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诊治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162.39 KB
- 文档页数:2
急性阑尾炎术后感染因素分析与治疗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对2008年6月~2011年3月行急性阑尾炎手术并发切口感染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6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均与病程长短、切口选择、手术时间、病例诊断分型及腹腔留置引流等有关;手术时间越长或炎症重的患者,其切口感染率较高。
结论: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术中加强无菌操作和切口的保护,以生理盐水及甲硝唑充分冲洗腹腔切口各层,并在术后合理运用抗生素,可明显降低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疗效急性阑尾炎是临床最常见的急腹症,发病原因多由阑尾管腔阻塞和细菌入侵等引起,目前治疗仍以手术为主。
但术后切口感染是阑尾炎切除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1],它可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和延长伤口愈合时间,给患者带来了身心痛苦。
因此早诊断、早手术、改善局部组织活力及防止切口污染,是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关键。
我科对急性阑尾炎术后并发切口感染患者的因素及治疗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选择2008年6月~2011年3月在我科实施急性阑尾炎手术的52例患者中,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年龄在12~68岁,平均39岁。
患者术前临床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检查发现右下腹麦氏点有固定压痛和反跳痛,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其中单纯性阑尾炎35例,化脓性阑尾炎11例,坏疽性阑尾炎3例,穿孔3例。
所有病例均已行阑尾切除术并经病理诊断证实。
治疗方法:采用硬膜外麻醉,常规消毒铺巾,手术切口选择为右下腹麦氏点切口或右腹直肌旁切口。
麦氏切口应在3~5cm,腹直肌旁切口在6~8cm。
手术开腹后,将腹膜提出腹壁外,采用大方纱钳夹,但注意要保护好切口,尽量使切口牵拉暴露适中。
若脓液较多时,先打开小孔反复吸净脓液,避免流出后污染切口。
关于阑尾切除术切口感染的体会摘要】目的预防阑尾切除术切口感染。
方法经过临床回顾研究,前瞻性临床观察,分析切口感染的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结果阑尾切除术切口感染与阑尾的病理改变。
病程、手术时间及手术操作时间、切口保护、腹膜缝合方法、切除方法.放置腹腔引流管、抗生素冲洗等因素有关。
结论对各种感染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明显降低了切口感染率。
【关键词】阑尾切口感染体会阑尾切除术切口感染是外科常见并发症之一,预防切口感染是外科医师的责任。
我院1999年12月—2012年12月,施行阑尾切除术328例,资料较完整,对切口感染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较成功经验,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做出深刻的体会。
一、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328例,男221例,女107例;年龄5-81岁。
切口感染32例,感染率9.7%。
经统计学处理,性别和年龄在感染方面无明显差异。
(二)临床表现:既往有阑尾炎病史128例,有转移性右下腹痛190例,满腹痛10例。
体温高于39℃76例,37.5-39℃者204例,体温不升者12例,36例体温正常。
有恶心、呕吐146例,有腹泻者9例,17例并病肠梗阻,2例并发中毒性休克,腹部有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
28例腹腔穿刺抽出脓液。
(三)实验室检查:HB80-120g/L38例,其余HB在12,g/L以上。
WBC4.0—10.0×109/L 36例,10.0—20.0×109/L 228例,20.0×109/L以上64例。
(四)手术所见及病理类型:108例阑尾充血、水肿,为单纯性阑尾炎,占手术病人32.93%。
60例阑尾与周围组织粘连,充血、水肿、阑尾变形,为慢性阑尾炎,占手术病人18.30%。
40例阑尾充血,水肿,阑尾壁有小脓肿或表面覆盖脓液,阑尾已穿孔,为化脓性阑尾炎,占手术病人12.2%。
2例阑尾呈黑紫色,阑尾已穿孔,部分阑尾壁液化,弹性差,为坏疽性阑尾炎。
治疗急性阑尾炎伴腹膜炎切口感染的体会尊敬的同行及医疗工作者:急性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而腹膜炎和切口感染则是急性阑尾炎手术后可能遇到的并发症。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治疗急性阑尾炎伴腹膜炎切口感染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经验。
一、病例概述在本季度,我参与了多例急性阑尾炎伴腹膜炎患者的治疗工作。
这些患者大多表现为急性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经检查确诊后进行了紧急手术治疗。
二、手术治疗手术时机:对于急性阑尾炎伴腹膜炎的患者,我们采取了尽早手术的策略,以减少炎症的扩散和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我们选择了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
在手术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了对感染区域的彻底清创和引流。
切口管理:手术后,我们对切口进行了严格的无菌处理,并采取了适当的抗生素预防感染。
三、切口感染的处理早期识别:我们通过定期检查切口部位,及时发现了切口感染的迹象。
局部处理:对于轻度感染,我们采取了局部清创、换药等措施,并密切观察感染的控制情况。
全身治疗:对于严重感染,除了局部处理外,我们还给予了全身抗生素治疗,并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种类。
四、体会与反思预防为主:在治疗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预防感染的重要性。
严格的无菌操作、合理的抗生素使用、及时的切口护理等都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个体化治疗: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有所不同,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团队合作:急性阑尾炎伴腹膜炎的治疗需要外科、麻醉科、感染科等多个科室的紧密合作。
良好的团队协作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五、展望未来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不断学习新的治疗理念和技术,以期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与同行们共同探讨和交流,共同提高急性阑尾炎伴腹膜炎切口感染的治疗水平。
最后,感谢所有参与治疗的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和家属的信任与支持。
让我们携手努力,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您的姓名][单位名称][年份]年。
预防阑尾炎伴腹膜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处理体会……急性阑尾炎伴局限性弥漫性腹膜炎是普外科临床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如果处理不当,其术后并发腹腔感染、切口感染的机会将明显增加,势必加重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我科自1997年10月~2002年10月共收治阑尾炎伴腹膜炎病人136例,术后切口感染4例,切口感染率明显降低,现就防治术后切口感染的处理措施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36例,男86例,女50例,年龄15~68岁,平均32岁。
发病至就诊时间最短8h,最长9天,有4例病人入院时呈低血压休克状态。
136例中,有102例合并中、高度发热,83例合并呕吐,本组病人体检均有下腹部局限性或全腹性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的临床表现及体征。
本组均术中证实为急性阑尾炎合并腹膜炎。
术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在(9.8~27.4)×10 9 /L之间,术中腹腔脓液量150ml~2000ml不等。
1.2 治疗及结果本组均行手术治疗,术前60min均经静脉滴注足量抗生素(一般应用甲硝唑,氨苄青霉素),术中做好切口保护,估计脓液较多时,先做小切口吸引脓液,然后切开腹膜,并常规将腹膜外翻固定于皮肤保护巾上,使“切口腹膜化”,手术常规切除病变阑尾,吸尽腹腔脓液及炎性渗出物,对脓液局限于中下腹腔或盆腔,吸尽脓液后,用纱布块吸洗,对腹腔脓液吸尽后,再用甲硝唑、生理盐水冲洗,并根据术中情况并酌情放置腹腔引流管。
本组有24例术中放置腹腔引流管,在缝合腹膜后,逐层用生理盐水和甲硝唑液冲洗切口,术后选用有效抗生素及对症支持治疗。
本组无死亡病例。
术后切口感染4例,经切口换药治愈,本组平均住院8.3天。
2 讨论2.1 手术切口的处理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与以下因素有关:(1)忽视无菌操作,使发炎之阑尾与腹壁切口接触而造成污染; (2)开腹后腹腔脓液外溢,污染了切口;(3)止血不完善,腹壁内形成血肿,导致感染;(4)腹腔引流不当[1]。
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探讨阑尾炎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小手术,一般情况下切口愈合是不会有问题的。
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术后切口会感染,造成伤口肿胀,疼痛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
因此,本文将探讨阑尾炎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预防方法以及治疗方法等相关问题。
一、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1.手术操作的不当手术时器械的不洁、手术区域的不干净、术前未采取必要的消毒等因素可能导致手术操作不当引起术后感染。
2.个人卫生不良术后切口感染的最常见原因是患者个人卫生不良。
患者不注意个人卫生,如不勤洗手、不换衣服、不勤换洗伤口敷料等,都会增加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
3.个人免疫力低下个人免疫力低下也是导致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之一。
如患者术前患有疾病、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导致免疫力下降,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将会增加。
二、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方法1.做好术前准备术前准备非常重要,包括对手术器械的消毒、手术区域的消毒等等。
准备工作做好,可以降低手术操作不当引起感染的风险。
2.术后保持切口清洁干燥术后,切口的清洁非常重要。
患者要注意勤洗手,更换衣服,更换伤口敷料,以保持切口的清洁干燥。
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细菌或其他病原体的生长和影响。
3.注意营养和休息术后饮食和休息也很重要。
饮食应该控制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并且要保证充足的维生素和营养。
适当的休息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提高身体对感染的抵抗力。
三、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医生会根据感染的症状和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患者在使用药物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嘱使用,不要自行停药或更改用药方案。
2.局部处理局部处理是指对感染部位进行清洗、消毒、换药等操作,以切断感染的数据和防止感染继续扩散。
这些操作都要由医生或护士正规操作,患者个人不要自行擅自处理。
3.手术治疗在一些严重的感染情况下,手术治疗是必要的。
手术治疗可以彻底清除感染部位,切断感染的根源,防止感染继续扩散,促进切口愈合。
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诊治体会作者:江秋生来源:《健康必读·下半月》2010年第07期【中图分类号】 R656.8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672-3783(2010)07-0049-01【摘要】目的探讨阑尾切除术后导致切口感染的原因及切口感染的处理方式。
方法回顾我科2007年01月~2009年12月阑尾切除术412例资料。
结果有26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致病菌主要有大肠埃希茵等。
感染患者的总住院时间平均在21d。
结论及早手术、无菌操作及切口处理、合理使用抗生素、感染切口的及时发现是防治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切口感染是阑尾切除术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率为10%一30%,穿孔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率可高达14%一67%[1]。
阑尾切除术在普外科手术中占很大比率,因此如何降低切口感染率是外科医生面临的常见问题。
从2007年01月至2009年12月,我们科采取了有效措施对412例阑尾炎患者行手术治疗,切口感染率明显降低。
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自2007年01月~2009年12月阑尾切除术412例资料。
其中男211例,女201例。
其中单纯性阑尾炎106例,化脓性阑尾炎(不含穿孔)182例,坏疽、穿孔性阑尾炎98例,阑尾周围脓肿26例。
1.2治疗方法 412例患者术前均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缝合切口时,除了皮下脂肪和皮肤外均使用2-0的可吸收线。
缝合后切口常用生理盐水和碘伏水反复冲洗;坏疽穿孔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术后腹腔常规放置引流管,术后抗生素常规应用3~5 d。
1.3切口感染的标准取切口分泌物做细菌培养+药敏确认,切口脂肪液化视为无切口感染。
2结果单纯性阑尾炎106例,发生切口感染1例;化脓性阑尾炎182例发生切口感染10例;坏疽、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124例发生切口感染11例。
细菌培养+药敏结果;大肠埃希菌14例;铜绿假单胞菌6例,阴沟肠杆菌3例,粪肠球菌2例,大肠埃希菌和粪肠球菌混合感染1例。
阑尾炎切口感染防治体会阑尾炎手术在腹部外科手术中是一个比较小而简单的手术,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县级以上的医院开展了腹腔镜切除阑尾炎,使切口感染的机会明显降低,但作为基层医院,传统的手术方式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术后感染的机会相对较腹腔镜手术要多,但只要引起重视,感染率是可以控制的。
我院从1993年到2012年共收治阑尾炎病人700例,切口感染21例,占3%,防治切口感染,降低切口感染率,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绝不能认为阑尾炎切除是污染手术,而忽视了手术操作规程及处理原则。
因此,积极防治阑尾炎手术后切口感染,应予以重视。
一、一般资料性别与年龄:本组700例中男性400例,女性300例;年龄7-19岁120例,20-50岁,280例,51-72岁200例;急性550例,慢性150例。
手术情况:本组700例中均已行手术治疗。
其中单纯性315例,化脓性265例,坏疽穿孔120例,术后切口感染21例(单纯性2例,化脓性13例,坏疽穿孔6例)切口感染率为3%。
二、体会阑尾炎术后的切口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即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又延长了住院时间,切口感染受病人的年龄,营养状况,机体免疫力,病程的长短,手术时间,阑尾炎病理改变,术者技术熟练程度及抗生素的应用等方面的影响,在防治切口感染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1、正确选择切口:切口选择直接关系到手术视野的良好显露,而良好的手术视野又是方便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是减少切口感染的前提。
理想的手术切口应是易于接近病灶,组织损伤小,延长切口方便,愈合牢固,并发症少,对单纯性仍将麦氏切口作为首选,对化脓、穿孔仍以探查切口为宜。
2、切口保护:对于污染性手术,妥善保护切口是防治感染的重要环节。
其措施是:切开腹膜时切口要小,如腹腔内有渗出液,则应立即吸净,再扩大腹膜,并将腹膜切缘外翻固定于保护垫上,这样切口被完全隔开,使切口形成腹膜化,可防止切口直接污染。
3、腹腔引流管:合理使用腹腔引流管是一项重要的外科治疗措施,我认为腹腔内污染不甚严重,渗出液清除干净后,可不比放引流管。
谈谈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治疗阑尾切除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它通常用于治疗阑尾炎和其他阑尾相关的健康状况。
然而,切除手术仍可能存在并发症,其中包括术后切口感染。
本文将讨论一些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方法以及在感染已经发生时的治疗方法。
一、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术后切口感染是指手术后手术切口出现感染的情况。
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感染源:手术切口周围环境污染严重,手术器械不洁净等。
2. 免疫力下降:术后患者免疫力较弱,容易受到感染。
3. 术后护理不当:手术后患者切口卫生不良,接触感染源,缺乏及时有效的护理等。
二、如何预防术后切口感染1. 术前准备:术前患者需在体检等方面进行充分检查,找出患者是否存在身体上的疾病(如肝炎、糖尿病等),并进行治疗,使之身体状况达到手术标准。
同时患者需要注意饮食、环境卫生等方面的保健,以提高个体免疫力。
2. 术后切口护理:手术切口需要进行定期更换敷料,保持伤口干燥干净。
切口周围需要进行消毒,防止感染。
3. 手术器械准备:在手术前做好器械及设备的消毒工作。
进行手术时,医生和护士需要配戴手术衣、手术帽等设备,以防止把细菌带到患者体内。
4. 术后饮食:手术后患者需要注意饮食,在饮食上要尽量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于油腻刺激性的食物。
保持身体健康,锻炼身体,增强身体免疫力。
三、术后切口感染的治疗方法1. 进行药物治疗:在感染已经发生后,可以通过药物治疗,以杀死一部分细菌。
常用的抗生素如头孢更事诺、甲硝唑、红霉素等。
但是,注意使用抗生素不能过量,不能超过医生开的药量或用药时间。
2. 进行手术治疗。
如果感染变得严重,药物无效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是切除感染部位。
3. 进行休息治疗:在感染后病人需要多休息,减轻身体负担。
加强身体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总之,通过合理的术前准备,术后切口护理,以及饮食锻炼等方法,可以有效预防术后切口感染。
同时,一旦发现手术切口有感染的症状,需要及时就诊,进行有效治疗。
治疗急性阑尾炎伴腹膜炎切口感染的体会介绍急性阑尾炎是指阑尾黏膜淤积、炎症发作、滞留与细菌感染而引起的急性炎症,通常需要通过手术治疗。
然而,在手术后,有时会出现切口感染的问题,使得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本文将介绍我所认识的治疗急性阑尾炎伴腹膜炎切口感染的一些体会。
纯化阑尾在治疗急性阑尾炎伴腹膜炎切口感染时,首先需要做的是纯化阑尾。
对于急性阑尾炎的患者,一般需要进行紧急手术,切除炎症的病灶。
在手术时,要先切除部分皮肤和脂肪,然后切开肌肉,寻找阑尾。
手术结束后,应立即进行切口缝合。
预防切口感染在手术结束后,切口处要进行冷敷,以预防切口感染。
通常需要使用药品,如云南白药和碘伏或氯己定。
在进行手术时,医生应在环境卫生方面做好防护措施,尽可能减少感染的发生。
治疗切口感染在治疗切口感染时,需要定期更换敷料,并进行基本的伤口护理。
如果切口感染严重,可能需要进行手术。
在手术时,医生应仔细清洗切口,同时使用抗生素药物。
治疗期间,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复查,以确保创口的愈合和感染的消除。
注意事项在治疗急性阑尾炎伴腹膜炎切口感染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如,术后应勤洗手,勿弄伤口,避免污染。
同时,应注意合理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伤口的愈合。
如果感觉恶心呕吐和腹痛加剧,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情况。
总结治疗急性阑尾炎伴腹膜炎切口感染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医护人员的认真负责和患者的积极配合。
在手术和治疗过程中,应加强防护措施和伤口护理,以确保手术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希望本文能够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阑尾切除术后1例切口长期不愈的治疗体会讨论:急性阑尾炎是最多见的急腹症,治疗治疗方法主要是以手术治疗为主,而手术切口又易受污染,为此,切口感染是阑尾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它是术后切口长期不愈合的根底。
切口感染的原因:1.病程及类型病程长,炎症渗出物增多,组织水肿加重,网膜包裹粘连严重,手术时别离易使切口污染。
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阑尾穿孔是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2.切口创面保护不当及操作不当:切口创面保护不当,易使炎症渗出物及冲洗液污染切口,粗暴牵拉,钳夹肠管组织裂伤或破裂、残端处理不当致肠瘘等;3。
腹膜缝合不严,炎症渗出物流出切口;3.引流物放置不当及换药方法不当,导致窦道形成;4.缝线过粗过密,异物残留〔本病例为典型例子〕;5.抗菌素的选择、剂量应用不当〔长期、大量广谱抗菌素的应用〕;6.全身营养不良、衰竭及合并其它严重疾病如: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水肿、维生素C缺乏、糖尿病、白血病、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大手术后等。
切口感染长期不愈合,受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给临床医师带来一定的困难,临床上必须加强防治,减轻病人痛苦。
1.切口感染的防治:它是切口长期不愈合的根底,临床医师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早期手术,术中尽量减少切口组织损伤,保护好切口创面,认真冲洗创面,减少切口污染,不遗留任何异物〔如本例粪石残留〕,严格掌握腹腔引流指征,尽可能防止从原切口安放引流物,合理选用抗生素,对穿孔和化脓坏疽性者选用全身抗生素〔特别是抗厌氧菌药物的应用〕等。
一旦感染了的伤口,应及时引流并使引流通畅,彻底去除坏死组织,不残留死腔,及时去除异物使感染伤口迅速愈合。
2.切口窦道的防治:是阑尾切除术后伤口长期不愈合最常见的原因,据文献记载其发生率为1%,感染缝线、异物残留是形成窦道最常见的原因,预防腹壁窦道形成首先还得预防感染,腹壁切口不要太小,深层组织不应作过多的别离,以免组织过多损伤或术后出血集结,感染后组织坏死及腔隙形成不利余引流,对污染切口要尽量用可吸收肠线缝合。
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护理体会目的:观察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有效护理对策。
方法:对24例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患者采取合理使用抗生素、湿性技术换药、心理护理等措施。
结果:通过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24例切口感染者均治愈。
结论:通过规范手术操作,提高风险意识,加强术后护理及宣教,可有效预防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一旦发生感染,通过采取积极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使化脓性阑尾炎切口感染得到愈合。
标签: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切口感染;护理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也称蜂窝织炎性阑尾炎,表现为阑尾显著增粗,脓肿明显,浆膜高度充血,表面覆以脓性渗出物[1],临床症状和体征较重。
切口感染是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其不仅加重患者的痛苦,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直接关系到手术的临床效果[2],甚至感染如控制不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
可见,有效的预防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具有重要的意义1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共152例,均实施阑尾切除术。
其中男80例,女72例;年龄13~72岁,平均年龄33岁;发病至手术时间>24h者120例;切口感染22例,感染率18.3%;发病至手术时间≤24h 者32例;切口感染2例,感染率0.03%。
针对24例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收到满意的效果。
2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经完善相关检查,在硬膜外腔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采用纵行切口,手术中要求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确切止血,湿纱布蘸净脓液,彻底清除腹腔内感染灶,注意阑尾残端的保留不应超过0.5cm,以免复发。
术后给予足量抗生素预防感染、补液及对症治疗及护理。
3护理措施3.1术后常规护理①术后禁食,待肛门排气后给予流质饮食。
加强营养,提高全身抵抗能力。
②术后及时足量应用抗生素。
③观察病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血压平稳后采取平卧位。
注意体温的变化,术后3~5d若体温升高,达到38.5℃甚至更高,手术切口红肿疼痛,甚至有波动感,判定为切口发生感染,可先行试穿抽出脓液或于波动处拆除缝线,排出脓液放置引流条,定期换药。
阑尾切除术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及治疗体会目的分析阑尾切除术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及不同方法阑尾切除术术后切口感染的治疗。
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实施阑尾炎切除术的患者切口感染的原因以及治疗方法进行总结。
结果切口感染主要是因为阑尾本身病理变化、切开各层组织时没有彻底止血、术中创面污染以及术后积血等因素至继发感染。
通过对切口及时有效的处理,小切口开腹阑尾切除术组感染并发症1例;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Mcburney创立的经典术式)感染并发症共4例。
结论加强手术无菌观念,保护切口,减少异物残留刺激,提高患者自身的保护意识,及时有效的使用抗生素能有效减少阑尾切除术术后切口感染。
标签:阑尾切除术;因素;切口感染阑尾切除术是常见的传统外科开腹切除术,其特点为手术切口较长,有较大创伤,恢复期长,易引发多种并发症等特点,对患者的伤害较大[1]。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革新,小切口开腹阑尾切除术这种微创手术技术已经逐渐成为阑尾切除术的主要手段。
通过笔者对近期48例阑尾炎切除术手术的观察,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小切口开腹阑尾切除术(试验组)24例,最大70岁,最小10岁,平均35岁;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对照组)24例,男13例,女11例,最大64岁,最小8岁,平均37岁。
其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3例(试验组2例,对照组1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2例(试验组1例,对照组1例)。
慢性阑尾炎2例(试验组1例,对照组1例),手术均成功,无死亡病例。
1.2方法采用传统的开腹阑尾切除术,采用硬膜外腔麻醉,小儿麻醉则以氯胺酮行基础麻醉。
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术前常规消毒,铺无菌单,患者体位为平卧或左偏15°,术者经右下腹麦氏点垂直手术刀刺入皮肤, 切口长1.5~2.0 cm,钝性分离诸肌肉层,依次为浅筋膜、腹外斜肌腔膜, 钝性切开肌肉两端,切开腹外斜肌腱膜, 切时应顺着肌纤维方向。
同时对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进行分离操作,切开腹膜,达至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