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钢-控轧控冷第1章综述
- 格式:ppt
- 大小:1.81 MB
- 文档页数:52
绪论控制轧制是在热轧过程中通过对金属加热制度、变形制度和温度制度的合理控制,使热塑性变形与固态相变结合,以获得细小品粒组织,使钢材具有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的轧制新工艺。
控制冷却。
是控制轧后钢材的冷却速度达到改善钢材组织和性能的目的。
加热制度:加热温度,加热速度变形制度:各道次压下分配,变形间隔时间,变形速度等温度制度:开轧温度,各道次变形温度,终轧温度,快冷温度,快冷速度,卷取温度。
提高性能的主要手段:细化晶粒。
快冷作用:改善组织结构,抑制晶粒长大。
1钢的奥氏体形变与再结晶重点:1)热变形过程中各阶段的特征2)变形量与热变形间隙时间内钢的奥氏体再结晶行为特征的关系难点:细化动态再结晶晶粒尺寸与促使动态再结晶进行的矛盾1.1. 热变形过程中的奥氏体再结晶行为(动态再结晶)1.1.1.热变形各阶段的特征热塑性加工变形过程是加工硬化和回复、再结晶软化过程的矛盾统一,如果钢在常温附近变形(冷加工),随着变形量的增加钢的变形抗力增大。
从微观的观点看,随着变形量的增加位错密度增大。
这时异号位错合并以及由于位借的再排列引起的加工软化数量很少,因此变形应力不断增大。
在高温奥氏体区变形的钢,随着变形量的增大加工硬化过程和高温动态软化过程(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同时进行,根据这两个过程的平衡状况来决定材料的变形应力。
图1-1表示了奥氏体热加工时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及其组织结构变化示意图,该真应力—真应变曲线由几个子阶段组成:图1-1 奥氏体热加工真应力-真应变曲线与材料结构变化示意图阶段应力变化动态再结晶情况位错变化宏观效果组织1 不断增加但增加速率变小发生动态回复,未发生动态再结晶密度不断增加,但增加速度变小,位错发生交滑移和攀移,动态多边形化加工硬化晶粒不断拉长2 先增到直到最大值发生部分动态再结晶位错大量消失,但增加的速度仍大于消失的速度加工硬化速度大于加工软化大部分晶粒被拉长,开始产生细小的再结晶晶粒3 减小发生部分动态再结晶位错大量消失,且消失速度大于增加速度加工硬化速度小于软化速度小部分晶粒被拉长,大量细小的再结晶晶粒产生4rcεε〈近似不变发生连续的完全动态再结晶位错大量消失,消失速度等于增加速度加工硬化与软化速度相等所有晶粒最终都变成细小的再结晶晶粒rcεε〉增加与减少交替,波浪式发生间断的完全动态再结晶位错大量消失,在一个周期内消失速度等于增加速度在一个周期内加工硬化与软化速度相等所有晶粒最终都变成细小的再结晶晶粒值得注意的是第三阶段。
钢材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一)姓名:蔡翔班级:材控12学号:钢材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控轧控冷是对热轧钢材进行组织性能控制的技术手段,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热轧带钢、中厚板、型钢、棒线材和钢管等钢材生产的各个领域。
控轧控冷技术能够通过袭警抢话、相变强化等方式,使钢材的强度韧度得以提高。
Abstract: controlled rolling is controlled cooling of hot rolled steel organization performance control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hot rolled strip steel, plate, steel, wire rod and steel pipe and other steel products production fields.Controlled rolling technology of controlled cooling can pass over assaulting a police officer, phase transformation strengthening and so on, to improve the strength of the steel toughness.关键词:宽厚板厂,控制轧制,控制冷却1.引言:控轧控冷技术的发展历史:20世纪之前,人们对金属显微组织已经有了一些早期研究和正确认识,已经观察到钢中的铁素体、渗碳体、珠光体、马氏体等组织。
20世纪代起开始有学者研究轧制温度和变形对材料组织性能的影响,这是人们对钢材组织性能控制的最初尝试,当时人们不仅已经能够使用金相显微镜来观察钢的组织形貌,而且还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的使用加深了对金属微观组织结构的认识。
1980年OLAC层流层装置投产,控轧控冷在板带、棒线材等大面积应用,技术已成熟,理论进展发展迅速。
一种轧钢过程控冷的方法【原创实用版4篇】目录(篇1)1.介绍轧钢过程控冷方法的重要性2.描述该轧钢过程控冷方法的原理3.分析该轧钢过程控冷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4.结论正文(篇1)轧钢过程控冷方法对于钢铁制造业来说至关重要,它可以控制钢材的硬度和强度,使其符合不同的使用需求。
目前,有许多不同的轧钢过程控冷方法被广泛应用。
一种常用的轧钢过程控冷方法是水冷。
这种方法通过在钢材表面喷水来快速冷却钢材,使其达到所需的硬度和强度。
水冷方法的原理非常简单,但它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快速有效地控制钢材的温度。
此外,水冷方法的操作也非常简单,易于实现自动化。
然而,水冷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因此在某些地区可能成本较高。
其次,水冷方法可能会导致钢材表面产生氧化铁皮,这可能会影响钢材的表面质量。
最后,水冷方法可能会使钢材产生裂纹,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无法满足使用要求。
总的来说,水冷方法是一种有效的轧钢过程控冷方法,但它的局限性需要我们在使用时加以考虑。
目录(篇2)1.引言2.轧钢过程控冷的方法介绍3.传统轧钢过程控冷方法的不足4.热轧钢板的优点5.结论正文(篇2)一、引言轧钢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加工过程,通过轧制将金属坯料加工成各种形状的金属制品。
在轧钢过程中,控冷是一种关键的技术,它能够控制金属的冷却速度,从而控制金属的微观结构和机械性能。
本文将介绍轧钢过程控冷的方法。
二、轧钢过程控冷的方法介绍轧钢过程控冷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常用的有水冷、风冷、干冷等。
水冷和风冷都是通过强制对流来实现金属的冷却,而干冷则是通过辐射和对流传热来实现金属的冷却。
这些方法都有其优缺点,例如水冷和风冷成本较低,但冷却速度较慢;干冷冷却速度较快,但成本较高。
三、传统轧钢过程控冷方法的不足传统的轧钢过程控冷方法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冷却速度慢、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
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此需要寻找更加高效、环保的控冷方法。
1、控制扎制:是在热轧过程中通过对金属加热制度、变形制度和温度制度的合理控制,使热塑性变形与固态相变结合,以获得细小晶粒组织,使钢材具有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的轧制新工艺。
2、控制冷却:是控制扎后钢材的冷却速度达到改善钢材组织和性能的目的。
第一篇:第一章1、钢的强化机制:a、固溶强化(分为间隙固溶和置换固溶,添加溶质元素使固溶体强度升高的现象,机理是溶质原子溶入铁的机体中,造成机体晶格畸变,从而使机体的强度提高,以及溶质原子与运动位错间的相互作用,阻碍了位错的运动,从而使材料的强度提高)b、形变强化(决定于位错运动受阻)c、沉淀强化和弥散强化(细小的沉淀物分散于基体之中,阻碍位错运动,而产生强化作用,这就是沉淀强化。
弥散强化与沉淀强化并无太大区别,只是后者是内生的沉淀相,前者为外加质点。
d、细晶强化(晶粒愈细小,晶界就愈多,晶界阻力也愈大,为使材料变形所施加的切应力就要增加,因而使材料的屈服强度提高)e、亚晶强化(低温加工的材料因动态、静态回复形成亚晶,亚晶的数量、大小与变形温度、变形量有关。
亚晶强化的原因是位错密度提高)f、相变强化(通过相变而产生的强化效应称为相变强化)2、韧性:是材料塑性变形和断裂(裂纹形成和扩展)全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
材料的冲击韧性指标包括冲击功Ak脆转变温度Tc3、影响材料韧性的因素:a、化学成分的影响b、气体和夹杂物的影响c、晶粒细化的影响d、沉淀析出的影响e、形变的影响f、相变组织的影响第二章1、奥氏体热加工时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及其组织结构变化示意图,该曲线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塑性变形量小时,随着变形量增加变形抗力增加,直至达到最大值。
(2)、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动态软化抵消不了加工硬化,随着变形量的增加金属内部畸变能不断升高,达到一定程度后在奥氏体内将发生另一种转变,即动态再结晶。
(3)、第三阶段:当第一轮动态再结晶完成以后,在真应力-真应变曲线上将出现两种情况,a、一种是变形量虽不断增加而应力值基本不变,呈稳态变形。
控轧控冷在棒线材中的应用班级:摘要:线材为了获得高强度、高韧性的综合性能, 可以采用不同的控制轧制工艺来达到。
关键词:控轧空冷应用线材前言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技术作为提高产品的组织性能,降低钢材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上起着巨大的作用。
正文一.控轧控冷概述1.控轧控冷概念(1)控制轧制:在热轧过程中,通过对金属加热制度、变形制度和温度制度的合理控制,使热塑性变形与固态相变相结合,以获得细小晶粒组织,从而得到较高的综合性能的轧制工艺。
(2)控制冷却:控制轧后钢材的冷却速度达到改善钢材组织和性能的目的。
2.控制轧制的优点如下:(1)可以在提高钢材强度的同时提高钢材的低温韧性。
(2)可以充分发挥铌、钒、钛等微量元素的作用。
3.控制轧制工艺的缺点:(1)要求较低的轧制变形温度和一定的道次压下率,因此增大了轧制负荷。
(2)由于要求较低的终轧温度,大规格产品需要在轧制道次之间待温,降低轧机生产率。
4.控制冷却工艺的优点(1)节约能耗、降低生产成本。
利用轧后钢材余热,给予一定的冷却速度控制其相变过程,从而可以取代轧后正火处理和淬火加回火处理,节省了二次加热的能耗,减少了工序,缩短了生产周期,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2)可以降低奥氏体相变温度,细化室温组织。
轧后控制冷却能够降低奥氏体相变温度,对同一晶粒度级别的奥氏体,低温相变后会使,晶粒明显细化,使珠光体片层间隔明显变薄。
(3)可以降低钢的碳当量。
采用轧后控制冷却工艺有可能减少钢中的碳含量及合金元素加入量,达到降低碳当量的效果。
(4)道次间控制冷却可以减少待温时间,提高轧机小时产量。
在道次间采用控制冷却,可以精确地控制终轧温度,减少轧件停下来等待降温的时间。
5.控制轧制、控制冷却工艺参数控制特点(1)控制钢坯加热温度。
根据对钢材性能的要求来确定钢坯加热温度,对于要求强度高而韧性可以稍差的微合金钢,加热温度可以高于1200℃,对以韧性为主要性能指标的钢材,则必须控制其加热温度在1150 ℃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