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黑土地
- 格式:ppt
- 大小:22.07 MB
- 文档页数:46
《黄土地,黑土地》教学参考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地貌、气候、土壤的差异.
2.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设计思路
本课在设计上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匠心独运。
首先,从“橘生淮南则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巧妙地引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问题,进而引发学生去感受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地理位置不同,地形地貌各异,气候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这些地区差异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饮食、民居等,由此让学生感受到人们无论生活在哪个地区,都在积极地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创造出有特色的、适合自己生活的生活方式,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和尊重人们的不同生活方式。
最后,教材落脚于学生生长的家乡,通过让学生了解本地主要的矿产资源及利用情况,去引发学生思考自己家乡的生活方式与本地资源间存在的关系。
本课设计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做到了很好的结合,充分体现了教材的综合性、生活化特色。
三、课时建议
建议2课时
四、教学评价
1.初步了解我国基本的地形地貌特征、主要物产及南北气候差异。
2.知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3.具有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4.具有初步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章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
第一节北方地区——黑土地和黄土地 ( 1课时 )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知道我国四大地理单元及其分界线
2.理解北方地区主要的山地、高原、平原及其分布特点
3.了解黄土地和黄土地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重点难点:
1、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2、综合、概括、归纳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同学们,经过一个长长的寒假,新的学期又开始了,不知道同学们在这个假期到过哪些地方呢? 又见到过什么有趣的事情?能跟大家一起分享吗?
二、预习导学
1.我国北方的地理位置位于秦岭----淮河的哪个部分?
2.北方地区的人口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3.北方地区包括哪些省区?
4.本区主要的山地、高原、平原及发布特点?
三、合作研讨:
1.本区的平原分别由哪些河流冲积而成?
2.北方地区气温、降水、等因素,对农业、交通、建筑业、衣着、居住的房屋等有什么不同?
3.北方地区的熟制怎样?
4.北方地区的资源有哪些?
5.制约华北平原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6.有“黑土地”之称的是?有“黄土地”之称的是?
四、课堂反馈
1.关于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分界线的划分是()
A、大兴安岭、
B、秦岭----淮河
C、昆仑山
2.北方地区有“( )”和“( )”之称。
3.窑洞这种民居位于()以北。
4.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是以()为主。
5.北方地区的耕地以()为主。
五、课后小结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
七、教学反思。
粤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12课黄土地、黑土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同学们知道我国各个地区的气候差异;能力目标:让同学们能够理解各个地区不同的生活习惯;情感目标: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自豪之情;二、教学重难点:让同学们知道我国各个地区的气候差异,让同学们能够理解各个地区不同的生活习惯。
三、教学准备:课件四、教学的过程:一、激趣导入:老师指出古人有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同学们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么?顺势引出今天的内容:(板书)《黄土地,黑土地》。
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师出示:课本第64页图片的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同学们仔细观察后,学生积极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最后每个小组派出一个同学进行发言。
老师总结:同学们说的真好,由于气候因素的影响,造成我国各地土质有所差异,物产也各不相同。
这就是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三、家乡的味道:老师出示:课本第65页图片的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想一想:为什么海外游子离开家乡时要带一捧家乡的泥土?同学们仔细观察后,学生积极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最后每个小组派出一个同学进行发言。
老师总结:同学们说的真好,因为泥土带有家乡的味道。
四、南北分界线:老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第66页,然后请大家想一想:丹丹和京京的邮件说明了什么?同学们仔细阅读后,学生积极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最后每个小组派出一个同学进行发言。
老师总结:(板书)同学们说的真好,我国地理上南北分界线是:秦岭-淮河。
南北气候的差异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四、各具特色的生产生活:老师出示课本第67页图片的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学生仔细观察后,积极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最后每个小组派出一个同学进行发言。
老师总结:同学们说的真好,在我国的各个地方人们都在积极的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特色生活。
五林地五土地证明五林地五土地证明,是指在五林地上的五个不同土地的证明。
五林地是我国古代农业社会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农田的五个主要分类。
五土地则是指五种不同的土地类型,分别是黄土地、红土地、黑土地、砂土地和湿土地。
这五种土地类型在农业生产中各有特点和用途,对于农民和农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逐一介绍五林地的五个土地类型及其特点。
黄土地是指土壤呈黄色的土地,这种土地常见于黄土高原地区。
黄土地属于一种贫瘠的土地,土层较薄,养分较少,但透水性好,能够保持较好的排水性和保水性。
黄土地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
红土地是指土壤呈红色的土地,这种土地主要分布于南方的亚热带地区。
红土地属于一种较为肥沃的土地,土壤中富含铁、铝等物质,适宜种植茶叶、糖料、柑橘等经济作物。
红土地还常用于栽培香蕉、木瓜等热带水果。
黑土地是指土壤呈黑色的土地,这种土地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
黑土地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地之一,土壤中富含有机质和养分,保水性好,适宜种植大豆、玉米、小麦等作物。
黑土地上的农田一年三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区。
砂土地是指土壤中含有较多砂粒的土地,这种土地常见于沿海地区和沙漠地区。
砂土地透水性和排水性较好,但养分含量较低,不适宜种植大部分农作物。
砂土地适宜发展沿海滩涂农业和沙漠绿化,如种植沙棘、碱蓬等植物。
湿土地是指土壤中含有较多水分的土地,这种土地常见于湖泊、河流沿岸和沼泽地带。
湿土地通常是水稻种植的理想选择,适宜发展水稻农业和渔业。
湿土地也是一些特殊植物和动物的重要栖息地。
五林地的五个土地类型各有特点,适宜种植不同的作物。
合理利用这些土地资源,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同时,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也可以保护土地资源,减少土地退化和环境污染。
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中,我们需要更加科学地利用五林地的五个土地类型。
通过土壤调理、施肥、灌溉等措施,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
我国的黄土地、黑土地、红土地问题
我国的黄土地、黑土地、红土地问题
我国黄土地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的黄土为风积形成,华北平原为水积形成。
黄土具有直立性,节理发育,质地疏松,受水易崩塌。
准确的说,黄土高原东部地区属于褐土,表层土不厚,心土层较粘重,常有铁锰胶膜淀积,底土层有钙质淀积,剖面呈褐色,有石灰性反应,呈微碱性。
适于发展温带农林果木,许多温带水果比如苹果、梨等多产于此地。
高原其他地区多有黑垆土分布,是黄土高原上古老的耕作土壤熟化层约有50厘米,有明显的犁底层,底部有黄土母质,植被稀少,气候干旱,农业以旱作为主,如种植耐旱的谷子(小米)。
华北平原多位黄潮土,由黄土性母质沉积物经长期耕作熟化而成,地下水位较高,易盐碱化,多植棉花、小麦以及其他旱粮。
黑土地一般是指东北平原地区,三江平原及松嫩平原中东部为黑土,这里气候湿润,腐殖质层深厚,结构良好,土层疏松多孔,质地适中,呈微酸性,是自然肥力很高的土壤,这里盛产大豆,麦类,高粱,马铃薯等,也种植水稻。
松嫩平原西部地区分布的是黑钙土,表层黑色,腐殖质层比黑土稍薄,质地较轻,呈微酸性,与黑土类似,土质肥沃,适种性广,农作物与黑土区大致一样。
红土地一般是指中亚热带的红黄壤以及南亚热带、热带地区的砖红壤,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东南丘陵以及云贵高原。
发育于较气候湿润地区深厚的红色风化壳粘土层上,含铁铝较多,粘土矿物中以高岭土为主,有机质积累较少,淋溶作用较强,呈酸性。
丘陵台地多辟为梯田,种植茶、油茶、油桐、柑桔、杉树、松树、龙眼、荔枝等亚热带、热带的耐酸性经济作物。
《黄土地黑土地》说课设计《黄土地黑土地》是《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题为《我们生长在中国》下的一个学习内容。
与另外三个学习主题《江山如此多娇》、《我们的母亲河》、《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共同承担着体验祖国美丽,感受祖国伟大的教学任务。
本单元之前,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社区生活”紧密结合,本单元则引导学生把关注的目光转向“祖国母亲”。
在整体解读本单元教学内容,依据教学主题特点,结合本课《黄土地黑土地》教学内容,参照课程三维目标,本课教学重点如何定位,以及为什么这样定位,我阐述如下:(谈教学目标定位及分析)1、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感知黄土地、黑土地的地理、气候、文化差异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乡土情,民族情;树立学生爱国的价值观。
研读本单元内容,单元题目——“我们生长在中国”扑面而来,它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我们的“根”就在中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头顶中国的蓝天,脚踏祖国的大地,这里的人们一出生,就已经深深的烙上中国印。
正是带着这种浓烈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本单元的每一个内容——祖国瑰丽多姿的地理概况,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各民族和谐共处民族情意……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一一呈现在我面前,进入我的心田,激发着我的教学情感。
我带着这一切,走进孩子们的心田,给他们的情感,价值观形成积极的影响。
我坚信,随着学习领域的拓展,眼界的开阔,一定会大大启发学生的土地情,乡土爱,激发爱国热情,萌生民族自豪感。
何为民族情,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土地情,乡土情,家乡情。
这种情《黄土地黑土地》中处处都有着流露和体现。
课程中的乡土情与教师备课时酝酿出的民族情产生和谐共振,为落实课程三维目标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会产生很好的情感迁移效应。
2、知识目标:了解基本的我国地理地形差异的知识,探究地理、气候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依据总目标,我认为本课在知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一方水土,涵盖了地理、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一方水土的不同,造就了一方人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这句话中又包蕴着丰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