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反刍兽消化系统疾病的检查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简述牛反刍检查的方法病理变化及临床意义一、引言牛是重要的经济动物之一,反刍是其特有的消化方式。
牛的反刍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观察牛的反刍状态和相关病理变化,可以帮助兽医判断牛的健康状况,早期发现疾病,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
本文将介绍牛反刍检查的方法、病理变化以及临床意义。
二、牛反刍检查的方法牛反刍检查主要通过观察牛的反刍状态和相关指标来进行。
具体的方法如下:1. 观察反刍行为:正常的牛会进行反刍行为,包括咀嚼食物、吞咽、再次咀嚼等。
观察牛是否有正常的反刍行为,可以初步判断其消化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
2. 观察反刍频率:正常牛的反刍频率通常为每分钟1-2次。
如果牛的反刍频率明显增加或减少,可能意味着其消化系统存在问题。
3. 观察反刍时间:正常牛的反刍时间通常为每次10-15分钟。
如果牛的反刍时间明显缩短或延长,可能意味着其消化吸收功能存在异常。
4. 观察反刍物:正常牛的反刍物应该是细碎、湿润、糊状。
如果反刍物出现异常,如干燥、硬块、异物等,可能意味着牛的消化功能存在问题。
5. 检查反刍气味:正常牛的反刍物应该具有特殊的酸味。
如果反刍物的气味异常,如恶臭、腐败等,可能意味着牛的消化道存在感染或炎症。
三、牛反刍检查的病理变化牛反刍检查可以观察到一些病理变化,常见的病理变化如下:1. 反刍频率增加:牛的反刍频率增加可能是由于消化功能受损引起的,如胃酸过多、胃肠功能紊乱等。
此外,牛的反刍频率增加也可能与心理压力、环境变化等因素有关。
2. 反刍频率减少:牛的反刍频率减少可能是由于消化功能受损引起的,如胃功能不良、胃酸过少等。
此外,牛的反刍频率减少也可能与食欲不振、疲劳等因素有关。
3. 反刍时间缩短:牛的反刍时间缩短可能是由于消化吸收功能受损引起的,如胃肠道炎症、消化酶缺乏等。
4. 反刍时间延长:牛的反刍时间延长可能是由于反刍物排空困难引起的,如胃梗阻、胃轻度扩张等。
5. 反刍物异常:牛的反刍物异常可能是由于消化功能异常引起的,如异物阻塞、胃内肿瘤等。
养殖场中常见消化系统病害的检测与防控方法养殖业是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消化系统病害是养殖场常见的问题之一。
为了确保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效益,对消化系统病害进行及时的检测与防控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养殖场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病害以及相应的检测与防控方法。
一、猪场消化系统病害的检测与防控方法1. 猪痢疾猪痢疾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病害,它会导致猪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
为了及时发现猪痢疾,可以进行以下检测方法:- 病理学检测:通过对猪肠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可以判断猪是否患有痢疾。
- 传播媒介检测:猪痢疾主要通过食物和水传播,因此可以对饮水和饲料进行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痢疾病原体。
为了防控猪痢疾的传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饲料和水源的卫生管理,保证猪只的饲料和水源清洁。
- 加强猪只的免疫力,定期进行疫苗接种。
- 对病死猪只进行正确的处理,避免病原体的传播。
2. 猪瘟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疾病,它会引起猪只的消化系统病变。
为了及时发现猪瘟,可以进行以下检测方法:- 血清学检测:通过对猪的血清进行检测,可以确定猪是否感染了猪瘟病毒。
- 病理学检测:通过对猪的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可以确定猪是否患有猪瘟。
为了防控猪瘟的传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严格控制猪只的交通,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 加强养殖场的消毒工作,保证养殖环境的卫生。
- 加强猪只的免疫力,定期进行疫苗接种。
3. 猪蓝耳病猪蓝耳病是一种常见的猪只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
为了及时发现猪蓝耳病,可以进行以下检测方法:- PCR检测:通过对猪耳后淋巴结样本进行PCR检测,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猪蓝耳病病毒。
- 血清学检测:通过对猪血清进行检测,可以确定猪是否感染了猪蓝耳病病毒。
为了防控猪蓝耳病的传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猪只的免疫力,定期进行疫苗接种。
- 控制猪只的交通,避免病原体的传播。
- 加强养殖场的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消毒。
二、禽场消化系统病害的检测与防控方法1. 禽流感禽流感是一种常见的禽类消化系统病害,它会导致禽类出现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状。
一、实训目的通过本次牛消化系统实训,旨在加深对牛消化系统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提高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掌握牛消化系统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实训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三、实训地点动物实验中心牛消化系统实验室四、实训内容1. 牛消化系统解剖结构观察2. 牛消化系统生理功能实验3. 牛消化系统疾病模型建立与观察五、实训原理牛消化系统是牛等反刍动物特有的消化系统,具有复杂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了解牛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我们掌握牛的营养需求和疾病防治。
六、实训过程1. 牛消化系统解剖结构观察(1)实验准备:实验前,将牛解剖成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部和尾部等部分,并分别编号。
(2)实验步骤:①观察头部消化器官:牙齿、口腔、舌、咽、食道等;②观察颈部消化器官:甲状腺、甲状旁腺、咽、食道等;③观察胸部消化器官:肺、心脏、肝脏、胃、脾脏等;④观察腹部消化器官:小肠、大肠、胰腺、肝脏等;⑤观察盆部和尾部消化器官:生殖器官、排泄器官等。
(3)实验结果分析:通过观察,了解牛消化系统的各个器官位置、形态、大小及相互关系。
2. 牛消化系统生理功能实验(1)实验准备:取新鲜牛胃内容物,分装于无菌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搅拌均匀。
(2)实验步骤:①胃液酸碱度测定:使用pH试纸测定胃液的酸碱度;②胃蛋白酶活性测定:将胃液加入含有酪蛋白的试管中,观察胃蛋白酶对酪蛋白的分解作用;③胰酶活性测定:将胃液加入含有淀粉的试管中,观察胰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3)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了解牛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如胃液的酸碱度、胃蛋白酶和胰酶的活性等。
3. 牛消化系统疾病模型建立与观察(1)实验准备:取新鲜牛胃内容物,加入适量的致病菌,如幽门螺杆菌,制成感染模型。
(2)实验步骤:①观察感染模型:将感染模型加入无菌试管中,观察细菌生长情况;②病理学观察:对感染模型进行病理学切片,观察胃黏膜的病理变化。
实验一:山羊前胃弛缓的诱发与治疗前胃弛缓是由各种病因导致前胃神经兴奋性降低,肌肉收缩力减弱,瘤胃内容物运转缓慢,微生物区系失调,产生大量发酵和腐败的物质,引起消化障碍,食欲、反刍减退,乃全身机能紊乱的一种疾病。
此病是反刍兽常发病之一,尤其老龄和使役过重的反刍动物最易发生。
【实验内容】观察前胃弛缓患畜的主要症状,分析病因,进行实验室检查,确定初步诊断,同时进行治疗实验。
【实验目的要求】通过对病畜的临床检查,作出初步诊断,同时进行治疗。
了解前胃弛缓的发病原因,掌握其主要症状,诊断及防治措施,掌握前胃弛缓辨证诊断方法要点,同时掌握家畜瘤胃实验室检查的要点、冲洗瘤胃方法及注意事项。
【实验动物】山羊【实验器材与药品】体温计,听诊器,PH试纸,导管,套管针,阿托品,新斯的明,自配促反刍液。
【实验步骤】1.人工复制病例在实验的前2天给山羊连续注射阿托品,0.5%硫酸阿托品0.2mg/kg每只羊。
2.观察症状首先进行一般临床检查,测定体温、呼吸数;听诊呼吸音、肠音、胃蠕动音、心音及心率;观察动物的精神状态,饮食欲,营养状况,粪便及尿液的状况。
3.实验室检查(1)瘤胃液pH值的测定瘤胃液pH下降至5.5以下(正常的变动范围为6~7)。
(2)瘤胃内的纤毛虫数量及活力的测定纤毛虫活力降低,数量减少至7.0万/ml左右(正常黄牛为13.9万~114.6万/ml、水牛为22.3万~78.5万/ml)。
(3)葡萄糖发酵实验葡萄糖发酵实验,糖发酵能力降低,60min时,产气低于1ml甚至产生的气体仅有0.5ml(正常牛、羊,60min时,产气1~2ml)。
(4)瘤胃沉淀物活性实验瘤胃沉淀物活性实验,其中微粒物质漂浮的时间延长(正常为3~9min)。
4.诊断前胃弛缓的主要临床症状为食欲减少,前胃蠕动减弱或停止,反刍和嗳气缺乏,病初便秘而后腹泻,排棕黑色粘稠粪便或水样粪便,并有恶臭气味。
病畜精神沉郁,全身无力,走路摇摆。
同时结合实验室检查即可确诊。
实验一反刍兽前胃弛缓1. 实验目的:了解前胃弛缓的发病原因,掌握其主要症状,诊断及防治措施,掌握前胃弛缓辨证诊断方法要点,同时掌握家畜瘤胃实验室检查的要点、冲洗瘤胃方法及注意事项。
2. 原理:通过给反刍兽连续注射阿托品,人工复制前胃弛缓病例,对病畜进行临床检查,作出初步诊断,同时进行治疗。
3. 试剂和仪器设备:听诊器,胃管等投药器械,套管针,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温度计,手表,阿托品,氯化氨甲酰甲胆碱,纱布,烧杯,试管,棉线4. 实验步骤要求学生能够自己设计病例复制方案、并做出正确的治疗原则和具体的治疗措施,开写治疗处方,而且能够阐明症状产生的病理基础,根据临床症状正确推断预后。
诊疗时,应掌握前胃弛缓征候群。
5. 注意事项:实际操作时,方法应得当,注意人畜安全。
原发性:即单纯性消化不良,全身症状不明显,T、P、R无大变化,血液生化指标也无明显改变,经过2~3日,改善饲养管理,给予一般健胃促反刍处置即可康复,或自愈。
食欲反常:拒食酸性料(发酵产酸的青饲料,如青饲玉米等),或仅食几口青料,严重时食欲废绝。
反刍不全,无力:食团咀嚼次数减少至40口以下,甚至只有20口。
反刍动作,一般在饲喂后半小时到1小时开始,每昼夜约进行4–10次左右,每次20–40分钟至1小时,每个返回口中的食团约行30–50次再咀嚼。
嗳气有酸臭味,奶牛泌乳量下降,精神沉郁,胃肠蠕动机能减弱,蠕动次数减少,蠕动音减弱甚至消失,左侧腰旁窝平坦或凹陷,触诊瘤胃内容物充满,背囊粘硬(生面团样),腹囊比较稀软(粥样)。
排便迟滞、干固后发生下痢,出现水样便。
出现轻度瘤胃臌气听诊:瘤胃蠕动次数减少瘤胃内环境变化:瘤胃液PH值,降低至5.5左右甚至更低(正常6.5–7),纤毛虫数量: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四个大方格*10000个/mm3;减少至10万/mm3以下。
正常为(50–100)万/mm3,或(60—180)万/克内容物。
纤毛虫活性下降瘤胃液(颗粒物质)沉淀活性试验(The sediment activity test )。
针对牛羊疾病消化系统的检查分析摘要:牛羊肉是传统肉食中占比最多的食品种类,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注意饮食健康,牛羊的畜牧养殖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消费者对畜牧养殖的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
在养殖的过程中,针对牛羊消化系统的检查是保证畜牧养殖质量的主要手段,也是在牛羊疾病诊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通过对牛羊消化系统检查方式的分析,对畜牧养殖工作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畜牧养殖;牛羊疾病;消化系统一.引言针对牛羊疾病消化系统的检查是畜牧养殖的日常检查之一,也是畜牧养殖单位对牛羊健康状况的重要评判手段,在畜牧养殖的牛羊发生疾病的第一时间,工作人员可以对其及时做出治疗。
此外,牛羊养殖的疾病预防工作也同样重要,牛羊消化系统的日常检查有助于减少传染性细菌对牛羊的伤害,牛羊的健康会间接提高养殖单位经济收入。
当牛羊发生疾病时,日常对其消化系统的检查可以帮助养殖单位工作人员依据日常病例快速找出牛羊疾病的病因,并开展相关治疗,这样做会显著提高养殖单位工作人员的养殖效率。
从上述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牛羊疾病消化系统的检查分析既有利于提高养殖单位的工作效率又可以优化养殖单位的经济效益,因此养殖单位应当重视对牛羊疾病消化系统的日常检查。
二.防治牛羊疾病牛羊是一种具有独特生活习性和特殊生理结构的大型素食动物。
牛羊生理结构的特殊表现在拥有能够反刍的消化系统,特殊的消化器官使得牛羊这种较大型生物在日常消化食物时利用反刍能力更充足的吸收养分,但是,独特的生活习惯和特殊的生理结构也会使牛羊更容易感染疾病。
同时由于牛羊较大型的群居动物,在牛羊养殖中聚集密度大,一旦发生疾病,会快速传播,直接造成养殖单位工作人员的负担增加,间接给养殖单位带来经济损失。
因此,疾病防治与日常牛羊健康检查在牛羊养殖工作中理应得到重视,为避免病菌的滋生对牛羊的居住环境及时进行清理和消毒。
防治牛羊疾病是养殖单位养殖牛羊的基础,养殖工作人员需及时对牛羊疾病消化系统进行检查分析,用以获取被养殖的牛羊身体状况。
二、反刍动物的腹部及胃肠检查(一)腹部检查主要通过视诊和触诊来检查1.腹部视诊。
主要观察腹围大小和肷窝充满程度。
反刍动物在健康状况下经常采食大量粗饲料,腹围一般比较大,母畜妊娠后期,通常右侧扩大显著。
在病理状态下,腹围可增大和缩小。
(1)腹围增大。
在瘤胃内积聚大量气体,左腹侧上方膨大,肷窝凸出,腹壁紧张而有弹性,叩诊呈鼓音,见于急性瘤胃臌气。
由于过食,瘤胃内充满大量食物,左腹侧下方膨大,肷窝消失,叩诊呈浊音,见于瘤胃积食。
右侧腹围膨大,主要见于皱胃积食及瓣胃阻塞。
腹部下方两侧膨大,触诊有波动感,叩诊呈水平浊音,见于腹水和腹膜炎等。
(2)腹围缩小。
主要见于长期饲喂不足,食欲扰乱及顽固性腹泻,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贫血,营养不良,内寄生虫病、结核和副结核病等。
2.腹部触诊。
健康牛腹壁触诊反应比较迟钝。
主要检查腹壁敏感性和紧张度,腹壁敏感性增强,见于急性腹膜炎和肠套叠等,腹壁紧张度增高,见于破伤风。
(二)前胃和皱胃检查1.瘤胃检查。
(牛视频:1-45,图片:1-45.1、1-45.2、1-45.3、1-45.4。
羊视频:2-13,图片2-13.1、2-13.2、2-13.3、2-13.4)反刍动物的瘤胃,占左侧腹腔的绝大部分,与腹壁紧贴。
瘤胃检查通常用视诊,触诊、叩诊及听诊等方法。
(1)视诊。
正常时左侧肷窝部稍凹陷,牛羊饱食后则变平坦。
瘤胃臌气和积食时,肷窝凸出与髋结节同高。
尤其在急性臌气时,凸出更为显著,甚至和背线一样平。
肷窝凹陷加深,见于饥饿和长期腹泻等。
(2)触诊。
方法是检查者站于牛的左侧方,面向动物后方,左手放于动物背部作支点,用右手手掌或拳放于左肷上部,先用力反复触压瘤胃,以感知其内容物性状,后静置以感知其蠕动力量并计算蠕动次数。
触诊正常瘤胃内容物性状,依采食前后及部位而不同,采食前,瘤胃上部有约3cm厚的气体层,故较松软,采食后,肷窝部的硬度似捏粉样硬度,用拳压迫后,其压痕约保持10s不退。
瘤胃中、下部内容物较坚实,因腹肌张力较大,一般需冲击触诊才能感知内容物性状。
实验一:反刍兽消化系统疾病的检查
(一)、实验目的:
掌握前胃驰缓的临床症状,要求学生掌握诊疗的基本方法要领和仪器的使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观察和讨论反刍动物消化系统疾病典型的临床病例和治疗方案。
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训练:视、触、叩、听、嗅等:注射、服药等
(三)、实验动物:山羊两只、
(四)、操作步骤
1 临床基本检查
1.1 问诊:向畜主询问了解畜群和病畜的一般发病情况,包括
1.2 视诊:视诊原则:内容注意事项等
1.3 触诊:触诊原则:触诊内容:触诊方法:
1.4 叩诊:
1.5 听诊听诊内容;听诊时注意事项:
2. 整体及一般检查
2.1 全身症态的观察①精神状态:②营养,③姿势与步态
2.2 被毛和皮肤的检查①鼻镜的检查②被毛检查:③皮肤检查:
2.3 眼结膜的检查:检查方法,正常状态常见病理变化
2.4体温、脉搏及呼吸数的测定:检查方法、临床意义
(五)、病例分析讨论题:(重点)
洛阳市郊区,张三,黑白花乳牛。
长期饲喂干玉米秸,于2005年8月中旬突然改喂青干草,喂后2小时发病,不吃,不喝,不反刍,喜卧,每次仅排少量粪便。
临床检查:T38.4℃,P85次/min,精神沉郁,眼窝凹陷,左膁平坦,触诊瘤胃内容物坚实,拳压留痕,听诊瘤胃蠕动音消失。
1.初诊为何病?为什么?
2.治疗原则是什么?
3.每人写一个规范的治疗处方
4、描述据具体治疗措施方法
(六)思考题(选做)
1、前胃弛缓、瘤胃积食、瘤胃臌胀鉴别诊断要点。
2、分析瘤胃内环境在致病中的作用。
每班自行分几个小组,选出1—2名同学,在下次实验时向全班同学病例分析,开展讨论
实验报告的时间统一为本周日,2.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