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麻醉时穿破硬脊膜后改用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的临床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85.54 KB
- 文档页数:2
硬膜外麻醉误破蛛网膜后的麻醉处理
周才尚
【期刊名称】《广西医学》
【年(卷),期】2003(025)004
【摘要】@@ 硬膜外麻醉是我国尤其是基层医院的主要麻醉方法,而在硬膜外麻醉时硬脊膜穿破并不少见.我院在1998年1月至2002年6月间施行硬膜外麻醉4418例,现将其中32例硬脊膜穿破后的麻醉处理总结如下.
【总页数】2页(P622-623)
【作者】周才尚
【作者单位】广西博白县人民医院麻醉科,537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14
【相关文献】
1.精神分裂症患者手术23例硬膜外麻醉处理体会 [J], 丁晓峰
2.硬膜外穿刺误穿蛛网膜下腔的麻醉处理 [J], 田丰;张坤全
3.硬膜外麻醉时穿破硬脊膜后改用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的临床研究 [J], 王佩志
4.硬膜外麻醉时穿破硬脊膜后改用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的临床研究 [J], 王佩志
5.30例误入蛛网膜下腔后仍行硬膜外麻醉报告 [J], 吴桂棣;罗国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麻醉
鉴于脊麻及硬膜外麻醉各有其特点,临床上有些情况下采用脊椎硬膜外联合麻醉技术,此方法既有脊麻的起效时间快、阻滞效果好的优点,也可通过硬膜外置管提供长时间手术麻醉及术后镇痛。
脊椎硬膜外联合麻醉常用于产科麻醉和镇痛。
适应症和禁忌症:与蛛网膜下腔阻滞相同
麻醉方法:病人准备同硬膜外阻滞,当硬膜外穿刺针进入硬膜外间隙后,取一根长脊麻针(Sprotte 24G×120mm2或Whitacare 25G)经硬膜外穿刺针内向前推进,直到出现典型穿破硬膜的落空感。
拔出脊麻针的针芯,见有脑脊液顺畅流出,即可证实。
将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然后拔除脊麻针,再按标准方法经硬膜外穿刺置入导管。
需再次止痛时,可试验硬膜外导管并按标准方法经其给药达到止痛标准。
硬膜外腔注药方法:
1.注药前测试麻醉平面并记录
2.先注入“试验剂量”1.6%~2%利多卡因3~5ml,5~10min再测麻醉平面。
3.如果麻醉平面异常超过第一次蛛网膜下腔平面,且循环明显波动,说明硬膜外导管
在蛛网膜下腔,下次给药应按蛛网膜下腔阻滞药量给药。
4.如麻醉平面能满足手术要求,但未超过第一次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并且循环稳定,
说明硬膜外导管在硬膜外腔,科间断硬膜外注药维持麻醉。
但维持量一般不超过常
规量的2/3。
5.每次应注药前回吸,警惕硬膜外导管误入蛛网膜下腔。
并发症:同蛛网膜下腔、硬膜外阻滞并发症,如:
1.全脊麻
2.局麻药中毒
3.脊髓损伤
4.感染
5.头痛
6.血肿
7.尿滞留。
硬膜外和蛛网膜下腔联合阻滞硬膜外和蛛网膜下腔联合阻滞的方法综合了蛛网膜下腔阻滞显效快、可靠性高、肌松好、毒性低和硬膜外阻滞的时间可控、可用于术后镇痛等优点,使麻醉和镇痛时在技术和麻醉药品的选择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适用于有些下腹部手术尤其是盆腔手术等要求肌松好、麻醉时间长的手术。
其缺点是操作技术要求高,需要专用的穿刺针,偶有硬膜外间隙药物经硬膜外导管自脊麻针孔进入蛛网膜下腔的可能;麻醉平面较一般硬膜外阻滞广泛。
因此,必须具备熟练操作的技术和严密的监测手段。
第一节麻醉前准备1.术前6~12小时禁食。
2.备好应急抢救器具及药品。
3.术前用药原则与其它麻醉方法相同。
第二节实施方法侧卧位,取L2~3或L3~4棘突间隙;选专用一次性脊麻硬膜外联合穿刺套针,行常规皮肤消毒,经硬膜外穿刺成功后,于硬膜外穿刺针(Touhy针)背孔置入笔尖式25G腰穿针;刺破蛛网膜后至蛛网膜下腔,见有脑脊液流出,即注入重比重局麻药1.5~2.5ml(常用0.5%布比卡因或1:1:1丁卡因液),退出腰穿针;然后根据手术需要向头或尾端置入硬膜外导管,留腔内2.5~3cm;退针固定导管,平卧后调整阻滞平面达手术要求。
如平面未达手术要求时,可经硬膜外导管给局麻药5ml/次,至平面升至要求为止。
术中监测SP、DP、MAP、HR、SpO2、ECG等,密切观察呼吸频率及幅度。
第三节注意事项1.若脊麻针推进几次均不见脑脊液流出,可重行硬膜外间隙穿刺。
2.为避免脊麻针尖折断,退针遇阻力时,应连同硬膜外针一起拔,或旋转180度再试拔,切勿强行拔针。
3.一次脊麻穿刺,硬膜外导管极少能进入脊麻针在硬膜上留下的针孔,但若反复穿刺,进入的可能性增大。
如硬膜外穿刺穿破硬脊膜又退至硬膜外间隙,则导管经针孔进入蛛网膜下腔的可能性很大,要引起注意。
4.为判断硬膜外导管位置是否正确,除注药前回抽外,可在脊麻平面固定后,经导管向硬膜外间隙注入等比重2%利多卡因5ml,以观察阻滞平面的改变。
硬脊膜外腔阻滞在剖宫产术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在剖宫产手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60例剖宫产病人,选取 l2~3穿刺后置管,局麻药为2%利多卡因;注射吗啡2mg术后镇痛。
观察麻醉前后产妇的生命体征。
结果:麻醉时间:(30±5) min,麻醉满意度为96%。
结论:连续硬膜外麻醉具有麻醉镇痛效果好,肌肉松弛满意,麻醉的可调性、适时性等优点。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阻滞;剖宫产;麻醉【中图分类号】r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263-01剖宫产术是产科最常见的手术,其麻醉必须适应产妇在妊娠期呼吸、循环、胃肠、泌尿等系统所发生的特殊病理变化,以确保母亲安全、舒适和无痛,并对胎儿、新生儿抑制损伤最小。
硬脊膜外腔阻滞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入椎管内的硬脊膜外腔,阻滞脊神经根,使其支配的区域产生暂时性麻痹。
连续硬膜外麻醉适用于麻醉平面和血压较易控制,术后可行自控镇痛的产妇。
连续硬膜外麻醉具有麻醉镇痛效果好,肌肉松弛满意,麻醉的可调性、适时性等优点。
硬膜外麻醉比全身麻醉对新生儿的抑制要小得多,是国内剖宫产术首选的麻醉方法。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临床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剖宫产手术中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方法。
年龄23~39岁,无高血压和心脏病史。
1.2 方法1.2 术前准备:术前要给予抗酸药,枸橼酸钠30ml(0.3mol/l),如果有必要需加灭吐灵10mg。
雷米替丁100mg或西米替丁300mg,于阻滞前30~60min给予。
在麻醉前要检查产妇侧卧位和仰卧位的动脉压,以便检查其是否并有仰卧位综合征。
手术病人自动血压监测,心电监测。
要建立一个通畅的静脉通道,以便于快速补液,一般为平衡液1000~1500ml。
1.2 方法:病人侧卧于手术床;选定穿刺的椎间隙。
选择l1~2或l2~3间隙穿刺,多用 l1~2。
硬膜外导管向头侧或尾侧进入3cm,如果误穿破硬脊膜,应放弃硬膜外麻醉而改用蛛网膜下腔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