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切除术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及治疗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据我科2005年、2006年口腔门诊记录观察,拔牙后出血是拔牙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术者对出血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2007年对易出血患者在术中采取有效措施,扩大拔牙术后缝合范围,有效控制了出血并发症的出现。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6年、2007年口腔门诊拔牙记录统计,各类拔牙患者2780例,拔牙后出血复诊者126例。
1.2 分析 据126例拔牙后出血患者临床观察,由于患者身体状况、局部状况不同,加上拔牙后自我护理不当,均可造成拔牙后出血。
原因大多为:难拔牙、拔牙时创面过大、牙周撕脱、牙周病、多牙连续拔除、外伤性多牙脱失、埋伏牙等。
全身因素: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体质较差者。
1.3 方法 术者2007年3月份以来,对所有拔牙患者积极采集病史,控制全身疾患。
术中对所有拔牙创较大,疑为拔牙后渗血较多的患者,均进行预见性缝合,积极预防术后出血。
牙齿拔出后对创口给予修整,去除尖锐骨尖及炎性肉芽组织,然后进行拉拢缝合,不可过紧,不需对位,多牙拔除可增加缝合针数,再行压迫,嘱5d后拆除缝线。
2 结果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对拔牙患者采取扩大缝合范围后,全年无一例术后出血复诊现象,有效控制了拔牙出血并发症的出现。
3 讨论常规拔牙后采用棉块、纱布压迫法,0.5h后拔牙创面形成新鲜血凝块,自身凝血机制生成,进入愈合期。
拔牙后24h 内创口血管极其活跃,24h内渗血极多,加上上述全身、局部因素和自我术后护理不当,如术后用力漱口,使创面内血凝块脱出或破坏,或创口周围组织内血管激活,造成出血而复诊,一般采用再麻醉,清除创内积血,填塞或缝合,给患者带来了二次痛苦。
进行预见性缝合,使创内血凝块不易脱出,拉拢缝合使创周组织合拢,组织内血管得到压迫,减少了术后渗血量,有效遏制了出血并发症的出现,无需患者术后护理,避免了患者二次复诊造成的痛苦,也降低了创口感染概率。
缝合法使创口对位愈合,牙槽骨吸收快,组织生长快且光滑,对修复义齿创造了条件,缩短了修复时间。
26例阑尾切除术后患者并发症的防治体会发表时间:2012-05-24T15:31:42.1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8期供稿作者:丁勇[导读] 在做阑尾切除术时,要正确判断阑尾及盲肠病变情况,手术方案选择要恰当,这样才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丁勇(江苏盐城市亭湖区步凤镇卫生院江苏盐城224045)【摘要】目的分析尾切除术后患者并发症的防治要点。
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1月至2011年5月期间收治的26例阑尾切除术后患者。
本组患者均进行开腹阑尾切除术。
结果本组阑尾切除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如下: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有2例,肠梗阻患者1例,阑尾残株炎患者1例,对症处理后均好转。
结论在做阑尾切除术时,要正确判断阑尾及盲肠病变情况,手术方案选择要恰当,这样才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阑尾切除术并发症防治体会阑尾炎属于外科的常见病之一,阑尾切除术在临床上经常会出现术后并发症。
虽然随着抗生素药物的广泛使用、手术设施以及技能的完善与提高,阑尾切除术的死亡率低于1%,但是术后并发症仍然是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其中,术后出血、感染以及肠粘连肠梗阻等并发症将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本文主要针对阑尾切除术后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探讨防治体会。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1月至2011年5月期间收治的26例阑尾切除术后患者。
本组26例患者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在20至52岁之间。
手术治疗前均已经确诊为阑尾炎,其中3例患者发生了穿孔现象。
经过阑尾切除术后的病理检查发现:单纯性阑尾炎患者有10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有13岁,坏疽性阑尾炎患者有3例。
1.2方法本组患者均进行开腹阑尾切除术。
术前肌注鲁米那以及阿托品。
入室后给予患者利多卡因、丁卡因麻醉剂。
同时给予患者鼻导管供0.1-2L/min。
2 结果本组26例阑尾切除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如下: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有2例,肠梗阻患者1例,阑尾残株炎患者1例,对症处理后均好转。
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措施切口感染是阑尾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在化脓,坏疽和穿孔性阑尾炎术后多见。
近十年来,我院对大部分阑尾切除术采用如下措施,发现切口感染率较低,现将此经验介绍如下:1.急性阑尾炎是常见的急腹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延误诊治,危害大等特点,特别是阑尾腔内有粪石崁顿者,易并发阑尾穿孔坏疽。
因此,早诊断早手术是预防切口感染的关键。
2.手术前皮肤的准备与消毒。
备皮范围要广些,不可将表皮刮伤。
手术区域消毒要彻底到位,防止外源性污染。
3.缩短手术时间。
手术时间延长,切口过深,侵袭性操作多是主要的感染因素。
4.术中保护切口对防止术后切口感染极为重要。
要置腹膜保护巾。
当腹腔脓液较多时,可用吸引器吸出或纱布试出。
但不能将脓液滴落在切口上。
不能使接触过富腹腔的器械接触伤口。
如果遇到阑尾周围粘连明显或阑尾解剖位置异常等复杂情况,必须用手进入腹腔时,要随时更换已污染的手套。
腹腔冲洗与否要根据术中情况而定。
如果渗出不多,且较局限,不要腹腔冲洗,以免感染扩散。
术中放置腹腔引流时,引流口要尽量远离切口。
并严格掌握引流指征。
5.关闭腹腔缝合腹膜后用生理盐水进行切口全面冲洗,并更换手套和手术器械,然后用一干净盐水纱布擦净切口内渗液及血液。
保护切口是预防切口感染的重要步骤。
6.改进切口的缝合方法。
麦氏切口切除阑尾后,我们常将腹膜层做一荷包缝合或者为“8”字缝合,保持腹膜的完整光滑面,减少肠粘连的机会。
皮下脂肪较多者,可以将脂肪颗粒剪除一些,修剪整齐,减少脂肪液化的机会。
良好的按层缝合,不留死腔,不形成切口内血肿,也是预防切口感染的要点。
7.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是厌氧菌与需氧菌混合感染。
甲硝唑是治疗厌氧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与其他抗生素联合应用,可使切口感染率明显下降。
抗生素应用的时间最好在术前1小时,术后24~72小时使用。
有全身中毒及弥漫性腹膜炎者,宜选用头孢类,喹诺酮类与甲硝唑联合应用。
急性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窦道的形成和防治(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急性阑尾炎是阑尾的最常见疾病,也是急腹症中常见的病因。
据统计,急性阑尾炎占外科住院病人的10%~15%。
由于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本病的病死率较过去已大为降低,但因患病率高,有时病情复杂,变化多端,仍有不少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术后切口切口感染、窦道的形成和防治更是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本文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行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而形成窦道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示切口感染的处理不当、切口窦道的形成、肠瘘的发生等是其局部因素,营养不良、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脏器功能衰竭等为全身因素,提示防治术后切口感染、窦道的形成及纠正营养不良、治疗合并症、改善全身状况等是降低术后切口切口感染、窦道的形成发生率的关键。
【关键词】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窦道形成;防治1 切口感染形成窦道的原因急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窦道的形成是阑尾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它与患者的病情及手术处理不当有直接关系。
切口感染形成窦道多发生在下列情况。
(1)感染缝线残留是形成窦道最常见的原因,当污染的切口用不吸收的缝线缝合,特别是多股丝线,一旦伤口感染,缝线成为异物残留创口内,使切口长期不愈形成窦道。
(2)腹腔引流物与切口感染的关系:当腹腔引流物从原切口引出时,切口感染率明显升高。
这是因为腹腔引流液可随同引流物污染切口各层组织,引流物影响切口对合,增加了切口感染机会。
引流物安放不当,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及腹壁窦道形成与引流物(如烟卷引流)从原切口引出有很大关系,不适当的引流不仅不能减少感染,反而增加外源性污染的机会,同时压迫组织易于形成纤维性慢性窦道。
(3)切口感染未及时引流或引流不畅,换药方法不当,坏死组织未彻底清除,时间过久则形成具有纤维厚壁的慢性窦道。
(4)阑尾炎术后并发腹腔脓肿,如阑尾周围脓肿原切口穿破,或阑尾残端遗留过长,长期分泌粘液未及时扩大引流或引流不畅,亦可造成慢性窦道。
浅析321例阑尾炎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摘要] 目的:探讨阑尾炎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预防切口感染的措施。
方法:分析了本院6年来321例阑尾切除术病例,对并发切口感染作回顾性分析,探讨切口感染原因与预防措施。
结果:术后并发切口感染15例。
结论:阑尾术后切口感染与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术中切口保护、放置引流部位、切口对合、止血是否彻底等因素密切相关,只要采取相应措施是可以降低其切口感染率的。
[关键词] 阑尾炎;阑尾切口;切口感染;原因;预防我院从2000年1月—2006年12月共施行阑尾切除术321例,其中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5例,现对321例手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从而找到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21例中,男138例,女183例,年龄9-80岁,病程>48小时109例,≤48小时212例。
1.2方法与结果将阑尾炎的病理类型、阑尾炎的病程长短、腹腔引流物自腹壁引出的部位、手术时间的长短、手术切口保护的措施、手术切口对合及止血是否彻底、术中和术后抗菌素应用的情况作统计学处理得出差异结果。
详情见附表。
2 讨论2.1病理、病程与切口感染关系:本组统计表明阑尾炎病程超过48小时及化脓穿孔阑尾术后切口感染数及感染率明显升高,p值分别<0.01及<0.001。
阑尾炎症的病理改变与病程成正比,病程长,一旦穿孔,切口感染率明显上升。
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预防切口感染的关键所在。
对于确诊为化脓穿孔阑尾炎病人,原则上立即手术,而保守治疗易转为穿孔阑尾,增加了切口感染的机会。
2.2腹腔引流物自腹壁引出的部位与切口感染关系:本组统计表明腹腔引流物自原切口引出的感染数及感染率较另戳洞引出的病例明显升高,p值<0.05。
很多学者认为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与引流物从原切口引出有很大关系。
因为腹腔引流从原切口引出时,引流液同时污染切口各层组织造成切口感染。
故引流物宜另戳洞为好。
探讨阑尾术后患者切口感染护理摘要:探讨对阑尾术后患者的切口感染的护理措施和效果。
选取本院行阑尾切除术患者756例,男407例,女349例,年龄5-76岁,切口感染32例,在性别与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早期诊断、及时手术、合理术前抗生素治疗、切口保护减少污染、术后切口勤换药及红外线理疗、术后加强营养,特别是对于肥胖患者,不要过度追求小切口,应充分暴露手术野以利于手术操作减少手术时间及切口牵拉,手术人员技术熟练,操作轻柔,都是缩短手术时间防止切口感染的措施。
关键词:阑尾切除术;切口感染;切口延期愈合;防治体会【中图分类号】r6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243-02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在2007年2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我院行阑尾切除术患者有756例,男407例,女349例,年龄5至76岁,切口感染的患者有32例,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一般资料在感相染方面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术后切口感染的各种因素:(1)阑尾的病理变化与切口感染之间的关系:坏疽且穿孔的阑尾炎患者为168例,切口感染患者为26例;化脓性但未穿孔阑尾炎患者为400例,切口感染患者为5例,单纯性阑尾炎患者为188例,切口感染患者为1例。
以上几个参数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4cm)198,切口感染20例,非肥胖患者(腹壁脂肪小于3cm)421例,切口感染6例; (6)阑尾切除术的方式与切口感染之间的关系: 546例患者采用顺切方式,切口感染为18例,208例采用逆切方式,切口感染为14例;(7)用双氧水、碘伏冲洗切口601例,感染15例,常规缝合切口155例,感染17例(8)术后红外线理疗498例,切口感染16例,未用红外线理疗258例,切口感染16例。
1.3 影响术后切口延期愈合的因素,①营养不良,术后若未及时正确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往往导致切口愈合延期,特别是民间老百姓自古相传有伤口应避免荤食,这更进一步减少蛋白的摄入,进一步加重营养不良,②肥胖,肥胖患者腹壁脂肪层厚,脂肪层本身血供欠佳,自我愈合能力差,经手术创伤及牵拉进一步导致血供不良,术后可出现脂肪液化,导致切口延期愈合,③切口内异物,临床治疗过程中,经常碰到患者术后半年内甚至更长时间,反复有切口反复排线头异物反应,而在不愈合及感染的切口内,若有线头等异物未及时清除,往往导致切口愈合延缓,一旦及时完全清除异物就能发现切口愈合的速度加快。
探讨阑尾术后患者切口感染护理摘要:探讨对阑尾术后患者的切口感染的护理措施和效果。
选取本院行阑尾切除术患者756例,男407例,女349例,年龄5-76岁,切口感染32例,在性别与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早期诊断、及时手术、合理术前抗生素治疗、切口保护减少污染、术后切口勤换药及红外线理疗、术后加强营养,特别是对于肥胖患者,不要过度追求小切口,应充分暴露手术野以利于手术操作减少手术时间及切口牵拉,手术人员技术熟练,操作轻柔,都是缩短手术时间防止切口感染的措施。
关键词:阑尾切除术;切口感染;切口延期愈合;防治体会【中图分类号】r6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243-02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在2007年2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我院行阑尾切除术患者有756例,男407例,女349例,年龄5至76岁,切口感染的患者有32例,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一般资料在感相染方面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术后切口感染的各种因素:(1)阑尾的病理变化与切口感染之间的关系:坏疽且穿孔的阑尾炎患者为168例,切口感染患者为26例;化脓性但未穿孔阑尾炎患者为400例,切口感染患者为5例,单纯性阑尾炎患者为188例,切口感染患者为1例。
以上几个参数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4cm)198,切口感染20例,非肥胖患者(腹壁脂肪小于3cm)421例,切口感染6例; (6)阑尾切除术的方式与切口感染之间的关系: 546例患者采用顺切方式,切口感染为18例,208例采用逆切方式,切口感染为14例;(7)用双氧水、碘伏冲洗切口601例,感染15例,常规缝合切口155例,感染17例(8)术后红外线理疗498例,切口感染16例,未用红外线理疗258例,切口感染16例。
1.3 影响术后切口延期愈合的因素,①营养不良,术后若未及时正确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往往导致切口愈合延期,特别是民间老百姓自古相传有伤口应避免荤食,这更进一步减少蛋白的摄入,进一步加重营养不良,②肥胖,肥胖患者腹壁脂肪层厚,脂肪层本身血供欠佳,自我愈合能力差,经手术创伤及牵拉进一步导致血供不良,术后可出现脂肪液化,导致切口延期愈合,③切口内异物,临床治疗过程中,经常碰到患者术后半年内甚至更长时间,反复有切口反复排线头异物反应,而在不愈合及感染的切口内,若有线头等异物未及时清除,往往导致切口愈合延缓,一旦及时完全清除异物就能发现切口愈合的速度加快。
阑尾切除术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及治疗体会
目的分析阑尾切除术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及不同方法阑尾切除术术后切口感染的治疗。
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实施阑尾炎切除术的患者切口感染的原因以及治疗方法进行总结。
结果切口感染主要是因为阑尾本身病理变化、切开各层组织时没有彻底止血、术中创面污染以及术后积血等因素至继发感染。
通过对切口及时有效的处理,小切口开腹阑尾切除术组感染并发症1例;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Mcburney创立的经典术式)感染并发症共4例。
结论加强手术无菌观念,保护切口,减少异物残留刺激,提高患者自身的保护意识,及时有效的使用抗生素能有效减少阑尾切除术术后切口感染。
标签:阑尾切除术;因素;切口感染
阑尾切除术是常见的传统外科开腹切除术,其特点为手术切口较长,有较大创伤,恢复期长,易引发多种并发症等特点,对患者的伤害较大[1]。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革新,小切口开腹阑尾切除术这种微创手术技术已经逐渐成为阑尾切除术的主要手段。
通过笔者对近期48例阑尾炎切除术手术的观察,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小切口开腹阑尾切除术(试验组)24例,最大70岁,最小10岁,平均35岁;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对照组)24例,男13例,女11例,最大64岁,最小8岁,平均37岁。
其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3例(试验组2例,对照组1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2例(试验组1例,对照组1例)。
慢性阑尾炎2例(试验组1例,对照组1例),手术均成功,无死亡病例。
1.2方法采用传统的开腹阑尾切除术,采用硬膜外腔麻醉,小儿麻醉则以氯胺酮行基础麻醉。
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术前常规消毒,铺无菌单,患者体位为平卧或左偏15°,术者经右下腹麦氏点垂直手术刀刺入皮肤, 切口长1.5~
2.0 cm,钝性分离诸肌肉层,依次为浅筋膜、腹外斜肌腔膜, 钝性切开肌肉两端,切开腹外斜肌腱膜, 切时应顺着肌纤维方向。
同时对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进行分离操作,切开腹膜,达至腹部。
术中可用皮肤拉钩牵开切口。
镊入切口后沿侧腹壁滑向后腹膜,借助工具例如卵圆钳或长平镊,最后可用钳夹夹持住盲肠,沿着结肠进行以便确定阑尾的位置; 阑尾常在下腹网膜包裹处, 寻找阑尾可通过分离或移离网膜来探寻;用食指探查回盲部周围若感觉有增粗变硬组织则为阑尾;对于长期炎症组织导致阑尾难以发现,则盲肠内翻一般可显露盲肠后方的阑尾。
若阑尾体尾段不能提出或切口小而不能够进行常规方法切除阑尾者,则需进行逆行阑尾切除术。
阑尾残端的处理,一般用电凝烧灼法。
腹膜缝合后常规用含有庆大霉素6万U的灭滴灵溶液,冲洗切口,并泡浸切口3 min,再按层依次关闭切口。
术前术后预防感染,手术前、后均需静脉滴注甲硝唑,术后每日2次,连续3 d静脉滴注甲硝唑[2,3]。
1.3术后处理术后患者早期离床活动,甲硝唑注射液或生理盐水经肛门处冲洗切口,用1号丝线缝合皮下组织皮肤及腹外斜肌腱膜1~2针。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疗程为4~6 d。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相对数描述,卡方检验分析相关数据之间的差异性。
2结果
所有手术均成功,无死亡病例。
小切口开腹阑尾切除术(试验组)术后感染及并发症1例,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对照组)术后感染及并发症4例。
结果见表1。
3讨论
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30%。
切口感染由多方面因素引起,阑尾本身发生的生理病理变化,术中各层组织进行切开处理时没有彻底止血;术后血液没有排除而引发的继发性感染;术中腹内感染液体接触创面造成的污染;术中结扎线使用较多,而机体对异物反应而造成部分切口不愈感染溃疡;手术过程分离各肌层时,手法粗暴对组织造成较大的损伤或术中进行了过多的大块结扎,而最终导致组织缺血坏死;甚至可能为手术器械消毒不严密或结扎线污染而造成。
从上表可以看出小切口开腹阑尾切除术术后感染及并发症的概率明显小于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P<0.05),其小而隐蔽性的切口、切口瘢痕纤细,易被腹壁皱褶遮盖,对美观影响不大,封闭的手术操作、术后恢复快捷、并发症减少及为腹腔内器官组织提供再次手术时的轻微的干扰等显示出其优越性[4]。
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小切口开腹阑尾切除术,无论小切口手术、小切口开腹阑尾切除术还是经典开腹阑尾切除术因均为开腹手术,所以均需做好切口的消毒及抗感染措施[5,6]。
综上所述,加强手术无菌观念,保护切口,减少异物残留刺激,提高患者自身的保护意识,及时有效的使用抗生素均为有效预防切口感染的必要条件[7]。
本研究表明,上述切口保护措施能够有效地预防阑尾术后切口感染,同时具务操作简单,效果显著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钟才水.小切口阑尾切除术105例临床观察.淮海医药,2008,26(2):148-149.
[2]甘毅,陈道瑾,吴君辉,等.阑尾切除常规手术与腹腔镜手术临床比较(附445例报告).中国医师杂志,2004,6(10):1407-1408.
[3]郑民华.腹腔镜手术对胃肠动力的影响.中国实用外科志,2003,8(8):451-452.
[4]武正炎.普通外科手术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276.
[5]汪启斌,张笃,董荣坤,等.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并发症探究.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8,6(3):8.
[6]袁康,陆龙,张延霞.外科手术医院感染的管理与控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9,9(3):179-180.
[7]舒柏荣,张克难,聂传庚,等.腹腔镜阑尾切除术1261例报告.腹镜外科杂志,2002,7(1):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