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教材 三年级上语文 望洞庭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1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影像资料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赞美山水诗词,今天我们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赞美祖国山清水秀的诗《望洞庭》。
(书写课题,强调“庭”的写法)2.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标注出来。
自由读,指名读,强调“和,螺”等字的读音指名读,齐读。
2.孩子们你们除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谁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呢?再读古诗,读出情感,读出节奏美、韵律美。
3.同学们,通过读,你能发现作者描写了哪些美景吗?(板书:湖光秋月)三、品词析句感悟美景1.你从哪里感受到湖光和秋月很美呢?“两相和”是什么意思?强调学习方法(注释)2.请同学们分组交流一下“两相和”的画面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形容这样的画面的3.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4.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5.谁能把这种朦朦胧胧的美景读出来呢?指名读、男女读、齐读1.同学们,作者是哪个角度欣赏这样的美景呢?“遥望”:远望。
点题2.请同学们看插图,你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呢?3.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谁能美美的读一读这两句。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庭、潭”等5个生字,会写“镜、未”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洞庭》这首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洞庭湖的宁静优美,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
4.学习古诗的赏析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感悟古诗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领略洞庭湖的独特之美。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赏析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洞庭湖的景色。
谈话导入: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著名的淡水湖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诗人为它写下了优美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一起领略洞庭湖的美丽风光。
板书课题:望洞庭。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指名读诗,检查朗读情况。
3.精读古诗,理解诗意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理解“和”的意思,感受湖水与月光相互映衬的和谐之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体会“镜未磨”的比喻,想象洞庭湖湖面平静如未打磨的镜子的景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感受其生动形象的比喻。
4.赏析古诗,体会意境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
从景色描写中体会洞庭湖的宁静、优美。
探讨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喻的巧妙运用等。
5.诵读古诗,感悟情感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诗歌的韵味。
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如个人读、小组读、配乐读等。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
6.拓展延伸介绍其他描写洞庭湖的诗词,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让学生对比欣赏。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洞庭湖的景色,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7.课堂小结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望洞庭》这首古诗,欣赏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望洞庭》教案设计《望洞庭》教案设计(通用1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洞庭》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洞庭》教案设计篇1教学任务:1、理解《望洞庭》诗意,并写出诗意。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谁能来述说诗意,并有感情地背诵?2、说说对刘禹锡的了解:刘禹锡,唐代诗人,洛阳人,其诗通俗、清新、有民歌特色。
3、介绍洞庭湖:位于湖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湖中有君山,名胜很多。
指名说。
4、指名背。
二、回忆学法,引导自学。
1、指导回忆《峨眉山月歌》的学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2、串讲诗句的意思。
3、看图想象。
朗读体会。
运用学法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自学情况。
检查生字:磨洞潭螺三、流汇报自学情况1、一、二句的意思: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与月亮叫相互应的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就像没有磨拭过的铜镜一样。
交流:1、字词意思:相:相互和:和谐,协调镜未磨:未曾擦拭过的镜子。
2、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3、三、四句的意思: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作成的盘子,而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就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遥望;远望。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引导思考讨论:1、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2、”湖光山色“为什么会”两相和“?3、文中的饿”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1、看图想象,思考讨论。
2、交流。
四、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课文挂图或幻灯。
观察,用文中的词句来描绘图意。
2、观察图,朗读诗句。
指名描述意境。
指导朗读、背诵。
1、师范读2、评读,指点停顿方法和重音。
以赞美的语气来读。
1、生听读。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优秀教案(最新12篇)《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
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
指导书写“庭”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1、指名读诗。
(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
感悟“和”(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
(师生评价)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第【1】篇〗壹|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山河”。
《望洞庭》被编排于本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的第三首。
学生已经学习过《望庐山瀑布》《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敕勒川》等描写祖国山河的诗句,教学中要激活学生以往的阅读经验和学习经验,通过联系与回忆,想象与感受,进一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本首描写祖国另一处美丽风景的古诗。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描写的是诗人秋天月夜下遥望洞庭湖所看到的景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跃然纸上。
诗中为我们呈现出“湖光”和“月色”的“和”,洞庭湖与君山的“和”,人与自然的“和”。
全诗以一个“和”字表现出洞庭湖宁静和谐的优美意境。
该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真可谓“诗中有画”。
这首诗最大的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意境。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审美感知力不足,而这一点是学习这首古诗避不开,也绕不过的,必当引起教师的关注,应采取适切的教学方式加以解决。
贰|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
2.通过聚焦关键字“和”,展开想象,体会比喻的妙用,感受意境美,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通过赏一赏、写一写、唱一唱等形式,感受我国古诗的魅力。
叁|教学准备学生:预习《望洞庭》,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古诗。
教师:制作相应课件、准备写诗小卡片及学习单。
肆|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1.游戏导入——看图猜地名:大家来猜猜这是哪里?(庐山瀑布)你想到了哪句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评价:你看到图想到了学过的诗句,真了不起!)再来猜猜这是哪里?(杭州西湖)你又想到了哪句诗?(生答: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评价:此时你就是大诗人杨万里)2.师:同学们,不管是一泻千里的庐山瀑布还是远近闻名的杭州西湖,都因诗人的青睐而更富魅力。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古诗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
2.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3. 学习古诗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2. 教学难点:古诗的鉴赏方法,诗句中的意象及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古诗: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停顿、节奏、韵律。
3. 理解诗意:学生自主探究,结合注释、插图等资料,理解诗句的含义。
4. 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发挥想象,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5. 鉴赏古诗:教师讲解古诗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从意象、意境等方面进行品味。
6. 背诵古诗:学生分组背诵,教师检查,确保全员掌握。
7.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相关资料,提高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望洞庭》2. 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望洞庭》。
2. 摘抄诗句中的美词佳句,进行积累。
3. 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描绘一幅洞庭湖美景的图画。
八、课后反思1. 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活跃,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2. 在古诗鉴赏环节,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加强个别辅导。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书写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古诗大意,感受洞庭湖的美丽。
3、体会诗人对洞庭湖景色的喜爱之情,体会诗中的意境美。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古诗大意,感受洞庭湖的美丽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洞庭湖景色的喜爱之情,体会诗中的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背诵比赛:同学们已经读过很多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2、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古诗。
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有写人的,有写事的,有写物的,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喜欢写景的古诗。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板书:望洞庭)3、简单介绍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有《刘梦得文集》。
(二)朗读古诗,生字指导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对准节奏。
2、指名朗读,师生评议,交流节奏。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1)望:从远处看(2)洞庭:湖名,在今湖南北部(3)湖光:湖面的波光(4)两:指湖光和秋月(5)和:和谐,优美(6)潭面:指湖面(7)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8)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9)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10)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三)再读古诗,深入探究。
1、湖光秋月两相和。
望洞庭-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读懂并正确表达《望洞庭》这篇古诗。
2.了解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
3.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望洞庭古诗文的阅读和理解。
2.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
三、教学重点1.望洞庭古诗文的理解和表达。
2.对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的认识。
四、教学难点1.古诗文的韵律感和文学意义的理解。
2.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提升。
五、教学方法1.集体诵读法。
2.配合图像展示。
3.团队合作探索。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导入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
2.唤起学生对于水、湖的感性认识和描述体会。
2. 正文环节1.集体诵读古诗《望洞庭》。
2.集体解读古诗的内容和文学意义。
–第一句:洞庭山水翠橹天。
洞庭山水景色迷人,绿树苍苍郁郁葱葱,一直延伸到天边。
–第二句:云物异形常自然。
云朵变幻莫测,犹如一位魔法师施了魔法。
–第三句:先行夜合听蛙鸣。
夜幕降临时,先来到此地听明晰蛙鸣的声音。
–第四句:或疑洞庭非吴越。
或许不少人会认为这里的洞庭指的是“洞庭江”,而非吴越之地。
–第五句:更惟波上洛阳城。
波涛滔滔,仿佛是洛阳城的壮观景象。
3.小组探讨:1.学生分成小组,结合图片展示,探讨洞庭湖的有关地理特点。
2.汇报每组的研究成果:景色、动植物、产业等方面。
3. 总结环节1.由学生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集体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
七、教学评估1.学生基本能够正确识读古诗《望洞庭》。
2.能够对古诗文的文学意义进行初步理解和表达。
3.对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有一定的认识。
八、教学反思1.在教学中多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增加阅读课程的深度与广度,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及文学鉴赏能力。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感悟古诗意境,学会赏析并运用古诗“比”的艺术手法。
2.通过反复诵读和放飞想象,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并通过欣赏优秀范例,学会将比喻巧妙用于写景。
3.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点】感悟诗境,学习古诗“比”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将比喻巧妙用于写景中。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游戏:想象力大比拼(1)出示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还像什么?)(2)出示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觉得白雪还像什么?)看来你们的想象真丰富,用起比喻来都得心应手了!诗人刘禹锡也有个描写洞庭湖的绝妙比喻,不着急,先来欣赏洞庭湖的秀丽风光吧!2.欣赏洞庭湖风光,引出古诗,渗透写景方法。
(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洞庭湖。
)(如果请你写洞庭湖的景色,你会选哪些景物来写呢?)二、感悟古诗(一)初诵读,明诗意1.师示范诵读:2.(出示带平仄符号古诗,配洞庭湖美景图)学生结合注释自由练习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提示诵读规则:平长仄短,入促韵长;3.指名诵读,相机指导:4.分组赛读。
(通过这样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二)再诵读,悟诗情(过渡:让我们一起领略秋夜洞庭湖的朦胧美吧!)1. 学习“湖光秋月两相和”,感悟“两相和”;(1)全班齐诵:你从第一句诗中读懂了什么?“和”字给你什么感觉?小结:是呀!一个“和”字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的画境,用得多妙呀!(2)引导学生诵读诗句。
(引读:刘禹锡遥望洞庭,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洞庭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他不禁吟道……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下,点点银光,是那么温柔,我们赞美道……2. 男女生赛读“潭面无风镜未磨”,欣赏本句中的艺术手法“比”,结合体会“镜未磨”;(湖上真的有一面铜镜吗?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镜未磨”?)3.分组诵读“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你喜欢这两句吗?为什么?)(为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而不是其它东西?)(板书:抓特点、想象)(这两个巧妙的比喻也是饱含着诗人美好的情感,你体会到了吗?)(板书:融情)(对比这一句“遥望洞庭山水翠,银白湖中一君山”,刘禹锡的比喻给你什么感觉?)(板书:生动形象)(三)知作者,说背景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1)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写作背景的资料:(2)教师小结:(多次被贬,他都没有放弃,无论面临多么绝望的境地,他始终没有放弃!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刘禹锡?)(是的,他始终乐观豁达,热爱生活,就算是被贬到偏远的地方,依然能保持豁达平和的心态,依然将洞庭湖的美景尽收心底。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保底目标(诗的内容诗意和感情属于非本体性内容阅读的方法及想象的过程是本体性的教学),2.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句描绘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读诗歌想画面的方法感受诗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评:学情分析分析什么现实学情离教学目标有多远哪部分近,哪部分远哪部分需要扶梯子老师们乍一听可能认为:读诗歌想画面从低年级就开始提起,在我们印象中学生似乎已具备了这种能力,但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在我们磨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被动接受美的概念,景是什么样的美不美并没有具体印象。
诗歌不像记叙和说明性的文体是写实的,诗歌是写虚的,他是想象的一个载体。
所以对学生进行“读诗歌想画面”的方法指导是有必要的,因此目标制定是准确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读诗歌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古诗的意境。
难点:通过想象,把古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想出来、说出来、写下来。
三、前置学习活动1.自主读懂古诗,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并自己尝试解决。
2.浏览洞庭湖的风光,感受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一)谈话导入,目标导学(了解学情,已有的能力和需要提升的能力是什么)这节课,咱们就通过《望洞庭》这首诗来学习想画面读古诗的方法,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两个任务。
(出示学习目标,生读)①读古诗,运用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古诗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②把想象到的画面写下来。
(1)读懂诗意(2整体构图(认知)(3)细化景物(实践)(4)诵读感悟(二)交流汇报,懂诗意(3)“白银盘、青螺”“白银盘”是什么样子的“青螺”又是什么样子的这两个词在这里指什么是啊,看似一句简单的比喻,却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的用词之妙。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
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2、运用古诗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自得自悟,培养自学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一、复习《独坐敬庭寺》1、背诵。
2、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的美景,有山、有水,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诗人秋夜思恋友人、故乡的深情。
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望洞庭》1、诗歌的作者是唐朝的刘禹锡。
2、理解:望:遥看洞庭:洞庭湖3、交流有关洞庭湖的资料。
4、师小结: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烟波浩淼,碧波万倾,水天相接,气象万千,号称天下第一水,有神仙洞湖的美誉。
自古以来,它以湖光山色引人,使得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无数名篇佳句。
5、今天我们要学的《望洞庭》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途经洞庭湖时留下的诗句。
(板书:由题入手,了解背景)三、轻读诗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板书:借助拼音,读通读顺)四、理解字义1、和:和谐2、山水色:这里泛指君山一片碧绿。
3、看图理解(青螺、银盘)。
(理解时要求学生加以想象)五、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1、学生说。
(板书: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2、师小结:是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你们体会到诗人当时的什么情感?3、赞美之情。
4、练读,感情读。
(板书:体会诗情,感情颂读)六、背诵1、短短28个字,运用了三个比喻句,将一幅山水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的魅力。
2、让我们试着把它背诵出来。
(板书:背诵、默写)七、小结古诗学法1、由题入手,了解背景。
2、借助拼音,读通读顺。
3、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
4、体会诗情,感情诵读。
5、背诵、默写。
八、我们用这种方法学习了两首古诗1、齐读。
2、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秋月、有山有水、景美)3、有什么不同之处:小结:同是写秋天月夜美景,但李白是借景抒情,而刘禹锡是赞美之情。
教学设计2024秋季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第一课时一、标题教学设计:《古诗三首:望洞庭》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识记并理解诗中的生字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感。
三、教学重点识记并理解《望洞庭》中的生字词,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人通过古诗表达的情感,理解古诗中的比喻和想象。
五、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洞庭湖的图片、视频、古诗背景介绍等)•生字词卡片•古诗朗读音频•古诗背景资料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字词、古诗背景等基础知识。
•朗读法:通过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古诗中的景象。
七、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5分钟)•播放洞庭湖的美丽风光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它有什么特点?引出课题《望洞庭》。
2、新课教学(35分钟)2.1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0分钟)•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教师巡回指导。
•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并尝试组词。
•教师讲解生字词的读音、笔顺、意思,并出示相关图片加深理解。
2.2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10分钟)•教师范读古诗,引导学生注意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再次朗读古诗,思考古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分段朗读,并概括每句诗的大意。
•引导学生理清古诗的层次,理解诗人通过古诗表达的情感。
2.3 总结拓展(5分钟)•提问:诗人通过古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最喜欢古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引导学生结合古诗内容,发表个人见解。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如“洞庭”、“湖光”、“秋月”等。
-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教具,增强对诗中描绘景象的感受。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古诗,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 介绍《望洞庭》的作者、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 诗歌内容解析:- 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解读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诗歌朗读与背诵:-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4. 诗歌描绘景象的观察与描述:- 通过教具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正确地朗读、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 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2.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 培养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 《望洞庭》古诗插图或视频。
- 诗歌解析资料。
2. 学具:- 学生自备诗歌抄写本。
- 学生自备彩笔、画纸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洞庭湖的美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背景介绍:- 介绍《望洞庭》的作者、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3. 诗歌内容解析:- 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解读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诗歌朗读与背诵:-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5. 诗歌描绘景象的观察与描述:- 通过教具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望洞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望洞庭》是统编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古诗。
本单元以“祖国山河”为主题,选编了四篇课文,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逐南荒,在一次秋天去洞庭湖时所作。
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图。
诗中描写了洞庭湖平静的湖面、皎洁的月光、君山岛等景色,意境开阔,情感深沉。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富有想象力,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整体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以“读诗悟情,赏景品美”为主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通过赏析诗句,让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洞庭湖美景;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古诗和洞庭湖的文化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目标认识“庭、潭、螺”三个生字,会写“庭、潭、螺、磨”四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中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五、教学策略朗读感悟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赏析探究法:引导学生赏析诗句,探究古诗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拓展延伸法: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古诗和洞庭湖的文化内涵。
六、教学课时两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
在本单元中,我们已经欣赏了许多美丽的风景。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洞庭湖。
(出示洞庭湖的图片)你们知道洞庭湖在哪里吗?它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湖南省北部。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螺”,掌握“庭、螺、潭”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2.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通过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3.感受月色、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2.难点:感受奇特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品味名句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幅优美的,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我听到有同学说“洞庭湖”,没错,在古代有一位诗人刘禹锡,他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望洞庭》,来看一看,欣赏一下。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首先老师播放一段配乐朗诵,听的过程中处理不认识的生字词。
2.自己大声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美丽景色。
(正音:潭tán、洞庭dòng tíng)3.浏览诗歌,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明确:描写了洞庭秋色和洞庭山水。
(三)深入研读1.想象一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一会儿找同学分享。
明确:①在洞庭的秋天,月光如水,水映着月光,水和月光交相辉映,好像融合在了一起,显得十分和谐。
湖面上没有风刮过,显得朦朦胧胧的,好像一面未被磨过的铜镜。
②把洞庭湖比作一面镜子。
2.配乐读诗,欣赏其中的美景。
3.理解“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诗的意思以及它所描写的画面。
明确:①遥望是远望的意思。
②从远处望着洞庭的山山水水,看着君山和洞庭湖,感觉到君山就像是洞庭湖中的一颗青螺一样。
③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4.刘禹锡把洞庭湖的景色描写得如此之美,表达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呢?明确:诗人对山水的一种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拓展延伸回忆过去自己欣赏过的美景,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设计展示《望洞庭》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2、控制古诗的学习方法,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孩子们,你们知道洞庭湖吗、你了解洞庭湖吗?2.结合学生收集的材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4.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邻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心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讨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多媒体出示)相:相互。
和:协调、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协调。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协调。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