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磷石墨烯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93 MB
- 文档页数:3
磷掺杂石墨烯的结构、光谱及电学性质陈自然;徐友辉;何展荣【摘要】较高P-掺杂的大表面积的磷掺杂石墨烯(P-TRG)具有比传统的Pd-C催化剂有着更高的氧还原反应(ORR)电催化性能.采用密度泛函DFT/B3LYP方法,在6-31+G(d)基组下,研究了P-TRG分子的结构、红外光谱、电子吸收光谱及各种电离能、电子亲和势和电荷传输重组能.结果表明,P-TRG分子为非平面结构,其S0→S1的跃迁峰位于1163 nm处;555nm处的最强吸收峰源于HOMO-10→LUMO、HOMO-6→LUMO+1、HOMO-5→ LUMO+1的混合电子跃迁.P-TRG有较大的电离能(7.08 eV)和电子亲和势(4.14 eV),且空穴重组能(λhole:0.06 eV)大于电子重组能(λelectron:0.04 eV),有利于接受电子.【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53)003【总页数】4页(P587-590)【关键词】磷掺杂石墨烯;密度泛函理论;光谱;电学性质【作者】陈自然;徐友辉;何展荣【作者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系,遂宁 629000;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系,遂宁 629000;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系,遂宁629000【正文语种】中文石墨烯的基本结构单元为苯六元环,是目前所发现的最薄的二维材料,其理论厚度仅为0.35 nm [1].2004 年Geim小组[1]首次用机械剥离法获得了单层或薄层的石墨烯.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石墨烯的独特结构展示了优异的性质,如石墨烯的机械强度可达130 GPa[2], 为钢的100 多倍;载流子迁移率达1.5×104 cm2·V-1·s-1,是当前最高迁移率的锑化铟的2 倍[3],;热导率达5×103 W·m-1·K-1,是金刚石的3 倍[4],在材料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领域,成为备受瞩目的研究前沿热点之一.为了更广泛开发应用石墨烯,许多研究工作者利用化学与物理方法对石墨烯进行修饰或有机功能化改性.如Yang 等[5]对石墨烯进行了硅烷化改性研究;Liang 等[6]对石墨烯进行了磺化改性研究;Xu 等[7]合成了一类具有强吸光基团( 如卟啉) 修饰的石墨烯功能材料;Subrahmanyam 等[8]采用电弧放电制备了N 或B 掺杂的石墨烯.目前,开发高效、价低的氧还原电催化剂(ORR)是石墨烯有机功能化改性研究的热点之一[9-10].Mastalir 等[9]将Pd 纳米颗粒固定到氧化石墨烯上,获得了具有高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的电催化剂,很好地用于催化Suzuki-Miyaura 反应,展现了比传统的Pd-C 催化剂更高的催化活性;Rong Li等[10]合成了高P-掺杂(1.16 at %)的大表面积(496.67 m2 g-1)的磷掺杂石墨烯(Metal-free phosphorus-doped graphene nanosheets:P-TRG),所合成的磷掺杂石墨烯(P-TRG),因孔径和孔体积被扩大,致使其BET表面积是纯净的石墨烯(195.72 m2 g-1)2.5倍,在碱性介质中,是很好的O2还原电催化剂.而在P-TRG的结构、红外及吸收光谱、光电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尚未见报道.量子化学计算分子的结构与性质,为一些实验补充了难以获得的参数[11-12].本课题组运用Gaussian 09量子化学软件,采用密度泛函DFT/B3LYP方法,在6-31+G(d)基组下,对P-TRG(如图1所示)的几何构型进行全优化,计算得到各种电离能,电子亲和势和重组能.在基态几何构型的基础上,用TD-DFT/6-31+G方法计算得到吸收光谱,以期对实验合成具有高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的新型磷掺杂石墨烯催化剂提供理论指导.图2为在B3LYP/ 6-31+g(d)水平对P-TRG(气相)的可能构象进行几何优化和频率计算,得到的最稳定构型,其主要的结构参数见表1.由图1可看出,磷掺杂石墨烯分子是在石墨烯结构中引入了三个P-O基团.其中1号P原子取代C原子相嵌在六元环内;2号P所含P-O基团取代C6原子上的H原子直接与C6原子相连;3号P原子取代石墨烯分子内的一个C原子,分别与C13、C14、C18相连.表1二面角数据表明,磷掺杂石墨烯分子为非平面结构,受P-O基团的影响,C6原子偏离平面程度较大;由图1与表1看出,P3-O基团显著偏离石墨烯平面,致使与P3原子相连的三个六元环孔径被明显扩大,平面性较差,分子呈现出波纹构型. 与纯净的石墨烯相比,P-TRG的表面积显著增大,与文献[10]报道结果一致.图3为在结构优化基础上,对P-TRG分子进行频率计算获得的红外谱图.由图可知,位于1122 cm-1最强峰为1号P原子与相邻苯环上的C3原子间的P1-C3摆动及苯环上的C3=C伸缩振动;在1069cm-1处的次强峰为2号P原子上的两个P-O 键的对称伸缩振动与P2-C6键伸缩振动的耦合. PO基团上的P3-O伸缩振动与三个P-C键(即: P3-C13、 P3-C14、 P3-C18)伸缩振动的耦合出现在1222cm-1处. 529 cm-1处的较弱峰对应PO3基团上的三个P-O键前后振动.有机物分子的电子和空穴传输性能与其前线分子轨道及电子的跃迁性质密切相关.用DFT//B3LYP/6-31+G(d)方法计算P-TRG分子的前线分子轨道和电子吸收光谱.图4给出前线分子轨道.图5给出吸收光谱图.表2给出吸收光谱数据.P-TRG分子的HOMO、HOMO-5、HOMO-6及HOMO-10电子云分布见图5,它们均成键π轨道;LUMO电子云主要集中在P1-O2、P3=O两基团之间边缘的4个六元环上,LUMO+1电子云主要定域在P1-O2、P2-O3两基团之间的六元环,它们均为反键π*轨道.由图5和表2可知,P-TRG分子的最低能量吸收峰位于1633 nm处,对应S0→S1的电子跃迁,源于HOMO→LUMO吸收;800 nm处的较强吸收峰主要源于HOMO-5→LUMO吸收,对应S0→S7的电子跃迁;555 nm处的最强吸收峰对应S0→S20的HOMO-10→LUMO、HOMO-6→LUMO+1、HOMO-5→LUMO+1的混合电子跃迁. 计算得到P-TRG的跃迁能(Eg)、HOMO和LUMO的能量差即能隙(△H-L)分别为0.76、1.08 eV,均较小,且吸收峰波长位于长波范围,预示该类材料易于发生电子跃迁,有较好的发光性能.电离能和电子亲和势常用来评判电子和空穴注入的能力.表3为采用DFT计算得到的P-TRG三种形式的电离能(即:IP(v)垂直电离能,IP(a)绝热电离能,HEP 空穴抽取能);三种形式的电子亲和势(即:EA(v)垂直电子亲和势,EA(v)绝热电子亲和势,EEP电子抽取能).电子亲和势越大,则越易接受电子;而电离能越小,越易接受空穴.从表3可看出,电离能(7.08 eV)和电子亲和势(4.14 eV)都相对较大,由此,可预示P-TRG易接受电子.另外,电荷转移的相对大小可采用重组能(λ)评价,λ越小,相应电荷的传输越容易.从表3可知,空穴重组能(λhole: 0.06 eV)大于电子重组能(λelectro n: 0.04 eV),说明分子更利于接受电子.这与实验研究结果,P-TRG能较好地催化还原O2相吻合[10].本文采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计算得到磷掺杂石墨烯(P-TRG)分子的结构参数,红外光谱,电子吸收光谱,各种电离能、电子亲和势和电荷传输重组能.计算结果表明,P-TRG分子为非平面结构.气相分子的最低能量跃迁位于1163 nm处,对应S0到S1的电子跃迁;555 nm处的最强吸收峰对应S0→S20的HOMO-10→LUMO、HOMO-6→LUMO+1、HOMO-5→LUMO+1的混合电子跃迁.P-TRG分子有较大的电离能(7.08 eV)和电子亲和势(4.14 eV),且空穴重组能(λhole: 0.06 eV)大于电子重组能(λelectron: 0.04 eV),表明P-TRG分子更利于接受电子.。
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1 引言 (1)1.1 石墨烯的制备 (2)1.1.1 机械剥离法 (2)1.1.2 电化学剥离法 (2)1.1.3 化学气相沉积法 (3)1.2 石墨烯电极材料的制备 (5)1.3 石墨烯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 (5)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 (6)2.2 实验仪器 (6)2.3 RHAC和GQDs的制备 (6)2.4 RHAC-GQDs的制备 (6)2.5 电极制备和电池组装 (7)3 结果和讨论 (8)3.1 分析了RHAC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 (8)3.2 GQDs的拉曼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 (8)3.3 红外光谱分析 (8)3.4 XRD分析 (8)3.5 扫描电镜分析 (9)3.6 循环伏安法测试分析 (9)3.7 恒流充放电试验分析 (9)3.8 电化学阻抗分析 (10)4 结论与展望 (12)4.1 结论 (12)4.2 主要创新点 (12)4.3 展望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石墨烯由于其十分优异的电学、热学和机械性能及优良的透光率、比表面积大等优势而广泛的受到人们追捧。
尤其是在2004年成功制得稳定存在的石墨烯之后,更是兴起了一股研究石墨烯的潮流。
如何成本低廉、面积大、数量丰富、质量优异的制备石墨烯,并将其应用在实际生产中是研究人员努力的目标。
本文主要对这几年中一些改善的或新的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以及其电化学性能做了综述,从中可以看到石墨烯在电学方面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石墨烯电池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石墨烯是一种由单层碳原子组成的材料,具有高导电性和高度机械强度等优良性质,是目前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石墨烯材料在能量存储领域也有广泛的研究应用,其中在电池领域的应用备受关注。
本文将主要探讨石墨烯电池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一、石墨烯电池材料的制备由于石墨烯的单层结构和极高的比表面积,使得其作为电极材料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制备石墨烯材料有多种方法,如化学气相沉积法、机械剥离法、溶液剥离法等。
其中,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的石墨烯材料在电极材料中的应用最为广泛。
化学气相沉积法主要是在惰性气体中将石墨烯材料进行热解或化学反应,然后将过程中产生的气体送入到基板表面得到石墨烯。
与其它方法相比,化学气相沉积法可以制备单晶质量高、具有工业化生产条件、可以控制多层石墨烯等收益。
在石墨烯材料的电池应用中,电化学沉积法也是石墨烯电池材料制备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二、石墨烯电池材料的性能研究石墨烯电池材料具有极高的导电性和高比表面积,并有望替代传统锂离子电池中的石墨负极材料和传统电容器中的活性炭等材料。
石墨烯电池材料的优良性质赋予了其在储能方面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
目前,石墨烯电池材料在超级电容器、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和锂硫电池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石墨烯材料作为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石墨烯电池材料的研究工作中,除了制备工艺,石墨烯材料在电池性能中的变化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一般来说,石墨烯材料的性能表现与其表面形态和结构密切相关,如石墨烯电池材料的比表面积影响其电容性能与能量密度,孔隙大小、密度等因素将影响这些材料的电荷传输和储存性能。
不仅如此,超级电容器中的石墨烯电池材料的电容性能也受到电解液的影响,这包括电解液的缓冲能力、离子浓度以及容积效应等。
三、未来展望石墨烯电池材料的制备和性能方面的研究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随着对其导电性、比表面积和电化学性能等方面的深入研究,石墨烯材料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掺氮石墨烯的制备及其ORR催化性能的研究李鹏飞;王升高;孔垂雄;杜祖荣;邓泉荣;王戈明【摘要】Some outstanding properties of nitrogen-doped graphene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The most synthesis methods of nitrogen-doped graphene need high temperature and long time which wiil destroy the structure of graphene and weaken the performance. In this article,we propose nitrogen plasma discharge method for synthesis of N-doped graphene sheets by simultaneous N-doping and reduction of graphene oxide(GO)sheets. Meantime,various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such as Raman,TEM are introduced. Electrical measurements demonstrate that products have higher 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in an alkaline solution.%由于掺氮石墨烯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然而在石墨烯掺氮的方法中大部分(热解法、烧结法)需要过高的温度(500~900℃)和较长的反应时间(2~3 h)[1-3]。
采用微波等离子体对氧化石墨进行还原改性制备掺氮石墨烯,在低功率条件下反应时间只需20 min就得到了催化活性良好的掺氮石墨烯。
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介电性能与导热性能的研究(申请工学硕士学位)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高分子复合材料硕士生李密学号1101109026导师江平开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12年12月Preparation of Graphene/Polymer Composites and the Study of Their Dielectrical and Thermally ConductiveProperties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in conformity with the requirements for Degreeof Master in EngineeringByMi LiDirected byProf. PingKai Jiang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Dec. 2012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介电性能与导热性能的研究摘要随着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及多功能化的快速发展,电子工业迫切地需要更高介电和更高导热聚合物材料,以减小电子电容器的体积和提高电子设备的散热能力。
向聚合物基体中添加高介电陶瓷和导电体填料制备复合材料是两种有效的提高聚合物介电常数的途径。
由于制备导电体/聚合物逾渗体系复合材料在较低的含量下即可大幅提高聚合物基体的介电常数,因而显示出巨大的优势,但这一途径提高聚合物介电常数的同时也引起介电损耗的跃升。
本文第一部分利用石墨烯的高导电性,通过对石墨烯纳米片表面界面设计,合成出一种含有“绝缘体-导体-绝缘体”结构的三明治二维纳米填料(rPANI-GS-rPANI)。
将这种三明治填料加入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中,发现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随着填料含量的增加而单调提高,而介损依然维持较低水平。
当复合材料中石墨烯体积分数达6%时,聚合物的介电常数由3.6提高到40.6,而介电损耗只有0.12。
利用电化学法制备石墨烯材料电化学法制备石墨烯材料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二维晶格结构材料,具有优秀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因此,石墨烯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生物传感器、催化剂和能量储存等领域。
众所周知,石墨烯的制备工艺对其特性和性能起着重要影响。
本文介绍了电化学法制备石墨烯材料的原理和方法,并探讨了其优点和局限性。
原理电化学法制备石墨烯是利用电化学原理,在电极表面制备石墨烯材料。
石墨烯是由多层石墨片通过力学剥离、化学还原等方法得到的单层或少层石墨片。
电化学还原法是指在电极表面放置石墨氧化物,并在强还原剂的作用下,通过反应产生的电子,将氧化物还原成石墨烯。
具体来说,石墨氧化物在被还原的过程中,氧原子会被去除,碳原子形成石墨烯结构。
通过电化学法制备石墨烯材料,不仅可以得到高纯度的石墨烯,还可以实现大规模、高效率制备。
方法电化学法制备石墨烯通常采用液相电化学还原法。
一般来说,液相电化学还原法包括三个主要步骤:制备石墨氧化物、电极表面覆盖石墨氧化物和电化学还原。
制备石墨氧化物。
通常使用天然石墨粉末作为原料,采用氧化法将其氧化成石墨氧化物。
电极表面覆盖石墨氧化物。
将电极表面浸泡在石墨氧化物溶液中,使其表面覆盖上一层石墨氧化物。
电化学还原。
通过加电流或电势,将电极表面的石墨氧化物还原成石墨烯。
电化学还原需要选择合适的还原剂和反应条件,以达到高效、高纯度的石墨烯制备。
优点相对于其他石墨烯制备方法,电化学法制备石墨烯具有以下优点:高效。
由于电化学法可以实现高电流密度、高反应速度,因此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制备出高品质的石墨烯材料。
高纯度。
石墨烯制备过程中,可以使用高纯度的原料和溶剂,并控制反应条件,以保证石墨烯的高纯度。
可控性强。
通过控制电化学反应条件,可以调节石墨烯的层数、形态和结构,实现对石墨烯性能的调控和功能化。
局限性电化学法制备石墨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成本较高。
电化学法制备石墨烯需要较高的装备成本和化学品成本,增加了制备成本。
石墨烯合金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石墨烯是一种具有单原子厚度的碳纳米材料,被誉为二十一世纪最具潜力的新材料之一。
其独特的电子结构和优异的物理性质使得石墨烯在电子器件、能源储存和催化等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然而,石墨烯的应用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其制备方法的高成本、单层石墨烯的制备难度以及在应用中易受到氧化和机械破坏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开始关注石墨烯的合金化改性。
合金化是将两种或多种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通过化学反应形成新材料的过程。
通过石墨烯的合金化改性,不仅能提高其制备的成本效益,还能改善石墨烯的性能,以适应更多的应用场景。
石墨烯合金化材料的制备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如机械合金化、溶剂热法、溶剂剥离法等。
其中,最常用的是机械合金化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机械研磨,将石墨烯与其他材料混合,形成石墨烯的合金材料。
此外,溶剂热法是一种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利用溶剂对石墨烯进行溶解和重组的方法。
溶剂剥离法则是通过在合适的溶剂中使石墨烯层分散,并在基板上剥离石墨烯,并与其他材料混合。
石墨烯合金化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主要关注其在能源储存和催化领域的应用。
由于石墨烯合金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高导电性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使得其成为一种理想的电化学材料。
例如,石墨烯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能够提供更高的比能量和循环稳定性,使得电池的性能得到显著改善。
此外,石墨烯合金材料的导电性和化学活性也使其成为一种优秀的电催化剂材料,例如在氧还原反应和氢氧化还原反应中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
为了研究石墨烯合金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表征方法,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和电化学测试等。
通过这些表征手段,可以分析材料的形貌、晶体结构、化学组成和电化学性能等。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石墨烯合金材料的性能、提高其应用性能以及开发新的电化学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石墨烯作为一种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新材料,在其制备与性能研究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石墨烯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一、本文概述石墨烯,一种由单层碳原子紧密排列构成的二维纳米材料,自2004年被科学家首次成功制备以来,便因其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热潮。
石墨烯以其高导电性、高热导率、高强度以及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等特性,在材料科学、电子学、能源科学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特别是在电化学领域,石墨烯因其高比表面积、优良的电子传输性能和化学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电极材料、储能器件以及电化学传感器等方面。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及其电化学性能。
我们将概述石墨烯的基本结构和性质,以及其在电化学领域的应用背景。
随后,我们将详细介绍石墨烯的几种主要制备方法,包括机械剥离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氧化还原法等,并分析各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接着,我们将重点探讨石墨烯在电化学领域的应用,包括其在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等储能器件中的性能表现,以及其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
我们将对石墨烯的电化学性能进行综合分析,展望其在未来电化学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二、石墨烯的制备方法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根据其制备原理,主要可以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两大类。
物理法:物理法主要包括机械剥离法、取向附生法和碳纳米管切割法等。
机械剥离法是最早用来制备石墨烯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物体与石墨烯之间的摩擦和相对运动,得到石墨烯薄层材料。
取向附生法则是在一定条件下,使碳原子在金属单晶(如Ru)表面生长出单层碳原子,然后利用金属与石墨烯之间的弱相互作用,将石墨烯与金属基底分离。
碳纳米管切割法则是通过切割碳纳米管得到石墨烯纳米带。
化学法:化学法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法、SiC外延生长法、化学气相沉积法(CVD)等。
氧化还原法是通过将天然石墨与氧化剂反应,得到氧化石墨,再将其进行热还原或化学还原,从而制备出石墨烯。
SiC外延生长法是在高温条件下,使SiC中的Si原子升华,剩余的C 原子在基底表面重新排列,形成石墨烯。
电化学储能中石墨烯材料的应用研究随着全球对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的追求,储能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电化学储能技术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储能方式。
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质,成为电化学储能领域中备受关注的材料。
一、石墨烯材料的特性及其在电化学储能中的应用石墨烯是由碳原子构成的超薄二维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高电导率、高物理化学稳定性和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因此成为电化学储能中的重要材料。
1.1高比表面积石墨烯单层结构的比表面积极高,达到了2630平方米/克,是传统电极材料如金属和碳的几倍,这使得石墨烯能够提高电极表面的反应活性,增强储能效果。
1.2高电导率石墨烯的导电性能极强,理论上可以达到电阻率为0的状态。
这种导电性能可以使石墨烯作为电极材料,存在低内阻的相对优势,从而提高电化学储能的效率。
1.3电化学稳定性在电化学反应中,材料容易受到化学反应的影响并且遭受损坏,从而影响储能性能。
然而,石墨烯的结构十分稳定,在多数实验条件下不容易受到化学反应的影响,保持良好的电化学性能稳定性。
1.4优异电化学性能石墨烯材料在电化学储能中也表现出了优异的性能,如高效的离子传输和储存,较长的循环寿命等。
这些性能可以使石墨烯在不同类型的电化学储能设备中有广泛的应用。
二、石墨烯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电化学储能设备,其电极材料对储能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
目前,石墨烯被广泛研究用作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以期提高储能效率。
2.1 石墨烯作为负极材料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多采用石墨材料。
石墨烯有着比石墨更高的比表面积和导电性能,可以提高电池储能密度,减少电极材料的体积和重量。
同时,石墨烯作为电化学储能材料具有高的可逆容量,循环寿命长,这些优点使得石墨烯在实际应用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2 石墨烯作为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主要是金属氧化物类材料,如钴酸锂、锰酸锂、三元材料等。
《石墨烯-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石墨烯-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石墨烯与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合理的制备工艺,我们成功制备了具有优异导电性能和电化学稳定性的复合材料。
本文详细描述了实验过程、结果及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石墨烯因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材料科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石墨烯与导电聚合物的复合材料因其在电化学储能、传感器、电磁屏蔽等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研究石墨烯/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电化学性能。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材料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包括石墨烯、导电聚合物(如聚吡咯、聚苯胺等)、溶剂(如乙醇、水等)以及其他添加剂。
2. 制备方法采用溶液混合法或原位聚合法制备石墨烯/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
具体步骤包括:将石墨烯与导电聚合物在溶剂中混合,并通过搅拌或超声处理使两者充分混合;然后进行聚合反应,得到复合材料。
三、电化学性能测试通过循环伏安法(CV)、恒流充放电测试、电化学阻抗谱(EIS)等方法,对制备的复合材料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
四、结果与讨论1. 制备结果通过优化制备工艺,我们成功制备了具有良好分散性和导电性能的石墨烯/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
SEM和TEM结果表明,石墨烯与导电聚合物在纳米尺度上实现了良好的复合。
2. 电化学性能分析(1)循环伏安法(CV)测试:复合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表现出稳定的电化学行为,无明显极化现象。
(2)恒流充放电测试: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比电容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在一定的电流密度下,其比电容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略有增加,表现出良好的充放电性能。
(3)电化学阻抗谱(EIS)分析:复合材料的内阻较小,电子传递速度快,表现出优异的电导率和良好的电荷传输能力。
通过分析不同因素(如石墨烯含量、聚合条件等)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我们发现合理的复合比例和制备工艺是获得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关键。
氮掺杂石墨烯的制备及氧还原电催化性能一、本文概述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寻求高效、清洁、可持续的能源技术已成为全球科研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作为新一代能源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燃料电池和金属-空气电池等电化学能源转换装置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环保特性而备受关注。
在这些电化学能源转换装置中,氧还原反应(ORR)是关键步骤之一,其催化剂的性能直接影响到整个装置的能量转换效率和使用寿命。
因此,开发高效、稳定的氧还原电催化剂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兴的二维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电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在电催化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而氮掺杂石墨烯作为一种通过引入氮原子对石墨烯进行改性的材料,不仅保留了石墨烯原有的优点,还在电催化性能上有了显著提升。
氮掺杂石墨烯的引入可以改变石墨烯的电子结构,提高其对氧分子的吸附能力,从而优化氧还原反应的动力学过程。
因此,氮掺杂石墨烯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氧还原电催化剂。
本文旨在探讨氮掺杂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以及其在氧还原电催化反应中的性能表现。
我们将详细介绍氮掺杂石墨烯的合成方法,包括化学气相沉积法、热解法、溶剂热法等,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我们将通过电化学测试手段,如循环伏安法、线性扫描伏安法等,评估氮掺杂石墨烯在氧还原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并探讨其催化机理。
我们还将讨论氮掺杂石墨烯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氮掺杂石墨烯在氧还原电催化领域的应用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和实验依据,为推动新一代电化学能源转换装置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氮掺杂石墨烯的制备方法氮掺杂石墨烯的制备是提升其氧还原电催化性能的关键步骤。
目前,常见的氮掺杂石墨烯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气相沉积法、热处理方法、化学还原法以及原位合成法等。
化学气相沉积法是一种在气相中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固态物质并沉积在基底上的方法。
在氮掺杂石墨烯的制备中,含碳和含氮的前驱体在高温下分解,碳原子和氮原子在基底上重新排列,形成氮掺杂石墨烯。
新型石墨烯材料的研究及其应用近年来,新型石墨烯材料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石墨烯是一种单层的碳原子排成六边形晶格的材料,具有极强的力学强度和优异的电学、热学性能。
它的发现引领了二维材料研究的潮流,被认为是未来材料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对新型石墨烯材料的研究和应用进行探究。
一、新型石墨烯材料的研究目前,新型石墨烯材料的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方向展开:一是改性石墨烯的研究,包括通过杂原子和杂化合物改变石墨烯的性质,从而扩展石墨烯的应用领域;二是石墨烯衍生物的研究,包括氧化石墨烯、磷化石墨烯、氮化石墨烯等,通过衍生化反应,将石墨烯的性质进行调控。
氧化石墨烯的研究是改性石墨烯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氧化石墨烯中,石墨烯上的一些碳原子被氧化成羟基、羰基、羧基等官能团,从而改变了石墨烯的电学、化学性质。
相比于原始石墨烯,氧化石墨烯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加工性能,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电子器件、储能材料、催化剂等。
另一个研究方向是针对石墨烯的衍生物进行研究。
石墨烯衍生物是通过化学反应将石墨烯的结构进行改变而得到的新型材料。
例如,磷化石墨烯是将石墨烯中的一些碳原子替换成磷原子而得到的材料,它的电学性能明显优于原始石墨烯。
氮化石墨烯则是将石墨烯中的一些碳原子替换成氮原子得到的进一步改性石墨烯,它的氮原子掺杂使得其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和光催化性能。
二、新型石墨烯材料的应用除了研究方向的改变,新型石墨烯材料的应用也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
传统上,石墨烯主要应用于电子器件、热管理、机械强度等领域。
但随着石墨烯研究的深入,新型石墨烯材料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
石墨烯的优异性能使得其成为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理想载体。
例如,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在新能源领域中的应用是具有很大潜力的,如用石墨烯作为太阳能电池的电极材料,在电子器件制备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石墨烯基薄膜晶体管、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等。
此外,石墨烯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拓展。
例如,在生物医学领域,石墨烯因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相互作用性,被广泛地应用于靶向药物输送、生物传感和成像等方面。
实验报告:氮掺杂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1. 实验目的:-制备氮掺杂石墨烯,并研究其在锂硫电池中作为电极材料的性能表现。
2. 实验步骤:a. 制备石墨烯:-使用机械剥离法或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制备单层或少层石墨烯材料。
b. 氮掺杂处理:-在石墨烯表面进行氮掺杂处理,可以采用氨气等氮源进行热处理或化学反应来实现。
c. 材料表征:-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拉曼光谱等技术对样品进行形貌和结构表征。
d. 锂硫电池测试:-将制备好的氮掺杂石墨烯作为正极材料,另一极使用锂金属或碳负极,组装成锂硫电池进行充放电测试。
e. 性能评估:-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如电容量、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的评估。
3. 实验结果:a. 材料表征结果显示成功制备出氮掺杂石墨烯,并观察到氮原子掺杂的存在。
b. 锂硫电池测试结果表明,氮掺杂石墨烯正极材料在锂硫电池中具有较高的电容量和循环稳定性。
c. 倍率性能测试显示,氮掺杂石墨烯可以实现较高倍率的充放电性能。
4. 结论:-成功制备了氮掺杂石墨烯材料,并证明其在锂硫电池中作为正极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氮掺杂可改善石墨烯的导电性和离子传输性,提高锂硫电池的能量存储和循环稳定性。
5. 讨论与展望:-进一步优化氮掺杂工艺,改进石墨烯的结构和掺杂度,以提升其电化学性能。
-探索其他掺杂元素和多元素掺杂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以进一步改善锂硫电池的性能。
此实验报告仅为示例,具体实验细节和结果可能因实验条件和设备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进行相关实验时,请参考最新的研究方法和标准,并根据实验室要求进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