子之间有什么不同?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二、进修过程:
1. 观看视频:播放关于岩石和沙子形成过程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地质学的基本知识。
2.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岩石和沙子的共同点和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干系。
3. 进修材料:发放相关的进修材料,让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周围的岩石和沙子,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
三、拓展延伸:
1. 探究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来了解岩石和沙子的形成过程。
2. 制作展板:让学生分组制作关于岩石和沙子的展板,展示给其他同砚,分享他们的钻研效果。
3. 野外探险:组织学生进行野外探险活动,寻找不同类型的岩石和沙子,拓展他们的地质知识。
四、总结反思:
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岩石和沙子的形成过程,并思考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反思进修收获:让学生分享他们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激发他们对地质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3. 课后作业:安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稳固所学知识,为下节课的进修做好准备。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岩石和沙子的形成过程,培养他们对地质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为他们未来的进修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希望学生们能够在进修中不息探索、实践,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
14.从岩石到沙子-粤教粤科2001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岩石、砂石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掌握判断砂石的优劣的方法。
3.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岩石、砂石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教学难点:区分砂石的优劣。
三、教学内容1.岩石、砂石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通过图片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岩石是由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矿物、石头、化石等物质的堆积而成的。
砂石是由风化和侵蚀的岩石经过运输、沉积等过程而形成的。
根据材质和颜色分类砂石种类并介绍它们的特点,例如沙子、砾石、卵石、珍珠岩等。
2.判断砂石的优劣的方法。
使用课堂活动来教授如何根据砂石的细度、圆润度、透明度等特征来评判它们的优劣。
3.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针对砂石加工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现象,让学生了解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做起,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等。
四、教学方法1.利用图片和实物让学生了解岩石、砂石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借助课堂互动活动让学生了解砂石的细度、圆润度、透明度等特征,并判断砂石的优劣。
3.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做起,保护环境。
五、教学过程1.引入: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意义,让学生了解砂石在生活中的作用。
例如,建筑、路面铺设、装修等方面。
2.学习:通过图片和实物让学生了解岩石、砂石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引导学生分类研究砂石,研究各类砂石的形态特征、矿石分析、成因等方面的知识。
3.活动:使用课堂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砂石的细度、圆润度、透明度等特征,并判断砂石的优劣。
例如制定鉴定砂石的标准,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检查并比较。
4.思考:引导学生思考砂石加工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办法。
例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等。
5.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落实保护环境的各项措施。
六、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活动检测学生对砂石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展示各组所研究砂石的成果。
第二单元岩石
第14课从岩石到沙子
第15课观察沙粒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了解岩石风化是自然力量作用的结果。
(2)通过观察沙,获得关于沙的一些认识。
(3)知道沙是由岩石逐渐变化而来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岩石风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观察岩石变化的特点,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体验证据、想象力、逻辑推理的重要性,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2)通过调查、采集沙,学习科学调查、取样的方法。
(3)通过利用放大镜观察沙,培养比较、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沙的活动,培养认真、细心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由岩石到沙的漫长演变,进行“事物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科学自然教育。
重点:明白自然界中的岩石会出现破碎、疏松现象,最终使岩石变成碎石、沙和土壤,就是岩石的风化现象。
难点:风化作用中有哪些原因。
设计:提出问题—观察分析—结论
方法:观察、实验、分析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自然界中的沙子是怎么来的,碎裂的小石头呢?
(可能是岩石碎裂形成的)
2、自然界中有哪些力量能使岩石碎裂呢?运用已有的知识猜测一下坚硬的岩石是如何碎裂。
(可能是风吹雨打,日晒雨淋造成的)
3、那么我们今天来模拟一下自然界中的碎石现象。
板书:从岩石到沙子。
二、自主探究
(一)观察一:
2、出示材料:酒精灯,岩石碎片,坩埚钳,装满水的玻璃杯
3、老师示范操作,用坩埚钳将岩石碎片夹起,点燃酒精灯,将碎片放在火焰上加热,加热到一定程度后立即放入冷水中,反复多次,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在看完老师示范后,分发实验器材,学生按照老师示范的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5、小组交流观察结果,描述实验发生的现象。
6、记录观察现象,用已有的知识解释实验现象的产生。
7、总结:使用酒精灯实验是一个危险的实验,实验前老师必须引
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酒精灯,并规范实验要求。
在此试验中学生能观察到岩石热胀冷缩导致碎裂的现象,并根据实验过程猜测自然环境下,岩石是如何变化的。
(二)观察二
1、老师讲解:由于各种原因,自然界中的岩石会出现破碎、疏松现象,最终使岩石变成碎石、沙和土壤。
这就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岩石风化现象。
2、介绍产生岩石风化现象的原因,并展示岩石风化后的图片。
3、观看视频。
三、自主学习
岩石和矿石的用途。
布置作业岩石和矿石的用途。
板书设计
岩石到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