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雷击对变电所电子设备的危害及其防护

雷击对变电所电子设备的危害及其防护

雷击对变电所电子设备的危害及其防护
雷击对变电所电子设备的危害及其防护

雷击对变电所电子设备的危害及其防护

【摘要】由于电子设备自身所具备的特性,使其在发生雷电现象时极易受到雷电电磁脉冲的影响而损坏,影响到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尤其是在对电力企业来讲,雷击对电子设备的危害更会给电力系统的正常发电、供电带来极大的影响,甚至会引发一连串的不良反应,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为此,加强对雷击电子设备所造成危害性与其防护措施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现本文就通过分析雷击对变电所电子设备的危害性,来探讨其具体的防护对策。

【关键词】雷击;变电所;电子设备;危害;防护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与危害性。在很多人的观念中,都认为雷电事故发生的概率很小,并且只要做好安装避雷针、引下线以及接地装置等工作就能够防止雷电事故的发生。但事实上,雷电所带来的危害并不单单是强大的瞬间电流与高伏电压,还有其在传导瞬间高压电流时所引起的电磁场变化。电磁场变化虽然不会对人体带来直接的伤害,但其却能够对各种电子设备产生强大的冲击,从而导致电子设备损坏而造成各种事故的发生。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电子设备的防雷措施,以避免电子设备损坏而造成其他事故。以下本文主要针对变电所的电子设备防雷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以供参考交流。

1.雷击对变电所电子设备的危害

一般来讲,雷击所造成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四种方式来实现的,即雷电直击、雷电反击、感应雷以及雷电侵入波。而对于变电所的电子设备来讲,其对设备的危害方式主要是雷电直击与感应雷。并且经过对多起雷击过电压造成的变电所运行事故进行调查后发现,由于变电所都设置有专门的避雷针等避雷设施,因而受雷电直击影响而受到损害的事故发生率很低。大多数电子设备因雷击而损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感应雷的作用而造成的。另外,需要引起人们注意的是,除了上述两种雷击破坏变电所电子设备的方式以外,还有一种雷击方式也会对变电所电子设备造成很大破坏作用,即高压反击雷。这三种雷击方式的危害原理分别如下所示:

1.1雷电直击

防雷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变电所建设过程中重点考虑的问题,在变电所中基本都设置了较为全面的防雷系统。因此在以往的变电所中,所有的设备装置几乎都在防雷系统的考虑范围内,遭受雷电直击而造成的设备损坏问题不常出现。但是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变电所设备运行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这些信息技术在提高变电所自动化运行水平的同时,也给变电所的防雷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防误操作系统、图像监控系统等,在设计或安装这些新的电子系统时,若没有相应的将防雷系统进行变更或改善,就很可能导致雷雨季节,雷电击穿弱电设备的现象。

雷电的危害分为直接雷击

·雷电的危害分为直接雷击、间接雷击(或叫感应雷击)。雷电一般分为直接雷和感应雷,建筑物外安装的避雷针只能防止直击雷,而感应雷则通过外部相连的线路危害室内的家用电器。直接雷击是指建筑物或其他地表物体放电与雷云间导通,被击中处流过巨大电流,从而产生巨大的电动效应、热效应、电磁效应等,破坏被击中的物体。雷电击中某处后,激起的电磁波又会向外传播,破坏或影响附近的电气设备。感应雷击是由于雷雨云的静电感应或放电时的电磁感应作用,使建筑物上的金属物件,如管道、钢筋、电线、反应装置等感应出与雷雨云电荷相反的电荷,造成放电所引起。雷击发生后产生的高电位还会沿附近的电线进入附近的建筑物,损坏与其相连的电器。那么如何预防雷电灾害的发生呢?各种建筑物根据其性质、重要性安装避雷设施,是防雷电灾害的基础一环。平时在建筑物间拉电线,或建立通讯、电视联系而需连接导线时,应该将导线埋入地下防止间接雷的引入。在打雷时应该关掉电器,并断开与外来电源的连接。值得注意的是避雷针”可防避“直接雷击”,而防避“感应雷击”却无能为力。 ·在野外遇上雷雨时,不能为了躲雨而跑到大树底下,因为大树突出地表,易被雷电击中。可以找有避雷措施的场所或山洞,不要躺在地上、壕沟或土坑里。若找不到合适的避雷场所,可以蹲下,两脚并拢,双手抱膝,尽量降低身体重心,减少人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如能立即披上不透水的雨衣,防雷效果更好。特别需要提醒的是,雷雨天应尽量避免接打手机,尤其是在外旅游,身处空旷地带的游客,雷雨天必须关闭手机。 ·遇到雷雨时尽量减少外出,更不要到江河、湖泊、池塘、坑边等处钓鱼、划船或游泳。(3)不要站在高处,如山顶、楼顶或其它接近导电性高的物体,而要站到地势比较低的不宜导电的地方。 (5)在野外遇到球形雷,不要动,可拾起身边的石块使劲向外扔去,将球形雷引开,以免误伤人群。 (6)户外行走时,要远离树木和桅杆,尽量避开电线杆的斜拉铁线,不要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外墙等易导电的物体。 (7)驾车遭遇打雷时,不要将头伸向车外,上下车时不宜一脚在地一脚在车,双脚应同时离地或离车。 人在户外碰到雷雨天气,为防止被雷击,应遵守以下原则: ●立即寻找避雷场所,可选择装有避雷针、钢架或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等场所,但应注意不要靠近防雷装置的任何部分。 若找不到合适的避雷场所,可以蹲下,两脚并拢,双手抱膝,尽量降低身体重心,减少人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如能立即披上不透水的雨衣,防雷效果更好。 ●不要停留在露天游泳池、开阔的水域或小船上; ●不要停留在树林的边缘;不要停留在电线杆、旗杆、干草堆、帐篷等没有防雷装置的物体附近; ●不要停留在铁轨、水管、煤气管、电力设备、拖拉机、摩托车等外露金属物体旁边;不要停留在山顶、楼顶等高处; ●不要靠近孤立的大树或烟囱(山顶孤立的大树边尤其危险); ●不要躲进空旷地带孤零零的棚屋、岗亭里。 ●不要在旷野中打伞或高举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杆、锄头等;应立即停止打高尔夫球、踢足球、攀登、钓鱼、游泳等户外活动。 ●要避免开摩托车、骑自行车在雷雨中狂奔;停留在汽车里应关好车门车窗。 ●多人一起在野外时,应相互拉开几米距离,不要挤在一起。 ●高压电线遭雷电击落地面时,近旁的人要保持高度警觉,当心地面“跨步电压”电击。逃离的正确方法是:双脚并拢,跳着离开危险地带。

浪涌保护器(SPD)的设置及应用现状

浪涌保护器(SPD)的设置及在福建省的应用现状 作者: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林卫东 杭州鸿雁电器公司谢文平 摘要:为减少雷电电磁脉冲、开关浪涌等对设备所造成的损坏,本文分析了建筑物内电气设备要设置浪涌保护器(SPD)的原因,列出了部分防雷规范、规定及标准,介绍了选用设置各种电源浪涌保护器和信号浪涌保护器的方法;同时本文简述了浪涌保护器在福建省的应用现状,对常用几个厂家的产品进行了市场信息比较,指出浪涌保护器在福建省各个地区必将得到进一步普及。关键词:浪涌保护器(SPD)应用选用设置电压保护水平放电电流雷电电磁脉冲 (转载请保留电气论坛https://www.doczj.com/doc/6f15579256.html, 版权!) 在地球上,雷电时时刻刻都存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将雷电称之为电子化时代的一大公害。据统计,在任一时刻平均有2000多个雷暴在进行着,火灾、爆炸、建筑物破坏、人畜伤亡、设备损坏等无不与之相连,雷暴被联合国列为十大自然灾害之一,它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各种活动。我国每年因雷害造成的损失达100亿元人民币。 当人类社会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后,雷灾出现的特点与以往有极大不同,可概括为:(1)受灾面积大大扩大,雷害从电力、建筑这两个传统领域扩展到几乎所有行业,特别是与高新技术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如航天航空、国防、邮电通信、计算机、电子工业、石油化工、金融证券等。(2)入侵方式从平面入侵变为立体入侵,从闪电直击和雷电波沿线传输变为空间闪电的脉冲电磁场从立体空间入侵到任何角落,无孔不入地造成灾害,因而防雷工程已从防直击雷、感应雷进入防雷电电磁脉冲(LEMP)。(3)雷灾的经济损失和危害程度大大增加了。有时候雷电袭击对象本身的直接经济损失并不太大,而由此产生的间接损失和影响却难以估量。例如,1999年8月27日下午3点,某寻呼台遭受雷击,导致该台中断数小时,其直接损失是有限的,但间接损失大大超过直接损失。 产生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雷灾的主要对象已集中在微电子设备上,雷电本身并没有变,而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电子技术的应用渗透到各种生产和生活领域,微电子器件极端灵敏这一特点很容易受到无孔不入的LEMP的作用,造成微电子设备的失控或者损坏。为此,当今时代的防雷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复杂性大大增强了,雷电的防御已从直击雷防护进入到感应雷、雷电电磁脉冲等的防护。当然,来自电路的开、断操作,感性和容性负载的开关操作及来自短路电流的阻断等引起的开关浪涌也是造成微电子设备失控或损坏的原因之一。美国的调查数据表明,在保修期内出现问题的电气产品中,有63%是由于浪涌造成的。 一、浪涌保护器的设置原因 雷电防护包括针对建筑物的直击雷防护,以及针对建筑物内设备、人员的雷电波侵入防护和雷击电磁脉冲防护两大部分。 多数人对直击雷防护并不陌生,但对雷电电磁脉冲防护的认识仍非常有限。雷击发生时,大约50%的雷电流将沿接闪——引下线通路直接泄放入地,频率成分非常复杂的雷电流快速通过引下线时会感应出极强的电磁场,建筑物中的管线相对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流(即雷击电磁脉冲),间接导致设备损坏和人员伤亡;另一方面,至少有50%的雷电流将沿着进出建筑物的管线泄放,对人员和设备构成直接威胁。因此,雷电波侵入与雷击电磁脉冲防护已成为现代防雷设计的重中之重。依据IEC61024-1的说明,室内雷电保护的主要防护措施是:浪涌保护器安装和等电位连接。等电位连接的目的,在于减小保护区间内,各金属部件和各系统之间的电位差。对非带电金

雷电的形成与危害

雷电是由雷云(带电的云层)对地面建筑物及大地的自然放电引起的。在天气闷热潮湿的时候,地面上的水受热变为蒸汽,并且随地面的受热空气而上升,在空中与冷空气相遇,使上升的水蒸汽凝结成小水滴,形成积云。云中水滴受强烈气流吹袭,分裂为一些小水滴和大水滴,较大的水滴带正电荷,小水滴带负电荷。细微的水滴随风聚集形成了带负电的雷云;带正电的较大水滴常常向地面降落而形成雨,或悬浮在空中。由于静电感应,带负电的雷云,在大地表面感应有正电荷。这样雷云与大地间形成了一个大的电容器。当电场强度很大,超过大气的击穿强度时,即发生了雷云与大地间的放电,就是一般所说的雷击 雷电的形成 雷电是云内、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现象。夏季的午后,由于太阳辐射的作用,近地层空气温度升高,密度降低,产生上升运动,在上升过程中水汽不断冷却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粒子,形成云团,而上层空气密度相对较大,产生下沉运动,这样的上下运动形成对流。在对流过程中,云中的小水滴和冰晶粒子发生碰撞,吸附空气中游离的正离子或负离子,这样水滴和冰晶就分别带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一般情况下,正电荷在云的上层,负电荷在云的底层,这些正负电荷聚集到一定的量,就会产生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猛烈的放电现象,这就是雷电的形成过程。雷电电荷在放电过程中,产生很强的雷电电流,雷电电流将空气击穿,形成一个放电通道,出现的火光就是闪电。在放电通道中空气突然加热,体积膨胀形成爆炸的冲击波产生的声音就是雷声 雷电的危害雷电的危害雷电的危害雷电就是巨大的电火花。雷电流总是选择距离最近、最易导电的路径向大地泄放,凡是空气中导电微粒较多、地面上高耸物体、地面与地下的电阻率较小的地段容易落雷。一般说来,地面导电性能好,有突出的高大物体等,都易遭受雷击。例如导电性能好的金属矿物质条件就比一般地质条件更易遭雷击;湿土的雷击机会就比干土、沙地和岩石地面要多;水面比旱地易遭雷击;高楼、烟囱这些突出建筑物就比平地易遭雷击;山地也比谷地易遭雷击。直接被雷电击中会受伤害,但有时,即使未被雷电直接击中,由于离雷击点很近也会造成事故。这是因为强大的雷电电流向地里泄放时,由于地电阻的存在,使近雷击点处的电压值要比远离雷击点处的电压值大得多。因此,人若两脚分开站立,一脚离雷击点近,另一脚离雷击点远,就产生一定的电位差,这就是常说的“跨步电压”。一部分雷电电流由于“跨步电压”而流过人体,同样会造成伤害。雷电灾害的严重性表现在它具有巨大的破坏性上。它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如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雷电灾害波及面广,人类社会活动、农业、林业、牧业、建筑、电力、通信、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石油化工、金融证券等各行各业,几乎无所不及。 雷电的危害一般分为两类雷电的危害一般分为两类雷电的危害一般分为两类雷电的危害一般分为两类:::: 雷直接击在建筑物上发生热效应和电动力作用; 雷电二次作用,即雷电流产生静电和电磁感应。 雷电的具体危害表现如下::::1、雷电流高压效应会产生高达数万伏甚至数十万伏的冲击电压,如此巨大的电压瞬间冲击电气设备,足以击穿绝缘使设备发生短路,导致燃烧、爆炸等直接灾害。2、雷电流高热效应会放出几十至上千安的强大电流,并产生大量热能,在雷击点的热量会很高,可导致金属熔化,引发火灾和爆炸。3、雷电流机械效应主要表现为被雷击物体发生爆炸、扭曲、崩溃、撕裂等现象导致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4、雷电流静电感应可使被击物导体感生出与雷电性质相反的大量电荷,当雷电消失来不及流散时,即会产生很高电压发生放电现象从而导致火灾。5、雷电流电磁感应在雷击点周围产生强大交变电磁场,感生出的电流可引起变电器局部过热而导致火灾。6、雷电波的侵入和防雷装

夏季雷雨季节人身和设施雷击伤害预防

夏季雷雨季节人身和设施雷击伤害预防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夏季雷雨季节人身和设施雷击伤害预防进入雷雨季节,雷击频频发生,会造成人身和设施的巨大伤害和损失。请大家学习以下防范措施,进行自检自查,减少和控制雷击伤害。 一、人身防雷措施 雷暴时,由于雷云直接对人体放电、雷电流入地下产生的对地电压以及二次放电都可能对人造成电击。大家思想上一定要高度重视,不要认为只是偶然,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更不要麻痹大意。另外,也不要惊慌失措,胆战心惊,而要沉着冷静,保持平常心态,积极应对。预防雷击的措施如下: 1.室内预防雷击 (1)电视机的室外无线在雷雨天要与电视机脱离,而与接地线连接。 (2)雷雨天气应关好门窗,防止球形雷窜入室内造成危害。 (3)雷暴时,人体最好离开可能传来雷电侵入波的线路和设备 1.5m以上。也就是说,尽量暂时不用电器,最好拔掉电源插头;不要打电话;不要靠近室内的金属设备如暖气片。自来水管、下水管;要尽量离开电源线、电话线。广播线,以防止这些线路和设备对人体的二次放电。另外,不要穿潮湿的衣服,不要靠近潮湿的墙壁。 2.室外如何避免雷击 (1)为了防止反击事故和跨步电压伤人,要远离建筑物的避雷针及其接地引下线。

(2)要远离各种天线、电线杆、高塔。烟囱、旗杆,如有条件应进入有宽大金属构架、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金属壳的汽车和船只,但是帆布蓬车和拖拉机、摩托车等在雷电发生时是比较危险的,应尽快离开。 (3)驾车遭遇打雷时,不要将头伸向车外,上下车时不宜一脚在地一脚在车,双脚应同时离地或离车。 (4)应尽量离开山丘、海滨、河边、池旁;应尽快离开铁丝网、金属晒衣绳。孤独的树木和没有防雷装置的孤立的小建筑等。 (5)雷雨天气尽量不要在旷野里行走。如果有急事需要赶路时,要穿塑料等不侵水的雨衣;要走的慢些,步子小点;不要骑自行车上行走;不要用金属杆的雨伞,不要把带有金属杆的工具如铁锹、锄头扛在肩上。人在遭受雷击前,会突然有头发竖起或皮肤颤动的感觉,这时应立刻躺倒在地,或选择低洼处蹲下,双脚并拢,双臂抱膝,头部下俯,尽量缩小暴露面即可。球形雷有“跟风”的习性,即跟着气流运动。人碰到球形雷时若拔腿就跑,球形雷会紧随而至,最好的避险方法是立即双手抱头,双脚并拢蹲下。 二、设施的防范 1.建筑物是否已采取直击雷防护措施,直击雷防护方式,避雷网格、引下线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有无锈蚀、断裂、脱开现象。接闪器保护范围是否可覆盖建筑物的全部,包括屋顶设备。

电子产品可靠性试验国家标准清单

电子产品可靠性试验国家标准清单 GB/T 15120、1-1994 识别卡记录技术第1部分: 凸印 GB/T 14598、2-1993 电气继电器有或无电气继电器 GB/T 3482-1983 电子设备雷击试验方法 GB/T 3483-1983 电子设备雷击试验导则 GB/T 5839-1986 电子管与半导体器件额定值制 GB/T 7347-1987 汉语标准频谱 GB/T 7348-1987 耳语标准频谱 GB/T 9259-1988 发射光谱分析名词术语 GB/T 11279-1989 电子元器件环境试验使用导则 GB/T 12636-1990 微波介质基片复介电常数带状线测试方法 GB/T 2689、1-1981 恒定应力寿命试验与加速寿命试验方法总则 GB/T 2689、2-1981 寿命试验与加速寿命试验的图估计法(用于威布尔分布) GB/T 2689、3-1981 寿命试验与加速寿命试验的简单线性无偏估计法(用于威布尔分布) GB/T 2689、4-1981 寿命试验与加速寿命试验的最好线性无偏估计法(用于威布尔分布) GB/T 5080、1-1986 设备可靠性试验总要求 GB/T 5080、2-1986 设备可靠性试验试验周期设计导则 GB/T 5080、4-1985 设备可靠性试验可靠性测定试验的点估计与区间估计方法(指数分布)

GB/T 5080、5-1985 设备可靠性试验成功率的验证试验方案 GB/T 5080、6-1985 设备可靠性试验恒定失效率假设的有效性检验 GB/T 5080、7-1986 设备可靠性试验恒定失效率假设下的失效率与平均无故障时间的验证试验方案GB/T 5081-1985 电子产品现场工作可靠性有效性与维修性数据收集指南 GB/T 6990-1986 电子设备用元器件(或部件)规范中可靠性条款的编写指南 GB/T 6991-1986 电子元器件可靠性数据表示方法 GB/T 6993-1986 系统与设备研制生产中的可靠性程序 GB/T 7288、1-1987 设备可靠性试验推荐的试验条件室内便携设备粗模拟 GB/T 7288、2-1987 设备可靠性试验推荐的试验条件固定使用在有气候防护场所设备精模拟 GB/T 7289-1987 可靠性维修性与有效性预计报告编写指南 GB/T 9414、1-1988 设备维修性导则第一部分: 维修性导言 GB/T 9414、2-1988 设备维修性导则第二部分: 规范与合同中的维修性要求 GB/T 9414、3-1988 设备维修性导则第三部分: 维修性大纲 GB/T 9414、4-1988 设备维修性导则第五部分: 设计阶段的维修性研究 GB/T 9414、5-1988 设备维修性导则第六部分: 维修性检验 GB/T 9414、6-1988 设备维修性导则第七部分: 维修性数据的收集分析与表示 GB/T 12992-1991 电子设备强迫风冷热特性测试方法 GB/T 12993-1991 电子设备热性能评定

雷击对自动化设备的危害及防护措施

编号:SM-ZD-75332 雷击对自动化设备的危害 及防护措施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雷击对自动化设备的危害及防护措 施 简介:该方案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1、雷电的危害 出现雷击时,雷电流会沿变电站的接地网散流,支线上的雷电流和各点电位差异很大,连接在不同等电位地网上的自动化设备,如果其间有电信号联系,那么超过其容许承受能力的地电位差将导致设备损坏。由于直击雷放电的能量通过电磁感应和静电感应方式向四周辐射,会出现导致设备过电压放电。显然,这种雷危害是大面积的,变电站二次设备损坏多数都是由此情况产生,特别是自动化设备对雷电等电磁脉冲和过电压过电流的耐受能力很低,就会在设备的绝缘薄弱处造成击穿。而且电力系统针对自动化设备防雷工作滞后,这些设备遭受雷击损坏极高,后果也越来越严重。近年来在电力系统中多次发生因雷电造成综合自动化设备损环,使测控装置误动、拒动,或使远动工作站“罢工”,更严重的

防雷方案(1)

防雷方案 一、前言 雷电以其巨大的破坏力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惨重的灾难。随着微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各种测控及网络通信系统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金融、邮电、电力、石油化工、交通运输等各行业及医疗保健等现代生活各领域。这类电子系统(设备)元器件的集成度高,信息存储量大,速度和精度不断提高,但工作电压仅有几伏,信息电流仅为有微安级,对过电压、过电流、电磁脉冲等外来干扰极其敏感且耐受能力极低。当人类社会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后,雷灾的主要对象已集中在微电子器件设备上。由雷电而产生的电涌是微秒量级的异常大电流脉冲,它可使电子设备受到瞬态过电压的破坏。过电压及雷击电磁脉冲对其的冲击,轻则引起系统失灵,重则导致系统或其元器件永久损坏。 为此,当今时代的防雷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复杂性大大增加了,雷电的防御已从直击雷防护到系统防护,我们必须站到历史时代的新高度来认识和研究现代防雷技术,提高对雷灾防御的综合能力。 雷电的危害及途径 雷电的危害 精密仪器设备及计算机网络、通讯网络、电视广播系统最易受雷电袭击,这是因为: 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型贴面元器件,多层电路印制板的高科技产品; 核心工作电压仅几伏,电流可小至微安级的微电子设备对过电压、过电流、电磁脉冲等外来干扰极其敏感且耐受能力极低; 由异地多台仪器设备、计算机、通信、广播系统通过线缆布线联网,长期运行不停机; 这些敏感的毫焦耳量级电子设备无法抵御雷电释放出的数百兆焦耳能量的冲击。 雷击破坏的后果严重

设备损坏、工作瘫痪,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造成人员伤亡。 雷电危害的途径 直接雷击 雷电直接击中地面的建筑物和地面的重要设施而造成损害。 感应雷击 入侵微电子设备系统的雷击电磁脉冲LEMP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导线引雷:雷电的能量作用于电子设备相连的各种导线上,以及因此在不同导线间感应的雷击电磁脉冲沿导线侵入电子设备。如:电力线、信 号线、天馈线; 直接耦合:雷电的能量直接作用于电子设备上,造成元器件损坏; 地电位反击:雷电击中避雷针时强大的雷电流经过引下线和接地体泄入大地,在接地体附近产生放射型的电位分布,会在靠近的其他电子设备 接地体产生高压地电位反击,入侵电压可高达数万伏。 建筑物的避雷针及引下系统的作用是替代建筑物承受雷击,以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在避雷针引入强大的雷电流通过引下线泻入地时,在附近空间产生强大的瞬变磁场,使其邻近的导体(如建筑物的各类金属管、线包括电源线和信号线)上感应出雷击电磁脉冲,因此建筑物避雷系统不但不能保护微电子设备,反而经常引入雷电流损坏微电子设备。 雷电的危害途径尤以感应雷击的危害性最大,有时看起来打雷闪电的强度并不大,但云层的静电感应或放电时的电磁感应通过建筑物导体、机壳、电源引入强大的雷击电磁脉冲,由此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二、设计依据及原则 1、设计依据 重庆是雷击高发区,每年因雷击造成的损失高达几亿元(去年有统计的数据

雷电的危害性分析及其预防措施

雷电的危害性分析及其预防措施 雷电是自然界中雷云之间或是雷云与大地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其特点是电压很高、电流很大、能量释放时间短,具有很大的危害性。雷电会造成电力系统大面积停电、森林大面积烧毁、建筑物毁坏、油库爆炸起火、通讯系统瘫痪以及家电设备损坏等等。 1雷电理论 1.1雷云结构和雷电的放电机理 雷云的典型结构是中部有强烈的上升气流,在这种气流的作用下,带正电的冰晶与带负电的水滴开始分离,形成一部分带正电荷,一部分带负电荷的雷云。由于异性电荷的不断积累,不同极性的云块之间电场强度不断增大,当某处的电场强度超过空气可能承受的击穿强度时,就形成了云间放电。不同级性的电荷通过一定的电离通道互相中和,产生强烈的光和热,并发出一种强光,称之为“闪”,所发出的热,使附近的空气突然膨胀,发出霹雳的轰鸣,称之为“雷”。 由于雷云负电的感应、使附近地面积聚正电荷,从而使地面与雷云之间形成强大的电场。当某处积聚的电荷密度很大,造成电场强度达到雷云与地面之间空气游离的临界值时,就为雷云对地放电打到地面上的闪电即为“落雷”。如果落雷击中人员、建筑物、机电设备和森林树木而造成的危害,这种现象为“雷击事故”。 1.2雷电活动强度 雷电活动的强度是因地区而异的,有的地区强,有的地区弱,某

一地区的雷电活动强度通常用“年平均雷电日”这一数字表示。我国年平均雷电日分布大致可划分4个区域,其中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雷电日在15~40d。年平均雷电日这一数字只能给人们提供某一地区雷电活动的概括情况,雷电活动的强弱程度与落雷概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事实上,即使是在同一地区,雷电活动也是有所不同的,有些地方受局部气象条件的影响,雷电活动可能比邻近地区强得多。 1.3雷击的选择性 雷害事故的统计资料说明,雷击的地点和建筑物遭受雷击的部位是有一定规律的,这个规律称为雷击的选择性。 地面上建筑物的性质和形状对雷电的发展是有影响的,当地面上电场不断增强时,在高大建筑物的尖顶和边缘上电场强度最大,构成雷电发展的良好条件。在旷野中,即使建筑物并不很高,但是由于它比较孤立、突出,因而较容易遭受雷击。金属结构的建筑物或内部有大型或大量金属物体的厂房,由于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也较易遭受雷击。

安全常识:如何避免致命的雷击灾害风险

安全常识:如何避免致命的雷击灾害风险 雷电是一种常常被人们忽视的严重气象灾害。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雷电的认识逐渐深入,对预防雷电灾害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一、如何判断雷暴距离有多远 狂风、暴雨和乌云覆盖可能是云地闪电即将来临的征兆。判断何时雷暴将到达,最简单方法是:当看到闪电时,通过计算看见闪电与听到雷声的间隔时间长短,来判断其你所处位置与落雷的距离。由于光速比声速大约快100万倍,所以,在闪电与伴随的雷声之间,会有一定的时间差。如果看见闪电后和听见雷声之间,时间间隔5秒钟,表示雷击发生在离自己约1.5公里左右的位置;如果是1秒钟,也就是一眨眼的时间就听见雷声,说明雷击位置就在你附近300米左右。当遇到雷暴天气时,你可以记住每次听到雷声与看见闪电的时间间隔是越来越长,还是越来越短,以此来判断雷暴是逐渐远离而去,还是即将遭受雷击,从而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 二、雷电伤人的四种方式 1、直接雷击:闪电直接袭击到人体,高达几万到十几万安培的

雷电电流,由人的头顶部一直通过人体到两脚,流入到大地。人因此而遭到雷击,受到雷电的击伤,严重的甚至死亡。 2、接触电压:当雷电电流通过高大的物体,如高的建筑物、树木、金属构筑物等泄放下来时,强大的雷电电流,会在高大导体上产生高达几万到几十万伏的电压。人不小心触摸到这些物体时,受到这种触摸电压的袭击,发生触电事故。 3、旁侧闪击:当雷电击中一个物体时,强大的雷电电流,通过物体泄放到大地。一般情况下,电流是最容易通过电阻小的通道穿流的。人体的电阻很小,如果人就在这雷击中的物体附近,雷电电流就会在人头顶高度附近,将空气击穿,再经过人体泄放下来。使人遭受袭击。 4、跨步电压:当雷电从云中泄放到大地时,就会产生一个电位场。电位的分布是越靠近地面雷击点的地方电位越高;远离雷击点的电位就低。如果在雷击时,人的两脚站的地点电位不同,这种电位差在人的两脚间就产生电压,也就有电流通过人的下肢。两腿之间的距离越大,跨步电压也就越大。 三、室外防雷措施

电子设备雷击保护导则(GB7450-87)

电子设备雷击保护导则 (GB7450-87) 本导则论述了电子设备防雷击保护原则,供从事电子设备设计、生产及使用人员考虑设备质量、成本、人笛安全时,将在电子设备上产生的雷电冲击限制到设备容许范围内,以达到GB3482—83《电子设备雷击试验方法》所规定的技术要求。 本导则适用于与外线相联接的电子设备的雷击保护,对雷电直击设备不能提供保护。 1 总则 1.1名词术语 1.1.1纵向过电压及纵向保护 纵向过电压指由于某种原因,使平衡电路上某点与地间超过容许的电压。用来掏此种过电压的保护称纵向保护。 1.1.2横向过电压及横向保护 横向过电压指由于某种原因,使平衡电路的线间,或不平衡电路的线与地间出现的超过[容许的电压。用来掏此过电压的保护称横向保护。 1.1.3内电路 指不直接联接于外线的机内侧电路, 1.1.4 粗保护 指限幅电压较高,耐流能力较大,装在靠近外线的电路点上的保护装置,如放电管等。 1.1.5 细保护 指限幅电压较低,耐流能力较弱,用于内电路保护固体元件的保护装置,如半导体二级管等。 1.2 危险源 1.2.1 直击雷 过可以引起几千伏的过电压直接加到线路装置和终端设备上,。 1.2.2 应雷 通过雷云之间或雷云对地的放电,在附近的架空线路、埋地线路、钢轨或类似导体上产生的感应过电压称感应雷。 1.2.3 地电位升 雷电流通过接地装置流入大地电位升高称电位升,会危害设备的对地绝缘。 1.3基本的保护方法 1.3.1规定设备的介质绝缘强度、耐流量、阻抗等,以适应所使用的环境。 1.3.2保护元件分流(如火花间隙)或中断(如用熔丝)可能到达设备内部的冲击。 1.4 保护元件 1.4.1 带碳精板或金属电极的空气隙保护器 通常联接于每一引入线与地之间,限制出现在两极间的电压,此类元件价格低廉,但运行一段时间特别经雷击放电后,绝缘电阻会下降,需经常维护及更换。 1.4.2 气体放电管 到被保护系统可容许的范围。可较长期工作不需要特殊的维护。但应对气体电管作定期检查,。三极气体入电管的横向电压小,保护效果优于二极气体放电管。 1.4.3 半导体二极管 可把外来过电压值幅低至1V,以保护设备。器件的动作速度快,但易因过流而遭损坏。多用于细保护电路。 1.4.4 压敏电阻 中一种其电阻值随外加电压而变化的非线性元件。从高阻到低阻的过渡可达纳秒级,耐流能力较大,

雷击的危害和防护

雷击的危害和防护 雷电是一种大气中的放电现象,作为一种无法抑制的强大的自然力的爆发,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而且常使电力、航空、通信、建筑等许多部门遭到破坏。在正常运行时,电力系统电气设备的绝缘处于额定电压作用下。但是,由于雷击和操作等原因,电力系统中某些部分的电压可能升高,甚至会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的数值。这种对电气设备绝缘造成危险的电压升高,称为过电压。按过电压产生的原因分为大气过电压(雷击过电压)和内部过电压两大类。。 1 .雷电的形成:大气中的水蒸气和地面的湿气受热上升,在空中不同冷、热气团相遇,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形成积云。积云运动,使电荷发生分离,亦即在上下气流的强烈摩擦和撞击下,形成带正、负不同电荷的积云,也称雷云。云层中电荷越聚越多,就形成了正、负不同雷云间的强大电场。同时,由于静电感应,带电的雷云临近地面时,对大地或电气设备将感应出与雷云极性相反的电荷,二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电容器”。雷云中电荷积聚到足够数量时,电场强度达到 25~30kV / cm 时,就会使正、负雷云之间或雷云与大地之间的空气绝缘击穿,而发出先导放电,当先导放电到达另一雷云或大地时,就产生强烈的“中和”作用,出现强大的电流,其值可达数十至数百千安。该电流称为雷电流,这一过程称为主放电过程。主放电的温度可达 20000 ℃,使周围的空气猛烈膨胀,并出现耀眼的光亮和巨响,称为雷电,亦即通常所说的雷鸣和闪电。主放电到达云端就已结束,然后,云中的残余电荷,经主放电通道下来与地上的电荷中和,称为余光放电过程。余光阶段的电流不大,但持续时间较长。由于云中可能同时存在几个电荷堆积中心,当第一个电荷中心的上述放电完成后,可能引起第二个、第三个中心向第一个通道放电,因此,雷电往往是多重性的(约占 40 % ) ,放电的平均数约为三次,雷击总的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 0.5s 。 2 .雷电过电压的基本形式:分为直接雷过电压、感应雷过电压、侵人波过电压三种基本形式。(1)直接雷过电压。雷云直接击中房屋、杆塔、电力装置等物体时,强大的雷电流流过该物体而泄人大地,在该物体上将产生很高的电压降,称为直接雷过电压。由于直接雷过电压幅值极高,是任何绝缘都无法直接承受的,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通常用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带或避雷网进行防护。(2)感应雷过电压。当雷击设备或架空线路附近地面时,在设备或导线上由于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而产生的过电压,称为感应雷过电压。感应过电压对 35kV 及以下绝缘是危险的,应采取措施加以防护,但对 110kV 及以上的设备,由于其绝缘的冲击耐压水平高于 500kV ,故没有危险。(3)侵人波过电压。它是指由于架空线路或架空金属管道上遭受直接雷或感应雷而产生的高压冲击雷电荷,可能沿线路或管道侵人室内。据统计,在电力系统中,由于雷电波侵人而造成的雷害事故,约占雷害总数的一半以上。 3 . 雷电参数(1)雷暴日。为了统计雷电活动频繁度,采用雷暴日为单位,在一天内只要听到雷声就算一个雷暴日。全年雷暴日的总和叫年雷暴日,我国把每年平均雷暴日不超过 15 日的地区叫少雷区,超过 40 日的叫多雷区,超过 90 日的叫强雷区。我们这一地区介于少雷区和多雷区之间。 4、常用防雷装置的种类和作用防雷工作包括电气设备的防雷和建(构)筑物的防雷两大内容。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避雷带及避雷器都是经常采用的防雷装置。一套完善的防雷装置包括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上述针、线、网、带实际上都只是接闪器。避雷针主要用于发电厂、变电站等电气设备

雷电电磁脉冲干扰与防护要点

科目:电磁干扰与兼容 任课老师:崔志伟 作业:雷电电磁脉冲干扰与防护姓名:朱传帅 学号:1505122194

雷电电磁脉冲干扰与防护 绪论 雷电是由带电的云在空中对地放电导致的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其具有选择性、随机性、不可预测性以及破坏性。雷电存在的形式除了可以直观感受到的发光、发热、发声的雷电流以外,在雷电流形成的同时由于电磁效应还会产生雷电电磁脉冲。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强大的雷电电磁脉冲是造成电子设备损坏的重要原因,可导致各种微电子设备的运行失效甚至损坏,成为威胁航空航天、国防军事、铁路运输、计算机与通信等领域的一大公害。 电子设备包括信息电子设备和电力电子设备两大类,信息电子设备基本采用微电子控制技术,电力电子设备相对于信息电子设备无信号传输线路外,其控制单元也大多采用微电子控制技术。近20 年来新发现的电子设备雷灾的起因是闪电的电磁脉冲(LEMP)辐射造成的,电子设备越先进、耐压等级越低、能耗越小,灵敏度越高、体积越小,则雷电电磁脉冲的危害范围越大。电子设备抗雷电电磁脉冲的干扰危害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雷电电磁脉冲既是雷电,又是电磁脉冲,但它既有别于直击雷,又有别于普通意义上的电磁脉冲干扰信号。现在对直击雷的防护技术已相当成熟,由于直击雷包含着巨大的能量,通常采用避雷针、避雷网等引雷入地,其实这就是将所接收到的雷电能量直接引向大地而起到分流雷电流的作用,但避雷针引下线由于电感的作用,最多也只能将5 0 % 的雷电流入地,余下的雷电流将通过其他途径或四处扩散后入地。扩散入地的雷电流就以雷电电磁脉冲的形式出现,对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要从干扰和所具有的巨大能量两个方面来综合考虑。直击雷的强大能量需要入地释放,同理,雷电电磁脉冲的能量也必须旁路泄放入地,在入侵通道上将雷电电磁脉冲引起的过电压、电流加以阻挡,且直接或间接泄放入地,从而达到保护电子。 正文 雷电防护系统(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LPS))是指用以对某一空间进行雷电效应防护的整套装置,它由外部雷电防护系统和内部雷电防护系统两部分组成。 注:在特定的情况下,雷电防护系统可以仅由外部防雷装置或内部防雷装置组成。 目前雷电电磁脉冲防护技术即防雷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国内各大防雷企业都能够实现从设计、产品提供到施工及售后服务的防雷一体化体系解决方案(防雷体系)。在一个完整的防雷体系按照功能的不同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1、直击雷防护(Direct Lightning Protection) 直击雷防护是防止雷闪直接击在建筑物、构筑物、电气网络或电气装置上。直击雷防护技术主要是保护建筑物本身不受雷电损害,以及减弱雷击时巨大的雷电流沿着建筑物泄入大地的过程中对建筑物内部空间产生影响的防护技术,是防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范例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专业: 学号: 班级: 姓名:

第一章雷击风险评估概述 雷击风险评估的概念 雷击风险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考虑当地的气象环境、地质、地理环境,建筑物的重要性,结构特点和其内部结构、外部邻近区域的状况等。雷击风险评估就是将所有考虑到的诸多因素如雷击点的地理环境,天气气候状况、建筑物的状况、入户设施状况、电气电子系统状况,实体活体状况等罗列出来,分级分类赋值,然后用和或积的算法将其集合,最后按其总的指数来确定风险总量,将总风险值与可承受的风险最大值进行比较,并进行经济损失估算,来确定是否需要和需要什么等级的防护工程的一套系统的、严密的、复杂的技术工作。 雷击风险评估主要分为项目预评估、方案评估、现状评估三种。 1、项目预评估是根据建设项目初步规划的建筑物参数、选址、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分布,结合当地的雷电资料、现场的勘察情况,对雷电灾害的风险量进行计算分析,给出选址、功能布局、重要设备的布设、防雷类别及措施、风险管理、应急方案等建议,为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立项、核准、总平规划等提供防雷科学依据。 2、方案评估是对建设项目设计方案的雷电防护措施进行雷电灾害风险量的计算分析,给出设计方案的雷电防护措施是否能将雷电灾害风险量控制在国家要求的范围内,给出科学、经济和安全的雷电防护建议措施,提供风险管理、雷灾事故应急方案、指导施工图设计。 3、现状评估是对一个评估区域、评估单体现有的雷电防护措施进行雷电灾害风险量的计算分析,给出现有雷电防护措施是否能将雷电灾害的风险量控制在国家要求的范围内,给出科学、经济和安全的整改措施,提供风险管理、雷灾事故应急方案。 雷击风险评估所依据的原则 1)保证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所依据历史资料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2)保证评估现场资料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3)应认真调查被评估对象雷击史(如果有的话),并加以认真分析,根据以往雷击史分析的结果最容易判断出雷电灾害危险源、雷电引入通道以及防雷环节的薄弱处。 4)针对不同的评估对象,选择符合其适用范围的评估标准。 5)重视风险承担者的参与。风险对于不同的评估主体具有不确定性,风险评估应该考虑主体的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但涉及人身伤害和环境危害的除外。 6)评估报告中风险控制对策应考虑雷电防护的必要性和经济合理性,大多数情况下应进行费用分析,使防雷工程设计方案和设计参数的选择剧本高效、合理和可操作性。

电子设备雷击保护导则GB7450-87

电子设备雷击保护导则GB 7450-87 本导则论述了电子设备防雷击保护原则,供从事电子设备设计、生产及使用人员考虑设备质量、成本、人笛安全时,将在电子设备上产生的雷电冲击限制到设备容许范围内,以达到GB3482—83《电子设备雷击试验方法》所规定的技术要求。 本导则适用于与外线相联接的电子设备的雷击保护,对雷电直击设备不能提供保护。 1 总则 1.1 名词术语 1.1.1 纵向过电压及纵向保护 纵向过电压指由于某种原因,使平衡电路上某点与地间超过容许的电压。用来掏此种过电压的保护称纵向保护。 1.1.2 横向过电压及横向保护 横向过电压指由于某种原因,使平衡电路的线间,或不平衡电路的线与地间出现的超过[容许的电压。用来掏此过电压的保护称横向保护。 1.1.3 内电路 指不直接联接于外线的机内侧电路, 1.1.4 粗保护 指限幅电压较高,耐流能力较大,装在靠近外线的电路点上的保护装置,如放电管等。1.1.5 细保护 指限幅电压较低,耐流能力较弱,用于内电路保护固体元件的保护装置,如半导体二级管等。1.2 危险源 1.2.1 直击雷 过可以引起几千伏的过电压直接加到线路装置和终端设备上,。 1.2.2 应雷 通过雷云之间或雷云对地的放电,在附近的架空线路、埋地线路、钢轨或类似导体上产生的感应过电压称感应雷。 1.2.3 地电位升 雷电流通过接地装置流入大地电位升高称电位升,会危害设备的对地绝缘。 1.3 基本的保护方法 1.3.1 规定设备的介质绝缘强度、耐流量、阻抗等,以适应所使用的环境。 1.3.2 保护元件分流(如火花间隙)或中断(如用熔丝)可能到达设备内部的冲击。1.4 保护元件 1.4.1 带碳精板或金属电极的空气隙保护器 通常联接于每一引入线与地之间,限制出现在两极间的电压,此类元件价格低廉,但运行一段时间特别经雷击放电后,绝缘电阻会下降,需经常维护及更换。 1.4.2 气体放电管 到被保护系统可容许的范围。可较长期工作不需要特殊的维护。但应对气体电管作定期检查,。三极气体入电管的横向电压小,保护效果优于二极气体放电管。 1.4.3 半导体二极管 可把外来过电压值幅低至1V,以保护设备。器件的动作速度快,但易因过流而遭损坏。多用于细保护电路。 1.4.4 压敏电阻 中一种其电阻值随外加电压而变化的非线性元件。从高阻到低阻的过渡可达纳秒级,耐流能力较大,但这器件漏电会逐渐增加、极间电容较大,使用时应加以考虑。

雷电的危害性分析及其预防措施

编号:SM-ZD-96885 雷电的危害性分析及其预 防措施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雷电的危害性分析及其预防措施 简介:该方案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雷电是自然界中雷云之间或是雷云与大地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其特点是电压很高、电流很大、能量释放时间短,具有很大的危害性。雷电会造成电力系统大面积停电、森林大面积烧毁、建筑物毁坏、油库爆炸起火、通讯系统瘫痪以及家电设备损坏等等。 1 雷电理论 1.1 雷云结构和雷电的放电机理 雷云的典型结构是中部有强烈的上升气流,在这种气流的作用下,带正电的冰晶与带负电的水滴开始分离,形成一部分带正电荷,一部分带负电荷的雷云。由于异性电荷的不断积累,不同极性的云块之间电场强度不断增大,当某处的电场强度超过空气可能承受的击穿强度时,就形成了云间放电。不同级性的电荷通过一定的电离通道互相中和,产生强烈的光和热,并发出一种强光,称之为“闪”,所发出的热,

简述《机场雷达站》电子设备雷电及过电压防护

简述《机场雷达站》电子设备雷电及过电压防护 ◆背景描述 雷电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高频电流,当它发生时其电流周围会产生相应频率的高频电磁场。雷电对现代电子设备的破坏主要是因为雷电电磁场通过空间辐射在周围金属线缆上产生的感应过电压脉冲通过传输线进入到建筑内,从而造成电子设备发生损坏。《机场雷达站》是电子设备集中使用的场所之一,由于雷电的功率强大、雷电发生的时间很短,因此雷电电磁脉冲对电子设备的破坏效果十分强大。为了《机场雷达站》电子设备正常的运行和保证航班的安全起降,在气象条件下有效地防止《机场雷达站》电子设备不受雷电的侵害,LPS防护装置系统是防护雷电侵害电子设备的有效途径之一。 ◆挑战与需求 1、《机场雷达站》电子设备系统遭受雷害的途径 1)遭受雷害的途径:《机场雷达站》电子设备系统遭受雷害的途径有直击雷、反击和雷电电磁脉冲的侵害。 2)直击雷侵害途径:直击雷产生的电涌对《机场雷达站》电子设备系统的危害主要以其热效应、机械效应、反击电压和电磁感应使电子设备系统遭受破坏。3)雷电侵入波途径:雷击的主要物理表征是雷电流和伴随雷电流脉冲产生的雷击电磁脉冲(LEMP),雷电流的波型是一个前沿非常陡、后沿较长、能量极高的脉冲电流波,由于《机场雷达站》电子设备的功率很高,机场雷达站周围空间的电磁场强度远远大于附近地区,造成机场雷达站周围空间空气的电离程度远远大于正常的强度,给雷电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泄放通路,从而增加了雷击损坏电子设备的概率,机场雷达站电子设备耐过电压的能力都比较差,电子设备大部分通过各种传输线相互关联,在传输线上出现过电压时线缆连接设备的接口部分很容易直接受到感应而损坏。 4)地电位反击:《机场雷达站》电子设备系统的供电电源系统、微电子(信号)系统的电子设备工作电压等级多而不一,电子设备的地电阻值(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防雷专用接地)技术参数要求也不同,在气象条件下直击雷产生的闪

电力集团防雷击伤害事故通用版

安全管理编号:YTO-FS-PD737 电力集团防雷击伤害事故通用版 In The Production,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Workers, The Production And Labor Process And The Various Measures T aken And All Activities Engaged In The Management, So That The Normal Production Activitie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电力集团防雷击伤害事故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安全管理文件可用于在生产中,对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生产、劳动过程的正常进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从事的一切活动实施管理,包含对生产、财物、环境的保护,最终使生产活动正常进行。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1 雷雨天气时,室内人员应离开可能传来雷电侵入波的线路和设备1.5m以上。应尽快关好门窗、不要使用手机,不要靠近潮湿的墙壁,不要靠近室内的金属设备,如暖气片、自来水管、下水管、设备外壳等;尽量离开电源线、电话线、广播线,以防止这些线路和设备对人体的二次放电。 2 在室外遇到雷雨天气,要远离建筑物的避雷针及其接地引下线。切勿靠近导电性高的物体,远离各种天线、电线杆、铁丝网、机组塔筒、旗杆、孤立的树木等物体。尽量离开山丘、海滨、河边、池旁,切勿站在山顶、楼顶或其他相对较高的地点;尽快进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金属壳的汽车和船只内。 3 雨天操作室外高压设备时,绝缘棒应有防雨罩,操作人员应穿绝缘靴。雷电时,一般不进行倒闸操作,禁止在就地进行倒闸操作。 4 在独立避雷针、架空避雷线(网)的支柱上严禁悬挂灯具、电话线、广播线、电视接收天线及低压架空线,以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