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山区大豆单产的途径
- 格式:pdf
- 大小:109.79 KB
- 文档页数:2
一、环境选择选择中等肥力的壤土或沙壤土,具有保肥,保水能力,土壤ph 值7.0左右,土壤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土壤质量标准.?1.1?环境条件,适用于10度以下积温2800度以上,无霜期150天以上的露地春播大豆产区,以及10度积温2500度能上能下,无霜期135天以上的地膜春播大豆产区,产地3公里内污染,大气,灌水质量要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大气,水质标准。
二、轮作?实行2~3年轮作,避免重茬;前茬以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为主。
三、耕塇整地与施肥?伏秋耕塇整地,要求耕层土壤细碎、疏松,地面平整,1m 2耕层内直径5cm 土块不超过3个;秋起垄地块要达到播种状态。
施腐熟的农家肥15~30m 3/hm 2,秋翻前施入;亦可施在前茬作物上,培肥前茬。
化肥作种肥要分层施,除少量施在上层外,大部分要施于种下7~10cm,种肥隔离,严防烧苗。
增施钾肥,氮、磷、钾合理搭配。
一般施二铵150~180kg/hm 2,尿素45kg/hm 2,硫酸钾60~75kg/hm 2,氮、磷、钾之比为1∶1.4∶0.6,并配施少量微肥。
四、精选良种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高产,优质,抗逆性抗病能力强的大豆品种如:石大豆2号,新大豆1号,8号等达到国家优质种子标准的大豆品种。
要求种子纯度98%以上,净度99%以上,发芽率95%以上。
种子采用机械精选或人工筛选后,再人工选1次,剔除病虫粒和杂粒;种子精选后用克多福或微复药肥Ⅰ号等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
?五、播种地温稳定通过8℃时开始播种为宜,本地为抢积温和墒情,一般5月1日后开播,5月10日前播完。
大垄栽培采用60~70cm,垄上双条精量点播;45cm 小垄栽培可采用45~50cm,垄上双条精量点播;平作窄行密植可采用15cm、30cm。
大垄保苗30万株/hm 2左右,小垄35~40万株/hm 2,窄行密植45~55万株/hm 2。
总播种量误差<2%,单口排量误差<3%,下种均匀,不重,不漏,播深4~5cm,随播随压。
2018 年第 10 期(下半月)Nong Min Zhi Fu Zhi You 农民致富之友161科研◎技术推广论北方(高寒地区)大豆种植技术唐建友大豆作为我国北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北方属于高寒地区,是我国大豆的主要产区,更是优质大豆的发源地。
大豆种植技术直接影响到大豆生产的经济效益,如何更快地提高北方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已成为相关人员探索和研究的首要课题。
本文针对北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探讨和研究,为北方地区大豆种植效益提供参考。
1 北方大豆种植技术1.1 精选良种种子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日后农作物的质量。
因此选种是十分关键的一步。
选种时,尽量选择高蛋白豆种,这是因为大豆主要的营养价值就体现在蛋白质上。
比如选取高油豆种有二积温带黑农41、东农163配合黑农44;合丰41号和三积温带东农163。
高蛋白豆种有二积温带黑农43和三积温带黑农35。
普通豆种有绥农10和二积温带绥农14;绥农17和三积温带合丰39。
除此之外还应该根据不同地方的特色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
1.2 优化耕作大豆成苗时对土壤的敏感度较高,一般不重茬耕种,因此要根据大豆的生长周期特性选择合理的轮作方式。
轮作方法是前茬主种马铃和薯玉米。
精细耕田。
秋耕秋起垄,尚未镇压田地要早在清明前镇压;秋耕末起垄田地尽快耙耢顶凌起垄镇压;土质墒情不好的田地,采取原垄种床深松播种,避免散墒;带状机播田地,应搞耙后耕播。
耕地情况达到土层土质疏松、细碎、田地平整,十米宽幅内高矮不大于三厘米,满足符合耕种状态。
优化耕作可以为大豆的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生长环境是农作物顺利成活的保障。
因此,在进行优化耕作是操作一定要细心。
1.3 科学施肥大豆的生长需要肥沃的土壤和养料。
大豆施肥一般需要三次。
第一次是底肥。
主要目的是使土壤更加肥沃,提高土地养分。
第二次是种肥,主要是为大豆日后生长提供各种肥料。
第三次称为追肥,目的是保证大豆健康落种,促进大豆健康生长。
黑龙江省高寒山区大豆生产技术高寒山区大豆生产前景广大,本文所指高寒山区主要是省品种区划的第五积温带和第六积温带。
针对其气候生态特征,把这一地区大豆生产搞好,无论对进展地方经济,还是促使农夫增产增效,转变面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边仅就大豆生产的几个技术问题,谈几点粗浅意见供参考。
一、充分了解高寒山区气候特征该区域总的特征,一是气候比较冷凉,作物生育期间有效积温低。
在第五积温带≥10℃活动积温惟独1900—2100℃,第六积温带则在1900℃以下,不少地方甚至惟独1700—1800℃。
二是生育期短,霜来的早。
该区普通气候好的地方无霜期仅110天左右,比较差的地方惟独85—90天。
三是小气候显然,同一个村屯不仅山上山下气候大不一样,而且就同一地块而言,南坡北坡气温亦有很大差别。
四是低温早霜危害比较频繁,普通3—4年就有一次低温早霜。
对这些特征应有充分的熟悉,以便在大豆生产中趋利避害。
二、高寒山区大豆生产技术对策1、按照气候和生态特征选用品种。
早熟是高寒山区大豆品种挑选的首要条件,然后才是产量和品质。
熟期过晚,不仅成熟度不好,商品性差,而且很难高产和优质,切忌越区种植。
高寒山区气候的复杂性打算品种的多样性,不行一刀切。
普通在第五积温带热量条件较好地方可选用黑河17、黑河22、黑河29等品种,在热量条件较差的地方可选用黑河25、东农44等熟期类型的品种;在第六积温带热量条件较好的地方可选用黑河21、黑河20等熟期品种,在热量条件较差的地方可选用黑河14和黑河28等熟期类型的品种。
在同一个地方,南坡比北坡热量条件好;平岗地比凹地热量条件好,这一点在品种选用上应非常注重。
2、适期早播。
高寒山区大豆的播期非常不好掌控,过早易遭晚霜危害,过晚易遭早霜危害。
按照实验和历年阅历。
普通第五积温带以五月中旬播种为宜,第六积温带以五月下旬为宜。
在适期内强调早播,种子应包衣,以削减早播病害对种子的不良影响。
3、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
东北寒地大豆高产栽培技术随着农业技术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大豆栽培技术也在不断地提升。
对于东北地区的寒地大豆来讲,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大豆生产效益,减少病虫害损失,增加农民的收入。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些东北寒地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1.选好品种选择适合东北地区的寒地大豆品种非常重要。
最好选择早熟、抗逆性强、高产的品种。
常见的品种有东北豆4、长春70、长春91等。
2.科学施肥土壤肥力是确保大豆高产的关键之一。
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种类、地区和大豆生长阶段,科学施肥非常重要。
农民可以在大豆种植前对土壤作物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土壤性质、病害、缺陷和养分情况,并对其进行修复和补充。
在施肥时应根据大豆生长期进行适度的配比,充分利用氮、磷和钾等营养元素,以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3.科学浇水寒地大豆很少因为缺水而死亡,但是过度浇水也不会有好处。
农民应该适时地浇水,避免渗漏和水分蒸发,以充分利用水资源。
不仅要注意土壤平衡,还要防止灌溉区域的水排到非田地河道中去,造成环境污染和水资源浪费。
4.科学防治病虫害大豆病虫害是抑制收成的重要原因。
科学防治病虫害可以提高大豆产量,改善大豆的质量。
可以采用保健效果好、安全可靠的绿色化学物质进行防治,还可以选择耐病抗虫、强抗逆性等大豆品种,以减少病虫害的危害,提高产量。
5.适度密植密植有助于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大豆可适度的密植,但密植过多会降低单株生产成本。
密植应密植于经过试验极限允许的范围内,适度栽培,加强调整,引导大豆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获得最大的产量。
6.合理调控生长期合理调控生长期是提高大豆产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技术措施和管理方法,如喷洒激素、控制大豆早衰、减少主花脱落、促进豆荚发育、防风灾等手段,可以实现生长期间的高水平和有益利用。
控制和调控生长期结束的速度,减轻大豆在后期生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提高产量和生产效益。
综上所述,东北寒地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科学技术和农民的勤劳和智慧。
东北寒地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东北地区因气候寒冷,土地肥沃,适宜大豆种植,成为我国大豆主要产区之一。
在东北寒地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方面,我们可以从选种、土壤准备、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几个方面来展开。
选种是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重要一环。
在东北寒地,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抗寒性强、适合播种密度大、生长期短的大豆品种。
黑龙江省常用的品种有黑大豆、黑贝贝、大豆一号等。
这些品种对低温抗性强,适应东北气候条件,是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首选品种。
在土壤准备方面,东北地区大豆栽培应选择排水良好、土质疏松、肥力充足的土地。
在春季播种前,要进行深翻耕地,加入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并进行基础施肥,为大豆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接着,播种是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中的关键环节。
在播种前,要进行良好的土地准备工作,确保土壤整齐细腻。
一般在4月中下旬至5月初为最佳的播种时间,一般情况下适用密播,每666.7平方米播种75~90公斤种子,单行距30厘米左右,每株距10~15厘米。
播种时要均匀撒播,避免种子过密或者过疏,以免影响后期的生长发育。
在施肥方面,大豆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养分,尤其是氮肥。
在东北地区,春季大豆生长初期,可以在播种前追施基础肥,尽量使用有机肥,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大豆生长。
在大豆生长中后期,可以适量追施化肥,此时应以磷、钾肥为主,以促进大豆高产。
东北地区的大豆生产还需要合理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在大豆生长期间,常见的病虫害主要有大豆小菜蛾、豆荚象、病毒病等。
可以采取喷施农药、及时清除病害植株、灭杀病虫害成虫等措施进行防治。
在东北寒地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中,以上几个方面是比较关键的,但是还需要根据当地具体的气候、土壤等条件来进行具体的操作。
以确保大豆的高产和品质,为我国的大豆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东北寒地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是多方面的,需要从选种、土壤准备、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全面考虑,只有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才能实现大豆的高产。
希望东北地区的农民朋友们,能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种植大豆,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北部高寒区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本模式所含范围包括黑龙江齐齐哈尔北部的讷河、克山、依安、克东及黑河市的五大连池、嫩江、北安、逊克、爱辉、孙吴等县(市区)的第三积温带北部和第四积温带的广大地区。
该区大豆种植面积1000万亩左右,对全省乃至全国大豆生产均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该区耕地面积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达70%,是省和国家重要的大豆出口基地。
该区气候冷凉,污染少,病虫害轻,化肥和农药用量较低,是公认的绿色食品大豆生产基地。
该区土壤肥沃,作物生育期间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较利于大豆生长发育。
但是,由于该区地处高寒,无霜期短,低温、早霜是影响人豆生产的重要因素;该区春季大风天数较多。
春季和夏初降水较少对大豆生长发育亦有较大影响。
由于该区大豆种植比例高达40~70%,重迎茬50~95%,重迎茬问题是大豆生产中的突出问题。
针对该区气候特点和生产中的问题,我们经过六年大豆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的试验和示范,总结了以机械为载体,以早作为基本耕作形式,以促早熟为中心环节的大豆大面积高产栽培技术:“正(迎)茬伏秋早耕埴,良种包衣细精选;氮磷钾肥分层施,适早播种匀植点:灭草治病防虫害,适收细打严把关。
”大豆高产工程化栽培技术规程1、轮作实行2~3年轮作,避免重茬;前茬以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为主。
2、耕整地伏秋耕埴整地,要求耕层土壤细碎,疏松,地面平整,每平方米耕层内直径5cm土块不超过3个;秋起垅地块要达到播种状态。
3、施肥(1)增施钾肥,氮、磷、钾合理搭配。
一般亩施二铵10~12Kg,尿素3Kg,硫酸钾4~5Kg,氮、磷、钾之比为1∶1.4∶0.6。
并配施少量微肥。
(2)亩施腐熟好的农肥1~2立方米,秋翻前施入;亦可施在前茬作物上,培肥前茬。
(3)化肥作种肥要分层施,除少量施在上层外,大部要施于种下7~10cm,种肥隔离,严防烧苗。
4、精选良种(1)选用良种根据各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用良种,严防越区种植。
东北寒地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东北寒地是大豆主要的产区之一,其寒冷的气候和严寒的冬季成为了大豆生产中的重要因素。
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培育高产的大豆品种并掌握合理的栽培技术,可以帮助农民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以下是关于东北寒地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介绍。
(一)选优品种东北寒地气候恶劣,所以在品种选择上,要尽可能选用适应寒冷、耐寒、抗病的品种。
同时要注意,对于“单季米豆轮作”和“上下优截”系统,选用中早熟、病虫害抗性、高产的早熟品种,如黑龙江秀大、吴江等。
(二)土壤肥力的调整东北寒地大豆生长季节短,土地瘠薄,土层浅,肥力差,所以需要进行土壤调整。
首先要进行施肥,普通田每亩施35~40公斤氮肥、磷肥25~30公斤、钾肥20~25公斤、复合微量元素肥3~4公斤,并在下种前将施肥深度调整到20~25厘米,以增加肥料的利用率。
其次要搞好杂草除掉,以防夺取农田土壤养分。
在选择施肥、除草的时候,还要注意根据各季节的需要,给予适量的肥料。
(三)及时播种东北寒地的大豆播种时间相对于南方来说较晚,泡种期和大豆播种期一般在5月中旬左右。
选择适时播种,可稳定生产和增加产量。
此外,为了确保高产,农民也可以在播种前进行土地处理,包括耕田、松土、控制蚜虫和杂草等。
(四)合理灌水东北寒地气候干燥,降水少,为了确保大豆生长,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灌溉。
一般来说,掌握好灌水的时间和方法可以增加大豆的生产。
在不影响大豆活力的情况下,在生育期灌水三次比较合适。
(五)适时抚育喂甚适时喂甚和抚育是东北寒地大豆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可以促进大豆的生长和发展。
抚育喂甚一般在7、8月份进行,适当增加氮肥和磷肥,可减少品质影响和货源压力,增加豆苗分支和果实数量,从而增加产量。
总之,要想在东北寒地培育高产大豆,需要农民们秉承一定的技术理念和操作技巧,合理利用土地、施肥、灌溉等措施,选用合适的品种,同时注意控制病虫害,合理喂甚抚育,最终达到提高产量,增加收益的最终目的。
黑龙江省北部农村地区大豆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本文针对黑龙江省北部地区生产条件、气候条件及大豆生产前景等因素。
分析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于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应用的综合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大豆;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技术对策一、黑龙江省北部农村地区大豆生产存在的问题成本高:1997~1998年中国大豆每千克生产成本为1.83元,同期美国为1.21元,比中国约低33%,从成本构成来看,我国劳动力成本约占总成本的一半,机械费用占11%,美国两项合计为35%,我国两项指标合计为55%-60%。
机械化程度低:农村地区的机械力量较差,多数为小马力机械,整地质量及田间管理水平低。
单产低:美国、阿根廷和巴西大豆一般单产分别为2561.4、2317和2400kg/hm2,我国平均公顷产量低于2000kg。
规模小:我国农村地区大豆种植户平均规模很小,1992年东北大豆主产区规模最大的农户也不过10hm2左右;美国平均每户大豆种植规模148hm2。
品质较差:种植的品种不成规模,且多乱杂,收获后的商品粮为多品种混合物,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较低。
农业保险体制不健全。
大豆重迎茬严重,影响大豆品质和产量提高。
二、解决对策场县共建,连片种植,规模生产。
具体措施如下。
(一)品种方面1、如何选择品种根据气候条件和生态特点选用品种。
霜前正常成熟是选择大豆品种的重要依据,也是大豆高产优质的先决条件。
熟期过晚,易导致大豆成熟度、内在品质及外观商品性差、减产显著,切忌越区种植;熟期过早,浪费积温,易导致炸荚,不易高产,切忌种植过早品种。
在同一个地方,阳坡和岗地分别比阴坡和洼地热量条件好,在品种选用上应特别注意,以免造成损失。
选用品种时,从生态相似地区的育种单位购买的品种易成功、风险小,且纯度好,退化速度慢,种植年限长。
根据育种单位品比及产量鉴定实验和省大豆区域实验、生产实验结果选择苗头品种扩繁。
2、种子混杂退化原因及克服途径(1)育种单位选育出的品系没有稳定,处于继续分离状态。
振兴东北大豆的建议振兴东北地区大豆产业是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之一。
以下是振兴东北大豆产业的一些建议:1.品种优化和技术升级:推广适应东北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大豆品种,提高耐寒性和抗病虫害能力。
加强科技研发,推广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大豆种植技术,提高单产和品质。
2.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加大对东北地区大豆种植的农业机械化投入,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力利用率。
鼓励农民使用先进的播种、收割和加工设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大豆的市场竞争力。
3.科技支持和示范推广:加强大豆种植技术培训和示范基地建设,为农民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和现代农业管理知识。
建立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及时向种植户提供新技术、新品种和生产管理方法。
4.农业产业链延伸:发展大豆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推动大豆种植与加工、销售、物流等环节的深度融合。
鼓励企业投资建设大豆加工厂和深加工项目,提高大豆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5.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加大对东北大豆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有利于大豆种植的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
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大豆产业的信贷支持,降低农民种植大豆的资金压力。
6.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加强大豆产品的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开拓国内外市场。
推动大豆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质量认证,提升产品竞争力,拓展销售渠道,打造东北大豆的品牌形象。
7.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强化大豆种植的生态环境保护,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和有机种植模式。
加强水土保持和农田环境治理,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促进东北地区大豆产业的振兴与发展,提升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推动东北地区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东北寒地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豆类产区之一,其中大豆作为东北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东北地区的气候寒冷,环境恶劣,大豆的生长条件相对较差。
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大豆高产栽培,成为了当前东北地区大豆种植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地块选择、育种技术、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东北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一、地块选择地块的选择对于大豆高产至关重要,要选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排水良好、日照充足的土地。
首先要避免水涝,所以在选址时要注意地势高低和排水情况。
其次要保证土质肥沃,土质过于贫瘠的地块不能进行高产栽培。
此外,由于大豆需要充足的日照,所以要选择日照充足的土地。
二、育种技术东北地区的大豆主要品种有黑豆、黄豆和黑龙江豆。
在选择品种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地条件,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品种。
同时要选用经过育种改良的抗逆性强、产量高的品种进行种植。
三、田间管理1. 土壤养护大豆需要土壤富含营养,因此在种植前要进行改良土壤养护,将土壤pH值控制在6.0-7.0之间,同时施入有机肥料和磷、钾等微量元素,以提高土壤肥力。
2. 播种管理选择明年一月或二月为播种时间。
在播种前应先进行全地面翻耕,松土,彻底打杂草,并开沟培土,保证作物能够顺利生长发育。
播种时要注意密度,一般每亩种植400-600斤左右,每亩行距60-70厘米,每行株距7-10厘米。
在大豆生长期间要保证生长环境良好,控制土壤水分,及时除草和松土,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在开花后要及时进行花荚揭开、花荚割除等措施,促进花期储藏,增加豆荚产量。
4. 施肥管理在大豆生长期间,要进行适当的施肥。
在幼苗期要进行基肥施入,同时也要在生长期适时地进行追肥。
施肥时,要根据土壤的养分含量、作物需求量等因素制定施肥计划,尽可能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
5. 种植后的收获大豆收获时,要根据豆荚颜色进行选择,摘下颜色呈黄色或黄褐色的豆荚。
大豆收获后,要进行晾晒,然后储存,尽量避免潮湿。
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区大豆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摘要: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区是我国主要的大豆产区之一,大豆生产对该地的农业经济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研究了在该区域中大豆的高产综合栽培技术,通过调查和实验研究,总结了适合该地的大豆种植技术,包括土壤管理、肥料施用、种植密度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内容。
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综合栽培技术能够显著提高该地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并增强抗逆性,为该地区的大豆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大豆;高产;综合栽培;高寒区;技术引言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在北方地区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但是,由于北方高寒区域的气候条件较为困难,对大豆的种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研究适合该地区的大豆高产综合栽培技术,对于促进该地的大豆生产和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壤管理技术在高寒区域的大豆种植中,土壤管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适当的土壤管理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质量,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和发育。
因此,在该地区的大豆种植中,应重视土壤的有机质和养分管理,定期进行土壤调查和土壤肥力评价,合理施肥和施用有机肥料。
适合高寒区大豆种植的土壤管理技术有:注重土壤有机质的管理。
在高寒区的农田中,土壤有机质含量通常较低,因此需要通过增加有机质来改善土壤质量。
可以采取农业有机废弃物和绿肥等有效措施,将其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并增加土壤肥力。
定期进行土壤调查和土壤肥力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分析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可以了解土壤的健康状况,并为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还可以及时发现土壤中的缺陷和污染问题,及时采取修复措施,保证土壤的健康发展。
适当进行土壤翻耕和改良也是必要的。
翻耕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能力,有利于大豆的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
而土壤改良则可以通过添加石灰、有机肥料等方法,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和肥力,提高土壤的适宜性。
加强土壤水分管理也是重要的一环。
高寒区域的土壤通常含水量较低,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保持土壤湿润。
东北寒地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东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大豆生产区之一,其寒地特点为大豆的生长提供了独特的环境条件。
为了提高东北寒地大豆的产量和质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栽培技术。
选择适宜的品种对于高产栽培至关重要。
东北地区适宜种植的大豆品种有很多,如华豆35、黑龙江大豆371、辽大豆1号等。
这些品种适应东北地区的寒冷气候和短生长期,具有早熟、耐寒、抗逆性强等特点。
在土壤改良方面,应注重有机质的增加和土壤肥力的改善。
可以通过施加有机肥、翻耕杂物和绿肥等方式改善土壤质地和保持土壤水分。
还应合理施用化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注意合理的播期和密度。
东北地区大豆的播种期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
在选择播种期时,要根据当地的气侯条件和生育期要求,确保大豆的正常生长。
播种密度也是影响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适宜的栽培密度为15-20万株/公顷。
注意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也是提高大豆产量的重要手段。
在田间管理方面,要注意及时浇水、松土、中耕等措施,保持土壤湿润和松软,有利于大豆的养分吸收和根系发育。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可以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如合理轮作、清除田间杂草、加强病虫害监测等。
合理的采收和后期处理也对大豆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大豆成熟后,要选择合适的收获时间,及时采收,避免损失和质量降低。
在后期处理过程中,要注意储存和加工等环节,保证大豆的品质和营养成分不受损失。
东北地区的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选择适宜品种、土壤改良、合理播期密度、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合理采收和后期处理等方面。
通过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可以提高东北寒地大豆的产量和质量,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